中国历史战争
1.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快!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版二次权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人民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2.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的战争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几次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大概有:
1、长平之战: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前260年,最后秦国获胜。此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5万,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2、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的巨鹿,起义军中的楚国项羽【五万士兵】同秦国的王离、章邯【共四十万】发生的战争。此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最后击败王离,章邯投降。战后项羽坑杀秦军降卒20余万。
3、彭城之战: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的彭城,项羽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最后刘邦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其父、其妻被楚军俘获。
4、昆阳之战:发生在新朝末年的昆阳,当时王莽篡汉。双方兵力是:新军43万,刘秀指挥的绿林军17000。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5、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双方兵力约为袁绍军约110000人,曹操军约20000人。
6、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的赤壁、乌林,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兵力上孙刘联军5万,曹军20余万(称80万),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7、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之后的战争就没有前面那些出名了,比如秦灭楚之战等,隋灭南陈之战,三征高丽,唐灭东突厥之战,岳飞北伐,戚继光抗倭,山海关大战等,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有这些战争,但知名度都没上面的那么高。
3.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战争
1、秦末农民战争抄
2、七国之乱
3、西汉武袭帝伐匈奴
4、黄巾起义
5、三国混战
6、西晋八王之乱
7、隋末农民起义
8、安史之乱
9、宋辽、宋金民族战争
10、宋元战争
11、元末农民起义
12、明末农民战争
13、郑成功收复台湾
14、三藩之乱
15、太平天国起义
16、白莲教起义
17、鸦片战争
18、甲午战争
19、辛亥革命
20、北伐战争
21、中原大战
22、五次反围剿
23、长征
24、抗日战争
25、解放战争
26、抗美援朝
4. 中国战争历史顺序
1,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5,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6,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7,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8、对越自卫反击战,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间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称取得胜利。
随后解放军开始对越南北部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毁灭后撤出越南。越南人民军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
(4)中国历史战争扩展阅读: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反侵略、反帝是中华民族和外来侵略者的民族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社会”。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反侵略发展成为反帝。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国人民(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革命阶级)和封建主义或势力(包括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等)的阶级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封建社会”。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通过斗争,将民族矛盾化为民族独立,将阶级矛盾化为人民当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近代史
5.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
1、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辨证思想,给人以启迪。
5、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6.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
原始时期战争年表
(约前30世纪—前22世纪)
约公元前30世纪 神农氏攻斧燧氏之战
约公元26世纪 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
约公元前26世纪 阪泉之战
约公元前26世纪 涿鹿之战
约公元前25世纪 颛顼与共工之战
约公元前24世纪 帝喾攻共工之战
约公元前23世纪 尧攻驩兜丹水之战
约公元前22世纪 舜攻三苗之战
约公元前22世纪 禹攻共工之战
约公元前22世纪 禹攻三苗之战
夏商时期战争年表
(约前21世纪—前1057年)
相传帝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 夏禹攻有扈氏甘之战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 夏启攻益之战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 甘之战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 夏启攻河西之战
夏王仲康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 夏胤攻羲氏和氏之战
夏王相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 夏相攻东夷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 夏少康复国之战
夏王相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中后期) 浇灭相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 夏少康灭浇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 夏季杼灭豷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 夏伯靡灭寒浞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 夏季杼攻东夷之战
夏王槐时期(约公元前18世纪) 洛伯与河伯之战
夏王芒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 商上甲微灭有易氏之战
夏王不降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 夏不降攻九苑之战
夏王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 夏桀攻有施氏之战
夏王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 夏桀攻有缗氏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灭夏的战争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葛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韦顾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昆吾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 鸣条之战
商王中丁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 商中丁攻蓝夷之战
商王河亶甲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 商河亶甲攻蓝夷班方之战
商王阳甲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末) 商阳甲西征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周边各国的战争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甫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沚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周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巴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下危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武丁攻宙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化攻?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雀攻?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缶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子方攻基攻缶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亘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荆楚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归、佣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虎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土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洋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羌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北羌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龙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震攻鬼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人方之战
商王廪辛、康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廪辛、康丁攻危方之战
商王廪辛、康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廪辛、康丁抗击羌方之战
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商武乙攻召方之战
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商武乙攻人方之战
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周季历攻西落鬼戎之战
商王武乙二十四年(约公元前12世纪) 周季历灭程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周季历攻燕京戎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周季历攻余无戎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周季历攻始呼戎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周季历攻翳徒戎之战
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周文王攻商之战
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 商帝乙攻人方之战
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 商帝乙帝辛攻盂方之战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 商帝辛攻东夷之战
商代末年(约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 周灭商的战争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文王攻犬戎之战
商王帝辛三十二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文王灭密须之战
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文王攻耆之战
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文王灭邗之战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 周灭崇之战
商代末年(约公元前11世纪) 牧野之战
西周时期战争年表
(约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公东征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公灭武庚之战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公平管蔡之战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公攻东国之战
周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成王攻录国之战
周康王二十五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康王攻鬼方之战
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0世纪) 周昭王攻荆楚之战
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0世纪) 周昭王攻东夷之战
周穆王十二年(约公元前10世纪) 周穆王攻犬戎之战
周穆王十七年(约公元前10世纪) 周穆王攻徐之战
周穆王三十七年(约公元前10世纪) 周穆王攻群舒之战
周共王元年(约公元前10世纪) 周共王灭密之战
周孝王元年(约公元前9世纪) 周孝王攻西戎之战
周懿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 周懿王攻犬戎之战
周夷王十七年(约公元前9世纪) 周夷王攻太原戎之战
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 武公攻玁狁之战
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中) 周厉王攻戎之战
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中) 周厉王与淮夷之战
周厉王十七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 周国人爆动
周共和二年(公元前840年) 周抗玁允荆蛮之战
周宣王五年至三十九年(公元前823—前789年) 周宣王对周边各族之战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 周宣王攻玁狁之战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 周宣王攻楚荆之战
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 周宣王攻戎之战
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 周宣王东征
周宣王二十二年至三十八年(公元前805—前790年) 晋穆侯攻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97年) 周宣王攻太原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 周攻鲁之战
周宣王三十六年(公元前792年) 周宣王攻条奔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90年) 晋攻北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90年) 戎攻姜之战
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 千亩之战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 周子多父攻郐之战
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 周攻六济戎之战
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 秦攻戎之战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周之战
春秋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707年郑庄公击败周桓王,成为春秋早期中原的小霸
公元前683年 齐桓公即位,以管仲为相
公元前656年 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军队,兵临楚国,与之定盟于召陵,取得霸主地位
公元前651年 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周王使者在盟会上,正式承认桓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38年 宋襄公欲继齐称霸中原,与楚战于泓水,结果宋军大败,霸业未成
公元前636年 晋公子重耳即位,称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 晋军在城濮大败楚军,战后,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成为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627年 晋秦肴之战,秦军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发展成为西方的霸主
公元前598年 楚晋战于邲,晋军大败,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
公元前594年 楚围宋,晋不敢出兵,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579年 第一次弭兵
公元前577年 孔子生
公元前546年 第二次弭兵,晋楚平分霸权
公元前506年 吴王以孙武为将,伐楚,攻入郢都,楚国失去霸主地位
公元前494年 吴王大败越国,攻入越都会稽,勾践向吴求和
公元前490年 田乞发动政变,操纵齐国军政大权
公元前482年 吴王大会诸侯于黄池,夺得霸主地位
公元前479年 孔子亡
公元前473年 越灭亡吴国,大会诸侯于徐州,成为东南霸主
战国时期战争年表(简)
周定王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前455—前453年) 晋阳之战
周威烈王七年至十八年(公元前419—前408年) 魏攻秦河西之战
周威烈王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前408—前406年) 魏灭中山之战
周赧王八年至十九年(公元前397—前296年) 赵攻中山之战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 阴晋之战
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 浊泽之战
周显王三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366年—前322年) 秦收复河西之战
周显王十五年至十六年(公元前354—前353年) 桂陵之战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 马陵之战
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 合纵攻秦之战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 函谷关之战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 秦灭巴蜀之战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 秦楚丹阳、兰田之战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 宜阳之战
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 垂沙之战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 伊阙之战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 华阳之战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 邯郸之战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 鄗代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 燕攻齐之战
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4年) 济西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 即墨之战
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 黔中之战
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79—前278年) 鄢郢之战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 阏与之战
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 陉城之战
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 河外之战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 赵破匈奴之战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 蕞之战
秦王政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36—前221年) 秦灭六国的战争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 肥之战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 番吾之战
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0年) 秦灭韩之战
秦王政十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9—前222年) 秦灭赵之战
秦王政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7—前222年) 秦灭燕之战
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223年) 秦灭楚之战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 秦灭魏之战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秦灭齐之战
秦朝时期战争年表(简)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 秦蒙恬攻匈奴之战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至二年十二月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 戏之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三月至三年九月 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 巨鹿之战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秦制,十月为岁首) 漳污之战
西汉时期战争年表(简)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 楚汉战争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二年六月 刘邦还定三秦之战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 陈仓之战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 彭城之战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至四年八月 成皋之战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至四年十一月 韩信破代、赵、燕、齐之战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 安邑之战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 井陉之战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 潍水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 )十二月 垓下之战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至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 白登之战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 汉平诸吕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 汉平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 下邑之战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 上郡之战
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马邑之战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河南之战
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 漠南之战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河西之战
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战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至元鼎六年冬 汉平南越之战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至元封元年(前110年)冬 汉平东越之战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 汉平西羌之战
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汉攻大宛之战
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 浚稽山之战
汉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 燕然山之战
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四月至十一月 赵充国平西羌之战
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 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
新莽天凤四年(17年)至更始三年(汉建武元年,25年)九月 绿林起义
新莽天风五年(18年)至东汉建武三年(27年)正月 赤眉起义
新莽地皇三年(22年)十月 成昌之战
新莽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23年)六月 昆阳之战
东汉建武二年(26年)九月 杜陵之战
东汉建武三年(27年)正月 湖县之战
东汉建武三年(27年)闰正月 崤底之战
东汉建武三年(27年)闰正月 宜阳之战
东汉时期战争年表(简)
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元年,23年)十月至东汉建武二年(26年) 刘秀统一河北之战
汉更始二年(24年)冬至东汉建武三年(27年)三月 刘秀攻关中、洛阳之战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十月至十二年十一月 东汉统一战争
东汉建武二年(26年)三月至六年正月 东汉统一关东之战
东汉建武二年(26年)春 漳水之战
东汉建武二年(26年)四月至三年七月 睢阳之战
东汉建武三年(27年)七月至五年六月 黎丘之战
东汉建武五年(29年)十月 祝阿、临淄之战
东汉建武六年(30年)四月至建武十年十月 东汉平陇西之战
东汉建武六年(30年)至东汉末(公元185年) 东汉与羌的战争
东汉建武八年(32年) 天水之战
东汉建武九年(33年)至延熹元年(158年) 东汉与匈奴的战争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春至十二年十一月 东汉灭蜀之战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三月至十月 东汉攻公孙述之战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十二月至十二年十一月 广都、成都之战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三月至十九年春 马援征岭南之战
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至中平三年(186年) 东汉与鲜卑的战争
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至汉灵帝末年(175年) 东汉与西域各国的战争
东汉水平十八年(75年)二月至建初元年(76年)正月 疏勒城之战
东汉永元元年(89年)六月 稽落山之战
东汉元初二年(115年) 赤亭之战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至初平三年(192年) 黄巾农民起义
东汉光和七年(184年)四月 长社之战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八月至十月 广宗之战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 下曲阳之战
7.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战争
1、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2、上高战役(上高战役、锦江作战、鄱阳扫荡战、宜春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方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战役,被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
1941年3月,驻南昌的34师团大贺茂因友邻第33师团预定要调到华北,要求33师团走前配合自己扫荡周围的中国军主力,却因两个师团严重不配合导致34师团扎进4个中国军的合围圈,是为“上高战役”。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日军15000余人,日军自报伤亡千余人。
3、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
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
4、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是抗战爆发后,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为中日双方在华北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太原会战主要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
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
5、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
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8. 中国著名的历史战争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战争
1.黄帝族与九黎族之战。九黎人若不败,中国的中原人将会像九黎人的后代苗、瑶人那样生活。
2.周族人与商族人之战。商族人若不败,中国将没有周礼那样的穷规矩。
3.秦与六国之战。若秦败,中国不至于如此独裁专制,倒霉至今。
4.汉与匈奴之战。若汉败,中国早就成为野蛮蒙昧的国家了。
5.晋朝的八王之乱。内战引起外患:五胡乱华,一乱几百年。黄河流域文化、古迹被彻底消灭。
6.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国从开元盛世的顶峰跌下来,至今未能恢复。
7.五代的晋、唐之战。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包括北京在内的这个地区沦为异族统治数百年,直到朱元璋才收复。
8.金蒙之战: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两个野蛮民族对撞,使得中国北方90%的人口被消灭。此后的宋蒙之战使得中国第一次完全沦为异族统治。
9.满洲征服中国之战: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亡国、亡天下。中国从此陷入耻辱的深渊。
10.太平天国之战:死人最多的战争。人口总数下降1.7亿,超过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之和。
9.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几次战争
1. 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鸦片战争,主要是其起因是由于中国实行禁绝鸦片的政策,并委派林则除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执行禁烟使命。利益受到损害的英国人开始叫嚣战争,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仅有4000人的远征军,后虽兵力不断增加,最多时也仅有20000人。这样一支“远征军”远涉重洋在完全没有后方(尽管当时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况下,想征服一个拥有几亿人口常备军80万的国家,几乎是一种海盗式的投机行为。然而在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的清政府其腐败程度已不足形容,战争开始的时候,朝廷内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没人能说清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无法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付这样一种侵略。面对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连克厦门、定海、镇海,继而又攻陷宁波,外强中干的道光皇帝在和战之间几经摇摆后,终于选择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锁的国策,自此列强纷至沓来,开始了一百多年内忧外患战乱频扔的历史;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自以为尊的心态,在极度的自尊遭打击后而变为极度的自卑,从而在当时中国人心中谈洋色变。
这场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林则除通过号召和组织民众,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进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力量。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1895年4月)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军队进驻牙山,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务省,而意图吞并朝鲜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并占据了汉城附近的军事要地。而此时朝鲜政府与东学党人达成协议,双方已休战,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军队撤回国内。清军准备撤兵的同时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撤离朝鲜,然而心怀鬼胎的日本政府不仅不撤兵反而增兵朝鲜,并于7月23日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李应为首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本军队假借朝鲜政府“授权”,驱逐中国军队,开始向中国军队进攻。8月1日,中国向日本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电影《甲午风云》所描绘的海战是甲午战争开始不久的一次中日海军力量的对抗,事实上此时的日本海军力量并不比中国北洋水师具有明显的优势,虽重创北洋水师,却未能实现“聚歼清舰于黄海”的计划。而至二战时,日本海军力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几乎与美海军不相上下。
在经历了海上陆上的几场战役失败后,清政府中主降派战据上风,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再次出场,与伊藤博文签署了《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全鸟、澎湖列鸟被割让;战争赔款达2亿两白银;并要求中国政府不得惩治间谍和汉奸……前面所提日本海军的发展难道不是用这2亿两白银中的一部分养壮的吗?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开始了半个世纪中日两国侵略与反侵略的纠缠。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与中国相似也遭受了西方列强侵略,然而经过明治维新,这个从苦难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却把这种苦难转移给其他国家,尤以朝鲜、中国为甚。由于巨额的战争赔款,其综合国力及军事实力迅速发展起来,并继西方列强之后,在进入二十世纪,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1905年在中国东三省,与俄国为强占中国领土发生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东北三省;1932年发动一二八上海战争;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已使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达到高潮。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胜利,其后的历史会是怎样的呢?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
这其实算不上一次完全意义的战争,只是在某个时间某个点上,一次偶然的事件引发了历史的变革,在这之后的不久,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帝退出了历史舞台。从秦始皇赢政开始到清宣统溥仪止,无论朝代更替,无论外臣宦官专权,皇帝始终是封建政体的主要组成。然而在那一刻由一群下级军官发动的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却为推翻帝制吹响了号角。这既是清王朝腐朽没落到极限,也是孙中山数十年致力革命的必然结果。这之后虽有人费尽心机恢复帝制,只不过昙花一现,成为历史的笑柄。
4.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所以不将蒋介石的北伐战争列出,是因为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分裂以后北伐战争成为新兴军阀与旧军阀的一场内战。蒋介石虽在北伐战争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党内汪精卫分庭抗礼,国内派系林立,张学良盘踞东北;阎锡山坐镇山西;西北冯玉祥、桂系李白黄;更小的有粤系、滇系……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却维系着表面上的统一,也继续着内战不断的传统。
然而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领导者不是过去的农民或者小资产阶级,而是中国共产党。
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两支起义失败后的只有数千人的队伍,22年后夺取政权。这其中的曲折、艰苦、磨难、牺牲是何其巨大。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韧的意志,如何能在这样的斗争中坚持下来。
5.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8月)
开始的时间真的没法定出,不是1937年7月,也不是1931年9月,更不是1894年7月,日本从它开始变得强大就始终不忘侵略中国,即使当权者定出不抵抗政策,蕴藏于民众之中的抗日情绪却愈来愈烈,终成燎原之势。从台湾“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到东北的抗日民主联军,从一二八上海第十九路军到七七事变的第29军,从坚持敌后的共产党八路军到下面战场上浴血的国民党军队,中国与日本半个多世纪的侵略与反侵略的对抗,终以中国的全胜而结束。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宣布中国人民历经百年的反帝斗争的全胜。
可以想象1945年8月中旬的那个夜晚,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彻夜狂欢,歌声、笑声、哭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渲泄着一种情绪,一种被压抑了一百年的情绪。
10. 中国历史重要战争
满清入关是满清捡了漏,而不是亡于满清。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朝代。因为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在消亡的时候,都是充满了一种死气沉沉,残弱不堪,任人宰割,充满屈辱。而明末不一样,皇帝励精图治,起早贪黑,不妥协,不恢心。诞生了一支又一只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和一大批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熠熠光辉的战将。
天要亡大明王朝,一点也不为过。正当大明王朝内忧外患的时候,明后期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旱灾,蝗虫,瘟疫不断,人民饥寒交迫。中华大地上饿殍满地,流民盗贼蜂起。而大明王朝,一方面要跟残暴强悍的后金军队作战,一方面还要跟四方饥肠辘辘的农民起义军作战。大明军队拆东墙补西墙,按下葫芦浮上了瓢。
明朝亡于党争,史家有言:“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以后励精图治,先除党争之首魏忠贤,再加强中央集权,明朝俨然已经一幅中兴之相。但前朝的积弊实在太深,崇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形势。
人心思变,内部暗流汹涌。增军费则百姓苦,减赋税则国家危,崇祯面对的是一个死局。面对这个死局,崇祯需要时间解决朝内的问题,大明需要时间消化天灾人祸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崇祯会重新获得与多尔衮争雄的资本。崇祯选择相信他的子民,他认为处在江湖之远的人们能和庙堂之上的他一起共渡难关,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一批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觉得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朱家人,所以明朝乱了。财力不足,民变不断,军力匮乏都让明朝风雨飘摇。
满清入关,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站在风口浪尖上,猪都能飞起来。更何况满清八旗子弟是骁勇善战的北方人。明朝末年朝廷贪腐严重,皇帝养着一大帮吃皇粮的蛀虫,将大明王朝啃地到处是洞。再加上各地闹饥荒,百姓穷途末路,群雄揭竿起义,明朝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最多就剩下回光返照的短暂时光。
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地下,去朕冠冕,以发复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眀的铮铮铁骨,早已印在人们心头。
《满清入关是捡了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