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李讷为什么不姓毛

李讷为什么不姓毛

发布时间: 2022-10-18 07:37:16

『壹』 李讷为什么姓李呀

因为他的父亲用的化名是李得胜,所以对李这个姓氏情有独钟,而且可以低调做事,不会影响太多人的日常生活,也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而且为了保证女儿的安全,改了女儿的姓氏。希望女儿们能保持低调。

近年来,除了参加家族祭奠活动之外,李讷深居简出,人们对她知之甚少,也就令她充满了神秘色彩。在这次纪念活动接待中,我跟李讷大姐有了三天近距离的接触,对她有了进一步的直观感受。

李讷回忆说:“小时候暑假,我经常跟着父亲来济南。住过济南的交际处和珍珠泉。”李讷说话声音不大,语调非常沉稳,基本上是问一句答一句。沿途看着路边的风景,李讷感慨济南的变化。她说,“最近一次是前年坐火车经过济南。我基本上都不认识了,济南的变化太大了。”

李讷记得,她学说话时,最早说的有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后来进城了,爸爸还给她说“你小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我两三岁的时候手小,经常是攥着爸爸的一个手指头去散步。以后逐渐长大了就拉着两个手指头,三个手指头,然后是拉着整个的手。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姓氏出现之前,人们用什么来标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国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其实就是“姓”。

『贰』 李纳为什么姓李啊

认为是因为父亲在延安时期曾化名李得胜,所以他的女儿姓李。他的一个女儿名字叫做李讷,在1940年这年出生了,相对于她的姐姐而言,她并没有特别的活泼,再者,由于李讷的长相都随着父母,一看就知道是谁家的孩子,深得父母的喜爱,甚至从小就在父亲身边长大。

名字来源

父亲为啥会给她一下子取名为李讷呢?很大原因来自于她自身的性格,前面说了不是特别的活泼好动的孩子,还有由于她姐姐姓李,所以她也就姓李了。我觉得名字里面有静字的女孩子,一般都挺文静的,然而实践也证明了。

每个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的时候,除了考虑孩子的性格以外,就是在她们身上给予重望,希望孩子以后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个人有时候挺羡慕那些名字取得特别好的人,听着特别的舒服,虽然自己的名字也不差,但就是觉得别人的名字很好听。

『叁』 李纳为什么姓李不姓毛

毛泽东转战陕北的时候,化名李得胜,江青过去的姓名,叫李云鹤,所以李讷也姓李。

李讷——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1940年8月生于延安。60年代曾被称为“红色公主”,27岁即出任《解放军报》总编辑。李讷宽额方脸,酷似乃父;而眼神和嘴巴,又像其母,长得很清秀。

毛泽东转战陕北的时候,化名李得胜,江青过去的姓名,叫李云鹤,所以李讷也姓李。李讷性格,沉稳而内向,从小只爱读书,话语不多,倒是应验了她名字的内涵。

解放战争时期,李讷只能在马背上读书识字,直到1948年春天,中共中央机关在进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以后,她才有机会进入一所简易小学。

到北京以后,李讷插班到北京西郊的干部子弟学校——育英学校,后来又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生。由于受父亲毛泽东的熏陶,李讷非常喜欢读书,对中国的历史和古典文学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她的闺房里,完全是一个书的世界。

李讷的住所与毛泽东的宅院仅一墙相隔,是座朴素的小院,她只占用一间屋子。一进门,先看到的是一排排的书架,奇怪的是这些书架摆法并不像一般家庭一样靠墙而立。

而是像图书馆藏书室那样占据了房间的大半个空间,只是在一个小角落里放着一张小木床,以及桌椅等几样简单的家家具。

什么沙发,什么地毯,什么衣柜穿衣镜,什么装饰摆设……统统没有。她在中南海大食堂搭伙,父母不召唤,她不过去吃饭,有时赶不上开饭就啃烧饼,除了书以外,她的生活非常简单。

(3)李讷为什么不姓毛扩展阅读: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毛泽东命令中央机关人员,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为了统一指挥,成立一个司令部,下属四个大队和中央警卫团。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委,叶子龙为参谋长。周恩来提议:“为了保密,每个人都应该起个代号。”

毛泽东表示赞成,笑着说:“我们一定得胜,我就叫李德胜。”(“离得胜”的谐音)

周恩来接着说:“革命事业必定成功,我叫胡必成。”

任弼时说:“我叫什么名字好呢?”

毛泽东说:“你是支队司令,就叫史林。定一同志是政委,就叫郑位吧!”

就这样,毛泽东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德胜。

『肆』 李na讷为什么不姓毛

毛泽东转战陕北的时候,化名李得胜,江青过去的姓名,叫李云鹤,所以李讷也姓李。

李讷1940年8月出生在延安。虽然战争年代的条件艰苦,环境险恶,但是李讷在毛泽东身边依然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时光。毛泽东管李讷叫大娃娃,李讷管毛泽东叫小爸爸。

毛泽东的工作十分繁重,常常废寝忘食。如何能让他多休息,是令身边工作人员犯愁的一道难题。活泼的小李讷,常常会成为工作人员动员毛泽东休息的一个法宝。

(4)李讷为什么不姓毛扩展阅读

李讷很小的时候就和父亲毛泽东一起游泳。毛泽东要求她不要用救生圈,而是要依靠自己的技能和意志,去与风浪搏斗。受父亲的影响,李讷节俭朴素,严格要求自己,广交朋友。依靠自己的能力学习知识,为国家做事,养活自己,做一个自给自足的普通劳动者。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脱离庸俗的人,是毛泽东的孩子们一直要求的。正如毛泽东所料,李讷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现在她的生活平静而淡漠。作为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没有从父亲那里继承任何物质财富。然而,毛泽东给她留下了精神遗产,却让她终身受益。

『伍』 李纳为什么不姓毛

毛泽东转战陕北的时候,化名李得胜,江青过去的姓名,叫李云鹤,所以李讷也姓李。

李讷——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1940年8月生于延安。60年代曾被称为“红色公主”,27岁即出任《解放军报》总编辑。李讷宽额方脸,酷似乃父;而眼神和嘴巴,又像其母,长得很清秀。李讷性格,沉稳而内向,从小只爱读书,话语不多,倒是应验了她名字的内涵。

(5)李讷为什么不姓毛扩展阅读

解放战争时期,李讷只能在马背上读书识字,直到1948年春天,中共中央机关在进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以后,她才有机会进入一所简易小学。

到北京以后,李讷插班到北京西郊的干部子弟学校——育英学校,后来又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生。由于受父亲毛泽东的熏陶,李讷非常喜欢读书,对中国的历史和古典文学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她的闺房里,完全是一个书的世界。

由于博闻强记,1959年秋,李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1965年夏,李讷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解放军报》当一名普通编辑。

『陆』 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与毛主席最像,却坦言不想活在外公光环之下

1893年12月26日,湖南湘潭韶山冲迎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新的希望,这名婴儿就是毛泽东,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到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毛泽东是中国名气最大、最受敬仰的人。

参加革命后多次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思路,并多次挽救党和红军于危难之中,率军长征北上抗日打的日寇叫苦不迭,指挥大军纵横战场国民党反动派无所遁形。

新中国成立让中国人民翻身当家做主站了起来,抗美援朝果断出兵,一仗打出数十年的和平,在那个年代能够亲眼看到毛主席都是非常荣幸的事情,更逞论是毛主席的亲戚了。

1959年8月29日,中南海的颐年堂中,在众多国家领导人的注视下,一对新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新郎官是开国中将孔从洲的儿子、当时正在北京航空学院学习的孔令华。

新娘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首任国家主席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敏之所不姓毛,是因为李敏回国时毛泽东正使用化名李德胜,于是便用李姓给女儿起了名字,这也是许多人都不清楚的一点。

而李讷也是因此随父亲的化名姓,对自己的女婿毛主席还是比较满意的,因此将两人的婚礼一拖再拖必须等自己参加才举行,于是原本应该在七月份举办的婚礼,一直等到8月底才举办。

1962年10月27日,李敏生下了与孔令华的第一个孩子孔继宁,孔继宁出生之后深受毛主席的喜爱,工作之余总是喜欢逗一逗他。

孔继宁6个月大时跟随母亲前往上海见外婆贺子珍,因为贺子珍一个人在上海独居十分孤独,便要李敏将孔继宁留在上海陪她,因此孔继宁在幼年时便随着母亲往返奔波于北京与上海之间。

而孔东梅是在十年之后的1972年出生的,其实在孔东梅出生之前,如果不是因为毛主席的一句话,有很大的可能不会降生于这个世界上。

当时中国的经济比较困难,各家各户都不好过,就连孔令华与李敏的日子也过得非常艰难,此时再次怀孕的李敏不知道是否应该生下这个孩子,于是便询问父亲的意见,毛主席的回复非常坚定:

要,生活再困难,也是应该要这个孩子的。

因此李敏才坚定地生下了孔东梅,孔东梅这个名字是毛主席见到她的照片后亲自取的名字,东是毛主席名字中的一个字,而梅则是毛主席平生最爱的花。

孔东梅小时候就非常像毛主席,特别是右侧下巴上还长了一个和毛主席一模一样的痣,不过孔东梅出生之后不久毛主席的身体就出现了问题,而当时李敏和孔令华又因为一些原因,此后基本上没有见过几次毛主席。

孔东梅自然也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的外祖父,1976年9月9日,四岁的孔东梅发现周围的人都非常悲痛,后来她才知道原来是她的外祖父,备受中国人民崇敬的毛主席去世了。

在父母和身边人的讲述下,孔东梅才知道自己的外祖父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让全中国的人民群众都有了希望,让全中国的人在全世界人面前堂堂正正的站了起来。

不过孔东梅从来都没有亲眼见过自己伟大的外祖父,这也成为了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随着慢慢长大,了解了更多有关外公的事情后,孔东梅这种遗憾的感觉越来越浓厚,因此她对自己外公的事情更加好奇。

孔东梅在成长过程中,总有各式各样的人告诉她不要向别人提起她的身份,也不要谈论她与外公的关系,不过越是注意这些地方,孔东梅身边的人越是能够很快的发现她与毛主席的关系。

于是孔东梅干脆不在意这些地方,也完全不用条条框框的干部子弟规矩约束自己,反而之后就很少有人发现她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了,这也使她成为了毛主席亲属中最特立独行的人。

与别的毛主席亲属不一样的地方还不仅于此,孔东梅虽然也考上了国防院校,不过孔东梅却并不执着于进入部队或是干部体系,成为一个板板整整一丝不苟的人。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期间,孔东梅虽然主修的是英语,却是对文学非常感兴趣,经常阅读一些英文作家的书籍,这对她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知道是不是遗传的原因,孔东梅不仅长得像毛主席,似乎也继承了毛主席的文艺基因,文笔非常优秀,每每有人提到这件事情,孔东梅都会开玩笑似的说道:

“外公标志性的痣,我母亲没遗传到,反倒是我这个外孙女遗传到了。”

孔东梅爱开玩笑的性格,似乎毛主席也有,其实是因为孔东梅长得最像毛主席,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将对毛主席的思念,转移到孔东梅的身上。

毛主席的逝世对于全中国的人民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悲痛的事情,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不充满发自肺腑的悲痛的哭泣之声,因此当毛主席的小外孙女又长得非常像毛主席时,人们总会将这份对毛主席的感情转移到孔东梅的身上。

但实际上孔东梅除了与毛主席的血缘关系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交集了,孔东梅出生时毛主席身体情况已经开始不好了,而毛主席逝世时孔东梅更是只有四岁,更没有见过她的外公。

比起哥哥孔继宁,孔东梅似乎幸运很多,因为她未曾与外公见过面对于外公的认知比较模糊,孔东梅也似乎不幸很多,同样是因为她未曾见过外公,因而没有感受到外公对她的喜爱。

作为毛主席的亲外孙女,无论如何孔东梅都没有办法避免生活在毛主席的光环之下,即便是她一直努力地想要摆脱毛主席的光环,但人们在得知她与毛主席的关系之后,在提起她时总会首先说道:“他是毛主席的外孙女。”

在这种光环下,孔东梅的压力是很大的,特别是她的外公是国家领袖,她是国家领袖后人的身份一直是她最大的压力,孔东梅也曾向他人坦言道:“我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于是在1997年,大三的孔东梅决定前往美国求学,至少在美国是没有人知道她的身份的,她也可以隐藏起外公的光环对她的影响。

孔东梅在美国求学的前半年是比较辛苦的,找房子找工作养活自己同时还要练习英语口语并自修准备考硕士,到达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前半年时间里孔东梅前前后后搬了三次家,几乎每两个月都要搬一次家。

不过在此之后孔东梅的生活逐渐稳定了下来,脱离了外公的光环影响后,孔东梅的确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一个人在国外的孤独感却无时无刻的不在笼罩着她。

孔东梅最开心的是和母亲打电话的时候,可以和母亲互诉牵挂,不过孔东梅像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对父母总是报喜不报忧,即便是在再困难在窘迫的情况下,也坚持以最开心的情绪与母亲通话。

当时的国际长途很贵,孔东梅也不能每天都与母亲通话,但也保持每周通一次话,这段经历也使得孔东梅早早地便明白了相依为命这四个字的分量。

1999年,孔东梅成功地考取了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这应该是她这一年最开心的事情,也是这一年中极少令她开心的事情,因为在这一年她的父亲孔令华去世了。

其实在这一年中,孔东梅的母亲李敏应该是最孤独最悲伤的人,孔令华因病去世,孔继宁在上级的调动下远赴海外工作,而孔东梅则需要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继续完成学业。

当时李敏已经身染疾病,需要常年接受治疗,沉重的医药费负担仅凭李敏与孔令华的积蓄是不够的,孔继宁当时的工资也很低,而孔东梅也仅仅是勉强能够做到保证自己的生活。

走投无路之下,孔东梅被迫抱着一种“豁出去了”的想法,给党中央写了一封求助信,这也是孔东梅第一次直接以自己是毛主席的外孙女的身份求助。

党中央在收到孔东梅写的信后十分重视,也得到了许多老同志的帮助,最终在党中央和众多老同志的帮助下,困扰多年的李敏住院、报销、住房等问题也都得到了解决。

一时间许多李敏曾经的老友、同事以及孔令华曾经的同事,甚至是一些老领导都非常关心李敏的情况,于是在这种解决了后顾之忧后,孔东梅也可以比较放心的前往美国继续完成学业了。

孔东梅因为向党中央求助这件事情,重新认识了自己外公的影响力,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外公的光线影响下也是必须要做一些事情,只不过她不知道她应该做些什么,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必须要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学业。

2000年,孔东梅收到了一个来自国内的包裹,当她打开之后发现,这个包裹中是母亲再有人帮助下完成的回忆录《我的父亲毛泽东》,孔东梅看到这本书后非常开心便仔细的开始阅读母亲的这本回忆录。

随着这本书逐渐被孔东梅读完,孔东梅被外公的事情彻底震惊了,她没有想到自己的外公曾经历过的事情会有这么艰险,也没有想到自己记忆中身体不好的外婆与母亲曾在苏联遭受过这么多事情。

孔东梅越看越入迷,甚至沉迷在这本书中完全不能自拔了,于是她夜以继日地读完了母亲的回忆录,最专心时连续数日都被书中的内用吸引而无法入眠。

在完完全全地读完母亲的回忆录后,孔东梅做出了一个人生中最坚定的决定,重新了解自己的外公和外婆,孔东梅没有经历过父母在革命时期的生活和年代,因此对于那个年代的认知是一种旁观的态度。

孔东梅没有见过自己的外公,自然也对外公没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和概念,所以当她开始重新了解外公外婆的峥嵘岁月时,完全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进行的。

在取得硕士学位之后,孔东梅便回到了国内开始专心了解外公外婆曾经的事情,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外公的事情。

孔东梅回到国内开始研究外婆外公的事情,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孔东梅走上红色的文化之路后,李敏更加支持自己的女儿,尽管走这条路并不能获利,但女儿能够从事一条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业,让李敏非常开心。

孔东梅认为红色文化的研究工作一直是有人在做的,所以重复前人走过的路意义并不大,所以他更希望做一些新的、填补某处空白的事情,通过创意文化创业的途径来找到更新的表现形式。

李敏在孔东梅回国之后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有女儿陪伴在身边也很令她开心的事情,母女俩即使下班再晚,回到家之后都会促膝长谈,孔东梅每次都当好一个倾听者,听母亲讲述有关外公的事情,以及外公做人行事的准则和风格。

孔东梅的事业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她注册了北京“东润聚香书屋”有限公司,这个名字包含了她和外公名字中的“东”字,以及外公号中的“润”,以及她要传承红色文化的初心。

在书屋的立柱上,孔东梅贴上了外公的画像,书架上摆放的都是不同版本的毛泽东专辑,而她的工作则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百年中国的经历以及毛家的经历,并且致力于传播和推广红色经典。

2003年,孔东梅出版了《翻开我家老影集》一书,得到了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的认可,也让更多的人对毛主席了解加深,人们通过这本书认识到了,毛主席不仅仅是一位伟人,同样是一位平凡的父亲。

随后已经几乎了解了毛主席一生的孔东梅,又先后出版了《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其中记录了许多毛主席鲜为人知的事情。

孔东梅的书籍很快就在国内开始畅销,甚至在一次新书签售会时,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早早地便赶到发售会门外排队,这让孔东梅很是动容。

曾经一度排斥自己是毛主席外孙女身份的孔东梅,在逐渐了了解到了自己的外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开始珍惜自己的身份了,这也意味着她要做许多她应该做的事情。

孔东梅的事业越干越红火,也与自己的丈夫陈东升相识并结婚,她的丈夫原本是体制内的编辑,但是后来选择了脱离体制下海经商,建立了鼎鼎有名的泰康人寿保险公司。

可见此时孔东梅已经完全接受了自己毛主席外孙女的身份,并且也负担起了一定的 社会 责任,孔东梅曾对自己红色后人的身份发表过意见:

在这种鼓励和鞭策下,孔东梅与丈夫一起成立了非公募基金会东润公益基金会,由孔东梅担任董事长,基金会的基金全部来自于泰康人寿和“东润菊香书屋”。

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并且外国家培养人才,基金会成立之后,孔东梅便接受了“丘成桐科学奖”,帮助国家培养有前途的年轻科学天才,并为其提供研究资金上的支持。

不仅如此,每次国家出现自然灾害时,孔东梅都会在第一时间抽调资金捐款捐物,比如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时,孔东梅便大力捐助钱财和医疗物资。

孔东梅是毛主席的后人,但她也是孔东梅自己,作为毛主席的后人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毛主席光环的影响,因为毛主席在中国人民心中的特殊地位,人们提起她最先想到的还是她毛主席外孙女、开国中将孙女的身份。

孔东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毛主席的外孙女,也向世人证明了她是孔东梅,不过毛主席的外孙女永远只是孔东梅的身份之一,她最希望的应该就是人们在看到她时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她是孔东梅,然后才想起她是毛主席的外孙女。

『柒』 李讷为什么姓李

因为李讷的爸爸姓李,子随父姓。

解释原因:

古代生娃,谁生孩子那她就是母亲了地位无需质疑了但是对于男人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无法确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而且希望别人知道孩子是自己的,那就是给孩子打上一个专属的标志,那就是孩子起了跟自己一样的姓氏。

这是社会出于自身存续的需要,而对男性的规训,因为一个社会的后代想要健康存活并长大,最好是孩子的父母亲都参与孩子的抚养与教育

孩子的母亲因为催产素的作用,会天生和孩子亲近想要照顾孩子,但是孩子的父亲从基因上是不具备这个功能的,要想让孩子的父亲一起加入对孩子的抚养教育中来,必须通过社会性的规训,而不能指望男性的生物本能,于是就有了“孩子随父姓”的做法。

『捌』 李讷为什么不姓毛

保护她啊,这样敌人就不知道是毛的女儿,后来胜利了,但是已经用了这么些年了,就没有改名字了

『玖』 李敏4岁时被送往苏联,回国后,毛泽东:不许提父亲名字,不姓毛

毛泽东一生中有三任妻子,三任妻子一共为他生下过十个孩子。其中,杨开慧为毛泽东生下过三个男孩,但只有毛岸青和毛岸英活了下来,毛岸龙下落不明。

贺子珍和毛泽东的爱情,开始于战争时期,因为战争的颠沛流离,贺子珍为毛泽东生过六个孩子,但是有些孩子下落不明,有些孩子迫不得已被寄养在普通百姓家, 毛泽东的最后一任妻子,为毛泽东生过一个女儿,是毛泽东的小女儿,名叫李讷 在这些子女中,李敏最为大家所熟知

然而, 李敏 作为伟大领袖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满,从小到大,毛泽东的家风十分严格,他对待孩子们也都是严格要求,并且时常告诫孩子们自力更生,自己的事业和成就自己去闯,而不能因为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女儿,就和别人不一样。

在毛泽东的苦心教育下,他的孩子们的作风和思想都十分正统,做人也都非常正直。而在毛泽东的两个女儿中,有这么一个女儿,她虽然是领袖的孩子,但是在十年动荡期间,她也遭受到了批斗,甚至还被下放到农场。 她就是李敏,小名娇娇,是毛泽东的大女儿,本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一个李敏的陈年往事。

1936 年7月11日,一个女婴出生在一个破旧的窑洞里, 这个女孩就是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小名娇娇。 这个孩子出生时十分娇小瘦弱,邓颖超抱起襁褓中的婴儿,用充满怜爱的口吻说:“ 真是个可怜的小娇娇啊。” 大家一看可真是啊,于是“小娇娇”地叫个不停。

站在旁边的毛泽东一听,“娇娇”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名字,这让他想起《西京杂记》中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净如芙蓉” 一句,于是便给女儿取名“姣姣”,后来,大家又习惯叫“娇娇”。

然而,出生才4个月的娇娇,只能被寄养在陕北老乡家里,后来,又被送进延安的洛杉矶幼儿园。在保育院中,娇娇一直过着没有“家”没有 “爸爸”,也没有“妈妈”的生活。

李敏的母亲是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 当年贺子珍因为自己的倔强任性,一气之下离开延安前往苏联。 因此,毛泽东和贺子珍之间的婚姻也走到末路 。其实,贺子珍远走他乡时,还怀着身孕,在莫斯科她还为毛泽东生下了一个男孩,虽然她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儿子很是辛苦,但是,这个孩子是她远在异国他乡的一种慰藉。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个男孩,十个月大时,突然感冒,而此时的贺子珍,对于苏联的医院不是很信任,所以,她并没有听大家的建议,将孩子及时送到医院救治;最 终,男孩由于感冒引发了肺炎,不幸夭折。

这样的结果,使贺子珍每天以泪洗面,时常一个人抱着还残留孩子尿迹的被子哭泣,精神恍惚,让人很是担心。毛泽东对于贺子珍的生活很是关心,于是,在他的安排下, 他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 被送到了苏联同她生活, 而那时候的李敏仅仅才4岁

当时,李敏是被一个回国的苏联人带回来的,他只是把李敏带到贺子珍的住处,并没有和这里的人交代什么,就离开了,留下李敏一个人焦急地等待着母亲。

众人看着这个可爱的中国小娃娃,问她, 你的母亲是谁啊? 小娃娃无辜地说: “我的妈妈是贺子珍” 。当大家把这个消息告诉给贺子珍时, 她飞奔过来,看了女儿一眼,便紧紧将她抱在怀里,多年未见的女儿终于出现在眼前。

对于李敏来说,早早地离开父亲的怀抱来到异国他乡,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苏联毕竟不是中国,不管是从饮食还是生活习惯,这里都和中国相差甚远,李敏不止一次地希望母亲能够带她回国生活,她觉得苏联虽好,但是在这里没有任何归属感。

在这期间,母女俩生活过得异常艰辛,生活拮据,很多喜欢的东西都舍不得买。 但是,贺子珍还是会攒钱给李敏买一些喜欢的娃娃,这使李敏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

然而,因为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年幼的李敏还是病倒了;因为病情急剧恶化,她被冷酷的保育院院长,送到了太平间隔壁的一个小屋子里,在那里死亡好像和她只有一墙之隔。这个可怜的小女孩静静地躺在那里,静候死亡。

当贺子珍听到这个消息时,犹如晴天霹雳 ,她恍恍惚惚地跑到保育院,恳求院长将女儿还给她,然而,保育院院长残忍的拒绝了她。最后,贺子珍不顾阻拦,把奄奄一息的女儿抱回了家。她用仅剩的一点点零钱,买来牛奶和吃的,一口一口地喂给女儿,泪水打湿了女儿的衣襟, 也许是这种精神感动了上苍,李敏硬是被母亲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

后来,保育院院长又强求贺子珍把女儿送回来,不让母女俩相见,这一要求遭到贺子珍的强烈反对。谁知道保育院院长,竟然认定贺子珍精神有问题,将她关进了精神病院,这使得母女两人同在异国,却不能相见。

直至中央这边派出的医生过去 ,经过与苏方多次交涉,多次要求,才见到贺子珍本人,然而,这距离她被关精神病院已经好几年了,可 怜的小娇娇,远在异国他乡感受不到父爱,母亲又被关了起来,孤苦伶仃。

终于,在我们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时隔7年后,李敏11岁时,母亲终于能带她回到祖国生活了。母女俩回到了中国哈尔滨,那时候的哈尔滨,解放没多久,这座冰城早期因为日本炮火的摧残,现在还残留着许多战争的遗迹,很是破败。

不过,来到哈尔滨,看到这里的群众都和自己一样黄皮肤黑头发 ,李敏一颗心也终于安定下来,哈尔滨虽然不比延安,但是,这里也是自己的祖国,能够生活在祖国,这是7年以来,李敏梦寐以求的梦想,她一直认为, 自己的童年就是在颠沛流离中生活,在异国他乡除了自己的母亲,没有任何的温 情感 。

在哈尔滨生活了2年,李敏被接到了北京生活, 而这一次她将和自己的伟大领袖父亲毛泽东一同生活。对于父亲,李敏只有模糊的记忆,她只记得父亲抱过她,父亲牵着她的手走路,其他的都忘记了。 但是,对于父爱的渴望,李敏对父亲还是有着特别的依赖。

毛泽东看着多年不见的闺女,也是十分开心,经常牵着她的手在园子里游玩,给她讲一些 历史 知识,李敏曾经回忆录中讲述, 自己和父亲北京生活的过往 ,她认为, 父亲不仅是领袖,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他总是细心地告诉自己许多道理,也教会自己很多原来不知道的知识。

对李敏而言,虽然没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但是留在父亲身边,也是十分幸福。在上学之前,父亲给娇娇起了一个学名: 李敏

娇娇听着父亲的解释,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祝福。父亲又接着说: 你的名字就叫毛敏,但不一定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

但无论怎样,“李敏”这个名字,已经与比她小4岁、取名却早于她4年的同父异母的妹妹李讷的名字要晚了许多, 正是由于这个名字 ,她们之间增加了更加融洽和亲密的成分,或许,这也正是父亲毛泽东,对她们姐妹俩寄托的一种共同的希望。

虽然,她俩不是同一个妈妈,但两人要像亲姐妹一样团结和睦。由于各种原因,娇娇不是和母亲生活在异国他乡、就是和父亲生活在首都北京,几乎没有过和父母共同生活的经历。但是,正是这种生活方式, 使娇娇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更是继承了母亲贺子珍的坚强。

毛泽东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直都是以“严格”而著称,他严厉地禁止孩子们挂着他的名头生活。所以,对外,李敏父亲的身份也是变来变去; 有时候是父亲身边的警卫员,有时候是父亲身边的工作人员。反正,李敏在填写父亲一栏里,绝对不可以出现毛泽东三个字。

这并不是毛泽东狠心,而是他苦心孤诣地希望孩子们依靠自己生活,干部的子女就是一场灾难,这也是毛泽东经常挂在嘴边的,而他也落实到生活中。

李敏有时候做错一件事,父亲知道后就直截了当的指出错误 ,却很少容忍李敏的小情绪和小任性。因此,李敏有时候觉得父亲这种做法太过了,她没办法去理解, 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就算是干部的子女,顶多就是生活比别人好一点,其他的也没有比普通人强多少

李敏曾几次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毛泽东每当听到孩子的疑问,只能够叹口气回答: “时间会告诉你,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虽然,主席对待孩子们的教育十分严格,但同时主席也是非常关心孩子们。

李敏最初上学时候有些不适应,成绩也不太理想时,她就十分沮丧。不过对于女儿的情况,毛泽东也是十分清楚,他也多次想要走近孩子,安慰孩子。

但是,迈出第一步,主席就停住了,困难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大考,如果从小不磨砺他们解决挫折的能力,那么,如果自己未来不在了, 难道还要让孩子们挂着“毛泽东的孩子”的名义,而逃避一生吗?基于这些考虑,毛泽东只能够远远的看着李敏自己伤心落泪

不过,毛泽东的苦心教诲,也让李敏从小就学会的独立能力,学会了独自去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 这也让李敏在面对后面的困难,却始终有一种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当领袖父亲去世后多年,李敏回想当初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她也不禁感慨: 父亲是真的耗费苦心,只为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成人成才 。父亲虽然要求严格,但他真的是为自己的儿女好。他希望儿女成长成为拥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中国人,可以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想当年,李敏刚和母亲贺子珍从苏联回来时 ,对国内生活有很大的不适应 ,宛如一个“洋娃娃” 一样,说着一口流利的俄语,但是,“中国话”说得却不那么流利了。幼年时和母亲漂泊异乡,对她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了便于和父亲交流,母亲贺子珍鼓励李敏给她的爸爸毛泽东写信 。其实,当时的李敏,哪知道这一封封信不仅是和父亲在沟通父女情,更多的是母亲想要通过她和父亲的对话,了解一下毛泽东的近况。

母亲贺子珍过于倔强,她不愿意低下头和毛泽东和解,她只能借助这一方式了解关心着毛泽东。

当毛泽东收到来自女儿娇娇的书信时,别提有多激动了;虽然小娃娃的字写的歪来歪去,因为从小就学习俄语的她,对于中文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写起书信来对她来说也十分不容易;但是作为父亲,能收到离开自己多年的女儿写的亲笔信,这也是最幸福的时刻。

毛泽东赶紧找了一位精通俄语的翻译,帮助他一起翻译这封书信 。起初,贺子珍还有些不满意,为什么毛泽东不给自己写信,却和女儿来信这么频繁,后来,她也想清楚了,毛泽东在关心女儿的同时,也在关心着她。

这一封封书信的作用,意义可太重大了 ;这封信中不仅寄托了女儿对于父亲的想念,父亲对于女儿的思念,更有阔别多年夫妻二人的情谊在里面。 多么重要的书信,宛如一座桥梁沟通这一个家庭。

多年的战乱,导致毛泽东与自己的子女分离,他不得不通过书信也就是家书教 育儿 女。通过统计,毛 泽东前前后后给他的家人,写过大约28封家书,这28封家书里面包含了毛泽东太多的期望,一位父亲的所有期望都包含在这一封封的家书里面。

毛泽东与自己的子女经常通过书信沟通感情,即使工作繁忙,毛泽东也会抽出时间与子女家人们聚一聚,了解一下子女们的情况, 听一听,子女们关于自己工作和学习的近况,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

毛泽东在这一封封家书中,传递着家庭的亲情和温暖,也培养了孩子们爱家的情怀,使他的孩子们对家有着浓厚的感情。感谢这一封封书信,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坚强的中华儿女; 父爱包含在其中,尤显珍贵。

在1964年 ,李敏跟随丈夫从中南海搬出,搬到了兵马司胡同的一个普通四合院里;来到了新家,等待李敏的不仅仅是新生活,也是新困难。从小就没有做过饭炒过菜的李敏, 第一次下厨就做了夹生不熟的米饭,而炒的菜也难以下咽,但是尽管这样,丈夫孔令华还是吃了进去。

对于丈夫,李敏充满了感激和爱,不管是有多么困难,丈夫始终都是站在自己身边 ,两人相隔两地,但是丈夫也一直牵挂着自己,李敏在回忆录中曾提到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是自己的父亲毛泽东,他是领袖,也是慈祥的父亲,虽然父亲更多时候比较严厉,但是毛泽东对待孩子们始终都是从长远考虑。

另一个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孔令华 ,孔令华是李敏的中学同学,两人互相陪伴了几十年,彼此扶持,互相了解,而且还深爱着对方。李敏一直觉得, 自己能够得到孔令华这样的丈夫非常幸运,也十分幸福,夫妻俩也一直相互扶持走过余生。

一直到1999年,丈夫因参加活动出车祸,两人才天各一方,但是,李敏从未忘记过自己的丈夫,也一直怀念着丈夫。

那时候,李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几乎每年寒暑假,李敏都按照毛泽东的吩咐去上海看望母亲。毛泽东从女儿那里了解贺子珍的生活情况,贺子珍也从女儿这里知悉毛泽东的状态。

她宛如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一头连着父亲毛泽东,一头连着母亲贺子珍。 然而在当时的特殊年代里,李敏不能经常看见父亲,父亲毛泽东就好像一个孩子一样,怪罪李敏为什么不来看他。

然而身不由己,李敏和父亲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父亲在弥留之际,还惦念着李敏,甚至还清晰地记得李敏的年龄。

李敏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 ,先后在国防科委、解放军总政部工作直至退休。 几年前直至李敏写了这本书 《我的爸爸毛泽东》,很多人才知道她的父亲是毛泽东

这本书,除了李敏对于父亲深深的怀念,还表达了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毛泽东去世后,李敏没有再继承毛泽东那里的一份遗产, 无论在毛泽东在世时,还是在毛泽东去世后, 她都没有享受到一点特权,过着平凡而朴素的生活,凭借一点点工资过着简单但精神充实的日子。

李敏的一生是幸运的,她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大女儿;但是同时她也是不幸的,从小到大,一直处于一种单亲状态,童年身边只有母亲,少年之后,身边只有父亲, 虽然说,李敏也可以定期看自己的母亲,但是彼此见面的时间却被限制着。

不过,李敏的一生也是十分精彩的,她的事业、她的婚姻、她的 情感 都包含着不平凡的传奇 。晚年的她,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也是感慨万千;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大女儿,却未享受到一点点的特权或者特殊待遇,更多的却是吃尽了各种苦头。

从小颠沛流离,不是在异乡陪伴母亲与父亲分别,就是留在父亲身边又不能与母亲相见; 父亲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并没有为她铺一条平坦的路,相反需要她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成绩。

但是,也要很感谢父亲毛泽东对她的严格教导,使李敏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方面面都是同龄人的榜样。虽然生活拮据,但是,顽强的毅力使她尽自己所能取得一定的成绩,相信父亲毛泽东在天之灵,对于李敏的发展也是非常满意的。

其实,毛泽东不求自己的儿女能多么的出色 他内心只是希望他们平平安安、普普通通的过完自己的一生,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尽自己所能为人民做实事。 而毛泽东也以身作则,希望儿女能继承他勤俭节约、踏实肯干的朴素精神,同时也希望儿女们能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自己的革命信仰和立场,坚决不给自己抹黑。

毛泽东的子女们,也尽自己所能去活的如同普通人一样,尽量不去麻烦自己的父亲 ,给他添麻烦,他们很是理解自己的父亲, 因为父亲毛泽东不仅是他们的父亲,更是一个国家的领袖。舍小家顾大家,是他们自觉奉行的优秀品德。

其实,女儿李敏也希望父亲是一个国家领袖的同时,也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事实证明,毛泽东做到了,他不仅将国家治理的很好,同时也为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家风代代传承,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于李敏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感谢毛泽东的辛勤付出,不仅自己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一生,更是率领自己的子女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贡献;一个人伟大就可以带动一个家族的成长,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李敏是多么的幸福啊。

『拾』 贺麓成的个人经历

1935年4月26日,任红军独立师师长的毛泽覃在瑞金指挥突围战中不幸牺牲。消息传来,贺怡陷入万分悲痛之中。她当时的处境也很危险。面对敌人的搜捕,她不得不一次次转移,只好把出生不久的贺麓成送到亲友家中寄养。几经辗转,贺麓成被送到永新县花汀村贺调元家。

1949年8月,“爷爷”、“奶奶”向贺麓成说出他的身世,他才明白眼前的“革命妇女”贺怡正是他可爱可敬的母亲。经历10多年的离乱,母子俩终于团聚了。

1949年11月21日这天,一场突然飞来的车祸夺去了母亲贺怡的生命。贺麓成当时被压昏在车下,第二天醒来时,他发现母亲躺在他身边,任他怎么哭喊也喊不醒母亲了。

1950年初,“爷爷”、“奶奶”、保姆陪他一起去上海。姨妈亲自到火车站接他。这是贺麓成第一次见到姨妈。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在拟订亲属守灵名单时,李敏提到了贺麓成。贺麓成终于见到了大伯父毛泽东。只是这时的毛泽东已经紧闭双目了。

1961年,贺麓成成为中国第一批导弹工程师。

1980年,国防部五院终于开始评定高级职称。众望所归,贺麓成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系统第一个被评上高级职称的人,所以他的职称证书上印着“001号”。


(10)李讷为什么不姓毛扩展阅读

贺麓成本叫“毛岸成”。“岸”是辈分,表明他与毛岸英、毛岸青同辈。贺是母姓,“麓”是湖南岳麓山之意,表示对故乡的怀念,“成”是革命事业必定成功之意。他之所以长期用贺麓成这名字,一是他年幼时处于白色恐怖之下,姓毛会暴露他的真实身份。

他成年后不姓毛,内中的原因与李敏、李讷不姓毛一样,因为毛泽东成了中国人民的领袖,他不愿意暴露与毛泽东之间近亲的关系。

直到1983年,民政部门要给毛泽覃发烈士证书,中共中央组织部通过贺麓成所在单位通知他去领取,他的真实身份才被单位同事所知。

热点内容
地理学期刊排名 发布:2025-01-04 07:44:36 浏览:29
葫芦丝教学法 发布:2025-01-04 06:41:38 浏览:70
生物进制 发布:2025-01-04 05:37:20 浏览:264
去眼袋纹哪里好 发布:2025-01-04 04:50:57 浏览:305
教师报投稿 发布:2025-01-04 03:02:49 浏览:755
潇湘溪苑班主任是我姐 发布:2025-01-04 02:20:49 浏览:791
校园网看不了爱奇艺 发布:2025-01-04 01:28:03 浏览:120
爱无赦舞蹈教学 发布:2025-01-04 00:11:15 浏览:105
杭州房价历史 发布:2025-01-03 23:48:00 浏览:57
高二上学期物理 发布:2025-01-03 23:29:19 浏览: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