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杏林是指医学界吗
“杏林”是医学界的代称。根据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著《神仙传》记载:“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讲的是三国时期名医董奉,他治病不收钱,只是让患者痊愈后便种5棵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杏子成熟的时候,如有人要摘杏子,也不必告诉他,只需倒一盆米在米仓里,就可端走一盆杏。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杏林”也就渐渐成了医学界的代称。
② “杏林高手”指什么
杏林高手是指医术很高的人。“杏林”一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杏林"一词典出汉末 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医术,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2)杏林指什么扩展阅读:
杏林的来源:
建安时期名医。又名董平,字君异(一说字君平,《大越史记全书》说字“昌”),号拔墘,侯官县董墘(一说董厝)村(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③ 杏林指的是什么
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常说“杏林妙术”。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专住庐山属。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得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 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④ "杏林"指的是什么行业
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 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医技,与当时的华伦、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 明。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⑤ “杏林”指( )“桃李”指( )“千金”指( )“高足”指( )“汗青”指( )“桑梓”指( )
1、杏林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杏林文化的开山鼻祖董奉,与南阳的张仲景、谯郡的华佗齐名,并称为东汉末年“建安三神医”。董奉的事迹在民间被广泛传颂,董奉的杏林精神被业界奉为楷模,庐山杏林被世界视为一方圣地。
“杏林”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
2、桃李
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比喻人的青春年少;比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也可以比喻学生。
桃李就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往往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是说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全世界,赞美教师辛勤育人。
“桃李”出自唐代白居易所作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意思是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3、千金
千金,一开始是比喻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一千年来都是如此,元代之后才开始用于指官宦女儿的尊称。
千金,原指男儿身,南朝梁司徒谢朏幼聪慧,特受父亲谢庄喜爱,常把他带在身边。他也非常争气,10岁时便能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后随父亲游土山,受命作游记《洞井赞》,援笔便成,文不加点。
宰相王景文对谢庄夸他:“贤子足称神童。”谢庄也手扶儿子的背说:“真是我家千金啊。”谢朏长大后不仅成了文学家,还当上了尚书令。此后的近千年内,“千金”一词一直用来形容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年轻男子。
用“千金”来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小姐也,我则是个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明、清以后的话本小说中,大户人家的女孩被普遍称为“千金”,“千金小姐”这一称谓便流传了下来。
4、高足
原指良马,骏马,汉代驿传设三等马匹,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为上等快马。后常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
5、汗青
“汗青”是史册的意思。
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亦即用上好的竹子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
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
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因此“汗青”代称竹简再演变,人们便进一步又将其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
6、桑梓
桑梓借指故乡。
出自:《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看到父母亲种下的桑梓树,尚且必须恭恭敬敬立树前。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7、尺素
尺素表示书信。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
8、杜康
“杜康”借指酒。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
9、红豆
红豆借指思念。
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
⑥ 杏林指( );桃李指( );高足指( );桑梓指( );汗青指( )。
杏林"指良医
"高足"指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
"桑梓"指故乡
"桃李"指所教的学生
"肝胆"指真诚的心
"千金"指对别人的女儿的敬称
"汗青"指史书或者完成的著作
"尺素"指书信
"杜康"指酒
"楼兰"指敌人
"红豆"指相思
"手足"指兄弟
⑦ 我国传统文化中杏林指的是
中国称医学界又为杏林.称医学高明之人为"杏林国手".以下是"杏林"由来的典故
据晋代内葛洪所著《神仙传》记载:三容国时期东吴有位叫董奉的名医,他医术精湛,长年隐居深山,为人治病却不收报酬,凡患重病被他治愈者只需在其宅边、园内栽下5棵杏树。
光阴荏苒,栽下的杏树也愈来愈多。到了收获季节,只见红杏竞秀、压弯枝头。董奉便在茂密的杏树林中建一间草屋,对前来买杏的人不收钱币,而以谷子交换。董奉用杏换来的谷子年年堆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困百姓和路过该地缺少盘缠的人。
自此,“杏林”一词便成了中医界的代称,“杏林高手”便代指医术高超的医生,“杏林之家”一词也屡见报端。
⑧ 好一位杏林名家。中的杏林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常说“杏林妙术”。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得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
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
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 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8)杏林指什么扩展阅读:
杏林精神:
董奉的杏林园创立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经久不衰的杏林文化从它的内涵层面上来说,董奉充分汲取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和太平道追求的“均和”思想,使得所构筑的杏林文化内涵深深地打上了“道与德”的文化烙印。
董奉在庐山几十年,追求的是“奉天地顺五行”,在现实中构建“和谐杏林园”,从而达到其修道从医的最高境界——无为而为。“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体现了一种超然境界。
“敷浴治疠”、“斩鼍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无不体现董奉对平民百姓的宽厚善良,以及自然疗法、环境调适与心理调适的妙用。
从“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山里山外群众往来杏林的恬淡惬意的画卷,使人们看到杏林文化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这种“和谐”是通过“惩恶扬善”、“伐其不足、损其有余”来实现的,同时达到“至亲”、“至善”、“至诚”、“至信”、“至中”、“至和”。
“杏林”体现的是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丰富的内涵,其灵魂是“道”与“德”。凡习医药者必推崇“杏林精神”,欲成为“杏林中人”。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同时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开宗。
杏林梨园:
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知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
史载,唐明皇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斯为梨园发轫之始。
“梨园”的来历,在清乾隆时的进士孙星衍与嘉庆九年(1804年)所撰写的《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载;“……余往来京师,见有老郎庙(:指玄宗)之神。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
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树,因名曰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现代人李尤白撰写的《梨园考论》中,考证了梨园的来历。唐中宗(705-710年)时,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
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
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或称崖公),相当于校长(或院长)。
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又称魁伶)两套人马。李隆基为梨园搞过创作,还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的文人编撰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节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杏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梨园
⑨ 杏林指( );桃李指( );高足指( );桑梓指( );汗青指( )。
杏林指:良医;
桃李指:学生;
高足指:尊称对方的 弟子、学生;
桑梓指:家乡;
汗青指:历史。
⑩ 请写出下面代称的含义。杏林指( );桃李指( );高足指( );桑梓指( );汗青指( )。
1、杏林
“杏林”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
2、桃李
桃李就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往往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是说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全世界,赞美教师辛勤育人。
3、高足
指良马; 骏马。犹言高才。后常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
4、桑梓
借指故乡。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5、汗青
汗青是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杏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桃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高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桑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