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
A. 你觉得校园暴力的严重程度被夸大了吗
校园暴力问题并没有被夸大,确实很严重。
更准确的说,受到社会大量关注的校园严重暴力事件其实是极少数现象,并且近几年在明显减少,也正是因为稀缺,才具有了新闻报道的价值,从网上有关中关村二小的事件沸沸扬扬,由于贴上了名校的标签,也符合大众寄望于教育体系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迫切希望。
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然而事件本身是复杂的,基于不同立场,很容易得出不同结论,而偶发的个案,也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现象。
校园暴力现象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都普遍存在,而随着社会发展,整体治安环境的改善,近几年这样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校园冷暴力,其实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冷暴力其实是严重暴力事件的根基,这才是校园暴力真正严重的部分。
(1)校园霸凌扩展阅读
要全面地看待校园暴力问题,至少要分成以下几个层面
1、首先是准确理解校园暴力问题的核心。
很多人把校园暴力的重点放在校园上,其实这是不对的,校园暴力是人类暴力现象在特定环境下的延伸,不管是暴力犯罪,家庭暴力还是校园暴力,核心都是暴力, 环境只是外部环境而已,真正影响暴力现象的,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暴力崇拜。
而对暴力的崇拜,其实源于人对强大力量的渴望,这种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从远古时崇拜图腾和神灵,到封建时代崇拜帝王和侠客,人类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的望向金字塔的塔尖,而暴力恰恰是达成个人目的。
制服他人最有效的手段,在高度强调竞争的环境中,暴力总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而简单粗暴的处事方法,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依然被很多人所信奉。
2、其次要区分暴力和冷暴力。
公众对校园暴力的理解只停留在孩子打架上,这是非常片面的,其实孩子打架始终还是一个极少数事件,真正可怕的是校园冷暴力——无处不在的歧视,而歧视恰恰是激化暴力行为的土壤。
人本身是非常多样化的,单一的标准无法用于评判他人,但是仅就学校中而言,老师用“听话”或者“不听话”来划分孩子,优等生歧视差等生,男孩歧视女孩,高个儿歧视矮个,瘦子歧视胖子。
我想这不是孩子们的失败,而恰恰是父母和老师的失败,是我们的行为影响了孩子们的观念,而歧视的存在,使每个孩子都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人。
3、校园暴力不仅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从对孩子的长期影响来看,老师对学生的冷暴力甚至暴力体罚,是更为严重的现象,而在更极端的情况下,也不缺少学生对老师施加暴力的范例。
孩子在家庭中模仿父母的行为,在学校就会模仿老师的行为,而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减少了,但是侮辱学生的现象却非常普遍,很多教育者自身也分不清侮辱和批评的界限,指出某种行为的错误是批评,而指责某个人就构成侮辱,这种行为上的错误示范。
往往导致学生之间相互侮辱,更可怕的是,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这种侮辱的行为往往异化成带有“正义感”的行为,而实质上所反映的,是“优越感”,这对于树立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权得到尊重的观念十分有害。
不尊重学生的老师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而在缺少尊重他人的氛围中,相互歧视的现象就更为严重。而在老师带头体罚学生的班级里面,遇事动手解决,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天然正义,我们不能一边教育孩子不要打架,转过脸来就殴打别人,真正影响孩子的,是我们的行为,而非我们的言论。
B. 你怎么看待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一定要扼杀在摇篮里。因为校园暴力对孩子来说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是心灵上的。而心灵上的伤害是最为严重看不见摸不着的。
校园暴力是坚决不应该出现在校园里的,学校本来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这里本该是一片净土,不应该被那些乌烟瘴气的校园暴力所污染。让校园暴力远离校园,还学校一片宁静,还孩子们一片安全的成长环境。
C. 关于校园暴力的手抄报资料。
图来看看预防校园暴力的侵害
(一) 校园暴力是危及学生、破坏校园和谐的一大隐患。
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七种:
1. 索要钱物,不给就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2. 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 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人格。
4. 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长。
5. 不堪受辱,以暴制暴,冲动报复。
6. 侮辱女同学。
7. 侮辱、恐吓、殴打教职员工。
校园暴力还可以分为硬暴力和软暴力。如果拳打脚踢、拔刀相向是硬暴力;乱起绰号、推举“最差”等等就是软暴力,软暴力对学生心灵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硬暴力,同样可以置人于“死”地。
(二) 校园暴力的处理方法
1. 遭遇校园暴力,应在学校、警方或家长的帮助下,制止暴力,决不能逆来顺受或以暴制暴。
2. 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一定要讲策略,运用智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可能避免正面的直接搏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亡。必要时尽量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与此同时一定要记住对方的体貌特征,及时报警,或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
3. 当有人,尤其是陌生人,约自己到较偏僻的地方去时,一定要坚决拒绝;当侵害到来时,一定要想办法逃脱,并积极寻求帮助。
4. 要增强法制意识,在侵害发生后,要能够勇敢站出来,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D. 校园暴力事件应当如何解决
应对校园暴力要依法综合施策。
每一起校园暴力事件被曝光后,在引起众怒的同时,也引发各方讨论。有介绍国外在防治青少年暴力问题上的经验,有呼吁在刑罚上对低龄重罪作出回应,有从社会教育角度进行建议等。可以说,基本上囊括了在应对类似事件上的可以期待的办法,但却并未阻止事件的继续发生。
问题到底在哪?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这类事件中的绝大多数当事人,包括施暴者和受害者,都处于一种“隐身状态”。他们要么被描述为未成年的学生,要么被强调已经不属于在校生,要么被回应称已经接受心理治疗或心理干预。
必须承认,当事人的“失声”,与双方的未成年人身份有重要关系。比如有可能是在家人的保护下拒绝接受采访,也有可能是媒体从新闻伦理的角度而主动选择回避。
但从检讨事故发生机制,真正让未成年双方都能从“暴力阴影”中走出来,乃至让社会更好地吸取教训,听取当事人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是必不可少的。
(4)校园霸凌扩展阅读:
没有可以复制的青春,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校园暴力事件——尽管其中或许有着太多的共因可寻。因为,每一起事件中的“主角”,若总是面目模糊的“施暴者”与“受害者”,很可能意味着对他们的拯救与干预是隔靴搔痒式的。事件成因越复杂,在寻求解决办法上,越需要耐心和见微知著,如此才能真正找出规律与破解良方。
在校园暴力中,最让人担心的地方还在于施暴者年龄的趋小化。社会分化的加剧、离婚率的上升与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人口流动导致的家庭碎片化、基于学校规模扩大而产生的陌生感、网络暴力与情色小说的渲染、食品营养水平的提升等。
一方面在精神层面移植了成人世界的男女关系,另外一方面还为身体的早熟准备了客观载体。但心理的稚嫩,却难以在思想领域驾驭身体的需求,也难以消解恋爱挫折带来的情感压力,更难以在困惑时得到家长的关怀。
E. 解决校园霸凌该靠法律还是教育一辩稿
解决校园霸凌靠法律比较好。
减少和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除了靠教育外,还有必要举起法律之剑来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要尽快出台有关校园霸凌的法律,明确霸凌行为的认定标准,明确责任主体和惩罚条例,根据实际修改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
要将“反校园欺凌”纳入学校的教育和制度体系,除了教育学生不得参与欺凌行为之外,还要设立一系列有关欺凌事件的举报、调查、惩处制度。未成年人作为公民,在触犯法律后必须承担相应责任,我们的法律需要更加完善,绝不能让未成年人成为法外人群。
(5)校园霸凌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分为总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九章13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