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的诗经
一、初级中学:《关雎》、《蒹葭》
1、《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为中国先秦时代民歌。是《诗经》的首篇,又为十五国风第一篇。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可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
2、《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二、高级中学:《氓》、《采薇》
1、《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2、《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1)高中学的诗经扩展阅读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 高中语文学过诗经中的哪些诗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徐志摩的《在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穆旦的《赞美》、郑愁予的《错误》、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戴望舒的《雨巷》、何其芳的《预言》、陈敬容的《窗》、华兹华斯的《孤独是收割人》、里尔克的《豹—在巴黎动物园》
《蒹葭》现在是初三的了,我现在读高一,我们第一学期就只有上面那些了。
3. 《诗经》中的四首诗经分别是什么
《诗经》四首,通常是指被引入高中课本的四首古诗,他们都出自《诗经》,分别是:
《国风·卫风·氓》、《国风·魏风·伐檀》、《国风·秦风·无衣》、《小雅·鹿鸣》。
1、《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共6章,每章10句。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原文欣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国风·魏风·伐檀》是魏国的民歌,共3章,有27句,为《诗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篇目之一,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原文欣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3、《国风·秦风·无衣》,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作为《诗经》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此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原文欣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小雅·鹿鸣》,《诗经·小雅》第一篇。先秦时代华夏族宫廷乐歌。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原文欣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4.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原文
诗经两首《氓》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mù)止。 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mǐ)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5. 高中语文里的诗经
《诗经·卫风·氓来》 诗经
氓之蚩蚩自,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 高中课本上的古诗文有哪些包括诗、词、赋、文言文
一、古文(9篇)
1.劝学(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
荀子
2.过秦论(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
3.屈原列传(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
4.陈情表-李密
5.滕王阁序(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6.师说-韩愈
阿房宫赋-杜牧
7.六国论-苏洵
8.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9.前赤壁赋-苏轼
二、诗词曲(25首)
1.氓
《诗经》
2.离骚(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屈原
3.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4.短歌行
-曹操
5.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潜
6.山居秋暝
-王维
7.蜀道难
-李白
8.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9.将进酒
-李白
10.蜀相
-杜甫
11.登高
-杜甫
12.登岳阳楼
-杜甫
13.琵琶行
-白居易
14.李凭箜篌引
-李贺
15.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
-杜牧
16.锦瑟
李商隐
1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18.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19.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轼
20.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21.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22.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游
23.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24.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25.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
7.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有哪些
1、《论语》十则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杂说(四)(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关雎《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其五)(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其一)(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李商隐)
39、相见欢(李煜)
40、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41、浣溪沙(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44、水调歌头(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50、己亥杂诗(龚自珍)
5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52、伯牙善鼓琴《列子》
53、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54、湖心亭看雪(张岱)
55、河中石兽(纪昀)
56、木兰诗《乐府诗集》
57、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58、卖炭翁(白居易)
59、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60、满江红(秋瑾)
61、劝学《荀子》
62、逍遥游《庄子》
63、师说(韩愈)
64、阿房宫赋(杜牧)
65、赤壁赋(苏轼)
66、氓《诗经》
67、离骚(节选)(屈原)
68、蜀道难(李白)
69、登高(杜甫)
70、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71、锦瑟(李商隐)
72、虞美人(李煜)
7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7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8. 高中会学到诗经中的哪些诗
《氓》、《蒹葭》、《关雎》、《无衣》、《木瓜》后面一个或两个好像是在课后习题里有的
9. 高中课本涉及到的有关《诗经》的
《秦风 无衣》《邶风 静女》《关雎》《蒹葭》
秦风无衣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1.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
2.静:娴雅安详。
3.姝:美好。
4.城隅:城角隐蔽处。
5.爱:通“薆”隐藏。
6.踟躇:徘徊不定。
7.娈:(luán)年轻美丽。
8.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9.说怿:喜悦。
10.牧:野外。
11.荑: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12.询:实在,诚然。
13.邶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东南。
14.有炜:形容红润美丽。“有”为形容词词头,不是“有无”的“有”
15.匪:通“非”。不,不是。
16.女:通“汝”,指“荑”。
[评析]
《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
【原文】 诗经•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关关雎(jū)鸠(jīu):雎鸠鸟不停地叫。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荇菜:水草名,一种可食的水草
逑:配偶
寤(wù):睡醒,寐:睡眠
寤寐:日日夜夜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芼(mào):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欢乐
[1]:音帽,有选择之意
兴也。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关雎,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尔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河,北方流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毛传云: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朱熹注
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鱼鹰:牛运震曰:“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先声后地,有情。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
用字:
异体:左右芼(覒)之
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
君子,朱东润曰:“据毛诗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为大夫之美称,或以为卿、大夫、士之总称,或以为有盛德之称,或以为妇人称其丈夫之词。”“就《诗》论《诗》,则君子二字,可以上赅天子、诸侯,下赅卿、大夫、士。”“盛德之说,则为引申之义,大夫之称,自为妻举其夫社会地位而言。”逑,毛传:“匹也。”按好逑,犹言嘉耦。
荇,毛传曰“接余”,其他异名尚有不少,李时珍云“俗呼荇丝菜,池人谓之莕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等等。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自古供食用。陆玑曰:“其白茎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近人陆文郁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
流,毛传:“求也。”用《尔雅·释言》文。朱熹曰:“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思,语助词。服,毛传:“思之也。”《庄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谓也。”
朱熹曰:“悠,长也。”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长也。
芼(mào),毛传:“择也。”
钟鼓,金奏也,是盛礼用乐。王国维曰:“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按此诗言“钟鼓乐之”,乃作身份语。由两周墓葬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金石之乐的使用,的确等级分明,即便所谓“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也不例外。中原地区虢、郑、三晋和周的墓葬,已发掘两千余座,出土编钟、编磬者,止限于个别葬制规格很高的墓,约占总数百分之一。从青铜乐钟的制作要求来看,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实不能为。而这一切,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恰相一致。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在船左右两边捞。
善良美丽的姑娘,
日日夜夜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挑选。
善良美丽的姑娘,
鼓乐之礼娶回家。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芦苇。葭,芦苇。
苍苍:深青色。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迂回。
沚(zhǐ):水中的沙滩。
之:代“伊人”
]【今译】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简评】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