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校园外史

校园外史

发布时间: 2024-01-03 04:15:01

A. 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历史什么

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前身为杭州大学外语学院开发区附属学校,1995年由杭州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校园用地面积2957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240.5平方米,属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其行政关系隶属杭州大学外语学院。学校实行全寄宿制管理,双语教学。当年9月份招收1-3年级新生,共8个教学班,共316人。
1996年,学校增设初中部,招收初一3个班,学生108人。当年完成一期绿化工程,共植苗木28个品种,3347株,绿化面积达2300平方米。
1997年7月,新建后门传达室及仓库,增强保卫功能及解决车辆停放问题;增设生活设施,如学生鞋带架、茶杯箱等;建立双杠、单杠、肋木架等体育设施,增添学生的运动器具;完成二期绿化工作,改善学校环境。
1998年2月,完成浴室改造及食堂顶层防漏工程、食堂下水道改建扫尾工作、安装厕所红外节水设备、学生电脑联网、教师办公室电脑化、国画室和实验室安装水池,并建造宣传栏以及专用教室的装潢。同年,被评为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神文明单位”。
1999年5月,由学校提出申请,杭州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杭州大学外语学院(开发区附属学校)”更名为“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1999年7月,杭州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我校开设高中段教育,成立中学部。同时,中学部迁至开发区6号大街。中学部与小学部分为两个独立的校区。同年,小学部新添6套多媒体设备。
2000年7月,由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政府决定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改制转让。学校总资产3469.9477万元,隶属于育英教育集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
2001年5月,学校被评为“浙江省特色办学优秀示范学校”。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小学部在教学楼和生活楼之间搭建风雨长廊、更新全部的食堂设备、全面改造了多媒体教室和阶梯教室。
2002年,小学部全面更新信息技术教室的计算机、组建校园互联网络并全部连接互联网。学校修缮操场,铺建塑胶跑道250米。同年,被评为“杭州市安全文明示范校园”、“浙江省优秀民办学校”。
2003年,小学部建成大礼堂,面积800平方米。新建英语吧、书吧,并配备图书5万册。在10个教室里安装多媒体视听设备。同年,被评为“重质量、守诚信示范单位”。
2004年,小学部已有班级30个,在校学生数1267人。教学、生活设施齐备,普通教室30间,专用教室合计使用面积1303.48平方米,公共教学用房合计使用面积1372.72平方米。办公用房合计使用面积687.49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合计使用面积3710.04平方米。学生宿舍合计使用面积5236.96平方米。篮球场2个,排球场2个,校园集中绿地面积6400平方米。同年,被评为“杭州市绿色学校”。
2005年,小学部进一步更换学生宿舍楼的应急灯、防火门和水泵,在十个教室更换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同时,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班学生参加江干区语文数学质量测查,语文阅读优秀率和数学知识技能优秀率均在全区名列第一。同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Ⅰ类标准化学校”、2004年度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创安先进集体”、“杭州市人民满意学校”。

B.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的学校历史

百年教育强国梦,世纪学府薪火传。
“废科举,兴学堂!”19世纪末20世纪初,积弱的东方大国图变革,求生存,乡贤梁启超为此振臂高呼;1905年,会城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气的新会人民得风气之先,创办官立中学堂,新会一中由此开始了艰难曲折而光辉灿烂的100年。
百年办学,根深叶茂发新枝
新会一中名片:1958年被定为佛山地区重点中学,1960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1978年再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县市重点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持续发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又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今天,新会一中是一所拥有107个教学班、6000多名学生、350多名教职工的重点中学,已成为享誉五邑、全省知名的学校,并朝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迈进。
美丽校园,几代葵乡人心血凝聚 。
流金十月,走进新会一中美丽的校园,浓阴蔽日的校道上,翠色如茵的绿地旁,窗明几净的大楼里,清晨书声琅琅,傍晚灯火通明。运动场上,虎跃龙腾。绿阴花间,笑语声声。置身其中,静心感受校园中洋溢着的浓浓文化气息:风采堂,古朴典雅;图书馆,书藏丰盈;《风华正茂》的雕塑,鼓舞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遨游远航。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标准的图书馆、勤奋楼、苏周玉珍纪念楼、健德堂、黄克竞博士教育楼、黄克竞博士科学楼、梁荣教研楼、电教馆等一座座楼馆拔地而起,建成了标准游泳池和江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的全塑胶田径场;还建成了计算机教学中心、多媒体电教中心,有语音教室2间、网络教室7间,拥有计算机500台,每个教室都配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成千兆主干校园网,教学设备达到国家示范性高中标准。
漫步校园,这些典雅大方、错落有致的楼宇,仿佛让人看到当年黄球名誉校长、黄克竞名誉校长、苏澄洲先生等善长仁翁们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透过这些参天的树木,又隐约让人听到新会一中几代创业者们艰苦奋斗的呐喊。
师资雄厚,办学思想一脉相承 。
如果说,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施是育人的基础,那么,“求实开拓,素质育人”则是新会一中上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办学思想最浓厚的凝淀。一个世纪以来,在源远流长的冈州文化滋养下,新会一中栉风沐雨,自强不息,虽三迁其址,十一次易名,爱校报国、兴学育才之风仍代代相传。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新会名校长2人、新会名教师18人、新会学科带头人20人、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骨干教师1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1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大学本科率91%。先后有7人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7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一批教师获省、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正是学校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奋勇争先,全体教职工秣马厉兵,励精图治,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的办学成绩才如此出色。 新会一中,是许多新会学子向往的地方。它从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走来,是新会普通中学的起始,又是新会中学教育当之无愧的翘楚。其创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根深叶茂,并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它的办学历史虽曲折艰难,却光辉灿烂。 办学百年 根深叶茂 “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会城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气的新会人民得风气之先,创办了官立新会中学堂。官立新会中学堂不但开创新会普通中学教育的先河,同时也见证了新会一中百多年来艰难曲折的办学历程。 官立新会中学堂实际是从清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就开始筹办。时任新会知县的陈伯侯奉命筹办新式学堂,于孔庙明伦堂召集邑中士绅商讨兴办中、小学堂的事宜。由于师资缺乏,先办“初级师范”,学制二年,不久之后办“中学堂”,谭镳为堂长,学制五年。
辛亥革命之后,官立新会中学堂改称“县立新会中学”,谭为校长,学制四年,并停招师范班。至1921年,由于省教育厅通令改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于是改称“新会县立初级中学”,并设教导主任、训育主任、总务主任各一人,开始招收春、秋季学生。
1924年,执掌校政20年的谭镳逝世;是年同时招收女生,但男、女生同届不同班。 至1931年3月,江门市政局奉命裁撤,江门重归新会管辖,县长沈秉强将江门市立中学易名“新会县立第二中学”,而“新会县立初级中学”则更名为“新会县立第一中学”。至1937年暑期,新会师范学校将普中的高一班、高二班移交新会一中继办,成为新会一中办高中之始。 据了解,清末办中学堂的校舍是以孔庙考棚(孔庙右邻)的房屋为校舍。大的五六间作课室,小的几十间作学生宿舍。1926-1927年间,由于体育场狭小,拆乡贤祠扩大体育场地,填池塘作校园。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和班级增多,最后除大成殿外,孔庙及学宫全部作为校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春,新会沦陷,新会一中迁往双水上凌冲谭氏宗祠,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重新迁回会城。这时,孔庙已被日伪政权拆毁,仅余大成殿、奎星阁、尊经阁几座残破建筑物,因而校址改在新会书院,至今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新会一中历经时代风雨洗礼,教育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1958年被定为佛山地区重点中学,1960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1978年再度由省政府定为县市重点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持续发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又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2007年11月,新会一中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成为我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新会一中已成为享誉五邑、全省知名的学校。 兴学育才 不拘一格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源远流长的冈州文化滋养下,新会一中栉风沐雨、自强不息,虽三迁其址、十一次易名,爱校报国、兴学育才之风仍代代相传。 “母校由首任校长谭镳执掌以来,校规严格,请的教师多是留过洋的人才或香港留学生。我读二、三年级时的第二任校长谈海,就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于1924年考入当时新会县立初级中学、迄今仍健在的新会一中校友余雅望回忆说,由于注重师资、尊师重教,新会一中在建校初期就有良好的起步基础。如在1921年间,曾聘请留日归来的理化生物教师林卓南。林老师讲课时,常常引入唯物史观学说,结合学科讲解,使学生获得新思想、新观点。 从人力、物力上来说,新会一直是新会的最高学府。“南华诸县新会为名城,新会诸校我校高程。”这是抗战前新会一中校歌开头的两句歌词,由此也可看出当时新会一中人的自豪之情。知情校友说,在抗战前,新会一中在教学中,不但注重文化知识的培育,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1935年秋入读新会一中的黎永泉在《会城沦陷前夕的新会一中》一文中回忆说,当时校内有所谓“童子军”组织,培养学生“智”、“仁”、“勇”的品格,有急救护理、野外生活、打绳结等各方面的学习。有一次,学校还组织学生到江门篁庄野餐露营,晚上有篝火晚会及劫营、守营等实地训练活动,有声有色。此外,每天下午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为课外活动,举办球类、田径、歌咏、猜谜、故事等文体活动。在每天中午贴出一张表格,任人自由填报,届时有专门教师负责支持活动。 新会作家明明是新会一中当年的“七三届”。他回忆说,“七三届”处在“文革”后期,学校(当时叫会城中学)已逐渐回复正常教学秩序,因为没有高考任务,学习并不紧张,作业基本可在学校里完成,所以不少学生从来不用把书包背回家中或者说是根本没有书包。正由于课业轻松,学生有大量课余时间,可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说起来,‘七三届’并没有培养出多少大官员、大老板,却培养出了好几个文学艺术爱好者。”明明说,当时这一届有一群爱画画的同学,形成了一个沙龙式的小圈子,如甄锦标、吴明耀、陈向京、杨小明、李卓见和他自己等。这些人后来均在文艺领域成就了一番事业。
那些人,那些事 新会一中百年办学历程,不但汇集了大量文化深厚、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如谭镳、施见三、林卓南等人,也同时培育了数之不尽的人才,当中不乏像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王坚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卓越,彪炳史册。 谭镳:新会一中首任校长 谭镳,(1863-1924年),字康斋,号仲鸾,广东新会环城南坦乡人。身为新会一中首任校长的他是新会当时有名的教育家。此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梁启超的表兄。 谭镳一生思想进步,青年时中秀才,与表弟梁启超赴广州学海堂攻读。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已丑恩科乡试第九名举人。后入康有为开设的万木草堂就读,受到康有为提倡的“今文学”和变法图强思想的影响。此后,他参与了康、梁发动的“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活动。变法失败,他南下归乡,决意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清廷被迫施行改革学制,废科举、兴学堂。新会创办初级师范学堂,委派谭镳为监督,主要是培养师资。不久,又创办新会官立中学堂,为新会第一间最高学府,谭镳被委派兼任堂长(监督)。民国成立,改革学制,1912年新会官立中学堂改称县立中学校,监督改称校长。他一直任至1924年捐馆。 谭镳的治教特点鲜明,校规严格,极重教师素质。民国初期,中学师资缺乏,谭镳不惜高薪聘请留学生任外语和理科教师,如英语科教师聘自香港书院或曾经留美的港籍人士。谭镳在担任学堂监督初年,还编辑《新会乡土志》,聘黎昀、林灿予协助编辑,施雨崖等22人为调查员。全书按部颁例目,分15篇,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书。1924年谭镳病逝,终年62岁,其门人筑纪念台于县中学校园左侧之马山,刻石留念。
陈国达:“地洼学说之父” 1912年1月22日,陈国达出生于新会南郊天马乡五福里一个贫苦的南洋归侨家庭。1925年春,在姐姐的资助下,13岁的陈国达考入了新会县第一中学,读书非常勤奋,成绩优异。在初中期间,对陈国达影响最大的的就是博物学。他还对地质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喜欢野外考察的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与同学们翻爬新会的山山水水。在大学时期,他的毕业论文也以此为题,写出了《广东新会地质试勘》一文。 陈国达终生致力于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于1956年创立关于地壳演化规律的活化构造新理论“地洼学说”,突破了美国学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学说。“地洼学说”被称为是决定当代地质学发展的新学说之一,它的诞生也被列入世界科技史大事年史。1990年,国家矿床成因协会理事会决定在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中设立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创立的学说命名的国际学术组织。 陈国达被誉为“地洼学说之父”。他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学组主席,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与地质之父李四光并称为“南陈北李”。
王坚: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 王坚,原名王桂琴,生于1933年,是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飞行教官、飞行中队长。在抗美援朝中,曾出色地完成飞行任务。1952年接受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接见。
梁宗岱:爱国诗人 梁宗岱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爱国反帝的诗人、翻译家、教授、制药专家。解放前曾任北大、清华大学等名校教授。解放后历任中山大学、广州外语学院西语系教授兼院学术委员。梁宗岱精通法文和英文,并通晓德文和意大利文,擅长翻译诗作,对欧洲文学有深湛的研究。著有诗集《晚祷》、词集《芦笛风》等,翻译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浮士德》等。

C. 大衢中学的历史年表

学校历经变迁,相关档案资料轶散,虽经过很多当事人回忆,但已是大象稀形,只能大浪淘沙。不过,本大事记依稀能够勾勒出学校近50年来所走过的艰苦创业、稳定进步、持续发展和再创辉煌的光辉历程;能够反映出“衢中人”坚持不懈,不断进取的精神面貌。 1958年9月,学校创办,时名“岱山县第二初级中学”。 仅楼大赉老师一人,招收56名学生,借大衢区中心之校舍,聘区中心老师兼课。建校之初,师生就投入了紧张艰苦的建校劳动。
1959年,岱山撤县建制,划为舟山县,学校遂改称“舟山第七初级中学”。 招收两个初中班,接着建成450平方米的校舍(平房教室),学生住宿仍租借民房。
1960年,招收了两个班,任命金叔甫为校长,独立体系的全日制初级中学初步形成。
1960年下半年,宁波(时舟山县归属宁波地区)、嘉兴两地区举行初中统考,首届初中毕业班在师资不足,设施不全,又忙于建校的艰难条件下,发扬了大衢人善于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了统考第二名的好成绩,为学校作了奠基,为后学树了榜样。
1961年10月,施祖满担任学校副校长。
1962年6月,舟山地区增建大衢县,学校易名为“大衢初级中学”。
1963年,学校再建小礼堂兼膳厅150平方米,教工宿舍100平方米,学校逐步发展,有了六个班级,10余名正式教职工,初级中学的格局基本形成。
1965年9月,孙惠贞任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文化大革命前,是学校发展之前期,为急需建设人才的大衢岛培养了近500名初中毕业生。他们之中,有很多成为各单位的领导骨干和生产岗位上的能手,为家乡和社会的建设献出了他们的才华。
文化大革命后期,学校虽历经创伤,教师亦同受伤害,但当形势稍有好转,学校就在领导和教师共同努力下,很快复课。
1970年春季在招收初中的同时,增设一个高中班,开始称“岱山县大衢中学”。
1971年3月,周信先担任学校革委会主任。
1972年6月,李洲担任学校革委会主任。
1972又添了两个高中班,形成农村完中模式。
在这段期间,大衢中学的教师除一名为本地人外,其余均为外地籍人。他们响应党的号召,远离家乡和亲人,吃苦耐劳。扎根海岛,安心从教,献身海岛教育,用自己认真的教学和宝贵的青春岁月,为早期的大衢中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73年1月,贺友定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
1973年4月,张桅宝被任命为校长。
1974年,学校办起了印刷厂,走上自己创业办学之路。
1975年8月,韩中原担任学校革委会主任。
1976年,衢山区中心小学(即衢山敬业小学)迁址。同年在原址建造学校教学楼1508平方米,83年改造了原325平方米的校舍并增一个楼层为学生宿舍,建造了教师宿舍994平方米。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有1名同学考取大学,7名同学考取大专,5名考取高中中专。
1978年5月,应先春担任学校校长。
1979年杨学俭老师被评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
1980年2月,丁相仁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
1980年9月,楼大赉担任学校副校长。
1982年3月,俞善庆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
1983年7月,高中毕业班的升学率达53.76%。
1983年9月,丁相仁再次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
1983年9月,校高中女排获市中学生女排第一名。
1983年10月,舟山地区教育局在大衢中学召开了完中校长会议,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全市18所完中的校长聚集学校,研讨新形势下普通中学发展的方向和对策。市府分管领导专程大衢参加会议。市、县教育局领导肯定了学校在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成绩,并概括为“勤、实、全”校风,王家恒副专员亲笔题了词。从此,学校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借这股东风,学校得到市、县领导与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扩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面积为984平方米的科教数,完善了学科教学实验设备,开设了英语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打了基础。
1984年9月,何基本被任命为校长,杨学俭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
1984年学校被评为省爱国卫生先进集体。
1984年以后,学校继续稳步发展,关逐步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韩中原、应先春、何基本先后担任校长、贺友定、丁相仁、俞善庆、杨学俭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学校领导班子带领下,全校师生意气奋发、向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高一级学校和国家建设输送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的方面前进,教育教学工作均有新的特色。杨学俭老师为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特定的作用。他艰苦创业、勤奋工作、顾全大局、乐于奉献、助人为乐,成为大家尊敬的“带头杨。”在他的带动下,全校教师苦干加巧干,重视教学理论学习,并结合学校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在着重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课外教学活动,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1985年,杨学俭老师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1986年4月国家教委顾问肖文、省教委主任邵忠杰来该校视察。
1986年8月,汪国华担任学校副校长。
1986年,杨学俭老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省“优秀党员”。
1987年建造礼堂(兼作室内运动场)及膳厅1290平方米。
1987年9月,戎厚宽被任命党支部书记,主持日常工作。
1987年12月,经验收,学校被评为县文明学校。
1988年,建造教师办公楼630平方米,增建学生宿舍950平方米。
1989年,学校创设了以港胞陈追远先生之父命名的“陈伯源奖学金”。至今,基金额累计达人民币十五万元。对陈追远先生及同其同仁林云龙先生、李仁娣、汪文翠、谢玉莲三女士捐资助学的精神,学校建碑以彰。
1989年,杨学俭老师被评为“七五”省级劳动模范,冯赛霞老师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卫生先进工作者,唐华老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
1990年9月,戎厚宽被任命为校长。
1990年10月,
1990年开始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教研周活动,组织教师结合实践活动教学理论,研究教育现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
1990年,张幼梅老师被评为省第三届“春蚕奖”。
1991年,张幼梅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毛安妙老师被评为省教育系统优秀工作者;唐华老师被评为省“教坛新秀”。
1991年10月,市高中教育工作会议在该校举行。
1989、90、91年连续三逐步形成,学校获市文艺优胜学校称号。
1992年1月,唐华担任学校校长。
1992年起,学校实施“教师课时工资制”。
1992年,张鹏跃老师被评为省“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
1993年,大衢中学团校被共青团浙江省委评为省“最佳中学生团校”。
从1982年起,学校12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学校党支部、工会、团委均多次受到表彰。
1994年3月27日,王需要、郑军被评为县教坛新秀。
1994年8月15日,丁海霞被任命大衢中学副校长。
1994年,毛慧慧同学获得全国作文大赛特等奖。
1994年,唐华老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 张幼梅老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
1994年10月8日,岛斗镇党委任命毛安妙为党支部书记。
1995年7月,学校完成教学楼北面的土地,作为球场和学农基地(现作为后花园)。
1995年11月,学校启动六一O路附近教师集资房工程。
1996年8月15日,丁海霞被任命大衢中学副校长。
1996年9月5日,舟山市教委通过对大衢中学的督导评估,被确认为“是一所合格的具有重要特色的有较高社会声誉的高(完)中学校。”
1996年11月27日,第五届学代会召开。
1996年12月,召开第三次团代会。
1996年,楼大赉老师家庭被市政府命名为“教师世家”。
1997年1月,学校通过验评,获“舟山市电化教育规范学校”。
1997年1月6日,学校被评为“舟山市普通高中会考工作优秀考点学校。”
1997年1月,陈传斌、朱松平、俞勤获1996年县中小学“教坛新秀”。
1997年1月20日,学校被评为县行为规范达标学校
1997年3月4日,学校举行香港回归系列活动。
1997年3月19日,王光瑞老师晋升学中学高级教师。
1997年7月,学校高考文科43人,上大专15人,中专线22人,重点2人,理科60人,大上专18人,中专29人,重点20人,本科9人,上线率50.5%以上。
1998年2月28日,蒋孟雄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生活
1998年4月2日,学校开展“为了一个军人的儿子”献爱心捐款,共计4700元,赢得驻军与社会的好评,学校被评为“军警校共建先进单位”。
1998年5月8日,“县中学生党建工作”会议,在该校召开。
1998年5月14日,省教委主任候靖方在市教委副主任王忠志陪同下来该校视察。
1998年7月,高考上重点9人,上本科17人,上线率50%以上。
1998年7月23日,学校被命名为1996-1997县文明单位。
1998年8月25日,县教委任命蒋孟雄为大衢中学校长。
1998年9月,学校被评为97年度系统级先进,岱山县先进党支部,毛安妙老师被评为浙江省第十届“春蚕奖” 。
1998年9月,学校举行“抗洪救灾“捐款,师生共捐款11615.41元。
1998年9月,学校集资100万,新建1200平方图书大楼,并转入使用。
1998年10月2日,学校隆重举行四十周校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历届校友、同庆共贺,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艺集资四十余万人民币。
1998年10月21日,第六次学代会召开。
1998年,学校团委获县团委先进集体 1999年4月,学校成立中学生业余党校
1999年6月,获县教委“集体师德创优达标”学校。
1999年7月,高考中考双丰收,有8名学生上重点线,20名上本科线,上线学生89人,上线率50%以上,解文杰为岱山县文科状元。
1999年8月30日,何洁琼同学五十周年国庆征文获省一等奖,另有多名同学征文市县获奖。
1999年9月10日,学校被评为系统级先进集体,费海斌、张碧涛、孔静波被评为系统级先进。楼舒海被评为德育先进工作者,顾红飞获第十同县苹果奖,王需要被评为市德育先进。
1999年9月15-17日舟山市教研中心在主任张友良带领下,对该校进行为期2天的调研。
1999年10月15-16日,学校召开第二十六届运动会。
1999年10月,学校召开第四次团代会、第七次代会召开。
1999年11月10日,衢山镇委批复夏四海同志为学校团委书记。
1999年度,学校被评为县卫生先进集体。
2000年1月,岛斗镇任命蒋孟雄为校党支部书记,方敏杰副书记。
2000年1月31日,学校举行“春之梦”文艺晚会,向衢山人民公演,获得好评。
2000年2月28日,盛臣康任工会主席批复。
2000年3月1日,蒋孟雄、盛臣康晋升为中学高级
2000年4月学校新进语音室和拥有56名理想品牌电脑室,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000年4月30日,蒋孟雄、夏四海、被评为岱山县首届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2000年5月,学校组织教研组长和部分教师赴宁波镇海中学等学习、参观取验
2000年7月,学校高考210名,196名上线,重点28人,本科111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2000年7月,学校最后一届初中学生毕业。
2000年9月,学校正式转轨为高级中学。
2000年9月,学校被评为县局系统级先进集体,张志岳、楼世楼、刘世福、江爱国被评为标兵级先进教育工作者,李亚军被评为德育先进工作者,黄瀛伦被评为金苹果奖。蒋孟雄被评为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被评为新世纪学术学校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2000年10月21日,第二十七届运动会召开。
2000年10月30-11月1日,学校中层赴宁波北仑中学等学习参观,
2000年11月29日,学校被市局确认浙江省A级普通高中,该校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2000年12月,学校为各间教师办公室配置电脑一台。 2001年
2001年2月11日,孔存光、李胜娣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9位老师晋升为一级教师。
2001年5月8日,衢山经管委,聘任姜海斌同志为大衢中学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聘期一年。
2001年高考,210名考生,196名上线,重点28名,本科以上111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2001学年度共有17篇教师论文在省市级获奖,有6篇论文在省、市级杂志发表有四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比赛获奖。
2001学年度,在学生各级各类竞赛中,共有9人次获市一等奖,16人次获二等奖,25人次获三等奖。县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3人次。
2002年
2002年1月16日,召开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2002年6月28日,学校评选了张优雅等十位学生为二00一学年度“十佳学生”。
2002年6月,随着高中招生进一步放开,学校出台了2002年招生办法和高一学生招生政策。
2002年9月1日,学校举行第十三届“陈伯源奖学金”颁奖大会。
2002年9月5日,学校被评为县教育先进集体,姜海斌同志被评为县教育先进工作者。
2002年9月6日,宋付县长、刘付局长一行来该校教师节慰问。
2002年9月14日,学校校园网正式开通,办公室电脑开始上网。
2002年9月30日,校园广播系统开通。
2002年10月,汤静波老师在县教育系统“立师德、铸师魂”主题演讲赛中荣获二等奖,沈世峰、周国峰荣获征文二等奖。
2002年10月18-19日,学校召开第二十九届运动会。
2002年10月23日,夏四海被评为省会考先进工作者。
2002年12月16日 ,姜海斌、李亚军、陈伟斌普升中学高级教师。
2002年12月27日,举行新年越野赛活动。
2002年12月18日,学校举行教研周活动。
2002年12月20日,中共衢山镇委员会任命姜海斌同志为大衢中学校长,陈伟斌同志为大衢中学副校长。
2003年
2003年1月11日,学校工会进行换届选举,选举盛臣康为工会主席。
2003年3月,学校召开第十一次学生代表大会
2003年3月,学校成立第四期学生业余党校,共有学员73名。
2003年5月,县委书记王忠志同志视察该校,亲自为该校量地重建选址。
2003年9月9日,县委县政府各局领导来该校进行教师节慰问。
2003年9月,朱松平老师被评为市“师德标兵”。
2003年9月18-19日六校教研活动在该校举行。
2003年10月10日,县教育局任命姜海斌为大衢中学校长。
2003年10月30-31日,高中历史会考教研活动在该校举行。
2003年12月张碧涛等四位同志晋升为高中级教师,李群燕、邱引夫为一级教师。
2004年
2004年1月11日,学校举行“林祥成教育基金”授奖仪式,县委常委、衢山镇委书记周建跃等出席。
2004年3月6日,召开教代会,选举张志岳为工会主席。
2004年4月23日,学校“生数组”被评为舟山市青年文明号。徐岱军老师被市团委评为“优秀团员”和“优秀青年岗位能手”。
2004年8月13日,衢山镇党委批复学校党支部换届选举,姜海斌任书记、范志平副书记。
2004年9月4日,学校举行第一届林祥成基金、第十届陈伯源奖学金颁奖大会。
2004年9月,姜海斌老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
2004年9月,朱松平被任命学校副校长。
2004年10月18日,市地理教育年会在该校举行。
2004年11月18日,省督导室领导一行2人在市局领导的陪同下来该校检查工作。
2004年11月4日,市高中段年度考核小组来该校考核。
2004年12月10日,白泉中学理科教师来该校听课交流。
2004年12月13-20日,第十五届教研周举行。
2004年12月13日,学校安装中央电教馆远程教育网络系统。
2004年12月26日,市物理教师示范课在该校举行
2004年12月29日,举行元旦文艺会演
2004年12月31日,学校被评为“舟山市绿色学校”。
2004年12月,学校18间教室全部安装多媒体设备,使该校教学信息化档次为大提升。
2005年
2005年1月5日,省教育厅委托市教育局俞月明、季刚等一行四人在县局王靖军副书记和镇委领导的陪同下,对该校进行省三级重点高中验评。
2005年1 月,学校被省教育厅核准为省三级重点高中。学校办学档次得到提升,几代“衢中人”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2005年1月8日 华师大教授应俊峰和莘格中学副校长高彩霖来该校讲学。
2005年1月,学校在2003-2004学年度市高中段学校考核中荣获优秀。
2005年1月,学校校办工厂“大衢印刷厂”正式注销。
2005年3月,学校召开第六次团代会和第十三次学代会,产生了张平(代书记)等四名成员组成的大衢中学团委,选举了夏巧虹学生会主席等新一届学生会成员。
2005年4月至6月,姜海斌校长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中校长培训班,由朱松平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2005年6月,学校高考再创辉煌,286名考生,上线283名,上重点线33名,上本科136名,创历史新高,充分展示了大衢中学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2005年6月9日高中政治课优质课选拔赛在该校举行。
2005年6月,学校“自主管理”被评为市县德育特色项目。
2005年7月,姜海斌同志被评为舟山市优秀共产党员。
2005年8月18日,姜海斌校长离任,朱松平同志被任命大衢中学校长。
2005年9月,学校举行第十六届陈伯源奖学金、第二届林祥成教育基金颁奖大会,邀请了陈伯源奖学金代表陈匡远先生出席。共发放64500元奖金,获奖达168人次。
2005年9月,朱松平被评为舟山市第七届教育管理与保障先进工作者;何文军被评为县教育先进工作者;汪蝶芬、张杰、李群燕、洪军华被评为县系统级先进工作者;方建福、王三盼被评为县系统级德育先进工作者。
2005年9月,徐燕芬副县长率团进行教师节慰问。
2005年9月,宁海中学陈振伟老师来该校支教,担任高一物理教学。
2005年9月,学校新分配徐杰等5名教师,调入1名教师,支教1名,调出姜海斌等3名教师,自动离职5名,辞职1名,退休1名。共计教职工73名,其中专任教师61名。
2005年10月,学校举行第三十二届田径运动会。
2005年11月,学校被市教育局核准为三星级学校。
2005年12月,学校举行第十六届教研周。
2005年12月,何文军、张杰、洪军华、汪蝶芬四位教师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李密芬、张娜、赵志芬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
2005年12月,学校投入近十万资金对教师办公室电脑进行更新。
2005年12月,朱松平、乐加军二位教师被评为县A级教师,张志岳、何文军、费海斌、洪军华、黄寅五位教师被评为县B级教师。
2005年,学校被评为县学校安全工作考核优秀级、县学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县学校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县三项主题活动先进集体等,学校网站被评为市中小学优秀网站,音体美组被评为市教工会工会小家等。
2005年,学校教师共有28篇论文、案例和作品在省市各级获奖。有10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比赛获奖。
2005年,在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都取得较好成绩,共获省二等奖2 名,省三等奖1名,市一等奖10名,市二等奖20名,市三等奖25名,县一等奖2名,县二等奖6名,县三等奖12名。 2006年
2006年1月,朱松平老师荣获舟山市第三届“十位群众最满意教师”的光荣称号。
2006年1月,学校召开第八届一次教职工大会,修改了学校各项制度。
2006年3月8日 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携高中段校长教导一行9人来该校学习参观。
2006年3月8日 县局督导来该校进行“县学习型学校”验收。
2006年4月,学校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
2006年5月9日 市教研中心来该校调研。
2006年5月12日 县档案局、县局办公室,来该校检查档案工作。
2006年5月23日 市德育特色试点学校验评。
2006年5月,衢山(在该校)设立高考体检站,结束了衢山考生高校招生体检跨洋过的历史。
2006年6月,新一届学生业余党校成立。
2006年6月,学校在生源较差的情况下,高考仍然取得较好的成绩,
2006年7月,学校举行欢送会,送别宁海中学支教教师陈振伟。
2006年9月,高一开始实施新课程,学校成立了相关新课程领导小组和各项工作小组。
2006年9月,宁海知恩中学教师应贤玲来该校支教,任教高一化学。
2006年9月,要校教师又有变动,调入1名,新分配4名,支教1名,借入1名,调出3名,自动离职5,辞职1名。在编教职工68名,其中专任教师58名。
2006年9月,学校被评为县教育局系统级先进集体,张志岳被评为市师德标兵,孔静波被评为市海岛园丁奖,徐岱军被评为县优秀教育工作者, 王三盼、乐兆芬、柴松意、李群燕被评为县系统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费海斌被评为县系统级德育先进工作者,张信军被评为县系统级艺体先进工作者。
2006年9月,学校举行第十七届陈伯源奖学金、第三届林祥成教育基金颁奖大会。共发放近4万元奖金,获奖达143人次。
2006年10月,学校举行“感恩演讲”比赛活动。
2006年10月,校长朱松平、校长助理张志岳赴宁波出席宁波同乡联谊会。
2006年10月,学校举行第三十三届田径运动会。
2006年10月,朱松平同志被评为县优秀人才。
2006年11月,徐岱军、王三盼、李群燕、张信军四位教师被评为县教坛新秀。
2005年12月,学校举行第十七届教研周。
2006年12月,邱霞梅、柴松意老师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齐娜、王波芬老师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
2006年12月,学校团委举办“我为衢中发展献一计”座谈会。
2006年12月,陈海波局长陪同徐燕芬副县长来该校调研。
2006年12月,学校争创省三级档案工作正式启动。
2006年12月,学校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歌咏”比赛活动。
2006年12月,学校被评为县级平安学校,市治安安全先进单位和市学习型先进学校。
2006年,大衢中学工会被评为县教育系统工会先进集体,大衢中学语文组被评为县教育系统工会先进工会小家,大衢中学团委被评为衢山镇优秀先进团组织。
2006年,共有24篇教师论文在省市级获奖,6名教师在市优质课比赛中获奖。
2006年,在学生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省二等奖2 名,省三等奖1名,市一等奖3名,市二等奖18名,市三等奖29名,县一等奖2名,县二等奖7名,县三等奖4名。
2009年8月,大衢中学与岛斗初中合并成立新的大衢中学,学校迁至具有现代化一流设施的新校区(原岛斗初中校址),成为舟山市规模最大的农村完全中学。

热点内容
高三化学课件 发布:2025-01-22 12:42:13 浏览:440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发布:2025-01-22 10:42:04 浏览:485
急性心衰能活多久 发布:2025-01-22 09:57:20 浏览:667
高中代课老师 发布:2025-01-22 08:09:16 浏览:952
我把老师压在身下 发布:2025-01-22 08:05:39 浏览:690
声乐教学反思 发布:2025-01-22 07:20:12 浏览:567
教师工作态度 发布:2025-01-22 07:05:50 浏览:350
数学试卷七年级上册 发布:2025-01-22 06:33:28 浏览:13
期初班主任 发布:2025-01-22 06:26:57 浏览:511
班主任趴窗台 发布:2025-01-22 05:45:33 浏览: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