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校园文化
结合校安工程,学校深入思考与打造学校文化体系,以独特的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新校标由上升的“五十”组成天坛形状,代表五十中立足北京,传承中国文化,踏实教学的优良作风,形成了五十中的“五实”(办学理念务实,工作作风扎实,教师队伍踏实,学生生活充实、教育质量求实)办学传统。新校标以及学校导识系统的设计表达了五十中人正以饱满热情融入时代发展需要的情怀。
初、高中楼共有四层,在文化构建上,一二层围绕“知”的教育(高中“阅读名家经典、感受大师风采”系列、漫条思理哲理漫画系列、“印象五十”系列;初中“中国梦”系列、二十四节气系列)布置,三四层展现“行”(包括 “印象五十”系列、“寄语母校”系列、“思齐风采系列”专栏)的风采,并附以双语的论语名言和红色小篆汉字或成语装饰,设立班级文化墙,高中榜样墙、惜时墙、记忆墙、旅游吧、健康生活角、对外交流角,初中校歌墙、愿景墙、读书吧、益智吧和习惯养成角等)从而体现 “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整体以沉稳的灰色为主色调,体现五十中人追求作风踏实、教风朴实、教学扎实的“求实”精神。这些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和人生哲理的教育元素,在充分关注学识传授的同时,加强了学生文化内涵和思想修为教育。
㈡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校园文化
口号:学习无限,发展无限
校训:坚韧自强,尽责感恩,笃学进步,开放创新。
教学思想以人为本,持续发展;优质教育,服务社会。
教学信念相信,人类智慧和心灵的力量;确信,宽容团结是一种美德;坚信,学习是进步的桥梁。
教学精神团结奋进、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主动发展。
目标成为特色鲜明、社会公认的二十一世纪新式示范校。
㈢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的校园文化
学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总结凝练了“自强砺志,尚德树人”的学校核心文化,并不断充实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积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及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两次大型重要志愿活动以后,凝练,形成了有本院特色的“团结向上,奉献社会”的经贸志愿服务精神,激励着师生志愿者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团结友爱、蓬勃向上的良好状态和关爱他人、甘于奉献的精神面貌自觉地参加志愿服务行动,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经受锻炼,提升思想境界。校园广播站通过丰富而喜闻乐见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学院新闻,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英语俱乐部、“蓝天”编辑社、街舞社、话剧社、魔术社、职业起航社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艺活动,寓教于乐。校报《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以重要新闻、教学动态、德育视窗、校园风采等版块内容活跃校园生活,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类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外语系学生胡松在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组织的201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特等奖;2011年国际贸易系学生代表队参加第四届全国商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竞赛总决赛,获第一名,同时获得2012年代表大陆高校参加在台湾举办的国际贸易模拟展览竞赛资格,并取得季军、获一等奖;2011年校篮球队获“首都高校大学生篮球联赛(学院组)第三名”;计算机系学生刘希阳获2011年全国软件大赛北京选拔赛C语言程序设计一等奖、赵晓光获JAVA软件开发一等奖;2010年学生代表队参加第二届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获二等奖等。学院志愿者承担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工作,连续5年被评为“北京市西城区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还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学生参加了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艰苦创业”方阵大型活动,并获得表彰。
学院重视党团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北京市西城区委教育工委批准,2007年成立了学院党委。院党委十分重视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定期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形成了有本院特色的“以发展学生党员为龙头,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基础,实现热爱党的教育全覆盖”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近三年学院共发展学生党员188人。2012年以《让学生党建工作成为人才培养的“铸魂工程”》为题参评,被教育部思政司、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研究分会评为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
㈣ 北京有多少家做校园文化的公司哪家比较好些
北京应该有10多家吧!以前我们学校做校园文化的时候我找过好几家公司,公司有实力做的好的我觉得北京华彩枫林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挺不错,我们长安小学就是他们公司设计制作的!
㈤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校园文化
校训 勤奋、求实、创造、奉献 校歌 起飞的地方
这里迎着朝阳
这里歌声嘹亮
这里时时都有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我们茁壮成长将那旋律传扬
青春时光在天空中尽情的翱翔
求真善美做创新人是启航的方向
共同的记忆快乐与欢笑
在这欢笑的海洋荡漾
求真善美做创新人是共同的期待
起飞的地方
最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尽情的开创
这里迎着朝阳
这里歌声嘹亮
这里时时都有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我们茁壮成长将那旋律传扬
青春时光在天空中尽情的翱翔
求真善美做创新人是启航的方向
共同的记忆快乐与欢笑
在这欢笑的海洋荡漾
求真善美做创新人是共同的期待
起飞的地方
最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尽情的开创 党支部书记校长姓名任职时间备注姓名任职时间备注邝颖彝1956年8月-1958年7月邝颖彝1956年8月-1958年7月芦青(女)1958年8月-1961年7月田稔三1958年7月-1967年8月田稔三1961年8月-1963年8月张克新1967年9月-1971年12月军宣队长林安利(女)1963年9月-1964年3月丁 健(女)1972年1月-1973年8月田稔三1964年4月-1966年3月潘基(女)1973年9月-1974年8月李静之1966年4月-1967年8月张治华1974年9月-1978年8月李洪顺1967年9月-1971年8月军宣队长魏洪章1978年9月-1983年8月张克新1967年9月-1971年8月军宣队长高玉琛1983年9月-1990年8月潘基(女)1971年9月-1972年12月于 锐1990年9月-1996年8月段颜卿1973年1月-1974年12月刘纯朴1996年9月-1998年6月张治华1975年1月-1978年8月孙世超1998年6月-2002年3月孙 逊1978年9月-1983年8月高玉琛2002年3月-2004年8月孙洪涛1983年9月-1988年8月党总支书记陈勋斌1988年9月-1991年8月罗世才1991年9月-1994年8月于 锐1994年9月-1996年7月刘纯朴1996年7月-1998年12月孙世超1998年12月-2002年3月高玉琛2002年3月-2005年9月刘丽彬2005年9月-2010年2月
㈥ 北京城市学院的校园文化
北京城市学院的校园文化是:改革探索、勤奋进取、艰苦创业、开拓前进。
这也是城市学专校的校训,反映属了时代特征,是具有改革精神、创业精神和奋斗精神。
当代大学生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把自己锻造成为最优秀的人才,争取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
北京城市学院学生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校团委和上级学联的指导和帮助下,以“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同学成长成才”为宗旨、以成为“同学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为目标,严谨工作、认真务实、在传承北城学生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职能和工作方针。
㈦ 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的校园文化
三月篮球活动月
四月法制教育月
五月学生风采展示系列活动
九月的秋季田径运动会
十月多种职业技能大赛
十一月至十二月英语艺术节
㈧ 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
北大、清华,如同两颗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又如同并蒂莲花,同位于首都风景如画的西郊;它们声名远播,代表着中国大学的形象与荣誉……因而,它们也常常被相提并论,常常会被相较短长。
清华和北大,它们近在咫尺,在国内外几乎一样著名,却又似乎迥然不同。下面这个故事,就生动地展示了清华和北大风格的不同。
有两个人——一个北大学生和一个清华学生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的时候,清华人问北大人:“你看到什么了呀”北大人回答说:“我看到满天的星星,深深感觉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伟大,我们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那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清华人冷冷地回答道:“我看见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
你们也许会问:“这两个人的看法哪个比较正确啊?”我的答案是:“两个人都对。”在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情况,尤其是困难的事情,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一位清华大学的学子指出:“如果我们只顾到理想,只谈人生哲理,忘掉人活着还需要油、盐、柴、米、酱、醋、茶等开门七件事,我们也许会自以为很快乐,但很可能会饿死。但如果我们活着只看到目前实际的生活而忽略了除填饱肚子外,还要靠些比较遥远、比较抽象的东西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那么我们的生活会非常乏味!”
要具体认识清华和北大的不同,必须从历史上来分析。
(1)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从两校的历史看,北大是戊戌变法留下的“新政”之一,最初的目的是培养清帝国的高级官吏;清华则是靠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起家,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外向型人才”,充作留美预备学校。因此有人说最初的北大是“封建主义”的桥头堡;而最初的清华则是殖民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试管婴儿。直到今天,往往仍然可以从两校找到这两种不同力量的残余影响。
两校在近代又都经历了两场大的变革。
第一次是“五四”前后。“五四”前是在北大,“五四”后是在清华。
北大的革命是蔡元培所开创的。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前,北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学生对读书毫无兴趣,整天打麻将、吃花酒,把上大学当成进身之阶;教师中也有不少人不学无术,得过且过。而蔡元培先生来北大后,逐步使北大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他首先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彻底改变了学生的观念;他延聘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马叙伦、辜鸿铭等;他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发起很多学会、研究会,使学生的精神爱好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正当的文体活动上来……在蔡先生的主持下,民主、科学蔚然成风,北大名副其实地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以后,陈独秀与具有革新思想的北大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并继而通过“五四运动”,又创造了北大“直接行动,献身主义”的革命传统。“北大精神”从此逐渐形成。
清华的改革则是在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接手开始。照清华最初的制度和风气,西学在中学之上,美国教员在中国教员之上,职员在教员之上,这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在教育方面的反映。国民党政府接手后,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提倡所谓的“通才教育”,拨入大笔资金进行建设。罗家伦任校长时提出“四化”,即“学术化”、“民主化”、“革命化”、“纪律化”,虽然后两“化”是冒充“革命”精神,但前两“化”则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此后又实现了蔡元培曾提出的“教授治校”。校长梅贻琦也常说:“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校长的职务是率领职员为教授服务。”从此,清华大学也面目日新。
1928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北大、清华有互相学习融合的趋向,因此有所谓“北大清华化,清华北大化”之称。在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与南开一起,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此时,本科学生是共同的,但各自保持自己的基础教师队伍和行政组成,特别是研究所与研究生,学术上仍有自己的风格。因此抗日战争一结束,三校立即返回原址,重建校园。
第二次大的改变则是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清华的文、理、法各科并入北大,北大的工科并入清华。从此北大成为综合性大学的“排头兵”,而清华则成为“高等工业学校”的“龙头老大”。此时的北大、清华,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原有的校园文化精神却仍然保持。
(2)清华是现实主义的,北大是理想主义的
旧清华学生讲英语,多西装革履,而不像北大学生那样喜长袍,还照搬了许多美国常春藤大学的习惯。而北大则更多慷慨激昂的革命斗士,于政治情有独钟,成为历次学生运动的排头兵和承担责任者。因此,许多人认为,北大是理想主义的,清华是现实主义的;北大是人文的,清华是科学的;北大是追求浪漫的,清华是讲求实际的;……甚至有人借用韦伯的概念,称北大是重价值理性的,而清华是重工具理性的,这些说法虽不尽符合事实,但却也不无道理。
漫步于北大和清华的校园,则明显地体会到喧闹与寂寥的两种不同人文景观。北大的校园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给人以历史的沉重感;清华的校园则是标准的棋盘式,规规矩矩,大多是西洋式建筑,给人以现实的明快感。在北大,感觉走到哪儿都有人;而在清华则有地广人稀的感觉,尤其是几乎很难见到女生。北大的体育场什么时候都热闹非凡,自习室则人满为患,甚至屡次发生“占座风波”,而宿舍则或者成为热闹的休息娱乐场或者空无一人;清华的体育场平时空荡无人,而下午四点半以后则沸沸腾腾,一张一弛十分明显,自习室中人数不多,而宿舍中则纷纷埋头苦读,一片寂静。以至于许多北大学生极其羡慕清华的自习条件,暗叹若是两校交换一下,北大也就不会有自习座位危机了。
北大人与清华人的性格往往形成对照,北大人好动,清华人好静;北大人灵活,清华人踏实;北大人争强好胜,清华人谦虚谨慎……这也许与学科差异不无关系,北大的校园人文气氛浓厚,荟萃了社会学科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广泛涉猎的思想风气,重个性,轻权威;重理想,轻现实;重理论,轻实践;往往充满自信,互不服输,平素滔滔不绝,堪称一批“侃”将。而清华的校园则科学气氛浓厚,集中了工业各学科,从而形成了一种“术业有专攻”、无暇旁顾的思想风气,重权威,轻个性;重现实,轻理想;重实践,轻理论,互相尊重,但有时自尊,有时自卑,平素埋头苦干,堪称一批“干”将。
(3)“从小事做起”与“从大处着眼”
北大人常常习惯于从大处着眼,却往往不肯从小处着手;相对来说,清华同学往往重视从小事做起。这从两校所提出的口号上又能看出,北大提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而清华则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虚一实,昭然若揭。
虽然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后,清华园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成为了“单腿巨人”。但是在历经曲折、饱经风霜之后,两个校园内在的文化宿命似乎并没有改变。有人以牛津与剑桥、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来类比于北大与清华,虽然实力不如人,但是若真的拿历史上的学术与社会地位来与西方大学相较短长的话,中国拿得出来的恐怕只有这两校。近年来,国内的许多专门的学院纷纷把名字改为“大学”(有人称这是把小店铺叫成超级市场);又开始高校联合办学,但是一所真正一流的大学,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也非改换名号、简单合并所能冒充。北大与清华,是一般学校无法望其项背的。
北大与清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颗夺目的明珠,仿佛如互相绕转的双星。他们之间的单纯比较往往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更像一对兄弟或姊妹,互补互学,携手共建中国的文化和科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北大与清华将携手共进;在民族振兴的青史上,北大与清华,这两个名字将永远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