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名词解释
1、问学习兴趣,不问学习程度
老师可以有意识地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这样做,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在今后的教育中对其予以特别的关注。
老师不宜直接询问孩子的学习程度或类似于“学习情况怎么样”等话题,以免对孩子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或者让那些原来学习不那么优秀的孩子产生失落感。
2、问优点,不问不足
老师可以多询问孩子有哪些优点,这样可以让自己对孩子的认识更全面、更立体、更生动,也会让孩子更加喜爱你,因为孩子明白——老师知道我有哪些优点。
老师不宜直接询问孩子有哪些不足或缺点。这样的问题容易引发家长和孩子的紧张情绪,甚至怀疑老师是不是会对自己或孩子产生偏见。孩子有没有缺点,有什么缺点,应该留待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仔细观察了解,慢慢帮助孩子改正。
3、问家庭概况,不问个人隐私
老师可以问问孩子的家庭情况,比如家里有哪些成员,家长从事何种工作,平时孩子更听谁的话等。这样做可以真实全面地了解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思考今后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帮助。
老师不要去窥探孩子家庭的隐私问题,比如家长的职务、社交圈等。这样很容易引起家长反感,认为老师带有其他目的。
4、问平时接送,不问作业监管
老师可以问问孩子平常上下学一般由谁负责接送,特别是对小学低段的孩子,可以记录一下负责接送家长的联系方式。对于自己上下学的孩子,老师要了解其出行方式,并做好安全提醒。这样做能够加深家校之间的了解,也可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老师不太合适询问孩子回家后作业由谁监管,因为会让一些家长误会老师是在推卸或转移责任。现在网络上类似的报道比较多,难免会让有些家长“想岔了”,反而影响了家校关系。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应该是老师、家长、孩子共同努力的结果。
5、问爱看的书,不问报的兴趣班
家访时问一问孩子“喜欢看什么书”,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还可以明确给孩子以及家长传递这样的信息:老师非常关注孩子的阅读。
如果有能力的话,还可以对家长指导孩子阅读提一些好的建议,给亲子共读布置一些“任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但是,像“报了什么兴趣班”这样的问题,老师就不适宜去问。可能会让家长或孩子产生这样的感觉——老师鼓励、支持学生参加课外补习,这显然有违科学的教育观。
② 名词解释 亲属
亲属
qīn shǔ
亲属:因婚姻、血缘或收养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亲属的含义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亲属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有固定的身份和称谓;
2.亲属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产生;
3.亲属与家属、家庭成员的区别:家庭成员是指相互负有扶养义务的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主要指夫妻、父母子女,有时也指祖父母、外祖父母、外子女、外孙子女及兄弟姊妹等。但不是家庭成员,因为和这些亲属之间没有法定的权利义务,而且也不可能在一起同共生活。
亲属二字.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礼记·大传》载:“亲者.属也”汉代刘熙在《释名·释亲属》中说:“亲,衬也,言相隐衬也”“属,续也,恩相连续也。”这些解释虽然没有揭示亲属的社会属性,但都说明了亲属之间具有相衬相续的密切关系。
亲属广泛地见于律条.是从明律开始的。如明律中有“亲属相盗”、“亲属相殴”、“亲属相奸”、“娶亲属妻妾”等条目。清末以来的历次民律草案和国民党政府民法.其中都有亲属一编。
亲属,有生物学意义上的亲属与法律意义上的亲属之分,即广义和狭义之分。
生物学意义上的亲属.即广义的亲属,是指以两性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不包括拟制血亲,它上下各代延续无穷、范围很广。
法律意义上的亲属,即狭义的亲属.是指法律承认并规定其权利义务的亲属,仅包括一定范围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亲属以及法律拟制血亲,其范围较之生物学意义上的亲属要窄。
③ 针对留守儿童的家访,写一些记录。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点出了留守儿童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
④ 家延访视的名词解释
家庭访视:简称家访,是为了促进和维持个体和家庭的健康,在服务对象里进行有目的的交往活动。它是开展社区护理的重要手段。
⑤ 家庭护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家庭健康教育,家庭健康是社会健康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内提出:“健康自容家庭开始”。
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健康教育家庭化,只有每个家庭都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参与健康教育,自觉接受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