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师德
A. 润泽教师的特点
“春蚕”“蜡烛”“守巢人”的意象表达不出教师的成长和幸福;“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概括不了教师全部的专业行为和职业信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桂冠映照不出教师的生活情趣和偶尔的迷茫困顿……。“新型教师”还可以与“信仰”“成长”“幸福”“智慧”“思想”“魅力”“阳光”“情趣”等等走得更近。
一、教育信仰:新型教师的“动力之源”
有人曾问三个建筑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砌砖。”第二个回答:“挣钱。”第三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点的房子。”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为有名的建筑师。职业信仰,决定着一个人的行走方向。
“您在做什么?”作为教师,您将如何从心底里描述自己的教育行为?教书?挣钱?还是与一个个独特的生命相遇,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信仰,决定着一个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职业旨趣。
教育信仰,是教师回到教育原点追问的产物。人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教育能真正导向人的完善和幸福?这些最本质的问题是一线教师需要持续追问和反思的,这些思考均具有让教育者脱胎换骨的潜质。选择师范专业,您是否出于本心?师范院校毕业时,您是否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千百次地游走讲台之后,您是否还在坚守自己的教育信仰,还会常常叩问自己的教育方向、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教育信仰,通常作为一种意识深处的价值皈依,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当我们在心底里对“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之类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教育行动和自身的成长便有了准则和方向。是浑浑噩噩误人子弟,还是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是照本宣科,还是以研究的心态做教师?是只围绕着分数精耕细作,还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
当然,坚守教育信仰的过程往往伴有痛苦和代价,因为当下的教育生态并不让人满意。特级教师李镇西这样感慨:“我越来越觉得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在良知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因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分数成了所有学生的人格标签,也成了所有教师的全部光荣,或者耻辱!”在这种情况下,您还能坚守您的教育信仰吗?
我们可能会有所妥协,就像山东省名师孙明霞所说的那样:“面对着种种‘反教育’的行为,我是那么无能为力,有时也不得不迎合一下——逼着学生背书,逼学生做一道道反复练习过的题目。但我还是努力让我的教育教学活动少一些‘反教育’的行为。”在这种妥协中,孙老师感到的是无奈和苦闷。“在这种形势下,您是否还会坚持自己?”面对这样的提问,孙老师毫不犹豫地说“会坚持”,“因为我不会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代价去迎合‘反教育’,哪怕完完全全被‘反教育’给包围了,还是要努力做点真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片蓝天”。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偶尔会有妥协,会有迎合,但一定不要麻木,不要在妥协和迎合的时候心安理得。您痛苦无奈,正说明您有自己的教育信仰,说明您不甘于做一个平庸的教师。拥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坚守自己的教育信仰,对种种“反教育”的行为,敢于说“不”,这是新型教师的“准入门槛”,也是新型教师的动力之源。我们不忍苛责只围绕分数打转的老师,但这样的老师无疑不是“新型教师”。
二、专业发展:新型教师的“立身之本”
目前,教育部正在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说明了国家层面对教师专业化的高度重视。专业化,应该是新型教师的首要标准,也是新型教师的“立身之本”。我们常把师德放在考察教师的首位,这应该是始终坚持的。但新时期的师德应该有新的标准和内涵,因为,做教师,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努力让自己更加专业化,是新时期师德标准的题中应有之意。
教师专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该和医生、律师一样是属专门的职业,旁人无可替代。但客观地说,在今天,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整体上还不高。可喜的是,我们正处在教师专业化的快车道上,教师专业化的前景在不远的未来清晰可见。“只要拥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做教师”,这样的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通往教师专业化的快车道上,我们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都要不断更新,以自身的专业化推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从而赢得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特有的职业尊严。
新型教师,应该具备四方面的知识结构: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通识性知识。通识性知识主要指教师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视野,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理论。这种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性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之树的庞大根系。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科细分越来越明显。教师应该适当打破专业壁垒,就像特级教师高万祥老师所说:“不管是不是语文教师,我们身上都应该有一些书卷气,有一点诗意,有一点人文情怀。”同样,不管是不是理科教师,我们至少对于影响人类的科学进程有所了解,哪怕是科普性的了解;不管是不是历史、哲学教师,我们都应该在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成果中穿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的这段话尤需新型教师记取。
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重视的一种教师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之后,中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已经比较完备。仅仅从知识授受来说,对于学生所需要的“一碗水”,大多数教师已够得上“一桶水”的标准。但“这桶水”的“水质”如何?其中是否还缺少一些“微量元素”?这需要每一个教师进行自我审视。而且,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喻时代”, 知识的加速更新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现代化,让教师一不小心就会落伍,要想在本学科领域成为行家里手,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使教师本体性知识不断深入和完善的动因,有时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的需求,更是专业兴趣和知识本身的魅力使然。语文老师,您可以研究唐诗宋词、魏晋风骨,像特级教师吴泓、王泽钊一样,给学生开主题性的讲座;历史老师,您可以研究某个历史朝代,成为某个历史阶段的专家,像央视《百家讲坛》里的中学教师纪连海、袁腾飞一样,走上属于自己的讲坛……
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这部分知识很多教师是“先天”不足、“后天”不重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上对条件性知识的教学重视不够,各专业院系所学的所谓师范专业公共课,只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而且不少教材知识结构老化。空泛、生硬、无用之学……这是不少师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的第一印象。从教之后,由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使然,很多教师只忙于“低头拉车”,顾不上“抬头看路”,教育理论更成了“无用的空谈”。条件性知识的缺失是阻止千万教师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的最大短板。
教育实践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产生对教育理论的需求,只是这种需求对一些教师来说并不自知。当“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临——读到了一部教育经典著作,接触一个理论根底深厚的名师,便会有了顿悟,甚至教育人生因此而发生转折。一位青年教师这样谈到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一点点读下去,我所受到的震撼也一天比一天大——原来那么多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如课堂生成问题、学生主体问题等,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深刻地论述过。”相信这种“高峰体验”很多教师都有过。当您静下心来,走近一座座教育史上的精神雕座,走近教育理论,透过看似枯燥的文字,您会发现诗一般的教育应然状态的描述。自此,您打开了一扇通达教育澄明的门,您会发现,您的教育行为有了根基,不再满足于依赖教参教学,而是在自己反思批判的基础上,逐步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型教师,必然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这是一个自我启蒙、再启蒙的过程。通达教育澄明的门,您找到了吗?专业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一些教师的专业写作一直都是单纯地记录教育事件和课堂细节,很难对教学设计和教育事件进行深入的反思,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教育理论的缺失。让我们记住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如果教师并不感到自己是与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伟大教育家的精神息息相通的,那是怎么也算不得一个优秀的教师。”
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实践性知识通常呈现内隐状态,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呈现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锤炼课堂,就是锤炼自己的教育人生。教学机智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事件发生的瞬间作出迅速决定的智慧。这种智慧很难由别人教会,也很难从书本中获得,而是在长期亲历教育现场中慢慢积累、历练形成。
实践性知识也是教师独有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旁人无可替代的最具标志性的知识。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说:“粗略而言,教师所拥有的一般文化知识与其他文化人类似,所拥有的学科知识与学科专家类似,所拥有的教育学知识与教育理论工作者类似,他们的长处在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而对这一长处认可与否或认可程度的大小,对教师群体社会地位和功能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育学者马克斯·范梅南语)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不断成长变化的生命,让我们在教育现场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并为拥有这样的知识而感到自豪!
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三块“桶板”,任何一块有短板,都会成为专业发展的缺憾和绊脚石。而实践性知识是“箍桶”的“铁条”,这三块“桶板”只有通过“铁条”的整合才能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前三方面的知识归根结底是为实践性知识服务的,最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新型教师,是在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教师。以研究的心态做教师,把教育与研究融为一体,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必由之路。
三、生活情趣:新型教师的“魅力之裳
有人说,无趣是人生最大的罪过。生活情趣,是教师的“魅力之裳”,也是学生的福音。
一个除了教授本专业知识而对其他领域毫无兴趣、不愿涉及的教师,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可敬,但也会生出乏味甚至可悲。明末清初的张岱曾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明人袁宏道更加犀利地说:“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此处的“癖”,即爱好、兴趣。
有生活情趣的教师才会濡染出有生活情趣的学生。让我们看一段学生描写自己校长一段话:“老凌的书法相当出色,学校里很多牌匾都是老凌亲自提笔书写的,隶书、楷书、行书样样都精通。还记得一次元旦文艺汇演,老凌与一学姐配合演出。学姐弹奏古筝名曲《十面埋伏》,老凌挥笔疾书。曲罢书成,笔走龙蛇、遒劲有力的一个大大的‘艺’字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之后,老凌在主持人以及台下师生的热情邀请下,豪气十足地唱了‘敖包相会’,真像北方的那条狼,再次掀起一个高潮。老凌,您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这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的一个学生在《说说我们的老凌》一文中的描写,从中可以窥见特级教师凌宗伟校长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命张力,以及由此传递给学生的热爱生活的信念。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并且在适当的机会向学生展示自己教学以外的才华,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长久的影响。
其实,教育生活的周期性和琐碎性容易让人滋生出怠惰和无趣,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把教师工作与艰辛、困难、忙碌、琐碎、压力重重等各种令人望而却步的词汇并置,其实也是再恰当不过的。”在教育之外,我们需要有爱好和兴趣来驱走疲惫,放松情绪,享受生活,陶冶情操,提振精神。
爱好和兴趣不能简单地与情趣划等号,但情趣常常通过兴趣、爱好表现出来。琴棋书画,打球游泳,养鱼种花,驴行摄影……新型教师,会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爱好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时时擦亮心情,丰盈内心,舒展性情,增添魅力!
在成就新型教师的路上,让我们结伴前行。
新型教师的形象日渐明晰,教师专业成长的密码和途径其实也并不难寻找,难的是在柴米油盐的困扰中、名利浮躁的缰绊下,依然能够执著前行。
在前行中,很多教师一个普遍的感受是孤独感。对于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的教师而言,孤独感不可避免。这种孤独之于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专业成长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成长过程中实践智慧的形成和思想的演变必须经由一段艰难的修炼和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有追求的老师都会体会到一种孤独。二是在当下的教育生态中,读书写作、“磨课”交流等并不被一些教师所认同,甚至会被视为一种迂腐,在这种情况下坚守教育信仰、寻求专业成长,更会感到一种孤独。
我们更倾向于从积极的意义去理解这种孤独感。但我们也要明白:孤独的行者,是走不远的。当我们长久地独自前行,四顾无人,我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方向和脚步。这时,我们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尺码相同的人”,在前行的路上唤朋引伴,学会合作分享。
B. 对孔子文学作品方面的评价
孔子的教育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哲学上的贡献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国哲学之源.
《汉书》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
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
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
《易传》的基本特点是,绕开卜筮, 阐发易理.
《易传》中运用和阐述的一些基本范畴,命题,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
如: "阴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合"思想等等,发现了自然界,社会领域及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即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创立了"君子时而中","过犹不及","通变动成","中庸成道"等原则,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运动过程的思想.
从礼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辩正回归的轨迹.
2.教育上的贡献
孔子时代, 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 提出"有教 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 将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
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
教育对象则"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重视德育,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端正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仁不让于师
要求弟子学以成才,学以致用.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仍与东西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
3,文学上的贡献
孔子修《诗》,正《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乐经》失传.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
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说.
《论语》中就有很多记载,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更是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文献.
孔子对《诗经》的解说, 涉及到文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头活水".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7、8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小6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岁的子路。子路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
第二阶段:自37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然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上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5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