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在线阅读

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 2021-10-04 09:00:30

❶ 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的基本信息

书名: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作者:张红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日
ISBN:9787506295147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❷ 师德的魅力从哪里

师德的魅力来自哪里?除了“奉献”和“爱心”外,魅力还来自“智慧” 和“发展”。师德标兵们不乏“奉献”和“爱心”,他们更是新规范提出的“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的典范。但显然仅此是不够的。 缺乏智慧的师德,是不完美的师德。
英国诗人雪莱说,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我们说,师德最大的秘密是教育爱,而教育爱是需要智慧的。 如何使得师德充满魅力?如何使教师自觉地“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 ?这是 师德教育面临 的一个挑战。我们的回答是给师德注入“智慧”和“发展”的新内涵。

(一)师德呼唤着智慧

我们在课堂上曾讨论过一则案例:一位班主任放学静校后,与往常不同,她留在教室里盘作业。忽然班上一对少男少女亲昵地相拥着推门而入,班主任非常惊讶,感到自己一份教育责任:于是认真地与他们进行了谈话,分析早恋的危害、学生的主要任务等等,没有一句过头的话。然而,第二天,不幸消息传来,学生双双自尽。
讨论开始,大家一致认为教师没有过失,但是大家当深入探讨后,大家认为,如果教师具备一种智慧,多元智能理论称之为“人际智慧”,这样的事实是可以避免的。
人际智慧是一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如果教师具备这种智慧,她一定会觉察到学生当时的惊恐和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认真态度,无形中加剧了这种压力。有智慧的教师会意识到,当务之急不是要“强化”这个事件,而是要“淡化”它,不是要“严肃对待”而是要“视而不见”或“承诺保密”。老师的“认真谈话”本身就是强烈的心理暗示,其实老师说什么本身并不重要,也觉听不进去,重要的是:老师“很当事儿”,学生就认为“不会放过”,这等于在已经无法承受的压力上“雪上加霜”,让学生感到走投无路。
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老师没说什么就受不了。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不妨读一段陶行知的话:
“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 陶行知要求教师具有理解学生的知觉、感受的“人际智慧”。缺乏智慧的师德是要打折扣的,是缺乏魅力的。

( 二 ) 师德尤其需要“实践智慧”

教师不是教育行政领导,也不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他们是一线的教育实践人员。而教育实践是极其复杂的、受多因素影响的、多变化的、难预设的实践。它有很多不确定性、不稳定的、不清晰性、不可预见性。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的大量问题,往往是情境性的、 “ 价值冲突的 ” 、独特的、开放的、没有固定的、唯一的解决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是 “出其不意地”解决问题, 即教育机智,实践智慧(如兔子竞走续编中的乌龟)。 举例:抽烟:“干腊肉”“生日蛋糕”。问题的解决要有创新性,要考虑情境。教育实践的问题,都是独特的,不能照搬过去或他人的经验,也无法直接套用通用的教育原则。
教师需要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它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 教师 能够道德地、创造性地、经济有效地解决特定情境中所面临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举例:“首席座位”“无声的听写?”“损坏的书发给谁?”
马克思说, “ 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 —— 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
新修订的师德规范 提出要教师“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教师本身“要勇于探索创新”,具有创造性。 有人说,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懂得创造性地问题解决者,就是享受者。在履行自己的义务中寻求并享受着快乐的人,一定是阳光的人,而快乐来自创造和智慧。
汇“爱心”“奉献”和“智慧”“发展”于一身,他一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阳光教师。全国著名的教育 家霍懋征 老师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 霍 老师的座右铭。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她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 60 多年的从教生涯,她创造出“三个没有”: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奇迹,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动过气。她能不是一个快乐而阳光的教师吗? 霍 老师提问,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手,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 霍 老师由此感到了学生都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她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当看到他举左手, 霍 老师都给他机会让他回答,举右手时则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霍 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发现整个班都变了。

(三)师德呼唤教师“发展”

过去人们习惯把教师比着“蜡烛”、“人梯”或“春蚕”。其积极意义在于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形象解读,表达着人们对于该职业神圣性的理解,和对于从事该职业的教师高期望的表达。但是它同时传递着消极的信息:蜡烛照亮别人同时自己却丧失光彩。蜡烛的燃尽,春蚕的吐丝,尽管是悲壮的,但也是令人寒心的,因为看不到自身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当今教师接受的师德是一种有着尊严感、幸福感、成就感的优美师德,教师们所向往的是成为有智慧、专业发展的阳光教师,有些蜡烛式的教师缺乏“阳光”和魅力,因此难于被接受,不能让人向往。
“不接受”让我们意识到,师德不仅讲奉献,还要讲智慧,讲发展。教师所情愿献身的职业不仅有“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更充满着专家的成就感,成才的光荣感,创新超越的自豪感。
“发展” 是师德修养追求的目标,师德应当将教师引向辉煌,而不是毁灭。
在新修订的师德规范中 , “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些要求保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成为智慧的、有创造性的专业化教师。

❸ 育友善之花建和谐校园读后感(500字)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回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答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❹ 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的介绍

《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是《师德修养系列丛书》之一的《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智慧——寻求智慧达成优美、观念——师德与教师的教育观念、育心——教师修养的新思考、实践——师德与教师的职业实践、求索——复杂教育情境中的理性思考等内容。

❺ 今天怎样做教师 王晓春 在线阅读

李清 发表于 2007-12-25 13:44:00

评了这么多案例,我总的感觉是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长的手“修理”之。……没棋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2)
工作方法中主观印象的含量远远高于智慧的含量,二者严重失衡。(2)
教师遇到学生问题,很少假设多种可能,只作单项归因,而且对谁都这样归因。在更多的情况下,教师根本不问原因,甚至不想知道原因,只要你达不到我的要求,上来就管,就批。……与其说这是教育,不如说这是“管孩子”。(3)
学术问题只能用学术手段解决,行政管理只是帮助创造一些条件而已。(3)
案例研究的特点是“就事论事”。(4)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4)
(《前言》)
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创造者。教师一方面需顺应现行体制,一方面也可以为改造这个体制出一份力。(3)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6)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6)
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6)
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的感情是无法强求的。(6)
有些人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当老师。(10)(比如生性刻薄,经常挖苦学生的教师)
“末位淘汰”几乎全看考试分数,正是这种办法,把许多不适合当老师而适合当“工头”的人留了下来,甚至还捧上了“优秀教师”的位置。(10)
面对不顺心的学生,重要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感觉,而是他们的感觉。决定他们下一步如何行动的,不是我们的心态,而是他们的心态。(12)
明知故犯是学生的常态,“不知”而犯的错误在学生的错误中反而不占多数。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事事费力帮学生“分辨是非”了。(13)(即关键要解决问题)
学生距离“学习机器”越远,他的人性就越突出,于是就容不得老师“目中无人”了……有些好学生的生活质量可能反而不如某些差生——他们的“自我”消失了,他们需要戴着面具生活。(16)
我们到底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呢,还是通过人与人的某种关系(例如管理)来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呢?这是两条不同的思路。(16)(王晓春老师赞成前一条,事实是大多走第二条)
甘为他人当人梯,表面看起来很高尚,实际上不但贬低了自己的人格,而且巧妙地贬低了对方的人格(使对方成了一个利用别人的人)。(17)
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19)(不能以“老黄牛”的方式“拼体力换质量”)
教师的生存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生存状态,因为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可避免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21)
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这是目前相当多教师的思维方式。(25)
(缺乏研究支撑的教育方式)虽然并非对症下药,但是毕竟有一些道理,碰到某些差生,就可能管事。(26)
转变差生的文章,我看了至少近二十年了,其中的大多数,竟然二十年如一日,还是那水平,变化的只是包装。(27)(可怕)
科学家遇到问题总是先提出几种假说,然后加以验证。认定某种结果只有一种原因,这一般都不符合实际,而且这不会导致继续研究,只会导致鲁莽的行动。(29)
教育有两种基本的思路:
一种是先确定一种方法,往全班学生身上用,成功了我就总结经验,不成功我就总结教训,再换一招。另一种是先进行个性化的诊断,然后根据诊断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它只对某一类学生有效,甚至只对某个人有效。(31)(目前的国情可能只适用第一种)
工读学校存在的事实就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只是浪漫主义的诗歌,而不是科学的结论。(34)
对于人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进行道德谴责,我认为这本身就不够道德。(34)
用道德说教、道德煽情、道德施压来代替科学分析,是我国教育的痼疾,这与我们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有关。(34)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支配他行动的,是他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思维模式),一个人是决不会违背自己的思维模式的。(40)
我们会常常见到有些老师在不点小事上跟学生没完没了(甚至谁不这样就说谁“不负责任”),对大事却很麻木,这实在是应该扭转的风气。(42)
通情达理的老师才能熏陶出通情达理的学生(42)
认错型教育其实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感觉:你认错了,我就消气了,即使你不改,我也“仁至义尽”了。
研究型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因为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注重的是沟通和理解。(49)
习惯了简单思维方法的教师会瞪着眼睛把有用的信息筛掉,正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54)
多数人(中小学教师)的思维方式有两个明显而巨大的缺点:
一个是“感性色彩”。就是说,他们所说的,记住的,往往都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一些材料,很少进行横向的扩展性询问,更没有纵向的历史性的追寻。
第二个是缺乏逻辑性。只问“怎么办”,不问“为什么”。既然不问“为什么”,就不需要找理由,不需要找理由的地方当然也就不需要逻辑。(55-56)
追问和反驳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式。(56)
科学根本就不是从自我出发的,科学是从客观对象出发的。(56)
在人生总体设计上,我们要帮他找到学历教育和特长发展的结合点。(57)
能够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变换教学方法的教师极少,一般教师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已经凝固多年的教学方法走,跟不上就说人家笨。(57)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是什么“材”,才谈得到“因材施教”。(57)
要想让失败成为成为成功之母,至少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失败者保持信心,愈挫愈奋。
2、失败者接受了教训,确实找出了失败的原因。
3、失败者找到了通向成功的新路。(60)(三条缺一不可,否则失败只会降低信心,固化思维模式)
关爱本身不属于专业本领,谁都会的,只要有一颗善良的新。(65)
言和行果真能如此一致,教育就是太简单的事情了。(68)
学生做不到的事情,他为什么要做出承诺呢?这至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迫的,……第二种情况是学生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他承诺了自己实际上做不到的事情。(68)
一位外国教育家甚至说,没有必要让孩子认错,关键是帮助他改正。(69)
科学确实不是万能的。尤其在教育这个行业里,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感情的,所以情感因素非常重要。(74)
我们不能光奉献生命,我们还要享受生命。(76)(享受阳光教育)
人必须学会安慰自己(“如果不能改变现实,就改变自己的态度”)(79)
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想办法使自己满意,而不是让教师满意。(81-82)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沮丧,都坚定地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的人。(82)
体罚确实常常是教师无能的表现,但是禁止体罚并不能使他从“无能”变成“有能”,禁止是“禁”不出能力来的,无原则地帮腔说好话也“夸”不出他的能力来。(86)
教师把心理问题错看成品德问题、纪律问题,这是目前多数教师的习惯思路。(97)
人为了生存,必须进行自我控制。(97)(但不能控制得过火,超出心理承受极限)
教育,本该提升每一个孩子的精神境界。(103)
“内在动机意味着我们为了快乐做某事,而不是为了我们能获得什么或完成他人的目标和期望的结果。”(《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美-凯恩夫妇著)(103-104)
我们是教师,不是法官,不是批判家。(110)
当一个孩子知道家长已经给他准备好了一切时,他还有必要去奋斗吗?
放弃眼前的好日子去追求未来的好日子,一个孩子能有如此眼光和毅力吗?(113)
(学校道德教育)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教条灌输式,检查评比式,榜样式,群众运动式,大批判式。
教条灌输式是让学生把道德训诫记住,背下来。
检查评比式,就是动用行政手段、奖惩措施,落实道德训诫和道德要求,“管”出道德来。
榜样式,就是树立样板,大力表彰模范人物。
群众运动式,就是搞各种活动,轰轰烈烈,热气腾腾,群情激昂,泪如泉涌。
大批判式,就是对我所反对的道德现象运用舆论压制,争取群众,搞臭其思想,孤立其人。(121-122)
强调外部干预,有可能削弱个人的道德内化过程,助长道德表演。煽情,有可能削弱道德教育中的理性和理智成分,助长盲从。靠群体威力,有可能削弱道德的个人主体性,助长随大流。(122)
理性的道德思维教育是我们德育的盲区。(122)
(走进孩子的心灵)大概有以下几个目的:1、了解他。2、理解他。3、影响他。4、控制他。(125-126)
身为教师,“教”字是躲不开的,又不能单纯“控制”,怎么办呢?就靠“影响”。
“影响”者,设计情境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也。(126)
教育总有控制的成分,问题的关键是掌握火候。(126)
理解也好,走进心灵也好,都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都不可迷信。(127)(一个牙医可能不能理解牙痛的苦楚,但不妨碍治疗)
有时候人只需要一个提醒。(131)(别一本正经再而三的批评等,小事当大事)
我们的德育至今还是强调“集体化”的道德过多,而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很不够。(133)
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和背景。(136)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孩子“学会生存”。(136)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活得起劲呢?1、有乐趣。2、有成绩。3、有人需要我。(137)
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梦中,对自己高度地不了解,完全没有自知之明。(139)
我们从来都是侧重让孩子记住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没有创造情境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社会”。(139)
教师阳光,才能使学生阳光。(142)
不是看不看小说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看、看多少、看什么书、怎样看的问题。(144)(教师不能把问题锁定错了)
信心来自实力。所以,我们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的时候,光有情感化的“赏识”是绝对不够的,还要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实力。
作为一个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实力之一。(146)
全面发展并不是均衡发展,门门功课优秀未必将来有创新。而且人的智力有多种类型,强迫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智力类型,就是和大自然作对,那是“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作怪。(149)
历史上有大成就的人多是偏才。(149)
我们之所以开设这么多课程,其实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把它们学出色(当然都能学好也不错),而是让这些课程来适应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149)
为什么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强而考试成绩不好?这可能是因为他知识有某些漏洞;或者他长于思考而短于记忆,而我们的考试题目有很多都是考记忆力的。还有一些考试题目是技艺性的,比赛谁把老师教的方法用得最熟练。(151)
青春期的有些孩子,在某一阶段会“昏了心”的,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但是他们不会永远如此,他们会长大的。(182)
愚以为对“成功”要做具体分析,分析的起点是学生原来的基础。基础不一样,成功的标准就应该不同。(182-183)
学生成绩上不去有很多原因,情况非常复杂,绝对需要一个一个具体分析。(191)(不能简单归因)
学生整体生存状态不好常常是早恋的原因。很多学生都不是因为早恋而走向失败的,而是因为失败才走向早恋的。(192)
不找到孩子情感需要的源头,早恋是堵不住的。(194)
任何一个人对周围事物都必须同时具备两种能力:否定(怀疑)能力和肯定能力。(200)(一般人应该是肯定的一面多于否定的一面)
孩子究竟能学成什么样,需要请内行人来论证。(202)
人在何种情况下才会声称自己“迷失自我“呢?
第一种,从来就没有找到过“自我”,从来就不了解自己。
第二种,曾经有过比较明确的“自我”,但现在怀疑它了,否定它了,心灵成了空白。
第三种,其实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但是不敢承认,于是谎称“迷失”了。(206)
分类是科研的基本功,分类才能细化,才能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223)
生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每个人既然活着,就必须赋予它某种意义。(225)(人类为意义而生存,人类生存在意义中)
我们教育者有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生存意义。这是生命的支点,比一切学问和毕业证书都重要。(225)
以下几种生存方式是比较缺乏意义的:
1、按照别人(家长、老师)制定的目标和方式而生存。……
2、在封闭循环的圈子里打转,不能超越环境,不能超越自我。……
3、只为个人生存。(225-226)
有思想的孩子反而比没有思想的孩子危险。(226)(开始有点“哲学思考”了,但又想不通)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我们教育每一道工序“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229-230)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232)
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孩子一般也有两个“死穴”。
第一个是,他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第二个是,绝大多数孩子其实心里都明白,他不上学没有出路或者前途不光明。(236)
孩子最初的、最重要的烙印来自家庭,孩子生命的基调是由家庭奠定的。(238)
孩子都是首先家长管不住,其实学校管不住,最后才流向社会的。(238)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失误在前,社会影响“显形”在后。(238)
因因材施教,也要因材“施不教”。(241)(对有的学生,可能得让他们体验过了才能回头真正读书)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路不是我们教师、家长指定的路,而是适合他性格和资质的路。(242)
(教师可不可以对学生说尖刻的话?)愚以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是可以的。
1、学生特别善于狡辩,主动挑衅教师权威时。
2、学生侮辱教师人格时。(245)
学生是敌人吗?不是,但是学生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人与人是有矛盾和争斗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自卫。(245-246)
这种尖刻的语言,不能出圈,恐怕它最好符合以下几条标准:
1、决不能侮辱学生人格,不能搞人身攻击。
2、就事论事,不能翻箱倒柜。
3、在尖刻中,必须有智慧的闪光,要“聪明的尖刻”。
4、教师不失身份,不失态。(246)
努力去做一些注定要失望的事情(做每个学生的知心朋友),只能造成焦虑,造成不必要的自责,甚至可能造成“善意的虚伪”,这对教育工作没有好处。(248)
我们尊重学生,尽量理解他们(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而且理解得过分,也是一种侵犯),努力爱他们,这就够了。(248)
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鲜明的态度——既然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有主体性,教师也应该有。只有各自独立的人们之间,才会有真正平等的交流与合作。(252)
我们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不等于说各种意见就都彼此彼此,就没有好坏友劣的区别了,更不是说教师就不可以表达自己意见了。(253)
我们要小心任性的缺点披着“有个性”的外衣大行其道。(253)
更要注意的是,在法律和明文规定的纪律面前,是不可以讲什么“个性”的。(253)
我不喜欢智商比我低的人在事先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考我。(郑渊洁)(263)
教育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弄不好它会压抑甚至扼杀人才的。(263)
敬畏孩子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未来。(264)
纪律本身不是动力,纪律不能给人带来智慧,纪律过严,还会压抑人的智慧。人类纪律最严的组织是军队,可是大家知道,真正的发明创造很少出现在行伍中。(270)
不存在这样的公式——纪律最好的学生=学习最好的学生。(270)
我还主张实行“底线纪律”,即只规定最基本的要求。纪律简单一点为好,省得大家天天盯着纪律,耽误了更重要的事情。(270)
“过度管理”(275)(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不是反对教育学生,我是反对“草木皆兵”,教育必须有重点,对学生的问题,必须区别对待,有的严管,有的宽管,有的不管,不管是为了更好地管。(276)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大事和小事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如果校园里没有小事,那岂不等于说校园里也没有大事了吗?全都扯平了。(276)
“对工作对象的激情”与“对工作本身的激情”不是一回事。(280)
愚以为,科学精神在我国教育界,也从来没有生根。(281)
自知之明是在比较中产生的。(289)
如果你把应试当作重中之重,你当然会有意无意地轻视学生在课堂以外的表现,因为那些东西在试卷上是看不出来的。(290)
应试主义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势,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根子极深(老祖宗是科举主义),我们甚至难以察觉它的存在。(290)
(课堂)“乱”固然不好,压抑学生创造性同样不好,可怕的事情不止是一个“乱”字了得。(290)
自我中心者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目光短浅。(290)
你以为你看见的是事实?不错,是事实,不过是经你的思维模式筛选过的事实。(291)
都说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要求主持者有神圣的动机,至少也要有相对纯洁的动机;神圣的事业还要求教师的心灵较少污染,少一点眼前利益的考虑,少一点封建等级观念。(293)
教师的精神境界如果不能高出社会的平均水平,则我们民族的未来是很危险的。……学校必须学一些高于社会平均值的东西(甚至是某种“脱离实际”的东西),才能使未来的社会比现在更文明。(293)
教师就应该不断绿化自己的心灵,绿化的办法就是反思。(293)
你若想要利用一个人的恐惧心理控制他的言行达到你的目的,就一定要注意分寸。(298)
把教育大厦建立在“恐惧”心理的基础上,实在是教育者的耻辱!(298)
孩子对家长的亲情关键是一个“敬”字。……孩子对家长应该有感恩的心态。(302)
家长对孩子又依赖(期望式依赖),又专横;孩子对家长又依赖(寄生式依赖),又冷漠。(303)
学生有一个毛病,哪个老师厉害,就先完成哪个老师留的作业,这是可以理解的,趋利逼害是人的本能。(305)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这是国家授权的。只要他不做违法之事,不做违规之事,不做违反教育原则之事,则他的言行就不能轻易地称之为“不民主”。(314)
我们不能用一个更大的错误去制止学生的一个小错误。(316)
“心平气和”只能说明您的态度比较正确,并不能保证您说的话正确,更不能保证一定解决问题。(319)
那些主张严厉、赞成体罚的老师,几乎都是软硬暴力的崇尚者,他们不是把适当的惩罚当作补充的教育手段,而是作为‘主牌“来使用的。这不是正路。(320)
班主任理应是“帅才”,放手让学生“自治”,是教育管理的正确方向,也是校长教师脱离苦海的“方舟”。(325)
“自治”要依据学生年龄不同,素质不同,人文环境不同,班风不同,小干部水准不同,教师素养不同而实行。(325)
我主张把学生的人际关系简单化,不要每个学生与其他学生都成为朋友(那会造成虚伪),而要求每个学生都遵守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底线)。(331)

(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❻ 有关师德建设的书籍有哪些

《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

❼ 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的图书目录

例话一 智慧——寻求智慧达成优美
案例一 足球踢中我之后
案例二 只愿春风常化雨润我心田又一回
案例三 真情打开学生的心灵
案例评析
案例四 我敢说话了!
案例五 用爱心善待童心
案例六 公开的秘密
案例七 严肃的教育也需要“玩笑”
案例八 我可以做你的“遮阳伞”
案例九 给学生一个台阶
案例十 平等对待学生是教育的最大成功
案例十一 特殊的作业
案例评析
案例十二 噪音响起
案例十三 “小小银行家”
案例十四 有印痕的书发给谁?
案例评析
理论指导
例话二 观念——师德与教师的教育观念
案例一 一朵小红花的魅力
案例二 为完成目标而共同努力
案例评析
案例三 “无心插柳”的启示
案例四 道歉的感悟
案例评析
案例五 面对孩子的顶嘴
案例评析
理论指导
例话三 育心——教师修养的新思考
案例一 她的性格开朗了
案例评析
案例二 对一个“好孩子”的施教
案例评析
案例三 一个学生干部与任课教师的冲突
案例评析
案例四 仰起自信的笑脸
案例评析
案例五 让每个孩子都有健康的春天——一个“优秀生”的心理剖析
案例评析
理论指导
例话四 实践——师德与教师的职业实践
案例一 染发染出的好作文
案例评析
案例二 点燃孩子的热情
案例评析
案例三 给人一架梯子
案例评析
案例四 宽容尊重和信任让劣马变成良驹
案例评析
案例五 “小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案例评析
案例六 博爱之心师德之魂
案例评析
案例七 润物细无声
案例评析
案例八 廉洁从教,以身作则
案例评析
案例九 一封没有写完的信——理性是师爱的方向
案例评析
案例十 迟来的流星
案例评析
案例十一 为了我的学生
案例评析
案例十二 宽容的魅力
案例评析
理论指导
例话五 求索——复杂教育情境中的理性思考
案例一 还给学生爱美的权利——统一发型的规定
案例评析
案例二 六百元钱的约定
案例评析
案例三 教室的玻璃一夜间不翼而飞
案例评析
理论指导
例话六 策略——改变教育策略应对新的挑战
案例一 面对不健康心理
案例评析
案例二 剪发风波
案例评析
案例三 成长的烦恼
案例评析
案例四 我与“移民求学”生
案例评析
案例五 怎样应对贫与富
案例评析
理论指导
例话七 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共同成长
案例一 老师,孩子有权利犯错
案例二 宽容学生申辩
案例三 不能忽视的中间学生
案例四 满足优秀学生的情感需要
案例评析
案例五 摘掉你的“有色眼镜”
案例六 不要轻易拔去花间杂草.
案例评析
案例七 变
案例八 我的“爱”为什么换来学生的“恨”
案例九 爱的误区
案例十 烈火难熔方寸之心
案例评析
案例十一 “打成一片”与“师道尊严”——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案例评析
案例十二 我永远的“遗憾”
案例十三 “扔纸团”的故事
案例十四 尊重风波
案例评析
案例十五 一面镜子,一颗心
案例十六 仁慈与宽容铸就教师尊严
案例十七 教训
案例十八 用童心看待学生的行为
案例十九 在“冤假错案”下放下架子
案例评析
案例二十 “我没错!错的是她!”
案例二十一 为师应依法执教,育人应诚信为本
案例评析
理论指导
教师心语
后记

❽ 《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作者是谁

张红

热点内容
数学自命题 发布:2025-04-29 09:22:43 浏览:620
葡萄沟教学案例 发布:2025-04-29 08:28:52 浏览:398
语文版语文书 发布:2025-04-29 08:04:46 浏览:733
湛江英语培训 发布:2025-04-29 07:53:13 浏览:788
数学题初中 发布:2025-04-29 07:45:34 浏览:75
dnf哪里爆无影剑 发布:2025-04-29 07:20:05 浏览:8
日本师生伦理剧 发布:2025-04-29 07:18:40 浏览:742
师德标兵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发布:2025-04-29 07:13:29 浏览:158
大槐树中学 发布:2025-04-29 06:16:21 浏览:456
2014年三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发布:2025-04-29 05:36:25 浏览: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