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笃
⑴ 找篇范文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应聘来清华执教。长期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1948年病逝于北京。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朱自清有著作26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全部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背影》被编入初一语文课本。《荷塘月色》被编入高一语文必修科目一直沿用到今。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选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朱自清的散文
他的散文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入《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和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与上述绚丽禾农艳的比喻相比,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文中用平易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动作,于滑稽、笨拙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间的真情。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
【著作概论】
朱自清一生勤勤恳恳,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春》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外一种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这里说的是解放前的情况。至于解放后,选《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则因其文笔的优美,一直被选作教材,为大中学生所吟诵。
为什么朱自清的散文如此为人所推崇?主要因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品格。真,就是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善,是指作品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进步的,作者是非爱憎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致。美,当然包括很多方面,而特别为一般散文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它的语言秀美而富有韵味,既如溪水般清澈流畅,又如橄榄般甘美耐嚼。 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是怎样追求真、善、美的呢?从内容看,朱自清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大的事情有根有据,就是一个细节,也力求真实准确。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散文中出现丝毫不真实的地方。有这样一件事:他的《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个读者写信告诉他,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觉得自己那晚确是听到了蝉声,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问了好几个人,并写信向某昆虫学家请教。结果大家都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只是偶尔才叫。朱自清因此怀疑自己是记错了,准备在散文集《背影》再版时,删掉蝉叫这个句子。可是后来,他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而一般人对月夜蝉叫的认识不准确。他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观察事物之不易。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自清在对待写作内容的真实性方面,态度是多么认真严肃。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挚更是有口皆碑。他的《背影》、《给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他在《论逼真和如画》、《论标语口号》、《钟明<呕心苦唇录>序》等文章里,强调“真”“就是自然”,强调“修辞立其诚”,强调“宣传与写作都不能缺少……至诚的态度”。正是这种“至诚的态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倾注在字里行间。而这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佩弦逸事
朱自清的名、字的由来
据说,朱自清出生后,由于其父朱鸿钧,十分喜欢苏东坡,就从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给儿子取名「自华」。而朱自清外号「实秋」,除了因为算命先生说他「五行缺火」,以「秋」字取「火」外,还包含了「春华秋实」的寓意。「朱自清」一名则是他自己在上大学前改的,取其「清」者「清账」、「清偿」、「清楚」之意,他要以「清」字自励。而这个名字,又的确反映了朱自清一生凛然不屈的气节。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自清这个名是1917年改的。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两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四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满这漫长的六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科,并且被录取。此时他为了激励自己,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自清”二字就改名为自清,表明自己甘于清贫。这就是朱自清名的由来。他的字为佩弦,也是有典故的。《韩非子•观行》:“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弦,绷紧,性刚劲。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显的勉励意义
函请接济家父
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朱自清先生转往大后方,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教书的李健吾,请他就近接济自己住在扬州的老父亲,李健吾自然不会让老师失望。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来,这二人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先生应聘来到清华大学担任了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李健吾这时刚好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上第一堂课,朱自清先生点名,点到李健吾时,问道:“李健吾,这个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报纸上写文章的那个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瞒老师,是我。”确实是在师大附中读书时,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组织了爝火社,从事新文学活动了。“那我早认识你啦!”朱先生高兴地说。下课后,朱自清先生劝李健吾:“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当时中文系只念古书,所以朱自清先生这么说。李健吾听了朱自清先生的话,第二年就转到外文系去了。师生虽不在一个系,但李健吾写了作品,都先送给朱先生看,始终把朱自清先生当作导师。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帮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动,使他们真挚的师生情笃定终生。
宁饿死拒受美援面粉
四十年代的中国,百业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连高等法院的教授也难以维生。贫病交加的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家老少只是以稀粥糊口,食不饱腹。当局为缓和教授们的不满,给他们发了「面粉配给证」,凭证可购买美国援助的平价面粉。
美国的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驻沪总领事卡德宝大放厥词,攻击中国人民不识好歹,恩将仇报。据此,张奚若、吴等著名学者,于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七日起草了《百十师长严正声明》,反击美国政府的诬蔑与侮辱。声明最后说:「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六月十八日,吴先生拿了声明书来了朱自清家中征求签名。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正胃病严重复发卧床不起,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吴先生对朱自清说:「朱先生家老少九口,日子过得特别艰难,若在声明上签字,经济损失都比别的教授都大。但我还是来了,是为尊重你的意见,总之是不要勉强。」
「我的秉性,吴先生是知道的。春秋时气节之士坚持不吃嗟来之食活活饿死,傲骨可嘉,足可为人师表。故我宁可饿死,也不要带有侮辱性施舍的美援面粉。」朱自清说罢,支撑着坐起来,毫不迟疑地拿起笔,在声明上工工整整写了「朱自清」三个字。
当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记里写了下面一段话:
在拒绝美援和美国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这意味着每月的生活费要减少六百万法币。下午认真思索了一阵,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
六月二十一日,朱自清嘱夫人陈竹隐退还了「面粉配给证」。次日他瞥见书架上存有几张当月的面粉票,马上对妻子说:「快去退了,还有小半袋面粉一并带走,干净彻底。」
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延至八月十二日,朱自清因药石罔效不治逝世,终年仅50岁。弥留之际曾张合嘴巴似有话说。夫人陈竹隐俯下身去,他吃力地、断断续续地说:「有一件事务必牢记,我是在拒绝美援的文件上签了字的,今后无论如何困难,都不能再要配给的美援面粉。」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这让我们看出了他热爱民族的伟大精神!
【其他】
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对学生热情鼓励,但并不轻易称许,往往为一个问题会与学生争得不可开交。他曾风趣地对学生说:“你们不易说服我,我也不易说服你们,甚至我连我的太太也说不服,虽然民主的精神在于说服。”
朱自清对教学十分认真,他对学生作业格式有具体规定:作业本第一页要空下来,把一学期作文题目依次写下,并注明起讫页数,以便查阅。
朱自清治学上认真严肃,从不滥竽充数。1934年应郑振铎邀请,一个晚上赶写了一篇《论逼真与如画》,其材料依据《佩文韵府》,因来不及检查原书,就在文章后面写明是“抄《佩文韵府》”。
朱自清写作时,喜以笔尖沾纸,速度不快,往往要细心斟酌后才写下,所以写下后无需多加删减,即成佳作。在清华大学时,他每天只能写500字;而李长之有一天曾写过15000字的论文,还外加两篇杂文。
朱自清、浦江清等相约在每周三下午2至5时,在清华园中文系会议室,把《历代诗话》和《历代诗话续编》分人剪贴,另设总论及杂类,均按罗马字母排列,半年后完成剪贴《诗话大系稿本》。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提及蝉,有人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他请教昆虫学家后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推论。例如有些蝉子夜
晚不叫,推论到所有的蝉夜晚不叫。”
1921年除夕,叶圣陶与朱自清促膝长谈,点起两支白蜡烛。朱自清即写了只有三行的《除夕》:“除夜的两支摇摇的白蜡烛光里,我眼睁睁瞅着,1921年轻轻地踅过去了”。
1923年8月俞平伯写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年10月朱自清也以同名写了一篇。原来是两人同去的,各写所见,倒为后人留下散文游记两篇,可以一比异同。
朱自清晚年在书案的玻璃板下压有纸条,上书:“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逝世,许德珩写挽联:“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存留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⑵ 朱自清资料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 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⑶ 关于黄药师喜欢梅超风的问题,请看过原著的朋友来讨论讨论。
黄药师与梅超风只是师徒关系。关键是黄药师和他妻子的感情极为深厚,当时因为他想要《九阴真经》他妻子就给他背《九阴真经》。不料默写下来的被梅超风和陈玄风给偷走了,而他妻子在重新默写时耗尽心力,再加上生黄蓉,为此而死。黄药师因爱妻身亡而迁怒于其他众徒弟,与爱情无关。
⑷ 朱自清他有什么小故事吗
朱自清的故事
1.朱自清的最后岁月
逝世前半年,常年劳累的朱自清体力衰弱,经常连走一点路都很吃力。他感到自己骤然衰老,不过并不因此而消极。他把唐人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改成“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作为对自己的鞭策,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每天一清早就坐在桌前,读书勤奋不息,工作毫不减轻。
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朱自清的身体已极度衰弱,体重低到77.6斤,且又“彻夜胃痛不止”,“不断大量呕吐”,病情日益危重。可他仍然编辑《闻一多全集》,编写教科书,备课讲授,演讲呐喊。在这两个月的日记中,他直接写到读书、买书、选书的日记竟有17篇之多。其中有他认真阅读瞿秋白同志的《鲁迅杂感集序言》和《大众哲学》的记载。甚至在逝世前26天,他还在日记中订了一个阅读计划,要求自己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外,每天坚持轮流读一本英文书和中文书,利用休息时间读诗。说到做到,此后两天,即订出计划的第一个星期一,他开始读布尔芬奇的《神话集》和《波罗克夫的眼界》一文。
2.朱自清先生的一则逸事
根据上个世纪30年代清华的规定,教授们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学术休假,由学校资助去外国访问进修。朱自清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于1931年利用学术休假,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和伦敦大学注册旁听。据《朱自清日记》于该年记述,他有两次夜梦清华未能继续聘他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国文学上的学养上尚有不足;梦醒,全身冷汗,深感不发聘书颇有道理,于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伦敦的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自己。俗语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不足”,并非真的来自清华校方的压力,而是朱先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反映。
3.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吴晗1960年写的《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说:“这时候,他的胃病已经很严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一点就要吐。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大小七个孩子,日子比谁过得都困难。但是他一看了稿子,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朱自清夫人也写道:“我们家人口多,尤其困难。为了生活,佩弦(朱自清字佩弦)不得不带着一身重病,拼命多写文章,经常写到深夜,甚至到天明。那时家里一天两顿粗粮,有时为照顾他有胃病,给他做一点细粮,他都从不一个人吃,总要分给孩子们吃。”在吴晗找朱签名时,“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呕吐得厉害——医生说应尽快动手术。”当天朱自清的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自身做起,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由此可见,吴晗说“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显然有夸张之嫌,朱自清至少也是咬牙决定的,以身作则的观念使他决定牺牲家庭的生活必需。
4.函请接济家父
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朱自清先生转往大后方,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教书的李健吾,请他就近接济自己住在扬州的老父亲,李健吾自然不会让老师失望。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来,这二人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先生应聘来到清华大学担任了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李健吾这时刚好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上第一堂课,朱自清先生点名,点到李健吾时,问道:“李健吾,这个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报纸上写文章的那个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瞒老师,是我。”确实是在师大附中读书时,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组织了爝火社,从事新文学活动了。“那我早认识你啦!”朱先生高兴地说。下课后,朱自清先生劝李健吾:“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当时中文系只念古书,所以朱自清先生这么说。李健吾听了朱自清先生的话,第二年就转到外文系去了。师生虽不在一个系,但李健吾写了作品,都先送给朱先生看,始终把朱自清先生当作导师。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帮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动,使他们真挚的师生情笃定终生。
5.朱自清的读书生活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⑸ 写亲情、友情、师生情的记叙文可以写一些什么事。请举几个例子。。新颖一点的,。麻烦了
花离不开土地,是因为离不开它的滋润,鹰离不开天空,如果离开就不能展翅翱翔,我如同这花和鹰离不开老师的培养,从一件小事就能体会出老师对我的爱和关心,那是四年级的一件事。
教我四年级的是一位严厉的王老师,记得那次考试我只考了89分,李老师走过来说:梦雅,这次考的不好。我说:有些题我不会,所以没考好。于是李老师便到讲台拿来了一张纸和一个钢笔为我讲题,李老师细细的讲,我津津有味的听,最后终于听会了,李老师才去讲台,那时我心里有一股力量:我要好好复习,下次考好一点让老师高兴。
第2次考试要发下来了,我像一个等着吃奶的孩子,看着老师的嘴,心里的小兔子在喉咙里跳来跳去,使我很紧张,最后李老师终于念到我的名字,我跑到讲台一看,我竟然考了98分,我喜出望外的跑到座位上,心里的小兔子也慢慢的从喉咙一直滑到肚子里,我叹了一口气。突然,李老师用欣喜的目光看着我,好像在说,梦雅考的不错,下次一定要努力,不要骄傲呦。我便向老师点了点头,李老师冲我笑了笑,我也笑了起来,心里在想我下次还要这么多,让老师开心。
啊,我的老师呀,您的学生会深深的爱着您。
⑹ 最激励人的经典励志对联大全
一卷诗书满腹才华试问天下谁为王者
万丈豪情千秋伟业敢对苍穹我是英雄
燕赵多壮士十年铸剑肯盼明朝建功业
颐和有雄才一心读书力争大考展宏图
携一缕春风伴一窗明月颐和苦读当属我
抱万种情思翔万里云天华夏风流要争先
难也易也苦也乐也人人奋勇精神健
强者弱者进者退者日日攻坚斗志高
青春多壮志鹏程万里登绝顶
人生需奋斗翱翔九霄击云端
励志笃学求古今智慧
厚德敦行做中华栋梁
学无止境何处是境
生逢其时贵在惜时
卧薪尝胆风华岁月添壮笔
披荆斩棘艰苦历程著华章
意志为犁耕耘知识沃土
美德似水润泽你我心田
物华天宝看此处钟灵毓秀
人杰地灵是我等卧虎藏龙
春秋冬夏勤学苦练看谁人蟾宫折桂
德智体美博学多才有我辈九天摘星
为自我为将来谁言辛苦
比学业比收获莫做逃兵
世纪风时代潮敢担重任
师生情父母意学会感恩
求学不惧风霜雨雪
报国还须诚信忠良
登极峰
做强者
挥洒青春热血
藐沧海
磨利剑
再创颐和辉煌
⑺ 关于"师生情,同学情,母校情"的作文题目= =还有这作文怎么写啊,最好列个提纲= =求大神帮帮忙啊= =
同学情:情同手足 情深似海 心心相印 风雨同舟 亲密无间
师生情:良师益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言传身教 诲人不倦 师恩难忘
母校情:依依惜别 依依不舍
师生情、同学情是一壶酒,越陈越醇
写这种文章,主要就是写出对同学和老师的浓浓的情意,文章的主题写同学们一起成长的经历,来句出具体的事例,这样使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最后写出同学或师生情谊之深,情感之浓,用抒情的句子来表达自己内心中的情感。这是我自己对这种文章的理解。
例如:
这天,大家共同回到了几年前,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XXXX。那里是他们曾经学习、成长的地方,那里记录了他们的大好年华,那里有他们此生难忘的美好回忆。30年故地重游,看着母校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抚摸着那一排排参天的水杉,激动、感慨、甜蜜、温馨,许许多多的情怀,一瞬间都涌上了心头。
天南地北的老同学来了,白发苍苍的老领导、老教师来了,深情的拥抱,有力的握手,说不完的知心话,叙不尽的师生情、同窗谊。此时此刻,这些已近耳顺之年甚至已过花甲之年的老校友们,仿佛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阳光灿烂的笑容,青春洋溢的举止。他们如同当年一样,簇拥在自己当年老师的身旁,兴奋地听着老师还是能清晰地叫上一个个的名字,喜悦填满了皱纹,激动在眼角闪光。
漫步校园,过去的时光历历在目,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欢声笑语间,往昔那一幕幕的美好往事,写上了每个人的面庞。30年再相会,青春不在,容颜已老,不老的是大家那份真挚的青春友情,不变的是大家对母校、对老师的敬爱。
全体校友在莱阳校区重温了自己的大学时光之后,驱车来到了全新的母校新校区。走在焕然一新的青岛校区,看看一幢幢明朗挺拔的教学楼,一片片绿树成荫花草掩映的绿化带,感受着洋溢在校园每一个角落里的生机与活力,校友们无不为母校的发展而自豪,为母校的今天而欢欣鼓舞。用张幸福校友的话说,走在这所全新的美丽校园里,感到的是一种震撼,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不一样的校园,不一样的时光,却有着一样的心情,有着一样的感触,这种心情,就是心冀母校越来越好,这种感触就是同窗情深,师生情笃。
共同的心情,刻在了大家捐赠给母校的巨大奇石上,殷切“母校情”是大家永远不老的情怀。近200名校友,分班级一一在奇石下合影留念,留下这美好的瞬间,也留下他们对母校永远的祝福,对母校厚重而深沉的爱。
望采纳!O(∩_∩)O~
⑻ 朱自清小故事 短!!!!!!!
1、朱自清卖皮衣买书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
2、朱自清显气节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5、朱自清痴迷读书
1898年11月22日,被誉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朱自清出生了。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扬州的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
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⑼ 对联,是作业!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学海,让我们游泳;书林,让我们欣赏。
4、你之心,在书林里;我的脑,在学海中。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6、故作轩窗掩苍翠;要将弦诵答潺湲。
7、天资聪颖慧根尚在;生性懒惰才智枉存。
8、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学如黄鹤习如鹊;勤如羽翼奋如翅。
11、懒惰厌学难成器;勤奋博学出状元。
12、努力拼搏,今朝汗洒书本;冲刺飞跃,明日笑映容颜。
13、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
14、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1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
16、身体好,学习好,品质更须好;做题难,练字难,用功都不难。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8.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0.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⑽ 师生情深150字作文,写出一篇文章,做到中心突出,叙事具体,语句通顺。
你好,关于师生情作文要这么写,具体参考如下,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内容部分的第二项是“突出中心”。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常在耳畔回响的叮嘱。可是,学生的作文还是经常遭遇“中心不突出”的评判,依然影响着学生的作文成绩。
其实,中心不突出的原因并不复杂。思想不成熟,没有主心骨,就没有笃定的目标,就会迷恋沿途的风景:议论中使用事例,表述时却偏离了方向,把笔墨转移到与论题无关的方面;记叙中讲述故事,却撇开情节的主线,说到事件衍生出来的插曲上;描写中描绘场景,却闲置表情达意的景象,留意起镜头外的闲花野草……或者是,在诸多指向中心的材料中舍本逐末,喧宾夺主,都会使文章立意不清,主旨不明。
要克服这种毛病,就要把握好作文中的几个关键环节,收住散漫的“心”,执著一念,把文章的中心明确地表现出来。
一、标题:心有灵犀
应试作文最好要让标题的语意中心和既定的文章中心灵犀相通,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这样的作文至少也会被归到“符合题意”的一等文里。但是,标题不可过分直白或浅近,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种直接表达立意的文题别人也会首先想到,重复雷同的结果自然是谁也占不到便宜。因此,给文章命制标题大有讲究:上等的文题往往含蓄蕴藉,句式别致;次等的文题应该表意明确,句式典雅;三等的文题往往是有所联系,句式常见;末等的文题则是言不及义,句子不通。例如,立意为“肯定深阅读”的作文,文题“何妨吟啸且徐行”“深阅读之美”“阅读是一种享受”“扎扎实实读懂文章”就依次分属四个不同的等次:第一个文题“何妨吟啸且徐行”,以苏轼的名句为题,既揭示了赞同深阅读的中心又典雅别致,能使人过目不忘,自然是有助于突出中心的好标题;第二个文题“深阅读之美”,直接表明赞同深阅读的观点,明确简练,也有助于中心的体现。
二、题记:心心相印
题记不是作文的必要内容,若说有用,突出中心应该是它的主要使命。上乘的题记应该语言精警,揭示主旨。与立意巧妙契合的名言佳句,灵感乍现、偶然天成的哲思睿语,都可以作为题记。写文章时,如果担心自己曲径通幽的行文思路阅卷者不容易看清,就最好用题记进行有意的诠释或交代。例如,写2010年广东卷的命题作文《与你为邻》,就有考生以纪伯伦《沙与沫》中的句子“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为题记,将文章“与他人为邻,彼此关爱”的中心含蓄地表达出来,真正做到了题记之主旨和文章的中心“心心相印”。值得注意的是,题记切不可为了形式别致而附庸风雅。因为,这样的题记不仅不能为文章增色,反而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三、开头:坦露心声
“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规律,适合惯常的写作或文学创作,但应试作文则要尽量避免。因为,八百字的篇幅很难承载一波三折的曲笔,快速阅卷更是根本不允许逐字逐句欣赏文章中的微言大义,所以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点名中心,是应试作文首选的开头方式。例如,有一篇2010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随着硝烟四起的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束,‘低碳经济’‘绿色生活’已然成为当下不可逆转的新潮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绿色生活’的实践者,因为‘绿色’很简单。”这一开头,一开篇即点题(标题为“绿色生活”),不仅明确了文章的主旨,还为下文的写作提供了张本,的确是不给阅卷者有误判机会的好开头。
四、主体:专心致志
坚守主旨,抓紧主线,把握基调,不离不弃,才能写出中心突出的文章。例如,《成功背后的秘密》一开篇就引用名言明确了文章的中心,接着便以“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执著的态度”“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坚韧的毅力”“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刻苦的精神”为分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这篇文章正是因为全文只专注于揭示和阐发“成功背后的秘密”,才结构对称、层次清晰地使文章的指向明确而集中,进而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五、结尾:言为心声
我国传统的写作学强调“凤头、猪肚、豹尾”,要求结尾要掷地有声、力度强劲。换句话说,就是既要重申主旨,再次传达出“中心”意思,又要注意和开头呼应,和主体照应,在迁移、拓展中深化主旨。例如,《成功背后的秘密》的结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是来之不易的,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此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圭璋?”花蕾,经历风雨才能绽放出动人的花朵;成功,需要磨练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成功的背后,一定是我们的付出。
这个结尾,在内容上引用格言、名句阐述中心,在形式上呼应开头照应全篇,的确是能将文章的中心意思正确传达并深化的“豹尾”。
总之,应试作文是被当做“快餐”消费的文章,穷尽心力的运筹和过分精细的雕琢,都会显得有点“自作多情”,但几个关键节环的彰显与突出,则能将文章的中心“明明白白”地呈现在阅卷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