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妹师德
1. 求乐府诗
太多了,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结白皙,髯髯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疋
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下略)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髻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遥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2. 汪家乡的特色产业
在大巴山数千年的人文历史中,汪家乡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丰富了对自然界植物、动物的深刻认识。荞麦是汪家人最早栽种的粮食作物之一,它伴随着汪家人的休养生息,给汪家带来了人丁兴旺。一提及荞麦,汪家人说:三天三夜也道不尽其好处。每年的耕作季节,汪家人都要在地里洒下荞种,待秋收后收下一筐筐荞麦。汪家人种植的荞子分为苦荞和甜荞两种,然而他们最为青睐的还属苦荞。汪家人民种荞麦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史载,至少在战国中期。有歌词云:“战国之时,北方未闻有过荞,南方有荞没听说,东方不种荞,西方还是不点荞。阿哥阿妹哟,去寻荞来栽,一天寻着了,却见颗粒小如雪,结果不像果。又有一天来寻荞,荞茎粗又壮,荞秆长得茂盛又好看,有荞必开花,开花必结果,有果就有粉,此荞才乃世间种。”从这段歌谣中可窥出当年汪家人寻荞的艰辛。自从汪家人种植荞子后,荞麦这种药用和营养价值很高的粮食作物就与汪家人相伴数千年。当地老人们经常向他们的子孙讲述荞子史话,并谆谆告诫:要种植荞子,喜食荞子,珍惜荞子。汪家人对荞麦有深厚的感情。在各种粮食作物中,荞麦的地位最高,被视粮中珍宝。 博仁中学是一所集初高中为一体的新兴的民办学校,第一期投资1900万元,2008年首次招生就达到2300人,教职工150人。学校主动融入万年县“现代教育战”大局,不折不扣地落实县委书记陈荣高有关指示精神,用社会主义道德观和科学知识去武装好学生,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有益的活动去组织好学生,用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及社会责任感去动员好学生,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优良的师风师德去服务好学生,为万年县实现现代教育战“双一、双十”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