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与师爱教授
师爱的具体表现:
一是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二是尊重学生;
三是对学生持宽容态度。
师德的具体表现:
一是要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
二是热爱学生;
三是崇高的奉献精神;
四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⑵ 怎样理解师爱师爱的特点有哪些师爱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师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品德的培养,都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联系。当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并且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看出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真诚爱护时,学生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记得前年我教的五年级班里有个同学,他反应慢,成绩差,不善交谈,因此而受到同学的冷落,还经常出现不做作业的现象。我很生气地批评了他,但不见好转。
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育的关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它不同于亲子之情,兄弟之情,友人之情,它是多种爱的集合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投资,师爱是无私的奉献,教师爱学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同样的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人,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从而达到爱的教育。因此,具有正确师爱的人,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用火热的真情去感化学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有了这种无私的爱,其言必亲切,其行必感人。
二、“师爱”是平衡的,有时应偏向于学困生。具有正确师爱的教师应把爱平均的分给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情况是各异的,有乖巧的,也有淘气的;有开朗的,也有内向的;有健康活泼的,也有先天缺陷的;有聪明伶俐的,也有反应迟钝的;有干部子女,也有农家弟子等等。总之个性有不同,智力有高低,能力有差异,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作为教师。主要任务在于精雕细刻塑造学生的心灵,注重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具有正确师爱的教师应照学生的原样去认识他,接纳他,为他开辟自己成长的道路。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情感,偏视、庇护一部分学生,而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相反,应将更多的爱给予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完全是平等的。
对学生的严与宽应建立于爱的这个基点上,只要出发点是爱学生、为学生好,就应该严时严,该宽时宽。严出于爱,爱属于严。我国历来把严格管教子女的父亲称为“严父”。把慈祥爱护子女的母亲称为“慈母”。具有正确师爱的教师,应该是“严父”又是“慈母”。例如,有的学生从小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拖拉,不按时完成,为了纠正这种不良风气。如果我们单纯的规定“不完成作业,不得参加考试,成绩一律作零分处理”,这是行不通的。从表面上看,这是“规定”不可谓不严,但从根本上解决不了拖拉、高质量的完成作业。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上的困难,且找时间补上缺漏的知识,扫清学习中的障碍。这样学生成绩有了提高,兴趣自然也就增强了,同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自觉性也就增强了。由此可见,严中注爱为真爱,爱中求严乃真情。严而不凶、宽而不松,严在当严处,宽在当宽处,爱在细微处,于细微处见精神。
三、“师爱”来自良好的素质、高尚的情操及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正确实施师爱是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进行人格熏陶、意志磨练的双向活动。
师爱是每个教师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除了要有无私的爱心和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外,还必须高度重视个人的修养,端正教学思想,更新知识结构,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
理论上要对全体学生有爱心;对困难学生要关心;教育差生要耐心,可实际却经常是对学生“爱在心,口难开”,这就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的确,世间万般情意,爱为先,爱要让人读懂,却是需要过程的。班主任的德,才,识,能都重要,均应全面发展,而起灵魂作用的是一个“情”字,还是一个爱的集合。自己首先面对学生时要脸上充满阳光,心中装满学生,满怀激情地去爱我们的学生,爱是包容,爱是互动。因为要让学生成为健康,有用,受欢迎的,成功的人,必须要受“师爱”的浇灌。而感人心者,莫先是情,情动才能心动,心动则思发,感动学生,先要感动自己。前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爱满天下的教育原则”,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期望,走近,欣赏,激励学生等等其实就是“师爱”的具体诠释。“师爱”在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而班主任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也必定会使自己在工作中以情修心,以情育人。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也是教育的一种责任。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⑶ 师德与师爱的理解
师德的意思是,老师的品德,师爱的意思是,老师的关爱
⑷ 师德与师爱是什么关系为何说师爱是师德之魂
没有爱的道德是冷冰冰的,是为了完美而制造的假象,是希望自己如聚光灯下的明星一般俯视他人。师者的工作就是育人,只有真正倾入爱的教育才能打动人心。
⑸ 《师爱—师德之魂》读后感
[《师爱—师德之魂》读后感]
通过阅读《师爱—师德之魂》一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连接师生之间的纽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师爱—师德之魂》读后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得到教师关爱的孩子,感受到周围的温暖,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因而朝气蓬勃,奋发向上。
“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
”。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和性格塑造工程,我们在这半亩方田里勤耕力作,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让自己的生命之火为教育事业而熊熊燃烧。
爱学生,不仅仅要从生活上帮助学生,更多的是了解学生,乃至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苦痛,排解他们的忧愁,读后感《《师爱—师德之魂》读后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关注他们的生活,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老师要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使学生切实地、具体地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学生对老师所要求的会自觉地、积极地做好。
1、尊重学生:一个懂得尊重学生的教师,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对待所有的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2、关爱学生:一个对学生成长寄予良好期待情感的教师,他会经常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同情他们的痛苦和不幸,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注他们学习、做事、为人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3、信任学生:信任学生以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为前提,是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的深化和发展。教师信任学生,对学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身于幽谷处,孕育兰花香。让我们宣誓: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憔悴红颜,我们依旧永守心中这盏希望之灯.
〔《师爱—师德之魂》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⑹ 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师德与师爱
不管开展什么,别让老师借机对孩子动手动脚,这是我们做家长唯一关心的了,其他你们那些个形式主义作秀的东东只要别要我们太多钱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