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访方案
㈠ 怎样请家长介入学生教育活动
你是老师吗?关于请家长参与教育学生是一项好事,而且教育学生是家长的责任,但是,请家长讲究时机、方式方法、后续工作等都值得研究。我写了一篇关于请家长的文章,供你参考。
学生怕请家长的原因初探及对策研究
现在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好老师遇到好学生———世界真美好、好老师遇到坏学生———学生坏、好学生遇到坏老师———老师坏、坏学生遇到坏老师———胜者为王”。这句话说的是学生与老师之间不正常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应该是坏学生只要遇到老师,都能变好,而不是,所谓的遇到好老师就会变好,遇到坏老师变坏。学生、家长眼中的所谓好老师、坏老师标准是什么呢?
北京青年报做过一个调查:记者在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随机对1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采访,其中的15位学生明确表示,他们很反感老师动不动就要请家长,也就是说,近九成的学生反感老师请家长,让他们最难接受的也是劳师动众批评自己,而令他们最怕的是老师表示要放弃自己。另外两名学生告诉记者,他们觉得老师要求请家长,说明老师还是非常在乎自己。去年7月3日某媒体报道,云南昆明崇新小学学生刘为由于成绩不好,在一年的时间里,老师要求见刘父多达237次。因为刘的儿子亮亮在上数学课时两次玩游戏机都被数学车老师发现了。车老师把这事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叫亮亮第二天一定要把家长“请”到学校。亮亮知道,这事告诉父母,轻则一顿臭骂,重则又得挨上一顿巴掌。中学生章泽就一脸愤愤状:“我最讨厌老师叫家长,有时本来是很小的事,可老师偏偏喜欢小题大做,把家长叫来一顿告状,看到父母在老师面前脸红红的,一个劲儿表示好好管教,我就知道回家自然避免不了要遭罪,家长越打我,我越恨老师。”有些时候,家长抽出时间到学校后,了解到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老师也要动不动就把家长请到学校去,而且根本不好好沟通,先对家长来一通训斥。学生出问题,把家长叫到学校去,是一些老师最爱用的“杀手锏”。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有过被老师责令将家长请到学校去的经历。上述表明,班主任老师请家长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家长的理解,不仅没有起到请家长的目的,反而徒增学生对班主任的怨恨,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不配合,这样发展下去,根部形成不了教育合力,谈不上学校、家庭共育良材的美好目标了。
一、学生怕请家长的原因
1、怕老师告状。一般情况下,学生认为老师请家长就是告状,自己做的错事被家长知道了,后果很可怕,于是,老师请家长就被学生看成是告状了。
2、怕家长批评。有的家长则认为,既然挨批评了,一定是自己小孩没做好事情,老师肯定是对的,于是又将学生批评一顿,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总之都是孩子的错,所以,这样的家长对待孩子就是一顿批评。没有给孩子没有诉说的机会,这样的时候多了,孩子内心积聚了很多对老师的怨恨、对家长的无奈,犯错以后,极力阻止老师请家长。
3、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所谓的“面子”就是学生的自尊心,但是这里的自尊心可以理解为虚荣心,学生违纪了,但是有不愿意承担责任,又怕同学日后笑话,于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所谓自尊心而不愿意老师请家长。
4、学生认为事情没什么了不起的,请家长太麻烦。学生认为,我自己犯了错误,我自己承担,老师跟我说就可以了,不用请家长。
二、班主任老师请家长的事由
1、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进步与问题所在)
(1)孩子的思想、品质出现问题。
(2)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
(3)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4)孩子的行为、心理出现偏差。
2、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现在家长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多数是束手无策的。他们的教育方式都是从他们父母那里学来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家庭教育方式。
(1)简单说教式。家长面对日渐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用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不停的唠叨教育方式外,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法。每天听腻了家长的唠叨,孩子最害怕在家庭中面对家长,他们往往用各种方式逃避家长的唠叨。
(2)现身说法式。这种教育方式是多数家长经常使用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一定的教育效果,父母的成就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但是,如果升入高中的孩子,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面对家长的现身说法,效果就不会像孩子小时候那么管用了。
(3)家庭暴力式。这类家长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采用的是非打即骂的方式解决,我们就可想而知教育效果是怎样的了。孩子面对家长的指责,不是反思自身的错误与不足,而是把责任都推到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头上,认为如果老师不请家长,自己不会挨打挨骂了,学生到校后的表现是与班主任老师对着干,你说是错,我偏要做,你说是对,我就是不听你的。因此,这种方式是不科学的。
(4)民主共进式。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这样的家长能够低下姿态与孩子沟通。凡事讲究民主,听取孩子的意见、想法,并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这种方式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指导、建议、帮助、理解、认可、包容。
3、共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现在流行“孩子有病,家长吃药”。意思是说,孩子出现问题,家长承担责任。面对未成年学生,家长有义务对孩子进行监护、教育等责任,当孩子出现问题后,更应该配合学校、老师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作为家长,不管孩子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都应该相信学校、相信老师,与老师共同研究,如何使孩子认识到错误的危害,帮助孩子制定改正错误的方法,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加强监督、适时鼓励,帮助孩子度过这段心理不适期,走出阴影。
4、交流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
学生的教育是由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完成的。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家长的配合,如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周六日学生的管理、寒暑假孩子的活动安排等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三、家长不理解、不配合的原因
1、首要原因是家长认为孩子的事情不大,没什么大不了的。
家长在多次被班主任老师请到学校以后,多数家长会产生这样的心理,老师请家长无外乎就是孩子不写作业、上课不听讲、打架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认为老师遇到这些事情,不用请家长到校,老师们说说就行了,犯不着碰到这样的事情,家长要到学校,实在是没有必要,所以,有些家长请到最后干脆不理会老师的所谓“请”了,请十次到两次就不错了,在行动上迟缓了很多,这样往往给孩子造成很大的错觉就是,我家长都认为不是什么大事,你作为班主任还没完没了的请家长。家长殊不知,您的举动给您的孩子无形中一种暗示,老师说的话,可以不听。
2、由于家长对教育工作不了解,有误会。
我们常说,家长每天只需要面对自己的孩子就行了,可班主任老师要面对的是四十几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性格不同、文化基础不同的活生生的孩子。老师把关系到学生发展的事情都当成与孩子密切相关的事情来对待。比如:孩子上课不听讲。如果就偶尔一次两次,可以当成是偶然发生,不用向家长反馈,如果长期上课不听讲,还扰乱课堂,别人也学习不了时,这就不是小事一桩了。时间长了,孩子的这种行为没有告诉家长,影响到升学、毕业,那时家长就不认为是小事,而是要追究老师的失职了。所以,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学生中还有很多,班主任必须把学生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告诉家长,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全面的了解,也能让家长有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至于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3、家长放弃孩子的教育,被请了,觉得脸上无光。
有些家长对孩子从小宠爱、娇生惯养,认为等孩子大了就懂事了,树大自直的道理谁都懂。但是殊不知,孩子从小养成的坏习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被扩大的,从隐形的坏毛病到显性的坏习惯,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到初中以后,家长对这样的孩子没有办法了,最后无奈选择了放弃,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甚至有的家长说,你们把他开除了,让车撞死得了等等。对孩子的良好教育必须是家校联手才能实现的。
4、确实存在素质较低的家长,自己教育不了孩子,也不配合老师。
现在许多农民工家长、农民家长、个体户家长,他们忙于生计而无时间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水平不高,制约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但是,他们自己教育不了孩子可是也不配合学校老师教育,往往导致的后果就是老师不敢管孩子,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
四、班主任老师请家长的策略、方法和技巧
1、单独批评,避免伤害家长的感情。
如果班主任老师非请家长不可了,也要分清情况。一般情况下,是学生犯错误了才请家长,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不要把很多家长聚集到一起,一一数说学生的缺点、错误、不足,家长满耳听到的都是批评,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所以,碰到这样的事情,智慧的班主任都是分别请家长到校,找一处安静的房间,跟家长分析孩子出现违纪的原因、制定帮教措施,既维护了家长的自尊心,又完成了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家长不仅不反感,还会从内心佩服老师,而和老师联手教育学生。
2、先报喜,后报忧;多赞扬我们的孩子。
多赞扬,赞扬使人进步。学生的优点、点滴进步都要先告诉家长,不吝惜对幼儿应有的赞美与期望,不要懒得说,不能把这些生活的点滴简单地理解为是“应该做的”,不用说,而是应该必须说出来,多表扬。赞扬说明教师喜欢孩子,然后再耐心诚恳地指出问题所在。这样,家长也更容易听取老师的评价。
3、扬长避短,提建设性的批评意见。
对孩子的优点和做得较好的方面,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但表扬时一定要力求适度,在表扬的同时又艺术性的指出不足,并提出新要求,这样做,即扬了长又避了短,而且更新了教师对孩子的要求,使家长对孩子充满了不断进取的信心。批评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获得进步和提高,重点是放在如何改,防止重犯上,教师也尽可能的帮助家长多分析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比如,为什么错,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告诉处理类似事情的方法。
4、用请教式的态度和口气提出看法。
人们对于外来的压力都会有一种本能的反应,对于家长来说批评是来自外部的,如何把来自外部的转化成内部的动力呢?把责备变成“请教”,采取请教式的批评。如:“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您能讲讲吗?您能和我谈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吗?”尽量采取请教、商量的态度,把找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家长,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伙伴般的亲切感,也向家长证明你是相信他的整个人格的,所以效果好。
5、别错过恰当的沟通时间。我接触一些家长,聊到和老师沟通话题时,他们最关心的是该在什么时候找老师沟通。
对于这个问题,我请教过不少老师,他们认为有这样几个时机比较重要:一是家长会。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到学校见老师,老师会把孩子的情况介绍给家长。特别是班级组织的小型家长会,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机会相对多一点,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好机会。二是孩子在家情绪不好。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会在家表现出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老师沟通。三是老师打电话找家长时,这种情况大都是孩子在学校出了事情,比如孩子在学校捣乱、欺负同学、作业不认真、成绩退步等等。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老师谈谈教育孩子的方法,可能会使双方都启发。家长可以把孩子假期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把孩子的问题反映给老师,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老师提一些要求。比如平常表现不好的孩子或是成绩退步了的孩子在开学时,家长更要和老师保持联系。四是利用节假日。这类沟通往往是因为孩子所出现的问题相当复杂和严重,需要长时间沟通。如果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屡教不改,或是出现大的情绪性问题,连家长都无法处理,那就需要家长和老师长时间沟通探讨,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国外班主任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方法艺术
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已经不能独立解决许多迫切的教育问题!现代的学校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其工作。而如何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至关重要。
在国外,如何与家长沟通,教员要做到两点:一是以关怀孩子的态度同家长保持经常性的接触;二是要表现出一种与家长合作的热诚希望。下面介绍11种有效的交往技巧。
1、引见信。在学年伊始,教员写给家长一封引见信是一种主动接触的优良方式。引见信可以让家长明白他们对孩子成功所具有的必要作用,为建立学校和家庭的合作联络奠定根底。
2、时势通讯。教员定期向学生家长发《时势通讯》,告诉家长相关学校教育情况及如何参与等方面的消息。
3、好消息电话。当学生获得进步或在学校有普通表现时,及时给学生家长打个公众电话,是一种复杂而有效的交往方式,是其他方式的有益补充。
4、公告牌。公告牌要放在醒目的地方,保证学生家长到学校时能及时看到。
5、兴奋电报。兴奋电报是一种对学生的主动行为和优良成果进行褒扬并及时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6、团体便条。教员活期向学生家长发送团体便条,让家长看到他们本人理论上就是教育者队伍中的一员,以及对孩子生长所发扬的必要作用。
7、非凡情况卡。为了学生生长而发给家长的一张非凡情况卡,表达了教员对学生的关爱。
8、家长角。家长角普通设在教室或学校其他建筑物内的一个角落,角内可包括一些书刊、杂志及其他材料,供家长阅读或借阅。
9、非正式接触。教员在早上安排必定工夫迎候先生及其家长,可以及时地理解学生晚上在家里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学校教育活动的评论。
10、家访。教员抽出必定工夫到学生家里造访,能与家长建立起和谐的联络,是一种有效的双向交换。
11、“教员──家长”联谊会。学校定期组织“教员──家长”联谊会,可有效促进教员和家长之间的双向交流,非常有助于学生的生长,也可以辅佐教员更好地改进教育方案。
㈡ 家访有哪些方法
1、走访家庭;2、电话家访;3、家访联系卡;4、预约家长来校;5、飞信联系;6、建立qq群等等。现在的信息发达,家访的方法及形式也就很多很多了哟!
㈢ 家访内容怎么填
自己填。
㈣ 如何架起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原创)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促进儿童的社会情感和智力成长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家长的介入与参与,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如何建构新时期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成为社会和学校,教师与家长面临的一项重任。教师与家长之间如何交流与沟通,是决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关系成败的关键。 (一)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双方建立起沟通的意愿 培育正确的沟通理念是从“意识形态”领域解决沟通障碍的关键,总原则是:双方应充分认识沟通的必要性,真正重视沟通。但班主任应当在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发挥更多的主动性。 首先,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应当从思想上重视这种交往,把家长视为自己教育活动的合作者,积极主动地建立与家长经常性的联系,以利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并与家长商讨如何使孩子成长得更好的方法。教师应该明确,差异是沟通的基础,但沟通不是为了排斥差异,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差异,求同存异。教师应当了解,要实现有效的沟通,沟通的参与者必须具有平等的人格和平等的沟通机会,并且都愿意倾吐自我,尊重彼此的观点,乐于积极地接纳对方;同时,沟通的参与者都被沟通活动所吸引,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共同创设交往的情境。 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沟通观,就应该遵循上述要求,作出良好的示范,创造有利于师生沟通的氛围,并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作为目标,灵活选择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引导沟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沟通的效能,而不能只是一味强调自己良好的动机和教育内容的正确。没有效果的沟通,即使动机良好,内容正确,也毫无意义。 其次,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固然重要,沟通不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技巧和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化形式。学校的教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往往比家长高出一筹,因此班主任应当在沟通活动和培育家长的沟通意识、消除沟通心理障碍方面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建立密切稳定的师生关系系统。例如,班主任可以在开学之初即着力于强化制度化沟通的理念。明确沟通是正常、必要的环节,不沟通是不正常的,家访不等于告状上门,找家长了解情况也不等于“请家长”,越是现代型的教育,就越要强化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铺垫在先,说明在前。有利于祛除顾虑,表明姿态,培育经常性沟通的观念或意识,也能为今后的实际沟通、合作创造条件。 (二)充分准备——实现良好沟通效果的必要程序 班主任与家长谈话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事先约定,我们称之为正式沟通;二是不期而遇式的非正式沟通。如果是前者,班主任就要对所谈话题充分考虑,与家长见面时才能有条不紊地交换意见,从而实现预定计划。如果是后者,班主任就要善于“临阵磨枪”,将孩子在校的情况简明、扼要地向家长反映,并提出希望沟通的目的与计划。 1.做好准备工作。要及早告知家长约谈的时间、地点与内容,征得家长的同意。在约谈前,教师要汇集、查阅这个孩子各方面发展情况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事例。实际上,这项准备工作在孩子入校后就已开始。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材料盒,用于存放教师平时观察记录的材料及孩子的作品等,可供约谈前挑选、查看与使用。 2.营造宽松的气氛。有些家长对约谈会感到拘束、不自在,所以,教师要注意营造轻松的气氛,比如:先倒一杯开水,说一些孩子和班上有趣的事。在交谈时也要自然一些,显得亲切,像开始时可先问一句:“某某同学近来在家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家长好回答,从而能自然地进入交谈。 3.避免使用专用术语。采用日常使用的普通语言与家长交谈,家长听得懂。在介绍孩子发展情况时,不要说得过于笼统,而要具体一些。比如:不要光说某孩子的小肌肉发展水平低于正常标准,要补充实例或换一种说法,像该小孩还要继续学习串珠子,用手剪剪东西,我们在教他。 4.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谈。教师切勿以专家自居,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教训家长,不要发号施令似的老是说“必须”、“应该”怎样,更不能责怪家长,要尊重家长,多倾听家长的话。教师提出共同促进孩子发展的措施时,宜采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 5.谈孩子缺点时要注意方式。对孩子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全面,既要肯定优点与进步,也要真诚地提出不足之处。在谈孩子的缺点时,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如果与家长很熟悉,可以说得直率一些。有些家长自尊心强,把谈孩子的缺点视为对自己的批评,感到有压力。所以,教师特别要注意方式,不要用“迟钝”、“调皮”等字眼来形容孩子,以免家长听了不舒服。 6.交谈时不要谈及别的孩子。与家长不要谈论别的孩子,也不要随意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说长道短。因为这样做会使家长产生疑问,不知老师在别人面前怎样说自己的孩子。 7.交谈完了要肯定约谈收获。教师要指出谈话对家校双方都有益,强调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如进一步了解了孩子,有利于今后的教育工作。同时,对家长来参加约谈表示谢意,欢迎家长以后继续支持学校的工作,自己愿意竭诚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8.约谈完毕后,教师要做小结。小结的内容包括:谁提出约谈;谁参加了约谈;提出了哪些问题及解决的方案和措施;约定了什么时间继续沟通;有关措施实施情况。 因此,班主任平时对每位孩子都应该心中有数,同时要熟练运用各种沟通策略与方法。 (三)构筑信任平台——班主任与家长实现良好沟通与合作的关键与前提 经验总结中,许多人往往把沟通策略本身,这种就事论事的研究存在着过多的局限性,高度信任为基础。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信任是合作的台阶,没有高度的信任就不可能有非常成功的沟通。 信任是班主任实现与学生家长实现良好沟通、开展合作的心理基础。能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与家长谈话,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家长的为人、阅历、性格特征、心理因素等直接影响着谈话效果。 构筑信任,首先要求教师导入责任、负责任的态度。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作充分的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真正沟通时,记笔记。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你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你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家长也会提升其责任心;另一个直接好处是,有助于达到效果。这样从情感上容易迅速沟通。 构筑信任,就要充分发挥“爱”在教育中的特殊而奇妙的功能。“教育植根于爱”,爱是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只有爱学生的教师,他才可能教育好学生。“爱”主要体现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消除学习心理障碍、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上。只有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中,若能流露出对学生的爱,往往会迅速、有效地缩短家长与班主任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大大增强家长的信任感和责任感。 构筑信任,归根结底是建立起知识经验、专业指导基础上的信任与权威,为了确保信任,不仅需要指出原因,还需要有务实的建设性意见。在解答家长的疑惑,给家长建议时,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显示出对学生个人情况的了如指掌,表述不能模糊不清,也不能泛泛而谈,让家长不着边际,听似全有理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产生失望情绪,进而对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给家长的建议还要做到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最重要的是科学实用。没有把握的不说,记不准确的不说,要实事求是,不能故作高深。如果班主任的建议不科学、不合理,在家长心中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 要通过对学生的真心实意的关怀,体现诚恳的态度。教师与家长谈话时,千万要避免只“告状”,除将孩子的问题告诉家长,对孩子的进步也要实事求是地谈。在谈孩子的缺点时,教师还应主动、坦诚地检视自身在工作中的失误,商讨纠正、改进的措施。让家长觉得你是在真心实意地爱护他们的孩子,从而接受你的意见并积极合作。 构筑信任,谈话的态度、语气务必热心真诚。诚恳意味着不推诿责任,敢说自己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不怕丢面子。对工作中处理不当的问题,有勇气向家长致以歉意。不欺骗,说真话,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对家长的需要,能力,则尽力而为;不能办,则坦言相告,争取他们的谅解。同时要虚心接受家长的批评。建议、引导家长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通过平等商讨,求得家长对自己工作的理解、认同。克服互相埋怨的情绪。 信任是沟通的重要前提,而沟通实践本身又是促进家长对班主任信任程度提升的手段或途径。所以,建构信任必须在反复多次的沟通行动中得以加强。 (四)坚持差异主义原则——多元化的方法策略选择 坚持差异主义,根源在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对象、沟通内容、沟通情境本身是多样化的。法无定则,交流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情而异。“用兵之妙,存乎一心”。质言之,与不同的家长,在不同的情况下交流,需要有不同的方法策略。 ——考虑家长的身份、文化程度方面的多样化。 ——考虑家长的个性多元化。对性格粗暴,刚愎自用、甚至蛮不讲理的家长,要以冷对“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越是难以理喻,就越要坚持晓之以理;而对于性格随和,通情达理的家长,要在友好交谈中用心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不能因他们“好说话”而冷淡了他们。对于那些快人快语、胸无城府的家长,他们的性格外露,不喜隐瞒,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且心口一致。班主任与他们谈话时也要干脆利落,让家长看到你的直率,感到你可以信赖。对胆小怕事,说话弯弯绕的家长,则要集中精力听出他们表达的中心,对未听清的,则要通过提问让他们表达清楚;意思含混的,还要细心琢磨,领会其主旨。 ——考虑家长情绪的复杂多变性。家长的情绪心境是沟通工作不得不认真考虑的一个因素。谈话时,班主任处于谈话的主导地位,要察言观色根据家长的情绪运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对学校和老师有意见而处于气头上的家长,有强烈的排斥心理,这时班主任不能火上浇油,而应努力使他们克制情绪,恢复常态后再相机而动,对症下药。 ——考虑沟通情境的,顾虑家长的自尊心和面子。 ——考虑沟通重点问题之性质的分异。采取何种沟通方法与沟通形式,完全取决于沟通需要加以解决的重点问题之性质。沟通形式对于一般性质的问题,只需诉诸于常规沟通形式,当学生行为有严重的行为问题,并亟需家长配合矫治、干预时,才诉诸于高度正式的、个别的危机性沟通。 ——考虑学生家庭教育方法的差异性。 1.“棒打成才”观。在部分家长心目中,孩子不懂事,要他懂事就得打,不打不成才。有些孩子在家中经常挨打挨骂,结果养成胆小怕事、爱说谎话、欺小凌弱的坏毛病,给班级管理带来许多不利。 2.“自然发展”观。有些学生家长,由于工作忙或事务缠身,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持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该学的自然就学了,学不会就是天生脑瓜笨,“不是那块料”。然而,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毕竟有限,任其自然发展,往往使他们滑进哥儿们的“小群体”中,形成抽烟、喝酒、打架等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习惯,纠正起来很困难。 3.“满足需要”观。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富裕,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也特别关心,以至关心过火。他们认为,为了孩子的学习,应不惜代价,孩子需要什么给什么。这种“要星星不给月亮”式的家教,时间长了就会陷入溺爱的泥潭,孩子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在家中跟爸、妈撤娇,在学校跟同学比吃穿。这种学生往往比较自私、怕吃苦、耐挫能力差。 ——考虑沟通形式的多样化。 例如,用信函方式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信息虽然非常费事,但也有其独特的适用面,写信适用于两种情况: 一是学生家长个性固执或性情暴躁,与其交谈,难以形成共识,容易引起负作用,而用联系信指出问题,分析原因,提示方法,容易被学生家长接受,并触发一些冷静思考,从而改进教育孩子的方法。 二是遇到不宜面谈的问题。如学生有偷摸、早恋等行为,向家长面对面挑明,一则家长脸上无光、很尴尬,再则容易导致家长的过激行为,如打孩子。而通过家长联系信,可以含蓄地指出学生在校内外的有关表现,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家长的警觉和重视。 (五)变学生家长消极被动参与为积极主动参与,让家长在沟通中扮演主动积极的角色 如何调动家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教育,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认真思考并潜心研究的课题,要达到与家长成功沟通的目的,关键是变“旁观”为“参与”。 首先,在学期开学初热情邀请家长来学校参观,亲自考察、了解学校。 不少家长对学校教育实际情况知之不多,认识肤浅,从而产生一定的顾虑或形形色色的猜测。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组织家长到学校参观,给他们详细介绍学校的软硬件配备,使他们对学校情况有全面的感性认识。班主任也可以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家长发《学校时事通讯》,告诉家长有关学校教育情况及如何参与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建立“家长自愿观摩日”制度。一学期中有计划地组织数次邀请家长观摩的“半日开放活动”,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与学习,这一天在一次全校性的半日开放活动中,我们把家长邀请来,观看半日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家长角”,家长角一般设在教室或学校其他建筑物内的一个角落,角内可包含一些书刊、杂志及其他资料,供家长浏览或借阅。 综上所述,沟通是建立和谐、密切的家校合作关系的有效手段,是提高班级管理质量的关键。只有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善于运用形式多样的沟通手段,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创设沟通的桥梁,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才能赢得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合作,才能双方互通情报、互递信息、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好教育、培养孩子的重任。 ——原创论文,已发表。
㈤ 家庭小老师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德育暨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存进幼儿园与家庭的沟通,开展"千名教师进家庭"家访活动,通过家访这一传统形式,深入到贫困儿童、问题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的家庭中去,了解和掌握第一手的教育信息资源,促进教师和家长的沟通理解,形成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二、活动时间
2016年8月26日--2017年1月7日
三、活动人员
家访活动参加人员:本班教师三人
家访活动访问对象:本班部分贫困儿童、问题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
四、活动内容
1、了解被访幼儿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个性特点等;
2、对特殊家庭幼儿有争对性的采取帮扶、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与家长共商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五、活动安排
1、参加园内动员大会;
2、制定本班家访活动方案;
3、与家长沟通交流,确定本班家访幼儿名单;
4、逐步实施家访活动;
5、撰写活动记录和反思。
㈥ 新生入园家访时应该和家长在那些方面做重点沟通
家访正是一个深入了解新生个人的具体资料,了解新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与家长沟通教育观念,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家访前,我们要认真分析制定家访的内容,深入研究是什么导致孩子刚入园时情绪不稳定,了解家长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新生入园的家访工作有如下内容:
一、分析新生难以适应环境的原因
首先,新生是3——4岁的幼儿,他们从出生一直生活在家人无微不至的保护之下,平时都有家人不离左右,乍一入园,心理上会有分离的焦虑;其次,现在的家庭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孩子们生活在顶端,既尊贵又孤单,家长们对孩子保护过度,事事越俎代庖,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因此也缺乏自立意识和自信心。第三,由于缺少与同龄孩子的交往,所以有的孩子与别人交往是心理上有排他性,有的孩子虽然喜欢与人交往,却不会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常常会和同伴发生矛盾。
二、家访具体交流沟通的问题
(一)新生个人的具体资料
1.新生的个人身体健康状况。
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有了病痛自己不太会表达,因此,教师先要向家长了解孩子平时身体健康状况,有病时会有什么表现,为防止在园长病又联系不到家长,需要幼儿园直接送医院就诊出意外,还需了解孩子有无药物过敏史。同时,也要了解孩子有无食物过敏史。
2.新生的性格特征
这对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了解新生的性格,与家长一起商量讨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家园共同配合,帮助孩子从心理上尽快适应结纳幼儿园的环境,愉快的开始幼儿园的生活。
3.新生自理能力发展情况
生活自理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包括吃饭、穿衣洗脸、刷牙,单独上厕所等。幼儿期是大脑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的生活自理可以有效的促进大脑结构的发展。小班幼儿尽快学会自理能更快的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而且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社会责任感。现在的孩子由于在家被过分呵护,大多自理能力极差,到了幼儿园以后,由此产生的不便使得他们对上幼儿园产生畏惧情绪 。了解了孩子的发展现状,有的放矢的给家长提出孩子的发展建议。
(二)教师根据家访了解到的情况给家长提出建议
家访中,我们也会根据孩子的发展现状和幼儿园工作向家长提出一些建议。
1.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生活中最基本的一些方面做起,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也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2.让孩子的作息规律逐渐向幼儿园靠拢。很多孩子在家的作息很不规律,刚上幼儿园时很不适应,中午睡不着,下午困得难受,小孩子就会闹情绪,活动时注意力也不集中。
3.宣传幼儿园的办学理念,让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有初步的了解,取得今后工作中的配合和支持。
4.在家也创造机会,在成人的监督下,让孩子多与其他孩子交往,并对孩子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过多干涉,不偏袒,让孩子们自己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学会与人交往,发展孩子的社会性。
5.不要用上幼儿园来吓唬孩子。有的家长在孩子哭闹时,用上幼儿园来吓唬孩子。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心理暗示,在孩子的意识中,幼儿园成了一个可怕的地方。在让家长对我们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建议家长把能上幼儿园当成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赞赏,让孩子形成一种这样的心理暗示:上幼儿园是一件开心的事情,那里有很多的好玩的玩具和小伙伴,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能被奖励上幼儿园。以此增强孩子上幼儿园的积极性。
三、增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亲近感
几十个孩子一下来到幼儿园,教师不可能马上都熟悉。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这时候有的孩子会排斥老师,有的孩子会害怕老师。当教师前去家访时,在孩子最熟悉最放松的环境中,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让教师和孩子进行接触和了解,有助于增进教师和孩子的情感.
通过这些年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新生入园前的家访工作,对于新生入园后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支持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坚持不懈的把这项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
㈦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学校应怎样做班主任应怎样做
我觉得
一、在学生面前少谈——单亲家庭、 谁的父母 [可以说 家长]
二、别特意回的表扬哪个同学的父亲答、母亲很关心他,在学校就谈学习!少谈家长里短。
三、也别特意的去可怜或同情单亲家的孩子,因为他们心里很要强,她们不需要可怜,她们需要的是开心的玩或参加什么活动让自己充实起来。
四、因为很多亲戚、朋友、父母的同事都在说她单亲家庭的事,她们怕,所以,老师这方面,尊重她,抓她们的学习,找到她的优点,让她所有追求、爱好什么的,因为她们回家,就是那么的环境,肯定喜欢多待在学校,希望学校方面能给她更多的自信吧。
五、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教育,跟人说话很冲....她们也不是很好的沟通对象,所以少谈,多分享、保持正常关系,别太情迷。
㈧ 教师如何进行家访
一、家访要有计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不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事先有个打算,就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家访也一样,也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制定计划要具体详细,如本期家访人数、次数、时间、目的、内容等,并按计划行事。这样做不仅能使家访避免盲目性,而且也可防止想起来了,去访一访;忘了,就搁在一边的现象发生(即所谓的家访冷热症);这样做有利于家访工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二、家访的形式和内容
家访通常有三种基本形式:普访、随访和定访。
随防,顾名思义就是随时进行家访。根据随访目的和时机的不同,可以有以下方式:
1 、串门式家访。利用一些顺便机会到学生家中走走,与家长做礼节性交谈,顺便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增加彼此间的感情。这种家访方式自然,耗时少,省精力。
2 、祝贺式家访。当学生取得进步或成绩时。及时抓住时机,前往学生家中报喜,家长和学生都会受到鼓舞,感到高兴。在这种友好气氛中,借机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成效会大不一样。
4 、间接式家访。当自己与家长之间产生某种误解时,应及时让其他教师去做间接家访,当误解消除后,再去进行正面家访。
5 、探望式家访。当学生染上某种疾病,不要忘了探望,并把希望带给他们,激发学生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这样还会感化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
6、鼓励式家访。当学生犯了错误,有了认识并有了一点改正时进行家访,目的是及时表扬,鼓足他的后劲。
适时地随访,极易于老师走入学生内心,触动学生、家长对教师的真情,唤起他们对班级工作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促进班风建设稳步发展的目的。是教育工作中比较可行的方法,这种形式也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
定访,是教师与家长采用合同式的方法,定期联系的一种家访。它适用于重点教育对象。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安排它的使用时间:组班的初始阶段不宜,待老师、学生、家长互相了解之后,方可再广泛应用。如我校的帮扶结对工作中教师对自己结对的学生就有必要进行定访。实践证明:它的教育效果也是不错的。
三、家访要面向全体学生
家访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出了问题之后,也不要仅仅局限在学困生身上,家访要面向全班学生。这里着重提出两类学生。
其一是对各方面都表现不错的好学生,有必要进行家访。家访中对好学生表扬、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自不在话下,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感情,促使家长协助强化、巩固学校教育的效果,使好学生不是安于现状,而是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之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其二是对中等学生进行家访更有必要。因为在班级里,中等学生是最易被班主任忽视的群体。虽然他们在班里听话,在学校里不捣乱,学习成绩又不拖后腿,比较安全,但许多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部分学生身上。中等生没有优等生那样自信和优越感:也不会像差等生那样敢于放开自己:一般比较刻苦,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往往在心理上存在一些健康问题。班主任可以在家访中对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与研究,找到对他们进行教育的突破口。从而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的教育。
四、谈话讲究艺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
家访时的谈话时最讲究技巧方式的,谈话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切交谈以进行说明的方法,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索学生的情况及其内心活动,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其一、宜多鼓励,忌多批评。鼓励是一种有效的谈话方式,通过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困难,增强学生奋发进取的信心,当然鼓励也要适可而止,避免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情绪.同样,批评对于有错误的同学也使应该的,更具有针对性,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更应注意分寸,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这主要要求教育者应善于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其二、宜全面忌片面,教育是双向的,谈话同样也是双向的活动,要注意彼此间的相互联系。这要求谈话时,双方都要正视问题,特别是教育者不要单纯职责学生的过错,甚至借机告状,推卸责任。对于谈话的内容更应一分为二,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到晓知以礼,方可使学生信服.对于学生家长,应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达成共识,切忌各执一词,互相指责。其三、宜多启发,忌武断妄下结论。谈话就是要通过亲切的交谈,使双方在和睦的气氛中充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育者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启发他们说出心理话,对症下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学生存在问题。
三、首次家访要注意的事项
1、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家访要事先预约。现在学校设计的新生报名表上填的内容比较详细,家家户户都有电话有手机,这也给家访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家访前,最好先电话预约,可避免跑空腿。因而家访前需事先预约。才能收到了访必见,见必果的良好效果。
3、家长谈话要开诚布公、直率坦诚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双方都是从关心学生的目的出发的,开诚布公、直率坦诚就成了双方谈话的语言特色。
4、首次家访,是了解性家访。这是一般性家访,适用于多数学生家庭。内容包括:
①家长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情况,职业情况等;
②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居住条件,家庭成员构成,学生父母感情情况,家长对学生的要求等;
③学生的情况,诸如学习环境,学习时间,看电视时间,交往情况,家务劳动情况等。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长、生活自理能力。我们这是寄宿制学校,还要了解学生是否偏食、夜里是否要叫起小便等等。新生家长还会问到许多具体的细节上的问题,如,夜里,小孩踢被子着凉怎么办?我们要做好准备,进行耐心地解说,消除家长的顾虑。在以后与家长的交谈问题时,也要做到不告状、不夸大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因为告状的结果会激化学生与家长的矛盾,事后家长必要惩罚孩子,师生结怨;谈成绩时,不溢美、不夸张,不要空洞赞扬学生的优点,要言之有物,具体到事。
5、首次家访,还有一个任务,是要向家长和学生介绍自己。让家长与学生了解老师。了解老师的
6 、要把握时间,不要冗长拖沓。在摸清情况,弄清问题以后,班主任要果断地结束谈话,适时告辞。不要讲得忘了时间,忘了场合,既耽误别人休息,又浪费自己的时间。
总之,家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㈨ 老师到我家来家访了,我想知道老师家访要多长时间,主要讲什么,谢谢
首先,你要明确一点,老师来家访是为了你好,是为了和父母交流一下你在家里的表回现和在学校的表现都是答什么样子的,然后再结合你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你的培养方案。不是为了折腾你,是为了培养你,让你成为一个有用的,懂事的孩子。
我不清楚现在的老是用什么方式教育孩子,我也不了解你的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是否粗暴,但是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无论父母、老师怎样对你,根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你好。可能因为年龄的差距你对他们并不认同,但是,你想想你带着爸妈去外婆家,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不如就让他们见面才好看下一步怎么办。
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是不会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好坏的。同样,一个好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必然不会太差。家访时,要给老师和父母表个态,今后打算怎样做。家长和老师也知道,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成绩优异,但是要把握一个度。成绩要在中等,才能明白很多不知道的事情,要有学习的能力,爱学习、会学习。适当的玩游戏,帮助父母做家务。。。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各项你都是中等,那么平均起来就是一个不错的孩子了。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