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师生关切
在教育现实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森严的等级关系.师生之间缺少必要沟通,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一种刻板而正规的活动,导致目前师生关系紧张,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在新时期下,尤其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要变革师生关系,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克服目前师生之间普遍存在的情感障碍,充分发挥教师在师生情感交流中的主导作用.在此笔者谈几点亲身体会:
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仅美的自然、美的事物,而且美的外貌、美的心灵皆能引起人的愉悦体验.教师的容貌、衣着、仪表、风度等,往往构成学生社会认知中第一印象的重要内容,形成师生交往中的首因效应.而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美,他的公正、真诚、热情、开朗、宽容、友善、幽默等等个性品质是吸引学生的最为重要的内在因素.人格的伟大,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尊敬,而且能融化学生心灵的冰,塑造健全的人格.应该强调的是,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人格富有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加里宁说过: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因此,教师的纪律可以简单地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比如,我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等,我自己先做到.每天,早读前,我准时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的到来,每天午休,也早一点下到班级,下午放学,迟一点离开学校,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无形中,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二、在严爱中注意理解、尊重学生.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严师出高徒,因此,许多优秀的教师对待学生都较为严格,因为这也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但严爱当头,要讲究方法与艺术,尤其是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如此方能让学生体会到爱,体会到教师的期望,从而促进其人格发展,各方面全面发展.相反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严格要求学生,没有把握好分寸,则很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的矛盾激化.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有深刻的论断: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心理学的测量表明:一个小孩从出生之日起,便开始具有了多种潜意识,其中包括受人尊重的本能.这些都说明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勿庸置疑,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是必要的,但若在批评教育时讽刺、挖苦、奚落甚至辱骂、体罚,这与严格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批评应当是善意的,特别是对屡犯错误的同学,应进行细致恰当的批评,春雨润物细无声嘛!总之,批评的艺术应当是:严格与善良、严格与尊重、严格与理解、严格与关爱的有机结合.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而且是充满人情味的关切.只有做到这些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育人效果.
三、利用班主任周记进行心灵的沟通.
师生社会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难免在一些问题上会形成意见上的不一,甚至构成矛盾、冲突与对立.如果沟通无门、分歧过大,便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际隔阂.为此,教师应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工作以及对班级、学校活动的意见看法,采纳合理的建议,求同存异.
加强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是我对教学执著的追求,
曾经有人说过没有当班主任的教师不是真正的教师,因为只有班主任才能较深的进入到学生的心灵当中.为此,我已经连续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是非常的重要.走入学生的心灵中去,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你都会在那得到答案.
❷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要求,也是老师传授知识的桥梁和润滑剂。
所以,老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
对厌学学生,他们敏感、压抑又叛逆,教师尤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要“动之以情”,切忌冷嘲热讽,而应多给一些赞扬、鼓励。老师耐心细致的育人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使他们从内心产生对老师的好感、敬爱和信赖,会在师生之间架起持久的情感桥梁。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点燃厌学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激发出他们学习的欲望。
1.心平气和,身体力行,定能消除学生对教师误解
实践证明,用亲切的语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戒备。如在布置工作任务或总结情况时,要多用“我们、我们班”这种第一人称,学生会感觉到教师与他们是同一阵线的;在说明活动的原因、目的时说“根据、考虑”,学生听起来觉得很安全,不像听到“针对”某某人和事那样紧张、充满“火药味”;老师叫学生时,只叫其名,他会觉得老师与自己是“平起平坐”的;在请学生帮忙前说“请、能否”,干完活后说“谢谢、辛苦了”,学生会倍感亲切。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老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影响着学生。所以,身体力行是老师做好工作的前提。实践证明,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若能做到始终把自己当作班集体普通的一员,严格遵守班规班纪,对学生有着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防线也会慢慢地消失了。新学期开始,我们搬到明志楼进行学习,教室内没有一张桌椅。于是我就派学生们去搬,去了之后,谁也不愿搬,见到这种情况,我首先搬起了第一张桌子,学生们见到这种情况,就纷纷踊跃地开始干了起来,结果不一会儿我们就搬够了。这就是身体力行的功效。
2.利用周记总结进行对话,促进师生间的默契
所谓“周记对话”是指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家庭、心理等方面所碰到的疑难问题在周记中提出来,然后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通过笔谈、面谈或者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给予解答的一种工作方法。老师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实践证明,“周记对话”最便于老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好途径。
事实证明,老师只要能持之以恒地与学生进行“周记对话”,是能够取得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的良好效果的。
3.进行角色换位思考,以加深彼此间的了解
教师与学生的隔膜,源于其角色不同,引起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必需的困难。为此,作为一名老师,在开展班级管理时一方面要常想到如果我是一名学生,我会怎样想?怎样做?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应常引导学生思考,若你是老师,你应怎样看待和解决班上的人和事?这样既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4.注意提高批评的技巧,使学生与教师的心贴得更近,连得更紧
批评是班级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批评的难点不在于内容的尖刻,而在于形式的巧妙。为达到既教育好学生,又不伤害师生间的感情的目的,我们应注重批评的技巧。
(1)带着微笑批评学生。批评是必要的,而微笑告诉学生,老师并没有孤立他、抛弃他。“笑是打开心门之锁,它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眼与眼的感动。”当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时,教师笑着摇摇头,他会心领神会,为自己的行为惭愧;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微笑着了解事情的经过,与他讲解道理,并与他一起商讨处理问题的方法,此时的微笑能给学生一种真诚的关切,学生会痛改前非。
(2)个别私下进行批评,减少当众批评。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把教师的肯定看作一种精神需要,一种上进的动力,一种有面子的事情。我们应力求满足学生这一心理需要。
具体方法有:①通过给学生传小纸条、进行周记对话等书面形式,悄悄地批评教育学生。通常情况下,不把学生请出教室,带到人多的地方训斥,更不应动不动就把学生请到学校领导的办公室。②尽量避免在家长面前痛陈学生的不足之处。面对学生家长,应先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然后轻轻带出学生美中不足的地方,紧接着与家长一同商讨教育方案。这样做既不损家长的面子,也调动了家长的教育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教师够朋友,心甘情愿地听从教师的教导,师生相处变得水乳交融般亲密。
实际上,在班级管理中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但师生间一旦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班级管理就会变得得心应手。
总之,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有许多,实践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做好老师工作的一剂良方。
❸ 怎样处理师生关系
现在,有些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他们认为老师管得太严,觉得不自由。严,正是老师爱学生的表现,没有哪位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的。老师要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这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不严,何以能治学?不严,何以能育才?达.芬奇从严师画蛋,最终成为著名的画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大王”的莫泊桑,是在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的严格要求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女排威震世界排坛,勇夺“五连冠”的每一次成功和胜利,都必须是教练们严格要求和严格训练的结果。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理解老师的苦心,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诚恳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从而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被别人错怪或误解的事情,这时学生会感到委屈、生气。学生怕老师错怪自己,认为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进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旦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应采取什么态度去对待呢?这就需要正确引导。任何人一生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也难免有错的时候,作为学生应该怎么样对待,不能因老师错怪了自己就因此产生嫉恨心理,以为教师偏心眼,更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与教师对抗。有时,可能因为教师对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而对学生做了不切实际的批评。但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上进,有所作为,是所有教师的共同愿望和出发点。教师本身的愿望决不是把自己的学生推向反面,一旦教师错怪了学生,作为班主任应教育学生不要采取当面顶撞和抗拒的态度。头脑应该冷静,努力克制自己,不冲动。应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条件,能解释就解释清楚,一时不便解释的暂时放一放,以后找适当的时机再解释,也可请同学或班干部代替自己去解释。这样,通过缓和的方式解除相互间的误解,缩短心理距离,扭转教师对学生的印象,师生关系会更融洽。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师能够倾听学生意见,有事同学生商量。学生可以开诚布公地与之交流,争取获得理解和接纳。 宽容,但不纵容;严格,但不严厉。要实现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掌握恰当的尺度,使我们的工作真正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处理师生关系──亲合度 亲其师而信其道,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教育。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师生之间的亲合关系,也会落入几个误区。 误区一:亲密无间型。有的老师对工作满腔热情,却忽略了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学生之间。时间一长,又发现学生不是那么听话了,等忍不住了就发脾气,闹得师生间很冷淡、很尴尬。 误区二:唯我独尊型。有个笑话:老师经常叼着烟、端着茶水、披着西服走进教室,学生提意见,老师急了,“你还跟我比,我有媳妇,你有吗?”这当然是个笑话,但是如果我们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我是老师,就是来管你的,结果,非但管不好,而且管不了。 误区三:香三臭四型。没有公平、公正,就没有信服与和谐。有时,老师带着偏见看待学生,偏爱“好”学生,疏远“差”学生,这对差生构成了一种伤害,对进步生的身心发展也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慢慢地远离我们。 那我们怎么来处理好这些误区呢? 策略一:把握好距离。距离产生美。近中远则疏;远中近则密。我们应该让学生逐渐认同我们是他教师身份的朋友,而不应先是和学生打成一片而后再去让学生接受我们是他的朋友身份的老师──高雅的交往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具有感染作用的。 策略二:树立起服务意识。班主任的职能就是服务。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更好地服务──到这一点,我们一定会获得最广泛的认可与尊重。 策略三:把阳光撒向每一个角落。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职业道德准则。只要我们真正做到这点,就一定会赢得所有学生的掌声。如果有时很难把一碗水端平的话,那我们就把微笑、鼓励与掌声多留给那些学习不好的、纪律差的、邋里邋遢、笨手笨脚的孩子吧,其实他们内心很孤独、很失落、很自卑,与其他孩子比,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同情弱者也会让我们赢得强者的尊重。 二、班级管理──自由度 班级管理,最忌讳的是分工不明,人浮于事。有的老师对班内事务每每事必躬亲,无微不至,结果,学生那里没事干,甚至不买老师的帐。这种老师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字。学生没有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自由,他们从心理上游离于集体之外,感觉不到作为集体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唤起人实现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给学生以信任、以尊重,是教育主体性原则的体现。自由不是散漫,不是放任、更不是放纵。班主任要学会“用人,不管事”。聪明的老师,首先要学会权利下放,在班里建立起完整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把决策权和组织管理权交给学生。如果有谁想在班级中开展什么活动,可直接把提议交给班委会讨论。经过班委会论证,认为该活动对集体有益、不影响教学,并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即可实施。这样的班级往往都能表现出高度的自主自律和集体荣誉感。和老师的包办代替相比,学生依靠自身努力取得荣誉,哪怕一点都是沉甸甸的。 其次,自由应该是让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一些聪明而又纪律散漫的学生,不好管理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失败的教育往往把天才或大才当作另类来约束,而使他们沦落成没有创造力的庸才或成为走到集体对立面的叛逆。成功的教育则是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为他们搭建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平台,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组织,学生们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开始慢慢融入集体,并且充分认识到集体对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制力。 教育的目的不打造神,而是培养人。只要学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在集体活动中有所收获,老师千万不要苛求结果。事必躬亲,不是好事,我们不要让学生做藏在翅膀下的小鸟,要做空中飞翔的雏鹰。 三、处理问题学生──灵活度 过去有人把老师“治”学生的“招”,总结为一拧、二按、三罚站;四抄、五写、六采砖,第七总把家长传,不来孩子跟着太阳转。随着社会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法制越来越健全,这些都已成为城南旧事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享受着比过去好多少倍的教育,但他们的心灵却依然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去学校化倾向,甚至走到了老师和学校的对立面,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整治和征服的观念在一些老师心里根深蒂固,其教育方法依然简单粗暴。我们应该在真正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务实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自然冷却法。学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对此有的老师采用自然冷却的方法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师对他们说,你们如果相信我,就各写一份详细的说明,明天我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材料顶多写着:“老师,我错了”几个字。人就是这样,气头上眼里只是别人的不是,事后冷静下来,他会认识自己的不足的。我们应该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自我反省的时间。 真情感染法。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是目前班级管理中最让人头疼的。他们致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爱的关怀;二是家庭教育的简单粗暴。对这样的学生,爱是医治他们心理疾病的良药。老师要真诚的面对这些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交给学校、交给家长或推向社会。有两个离异家庭的学生帮助社会上游荡青年勒索低年级学生,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并和家长一起帮他们退赔了索要的钱物。为了让他们不再受到威胁,老师与学校、家长、村队,对他们进行全程监护。最终,老师爱的关怀,使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品质得到了彻底的转变。可见,老师真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 唤醒信念法。早恋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确实需要慎重对待。视而不见和棒打鸳鸯都不是好事。我们要敢于面对,要有充分的耐心。要坚持和他们谈,谈读书与交友,谈知识与命运,谈追求与价值。如果当面谈不妥,还可以写信,或是创设情境讨论。老师冷静、慎重、真诚的表达自己的心声,起码能够树立起学生的责任感。曾经有两个学生,爱得死去活来了,虽然老师最终也没有说服他们,但老师对它的影响毕竟发挥了作用。许多年后他们来看老师,还特别感谢老师让他懂得了责任。他们一直记着当初老师说的一句话──人可以没有太多的成就,但不可以没有最起码的责任。 自我反省法。人非圣贤,老师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心中的“我”膨胀起来。我们因好心未得好报而感到委屈时,是否考虑到实施过程出现了问题或偏离了初衷;我们因自尊受到伤害而感到震怒时,是否考虑到事先不经意的言行伤害了学生而削弱了老师的威信。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检讨,才能更好的要求别人。自省是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智慧。自省能让我们勇敢地面对问题,不断地提高育人能力。 四、评价孩子──赏识度 鲜花因赞赏而美丽,学生因赏识而奋进。人的生命中存在着自信与自卑两种角色。肯定和表扬可以激发生命奋进的勇气和力量,而否定、嘲讽则会浇灭希望的火花。人生挫折十之八九,不要让批评把学生埋没。面对学生的失败,如果我们看中结果,而漠视了他曾为此付出的努力,那么哪怕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他也会因自卑而裹足不前。请你在学生失败之时对他说:失败是成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失败的越多,你就会离成功越近。在集体活动中学会赏识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让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与期待。有位老师接手每一届新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一个座右铭──行守谦勤,志存高远。让他们知道老师希望他们成为一个谦虚勤奋志趣高远的人,踏踏实实的学习,踏踏实实的工作,等到有一天机遇忽然降临到身边,他们会自信的说:我有以待。他还告诉学生:“我将和你们一起创建一个团结、和谐、上进的班集体,这个集体会因你的努力而精彩,我的生命会因你们的成就而精彩。”这样,老师让学生从自己的眼睛里读出了关切、期盼和信任。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说得最多的是:你能行──站直了别趴下──失败给了你目标──爱拼才会赢。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话,却是此时孩子们心中的暖流啊,它能消除恐惧感,激发求知欲,唤起孩子对生命的自信与热爱。 其次,赏识学生不要一味等待奇迹的出现,要给学生设计适当的门槛。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如果目标过高,就会使学生失去自信;而如果目标过低,他们则会不感兴趣。要为学生设置恰当且分解为阶段性的目标,并建立一套保障机制,使学生每实现一个目标,就能得到一次进步。让学生持续地保持获得成功的自信力,他们会因成功而努力,因努力而更加成功。 再次,把握赞赏与批评的“度”。赏识是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和弱点。我们赞扬学生可以力争充分,但不能言过其实,不切实际的表扬是会“捧杀”学生的。批评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客观的分析和中肯的建议是最容易让问题学生接受的。相反,吹毛求疵,以偏概全是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的心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灵活的方法是班级关键,赏识的目光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我们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会在班级管理中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❹ 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作文300字
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作文300字
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作文300字,不同的体裁也能写出文采和风格,作文的好坏在开头就已经初现端倪,写好作文要靠作者内心的感悟,下面是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作文300字,仅让大家参考。
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作文300字1
记得在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虽然是班级里的班干部,可是成绩算不上是出类拔萃的那张。我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数学成绩不好。那年,您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兼班干部,在有一次的考试后您看到我所做的数学试卷只得了五十多分,您就让我拿着数学试卷来办公室。那是,我十分害怕您会很严厉的批评我。我跟您来到办公室后,您示意我来到您的身边。
我胆怯的走过来,您把我的市局啊拿起来,仔细的看我错误的题目,然后我不懂的题目奶奶都耐心的讲解给我听。那是,我在心底由衷地感叹到:“傅老师,您真好!“就在那时候我对你的敬佩之情又加了一分,我也努力地对自己说:“加油!不要让您失望。“时间不断流逝,转眼间我们都已经小学毕业了,我们将离开我们的母校去过初中生活。记得在最后一天里,您对我们全班都说了不少鼓励的话,您的这些话语流入了我的心中,是我感到一股股暖意在我的身边徘徊。在去年的九月十号,那天早上,我把前几天买好的`礼物准备送给你。我早上早早地来到了学校,我把那份包装好的礼物让门卫转交给您。那天晚上,您竟然打电话来了,我与您打电话,您都是在询问我升入初中哦后的情况,您关切地问我:“初中学次紧不紧张,刚升入初中生活还适应吗?现在的数学成绩好不好啊?“听着这些话,我心中洋溢着温暖。还是那句话,:“傅老师,您真好!“傅老师,您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烟火没您燃烧了自己,拼尽权利,绽放在我们懵懂的夜空中,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旅途。
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作文300字2
我的语文老师姓曹,是个伟大的老师。
这天,曹老师生病了。她的脸色苍白,以前有力的眼神变得黯然无光。还不时地咳嗽。“上课!”以往温柔的声音消失了,从嗓子底发出了沙哑的声音。“起立!”同学们好像都知道老师生病似的,用极响亮的声音说,接着,开始上课。老师虽然生病了,但对感冒的事一字未提。以前上课搞小动作的同学都是认真听讲,老师一个问题问出来,“刷刷刷”,教室里立马变成了“小树林”。以前干巴巴的课堂变得热烈起来。
第二天,上语文课。曹老师把课件弄得很漂亮、美丽,让我们在课堂中“做游戏”,边学边玩,在游戏中学知识。事后才知道,曹老师为了做这份课件,做到了深夜。听了,我仿佛看见曹老师成了“国宝”。
她也很温柔,从不骂人。这天,我们班的“头号捣乱分子”趁老师不在的时候,开始了他的“游戏”,他东跑跑,西走走,惹得全班同学都讲起话来。不一会儿,整个教室变得像菜市场,大吵大闹。事后,曹老师知道了,说:“呵,下次别把教室搞得像菜市场一样,我们可不是卖菜的哦。还有,下次可别再重演“大闹天宫”了。同学们听了,都笑了起来。”
我有一个这样的老师,你认为她伟大吗?
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作文300字3
张老师,我们师生关系2年了,五年级时,你离开了我们,大家伤心极了,泪流满面。
如今,我们加了你QQ,希望能和你聊天,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我们给你留言后,你写下了让我们为之动容的一笔:谢谢同学们对我的挂念,对我的那份情谊,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你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珍藏在我的心中。其实我去了学校几次,看到你们正上课,不想打扰你们,更不想让你们因为我的出现,与现在的张老师搞不好关系,我想的很多,只好把对你们的思念埋在心底,我从教十几年咱班的同学是我教过最好的一个班,你们心灵美好,拥有爱心,长大定有出息的。代我向全班同学问好新年快乐!学习进步!
看完后,一滴滴豆大的眼泪从我的眼角落了下来,我哭了,是啊,我为老师哭了,此时,我多么想让张老师地给自己一张手帕对我说:“孩子,不要伤心,我会永远在你身旁的……”可是,没有,我面对的依然是虚拟的网络世界。我又一次想到了您,张老师,这两年来,在你的帮助下,我扬起了学习的风帆,破浪前行,但是现在,你走了,您知道吗,我有多么的想你,多么想见你一面埃我哭,我写日记,可是这些都不能表达我的内心。我只有等待,等待。
❺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创造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师生关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热爱学生。
2、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给学生以尊重
3、多赞扬 少批评
4 、为人师表 展现魅力
5、展现教学法魅力
补充:
一、师生相处有四要
要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却非常重要。
要尊重学生。尊重比爱更为重要,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自尊的存在,学生一但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导致消沉。
要研究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要改变自己。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二、后进生转化放首位
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三克服”:一克服性子急,二克服不仔细,三克服中途放弃。
教书育人是细活,需要的是耐心,如果遇事不冷静,爱冲动,由着性子,容易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如果事事发脾气,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老师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志趣,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取得学生们的信任和配合,而不能靠使性子、发脾气。
对特殊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进步不明显,老师常会对这类学生失去信心,从而对该学生不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教育,反而听之任之,置之不理。这样的结果,经常使一些有了一点进步的学生再次退步,而使老师以前的努力功亏一箦。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后进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教师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三、特殊家庭要关注
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有更多的缺陷,教师应更多地去了解,关爱这些最需要了解、关心的学生,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沉默不语型:这类型的学生自卑感强烈,自信心弱,很敏感,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所以,老师同学的关心爱护是医治这种类型学生的最好的药方。老师要用细致、关切的爱护之情去引导他们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去完成各项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
第二种是品德不良型:教育这种类型的学生,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有时用非一般传统的方法会出奇效。比如与这种学生谈话的场合不要在办公室,就老师学生两人,双方面对面地坐着。老师要用学生们说话的方式、口吻来跟他聊,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放下敌意,很多真实的话就会说出来。老师就可以了解很多学生的活动,尤其是在校外的生活情况,以便于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第三种是不安心上学型:对这类学生要先切断他们与外面朋友的联系,其次是在学生的课外时间给予有效的监管,动员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以便收拢他们的玩心。再就是在学习上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取得好成绩难,但是成绩有一点点的进步是有可能的,有进步的时候就要给予表扬。往往表扬比批评有作用,因为他们受表扬的时候太少了。
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单亲家庭的学生,教师要在尽量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工作,使学生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心理沟通最重要
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可采用多问、巧谈、善观等方法。老师在工作中要多问,在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要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顺利地开展工作准备。和学生谈话可以在正式场合,如课堂、办公室,也可以在非正式场合,如课间、操场、劳动场地,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等.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尤其在后一种场合,要谈得好、有收获,关键的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有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思想本质,真正做到知微见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把工作做在前头。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当老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就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从而收到神奇的效果。
平等对待,奖惩分明能促进沟通顺利进行,对学生除了倾注一片爱心之外,还必须时时约束他们,严格要求他们,才会收到良好效果。在班级管理中,对班干部要求要严格,要他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做得好表扬,有违纪照样批评,决不姑息迁就,当然对他们的批评要讲究方法方式,肯定他们的成绩,维护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对待差生特别要注意尊重、理解他们,千万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应肯定他们的长处,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而对优秀生应该更加严格要求,不要让他们自认为是“天之骄子”,以致萌发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甚至发展到瞧不起同学,直至无视老师的教育。教师这样对待每位学生,学生才感到教师是公正的,为师生心理沟通扫除了心里障碍。
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做好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才能使学生从情感上深深地体验到你是可敬可亲的,既是学业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父母,更是他们成长中的朋友。
❻ 如何抓住当前师生关切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新阶段,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价值、关键议题和面临的现实问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在这种状况下,要应对“改革与发展”的复杂局面,破解“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难题,形成全社会高度一致的价值共识、改革共识、发展共识,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和“发展是人民共享的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坚定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仰”,切实有效的“思政工作”对推进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思政工作要适应当代文明转型要求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语境来看,中国人的当代叙事非常精彩。通过近40年的努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的历史时期,无论人们愿意不愿意,中国作为当代世界的核心国家,正在成为“世界新秩序”和“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塑造者,成为人类摆脱当代“文明困境”的重要推动者。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科技进步为基本推动力,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当代世界发展进入快车道,“文明转型”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趋势。世界利益格局的分化、重构、重组出现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缭乱的快速变化,“中国融入世界”和“世界融入中国”的双向交流、渗透、切入、流播速度也在加快。可以说,全球化和信息化所带来的一个重要事实是, 中国作为一个1 3 亿人口的大国的“现代性介入”,不但改变了我们自己,也在改变着世界,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毋庸置疑,全球化信息化所带来的不同文明之间的物流、人员流动、信息流的相互流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了已有的世界图景,“地球村”的概念日渐清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康德式命题”具有了紧迫的现实意义,人们再也不可能抱着“犬儒主义”心态独善其身,人类事务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正在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文明的“话语权”之争会日益激烈,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日渐式微,随着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国带来的繁荣昌盛,所谓“意识形态终结”的神话不攻自破。过去30多年来在“新自由主义”倡导下的世界秩序,由于不公正、不平等和财富高度集中的加剧,在最近一段时间正在陷入破败、衰退、力不从心的境况之中,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不信任”正在成为全球性现象。
这就是说,在按照新自由主义价值所塑造的一个“不公正的世界”上,人类“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精神世界的空虚”相携而来这一相映成趣的事实,使当代人类深深地陷入“文明的困境”之中。消费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流行不仅在销蚀人类理性,而且也在蚕食人类的心性,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正在把人类带入一个“价值空白地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使人类文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也使这个世界处于越来越大的动荡不安、前景难料之中。就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来看,资本主义价值所主导的世界体系,正在把人类文明导向“死胡同”,文明处于艰难的抉择之中。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迅速崛起,为人类文明前景提供了理念、制度、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极大地强化了社会主义理念在当代文明中的地位,增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在当前人类文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段,思政工作要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讲好中国故事”,而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性特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同和支持中国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和谐、和平的“新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同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思政工作也必须注重“话语方式”的研究,要用世界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发声,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还要重视人类文明所追求的“共同价值”研究。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从根本上体现和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 , 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人类的“共同价值”融为一体,才能使“中国表述”具有世界意义,也才能真正确立中国在引领人类文明未来方向上的“话语权”。
思政工作要适应中国社会转型要求
与人类“文明转型”相一致,中国“社会结构性转型”在过去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巨大的进步,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结构转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在从传统社会迈向一个“现代性社会”,这是目前中国社会状况的总特征,也是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性的增强,我们也出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即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大幅增加和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匮乏”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另一方面,伴随社会物质财富增加而来的“利益分化”乃至固化现象强化了“社会分层”,加剧了社会的不公正性,这种状况逐步淡化了人们的“改革与发展共识”,消解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前景预期,破坏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因此,行之有效的思政工作必须面对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新现实”,加强思政工作中的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增强社会主义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穿透力”。只有这样,思政工作才会深入人心,社会才会形成稳定的价值共识和改革共识。
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现象以及整个社会知识素质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大幅度提升,造成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们的需求多样化和“价值的多元化”。必须清醒认识到,现代化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民生活的富裕,而且也带来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增加,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穿越,最显著的变化是价值追求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因此,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态”的现实境况,思政工作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当代中国人所面对的现实状况进行认知、分析和研究,在当代人对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权利感、尊重感的需求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应加强对净化人的心灵及社会和谐稳定有益的一些“合理价值”进行宣传和教化,如中国传统价值中的合理成分、人类的一些“共同价值”等,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舒缓当代人的社会焦虑感、浮躁感、价值虚无感等“现代性不适症”。
利益分化、社会分层、价值多元化等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伴随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改革的难度增大的发展状况,对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社会转型期这一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共享发展,思政工作承担着重要责任。这就不仅要求思政工作在方式、方法和手段上面临转型,学会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人心,而且也要求在内容上进行创新,运用社会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和逻辑力量,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放性特征,利用好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合理价值”,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服务。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信息流的急剧增加必然带来人们的集体心理及集体意识发生重大变化,人们选择、接受、相信一种价值观念的渠道及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对现实的直接的、切身的感悟和思考成为形成确定价值观、人生观的基本推动力。因此,要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弘扬社会主义社会的正能量;还要具有严肃的“社会批判能力”,从“问题意识”出发,对现实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和价值不相符合的现象进行“理性批判”,以疏导、舒缓、平息社会公众心中的“价值疑惑”,营造“社会信任”的大环境。可以说,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思政工作,是回应时代要求和实现有效性的根本路径。
思政工作要服务于“公平正义”社会建设
在“自由主义”发展模式面临破局、难以为继的境况下, 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理论之争、价值之争、制度之争、道路之争日趋激烈。强调“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文明进步的重要选项,在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大格局、大背景下,思政工作必须突破以往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层面,放大视野、拓宽范围、提升层次,既要深入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加强政治理论创新的力度,从理论上回应时代关切,破解文明困局,又要强化对中国发展现实的价值关切,加强问题意识和对策研究,形成对社会突出问题的理论解释力,对公众关心的重大改革事项的心理说服力,对整个社会政治理念及政治信仰的全面影响力,从而促使思政工作向“智库型”方向转变,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建设和营造良好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的重要力量。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价值、信仰和社会态度、生活态度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人行为和活动其中的社会环境。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巨量信息流的泛滥和不同价值之间的“对冲效应”,极大地动摇了人们追求“生活意义”的精神和价值基础,降低了人们对“有意义的生活”的认知和分辨能力,导致一些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只能靠碎片化的“心灵鸡汤”勉强维持。要消除这种状况,思政工作就必须注重对人的稳定的价值和信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活环境、制度环境的研究,关注社会生态的变化,提升对改革进程中“公共政策”的价值评估能力,使“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成为夯实人们社会主义价值信仰的基础和源泉。
在人类文明形态重塑的时代条件下和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要使社会主义的价值和理念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变成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行为规则和习惯,思政工作必须重点研究新时期“价值与制度”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价值植入”的制度和政策引导,以环境的熏陶逐步改善人的心灵,确立人的社会良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因此,面对时代关切和问题,在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和人民群众“生活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思政工作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出发,提供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精神产品”,在制度和政策的“价值输出”上下功夫,使思政工作朝着“智库型”方向发展。
这就是说,未来的思政工作,不仅要继续注重理论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宣传工作,而且要对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导向”问题进行研究,推进社会主义理想在制度和政策上的落实,并通过实实在在的制度强化和政策引导,让人民群众通过切身感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进而体验、领悟、接受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价值,心悦诚服追求社会主义信仰,形成全社会良好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环境和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