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云起名家访谈

云起名家访谈

发布时间: 2023-11-26 06:05:14

⑴ 丁嘉耕的媒体访谈

丁嘉耕当选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接受《解放军报》记者丁海明访谈:
2011年3月15日,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召开五届四次理事会,军旅书法家丁嘉耕当选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这是军旅书法界的一件喜事。
山秀书香,室雅墨浓。记者与总后勤部政治部编研室主任丁嘉耕先生促膝而谈。这位军旅书家的风骨与襟怀,与自然和人生构成了一种静水流深的默契,而与这个繁华而喧嚣的时代,则形成了一种对应而不对立的和谐,令人如有“悠然见南山”之悟。而聆听嘉耕先生对书法与生活、艺术与人生的深切体悟和精妙见解,则如焚香品茗,步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艺术与城市之间
记者:有人把您在北京街头的书法,称为这座文明古都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名片”,并与欧洲的城市雕塑进行了艺术功能、城市文化和中西方比较美学上的研究,认为不仅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独特的东方神韵。您怎样认识书法与您生活的城市的关系?
丁:过誉了。我希望中国城市的街头,成为书法艺术的长廊,中国书法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道风景,成为外国人观察中国的美好印象和核心记忆之一。中国有中国的美、中国的审美,中国有中国的哲学、中国的人生,而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正是这种中国精神与情感的集大成者。书法,那行云流水般的笔意墨韵,是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形式之一,最能向世界传递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对和谐的理解的艺术品种之一。
我认为,书法文化对美化城市心灵、提高城市品位大有裨益。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二十年中,整个中国大、中、小城市翰墨飘香,书法制成的各种牌匾遍及大街小巷,让人叹为观止。由于网络等多种新形态文化的冲击,我们的城市出现了大量千篇一律的“电脑字”。为什么书法在北京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固定模式的、一成不变的美术字让人感到乏味。而追求个性和变化,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前所未有的饥渴感。中国城市,特别是中国古城需要书法点缀,需要书法的美化。如同未经省察的生活是盲目的,那么未经审美普及的日常生活则易滑入审丑的误区。我们的城市不能只慕“西装”忘了“汉服”,现代城市需要时尚的繁华,也呼唤传统文化的厚重。
记者: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书法在其纯粹的艺术功能以外,还在美学涵养、道德教化以及文明复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社会责任和民族文化担当?
丁:是这个意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书法艺术,在当前民族复兴的大时代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在其文化属性之外,还具有深刻的政治性、当代性和群众性。从这个角度和高度认识书法,指的是不要就字论字地谈论书法本身,而是把它放到当代的政治氛围、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体会和实践书法的当代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不仅承载着保护和弘扬民族精神文化的使命,同时担当着抵御外来文化冲击、抗击腐朽文化渗透的责任。
中国是文化大国,文化类型不可胜数,仅凭中国书法就完全可以将一个都市装点得古色古香,装点得很文化,很有中国味。这不仅是中国元素的美感,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与传播。每一种文明,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处都蕴含着其深刻的哲学体系,也都有着具备核心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载体。我看书法即是中国核心文化符号之一。
上马击胡 下马草檄
——在墨痕与剑气之间
记者:您身跨“职业军人”与“书家墨客”两道,真应了古人“上马击胡,下马草檄”之说。在外界眼中,您的这种“文武之道”充满着迷人甚至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丁:“文武之道”在哲学的深层和思想的高处,是融会贯通的。书法艺术是我8小时以外的必修课。8小时内,我有很多工作要处理,没有时间顾及书法。而且,我是一个部门的主官,要考虑全局,谋划工作,必须聚精会神。但工作再忙,始终不影响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相反,对我的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因为各种文化艺术都是同根共乳的,优秀的艺术家都需具有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和精深的个性艺术修养。它们的根扎在一起,从源远流长的文化渊源中汲取共同的文化精乳;它们枝繁叶茂,张扬着各种艺术的特征和个性。因为研习书法,所以必须广泛涉猎、通览古今、兼收并蓄,由书法而学习研究文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学问。这些学问有的直接作用,有的间接作用于我所从事的军队政治工作。同时,学习书法需要淡泊名利,需要培养过人的毅力,培养“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态,这与为人处世、为官做事都是相通的。特别是书法通兵法,书法上的很多哲理与兵法运用如出一辙。所以,人们一贯倡导培养高雅情趣,书法不失是一门于工作、人生、修养都有益的高雅情趣的艺术活动,应当成为军队政治工作者的必修课。
记者: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军旅书家、诗人,比如岳飞、辛弃疾等,大都以大江东去、沉雄豪阔的文风书意见长,成为我国军事文化的典范。我们知道,您不仅是当代军旅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知名的军旅散文作家和书法理论学者,您如何评价当代军事文化?
丁:工作之余,我搞书法、写文章,基本上出于这样的一种理解:那就是在文化的沉浸中涵养胸中浩然之气,蕴蓄一种传统而现代的文武之道。我总在想,作书与作文,应该成为一种相伴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外化,而并不一定作为职业。而我作为职业军人,在多年作书与作文的冷暖甘苦中,也的确体会到军人文化、军事文化的风云际会。我的书法中、文章里,投射和倾洒着我作为军人的风骨和意趣,传达着我对博大开阔、沉雄广放与宁静自适、淡泊潇散,一武一文两种美学相得益彰的追求。古典兵学《尉缭子·兵令》说:“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这是非常深刻的认识。一支军队必胜的斗志源泉何在?一个军人不死的意志源泉何在?可以说,真正的魂,深蕴在一支军队的文化之中。
书法,文章,就是这种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我们许多官兵都读过岳飞的名词《满江红》,也见过这位古代将军气势如虹的手书,那字里行间传递的精神气质和豪迈心怀,有着穿透时空、穿越历史的力量,跨越千年而依然荡气回肠。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军事文化的魂魄与魅力。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在书道与人生之间
记者:您的书法“师古能化,陈中出新,典雅秀劲,擒纵有度”,实现了古朴、典雅、遒劲、厚重与自然、流畅、豪放、潇洒的统一,秀美与壮美的有机契合,“十年寂寞任磨洗,一纸惊人书瀚香”。您怎样评价当前的书法和书法的发展?
丁:对书法的理解,我喜欢借用庄子的一句话:“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高妙的书法境界,不论是“骏马朔风漠北”风雨如磐的壮丽,还是“杏花春雨江南”烟桥柳溪的优美;不论是“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放,还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在最高的艺术准则上都殊途同归于“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
书法功夫,在朝思暮想、洗濯磨淬、日积月累。回顾30余年的学书历程,我没有抄过一寸近路,下的是笨功夫、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所谓“取法臻乎上,驰毫雅且新”,正是千锤百炼而来。
书法功夫,又如古人所言“功夫在诗外”。首先,须得读破万卷书,经年累月读书求索,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所有艺术植根的大地厚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教育我们如何从内心敬惜字纸、学以致用。其次,须得踏破万里路。行万里路,有时比读万卷书更重要。见多识广,方可涵养胸中浩然之气。心中江山无限,方有笔下锦绣万千。不经过这样的历练,则不会心有所悟,更不可能落笔烟云,也就永远不可能抵达“大象、大学、大气、大我”之境。
说到当前中国书法的发展,可以说已是春色满园、花团锦簇。但无论何时,在去伪存真、抱朴守拙中坚守艺术阵地,在仰望崇高、拒绝媚俗中坚守精神高地,都应是书家不变的心传,都应是书界永远的香火。
记者:书法并非您的职业,但在您身上,书法似乎已经成为您人生的山高水远、阡陌纵横,深化着人生厚度、拓展着人生宽度,您与书法之间,有着某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和谐。您怎样理解书学与书艺、书法与书家、书道与人生之间的关系?
丁:书法是心灵的窗口,是心灵的观照,那连绵不断的线条是书法家心灵的轨迹。1976年2月,我的导师沙孟海先生对我说:“书为心画,心灵不美怎么能写出美的字来?”所以,沙老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写好字首先要做好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之说。柳公权有著名的“心正则笔正”之说。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傅山也说,作字先作人,假如人格不高,字格就媚俗。我们翻开中国书法史册,别的暂且不论,仅就宋代四大家来说,无论是苏(轼)字的天真自在,还是黄(庭坚)字的纵横奇崛;无论是米(芾)字的跌宕多姿,还是蔡(襄)字的温厚敦实,都与他们的人品和性格有着惊人的巧合,这更加诠释了“字如其人”之说。
所以,我常以谢绝招摇和光环自警,以“汗水入池续墨,青丝落纸化字,磨砺使毫锋吐烟,灵悟教苦心升华”自励,并与广大爱好书法的朋友共勉。

⑵ 郭晓川的履历

1962年 1岁 出生于山东省微山县。
1970年 8岁 入读微山县夏镇小学。
1971年 9岁 由母亲郭慕秋送到微山县文化馆拜赵明程先生为师学习绘画。
1972年 10岁 创作白描作品《繁忙的码头》,参加山东省济宁地区青少年美术作品展览。
1974年 12岁 创作连环画作品《芦苇荡的斗争》,参加山东省青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
1975年 13岁 小学毕业,入读微山县第一中学
1976年 14岁 创作年画《除旧迎新》,参加山东省济宁地区美术作品展览。
1977年 15岁 入读高中。
1978年 16岁 创作中国画作品《放水员》参加山东省济宁地区美术作品展览。
1979年 17岁 高中毕业,应征入伍,陆军第一军三师战士。
1980年 18岁 创作木刻黑白画《课后》发表于《人民前线》报;获嘉奖一次。 1981年 19岁 退役,到山东省微山县文化馆工作,从事文物管理和美术创作;参加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参与搜购流散文物、考古发掘以及撰写发掘报告和文物志等工作。
1982年 20岁 创作中国画作品《嬉》,参加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
1984年 22岁 入读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师范专业。
1985年 23岁 获一等奖学金,被评为“三好学生”。
1986年 24岁 毕业后到山东省《农业知识》杂志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
1987年 26岁 创作中国画《春》,参加在汉城第二十四届奥运会期间举办的《现代中国书画展》。
1989年 27岁 撰写论文《略论两城汉画像石》。
1990年 28岁 论文《略论两城汉画像石》发表于《齐鲁艺苑》1990年1期应邀参加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山东省首届美术理论研讨会”,提交并获邀宣讲论文《问题·时代·任务——关于山东省美术状况的思考》。
1991年 29岁 入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专业。
1992年 30岁 译文《卢西恩·弗罗伊德的素描艺术》 发表于《世界美术》1992年三期(与乔伟合译)。
1993年 31岁 为北京出版社创作工笔画插图《水浒传》8幅论文《试析石涛〈画语录〉产生的理论 背景》发表于《美术研究》 1993年2期;参加《'93中国南阳汉代画像石(砖)国际学术讨论会》并获邀宣讲论文《南阳汉画像视觉形式演变的分期研究》。
1994年 32岁 论文 《南阳汉画像视觉形式演变的分期研究》 发表于《美术研究》1994年2期;文章《93中国南阳汉代画像石(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发表于 《美术研究》1994年2期;论文《在现代的基础上发展——卢沉教学思想的初步总结》(与张敢合著)发表于《美苑》1994年2期;论文《苏鲁豫皖区汉画像视觉形式演变的分期研究》通过答辩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入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专业。
1995年 33岁 撰写毕业论文《西方美术史研究评述》。
1996年 34岁 毕业,获美术学博士学位;论文 《美术批评的阐释及其标准》 发表于《美术观察》.1996年1期;论文《西方美术史研究的切入点》发表于《美术观察》1996年12期。
1997年 35岁 任 《美术观察》 杂志社副社长文章《九六美术:现实主义的回潮》发表于《光明日报》1997年2月5日;论文《苏鲁豫皖区汉画像视觉形式演变的分期研究》发表于《考古学报》1997年2期;论文《西方美术史研究评述》发表于 《美术学研究》 ,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论文《当代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两大潮流:新艺术史和女性主义艺术史》发表于 《世界美术》 1997年1期;论文《西方现代形式主义美术史学研究》发表于《美苑》1997年1期《中华绘画》(与高毅清合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1998年 36岁 策划并举办 《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 展览(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京);主编 《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文章《中国的艳俗艺术》发表于《当代艺术》1998年15期(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年 37岁 任《中华文化画报》 杂志社主编;创办学术项目“今日中国美术”。
2000年 38岁 出版专著《西方美术史研究评述》(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专著《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文章《当前中国美术三种运作机制及其特点》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00年3月15日),同年《荣宝斋》2000年3期和《美术报》分别转载;文章《标准与真实》发表于《美苑》2000年6期。
2001年 39岁 任 《美术观察》 杂志社副主编;主编 《美术文献·木版家族》(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总第21辑)。
2002年 40岁 主编 《今日中国美术》(I、II卷)( 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 年);主编《今日中国美术》系列丛书五种(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专访《十年间中国美术的盛大映像——〈今日中国美术〉主编郭晓川访谈》发表于《出版参考》2002年8期。 2003年 41岁 策划并举办《2003今日中国美术大展》(北京中华世纪坛,北京);主编《今日中国美术》(展览卷)(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3年)专访《速写当前中国美术状貌——“今日中国美术”系列活动策划人郭晓川访谈》发表于《中国艺术》2003年第2期文章《前卫是风格流派吗》发表于《中国艺术》2003年4期。
2004年 42岁 任《华商》杂志社执行主编文章《当代艺术品投资》发表于《华商》2004年4期主编《今日中国美术》系列丛书五种(华文出版公司社,2004年)。
2005年 43岁 文章《是什么让毕加索如此富有魅力:对毕加索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读》载于《画刊》2005年6期;文章《艺术何以致富——关于一个潜规则的公开化讨论》发表于《画刊》2005年7期;文章《西方的眼光与中国的理想》发表于中国美术馆编《社会转型与美术演进:纪念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5年;主编《今日中国美术》(第三辑)(金版电子出版社,2005年);专访《郭晓川:与毕加索交朋友》发表于《北京青年周刊》2005年5月8日。
2006年 44岁 策划并举办《2006今日中国美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主编《今日中国美术》(第四辑)(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
2007年 45岁 文章《时过境迁:一个范式的衰退》发表于中国美术馆编《农民·农民中国美术馆藏品暨邀请展文献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2008年 46岁 出版画集《晓川山水》(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2008年);专题介绍《读郭晓川画作随感》(邵大箴撰文)发表于《荣宝斋》2008年2期专题介绍《读晓川画作随感》(邵大箴撰文)载于《艺术市场》2008年4期专访《策展人就是艺术片导演——记策展人郭晓川》发表于《青年参考》2008年10月24日;专访《策展人:游走在艺术与市场之间》发表于《北京日报》)2008年11月28日;专访《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当代美术的四步曲》发表于《北京日报》)2008年12月7日。
2009年 47岁 专题介绍《千帆奔过我独闲——读郭晓川的中国画新作》(张敢撰文)发表于《荣宝斋》2009年3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美术名家-郭晓川》画集;文史出版社出版《郭晓川文集》。
2010年48岁筹备、投资并主编《画刊·今日中国美术》(半月刊)(与江苏美术出版社合作)
2011年49岁撰写《批评家如何实践培育职责》(节选)发表于《中国美术馆》)
在北京金宝街金宝汇创办“绥风艺术馆”,随后策划和筹办《水穷云起——杜大恺水墨作品展》
2012年50岁策划和筹办《艺林清音——邵大箴、水天中绘画作品展》(北京绥风艺术馆)
4月14日策划和筹办《2012新写实油画展览》(中国美术馆)
主编《2012新写实油画》(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章《当代艺术:多种风格题材对应多种需求》发表于2012年9月13日《北京日报》
策划和筹办《祭起艺术精品大旗,打造新时期国宝——关于珍惜材料的保护性开发》研讨会(北京绥风艺术馆)
策划和筹办《折中反素——邵大箴、水天中、尚扬、杜大恺、田黎明作品邀请展》(北京绥风艺术馆)
2013年51岁论文《合理开发珍稀材料,合力打造当代国宝》发表于《艺术与投资》)创作翡翠山水系列作品
2014年52岁编著《翠屏蓬瀛:翡翠山水创作与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11月16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翠屏蓬瀛——郭晓川、尤昌明翡翠山水作品展》(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文章《玉作山水的“墨感”》发表于2014年12月5日《北京日报》第20版。

⑶ 徐华的众人评说

1、(王伯敏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史学大家)
“莫高古韵,徐华仁棣以水墨写敦煌之莫高窟,得古韵又得风沙意趣,赏心悦目之致”。为作品《水墨敦煌》题。
2、(程征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著名美术评论家)
读徐华的山水近作,已具大家气象。几年间,他守得住清雅格调,不温不火,一如其人。山水贵能养气,徐华的画可作如是观。他从西美到国美,转益多师,访名山,游古迹。视野既开,只要守得寂寞,闲时读书,大成近矣。
3、(刘天琪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传媒学院教授 美术学博士)
丙戌九秋,吾负笈长安攻读。越明年,识徐华道兄,或与我曾在金城求学相关,与其谈书论画,颇为投缘。徐兄习画多年,辗转南北,既得三山五岳之氤氲变幻,也得古庙旧观之明灭相掩之风。昔苦瓜和尚云:“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徐兄正是本此道而行之,且学有所成,故其水墨虽淡然却不闲散,随从容却不放纵,远山淡水,以“新水墨”或可得之。其“新”着,既有山水技法之探索,也有构图与墨色的琢磨,意在突破前人绳轨,以淡墨皴染营造更为朦胧滋润的气象。我常常激赏这样的探索精神,随不尽完美,也充满了变数,但却为成为大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徐华兄清雅品正,心性淡泊,其独爱静观之境;其画空灵淡雅,墨色简约,具浓郁文人画气息,可用简远境清目之。昔董玄宰曾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英,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也。”如徐华兄时能读书观道,画外修文,可期大成之日。
4、(毛建波 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美术评论家)
徐华一方面研习古代文学、历史、美学、中国画论等,提高综合素养;一方面精进传统笔墨功夫,他深知“传统笔墨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灵魂,传统笔墨其实就是绘画功力,传统笔墨是一个永恒的精神标准,在中国画中,传统笔墨体现着人性、人理、人文和艺能等,时代在改变,传统笔墨的标准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表现物象的外在形态。”(徐华语)诚然,笔墨不仅是绘画工具,更是传统文化的浓缩,是画家全面修养、个性才情、绘画功力的外化,画家笔墨能力的跃升决非轻易梦见。
经过凤凰涅槃式的努力,重入炉镬的徐华,从树石法起首,夯实基础,识见与笔墨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他的山水画创作将北方山水的雄强厚实与南方山水的讲究笔墨相糅合,如同其白皙文雅的外表包裹着刚毅质朴的志趣。简淡沉稳的笔墨,空灵洗练的构图,诗化梦寐的意境,清奇恬淡的风骨,表现着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诉说着画家丰富的情愫。生于黄土高原,长于黄土高原的徐华对家乡山水充满眷恋,每年假期,他都会打点行装,跋涉于大漠戈壁、山川野岭、草原乡寨,以苦行僧的坚执忍耐,捕捉、体悟大自然的生机灵变。自小惯见茫茫大雪的徐华喜画雪景,《陇原雪霁》、《山居图》等通透着如玉般的光润洁净,营构出安谧纯粹、人天合一的宁静世界。特别是《暮雪图》表现太阳西下之后的雪原,似乎为前人所未及,尤其值得进一步探索。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观看徐华雪意画后,欣然题写“陇西人,爱雪写雪”以褒奖鼓励。
从徐华画中,我们不难窥见画家的心境,他致力于领悟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画面折射出中庸、平和、自然、质朴的儒道思想菁华,追求优美隽永的境界,松厚朴实的笔痕既是天地万物的迹象,也是画家心灵的岁月履痕。
5、(张伟平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山水教研室主任)
看来是“天意”成就了他研习传统的机会,这也让他对经典名作的理解较旁人先了一步,这一步是否跨得及时、重要,观其已经融入了很多山水画传统的创作画面就可以知道。当然,这并不暗指急补传统“活学活用”式的现实态度不好,而是以为,打着火把走路虽然比不上迎着朝阳走路,但总比摸黑强多了。可见阳光下的徐华对中国画发展的方向感没有错。方向对了,怎样走才能切合自己的本性呢?大凡很多画家都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相信直觉而放任自己的本性。我看徐华倒采取了读书“近文”的战略,当画家不能明辩是非可称为一件憾事。读书能明理、去执,并不是使自己的“个性”少了,而是“心境高了”,个性依于理,绘事才会如意,顺情而达理。一个画家领悟的画理有多大,就能预测他能走多远。徐华画中隐透出的理解力使人更相信其画风的成长前景。徐华作画,善思而求变,明悟一理而手追一境,并常有所得。故每观其作品都心有所动,其亮点也印证了本人之灵性。
中国美院自潘天寿先生始定下(中国画)打基础须从临摹开始的教学方针延续至今,不知成就了多少人,徐华应该是其中一个受益者。当他以一个北方人的材质受惠于南方的中国美院以学传统为本的教学体系时,对他画风成型的影响可能就不可限量了。果然,读着他的近作,更坚定了这个想法。雪景《物华》、《暮霁图》是他运用山水画基础语汇尝试表述自己对北国雪山大岭那种单纯、洁净而又雄浑的美感。这种运用基础语汇表述感觉的成功,极大地鼓舞着他的探索精神,接下来的《水流云长》、《苔痕有绿水》等作品就更能体现出他探索的多样性,而这种学能致用的态度,正是一个年青画家必不可少的过程。我不能拿他去和历代大师相比,但跟他同时代的青年画家比起来,他的画多了一份沉稳,少了许多浮躁,多明了一分画理,少了许多的稚嫩。他可能不是那种不学就会的“顿悟”之材,不过如果能修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净台”的境地,也应该是画家所向往的崇高境界。望着徐华这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总让人心里踏实了许多。
6、(王佳宁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士)
徐华很喜欢西湖,他认为清风波影中都弥散着一种文化,可能是吧。正如他的相貌,刚毅坚挺的背后抹煞不去的是那绵绵颂咏不尽的书卷,气息悠远亦为淋漓。看到他的山水作品传统的笔墨线条构图中不乏现代艺术表达气质,传统作品的演绎又分为清淡雅致与雄浑苍茫两个主要取向。有若他给人的视觉,清俊不乏浓烈,犹如那一湾西子的水,透明却又沉重一样。
除了画画之外,他很喜欢创作青花瓷,看到创作的青花长安系列作品,我的心气立即恬淡柔和了很多,当青花瓷器的传统器形与最为悠远的笔墨线条缠绕依偎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印记符号,我们只能把它观照成一个美人,从那大唐长安道上走来舞动霓裳羽衣倾国倾城露华浓浓的美人,丰腴隽美却又含羞怒放。
徐华是幸运的。有幸的是在他的故乡有着敦煌的飞天结伴,沐浴着丝路上华彩篇章,同时身在长安,亦能感受到大唐厚重的历史文化尘封中,华夏民族烟波浩翰的五千年文化里日渐积淀渗析出的养分,这都将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望伴随着时代的前行徐君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7、 (王锐 美术学博士)
徐华习画缘出于其天性,那种执着与热爱发自天生的秉赋。他的国画经过诸多名家高手的指授,转益多师,又得益于从传统筑基,加之自我灵性的把握与流露,既能使人感受到良好的传统功底,又能看到个人才情的展现。这对一个年轻画家来讲是难得的,“取法乎上”,他的路子正。
8、徐华绘画有着不俗的笔墨功夫,尺幅中见精神,古韵中得意趣,画面折射出中庸、平和、自然、质朴的儒道思想菁华,追求优美隽永的艺术境界。(The paintings ofXu Hua manifest extraordinary painting skills with the spirits coming alive from the limited scroll and charm given out by the ancient flavor .Essence 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thoughts as the goldenmean,moderation,naturalness and simplicity are all reflected by the paintings for the pursuit of the exquisite and meaningful artistic state.)
略谈徐华的国画
文/ 张士增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国家画院)
徐华生长在陇上,求学在西安。丝绸之路上渊源丰厚的文化艺术传统滋养这位有才华的艺术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师友的帮助下,他正在迅速成长起来,在艺术的征途中不断取得新的收获。
他的作品首先取得了气质上的成功。作品中的气质,非指题材和技法之类的表面文章,乃是指作品深层所透露出来的思想和格调,这最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追求。因为徐华追求的是艺术表现中深层的意义,所以他的作品能脱离陈陈相因的俗套和哗众取宠的噱头,从而表现出一种儒雅和诚恳的风范。
徐华很重视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理解和遵循。显然,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他在这方面的种种努力和探索。有了笔墨,他便有了自己艺术追寻的出发点和参照系。也有了前进的基础。相信他今后某一天回首现在的这一段历程,一定会感触良多,一定会庆幸自己选择的正确。因为倘若画中国画而无良好的中国画笔墨基础,那是非常危险的。
画面的松动和笔墨的灵变,说明徐华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深刻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我们有理由相信徐华在今后会有更大的成功,我们期待着。
2001.6.5
融会贯通 自成一格:评徐华的画
文/盛葳
徐华君90年代末期开始正式的水墨创作,其作品以山水为主,至今十年有余,积累了不少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面貌。他先是于关中金城习画,后又负笈杭城深造。在古时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情况下,两地山水画面貌各异,说得夸张些,几无相近之处,后又因学派之故,两派山水至今仍难打通。不过,近些年来,不少中青年画家亦有致力于此者。徐华是其中一位。但徐华之南北融会,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因生活学习创作环境变故使然。因此,在徐华的作品中,常常能见到淡墨少皴之法写三秦山水之作。近些年,徐华拜师杨晓阳先生,入门攻读博士学位。受其师影响,他于“写意”之创作和理论多有涉猎,且有成果。一方面,在自己的绘画中,强调“写意”之精神抒发,另一方面,又从理论的角度思考“写意”作为哲学美学范畴之当代意义。殊为难得。
无论是他的创作,还是理论思考,就“写意”而论,都有极其现实的价值。纵观近年来的大型的青年展、新人展,能一展写意之长且又有创新者,寥寥可数,而工笔则因题材、幅面、技法等方面的适应度而占上风。这么说并不是对工笔有何偏见,盖因艺舟双楫,缺一不可耳。写意精神作为传统之精华,不可不继承,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当代碰撞中,梳理和发展写意精神,更有其合理性。我想,徐华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故而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写意的梳理研究,主动思考写意在当代绘画中的运用、发展及突破问题。正是因为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推进,让徐华的绘画具备了相应的文人气息,脱开绘事之俗。
从语言和审美两方面看,徐华的绘画取得了应有的成绩,且与时下流行之山水范式有异,乃成创造。他的作品,常常是大笔淡墨先行,以表现主义之笔法写自然山川,在写北方山水时,注重营造缺少植被之山势丘壑,呈现其磅礴之气象,在写南方山水时,则以行笔带晕染,描绘烟雨蒙蒙之雾景。此外,徐华有时也以浓墨焦墨勾皴树石局部,突出物象,形成视觉观看焦点,强化淡墨形象不足之处,完整画面构图和整体氛围。墨之浓淡或侵润,或对比,亦为画面增色不少。审美范式和语言的突破是中国画发展的焦点,也是难点,在千年画史进程中,笔法墨法不仅高度程式,且一一对应着固定的物象对象,披麻皴只能画山,且只能画某种特定之山,他法亦是如此。徐华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高度对应之关系,乃成当代。
意与境——我观徐华作品
文/李世南
对于中国画的创作现状,徐华与我颇有共识。他认为当前中国画写意精神严重缺失,集中表现为制作性、模仿性、趋同性、功利性,这使得中国画的创作正在背离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他还深刻地指出写意精神缺失在当前具体作品上表现是“假、大、空、满、细”。所谓的‘假’就是既无思想又无感情最终导致没有内涵;所谓的‘大’是尺寸越来越大;所谓‘空’是一样的东西不断重复;所谓的‘细’是制作越来越细密;所谓‘满’则是画的越来越多。他主张山水画创作应注重绘画背后的人文之意,而非自然风光描写与复制。
正如徐华认为,特别是山水画创作中应有人文之意。意境一直都是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山水画理论中所谓的“含道映物”,就是说在反映自然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主观境界。只有这样画家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掌握审美的主动权,将客观的物象转化为主客体统一意境的同时,潜在地注入作者之“意”。这个很重要。
我与徐华初次交往,这是一个热衷绘画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他在南北求学过程中,受众多名家点拨。读博士期间阅读了大量的画史、画论,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画的大写意内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理论上的积累和沉淀应用于自身绘画的实践中,为其成为学者型画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作品朴实无华、阳光、淡雅,艺术品性和格调不凡。
从徐华创作的《终南山系列》作品中可一窥其绘画精神。他笔下所描绘的终南山,历来都是众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等传世佳句。他的绘画以终南山为创作支点,我想他应该别有用意。终南山古有“寿比南山”、“终南捷径”之说,徐华正是钟情于源远流长的终南文化。他心追古法,意在当下,以冲淡清远之笔,书写《终南阴岭之秀》、《云起之时》、《白云回望合》、《日色冷青松》。画面追求一种超然洒脱之气,干净、静逸,色调是阳光笼罩下的淡淡的“冷”。这也许是他在繁华都市下,静思后的一种心境表达吧!中国山水画受儒道哲学思想影响颇深,“淡和”、“静空”之观自然沁入中国山水画中。苏轼将老子的“虚室生白”思想发挥为“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物”。而徐华的山水画则是在有意无意间将这种清和、虚空浸入其山水画中。他的绘画多以淡墨写之,即所谓 “淡”美,墨色淡而有骨、淡中求变,有层次、有深度、有厚度。墨色中透着股淡淡的清香,格调不俗 。
徐华也是一个勇于探索的画家。观其实验性的《水木兰庭系列》作品,“空”成为主题,作品中运用了中国文化中的亭子、围栏等单纯的语汇,画面空间布局自由随性,纯粹而富有禅意。整幅作品给人一种“一亭一净土,一念一清静”空灵之感,画面既传统又现代,具有当下性。这些画如果再随性一些,就更有意趣了。
自古西安多才俊,生活于此的徐华,定会在层层剥茧之后有新的升华。
2012年4月于北京
天青色的梦
——画家徐华和他的青花瓷
文/黎晓春
画家徐华,在笔者眼里一直是一个纯粹而简单的人。认识他有许多年了,除了他的艺术,对他真是别无所知。每次见到徐华,他都是学院派的穿着,干净艺术,深邃而坚定的眼神里总是有着新的目标,而这些目标都是围绕着艺术,围绕着画。那几年,每年见他一次到两次,他像是在蹦极,让人有士别三日之感。
记得刚认识那年,看他出版了个人的山水画集;再见时出版了一册收录了二十位国内画坛大家访谈的专著《水墨面对面》;又见时,是看他参加的几个展览的画册:《西风浩瀚——西北五省国画百家展》、《灵山雅集——首届中国佛教艺术作品邀请展》、《印象碑林——中国画二十七人提展》……他总是让人目不暇接。最近见他时,又让人大吃一惊。画家徐华发现并喜爱上了青花瓷的制作,而且在西安举办了《青花长安——徐华作品展》。12件精挑细选的佳作甫一亮相,便让圈里圈外人看好了这画家徐华与“青花·长安”的一段佳缘。听说有这一组作品,笔者趁徐华回兰的机会一睹为快。当街上的商铺不时地放出周杰龙唱的《青花瓷》时,笔者正走在前往画家徐华画室的路上。画家的画室一定有一张硕大的画案,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一定是齐备的。徐华的画室也不例外。最让人欣喜的是木格窗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案几上放着一套功夫茶具,一路走来,又热又渴,呵呵,看来可以在这里赏瓷品茗了。博古架上,这一组以“青花长安”为题的12件青花瓷,错落有致的摆放着,各异的形态,不同的韵味,幽幽的色泽里散发着山水之味、古玉之质。什么是中国味道?都在这里了!国画、功夫茶、青花瓷……几千年一路行来,笔者笑称都聚到徐华你这里了。当听到CHINA这个英语单词时,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样的感觉?瓷器,中国,对了!瓷的故乡是中国,瓷的美丽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在中国,陶瓷的产生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经历了由陶到瓷,再陶、瓷齐驱的发展历程。这种采用手工绘画、手工制作的高温瓷,是在逐渐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改变并影响世界时被喻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徐华的画室,一件件细看每件瓷器,隽逸、清雅、明净不凡。不过作为山水画家,为什么会与青花瓷缘结呢?笔者很好奇。中国画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科,其中山水画包容量是最大的,也是最复杂的。青花瓷的绘制内容,也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作为山水画家,徐华说,画青花瓷是件很自然的事。但是中国画与青花瓷的绘制,除了材料不同外,中国画是平面的,瓷器却是一个筒状体,所以作品的创作还要注重背面、底部和其它的部位描写,全方位的关照它的观赏性和完整性。徐华说,青花瓷中的釉中彩绘制,胚子的质感和中国画的宣纸的感觉非常接近,掌握好了,甚至能感受到宣纸上水渍与水墨淋漓的流动感。大画家林风眠绘画的用笔就是借鉴瓷器的疾速用笔,成为自己绘画的一大特征。大家眼中司空见惯的青花瓷又叫青花,在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出现在元代景德镇,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徐华的青花瓷与古时的相比,总结有五不同。首先是时代不同,二是器型不同,三是所用的釉料不同,还有就是观念和手上功夫的不同。徐华的青花,每一件器型,都由他自己设计,在传统中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削弱了使用功能,更加注重了瓷器本身的观赏性。徐华的青花,不画画,也很美。原来在选择釉料时,他喜欢用元青花料,色泽古雅又不失靓丽。在选择陶土与窑口时,他不惜成本选用最好的,以求精耕细作。徐华说,瓷器的绘制是需要悟性的,我对瓷器很敏感,一上手就很有感觉,这也许就是命中注定要和这泥土结缘吧。他将多年来的绘画功力,全部投注到绘瓷创作中,力求每一件作品都达到意与韵的完美结合。2010年12月,他创作的《百草三味》瓷器作品荣获首届“当代十大名窑”创新奖。一件好的瓷器除了设计、用料、绘制之外,选土、拉坯、制台胎、喷釉、烧制等,需要近十个人的全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件精品则是在几十件甚至是上百件作品中偶尔得之的。特别是青花釉里红的烧制,古有“千窑难得一件釉里红”之说,获奖的《百草三味》便是几百次烧制中得到的釉里红珍品。目前,中国瓷器被整个世界关注着。在国内近1亿的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爱好者中,“捧瓷大军”比例居首。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青花成为藏家关三味》获奖后,徐氏青花被誉为文人瓷器,很多人能以收藏到一件作品为荣,作注的焦点。市场上只要带一点釉里红的青花瓷就比纯青花要高上几成。当《百草品曾多次被多家机构收藏与报道。市场上每一件瓷器作品少则几万元,多达几十万元。
在市场看好的目下,徐华坦言,“真是无意插柳”的收获。他之所以喜欢青花瓷,是因为青花中所透露的是一种“初发芙蓉”般的内美,是闲、淡、高、逸、清、静、意、远的一种升华。这其中当然更是与徐华内心的艺术审美相契合,使他有种心灵相融,相见恨晚之感慨。笔者看徐氏青花将中国画文人大写意气象,抒写在瓷器当中,诗意、画意、情意、古意弥漫其中,令徐氏青花脱尽俗尘,最是一绝。与徐华聊青瓷,从古到今,真是一段愉快的“穿越”之旅。
本文结束之时,音箱里正传出周杰龙的《青花瓷》,将人带进美妙的青花世界中——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青花瓷
——泥土的生命狂想曲
文/ 席雯
200多年前,匠人将泥土团结起来,和画师一起,赋予它们灵魂。白底,青花,属于泥土的生命狂想曲被今人称为古董,也被称为国粹。有人认为,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也有认为是在唐代,而不管源于哪个朝代,它无疑都是一项属于中国的伟大发明。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出于唐代,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如今市面上出现的青花瓷器多为明清时期的,2002年北京某拍卖公司的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纹罐”以1.2亿人民币成交标志性地引爆国内“青花热”,接下来,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乾隆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牡丹图”长颈 胆套瓶、成化斗彩杯等等,成交价位均堪称传说。经典艺术品人人都可以品鉴,收藏、投资它们却只是少数人的行为多数人的梦想。
周杰伦一首《青花瓷》,让很多人对传统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 拥有一件青花瓷,不是奢侈的梦想,而是生活的品味。现代的艺术家们除保持着它本身的传统气质外,还融入了多多少少的现代元素与纯个人色彩,这些高高低低的瓶瓶罐罐从来都不乏观众,在当今火热的收藏市场上也已成为了新宠。欣赏和选购现代艺术瓷器,可算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首先得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学会鉴别和挑选那些艺术质量上乘的精品,即看画功是否熟练,色泽是否晶莹,装饰是否手绘等等,此外,价格、器形、颜色等也是考虑因素。至于“九方”(即胎、型、釉、彩、绘、足、款、社会和神)“五法”(即闻、问、望、切、听)是相对专业的品鉴方法了,对于入门的投资者,可以先从小一点的盘子、花瓶及陈设与实用兼而有之的茶具、酒具、文具等入手,如果达到形象美、情趣好、内涵深三点,就可以算作是一件好的艺术品。
长安新开青花一朵青花,长安——两个同样古老的词。青年艺术家徐华固执地把这两个词并列在一起,有他足迹的地方,必有这个词组如影随形。没错,是词组,在他看来,青花瓷和长安城都是有着特殊地位的,一个是在国际范畴,一个是在历史范畴,而他要做的,是把他们融为一体。
在徐华看来,几十年的国画手上功夫,为其绘制青花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年轻、时尚、大胆、自信,70后的性格特质和经典传统艺术相融合,造就了一件件很有feel的作品。2009年12月,他和麻元彬共同在西安美术馆举办了“青花长安”的展览,展览作品无论是形式上还是题材上都让人眼前一亮。“原来可以这样”,“原来可以那样”——古今的冲撞为这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制造了无数种可能。
有一种人是天生对某一种事物负有责任的,徐华说,他之于青花瓷就是这样。从原始的热爱、创作冲动到器形的设计、题材的把握、表现的形式等,都能很快上手,尤其是灵感,他说,几乎不用刻意去找,因为时时都有。比如走在路上看到某个别致的建筑、走在超市看到成堆的苹果、躺在床上思索房间的摆设……和所有艺术家一样,对自己的作品,他爱到成癖,因为青花瓷从烧制、温度、摆放位置到料水的浓度,有太多不可预知的威胁因素,因而,一件成功的作品便更显的珍贵。在徐华的家里,没有特别震撼人心的作品,也没有最好的作品,“所有的都是我的宝贝,而最好的一定是要留给别人的,因为只有好东西才会传承有序。”
徐华喜欢西方哲学,也喜欢道家的观点,哲学的逻辑外化在其作品中便是严密的构图、虚实的掌控与意境的悠远与超前。因为爱,这个低调的青年自信地背负着他的使命,一点点地把“青花”与“长安”两种元素调和在一起。只有真正实践过的人才能体悟二者融合的难度,徐华说,他才刚刚起步。
谁知道,古城的黄泥土有没有在狂想中向往永恒。

⑷ 顾亚龙的艺术活动

1981年获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三等奖。
1984年获山东省第一届青年书法比赛一等奖。
1985年入选河南国际书展。
1986年入选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1986年获第一届全国电视书法比赛二等奖。
1987年获山东省第二届青年书法比赛一等奖。
1990年入选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1996、1998年两次赴韩国进行交流访问。
1997年入选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全国名家邀请展。
1997年入选中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1999年作为山东省书法代表团团长率团赴韩国交流、访问。
1999年入选当代中国书法杰出人物作品展。
1999年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1999年入选上海国际书法邀请展。
1999年赴美国洛杉矶举办书法联展。
2000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百名文艺家“德艺双馨”代表。
2001年应邀赴台湾省进行访问交流。
2009年12月21日接受博宝艺术网采访“ 山东书协主席顾亚龙的古典主义艺术情结”。
2010年3月30日出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位于山东省最西端的东明县为这个县举行中国书法之乡 暨兰亭中学授牌仪式。
2011年06月22日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表彰大会,5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等门类的文艺工作者受到表彰。我省书法家顾亚龙、作曲家戚建波获得“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2011年7月20日,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济南举行。会议总结了省书法家协会七年来的工作,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机构,顾亚龙当选为新一届书协主席。2011年7月20日,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新一届主席团换届以来,以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为首的省书协第五届主席团,高度重视倾听基层书法工作者、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心声,大力践行群众路线,积极响应省委宣传部“三个一切”的号召,大搞调查研究,一头扎向基层,一心想着群众,从8月初到十月中旬两个月的时间里,在6个地市召开了10场座谈会,与51个县市区以及教育界、企业界等系统的180多名基层书法工作者、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进行座谈。通过座谈调研,大力宣传了党的文艺路线,深入了解了基层的呼声,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举也在全省书法工作者、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引起了强烈反响。
2011年8月4日,地点:城阳区政府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8月4日上午,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率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靳永,来到青岛市城阳区调研。城阳区文联原主席陈博州、书协副主席陈述林,骨干作者孙道旺、李修军等人参加了座谈。陈博州、陈述林在谈话中说,省书协深入到县市区搞座谈会,还是第一次。作为基层书协工作者,大家深受鼓舞。谈话中,大家就书法惠民活动、基层书协如何增强活力、如何应对展赛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11年8月6日,地点:莱西宾馆。8月6日晚,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率省书协副主席李向东、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靳永,在结束了一天的书法活动后,召集莱西市的书协领导和创作骨干,连夜召开座谈会。莱西市文联主席万洪波、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波、骨干作者初阳等参加了座谈。大家就如何以活动带动协会工作、如何保持骨干作者的创作热情、如何为基层书法家服务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座谈会一直持续到深夜一点,大家还意犹未尽。
2011年8月11日,地点:济南房管大厦。8月11日上午,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率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靳永,来到济南市进行调研。济南市文联原主席、书协主席杨炳云,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升峰,历城区书协代表韩明东、王志刚,天桥区书协代表于振才,章丘市书协代表潘明、刘传纬,平阴县书协代表高令福、梁新生、胡宗江,长清区书协代表杜虔、于大智,济阳县书协代表李建国、王宏波,商河县书协代表徐明浩,海右印社代表刘舫溪以及黄台电厂刻字研究会的代表等二十人余人参加了座谈。大家普遍认为,省书协主要领导带队走基层,体现了书协换届以来良好的、务实的工作作风,表现了振兴书法强省的新气象,这也是对济南书协工作的关心支持,是具有建设意义的重大举措。
2011年8月18日,地点:曲阜师范大学会议中心。8月18日下午,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率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靳永,在参加完山东省第二届刻字展评选后,来到曲阜师范大学,召集济宁市的书法重点作者进行调研。济宁市文联主席王道雨,山东省书协顾问、济宁市书协主席段玉鹏,省书协刻字委员会副主任、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副主任王步强,济宁学院教授乌峰,任城区书协代表戴义斌,曲阜市书协代表韩益,泗水县书协代表姬长伟、赵红亮,邹城市书协代表李樯、张秀岭、殷延禄,梁山县书协代表张道美,汶上县书协代表张会学,金乡县书协代表杭士友,微山县书协代表刘霖,兖州市书协代表刘元等近二十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中,有的代表就如何在乡镇等基层设置书协分支机构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有的代表建议在省书协的统一协调下,地市之间展开制度性的书艺交流活动;有的代表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骨干作者培训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011年8月19日,地点:泰安云起轩书画院。8月19日上午,刚刚结束了在济宁的座谈,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率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靳永,来到泰安市,组织部分基层书法工作者和创作骨干进行调研。泰安市文联主席江济源,市书协主席孙健,市书协副主席仇东、沈维进,岱岳区书协代表马玉超,泰山区书协代表陈英军,新泰市书协代表陈广秀,肥城市书协代表张文亮,东平县书协代表李成印,宁阳县书协代表郑元军等十余人参加了座谈。与会者在总结山东书法的过去、畅谈未来之际,也深受感动:因为连日奔波劳累,顾亚龙主席昨晚突发肠胃病,被深夜送往泰安市中医医院急救。第二天一大早,他执意坚持参加座谈。蒙蒙细雨声中,他带病倾听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返回济南,家还没来得及回,他就被直接送进齐鲁医院,住院治疗。
2011年9月5日,地点:济南汇宝大厦。9月5日下午,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率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靳永,来到济南汇宝大厦,与山东电力系统的书协工作者和书法创作骨干进行交流座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书法美术协会会长孙明信、副会长赵国良等近二十人参加了座谈。大家聆听了顾亚龙主席的精彩点评,观摩了现场示范,获益良多。同时,大家还就行业书法协会如何作为团体会员加入省书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2011年9月29日,地点:昌邑县绿博园。9月29日下午,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率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靳永,在昌邑县召开了潍坊市书协基层作者座谈会。省书协副主席、潍坊市书协主席蒯宪,潍坊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纪君,市书协副主席陈德刚、王亮行、谭伟,副秘书长王成栋、张卫华,奎文区书协代表郑金锋,寒亭区书协代表董伟国,寿光市书协代表郭汉亮、李文武,高密市书协代表任成森、郭光鹏,青州市书协代表陈铸,诸城市书协代表丁兆德、许传良,临朐县书协代表高福斌,安丘市书协代表薛兆东、逄春伟、韩之高、王军,昌邑县书协代表赵赞江、陆崇顺、徐俊杰、王东翔、张术芃等三十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大家就如何搞好基层协会工作、如何进一步加强书法培训、如何进一步搞好书法文化惠民活动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2011年9月30日,地点:淄博书画院。9月30日一大早,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率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靳永,在结束了潍坊的走基层调研活动后,直奔淄博。省书协驻会副主席孟鸿声,省书协副主席、淄博市书协主席赵长刚,淄博市书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赵卫东,博山区书协主席赵玉臣,张店区书协主席张伯祥,高青县书协主席杨守华、周村区书协主席张建国,桓台县书协主席耿玉亮,淄博市书协副秘书长孙希民、王培伟,创作骨干邹方臣、周涛等近三十人参加了座谈会。大家就当前书法热点问题以及如何做好协会工作畅所欲言。这次座谈会上,有些代表提出的书法沙龙制和网络展览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2011年10月8日至9日,顾亚龙主席主持在淄博举行的第三届山东书学讨论会暨迎第九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坛。本次活动作为第四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是山东省书协加强书学理论建设,迎接第九届全国书学讨论会的重要举措。讨论会得到了广大书学理论研究者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来稿85篇,经过专家评委的严格遴选,有10人获优秀奖,11人获奖提名,另有30篇文章入选。本次活动由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同志主持。
2011年10月13日,地点:济南市天桥区博文小学。10月13日,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率省书协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靳永,来到济南市天桥区博文小学,对中小学书法教育进行考察。博文小学拥有三十多年的书法教育历史,是山东省规范化汉字书写示范学校,在书法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顾亚龙主席一行认真听取了博文小学、博文中学和天桥区教育局领导的经验汇报,参观考察了博文书法教学,对下一步如何深入书法教育教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天桥区教育局书记,分管副局长,博文小学校长及书法教师十余人参加了座谈。座谈会上初步决定,以博文小学为基地,逐步在全省推广校园书法教学。同时,积极筹备山东省首届校园书法文化艺术节。
2011年11月4日,地点:山东广电书画研究院。11月4日下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邀请部分驻济老书法家在山东广电书画研究院举行座谈会。座谈会由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山东省书协主席顾亚龙主持,娄以忠、张百行、车本杰、张弩、朱树松、荆向海、闫文禄等驻济老书家出席了会议。省书协驻会副主席孟鸿声、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靳永、办公室主任高月峰等参加了座谈会。这是山东省书协落实“三个一切”、走基层调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座谈会上,顾亚龙主席首先介绍了省书协换届三个多月以来的有关工作,重点介绍了第四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第四届泰山文艺奖、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获奖情况及按照“三个一切”要求对51个区县进行书法工作调研等主要工作。同时,他简要介绍了下步的工作思路和打算,主要包括:筹办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展”、编辑出版25卷的《山东书法全集》、举办山东省书协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开展好“百县千村”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好中国书协书法考级活动、加强书法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工作水平等。他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文艺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有广大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的热情支持,省书协有信心有能力把山东书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参加座谈的书法家们充分肯定了省书协新一届主席团的工作,同时畅所欲言,纷纷为山东书法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山东书法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协会班子建设;培育和打造齐鲁书风;加强书法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会员队伍的文化素养;抓好书法的普及与提高;加强文化交流,维护文化安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家一致表示,要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为实现由书法大省向书法强省的新跨越做出积极努力。
2011年11月7日,顾亚龙主席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霍晓惠采访谈“王羲之奖”落户山东。
2011年12月10日至11日,顾亚龙出席山东省书协2012年工作会议。新华网山东频道12月13日电(孙林华)10日至11日,山东省书协2012年工作会议和山东省书协五届二次主席团会议在莱芜龙园宾馆举行。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出席会议并讲话,莱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工会主席、市书协主席刘振杰致欢迎词。会议由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孟鸿声主持。 山东省书协主席团成员22人和来自山东省17市、四大企业、高校和济南军区的书协代表近4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讨论并制定了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未来五年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2011年12月13日,顾亚龙主席主持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启动。新华网山东频道12月13日电(孙林华) 13日,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启动仪式在山东广电产业大厦举行。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联联合主办,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承办,于2012年8月在济南开幕。这一重大展赛,三年一届,永久落户山东。 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顾亚龙在启动仪式结束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工作规划,通过下基层搞调研,从8月初到11月初3个月的时间里,在6个地市召开了10场座谈会,与51个县市区以及教育界、企业界等180多名基层书法工作者、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进行了座谈,写出了详细的调研报告。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将立足山东省书法工作的现状和实际,立足山东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的要求,立足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第九次文代会精神,办好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打造山东书法品牌;针对书法家进万家活动流于单一和形式的弊病,拟开展百县千村书法下乡行动,在山东17地市、139个县市区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书法惠民活动;编辑出版《山东书法全集》、《山东书法研究丛书》,带动山东书法学术研究,《山东书法全集》的出版在全国尚属首创;进一步密切联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与基层会员的联系,为基层会员提供展示舞台,决定从2012年起举办山东省书协会员千人双年展;以王羲之书法特色学校挂牌和举办山东省校园书法文化节积极稳妥助推中小学书法教育;打造王羲之书法论坛、王羲之书法讲坛和王羲之书法大课堂,在山东省营造浓郁的书法文化氛围。据悉,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是中国书协立项的届展,与'兰亭奖'交相辉映,凡入展作者,都可作为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条件之一。本展入展作品300件以上,其中优秀奖20名,每人奖金1万元。向每位入展作者颁发收藏费1000元。赠送展览作品集一册。本展至2012年4月30日截稿。征稿启事和活动进程见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网站。
2012年1月13日,大众网济南1月13日讯(记者 陶云江 李润杰)1月13日上午10时,著名书法家,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顾亚龙来到大众网“人文名家”大型网络在线互动访谈栏目直播间,与全省网友和书法爱好者就“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山东书协未来五年工作规划、“百县千村”书法下乡行动、《山东书法全集》编辑出版等内容,畅答网友问,并通过大众网向全省网友及书法爱好者送去新年的美好祝愿!在回答网友“济南闲人爱新闻”关于省书协发展规划的提问时,顾亚龙主席详细介绍了省书协承办全国王羲之书法展览的情况,以及《山东书法全集》的编撰进展和“百县千村”书法下乡行动。他表示,创立王羲之奖全国大展这一赛事品牌,是山东书法界的一件大事,作为省书协承担这样高品位、高学术含量的展览还是首次。
《山东书法全集》的编撰进展也是全省网友和书法爱好者十分关心的事情,在介绍全集编撰进展时,顾亚龙主席透露,“现在已经开始编了从陶文到甲骨文、金文,也是我们说的大篆,包括我们临沂银雀山的汉简、汉碑刻石、南北朝的墓志,以及我们山东各地的博物馆收藏的一些书法的重要资料,包括我们山东还有一些重要的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书法的符号,王羲之、颜真卿,像这样的一些大家,将来都会收集在我们这样一部书法全集的巨著当中。”他还表示,“这一套书法全集将输送到全世界300多所孔子学院去,弘扬我们山东的传统文化、齐鲁文化。”网友“田野风”向顾亚龙主席提出了关于山东书法是否可以打造“齐鲁书派”的问题,顾亚龙坦诚地表示目前时机并不成熟,他表示:“齐鲁书派”的提出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理性的、学术方面的探索、研究以后,真正给“齐鲁书派”注入它实实在在的学术含量,“目前在理论上、在学术方面的准备似乎不是太足。”顾亚龙主席在回答网友“罪红的蓝”的提问时,详谈自己对书法艺术的感悟,“我学习书法从7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几十年的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点,就是通过学习书法,让我体验了人生、体验了社会、体验了生命。与其说书法艺术是实现人、表演人、完善人的一种手段,我觉得更应该把人的一生当成一件最大的艺术作品去创作、去对待。在1个多小时的在线访谈时间内,顾亚龙主席几乎没有停歇,先后回答了大众网网友提出的20多个问题,面对网友提出的问题,不管是介绍省书协未来工作计划,还是专业书法问题,顾亚龙主席一一认真回答,在访谈期间,广大网友积极参与,新问题不断涌现,截至活动结束,整个答问活动共吸引17万多网友参与,跟帖220多,其中相关问题60多个。
访谈结束后,顾亚龙主席还挥毫泼墨,现场题写了郑板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赠送给大众网,以表示对大众网关心支持山东书法文化事业和支持山东省书协工作的感谢。

热点内容
四年级语文上册补充习题答案 发布:2024-11-23 21:47:47 浏览:588
河北工业大学物理实验 发布:2024-11-23 21:21:01 浏览:971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 发布:2024-11-23 20:52:47 浏览:947
土猫教学 发布:2024-11-23 20:06:07 浏览:586
继续教育考题 发布:2024-11-23 18:51:13 浏览:335
leaf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4-11-23 18:39:57 浏览:858
四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册答案 发布:2024-11-23 17:57:47 浏览:818
西安古琴老师 发布:2024-11-23 17:57:04 浏览:749
金东区教师招聘 发布:2024-11-23 17:24:37 浏览:782
女教师嫖 发布:2024-11-23 17:17:33 浏览: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