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和谐相处
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与实现。因此教师应尽种种努力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但,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热爱和了解学生是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石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热爱。可以这样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就一定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它需要教师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关爱学生,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师爱是建立师生和谐关系的基础、支柱、精神、灵魂”。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中生活学习,我们将会得到爱的回报。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用真诚之心进行沟通,才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尤其对那些身处逆境的孩子,教师更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他们,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甚至一件微薄的礼物,让他们时刻感到你是他们的贴心人。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班务活动,顶多加上个别谈话。而学生展示真面貌的时候往往不在此列,教师也就不太容易把握学生思想感情的真实动态,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恰当的评价了。而了解学生是教师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只有了解学生,摸清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兴趣爱好,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那么,教师应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传统教育中,师生的接触总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在了解学生的时间安排上,教师总从方便自己的角度考虑,所以我们应认识到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他们不是二维的平面,而是多维的。即使在一般人看来是明确不过的东西,一旦放到受教育者身上,都会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因此我们应当千方百计巧妙地了解学生。而教师要想了解和研究学生,就必须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要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习态度、身体状况、个性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和研究学生存在于教师教育生活的每一时空。教师要掌握与学生沟通和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有意识地做学生生活的老师、知心的朋友;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里做客等。通过各种渠道交换师生之间的信息,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只有真正地把学生当成丰富复杂的发展主体,当成可以坦诚相见的互动者,才不会在教育上失衡甚至失误,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的心贴在一起,才能展现育人工程中描绘出灿烂的前景。 二、尊重和信任是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师生关系的和谐,易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同时也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鞭策、鼓舞、指导……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自信、愉悦的情绪体验,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育教学中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除了尽最大努力教好他们,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和信任[2]所有学生,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时间长了同学们就会愿意和教师沟通,与教师配合,教育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尊重和信任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理解和公平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桥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树立师生平等[3]的观念,理解学生。对人而言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对其人格的泯灭、不尊重,作为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中,特别是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时刻注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注意方式方法上的度,拿捏要有分寸,既要宽容又要严格要求。现在的学生由于是独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加上家庭条件比较优越,造成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比较脆弱,个别学生人格有一定缺陷,本能防卫意识强,逆反心理重,受人尊重的需要及愿望强烈;与人沟通交流时,自我为中心、霸道霸气、听不进相反意见,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容易抵触,甚至对立和敌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一视同仁,处理问题要秉公办事,对待学生之间的关系时,应当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要厚此薄彼,只偏爱一些学生和厌弃另外一些学生。当然,更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尊重和自信生活学习在班级里,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当然,民主平等是师生双方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教师应该平等对待学生,学生也应该平等对待教师。教师对学生不公平的态度是一种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是对下一代的极端不负责任。作为教师应当和学生之间应多一些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心理防备;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使师生之间架起平等的桥梁,逐渐走向和谐。 四、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理服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这时,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对教师的师德修养、人格品行以及学识水平、教育素质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当然,还要做好角色的转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指导和关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高超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敬仰。重要前提是教师自己要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要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教育的创造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热爱学生的工作热情,研究教材教法的意识,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充满智慧的教育能力。只有当教师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许多的角色,有父母的形象、模范的形象,更有朋友和知己的形象。教师如果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坚持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教育工作,学生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收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才会自觉地去转变自己。 这里所说的情感交流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言行,也能影响与学生的交流。平常遇到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哪些“问题”孩子要主动点头示意问好打招呼,主动地与其聊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多进行一些交流、接触;听取学生的一些意见,尊重他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对他们的爱好和特长表示感兴趣,并鼓励他们拓展兴趣,丰富课余生活,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逐渐拉近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是生活中的烦恼,都要善于聆听,并耐心的帮其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当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好朋友时,就会乐意与你接触,向你敞开心扉,听从你的教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积极地与老师配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信任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按照学生个人意志自由选择学习,促使人性的自我完善,对学生宽容,是教师和学生融洽关系的基本条件,也是体现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六、多元评价学生,多鼓励少批评,给其发展个性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但由于应试成分太重,评价方法单一,为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一些麻烦,有些学生由于对评价机制的不满而对教师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第一,新课程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已任,不单纯的传授识。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考核评价持多元标准,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评价中教师不应只以一张考卷定成绩,而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以学生的现在状况与以前作比较。我认为自尊心、人格的保护,才能言说建立自信与学习热情的问题。只要能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从学习中感到自尊,认识到自我,适当降低一些标准有何不可?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也不失为一种办法,虽然学生的评价幼稚不够准确,但能体现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合理、公平、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树立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七、如何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总结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未成年人,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去寻找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方式和方法。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关键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教育就是爱”,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真正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才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师生合作打下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提供条件!
㈡ 师生之间相处要注意哪些
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值得高校管理工作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 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 怎样构建和谐校园 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进而构建和谐校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高校的调整、合并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片面追求规模,忽视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也仍然存在着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深入思考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也必须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理想的大学教育离不开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四大教育的和谐发展。
首先,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因此,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等方面承担起高等教育应有的历史重任。
其次,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最后,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
怎样构建和谐校园
在构建和谐校园这个系统工程中,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创新、政策调整等方面着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是大方向,是宏观思路。具体来说,构建和谐校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沿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思考,现阶段的紧迫的任务是: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要努力实现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的和谐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全国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在校生已达2300万人,成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愈加突出。数量的快速增长给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并不是数量的增长一定会导致质量下降,但二者关系必须处理好,这就需要学校从全面质量观出发,综合考虑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和谐发展。而高校在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没有处理好三者关系的现象,致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单调化、模式化,研究生教育以及高职教育简单套用本科教育模式,使教育事业无法得到协调的发展。未来大学的发展将更加多样化,随着发展空间和方式的不断拓展,以不同的层次、类别和形式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受教育者的成分也更加多样化,高等教育要更加以人为本,实现不同层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注重整体协调发展。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要实现教育管理与教学服务的和谐统一。管理的本质是决策,目的是通过分层决策,实施科学的实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管理有它的标准与规范,有其科学性、规范性。而服务就是为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服务。有人提出,管理就是服务,其实二者有不同的内涵,对高等教育自身来说,科学化的管理是服务的前提,无论是什么层次的管理,没有科学化的管理难以提供良好的服务,现代的大学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服务是科学化管理实现的保障,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都使科学化管理得以顺利实施。
第三,构建和谐校园要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统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当是正相关关系,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推动着科学研究的开展。但是,长期以来,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愿意做科研、不愿做教学的现象,更有甚者,身为教师编制,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导致教学与科研相割裂,忽视了二者人才培养内在的一致性。其实,优秀的教师往往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的教师。广大教师应当利用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知识和技术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成为新的教学内容的源泉。同时,还应当建立一套围绕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新机制,吸收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广大同学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四,构建和谐校园要努力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和谐统一。高校在发展基础研究的同时,应当大力加强应用学科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有效机制。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全面发展,使高校真正成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基础研究与应该研究的和谐关系时,还需要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和谐统一。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应坚持自然科学学科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并重的原则,还应当注重文理交叉学科的发展,按照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培育新生学科。
最后,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主体,无论是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创造活力,还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所以,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要通过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内民主制度,完善高校党委的领导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把构建和谐校园这一系统工程不断引向深入。
“和谐校园”简论
摘要: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生命健康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和谐校园十分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幸福体验,和谐校园的建成最终将让学生体验一份生命的精彩。
关键词:校园生态系统 人文化 人性化 生命成长 良性竞争 校园生活幸福体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园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机构,首先应当是和谐的。和谐的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而和谐发展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当从校园抓起,通过一个个和谐校园的创建,引领社会走向和谐发展。
一、“和谐校园”的缘起
“和谐校园”的缘起除了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大前提之外,还在于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一,“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表现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校面临着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面临着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重视多元文化的融会和再生,形成新的优秀学校文化,使之成为凝聚学校群体成员的重要精神力量,这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强大内驱力。
其二,我们正走进一个全民、大众、普及的基础教育阶段,不久的将来将要普及的15年教育意味着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每一个学子,都有接受从幼儿到高中15年教育的权利。在解决了每一个人“好上学”的问题之后,如何进一步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教育事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即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什么是和谐?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和谐校园”建设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关注现实,立足于减缓现实矛盾出发的。这同样也需要转变观念,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优质教育?只有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优质教育。以“和谐校园”建设为抓手,打造各种类型的优质教育,才能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这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背景。
二、“和谐校园”的内涵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就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迅速良性发展,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切实得到改善和提高,使优者更优,困难与弱势群体得到尊重和支持。
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生命健康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即民主、公平、关爱、进取、有序、开放。
一是民主,表现为对师生的人格尊重与平等,对各种意见的宽容和兼听。协调多于控制,在协调中化解矛盾,使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二是公平,表现为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公正对待,一视同仁,努力保护弱势群体,在以法制校的同时使校园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三是关爱,校园中洋溢着浓郁的人文关爱,心灵沟通取代了僵硬的计划指令,师生融洽相处,精神世界得到提升。
四是进取,师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校园内生动活泼,洋溢着生命活力。
五是有序,表现为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使校园生活有张有弛,丰富多彩。
六是开放,表现为在学校教育中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
总之,用这种体现出民主、公平、关爱、进取、有序、开放的学校文化使校园和谐得以实现。
当然,“和谐校园”并非漠视矛盾,有发展就会有新的矛盾,但矛盾总是向着积极的方面转化。因而,和谐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一种极富生机活力的状态。“和谐校园”中的学生体验着校园生活的发展愉悦,“和谐校园”中的教师感受着为人师表的精神满足。
三、“和谐校园”的构建
“和谐校园”建设要因地制宜,注重学校的特色,立足于学校自身的条件,以某一方面的和谐特征为突破口,带动校园整体优化发展。如民主校园的制度研究、爱心校园的行动研究,书香校园的文化研究等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实践范式,使每一个学校都找到通往“和谐”的路径。如果说“和谐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念,那么“和谐校园” 建设更多的应当是一种实践,这需要创设一定的操作平台。
从现实来说,“和谐校园” 的建设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和谐校园”建设需要也必须通过学校文化来规范,应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学校的文化建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和目标,即“人文化”和“人性化”,人文化主要是指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水平,人性化则主要是指以人为本,以师生的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给他们充分的人本关怀。
对于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个体和社会整体来说,人文精神是其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一些非理性发展,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严峻考验,现实中不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为此,要特别强调构建、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进而依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特殊的相互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水平,达成学生的和谐发展。当然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发展并不存在严格的先后顺序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双向动态生成。
学校文化建设的人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包含在人性化的内容和目标里面的,人文精神的培育本身就是对人性和谐发展的最有力的支持和关怀。当然,人性化取向更多地体现在制度和管理层面,是一种管理理念或者说管理方式。对学校管理者来说,每一个师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的价值、潜能、作用、行为、动机、需求,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都需要管理者用心去评价、理解、尊重、关注和满足,然后创造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校园运作模式,让每位师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最大化、最优化,让每个师生既获得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又充满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人性化如果停留在口号和理念上,那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泡沫罢了,要让师生真正感受到人性关怀,要使整个学校充满经久不衰的人性之光,管理者应该努力做到、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用心、用情,要经常性地站在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去思考、决策学校的各项工作,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掌握同感技巧,自然而真诚地流露出你对学校、对师生发自内心的关爱。二是要关注细节。细微处见真情,校长和他的管理团队必须强化自己的细节意识,这就需要近距离地走进师生中间,倾听他们真实的想法,主动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要注重活动设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活动设计与否、设计质量好坏收到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四是要重视制度设计。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好的制度能系统地保障人的利益获得和责任付出,能以其特定的制度力规范人的行为,从而使人性化取向落实在平稳有序的整体环境中。如一些学校教师基本管理制度“弹性坐班制”既尊重教师的自由,又保持了教师职业奉献性特点,严谨而不失灵活,规范而不死板,使教师切切实实感受到学校管理者那种理性而不失温情的关怀,使他们在工作与生活、精神与物质、高尚与世俗之间找到和谐的平衡点,也进一步形成了“学生在,老师在”、“普通老师在校,管理干部在场”的优良校风。五是要重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筑的过程与结果其实也是一种学校文化的积淀与成型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历练和结果反馈中,师生的思想意识、精神观念、言行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种集体无意识悄然形成,融入学校的文化血脉中。
2.“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创造丰富的、高质量的、高品位的校园生活。不能因为读书,而使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不能因为考试,而使孩子丢失学习的兴趣;不能因为升学,而使孩子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应将学校的各个系统、各种关系、各种资源置于一种符合规律的爽心悦目的平衡状态,让学校生活远离粗放、简单、机械、刚性,让其成为科学的、精致的、审美的、爽心悦目的、温暖的、生动的、能给人无限想象、享受和怀念的生活。
和谐校园的本质是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创设最适宜的土壤。生命的本质在于其情感、态度、思维、思想等高级精神活动。所谓生命成长,不仅仅是授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润泽生命。因而,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生命健康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从与学校生态系统相关的各个因素考虑,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要素:从内部环境考虑,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应和谐发展。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应当形成共赢的关系,我们称之为“鱼水般”的师生关系:即教学关系上合作对话、伦理关系上趋向平等、情感关系上理解信任、法律关系上民主互尊。从外部环境考虑,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发展。打造和谐的校园应让家庭、社区有效参与学校管理。这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需要。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还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的最大化:一个是在校发展最大化,另一个是终身发展潜力的最大化。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有良好个性品质和基本素养的人才,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3.要建立良性竞争机制,让师生学会合作。和谐校园应该是竞争中有合作的校园。既要鼓励竞争,也要提倡合作。当今社会强调竞争,学校的学生之间或教师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时代发展前景广阔,竞争激烈,机遇与挑战共存。现在的中学生,为了将来能适应社会,就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千万不可忽视合作精神,两者实质上是辩证的统一。竞争能激发潜能,使人充满生气和活力,合作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增强竞争实力。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合作共同体。
四、“和谐校园”的评价
“和谐校园”建立需要构建一定的评价机制,以引导校园建设的发展方向。
如果说和谐校园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那么最基础层是对孩子的关爱、最核心层是教孩子做人、最外围层是知识的学习。现在的教育恰恰颠倒了顺序,知识成了人们最关注的东西,亲情、道德、关爱这些做人最基本的东西反而忽视了。在一次学生交往互助的调查中,当问到“你在学校的幸福感及其来源”时,原以为学生会回答“能够读书、接受教育,有好老师”,没想到多数学生回答是“在学校里有朋友一起交往、聊天,感觉到幸福”,这大大出乎老师的意外。实际上,成绩好不一定表明和谐,幸福才是真正的和谐,要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长的快乐,不能以成绩牺牲快乐。
和谐校园将十分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幸福体验,……有没有拥有令人敬佩的教师、有没有结成促膝谈心的朋友、有没有发现乐此不疲的活动项目,有没有找到废寝忘食爱读的书……。 “和谐校园”建设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巅峰体验,在交往生活中获得归属体验,在休闲生活中获得审美体验。“和谐校园”的建成最终让学生体验一份生命的精彩。
“和谐校园”的评价,其关注点还应放在弱势学生身上,避免课堂中的“马太效应”。
从历史到今天,我们所说的社会公平多数指的是物质上的公平,而我们想要建设的和谐校园则是从心理层面实现的公平。
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分化不可避免,但我们能够做到的是,让他们在校园这个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不是因为一个学生读了职业学校就理所应当感到比“重高”学生矮半截。
传统的社会对好学校的评价,主要看这个学校出了多少优等生,这个学校的升学率有多少,这使得老师把注意力都放在有潜力的优等生身上。如果和谐校园的评价机制能够兼顾学困生的发展能力,把他们的发展作为一个校园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㈢ 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学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鱼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爱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精神现象,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凝聚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师爱具有神圣的品质,非凡的魅力,它犹如夏日里的徐徐凉风,冬日里的缕缕阳光,沙漠里的悠悠清泉,给学生以温情和希望。热爱学生主要是爱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使他们的心灵不受到摧残和伤害,教师和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而学生的心灵又是极其娇嫩、脆弱和敏感的,尤其是自律性差的学生,我们更不能去伤害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生活,天气变冷时提醒学生添加衣服,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外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及时给学生以关心、帮助、鼓励和启迪,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把爱公平地分给每个学生。这样学生就信任我,也就喜欢我所教的课程。正如魏书生所说:“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呼喊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我们真诚地对待学生,用信心和关爱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不失时机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样,学生成功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成功了。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师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父母之爱与朋友之爱的结合,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感情留注:似春雨之润物,无偏无蔽;似阳光之播撒,均匀流布。师爱是“催化剂”,知识的传授借助它的力量会事半功倍,心灵的塑造借助它的感染会水到渠成。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在教育教学中给每个学生以情意绵绵的爱,再加以各种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产生“神奇的教育力量”,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养护每个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和谐相处,让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二、尊重、信任学生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著名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优秀的教师不会高高在上,不会威胁或惩罚学生,他尊重学生胜过学生尊重他。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保证每个学生在班级里有自己的位置,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教师尊重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1)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必须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要知道他们能够自己思考和表达,要相信他们能够积极地去改善自己的行为。因此,我在平时也很重视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不压抑、束缚学生,而是唤醒和养护学生,在自己的心中时刻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经常与学生谈心,和学生一起感受和体验,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世界”,体验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和泄气时的心情,及时给学生以关心、帮助、鼓励和启迪,去感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真正去体会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意向,及其发展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和选择,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时刻注意师生交往的质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学生的诤友,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能发展好的人”。这样学生对我就比较尊重和信赖,就会用勤奋学习来回答我对他们的关心与期待,从而营造出一种“平等、宽松,富于和谐、真诚、温馨”的教育教学氛围。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教师是平等的人,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与学生平等相处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学识、经验和抱负,但就人的价值和尊严而言,所有的学生与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摆脱绝对权威的观念,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要知道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才,是要为学生服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切实当好学生的向导,做好学生的助手,成为学生真诚、无话不说的“朋友和知己”。
师生之间不断沟通、交流,真诚地平等相待,知己知彼,相互尊重,才能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才能有效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和谐相处。
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在平时我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鼓励学生在开放的气氛中敞开交流。学生脑子里想什么,就让他讲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保证学生学习时充满乐趣。在课堂上,常常采用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感受到被别人接受。并给学生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尊重他的意见,而且相信他的能力。在这样热烈、愉快、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就会引发情感共鸣,师生的心理才能产生互动效应,呈现出师生的多向交往,师生交往的效率就会更高。
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教师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学生也会想方设法消除教师的尊严,这是师生关系中的黄金法则。只有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完整人格的交流,学生才会体验到做人的全部尊严,才会享受到被人尊重的生命快乐,才会使师生关系具有教育意义。
三、欣赏、激励学生
学生总是期望被教师欣赏,一个关爱学生的教师应有一双慧眼,拨开云雾,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个学生的美,并不吝啬表扬。在教师的心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都应该是最好的,要让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
(1)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不是医生,不能总是看学生的不足与缺陷;教师不是警察,不能总是像盯着可疑的人那样,只看学生档案中的阴影。教师应该是个寻找宝藏的人,在学生心灵的土地上,寻找生命的精神资源,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发掘出来,变为精神财富。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我以积极的态度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进步而不是退步,以一个欣赏者的身份看待自己的学生,去赞赏学生的观点,赞赏学生的感情,赞赏学生的个性。常以欣赏的语气、相信学生能学好的神态、热情真挚的微笑、信任关爱的眼神、鼓励和支持的手势等,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真诚的爱。学生由此获得信心,获得学习的动力,并感悟到我不但是他们的恩师,而且还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更是他们成功的支持者。如我班学生郑某学习不认真,酷爱打篮球,家长怕影响学习一直不答应。我知道后,与他父母交流了意见与看法并协调他与父母的关系,最终达成共识,他父母鼓励发展他的兴趣爱好。让他学习与兴趣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同时约法三章:学习时间与发展兴趣的时间成正比;学习与业余爱好成正比;成绩与爱好要双丰收。在全校篮球比赛中,他表现出众,从此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认为我就是他的知音,在他对我产生“亲附”感后,我对他平时重新反复的错误进行反反复复的科学引导教育和细致入微的帮助,不断地关注、提醒和鼓励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总之,我们应尊重学生,欣赏其亮点激励其进步,把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调动到一个最高点,这正所谓“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去关心他人。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表示尊重、关爱、热情的同时,应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成绩提出高标准的要求。
(2)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努力创设有利于他们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尊重,而成功的秘诀就是具备自信心。如果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就会认为自己很笨,再努力也没用,于是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很可能会处于敌对状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断创造条件激励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品质是多层次的,必然导致学习结果的多层次。我在练习设计时,对同一目标设计出难易不同的几组练习,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组练习。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再根据不同评价对象的学习结果,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不管选择哪组题目,只要学生做正确,我就给予充分激励,满足学生学习中自我表现的欲望,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目标。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这样就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情感交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宽容学生
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又是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作为一名教师,以宽恕包容之心对待学生,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了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时间和悔改的余地,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大胸襟和巨大智慧,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宽容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一种教育手段。宽容的核心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原则,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为目的。在日常工作中,宽容表现为“三不”,即“不责学生之小过,不揭学生之隐私,不念学生之旧错。”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尝试前进和不断纠错的过程,他们是一个在错误中学习成长的人群。学生偶有违纪、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切忌与学生计较,当自己的情绪激动时一定要克制,不要冲动,待情绪稳定时再处理,千万不要跟学生“过不去”,一味地训斥、责怪学生,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学生对教师充满怨恨,甚至明目张胆地与教师作对。不仅教育的目的难以达到,师生关系僵持,反而还容易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了责怪,对学生德行的养成也极为不利,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宽容应以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基础。教师宽容学生的过错,实际上是把一种信任、一种责任交给学生,而学生得到信任和责任,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过错,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如我班学生陈某,家在乡下,平时很少回家,星期天去他伯伯家,有一次他到伯母那里偷了200元钱,他要求我给他保密,我答应了他,让他保证这是最后一次,要求他以认真学习来回报我。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不断地督促、鼓励他,他真的变了,经常会问我作业,成绩进步很大,我常在班上表扬他,任课老师也问我陈某变化怎么大。所以只要我们敞开宽容的胸怀,宽容的魅力就会显现,也就无须费太多的口舌和周折,只要以人格的魅力就可以达到教育目的,并创造一种与学生和谐相处的谅解和宽容的心理气氛。当然,宽容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退让、忍耐,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以宽容的人和事。宽容的内心是爱,宽容不是去对付,而是以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也会把这种智慧和美德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学生就能学会去宽恕别人,就会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就会懂得宽容原来是消除怨恨、责怪和愤怒的良药,就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融洽同学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一种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总之,宽容是一种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怀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更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和过错,在批评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真挚之情,用教师那颗真诚的心去滋润学生千万颗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的永恒话题,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学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让我们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田,向学生的心灵播撒阳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心灵的呵护。让我们努力做一位学生信任、喜欢、尊敬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快乐地工作,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吧!
参考文献:
周宏、高长海《教 育新概念全书》中国民 主法 制出 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施燕《保证学生健康心理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换》,中国和 平出 版 社
包秋《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国教育改革》
㈣ 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所以我个人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必须对学生有信心。 处处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远景。相信学生有能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这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树立起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的教育理念,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让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融,急学生所急,忧学生所忧,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给学生一份关爱,给学生一点温暖,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环境才会形成平等、尊重、交融、协作的和谐氛围,才会取得学习上的收获、情感上的升华,才会具有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态度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才会使学习者人格得到充分尊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时时处处体现人文情怀。
㈤ 多找一些古今中外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故事
一、程门立雪
出 处
《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典 故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二程简介:
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颢、颐二人孩童时代读书求学于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二程在孝感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㈥ 如何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都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感情的接近,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师生感情好时,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表扬和批评在融洽的师生感情中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表扬则被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则被认为是整人。在这里表扬和批评就成了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注入了爱生之情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全面地关心学生。当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光有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除了学生之间的关系外,师生关系可说是构成了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而亲密的关系。在师生关系的相互作用中,作为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作为学生也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作为我们老师本身,应当如何去做呢?
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做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他们同样是独立的,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克服过去那种把成人对教学的认识方式强加给小学生的做法,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做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的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自己,尊重教育。可见,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用运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不研究,不探索,不利教学方法的改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实际不符的教学方法肯定在教学中是失败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先教而后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他们去感受,体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最佳状态。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的批评都将激励他们,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
三、要关爱学生,以情动人。
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比如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经常和学生谈心,体贴和关爱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直观情感的优势,比如合理运用形体语言,形体语言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的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它是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而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可以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我尤为推崇大拇指赞扬法和击掌鼓励法。面部表情表达着教师的情感和意图,小学生最会跟眼色行事,教师只有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的感觉,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就会克服过去学生怕老师是因为老师凶的现象,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只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体育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使他们热爱学习、追求目标,全面健身发展的目的。
四、要建立一种合理、公平、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小学体育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朝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评价机制的滞后和操作性问题,使教学的评价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大部分学生因为对评价机制的不满而对教师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考核评价应坚持多元标准,通过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该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 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与现在作比较,我认为有时为了呵护童心,建立自信,降低标准,冲破限制有何不可?同时还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评价中,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但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评价水平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等诸多因素,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标准,对培养学生健康而向上的人格,体验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水平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的内涵,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协调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合理的运用评价方式最终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客观存在的关系,积极地认识它、研究它、改善它,其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㈦ 教师怎样与学生和谐相处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学生的良师,在课堂外,要做学生的益友。师生和谐相处,彼此才能有效沟通,有效交流。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和学生和谐相处呢?我有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 良好的师表形象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前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要爱岗敬业,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更要有母亲般的耐心细致,有清官似的公正严明。良好的师表形象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喜爱,能够把学生吸引在自己身边。先让学生喜欢上你这个老师,再让学生佩服你这个老师,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开展得有滋有味儿。 二 教育教学艺术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关键 生活中,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同时也能显现出教师的个人魅力。课堂上,教师精彩的评价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灵性。这需要教师博览群书,长期积累,时常反思。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年幼无知或是自控力不强,常会无意产生一些过错和失误。此时,老师不应一味埋怨责备,而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一想,将心比心,在谅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出产生过错和失误的原因。了解和掌握防止过失的方法。当然,特殊学生和特殊情况也要采取特殊的方法,总之,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教育时要掌握好方法,恩威并施。 三 真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保障 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儿童渴望能在充满爱的愉快的环境中成长。真正的爱是没有痕迹的,教师要学会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更要永怀一颗童心,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平时要留心观察他们,用心体验他们,真心关爱他们。只要有爱,只要用心,教师一定会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㈧ 浅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学生人生初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校园人文教育的发展。如何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真心投入 热爱学生 爱是教育最美的语言。教育是一项需要爱的事业,爱学生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底线,富有爱心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对学生的爱要明确爱的目的,讲究爱的方式,把握爱的尺度,爱要恰到好处,宽严结合,科学的施爱。只有学生体会到教师心中对他们的爱,才能更好的走进学生,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不仅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变化,而且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尤其是特殊家庭的学生,他们可能性格、行为怪异,对学习不敢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格外注意,多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用爱和关怀感染他们。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保护学生自尊心的重要性。师生相处中,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注意方式方法,既要宽容又要严格。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愿意与教师沟通,与教师配合,同时在学生心目中对教师也会多一份尊重。 爱学生就要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行为,承认他们的兴趣、爱好,支持他们的想法,看到他们的进步,多一份理解才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才会让他们感到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生活。 爱学生就要宽容学生。教师要有宽容之心,要与学生心与心交融,情与情共鸣。宽容学生是给学生一个台阶,也是给自己一个台阶。宽容有时就是一种冷处理的方法,它可以避免矛盾的升级。给学生一个台阶,不是教师对学生犯错误不闻不问,消极退让,而是用更机智的措施,方法,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引发自悟。给学生一个台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走出尴尬的境地,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提升精神境界。 二、放下架子 用微笑面对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这就要求教师从内心去除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放下架子,用微笑面对学生。 有些教师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心中有一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感觉。认为自己是教学过程中的指挥者,主宰者,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就容易使学生从心理与教师产生隔阂,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不利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教师应消除这种观念,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走进学生,聆听学生。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成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的合作伙伴。 有些教师平时对学生过于严肃,课上课下脸上表情如同一潭死水,学生感觉不到教师与他们的亲近,从而产生距离。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内课外放下师道,对学生多一丝微笑。带着微笑与他们打招呼,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着面对学生,微笑着讲课。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 三、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 教师要善于止怒,尤其是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更要调整自己的情绪。教师不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带进课堂,或者以自己的情绪变化来对待学生。心情好时,对学生也好,面带微笑,言谈举止带着一份轻松;心情不好时,情绪低落,对待学生态度生硬。虽然人的情绪直接影响行为,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因情绪变化而带来的对教育教学和师生关系不利的因素,把握住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四、讲究民主 注重平等 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民主、平等必不可少。作为教师在平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学生年龄虽小,但对周围事物是有一定的看法的,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而不能以我为主,要允许他们说,允许他们做,教师适当的指导,适当的鼓励,发扬民主,才能使师生真正相处,互相理解。教师过于的集中,学生就会有意见,有看法,要么抵触,不买账;要么惟命是从,消极心态,不利于学习,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平等的心。有些教师对优生关怀备至,喜爱有加,课上提问,课下辅导百般呵护。而面对差生,经常横眉冷对,冷嘲热讽。这样不但导致他们成绩的进一步下滑,甚至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他们都是我们的学生,教师都应该平等对待,对待那些差生我们更应该多一份关怀,多一份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爱,让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成长。 五、注重角色的转变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单单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适时的进行角色转变。学生懒散了,教师是严厉的父亲,督促他克服缺点;学生病了,教师是慈母,用爱的雨露滋润他;学生苦恼了,教师是知心姐姐,用理解的
㈨ 师生间如何和谐相处
宽容,宽容是美好心性的代表,也是最需要加强的美德之一。在我眼里,乐观、上进、宽容是分不开的。
眉间放一字“宽”,不但自己轻松自在,别人也舒服自然。
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宽容要以退为进、积极地防御。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宽容。宽容的最高境界是对众生的怜悯。
人缘。
足够的耐心和关注,就连小孩子也会舍不得你,听你话的。
切忌唠叨。虽然唠叨是一种关心。但这种过分关注往往是不信任的表现,会引起反感。
在指责别人错误之前,首先就要寻找出一点甚至多个自己在这一问题上做得不够或不对的地方。没有一个错误和自己全然无关,至少没有很好地指导和监督。
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也不要勉强。
从心理学角度,任何的想法都有其来由。任何的动机都有一定的诱因。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们意见提出的基础,就能够设身处地,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够契合对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消除阻碍和对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
任何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体会,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和体验,积极吸取之间的精华,做好扬弃。
宽容就是不计较,事情过了就算了。每个人都有错误,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
即使是背叛,也并非不可容忍。能够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也将以他坚强的心志在氛围中占据主动,以其威严更能够给人以信心、动力,因而更能够防止或减少背叛。
宽容也需要技巧。给一次机会并不是纵容,不是免除对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任何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何人都要承担各种各样的后果。否则,对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禁(错),显示出软弱。
宽容也意味着对自己的宽容。
人需要善待自己。人需要对自己的原谅。
不要给自己被太重的包袱。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让自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