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师德底线

师德底线

发布时间: 2020-11-18 21:28:21

A. "红七条"禁令 能不能守住师德底线

高校教师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不得索要或收取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10月9日下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向新京报记者介绍,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突出问题,教育部已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
学术抄袭,利用教学和论文指导机会“潜规则”女大学生,把科研经费当成个人消费“钱包”,索要学生或家长的财物,在招生、考试、推优和保研中徇私舞弊等等,这些高校师德问题,使得高校风气每况愈下,原本风清气正的高校变成了名利场、物质与欲望的交易所,令人焦虑。
对高校的师德问题,过去放得太松了,现在抓紧一下,很有必要。故而,教育部发布高校师德“红七条”,正当其时,而且,配套“红七条”,还将建立惩罚和问责机制,一方面,给“红七条”通上高压电,对违反“红七条”的教师严惩不贷;另一方面,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给高校负责人也套上了“紧箍咒”。
不论将来执行效果如何,教育部终于出手了,就此而言,值得点赞,更值得期待。因为,凡事管总比不管要好,有规则比没有规则要强。相信,有教育部的“红七条”这把利剑悬在高校教师和负责人的头上,过去那种随心所欲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加之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舆论监督相对比较给力,若有高校教师踩“红线”,将难逃“天网”。
不过,在问责机制威慑下,高校负责人担心“家丑外扬”之后影响其本人前途,极可能会把教师违反“红七条”的行为进行“内部处理”,从而捂住“家丑”的盖子,导致教师被从轻处理,问责高校负责人落空。所以,教育部还要建立和畅通举报违反“红七条”行为的渠道,及时发现问题,把高校“败类”清除出去,较好地扭转高校的风气。
因此,要使“红七条”真正发挥威力,接下来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将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能否一以贯之地把整治高校师德风气进行到底,防止人易事移,变成“昨日黄花”,考验着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智慧。而且,整治高校师德,也需要与高校治理法制化和“去行政化”同步。

B. 如何理解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底线要求

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书育人,教师也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从我走上三尺讲坛的那一天起,我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职业首先是爱国守法,德育先行,严格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去做,依法执教;其次是有责任感,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第三是不断学习知识,充实自己,也传授给学生。下面我从以上几点谈谈自己的感悟。
第一、爱国守法,德育先行。要教好书育好人,必德育先行。作为一名教师,德高为师,我经常以这句话提醒自己,要有高尚的师德,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就不能迟到,要求学生干净整洁,自己就不能邋遢,要求学生乐观向上,自己就更应该笑对人生,要学生爱你,你首先要爱学生,要学生遵守校规,你首先要遵守,与学生一起学习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在德育方面加大教育力度,使学生首先成为一个像老师一样爱国守法的公民,一个有着良好品德的中国人。和学生融合在一起,都有了好的道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执教,有学生上课开小差,我就不会罚他抄课文;有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我也不会罚他站,更不可能赶学生出教室。在面对学生问题时,走进学生的心灵中去,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同时还要有耐心。决不能动不动对学生发火、甚至打骂,这不仅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学生的心灵,而且使学生离你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心中有法,才能依法执教,尊重学生,才能和学生拥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有强烈的责任感,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自古至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长久以来,我们教师承载着普通人对其更多的期待和信任,在我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和工作过程中,强烈的责任感使我能把自己所掌握的有用知识技能方法全部教给学生,毫不保留,在课堂上讲好每一节课,把课讲透、讲精、讲通、讲活。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家庭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栋梁,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前途和未来负责,要对学生的人生负责,要对社会及学生的家长负责”。在这种强烈的责任感的驱使下,我努力为祖国培养有用的合格人才,培养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第三、终生学习的思想。“依法执教”在规范我们教育行为的同时,也教育了我自己。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的形势要求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更新观念,履行《教师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而要履行好法律,就必须学习,充实自己大脑,做到有法可依,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我更要把它学好,这样才能更好育人,也才能桃李满天下。
总之,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平日的教学管理中充分贯彻“依法执教”的精神,结合 “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充分尊重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实施教学。依据法律,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从素质教育入手,不以考试成绩优劣评判学生,重在特长与爱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培养“四有”新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C. 怎样理解师德底线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要特别倡导奉献精神,反对拜金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教师是一个社会事业,而不是谋生的职业,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从我们身边走过,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中成就感,就会体会到了我们的人生价值。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新时期教育老师必须具备的学生观。但不体罚学生与热爱学生仍是有差别的。“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更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孩子。学生犯了错误,也不能不管。我们可以和学生谈心、谈感受。让学生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感受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别人造成的伤害,这样孩子会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从根本上改正错误。其实学生完全能够从你的表情和语气中感受出你是善意还是恶意。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D. 师德的底线是什么

在社会格外关注师德的时候,在教育内部审视和反思师德的时候,在加强师德教育提升师德修养的时候,提出“师德的底线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是明智的。以往我们一味讲“红烛”精神、“春蚕”精神,讲“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崇高境界,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师德的“上线”。但是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现实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在下滑。因此从实际出发,对师德除了提出理想的高度,还应有个底线。有人提出师德的底线是人性,好像对于教师来说这个底线显得太低了些。我认为师德的底线应该是良心。
我们教师之间几十年来好说的一句话是:“当教师是个良心活”。这看起来是低调的,但这“良心”二字份量不轻,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良心的内涵其实很丰富。首先,良心是真心。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把“真”做为教育的至高境界。现在这个“真”字更为可贵,因为社会上假的东西太多了,校园里的假东西也不少,比如高喊素质教育却实干应试教育,在上级检查评估时制假材料,甚至指挥学生说假话以获得高分数,不一而足。这种弄虚作假、言行不一的思想作风败坏了校风、教风,带坏了学生。
良心是善心,是仁爱之心。一个教师要有满腔的悲悯之心,要做仁者,要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谁不爱学生,谁就教不好学生。”那些唯我独尊、言语霸道、动辄惩罚学生、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的教师缺的就是善心。那个逼学生母亲为其子陪读二十天还不依不饶使学生自杀的班主任,那个让学生当堂喝尿的教师,那个划伤四十一个小学生手心的女教师,他们都没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修养,缺少良心。
良心是事业心和责任心。要立志当一辈子教师,甘于青贫,耐得寂寞,不羡富贵浮华,不思跳槽下海。我们“出无车,食无鱼”,但我们有崇敬我们信赖我们爱我们的纯真善良的学生,我们面对的是清明透彻求知若渴的几十双眼睛,我们享受着人间的真情,我们把一株株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这是那些坐在主席台上和小轿车里的人得不到的精神享受。少数教师向住“富贵穴”和“肮脏地”,就让他们去吧,熬到最后是真金。
良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仍有很高的道德教育价值,特别是在道德失范的环境里,在教师中倡导良心,并以此作为教师道德的底线是恰当的。

E. “师德红线”究竟是什么线,是“道德底线”,还是“法律底线”

是道德底线,虽然各级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但仅是一种约束机制,并没有行成法律形式的强制措施,主要还是靠教师自觉遵守。

F. 师德修养的底线要求是什么

教书育人

G. 师德的底线在哪里

前不久,我所在学校的高一、高二年级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毕业会考,我是监考教师之一。虽说是国家考试,但作弊现象严重,违规者众多,其严肃性和权威性让人大跌眼镜。我只能在自己监考的考场内,凭着良心尽力去制止猖獗的舞弊行为。高二考物理时,一位女生先后两次接到其他考生传来的写有答案的纸团,两次均被我及时发现并没收,最后流着泪交了一张几乎空白的卷子。考完收卷时,同考场的另一位监考教师告诉我,在我上卫生间时,高二某班主任曾来打过招呼,请求在考试时对她班的学生给予“关照”,刚才那位作弊的女生就是她的学生,是个A优生,文科好,理科差。我听完感到愕然,这位班主任可是年年都被学校评为名师的教师啊! 下午考化学,我们两位监考教师提前来到考场。由于未到正式考试时间,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几个人。我开始提前分发演草纸。当发到上午那位作弊未成的女生面前时,她声音不大但非常清楚地对我说:“老师,你做得太过分了!”我大吃一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居然还有“小偷抓警察”这种事发生,这可是我二十多年教书生涯中的头一遭!怒火在胸中升腾,但我很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耐着性子问她:“为什么呢?”她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其他考场里那么多人作弊,老师们都不管,有些老师还帮学生传答案,就你管得严!”…… 很长时间里,我的内心无法平静下来,愤怒和悲哀交织于心头。这位女生言行的背后,分明晃动着教师的影子。我为作弊学生的黑白颠倒、美丑不分、无羞无耻而愤怒,为当下教育良知的失落而悲哀。 良知,在我看来,是一种超越历史、文化和种族,让人明辨是非和远离罪恶,同时拼死维护人性和正义的内心力量。具有良知的人,拥有忏悔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做人的尊严。除开那些良知完全泯灭的□□,正常的人都具有良知,只不过或强或弱,或警醒或沉睡。维克多雨果认为:“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成为圣人,因为那是特殊的情形;但是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常轨。”我把这个“必须遵循的常轨”称做“良知的底线”。这条“良知的底线”放到教师的身上,也可以转换为“师德的底线”。关于师德,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许多具体而不乏崇高的标准,要一一做到确实不容易。虽然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似的教育大家,更不可能让教师们象鲁迅、顾准那样为追求和捍卫真理勇敢战斗甚至奉献生命,在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的时代背景下,甚至连能够传道、授业、解惑这类真正合格的教师也只能是可遇不可求,但是,做一个正派诚信的人,反对和制止任何形式的作弊行为,必须成为对教师道德上的最低要求。因为教师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化重任,从事着用灵魂拥抱灵魂、用人格影响人格的重要工作,如果失去了这一师德底线,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基础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丧失这一师德底线的现象随处可见,情况很严重。严重之处不在于考试作弊人数众多、手段五花八门、技巧日臻成熟,而在于作弊学生耻感的缺失,在于教师群体人格的普遍矮化,其表现就是当大多数人面对作弊行为时,被迫或甘心地冷漠、麻木、认同、纵容甚至参与! 当下的中小学并没有真正的、成气候的素质教育,如果说有,那也只有在北京、上海等享受中央政策倾斜、占据大量教育资源的“国际大都市”中才有零星的闪现。实际上,我国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导致此种局面形成的体制性原因是:目前升学率作为急功近利的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替代了教育目标,并成为评价学校的近乎唯一的指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于政治动机,强行向下属的各级学校分配升学指标,然后按照升学率的高低给学校排名次、论赏罚。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决定着招生数量,决定着收入,最终决定着学校的生死存亡。学校将升学指标分配到各个班级,分配到各位教师头上,教师再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完成升学指标(升学率)的基础是考试成绩,是分数。对于学生来说,分数意味着名次、威信、成败及人生的走向;对于教师而言,分数代表着能耐、岗位、奖金、职称和房子。分数,已经从学生个人努力程度的标志变成了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尺度,已经从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变成了衡量学生所有能力的标准,由所量化的不足学校教育的1/10变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100%的指标。分数,已成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的命根子;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学校为了分数或者说因为分数而存在。 这种对分数的绝对性追求,实际上成为作弊行为泛滥的催生剂;通过作弊获取了大量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不义之利又从心理上为作弊行为的参与者、组织者提供了有效的反馈性激励。相当数量的学生,通过作弊由差生变为优生(可以获取奖学金),由升学无望变为轻松迈进大学校门,由只能考上普通大学变为考上重点大学。一位班主任,公开鼓励学生作弊,并竭尽所能为学生作弊创造种种有利条件,所教班级的成绩因而突出,被市教育局授予市级“诚信班主任”的荣誉称号。一位数学教师,因为有一个负责出全市统考题的铁哥们,每次统考前都会漏题于他,所以他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矛,在职称、分房、奖金等方面占尽便宜,还被评为县级名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真可谓“人格诚可贵,良知价更高,若为分数故,二者皆可抛”!在教师中,不少人为了提高自己所教学科或班级的考试成绩,已经到了不择手段、无羞无耻的地步,早已突破了师德的底线;有些人(绝不是个别!)的行为简直属于师德沦丧!但是这些行为不光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受到明里暗里的默许、支持和奖励。一位省重点中学的教师,拿着确凿的证据去校长那里投诉同行通过组织学生作弊而获得了好成绩,校长答复道:“我们只看结果,不管手段。”这真是典型的 “不管白猫黑猫,考出高分就是好猫”!相反地,那些正直的教师,那些恪守师德底线的教师,常常受到压制,日子往往不好过。拿我来说,自己感觉像个另类,精神上十分孤独,而且已经为坚持真实的存在与思想付出了代价,因为我触动了当下教育领域中的潜规则。前行的路越来越窄,我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一位成绩并不好的高中学生,一向老老实实、堂堂正正地考试,面对做不出来的试题从不作弊。但他却不止一次地找我倾诉内心的委屈和苦恼:作为一个后进生,自己学习十分刻苦,但努力爬坡的路上却没有公平可言,因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考不过那些作弊的同学,反而受到老师的责骂和疏远。老师,我该怎么办?以后的考试是不是也要作弊?我知道这个学生的家境贫寒,考大学对他而言,是改变自身命运、在社会和国家中获得上升机会的唯一途径,其意义不同寻常,但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任何大道理在此刻都会显得很苍白,况且我自己灵魂中的困惑并不比他少。沉默良久,我说道:我敬重你清白的失败! 目前中小学管理层面上所进行的不尊重法律的、对下不对上的非公正性改革,采取了量化考评制度、砸教师铁饭碗等弊端丛生、扼杀教育生命的措施,把中小学教师都变成了一年或几年任期的打工者,校务公开和民主治校成了一句空话,权力的绝对性进一步增强,喜欢搞“顺昌逆亡”的管理者有了更充足的行政保障,官员们能够以改革的名义随意打破教师生计的稳定、破坏教师依法应当享有的权利,各级教育官员的巨大权力基本上失去了来自教师的制约。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权力面前,教师们噤若寒蝉,成为王小波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人格萎缩,缺少做人的尊严。在这种背景下,当面临考验良知和勇气的遭际时,大多数教师选择沉默、苟且或同流合污,也就不难理解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也无法认同一些教师为了分数,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名和利,而昧着良心去击穿师德的底线!因为这关乎到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况且教师职业的性质也要求我们尽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用一颗站立的心灵去唤醒那些沉睡的灵魂。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学生从教育老师开始! 其实,突破良知底线的事情并不限于考试作弊,在当下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都经常地、大量地发生着。例如,如今中小学经常面临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各种各样名目繁杂的检查评比。在这些活动中,弄虚作假的现象比比皆是、司空惯见(教师们戏称其为“造假运动”),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被迫卷入其中,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的结果是心灵受到严重污染。《南方周末》曾报道过四川某中学在申报“国重 ”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情况,读来令人触目惊心(《南方周末》2002.8.8“观察A9”)。如此看来,学生之考试作弊,除了自身的主观原因、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的责任外,教育体制也难咎其过,而且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我们的教育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实的教育,不是“成就”人,而是“毁灭”人!想起来令人感到悲哀,我们越努力,离心中的教育理想就越远!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H. 如何坚守教师从教的职业道德底线师德讨论稿

视课堂如生命的敬业精神,敢于自我检讨,勇于承认错误的担当精神,明白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怎么做才是一个敬业爱岗,尽职奉献,守纪惜誉,知荣明耻的优秀教师;然后从“敬畏事业讲师德,严守教师底线;敬畏法纪懂规矩,严守公民红线;敬畏职业守纪律,严守执业边线”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教师有偿补课、体罚和变相体罚、酒后驾车、公然索礼等损害教师形象的案例,阐明师德师风的底线、红线、边线是所有教师不可逾越的“禁区”。

“讲师德、懂规矩、守纪律”巡讲报告会是对优良师德师风的弘扬与洗礼,精彩的报告让该校教职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生活中出现“自律意识不强、从教行为不廉、施教行为不端、个人形象不佳、爱岗敬业精神不强”会有损教师形象,甚至会给我们的个人事业和整个教体事业带来严重影响,告诫教职工要常怀敬畏之心,在思想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上向优秀教师看齐,坚守道德底线,不触碰纪律红线,提师能、修师德、严纪律,做一名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好教师,为我们上虞职教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热点内容
帮扶教师承诺 发布:2024-11-24 22:03:24 浏览:893
吉林瑞泰生物 发布:2024-11-24 21:27:32 浏览:164
班主任女友第一次 发布:2024-11-24 20:30:41 浏览:66
女教师吧 发布:2024-11-24 19:45:42 浏览:858
屈由历史 发布:2024-11-24 19:40:09 浏览:580
高中地理app 发布:2024-11-24 19:17:09 浏览:881
上帝与新物理学 发布:2024-11-24 18:59:23 浏览:449
金源康生物 发布:2024-11-24 18:27:09 浏览:651
保定教育网 发布:2024-11-24 17:17:02 浏览:787
师德先进个人推荐材料 发布:2024-11-24 16:04:48 浏览: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