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的文章
Ⅰ 师生之间的作文
师生之间
人们常说师生之间是亲密无间的同志关系,而我却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如同父子、母子一样,特别是我们这种感情尤其明显。
记得有一次,我由于作业做的太晚了,所以到了食堂,食堂已经没有饭了,我只好饿着肚子回到了教室。这时候,我们班的班主任陆老师正巧路过教室,看见我有气无力的样子,便问我:“陈彦雯,你怎么了?”我回答道:“我中午没有吃到饭。”陆老师听了,马上拉着我的手飞快地走到校门口的一家面店,帮我买了一碗牛肉面,那时候,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心里感激极了,眼睛也湿润了,看着陆老师满脸的笑容,我大口大口地吃完了面,陆老师用温暖的双手拉着我,走回了教室。
由于陆老师像慈母一般,所以我们都非常尊重他。有一次,该上语文课了,可是等了老半天,陆老师还没有来,我们心里担心极了。这时候,只见陆老师摇摇晃晃的走了进来,对我们说:“同学们,对不起,今天我路上开车摔了一跤,手脚都撞坏了,所以迟到了!”说完,便放下书,准备上课。这时,小明站起来说:“老师,我看你伤得不轻,到医院去看看吧,我们会自觉上好课的。”我们听了,也异口同声地说:“陆老师,你去看看医生吧!”陆老师听了,说:“不用了!”说完,便上起了课来。这堂课,我们听得比以往都要认真的多呢!
今年,我已经上四年级了,陆老师已经不教我们了,但我们却经常去办公室看望陆老师,陆老师也经常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师生之间就像父子、母子之间一样的亲密。
Ⅱ 找一篇师生的文章
藤 野 先 生
鲁 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十月十二日
Ⅲ 师生之间的文章
关于作文,想到的内容太多了。有个从事语文教育的朋友说,这样的内容,有些语文教师会拿去参考,那就不如也谈谈怎样教。这个善意,以及或者会拿去参考的语文教师的善意,我不敢辜负。可是想到谈,却感到困难不少。我昔年也当过语文教师,深知道语文教师的苦处,上课,要把未必好的文章说成天衣无缝,下课,要把不很通的作文改得体无完肤,精力比其他学科的教师费得多且不说,最头疼的是常常事倍而功半。当年我上学时期,不少人有个偏见:教数理化不能凑合,教语文(那时候名“国文”)可以凑合,比如有那么一位先生,教数理化等学科能力不够,而有后门,不能不照顾,那就只好让他教语文,因为他识汉字。到如今,这样看的人大概很少了吧?但也不见得没有。如果真有,那我就不得不以曾经是语文教师的资格,代今日的语文教师(也为自己)发几句牢骚,一吐不平之气。说气,气不足以服人,要讲理。其实,这理很简单,就是事实是,教语文课,特别累且不说,最要命的是特别难。比如家长送来几个学生,保证,甚至经过检验,资质都是中人以上,恳切地希望(这自然是人之常情),经过一段时间(比如五年或六年),老师把他们教“会”了。再比如我是历史教师,或者出于恻隐之心,或者出于爱面子,也许敢于这样回答:“请您放心,我一定办到。”这样回答,是想到,经过几年的教和学,背清楚中国的朝代统系,说清楚历朝的大事,至少不把秦始皇和秦琼搅在一起,总不会有问题。如果我是语文教师,即使同样有恻隐之心,同样爱面子,答话就不敢这样干脆;经过几年,作文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至少是不写错别字,行吗?我多年不教语文课,也许还是旧框框,过于保守,那就请现在仍在教课的诸位去答吧。我的想法,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向家长打保票的可靠的有效的办法。不错,都在想,而且想出的道道很不少,雨后春笋、汗牛充栋的语文教学报刊就是明证。但这证据同时可以看作反证,是药方多,可见都不是特效的。话像是扯得太远了,其实意思却是简单明确的,是教会作文非常难。善意的读者或者会说:“因为难,所以想听听你的意见。”我呢,自知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可是这篇韩非子《说难》却非作不可,怎么办?不得已,只好细题粗作,或正题歪作,办法少说(原因之一是难于细说,之二是胶柱鼓瑟未必有用),只说说我想到的应当注意之点。总之,仍同以前各节一样,近于无用的空话。打算分作四个题目谈,这一节谈“师生之间”。 师,一位,生,相当多,40上下。教师,有学识、经验、性情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教学,留到下一节谈。这里说学生,虽然年龄差不多,程度、兴趣等却也必致有差异。旧时代学塾教学,是合屋而不合班,比如有的学生念《千字文》,有的学生却念《诗经》,在一间房子里背诵吟唱,各不相扰。就学习语文说,这个办法不无好处,可是现在引用有困难,直截了当地说,那是小农经济,不足为训。既然不能考虑,也就可以暂且放过,留待有用的时候参考。 另一个必须考虑的是语文课的性质的特殊。怎么特殊?不久前有人告诉我,说王力先生在上海说,语文可以无师自通。这是经验之谈,很对,语文的性质就特殊在这里。数理化就不然,初步的,无师自学不容易,高深的更难。语文是学语言,可讲的理不多,至少是用处不大。学是学的“习惯”,比如同样的疑问句,汉语说“你是小王吗?”,“你是”的次序与直陈句相同,英语就不然,要说“Are&you”,颠倒一下。理何在?没有理,只是“习惯”。学而能成习惯,靠“熟”。熟,要靠自己动口,自己动手,“勤”。勤就能学会,学好,不勤就不成。这个意思已经说过多少次,因为总有人看作老生常谈,不重视,所以想再唠叨一次,举两种性质的例,郑重地证实一下。一种是很多人的经验,比如看《聊斋志异》,文言,典故多,难懂,但又喜欢鬼狐故事,爱不忍释,只好硬着头皮看,这样看多了,看惯了,也就懂了。这是偏于感性的。还有偏于理性的,比如读多了,文白都熟悉,看到“未之有也”与“未有之也”并存,知道后一种说法是错的,并能讲出一番大道理;看见“把他请”、“把他请来”、“把他坐上车”并存,知道前后两种说法都不对,也能讲出一番大道理。不管是久而自通还是能够讲出一番大道理,基础都是“熟”,不是先记清知识和原则,然后用知识去分辨,用原则去衡量,判定是非。 因为语文具有如此特殊的性质,教师想要教会、教好,就必须适应这个特殊的性质。怎样适应?可一言以蔽之,要以学生的活动或说主动为主,教师的教导为辅;或者换句话说,要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在前后左右关照关照。有人也许会想,这是不是启发式?我说不是,因为启发式是先引起兴趣后开讲,以学生为主是尽量让学生去读、去写,教师少讲。我有时想,教语文(包括作文),教师无妨退居顾问的地位(自然要在识字阶段以后),比如课本上收的是范文,其中也许有难点,有就讲讲,不难的地方就少讲甚至不讲,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体会。用这种办法教,效果就一定不如满堂分析课文的思想意义、写法特点,以及语句的语法结构吗?我看不见得,因为少讲或不讲,学生活动多,主动性大,熟的机会就多得多。课本之内是这样,课本之外(课外读物)当然更是这样。 说严重一点,有的教法(自然完全出于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是正好反过来,以教师为主,学生为从,无论课上课下,学生都随着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团团转。比如教一篇课文,讲前要布置作业:解释生词,体会文意,等等。上课了,问词意,问文意,然后小张念了小王念。再然后是开讲,重点是分析:思想意义,篇章结构,写法特点,甚至某些语句的语法结构,等等。再其后,比如讲完了,还要布置作业,由发挥教育意义之深刻起,直到把某几个句子(多是长句)画为图解止,等等。我没有多调查研究,可是偶尔有大小孩子来诉苦,说累得要死,总是夜十时以前不能睡,却始终不知道画这样麻烦的图解有什么用,拿起笔来怎么样能够写通顺了。我同情这些累得要死的孩子。但是更同情那些使孩子累得要死的教师,因为他们不只要在堂上分析,还要在堂下写教案或变相的教案。——有个时期,教案甚至被抬举到同于演出的剧本,你上台演《游园惊梦》,就一定得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个字不许错。如果说孩子是累得要死,教师就可以说是几乎死去了。我常常想,什么事都要问问效果,这种学生和教师都累得要死的办法,有什么效果呢?我看,最值得重视的效果是学生没有时间读,没有时间写,因而没有熟的机会,并永远不能培养成为熟和通之基础的读写兴趣。要熟,要通,至少我个人想,办法要反过来,让学生自己去活动,多读,多写。有的人也许要担心,就拿读说吧,学生自己读,不懂,体会不深,甚至理解错了,怎么办?我的想法,这毫无关系,读多了自然就懂了,体会深了;退一步说,理解错了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教师又何尝不可以理解错了?语文专家又何尝不可以理解错了?何况错误总会随着读得多而逐渐减少,这就好。总之,原则是,如果“多”和“确”不能两全,那就宁可抓紧“多”,把“确”放松一些。这种办法的附带收获是:学生有了自由甚至兴趣,在读写方面可以自己调节,不至累得要死;教师呢,也可以活动一些,不至于长年背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自然,最重大的收获还是熟能生巧,虽“有”师而“自”通。 有的人也许会想,我的设想是让学生走放任的路,教师睡大觉。其实不然。专就教师说,他的工作只是变机械为灵活,担子并没有减轻,甚至更重了。为什么?因为有些重要而不容易的事,他必须做。 (1)要引路。打个比方,学生是外地的甚至外国的旅游者,想用有限的时间饱看北京的风光;教师是导游者,就必须能够说清楚,都有什么可看,看某个地方,可以利用什么交通工具,顺着什么方向走,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等。教语文也一样,学生起初都是不辨东西南北的,身上背着家长的希望(变不通为通)来求学,几乎是每迈一步都要教师来指点:学语文是学什么,怎样学,怎样向前走,哪条路平坦,哪条路崎岖,最终要走到哪里,等等。再说具体一点,比如学生拿到语文课本,或者什么课外读物,翻翻,通常会提出种种问题:这个字怎么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段话的大意是……,对吗?我不喜欢这一篇,是怎么回事?某一本我看完了,再看什么好?你的意见,我不同意,可以说说吗?等等。教师要有问必答,虽然不必担保都正确,却要言之成理,使学生心服;更重要的是要有助于学生顺利地前进。有时候,有的学生默默然,那表示他还没有走到能够提出问题的地点,是问题更大,这就要用到启发式,牵着他向前走,或推着他向前走。 (2)还要适当地因材施教。上面提到旧时代学塾中合屋不合班的教法,现在全套引进不容易,似乎也没有必要,但适当地采用一些还是可以的,或说应该的。以读为例,不同的学生,资质不同,兴趣不同,学力也有高下之分,那就不能求画一,要读什么都读什么,要读多少都读多少;而最好是,应该吃酸的就供山楂,应该吃辣的就供青椒,只要能够吃饱了养壮了就成,食单却不要求一律,而常常是故意不一律。 (3)还要严格要求。上面多次说到自由,说到主动,这不是放任,因为它有明确的目的,是学好语文,能写通。就这目的说又没有自由,绝不放任。再说简单明快一些,是只有前进、求快求好的自由,没有踏步不进、不快不好的自由。学,未必是本能所具,因而培养兴趣并不容易。这有如上路的马,如果不好好往前跑,就不能不打几鞭子。鞭子是比喻,意思是要严格要求。这包括大大小小的许多事,只举两个例:a.限定半个月读完一本课外书,交读书笔记,某一学生到期没读完,不交笔记,决不通融,扣分不算,还要补上。b.作文,字写得既不清楚,又不整齐,或者标点马马虎虎,也决不通融,扣分不算,退回,重写。 (4)还有更根本的任务要争取完成,是引导学生,使他们逐渐培养成学语文的兴趣,也就是读写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鞭子用不着了,“多”和“熟”没有问题了,也就是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其实,所谓兴趣,同上面谈到的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正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或不同阶段,它的形貌的表现是师生在一起读,在一起写,在一起研讨,在一起体会,总之是在一起前进。师,也许有些白发了吧?同孩子们携手前进,是忘年交,我以为,语文课的师生关系最好是这样。 有问必答,因材施教,培养兴趣,携手并进,这比写教案、背教案究竟容易多少呢?——难易是小事,效果是大事,所以凡是与语文教育有关的人都应该平心静气地想一想。
参考资料:杂谈三六
Ⅳ 读者中关于师生情的文章
师生情
刚开始读书,那时候由于不太懂事,所以还不怎么尊重老师的劳动,只是在书本上念几遍: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更不要说什么师生情了。直到小学三年级,我才学了《师生情》这课。说的主要是一位老师病在里,几个同学把一篮鸡蛋送去。那时,我才懂得什么是师生情。
老师辅导学生,那是师生情。记得小学时我
很差,即使是最基本的也没有思路。那时,她每天下课后都叫我到办公室,给我讲题。而且从解题方法到技巧到运用,她都给我讲。而且还不断地在纸上写,哪一次作业做得不好,她都能为我找到原因:上课不专心,态度不端正或知识点掌握得不好。从那以后,我每做一道题动有不错的效果,感觉收获不少。成绩也因此提高。
学生给老师的一声问好,那是师生情。初二的教师节那天,我们同学在每一位老师上课后都说声:“祝老师节日快乐!”其实,这种感情用语言表达是难以足够的。更重要还是看行动和成绩。“如果你的声音叫得再动听,那也说不上实际行动。”那是初二时候英语老师说过一句话。说到初二不得不提那位语文老师。上课有气势:说话响亮,针对课文内容另加了其他情节,而且能够生动地进行说明。他不着急每一次考得如何,而是需要知道为什么会有错误,积累失败经验,才有所进步。所以,这些都是老师们需要追求的实际方面的东西。既向老师问好,更注实际行动,师生情才会更浓厚。更清纯,令人回味无穷。
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那也是师生情。刚从初三走来,细细地回头品味初三一年的点点滴滴,令人难忘的是我的班主任。每天早上六点半,他就要求全体学生到教师学习。为了营造更浓的学习气氛,每天中午他都要求带政治的知识回宿舍背,而且还进行突击检查。那时看,我们都觉得自己很苦,没有了和同学谈话的自由。但看到每次模拟考试成绩不断提高,才想到得益于每天中午的这一“背”,中考成绩出来以后,我兴奋地知道了政治成绩是84分,对我来说已经不错了。但我还没来得及和他说声,就匆匆离开了初中。
师生情难以用语言表达,它只在不起眼的角落。
Ⅳ 关于师生之间的作文!
感恩老师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很多很多的人…… 我要感恩我的老师.
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蒙学初开的小学生,从求知若渴的少年到展翅高飞的成人,从门外汉到专才,从人类的结绳记事到今天信息时代的来临,教师的作用时时刻刻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整个过程.正像人们所共识的那样:社会的发展依靠教育,教育的发展依靠教师.教师的默默辛劳换来了人类文明的勃勃生机.
老师的爱,叫做师生情.这种情是人世间最严肃的情.当我犯错误而受到惩罚时教导我的是老师;当我遇到一道难解的题而汗流浃背的时候,为我细心讲解的是老师.一个赞扬的眼神,使我万分开心;一句温暖的问候,使我感受到第二种亲情.
有一位教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荣誉和赞美,我们只喜欢"老师"这两个字……这些质朴的言语无疑是教师们共同的心声,是他们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我们感谢老师们辛勤的教育,感恩于他们的谆谆教诲,然而,再多赞美的言语,仰慕的辞藻,也比不上我们用爱和行动来感恩老师.
当我怀着害怕的心第一次跨进校门时,老师您阳光般的笑容给我以安慰.您将我那颗恐惧的心理带进了学校,带进了丰富多彩校园,也带进了学习的殿堂.
当我怀着疑惑的心面对一道难题时,您耐心细致的给我讲解解题的思路.您将我那颗困惑,堵塞的心理带到了题中,带进了举一反三的解题思路中,也带进了趣味无穷的数学天地里.当我怀着惭愧的心面对错误时,您意味深长的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您将我那颗幼小,无知的心灵带到了正确的道理中,带进了我日后要正确面对错误的信念中,也带进从错误走向正确的生活中.
当我怀着失落的心面对失败时,您天使般的来到我身边给我以勇气与希望.您将我那颗受伤,气馁的心带进了"自信"的"天空"中,带进了浩瀚的"海洋"里,也带进了以后成功的大门里.
当我怀着喜悦的心对待成功时,您善意的提醒给我以谦虚.您将我那颗骄傲,浮躁的心带到了巍巍的"高山"上,带进了上进的"流水"中,也带进了自强不息的世界里.
当我……
不论我遇到了什么,您都会与我一同面对.老师,在我的眼里您是神奇的.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您,"感恩您,我的老师,感恩您为我所做的一切!"那么,什么是感恩呢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了你的全身心地投入,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
下课后,在走廊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
Ⅵ 求一篇关于师生的文章
教师节已经过去啦
Ⅶ 写师生之间的文章!急!
给你一个范文参考一下
希望你能自己好好的写作文
祝你学习步步高升!
师生之间
人们常说师生之间是亲密无间的同志关系,而我却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如同父子、母子一样,特别是我们这种感情尤其明显。
记得有一次,我由于作业做的太晚了,所以到了食堂,食堂已经没有饭了,我只好饿着肚子回到了教室。这时候,我们班的班主任陆老师正巧路过教室,看见我有气无力的样子,便问我:“陈彦雯,你怎么了?”我回答道:“我中午没有吃到饭。”陆老师听了,马上拉着我的手飞快地走到校门口的一家面店,帮我买了一碗牛肉面,那时候,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心里感激极了,眼睛也湿润了,看着陆老师满脸的笑容,我大口大口地吃完了面,陆老师用温暖的双手拉着我,走回了教室。
由于陆老师像慈母一般,所以我们都非常尊重他。有一次,该上语文课了,可是等了老半天,陆老师还没有来,我们心里担心极了。这时候,只见陆老师摇摇晃晃的走了进来,对我们说:“同学们,对不起,今天我路上开车摔了一跤,手脚都撞坏了,所以迟到了!”说完,便放下书,准备上课。这时,小明站起来说:“老师,我看你伤得不轻,到医院去看看吧,我们会自觉上好课的。”我们听了,也异口同声地说:“陆老师,你去看看医生吧!”陆老师听了,说:“不用了!”说完,便上起了课来。这堂课,我们听得比以往都要认真的多呢!
今年,我已经上四年级了,陆老师已经不教我们了,但我们却经常去办公室看望陆老师,陆老师也经常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师生之间就像父子、母子之间一样的亲密。
Ⅷ 写师生故事的作文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看着一位位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而又辛勤的教师。在教师节里,老师最想要得礼物就是我们的学习成绩,但是还是有人为老师献上最美丽的鲜花。 大家快来看呀!这儿有一幅献花图。图上有一位小女孩把刚从山上采来的野花,来到老师办公室窗前,悄悄把野花放到老师笔筒里。你们看老师的办公室桌子上有台历、语文书、老花镜、笔筒、墨水、地球仪……每一件物品都代表着老师为我们付出的辛苦。 看到桌子上的老花镜,就知道老师已经教几十年的书了,而且教出来的都是有着很大成就能教几十年书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好老师。在看看您用的红墨水批改出的作业;用红墨水写出的好文章;用红墨水写出优秀的教案。您在几十年里,您白天忙着给同学们上课,晚上又忙着备课,您为我们批改到深夜。可是您并没有白白操劳,您教出的人都是人才。您对你的工作是那样认真负责,从来都不会有一丝粗心大意。 老师啊老师,您不分日夜的工作,都是为了我们,能让我们有条出路,能有出息。老师,您就放心吧,我们大家不会让您失望的,有的人虽然当不上白领,但是也不会走上什么歪路的! 老师,您也来看看这幅画吧,当您看到这幅画时,您也会感到无限的欣慰。您会知道其实您的学生一直都是从心底里崇敬您,爱着你。 ———————————————————————————————————————— 刚开始读书,那时候由于不太懂事,所以还不怎么尊重老师的劳动,只是在书本上念几遍: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更不要说什么师生情了。直到小学三年级,我才学了《师生情》这课。说的主要是一位老师病在医院里,几个同学把一篮鸡蛋送去。那时,我才懂得什么是师生情。 老师辅导学生,那是师生情。记得小学时我数学基础很差,即使是最基本的也没有思路。那时,她每天下课后都叫我到办公室,给我讲题。而且从解题方法到技巧到运用,她都给我讲。而且还不断地在纸上写,哪一次作业做得不好,她都能为我找到原因:上课不专心,态度不端正或知识点掌握得不好。从那以后,我每做一道题动有不错的效果,感觉收获不少。成绩也因此提高。 学生给老师的一声问好,那是师生情。初二的教师节那天,我们同学在每一位老师上课后都说声:“祝老师节日快乐!”其实,这种感情用语言表达是难以足够的。更重要还是看行动和成绩。“如果你的声音叫得再动听,那也说不上实际行动。”那是初二时候英语老师说过一句话。说到初二不得不提那位语文老师。上课有气势:说话响亮,针对课文内容另加了其他情节,而且能够生动地进行说明。他不着急每一次考得如何,而是需要知道为什么会有错误,积累失败经验,才有所进步。所以,这些都是老师们需要追求的实际方面的东西。既向老师问好,更注实际行动,师生情才会更浓厚。更清纯,令人回味无穷。 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那也是师生情。刚从初三走来,细细地回头品味初三一年的点点滴滴,令人难忘的是我的班主任。每天早上六点半,他就要求全体学生到教师学习。为了营造更浓的学习气氛,每天中午他都要求带政治的知识回宿舍背,而且还进行突击检查。那时看,我们都觉得自己很苦,没有了和同学谈话的自由。但看到每次模拟考试成绩不断提高,才想到得益于每天中午的这一“背”,中考成绩出来以后,我兴奋地知道了政治成绩是84分,对我来说已经不错了。但我还没来得及和他说声谢谢,就匆匆离开了初中。 师生情难以用语言表达,它只在不起眼的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