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孔子师生观

孔子师生观

发布时间: 2020-11-19 00:15:33

❶ 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

师生之间的态度是和谐的。
孔子到武城游,
闻弦歌之声,
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
这分明是孔子对颜偃开的玩笑。
师生之间可以自由开玩笑,
不正说明孔门师徒见的关系融洽吗?

❷ 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因材施教:善于观察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对每一个学生都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教育过程:十分注意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各个方面身体力行,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教育学生贯彻“知错必改”的原则,要求学生和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有过必改。“过则勿惮改,不二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有过错不要怕改掉它,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有错不改,那才是真的错了。
孔子教育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夫子教育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也是这样做的,可以说他是“诲人不倦”的典范。谁向他请教,他都无保留的教诲,无论有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生。
孔子热爱学生,真诚无私教诲学生,生活上对学生关怀备至,师生关系亲密无间。

❸ 《论语》及孔子的教育观点

《论语》及孔子的教育观点:
a)、 “听其行而观其行”(强调实践的作用)
b)、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强调榜样的作用)
c)、 “以友辅仁”(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d)、 “不迁怒不贰过”(强调受教育者端正态度的重要性,不要迁怒他人,知错能改)
e)、 “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严于律己)
f)、 “各因其材”(强调因材施教)

❹ 孔子的教师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占有特殊位置。陶冶学生的品德,教导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才能,发展他们的专长等等,都是教师的重大职责。孔子根据他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会执行;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不正派,就是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不听从。他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
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可以与他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偏与他谈,这叫做浪费了语言。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对教师的要求: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孔子还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尔已矣。”学生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至于圣与仁,我不敢当,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生说,这正是我们所难以学到的。学生子贡称赞道:“学不厌,智也;新不偿.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吕氏春秋•尊师》也有相似的记载:于贡问孔子:“后世怎样称道您老人家?”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一定要说吧,就算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概就是这样吧!”

3、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有人敢骂我了。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学生,能够不叫他勤劳吗?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吗?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对于青年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青年后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成年人呢?这里包含有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承担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观点。

4、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善诱人",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总之,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就是孔子表现出来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从《论语》上记载的材料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孔子对学生们的热爱,一方面也表现出弟子对老师的无限敬仰,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尊师爱生的关系。从教师方面来说,孔子的经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的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我们今天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营养,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认真地加以总结,批判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

❺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

教育主张 作为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并经过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这些主张,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教育体系。 (一)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类,应作种类、族类、类别解。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宜同资教”。孔子也在其一生的教育中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贾之人,又有劳动者,甚至有人还曾经为盗,所以荀子也说孔门多杂(《荀子·法行》)。《吕氏春秋·劝学》说:“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实无不可”,这也是“有教无类” 的真正含义。 (二)教育主体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的人,在他之前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并以此谋生的人是不为我们所知的。孔子早年虽也“尝为委吏”,“尝为乘田”,但自从“大夫之后”,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教师这个社会阶层,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孔子第一次明确主张了老师的专职性,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的精神追求道,并极力寻找弘道的机会,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 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对提倡“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孔子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弟子们受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这是很有代表性的。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开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退。孔子培养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迟地参加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政治,改良社会政治,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反对了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成为当时积极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够确切的说法。刘謼南说:“夫文与行,固为二物,至于忠信,特行中之两端耳,又何别为二教!”指出忠信二而实一,是正确的。从孔子教育的目的上看,他要培养的是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和谐统一的君子,所以,他教育的内容也是德才并重,既加强道德教育也注重知识教育。 (一)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即所谓德育。孔子的德育最主要的内容是“仁”。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但不外是“爱人”这个总原则。他同时还提出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一系列具体概念,丰富发展了德育的内容。 孔子在德育的方式上,十分注重实践,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在研究孔子德育主张时,匡亚明先生说:“道德行为是检验道德认识是否明确、道德情操是否高尚、道德观念是否坚定的试金石,是品德修养进入躬行实践的最主要的环节。”(《中国历史是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二)文献知识 在文献知识方面,孔子主要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教授学生。对于“六艺”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话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诗》即《诗经》,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在当时主要用于典礼、应接和赋诗言志等方面。孔子认为学《诗》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不学诗,无以言”(《季氏》),把诗教当成修养道德,陶冶性情,建功立业的主要手段,并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乐》是孔子教育中一项重要教材,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理论、音乐审美、音乐功能等内容,是孔子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书》又称《尚书》或《书经》。现在所见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由《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拼合而成,共二十九篇。《书》是孔子的教育体系中培养从政人才的政治课本。 《礼》是现存礼书经东汉郑玄融合“古”“今”两派后,定型为三种,即《周礼》、《仪礼》、《礼记》。《周礼》讲各种官制,《仪礼》讲各种典礼节仪;《礼记》讲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易》又称《周易》,讲解事物变化。《周易》以八卦为纲构成体系。基本符号“―― ”(阴爻)和“—”(阳爻)两种,再由“―― ”和“— ”三三组合,而成八类,再将八类两相重而成六十四门。关于《易》的传统说法是:伏羲作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翼,但未必全部可靠。孔子晚年专研过《周易》,并以《易》教授弟子。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后世有《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和《春秋左传》阐释它。孔子晚年专注于修编《春秋》,他曾感叹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包含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论,是孔子对学生进行政治和历史教育的教科书。 (三)体育锻炼 孔子除教授书本知识外,还以一些技艺为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射”和“御”即属此类。“射”是射箭,“御”是驾车,都是当时上层社会对士阶层的要求之一。 教学方法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其一生出色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灵活多样,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在过去而且在当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是要占有知识材料,“思”就是对看到的知识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孔子认为,要使一个人成才,就必须通过培养,使他既善于占有资料又勤于对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教好学生。 关于孔子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清初王夫之曾说:“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愈远,思正有助于学。”(《四书训义》卷六) (二)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活动,它的教育对象是各个不同的有着独立意识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中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方法同时教育好所有的受教育者。孔子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创造性地施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并不说孔子要把人分个三六九等,而是说孔子能够正视学生资质上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选择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论语?先进》中记载,冉求做事好退宿,胆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果断,想到了就应马上去做;仲由胆大,欠考虑,孔子怕他冒失惹祸,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三)善于启发 循循善诱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说,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开导他,在学生想表达自己思想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启发他说出来。另外,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强教下去了。这总的精神体现了孔子务实和对每个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相长 孔子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可以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孔子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回答情况的书。教学相长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勇于放下架子,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不足,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并把学来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实际上,“诲人不倦”是要以“学而不厌”为基础。另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中体现的师生平等观,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❻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

教育主张 作为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并经过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这些主张,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教育体系.(一)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类,应作种类、族类、类别解.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宜同资教”.孔子也在其一生的教育中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贾之人,又有劳动者,甚至有人还曾经为盗,所以荀子也说孔门多杂(《荀子·法行》).《吕氏春秋·劝学》说:“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实无不可”,这也是“有教无类” 的真正含义.(二)教育主体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的人,在他之前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并以此谋生的人是不为我们所知的.孔子早年虽也“尝为委吏”,“尝为乘田”,但自从“大夫之后”,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教师这个社会阶层,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孔子第一次明确主张了老师的专职性,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的精神追求道,并极力寻找弘道的机会,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对提倡“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孔子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弟子们受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这是很有代表性的.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开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退.孔子培养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迟地参加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政治,改良社会政治,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反对了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成为当时积极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够确切的说法.刘謼南说:“夫文与行,固为二物,至于忠信,特行中之两端耳,又何别为二教!”指出忠信二而实一,是正确的.从孔子教育的目的上看,他要培养的是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和谐统一的君子,所以,他教育的内容也是德才并重,既加强道德教育也注重知识教育.(一)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即所谓德育.孔子的德育最主要的内容是“仁”.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但不外是“爱人”这个总原则.他同时还提出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一系列具体概念,丰富发展了德育的内容.孔子在德育的方式上,十分注重实践,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在研究孔子德育主张时,匡亚明先生说:“道德行为是检验道德认识是否明确、道德情操是否高尚、道德观念是否坚定的试金石,是品德修养进入躬行实践的最主要的环节.”(《中国历史是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二)文献知识 在文献知识方面,孔子主要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教授学生.对于“六艺”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话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诗》即《诗经》,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在当时主要用于典礼、应接和赋诗言志等方面.孔子认为学《诗》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不学诗,无以言”(《季氏》),把诗教当成修养道德,陶冶性情,建功立业的主要手段,并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乐》是孔子教育中一项重要教材,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理论、音乐审美、音乐功能等内容,是孔子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书》又称《尚书》或《书经》.现在所见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由《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拼合而成,共二十九篇.《书》是孔子的教育体系中培养从政人才的政治课本.《礼》是现存礼书经东汉郑玄融合“古”“今”两派后,定型为三种,即《周礼》、《仪礼》、《礼记》.《周礼》讲各种官制,《仪礼》讲各种典礼节仪;《礼记》讲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易》又称《周易》,讲解事物变化.《周易》以八卦为纲构成体系.基本符号“―― ”(阴爻)和“—”(阳爻)两种,再由“―― ”和“— ”三三组合,而成八类,再将八类两相重而成六十四门.关于《易》的传统说法是:伏羲作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翼,但未必全部可靠.孔子晚年专研过《周易》,并以《易》教授弟子.《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后世有《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和《春秋左传》阐释它.孔子晚年专注于修编《春秋》,他曾感叹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包含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论,是孔子对学生进行政治和历史教育的教科书.(三)体育锻炼 孔子除教授书本知识外,还以一些技艺为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射”和“御”即属此类.“射”是射箭,“御”是驾车,都是当时上层社会对士阶层的要求之一. 教学方法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其一生出色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灵活多样,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在过去而且在当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一)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是要占有知识材料,“思”就是对看到的知识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孔子认为,要使一个人成才,就必须通过培养,使他既善于占有资料又勤于对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教好学生.关于孔子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清初王夫之曾说:“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愈远,思正有助于学.”(《四书训义》卷六)(二)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活动,它的教育对象是各个不同的有着独立意识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中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方法同时教育好所有的受教育者.孔子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创造性地施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并不说孔子要把人分个三六九等,而是说孔子能够正视学生资质上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选择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论语?先进》中记载,冉求做事好退宿,胆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果断,想到了就应马上去做;仲由胆大,欠考虑,孔子怕他冒失惹祸,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三)善于启发 循循善诱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说,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开导他,在学生想表达自己思想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启发他说出来.另外,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强教下去了.这总的精神体现了孔子务实和对每个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四)教学相长 孔子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可以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孔子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回答情况的书.教学相长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勇于放下架子,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不足,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并把学来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实际上,“诲人不倦”是要以“学而不厌”为基础.另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中体现的师生平等观,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❼ 论语关于师生关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解析: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竭尽全力;服侍君主,忠于职守;与朋友交往,讲求信誉。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有学问了。”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解析: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解析:孔子说:“同学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4、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解析: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解析: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
6、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解析: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不可诋毁的。他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仲尼,就好比是日月,是无法逾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伤害呢?只显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译文解析: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解析: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解析: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解析: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❽ 结合《论语》结合孔子师生关系,谈谈当今师生之现状,如何继承与发展

《论语》记载了不少孔子关于教育问题的言论,比如“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过高的要求就不说了,但“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恐怕是做老师的底线,当今的老师们能够做到这点就不错了。至于学生方面,家长们首先应当懂得尊重他人,进而尊师重教,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真正尊敬老师。

❾ 孔子育人注重哪些方面

孔子教育学生,既是德育第一,又注重全面发展。他是中国最早的贯彻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教育家。

德育,上节已经讲过,它贯穿于各科教学,同时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他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学生获得多学科的知识。他编选的教材是:

《诗》(《诗经》):上古歌诗选集,属于文学,通过学《诗》可以陶冶情操,观察生活,了解风俗民情,增长社会和自然知识,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书》(《尚书》):三代(夏、商、周)历史档案文献,读《书》可以学习上古政治经验,属于古代史和政治教科书。

《易》(《周易》):本来是周代通用的卜筮用书,但孔子不赞成卜筮,他发现了其中的哲学内涵,据说《易传》中的一部分文章是他的讲稿,他把《周易》讲解为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哲学书。

《礼》(《仪礼》):记录了当时通行的礼仪17篇。通过学《礼》,培养遵纪守法观念,维护礼法制度和社会行为规范,属于法制教育。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做典礼司仪的工作。

《乐》(《乐经》):乐谱、乐理均已失传,属于音乐艺术教育。

《春秋》:孔子时代的近代史,内容侧重于近代政治史。

他整理编辑和纂修的这六种教材,包括政治文献、古代史、近代史、哲学、法律、文学语言、艺术等学科,较古代贵族学校的教学内容,大为丰富,他进行了当时条件下的重大教材革新,他编的教材,是中国人两千年的传统教科书。

不能认为孔子办学只传授这六种教材,传统教育的“六艺”,他并没有抛弃,而是有所保留或改造。传统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

礼:孔子抄录了通行的礼仪17篇,传授给学生。《论语》记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途中在大树下休息,他还指导学生演习礼仪,以备学生将来司礼之用。这样来学礼,如同上礼仪实践课。

乐:孔子选择古典雅正的、启发心气平和、激扬向上进取精神的乐曲,他本人热爱音乐,精通琴艺,喜好唱歌,钻研乐理。他的学生也重视音乐,如他的一位弟子担任武城宰,他带学生前去参观,“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到武城来,听见全城弦歌之声),可见弟子也学习音乐,掌握技艺。

射:射箭,从原始氏族社会起,它是狩猎、作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也是每个青年必须具备的生存本领。孔子本人会射箭,办学时办过射箭比赛大会(类似运动会),弟子们也掌握这一技能。他们师生被匡人包围,他们能抵抗几天,证明不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御:驾车、骑马。车、马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古人作战时也用戎车和骑兵,所以御也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孔子年轻时给人赶过车,周游列国时虽由弟子赶车,有时他也自己驾驭。弟子们大都能够驾车。与射箭一样,御也属于体育。

书:这个“书”字指写字,从贵族学校到现代学校,都有练习写字这个科目。孔子的学生后来有的做官,有的教书,或给人家作文、司礼,写字不能不练。书,属于实用学科。

数:指数学,孔子的学生有的经商,有的做官管理赋税,当然要学数学。孔子的学生有的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时还很年轻,这些初级的实用学科当然要学。

孔子教学并非只讲六经,清人颜元说:“孔门司行礼、乐、射、御之学,促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孔子的教学除人文社会科学科目,还有初级的实用科目,以及体育和美育。孔子的美育包括以下内容:

《诗》、《乐》是文学艺术科目,属于审美教育。

孔子的美育,还要求从个人仪表开始。他认为人的仪表应该“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十八章)(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就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适当地结合,才是个君子。)孔子认为一个人既要内心朴实,又要表现文雅,即心灵美和仪表形象美相结合。他注重仪表庄重温和,服装简朴整洁,颜色配合适当,举止谦让有礼,而又胸怀坦荡;这些都是心灵美和形象美相结合。

孔子讲“雅言”(当时的普通话),而且“慎言”,即不胡乱讲话。《泰伯》第四章记他的学生曾参对这一点曾说出自己的体会:“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说话时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这些,都是要求语言美。

孔子办学除了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要求学生能够博学多能,他有一句名言: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第十二章)(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器,作器具解。一般来说,一种器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君子不器”的意思是说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能适用于一种工作,因此要学习各方面知识,掌握多种才能。博学多能的人,能够适应多方面的工作,对社会作贡献的机会多一些,个人选择职业和发展的前途也宽一些。孔子的许多学生都是多面手。

“君子不器”这句名言还可以作另一种解释,即君子不是器具被人使用,而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经过自己的判断决定什么可为与什么不可为。这个解释也可取,但传统注疏大多以博学多能来解释。

❿ 孔子的师德观有哪些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私。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10)孔子师生观扩展阅读: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在《论语》中,经常出现师生平等研讨问题的场景,有时候,师生之间还相互争论,甚至学生严厉地批评老师,而孔子也能接受学生的批评,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平等的师生观。

热点内容
cbi教学法 发布:2025-01-11 05:30:21 浏览:902
冲模老师招聘 发布:2025-01-11 05:02:42 浏览:193
描写老师的四字词语 发布:2025-01-11 04:48:39 浏览:514
英语练习题四年级 发布:2025-01-11 02:48:46 浏览:166
江西教师招聘信息 发布:2025-01-11 02:17:51 浏览:527
师德有感 发布:2025-01-11 02:03:11 浏览:366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发布:2025-01-11 00:50:22 浏览:843
教师教学日记 发布:2025-01-11 00:19:00 浏览:708
轩辕剑数学 发布:2025-01-10 23:23:31 浏览:683
国泰君安2016暑期 发布:2025-01-10 22:30:34 浏览: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