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的老师
1. 谢安的资料要详细的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汉族,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大名士谢尚从弟,少以清谈知名,初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今绍兴)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四十余岁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乃东山再起,后官至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后病死。
详细资料,请连结下方网址
http://ke..com/view/36074.htm
2. 王猛和谢安在历史上有何作为
王猛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宰相,谢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的宰相。王猛辅佐前秦皇帝符坚统一了北方,可是统一后王猛就死了。符坚就想把南方的东晋也灭掉便可以统一中国,于是前秦和东晋便在淝水展开了淝水之战,谢安的计谋最终东晋获胜,让东晋又延续了37年才灭亡。
3. 想知道一些关于 谢安 的资料!!!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汉族,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生平简介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 谢安立像
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公元383年,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东晋8万士卒一举打败了前秦80多万大军,不仅使国家转危为安,而且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这就是淝水之战。运筹帷幄,夺取这场胜仗的指挥家便是东晋宰相谢安。 说到谢安,不得不说绵延了近三百年的显赫世家--陈郡谢氏家族。谢家上可追溯至谢安的祖父谢衡,他曾是曹魏时的大儒,下则延续到谢安的九世孙谢贞,作为谢氏最后一位在史籍留下传记的子孙,在谢贞死去后的四年,已腐朽的陈王朝也终于在“玉树后庭花”的吟歌中走向终结。三百年风流云散,到了盛唐,这个家族就已被赋予了一番华贵的忧伤,为人们追忆并叹惋。乌衣巷也已然是夕阳野草,目不暇接地化作了前朝往事。 谢安无疑是这三百年华彩中,至为绚亮的一笔。这一个人生历程,标记着一个家族终于不可阻挡地攀上极顶,放散出流盖当世的辉煌,这力量与东晋王朝的命运相契合,标记着一个王朝半世纪的续延,于是就托起了一个安然的,平稳的世道,为后人所记挂。同时,也标记着那种在史上绝无其二的制度行将终结,标记着“贵族”这个名词,再不会真正在我们的历史中出现……
4. 东晋谢安的资料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祖谢缵,曹
魏时任过长安典农中郎将(据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四编·补遗》所收“谢
府君神道”);祖父谢衡,是西晋有名的儒学家,“博物多闻”,“以儒素
显”,任过博士祭酒、太子少傅、散骑常侍一类的文官。父亲谢裒(一作褒),
永嘉之乱时携家南渡,在东晋政府中担任过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谢安出
身于这样的名门世家,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在德行、学问、风度等方面都有
良好的修养。四岁时,谯郡的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此儿风神秀
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即王承,东晋初年名士)。”当时的宰相王导也很器
重谢安,青少年时代的谢安就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当时社会名
流如刘真长、王羲之、王蒙、支遁等都对谢安有很高的评价。因此,社会上
把谢安看作安民救世的人物。但谢安早年无意仕宦,朝廷公府虽屡次召辟他
出来做官,都被他以身体不好为借口辞退。他寓居在会稽的东山(今浙江上
虞县一带),经常与王羲之、支遁、许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咏文,过
着逸士一般的悠闲生活。咸康中,在扬州刺史庾冰的强迫下,不得已出任为
庾冰的僚属,但只一个月左右,便又辞职回家。后吏部尚书范汪提名谢安任
吏部郎,谢安即写信拒绝。御史中丞周闵奏谢安被召,历年不到任,应禁锢
终身。经皇帝下诏才赦免。谢安堂兄谢尚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幽、并
四州军事,握有相当的军政大权。升平元年(357)谢尚死,谢安的哥哥谢奕
接任谢尚的官职。次年,谢奕也死去,其职由谢安的弟弟谢万接任。谢氏一
家,屡出大官,家门富贵,只有谢安一人隐退。谢安妻子是名士刘惔的妹妹,
也是名门闺秀,问谢安为什么不出来做官,谢安轻蔑地说:“恐怕免不了要
出来的。”谢安隐居时,每外出游玩,常带妓女相随,司马昱(后即位为简
文帝)当时任宰相,听后说:“谢安既然肯与人同乐,也不会不与人同忧,
召他会出来的。”果不其然,谢安还是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对政局有明智的
见解。隐居时,亦常常协助兄弟从政。谢万任吴兴郡太守时,谢安随万赴任。
谢万有时贪睡,谢安便往床前,手叩屏风呼他起来理事(《太平御览》卷七
○一引《俗说》)。升平三年,谢万奉命讨伐前燕,谢安也随军北上。谢万
为人傲慢,谢安便劝他说:“你身为元帅,应常常关心手下将领,使大家齐
心协力,哪里有像你这样傲慢而能成事的呢?”谢万不听,反而每称诸将为
“劲卒”,手下的人都对他很不满。谢安十分着急,亲自登门拜访谢万的部
将,对他们厚相逊谢亲托,自队帅以下无一例外,深得人心。后谢万战败,
手下本欲乘机起事,因念及谢安的缘故才作罢。
5. 谁能给我详细描述一下 谢安 谢玄 谢道韫 谢灵运这几个人的关系 总是搞糊涂了
谢裒[póu]生六子:谢奕、谢据、谢安、谢万、谢石、谢铁。
谢裒长子谢奕生八子四女,八子:谢寄奴、谢探远、谢渊、谢攸、谢靖、谢豁、谢玄、谢康,四女:谢道韫、谢道荣、谢道粲、谢道辉。谢奕第七子谢玄生子谢瑍,谢瑍生子谢灵运(山水诗之祖谢灵运),谢奕长女名叫谢道韫(书圣王羲之的儿媳)。(谢玄和谢道韫是亲姐弟关系,谢安是谢玄和谢道韫的三叔,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谢道韫的侄孙子。)
谢裒次子谢据生三子:谢朗(小名“胡儿”,与“谢韶、谢朗、谢玄、谢琰”合称“封胡羯末”四才子。谢朗之孙谢瞻是南朝宋诗人,谢朗之孙谢晦是南朝宋开国元勋,谢朗之孙女谢月镜是晋孝武帝国舅王恭的儿媳)。
谢据次子谢方。
谢据三子谢允(后辞官归隐入道武当山,谢允生四个儿子:谢裕、谢纯、谢覤、谢述,谢允第四子谢述生三个儿子:谢综、谢约、谢纬,谢述第三子谢纬娶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生育“永明体”创立人之一谢脁。谢脁是谢纬的儿子、谢述的孙子、谢允的曾孙、谢据的玄孙。谢眺是谢安、谢石的侄玄孙,是谢玄、谢道韫的侄曾孙辈,是谢灵运的侄子辈。大谢“谢灵运”,小谢“谢朓”。)
谢裒三子谢安,是淝水之战东晋方总指挥。(谢安是谢石的三哥,是谢玄、谢道韫的三叔,是谢灵运的叔曾祖,是谢眺的叔高祖。)
谢裒四子谢万,豫州刺史,与兄谢安都是参加“兰亭雅集”四十二人之一。
谢裒五子谢石,淝水之战中的征讨大都督,上疏兴复国学、乡校。(谢石是谢安的五弟,是谢玄、谢道韫的五叔,是谢灵运的叔曾祖,是谢眺的叔高祖。)
谢裒六子谢铁,永嘉太守。
6. 谢安有几个孩子,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赞同
说起魏晋风流人物,很难不想起谢安的大名,他是真正的名士,出身大家,一生潇洒。除了才气和名气常留史册之外,他对自己的两个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为后人所称道,被誉为魏晋时期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用现在的方式来理解就是极其注重素质教育,用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
谢安的二哥英年早逝,他的儿子谢朗由谢安教导。谢朗不知道被谁蒙骗得知有人做过上房熏老鼠的事,便大肆嘲笑,但他并不知道做这件事的人正是自己的父亲。谢安知道谢朗被蒙骗,又怕伤害谢朗的感情,便对谢朗说有人诽谤我和你父亲一起曾上房熏老鼠,谢朗惭愧懊恼,将自己关在书房反省。
谢安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护了谢朗父亲在谢朗心中的形象也开导了谢朗,是为德教,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刻的影响了谢氏后人、比单纯的教导更有说服力,影响也更深远,是真正言传身教的大教育家。
7. 谢安的人物生平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其父谢裒,官至太常。谢安四岁时,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这孩子风采神态清秀明达,将来不会比王东海(即东晋初年的名士王承)差。”他在童年时,便神态沉着,思维敏捷,风度条畅,工于行书。
谢安少年时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导的器重,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朝廷最初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职,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 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郡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门便捕鱼打猎,回屋就吟诗作文,就是不愿当官。当时的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督促逼迫,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征召他为尚书郎、琅玡王友,谢安一概推辞。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为吏部郎,也被他写信拒绝。有关官员上疏认为谢安被朝廷征召,历年不应,应该禁锢终身,谢安便放浪于东部的名胜之地。
谢安曾到临安山,坐在石洞里,面对深谷,悠然叹道:“此般情致与伯夷有何区别!”又曾与孙绰等人泛舟大海,风起浪涌,众人十分惊恐,谢安却吟啸自若。船夫因为谢安高兴,照旧驾船漫游。风浪转大,谢安慢慢说:“如此大风我们将如何返回呢?”船夫听从吩咐立即驾船返航。众人无不钦佩谢安宽宏镇定的气度。谢安虽然纵情于山水,但每次游赏,总是携带歌女同行。
谢安虽然屡屡不愿出山,但当时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说:“安石(谢安字)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担负守边的重任。谢安虽然隐遁山林,但其名声超过了谢万,有任宰辅的声望。他平素常常用礼节来教导子弟。 升平三年(359年),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谢万在北伐时不能抚慰将士,又误认为敌军抵达,导致手下士卒惊扰奔溃,谢万也单骑狼狈逃还,军士看在谢安的份上才没有杀他。不久后,谢万被免为庶人(一说此时谢安并不在谢万军中)。 此事使谢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谢安自此才开始有做官的志趣,他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
升平四年(360年),谢安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他帐下的司马,谢安从新亭出发,百官都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对他开玩笑说:“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众人常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江东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呢!”谢安深有愧色。他到桓温的府第,桓温十分高兴,二人畅谈生平经历,欢笑终日。离开后,桓温对左右说:“你们是否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后来,桓温去谢安的住处,正碰上谢安整理头发。谢安性情迟缓,许久才理罢,让侍从取来头巾。桓温制止说:“让司马戴好帽子再相见。”桓温就是如此器重谢安。
升平五年(361年),在桓温即将北征时,谢万病逝,谢安乘机投书请求奔丧,离开了桓温。不久,被任命为吴兴太守,他在任上声誉一般,但离开后便为众人所怀念。其后被征召入朝,担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 咸安元年(371年),桓温在北伐时于枋头惨败。为了重立威名,他听从郗超的建议,废黜了海西公司马奕,另立丞相司马昱为帝,即晋简文帝。
咸安二年(372年),即位不到一年的司马昱因受制于桓温而忧愤非常,以致病重,桓温上疏举荐谢安接受遗诏。七月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马昱驾崩。
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入京朝见孝武帝司马曜,太后褚蒜子命谢安及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当时,建康城里人心浮动,有人说桓温要杀王坦之、谢安,晋室的天下要转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却神色不变,说:“晋室的存亡,就取决于此行。”桓温抵达后,百官夹道叩拜。桓温部署重兵守卫,接待百官,当时有官位声望的人都惊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浃背,连手版都拿倒了。只有谢安从容就座,他坐定以后,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卫在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呀!”桓温笑着说:“正是由于不能不这样做。”于是就命令左右的人让他们撤走,与谢安笑谈良久。由于谢安的机智和镇定,桓温始终没敢对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王坦之当初与谢安齐名,众人至此才分出二人的优劣。
当时孝武帝年幼力弱,在外又有强臣,谢安与王坦之竭尽忠诚辅佐护卫,最终使晋室得以安稳。 同年三月,桓温病重,暗示朝廷对他加九锡,让袁宏起草奏表。谢安见后,动手修改原稿,十多天还未改好,等桓温一死,加九锡之事因此搁置。 桓温死后两个月,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执掌朝政。
太元元年(376年),谢安打算让外戚王蕴出镇,于是让桓温之弟桓冲解任徐州刺史,由王蕴接任,朝廷命谢安总领中书事务。为了缓和矛盾、稳定政局,谢安实行了着眼于长远、以和谐安定为重的执政方针。当时桓冲也深明大义,认为自己的德望不及谢安,心甘情愿地以镇守四方为己任。谢安也用桓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和徐州刺史,镇守京口,后又转任都督七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刺史。他对桓冲虽有猜忌,但总体还是达到了“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目的,共同对付北方的前秦政权。谢安心存仁义,辅助朝廷,劝导百官,即使是会稽王司马道子也依赖于谢安的辅助调和。当时前秦侵犯边境,告急文书频频传来,梁、益等州先后失陷。他面对危机,镇定自若,作长久打算,以宽仁安定内外。广行德政,百官同心同德,不计小过,专心国事,恩威流布广远,当时人赞扬谢安,将他比作王导,认为他在文雅方面则更胜一筹。
当时,建康的宫殿毁坏,谢安打算整修宫殿。王彪之等人以外敌入侵为由谏阻谢安,谢安不听,竟独自决定修宫。宫室设计,都依照天象,合符北极星的方位,而役夫也没有什么怨恨。
同年,谢安兼任扬州刺史,朝廷允许谢安可带甲仗百人入殿。当时,孝武帝开始亲政,升谢安为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谢安坚决辞让了骠骑将军之职。当时天象失常,大旱连年,谢安上书主张复兴衰败灭亡的侯国和贵族世家,寻找晋初开国功臣的后代加以封赏。 太元二年(377年)七月,朝廷加谢安为司徒,他所统辖的后军文武官员都配上高级府第,谢安辞让不受。朝廷又加任谢安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 当时,前秦在其君主苻坚的治理下日益强盛,晋军在与前秦的交战中处于劣势。同年,因广陵缺乏良将防守,谢安便不顾他人议论,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则自己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了北府兵。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兵、骑兵七万人进攻襄阳。苻坚又另派十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
太元四年(379年),襄阳城破,朱序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五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应敌。谢玄四战四胜,全歼秦军。
太元五年(380年)五月,谢安因功被任命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昌县公。 主词条:淝水之战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谢玄手下的北府兵虽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是东晋的十倍多,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请示一下这个仗怎么打。但谢安神情泰然,毫无惧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安排。”过后默默不语。谢玄不敢再问,便派好友张玄再去请示。谢安于是驾车去山中别墅,与亲朋好友聚会,然后才与张玄坐下来下围棋赌别墅。谢安平常棋艺不及张玄,这一天张玄心慌,反而败给了谢安。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昙说:“别墅给你啦。”说罢便登山游玩,到晚上才返回,把谢石、谢玄等将领,都召集起来,当面交代机宜事务。
当时,桓冲在荆州听说形势危急,打算专门拨出三千精兵到建康来保卫。谢安对派来的将士说:“我这儿已经安排好了,你们还是回去加强西面的防守吧!”将士回到荆州告诉桓冲,桓冲很担心。他对将士说:“谢公的气度确实叫人钦佩,但不懂得打仗。眼看敌人就要到了,他还那样悠闲自在:兵力那么少,又派一些没经验的年青人去指挥。我看我们都要失败被俘了。”
同年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以总统诸军之功,进拜太保。 战后,谢安上疏请求北征,孝武帝于是以谢安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共十五州军事,加假黄钺,其余官职如旧,又增设从事中郎二人。谢安上书辞让太保之职及爵位,朝廷不许。
桓冲在淝水之战之后不久去世,谢安没有让谢玄任荆、江两州刺史,又担心桓氏失去荆、江二州的职权会不服,桓石虔有沔阳的战功,谢安考虑到桓石虔骁猛善战,据有险胜之地,恐怕难以控制,于是任命桓石民为荆州刺史,命桓伊改镇江州,桓石虔镇豫州,使三桓统辖三州,彼此无怨言,各得其所,为接下来的大规模北伐稳定了后方。谢安执政,从长远考虑,使部属之间无争无斗,大抵都是这样。
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谢安起兵北伐。东路的谢玄率领北府兵自广陵北上,一路收复了兖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则出兵攻克了鲁阳和洛阳,并收复了梁州和益州。至此,淝水之战前秦、东晋以淮河-汉水-长江一线为界的局面改成了以黄河为界,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重新归入了东晋的版图。
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谢安的事先筹划功不可没。而且谢安从战前的“围棋赌墅”到战后的“小儿辈大破贼”,自始至终一直采取极为冷静的态度,对于稳定当时建康的人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次战争使谢氏的声望达到顶峰。但当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奸谄小人开始乘机煽风点火,捏造罪名陷害忠良。 谢安与孝武帝之间渐生嫌隙,一日,孝武帝召桓伊宴饮,谢安坐陪。孝武帝命桓伊吹笛,桓伊神色自若的吹了一曲,然后放下笛子说:“臣对于筝的情分不如笛,然而足以用来与歌管配合,请允许臣奏筝歌唱,并请求来一个吹笛人为臣伴奏。”孝武帝认为他在音乐方面有才能,就下令让一个御妓奏笛。桓伊又说:“御府的人与臣必定配合不好,臣有一奴,擅长与臣配合。”孝武帝更加赏识他的放纵轻率,于是允许他把家奴召来。家奴吹起笛子,桓伊就抚筝而歌唱怨诗说:“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朦》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歌声慷慨激昂,俯仰可观。谢安流下的眼泪弄湿了衣襟,于是越席来到桓伊的身边,捋自己的胡须说:“使君在此表现得很不一般!”孝武帝很有惭愧的脸色。 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谢安借口救援苻坚,主动交出手上权力,自请出镇广陵的步丘,建筑新城来避祸。孝武帝在西池为谢安设筵饯行,并敬酒赋诗。谢安虽受朝廷嘱托,但隐居东山的志趣始终未消失,每每露于形色。及至出镇新城,携带全家前往,制造泛海的船只和装备,打算等到天下大体安定后,从水道回东山。但不久后,谢安病重病。上书朝廷请求估量时局停止进军,并召其子征虏将军谢琰解甲息兵,命龙骧将军朱序进据洛阳,前锋都督谢玄与彭城、沛县之敌对峙,委任谢玄为督察。如果二城守敌凭借地形顽抗,待来年涨水,东西夹攻。孝武帝诏令侍中赴新城慰劳,谢安获准返回建康。听说自己的车驾已进入建康的西州门,自以为壮志不成,功业未就,因而感慨万分,对所亲近的人怅然道:“从前桓温执政时,我常常担心不能保全自身。忽然有一天梦见自己乘坐桓温的车驾走了十六里地,看见一只白鸡后停了下来。乘坐桓温的车驾,预兆将代替他执掌朝政。十六里,从我执政到今天刚好十六年了。白鸡属酉,如今太岁星在酉,是凶兆,我这一病大概再也起不来了!”于是上书逊位,孝武帝派侍中、尚书晓喻朝廷旨意。之前,谢安从石头出发,金鼓忽然破碎,又加上谢安说话从不出差错,这一天忽然出现谬误,众人觉得十分奇怪。
同年八月二十二日(10月12日),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孝武帝在朝堂里哭吊三天,赐棺木、朝服一具,衣一套,钱百万,布千匹,蜡五百斤,追赠太傅,谥号文靖。因为谢安没有陵苑,于是诏令在府中备办丧事仪式。到安葬时,葬礼规格与桓温相同,又以击败苻坚的功勋,追封庐陵郡公。
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420年7月10日),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当时前朝东晋的封爵中只有王导、谢安、温峤、谢玄与陶侃子孙的爵位未被废除,谢安爵位庐陵郡公被降封为柴桑县公,食邑一千户。
8. 东晋王导的简介 王导谢安是什么关系
王导和谢安没有关系。
王导简介:
王导公元276年出生在琅玡郡临沂县,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
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
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
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公元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
而谢安在公元320年出生,由此可以看出当王导去世的时候,谢安只有十九岁,因此王导和谢安之间没有关系。
(8)谢安的老师扩展阅读:
东晋也有四大家族,王谢桓庾。其中又以王、谢两家为最,在王导当政时,王家权势达到了巅峰。王导是东晋联合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江左管夷吾,才能堪比管仲。
谢家则是在谢安当政时到达巅峰。不过,谢安不是凭一己之力,而是奋三世之余烈。从谢安往前数三辈儿,代代有功名。
曾祖父谢缵,任曹魏的典农中郎将,职权相当于三国的太守,今天的市长。祖父谢衡,曾任太子太傅,换言之,当过太子爷的老师。
他父亲谢裒,任吏部尚书,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部长。所以,谢安一出生就是官四代。他不仅家世好,还是一枚风神秀彻的帅哥。
据说,谢安有个朋友创业,5万把蒲葵扇卖不出去,谢安见他快吃土了,便借来一把蒲葵扇,成天摆弄在手。
结果蒲葵扇成了爆款大卖,他有轻微鼻炎,吟诗时会有鼻音。洛阳的文艺青年们为了模仿他,连吟诗也故意捂着鼻子。
谢安二十多岁时,大家都觉得他的仕途将飞黄腾达。然而,他没有出仕做官,而是选择了隐居东山。
一方面,谢安个性洒脱不羁,想过无案牍之劳形的生活。另一方面,谢安在娘胎里就实现了财富自由,无需为稻粱谋。
即便是隐居,也隐得潇潇洒洒,不用像陶渊明那样箪食瓢饮。最关键是东晋朝廷贪腐成风,谢安不愿和官场同流合污。
隐居的那段时光,谢安广结天下名士,有时,谢安与支道林、许询会于王濛家中,坐而论道。大家讨论《渔父》篇时。
在座多数人只能说百言,名僧支道林能说七百余言,等众人都讲完,谢安一发言,洋洋万余言!而且不是总结陈词,阐述的是独到见解,众人无不叹服。
9. 谢安,谢玄,谢灵运的关系
谢玄是谢安的侄子,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谢尚的从弟。
谢玄(343年—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裒之孙,谢奕之子,谢安之侄。东晋时期军事家。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人称谢客,以字行于世。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瑍之子,生母刘氏。
(9)谢安的老师扩展阅读:
谢玄自幼聪慧,且理解能力强,与堂兄谢朗一同为叔父谢安所器重。谢安曾告诫自己的子侄们,问道:“我们家的子侄并不需要出来参与政事,为什么还要每个人都有才能呢?”一时谁也没有回答上来,这时谢玄答道:“像芝兰玉树一样,而且要让他生在阶前庭院中。”
谢安听后非常高兴。谢安又曾问谢玄在《诗经》中最喜欢哪句,他回答说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他因此被后世人认为是性情中人。
谢玄成年后,显示出了治理国家的才能,朝廷几次征召,他都推辞不受。后来,他与王珣一起被桓温辟为掾属,都受到了桓温的礼遇和器重。
转任征西将军桓豁的司马、领南郡相、监北征诸军事。当时前秦苻坚正是势力强盛之际,多次侵扰东晋边境。朝廷于是下令征召能够抵御外患的良将。谢安任人不避亲,推荐了谢玄。
谢玄在任上,广募顽强勇敢之人,刘牢之与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及孙无终等人都因为勇敢威武而应选。谢玄授刘牢之为参军,命他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称“北府兵”,前秦对其颇为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