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刘老师
❶ 中域教育的刘郝钦老师中医是不是特别厉害听说刘郝钦老师是中域教育独家授课老师。
以前听刘老师的课过关的,看中域的宣传资料已经出来了,你也可以直接去看一下
❷ 向名老中医学习什么
治学严谨 形成特色 刘老年仅弱冠即赴西安医学院学习,1959~1962年又参加甘肃省首届西学中班,是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倡导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模式。20世纪80年代主持制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已成为国家试行标准。 刘老的治学有三个特点:一是善于学习汲取医学最新研究成果;二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总结病例;三是将自己治疗肾病的经验研制成中药制剂,方便临床。他治病要求中西相参、祛邪扶正兼顾、内外治法同施,因而疗效显著。 笔者体会到,刘老师治病的特点是:力争明确现代医学的诊断(包括病理诊断);准确做出中医辨证(我们经常遇到他老人家更正、补充其他大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事例);制订中西药有机结合的治疗方案。中药组方力求简练(一般7~8味),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用药突出君药的用量,不能面面俱到。守法守方,用一方加减化裁治疗半年以上者比比皆是,而且效果良好。 重视培育后学 刘老早年就职于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退休后协助成立了两个省市级肾病治疗中心(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培养出了甘培尚、许筠、戴恩来、曹田梅、马鸿斌、李永新和薛国忠等许多医学新秀,分布在全国多家医院。跟随刘老门诊、查房的学生更数不胜数。 刘老在医院查房时非常重视以下工作,以利后学的发展:一是指导科室医生规范肾脏病的诊断标准、制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完善,并创制出一系列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经验方剂。二是授业解惑,根据临床和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向科室医生、研究生、实习生提出一些较高难度、具有前瞻性、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实践与学习兴趣。三是拓宽思路,不断创新,提出科室发展建议。 养生方法健康长寿是一个医者为自己医学成就打出的最有说服力的广告。刘老师年近耄耋,身高清瘦,查房能站两小时,思维敏捷,很少生病。除了生活规律外,更重要的是他晨起前必做自编的全身按摩操;平日心态良好,淡泊名利,乐于诊疗,勤于著述,热爱花草与书法;且常服黄芪、当归、野山参、红景天等。我们从他的养生方法里能学到很多为人、行医的法则。 中国人非常讲究孝道。刘老出生七个月父亲就过世了,他父亲是晚清翰林、甘肃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和书法家。刘老的孝道是把父亲一生的学术思想、诗、文、书法整理出来,作为文史资料留于后世。为了完成这一心愿,年近耄耋的他,在繁忙的诊务之余,学习电脑,查阅古典文学,考察历史资料,孜孜不倦,历经三年终于完成了心愿。现在,很多中医人借口忙于事业,忽略对父母亲属的关心。殊不知,不孝于亲,何来视患者如亲人的美德?
❸ 北京丰台有个中医世家刘老师说能治乙肝是真的吗
网络上的大专家,老中医,叫兽啥的最好别信!位了就会有坑
❹ 给你们介绍真正有本事的名中医(2)——刘力红
刘力拆尘禅红老师,在中医界,是很有名气的。他孜孜不倦的学习中医,拜访并师从邓铁涛,李可,卢崇汉等这样的中医大家,在学习之路上,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中医临床也随之一步步提高。
我读大一时,老师就推荐我们,买一本《思考中医》的书,书的作者,就是刘力红老师。
他不断研读《伤寒杂病论》,不断提高临床辩证水平,在疑难杂症方面,造诣很高。
他继承我前篇讲的卢崇汉老中医的“火神派”思想,也擅长用温药来治病。
他现在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小小中医的我,虽然没有见过刘力红老师,但是在中医界,都知道,刘力红老师,是正真有实力的中医。
关于他的更多介绍,大家可以去他的微博了解了解。
下面是他的经历。
后来刘力兄颤红遇到了另一位老师――四川成都的曾荣修老前辈。曾老使刘老师在经方的运用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当刘力红对中医还有困惑尚未解决时,有幸成为邓铁涛老中医的入室弟子,从邓老那儿刘老师感受到了他老人家为中医的拳拳赤子之心,为了中医,亦要全力为之。
2004年7月初,经邓老引见,刘力红到山西灵石县去拜见了李可老中医,并有幸成为他的弟子。李老以擅治急危重症闻旅尘名,他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恰恰证明了对于很多危急重症中医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李老的经验从根本上破除了刘力红以前的陋见,坚定了对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信心,使他亲身体验到对一些危重病人,中医是能够发挥作用的。一旦有了这样的感受,信心自然就会稳固起来。
2006年伊初,刘力红专程从南宁飞抵成都,登门拜谒“火神派”钦安卢氏医学第三代传人――现执教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卢火神”崇汉先生,拜仰慕已久的卢老为师。
如果大家喜欢中医,这些名家,可以了解了解。
❺ 谁知道刘力红或是其他名老中医的联系方式,本人急需
刘力红,48岁,广西首位中医博士,现任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师,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善用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著有专著《思考中医》、《开启中医之门》及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思考中医》在中医界掀起了一股“重视经典、学习经典”的热潮。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看到此书后,盛赞:“吾道不孤,后继有人矣”。 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背景:1958年,刘力红出生于甘肃兰州。父母皆为军大毕业生。由于父母双双被打成右派,4岁时,刘力红随父母谴送到桂林郊区农村定居,直到1978考上大学。 记者:您的童年、少年都在农村,这对您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刘力红:因为父母的境遇,我的童年没有多少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父母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与他们有文化有关。因此,在我小学、中学时期,他们从不督促我学习。稍大一些,他们就要求我做砍柴、挑水及其他农活。 记者:在那样一种环境中有没有怨天尤人? 刘力红:在那个年代像我这样的右派孩子是没有任何离开农村机会的。我中学毕业后只能与父母一起去挣工分,记得一天能挣6个工分。后来,我还去印刷厂当过装卸工,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但我从未想过怨天尤人。这种性格也可能与父亲的影响有关。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虽然遭遇不公待遇,但他总是平静地接受,很少抱怨。对干农活照样全身心地投入,父亲的这种品行对我影响非常大。 记者:是高考改变了您的命运。 刘力红:是的。1977年是恢复高考第一年,我快20岁了。虽然获得高分,但政审时却不过关。第二年,我不服气再次去考,还是被政审这道坎拦住。最后是母亲亲自到高招办解释,我才被广西中医学院录取。 考研是师父的一个战略 背景:1978年,刘力红考上广西中医学院医疗系,5年后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1986年他考上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3年后又顺利考取南京中医药大学,1992年获博士学位,成为广西第一位中医博士。 记者:上大学时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吧? 刘力红:上了大学后与周围同学比,才知道自己基础很差。我除了认真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些基础文化。毕业那年我参加中南五省中医院校统考,结果考了广西第一名。 记者:考研究生时有什么抱负吗? 刘力红:说到考研,不能不提我的第一位民间师父——人称“小神仙”的李阳波。我是在大学毕业那年暑假与师父邂逅的,第二年元月8日我就向他正式拜师,与他同吃同住了近两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使我在思想上受到传统文化与中医思想的“浸染”。读书虽有我自身的意愿,但更大程度上是师父的一个战略,他认为传统的师承教育需要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多地影响现代教育。 记者:回头看,考研、读博期间最大收获是什么? 刘力红:中医是崇尚自然的一门学科。讲究天人合一。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其实就是与自然融合的一个过程。读书期间,我除了学习导师的学术思想,还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不少名山大川,常常流连忘返于其间。中国的名山大川往往都是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地方,经常浸泡在这些地方,身心是会慢慢改变的。这样的改变又是深入中医这样一些传统的学问所必需的。 我所领悟的只是沧海一粟 背景:2003年刘力红著的一本《思考中医》不仅在中医界掀起了一股“重视经典、学习经典”的热潮,而且因为其对传统文化的精思妙解、对哲学思考的深刻阐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记者:写《思考中医》动机是什么? 刘力红:说到写书的动机,其实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我只是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大家。但是,书出来后有那么多人喜爱,引起如此大的共鸣,却是我没想到的。《思考中医》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印刷15次,发行十多万册,现在又在全面改版,这其实更多地反映了民众对传统文化和中医的重新重视和思考。 记者:《思考中医》除了给您带来荣誉,还带来什么? 刘力红:书出来后,我比过去要忙了许多。我认为名声仅仅意味着你要多为众人做事,你要比没有名声的人多一份责任。 记者:网上有人对您这么评价:“很传奇的人。正统学院毕业,拥有中医博士学位,却又遍访民间大师、名家;既有著书立说的正果,也兼学佛悟道的修养。其貌不扬,但众里寻他,却不需网络,皆因其颇具仙风道骨之神韵,也藏几分精武门霍元甲之类武林高手的英气。”您怎么看自己? 刘力红:不敢当!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所知道、领悟的不过是沧海一粟。这些评价亦只是印证了古人的那句话“时势造英雄”。我所思考的一些问题、所说的一些话其实许多人也在思考。 有仁术必先造就仁心 背景:在广西中医学院,刘力红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学生说:“刘老师的课,抛开书本,却又娓娓道来,不仅让人领会课本上的知识,也可知晓中医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