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梅老师
❶ 如何评价不是院士的屠呦呦
【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抱歉,标题是为了吸引眼球。而且,读者可以看到,本文介绍的工作并不适合用院士与否来评价,所以题目应该被批判。本文作为非正规博文一周后,题目将改回以下正文的标题。正文目前作为征求意见稿,也将适当修改后发表于正式刊物,这相反于我平时一般先正式发表后请科学网置于博客的习惯。
在科学界,我有双重身份:正在实践的科学家和对历史与现实的评论员。第二身份包括我对科学史的兴趣。以前以介绍其他人研究过的科学史为主,近年对感兴趣较长的中国近代科学史,我通过和北大医学部张大庆老师和研究生黎润红的合作,获得了一些史料、正在写文章。如何呈现本文要讲的工作,也得益于“GSK终身生命科学成就奖”评奖委员会的同事们的讨论,他们是鲁白、傅新元、马红、王小凡。
因为最近我第一身份出现一些情况,引起了出乎我意料的关注,为了避免继续过度解读,而将其中无意义的部分转化为较有意义的事情,我为本文加上目前对我博客感兴趣的外界人士可能注意的标题。
本文主旨是希望中国重视一些在国内做出了杰出工作、而未获适当承认的科学家。本文要介绍的两位人物年龄都较大,其中一位还在病中。他们做出的贡献,在我(作为科学的评论员第二身份)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这是和题目的联系。同时,我认为如果考虑中国“国家最高科学奖”,其委员会需要做好功课,至少了解到本文的层面,而不是因为争议搁置考虑。
我希望,有比较多的人,从各方面使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为世人所知。如果我们大家努力使他们能在有生之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才是我第一身份导致的小事件通过第二身份而带来的意义。
饶毅
【以下为正文】
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在中国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药物,能否改善现代人类的健康?在中国,有些人可能不认为只是问题,而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中药尚未成为主要的药物来源。
对于中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思潮。一种认为中药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后毫无作用,另一种认为中药不能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来评判、而有中药特殊的标准。
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发现,非常清晰地肯定中药仍有益于人类,一个古老的传统还含有很大的潜力改善健康。
回顾对它们的研究过程,可以看到极端思维的错误,而理性的思维,常常看起来是中间道路,却是合理的、也是进步的必由之路。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两项工作都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遵循现代科学的标准。他们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挽救了无数儿童和成人的生命。
两个药物都来源于中药,而且碰巧是两位年龄接近的科学家于1970年代初期发现。在大型“523任务”研究抗疟疾药物过程中,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在以个体科研小组模式自由探索性地研究中药抗癌作用过程中,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亭栋是砒霜中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治疗作用的主要发现者。
在屠呦呦和之前,陈克恢曾于1920年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短期工作,期间用中药做出重要发现,特别是他对麻黄素功能的研究,闻名中外。在到协和工作以前,陈克恢留学美国留学获得很好的科学训练。在协和工作以后又回到美国,在学术界和药物工业界,特别是药理学界,陈克恢蜚声国际。
1950年代后中国闭关锁国二十多年。在北京工作的屠呦呦和哈尔滨工作的张亭栋都没有可以和陈克恢相比的训练背景。他们分别在1950年代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他们在从事关键发现时期的工作条件也远非理想。1960年代中后期和1970年代初期,中国正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热潮中,是中国历史上奇特的阶段。在经历了有些中国人把人斗人的劣根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几年、在将中国科学院和大学有经验的科学家和教授纷纷被批斗、关牛棚和靠边站后,到1970年代初,大学、科研机构很多人都无所事事,甚至每天工作时间主要是看只有4版的《人民日报》等报刊,有些女科学工作者当时也加入上班打毛衣的行列,科研经费和科研课题更是很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竟然有人做出重要的发现,而且堪称中国近代可能最重要的两项药物发现,其记录迄今未被大量投资药物开发的今天中国医药界所超越。
肯定和认可屠呦呦和张亭栋的工作,回顾他们的工作,不仅对于他们有意义,而且本文希望能够刺激其他人更仔细的研究、以期总结有益的经验和值得汲取的教训,促进今后中国的医药更快更好的研究和对自然的有效探索。
青蒿素和屠呦呦
现在不少人知道青蒿素(artemisinin)的作用。它是起效最快的抗疟药,可以在一线使用,也是在对其他常用药物如氯喹出现抗药性情况下,可以改用的药物。当然,青蒿素并非无缺点,也不是可以替代所有其他抗疟药的唯一药物。但是,它确实治疗了很多病人,有时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在结构上,青蒿素完全不同于其他抗疟药,是全新的一类药物,迄今国内外仍然试图寻找更好的衍生物,以便改进疗效、减少抗药性。在科学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仍然是研究的问题。
对于青蒿素的发现,知道的人也不少,但有较大争论。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屠呦呦是否可以作为其代表人物。
“523”任务,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应越南的要求、也考虑中国南方的疟疾问题,而开始的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其组织起始为1967年5月23日,那是文革中开会都怕找不到安稳地方的时代。组织的主要协调办公室一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参与的单位遍布全国很多地方,北京、上海、云南、山东…,人员至少几百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规模合作项目,其中有很多人的集体起了作用。但是,是否有代表人物?谁是代表人物?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于1969年被召集加入“523任务”。
“523”计划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制造已有西药的仿造品、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在中药里面,不同课题组试了很多中药,包括药效较强、但副作用较大的常山。不仅古代中药书上,就是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民间都有使用青蒿的记录。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课题组的余亚纲梳理过可能的抗疟中药,共808个,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青蒿提取物有60%~80%的抑制率,但不稳定。屠呦呦给课题组提供了筛选了多个中药的清单(矿物药:黄丹、雄黄、硫黄、皂矾、朱砂等;动物药:鼠妇、地龙、蛇蜕、穿山甲、凤凰衣等;植物药:地骨皮、甘逐、黄花、菱花、鸦胆子、青蒿、马鞭草等)。屠呦呦课题组也观察到青蒿的效果,但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取物效价仅30-40%。1971年,屠呦呦本人的一个关键作用是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100%,这一方法的提出立即导致发现青蒿的高效性。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务的会议上报告这一结果,获得大家注意,但并未成为唯一的重点,会议总结时组织者建议“鹰爪要尽快测定出化学结构,并继续进行合成的研究;仙鹤草再进一步肯定有效单体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搞清化学结构;青蒿、臭椿等重点药物,在肯定临床效果的同时,加快开展有效化学成分或单体的分离提取工作”。
屠呦呦课题组工作其后集中于青蒿。倪慕云先试图获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以后钟裕蓉成功地获得青蒿素结晶,她们取得分子式。由屠呦呦课题组成员携带青蒿素,以其他课题组(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为主分析青蒿素分子、解析青蒿素结构。在获知屠呦呦小组1972年结果的情况下,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都分别进行青蒿的提取工作,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独立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并分别命名为“黄花蒿素”(山东)和 “黄蒿素”(云南)。1974年,黄花蒿素和黄蒿素都被认为都是北京的青蒿素。
虽然青蒿素历史有很多争论,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获得青蒿素的钟裕蓉,也无疑是屠呦呦课题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公开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作用以后进行的。
有关青蒿素的历史回顾很多,本文仅限于明确一个问题:屠呦呦确实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其他课题组和科学家,确实起了很重要作用,屠呦呦的工作有前人的基础,也有她课题组人员起很重要作用。肯定她的作用并不埋没其他人的作用。应该有更详细的历史记载,让人们知道“523任务“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的贡献。
砒霜和张亭栋
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亚砷酸(三氧化二砷)。
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含砷的中药有砒霜、砒石、雄黄、雌黄等。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西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亚砷酸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和推广。
1971年3月,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从民间中医得知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蜍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韩太云将其改制水针剂,称\"713\"或\"癌灵\"注射液,通过肌肉注射治癌,有些肿瘤病例见效,但毒性太大而导致被弃。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继续此工作。张亭栋1950年代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六十年代曾经参加西医学中医训练班。
1972年后,张亭栋等一方面开始主要集中做白血病,而不是无选择地做太多疾病,另一方面他们将组分分别检测,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轻粉带来肾脏毒性、蟾酥带来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后两者对于治疗无用。
1973年,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黑龙江医药》发表论文,报道他们用“癌灵注射液”(以后也称“癌灵1号)治疗6例白血病病人。他们明确主要用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地汞)”,结果6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人都有改善,对其中一例有急性变的患者也有效。他们提到还正在研究对急性白血病的作用。
1974年,他们以哈医大一院中医科和哈医大一院检验科署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发表“癌灵1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对17例白血病的疗效观察”。总结他们1973年1月至1974年4月对不同类型的白血病进行治疗,发现“癌灵1号”对多种白血病有效、而对急性白血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1976年哈医大一院中医科曾撰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五例临床纪实》。1979年,荣福祥和张亭栋在《新医药杂志》报道癌灵1号治疗后存活4年半和3年的两例病人,皆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979年张亭栋和荣福祥在《黑龙江医药》发表《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总结他们1973年至1978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总共55例,其中1973年至1974年23例用癌灵一号,1975年至1976年用癌灵一号加少量化疗治20例,1977年至1978年用癌灵一号加少量化疗治12例。对于每一个病例,他们都具体分型,有明确的疗效观察。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缓解率70%,12例完全缓解,对病人的毒副作用小,他们还用十倍于成人的剂量,给12只家兔注射癌灵一号,未见心、肝、脾、肾毒性作用。
有三个重要问题:1)张亭栋等是否确切知道治疗癌症的作用来源于“癌灵一号”,而不是同时使用的其他中药、和化疗西药?2)他们是否意识到癌灵一号的作用来源于三氧化二砷,而无需轻粉(汞)?3)他们是否知道三氧化二砷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这三个问题,在1979年《黑龙江医药》杂志中,可以看到张亭栋和荣福祥有明确答案:1)有三例病人(一位成人、两位儿童),单纯使用癌灵一号,不用其他中药、不用化疗西药,也显示疗效,其中当时儿童存活已经4年,成人已存活9个月;2)在第11页,他们指出“癌灵一号之有效成分为三氧化二砷”,其他中药为“扶正”,他们明确这些中药并非治疗白血病、而用来支撑病人身体状况;3)在第10页和第11页指出,他们明确指出对早幼粒型白血病效果最好。
可以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也既法国-美国-英国分型的M3型白血病)。
198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指导:张亭栋;执笔:李元善,胡晓晨;参加人:李明祥,张鹏飞,荣福祥,孙洪德,李会荣,吴云霞,检验科血研究室)在《黑龙江中医药》发表《癌灵1号结合辨证施治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73例临床小结》,报道癌灵一号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24%、总缓解率达86%。1982年的全国中西医结合白血病座谈会上,张亭栋、李元善公布了《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实验研究―附22例完全缓解分析》和《98例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与临床疗效探讨》。
1984年,张亭栋和李元善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总结他们1972年以来治疗的8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析其中完全缓解的22例。他们指出,完全缓解的22例中,7例为M2型,15例为M3型白血病(既APL)。他们也指出“以M3型效果尤为显著”。1985年张亭栋等撰写《癌灵1号(713)注射液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1991年在《中医药信息》杂志,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荣福祥、王钦华、李金梅、冯秀芹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长期存活16例报告”,应该是1984年张亭栋、李元善文章中的的延伸。1991年文章指出,他们从1974年到1985年以癌灵一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19例完全缓解,五年存活16例。
1992年,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作为“经验交流”,介绍的内容完全相同于1991年论文。比较奇怪的是,英文文献基本都引用这篇文章。这篇也是中文,内容是1991年的简介,而实际发现在1973年就有文章,在1979年就明确对APL的作用最好。
张亭栋研究的几个问题
张亭栋等当时的研究,没有对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是觉得不能用不治疗作为对照?1982年,张亭栋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的评论文章,显示他知道医学研究的规范,但他指出“对于较严重疾病的患者建立对照组,即使是建立无害的‘空白对照’,也是不允许的,只能用平素认为较好的疗法与新疗法来对照观察。而对于某些‘绝对’的治疗也可以不必选用对照组,如对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等,也可以说明”。这种说法有些人接受、有些人不接受,但其中的道理很清晰。
中医理论是否对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今天复习这些文献,可以看到,中医辨证分型,对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没有意义。比如,他们谈到对急性白血病的中医分为五型,而治疗时使用三氧化二砷并无差别,对于其他辅助的中药,也许这些分型起作用,但当证明三氧化二砷有作用,而其他中药不用也可以的时候,中医分型的意义就没有确定。而西医对白血病的分型才对他们找到适应症起了作用。他们完全放弃中医辨证分型以后,适应症和效果更确切。有趣的是,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1973年的第一篇论文完全没有谈中医理论,而其后多篇论文讲解中医辨证分型。
中国对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疗的贡献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曾被认为是白血病比较凶猛致死的一种。1973年,法国Bernard等推出的西药化疗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其后改进的方案成为世界主流治疗方法。1973年张亭栋等发现亚砷酸(三氧化二砷,As2O3)对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至1979年完全清楚其最佳适应症为M3型白血病(也就是APL)。
1983年,Koeffler 总结了多种化合物(包括维甲酸)在体外细胞培养对人白血病细胞的分化作用。1983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Flynn等报道用13-顺维甲酸治疗一例APL病人,对白血病有缓解、因其他原因去世。1984年,瑞典的Lund大学医院内科的Nilsson报道用13-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1986年荷兰的Daenen等报道用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1986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Fontana等报道用13-顺式维甲酸治疗一例APL。
198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振义用全反维甲酸治愈一例5岁白血病儿童。1987年王振义课题组在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报道用全反维甲酸(合并和单独)治疗六例APL病人。1988年,王振义课题组在美国《血液》杂志发表论文,总结他们用全反维甲酸治疗24例APL病人,获得完全缓解。这篇论文,使有关医生瞩目全反维甲酸治疗白血病,引起广泛重视,在国内外较快得到重复和推广,为APL病人带来福音。
1995年,大连解放军中医血液病专科中心黄世林、郭爱霞、向阳、王晓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林慧娴、富丽等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复方青黛片为主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以复方青黛片治疗60例APL,完全缓解率98%。所用中药复方含青黛、太子参、丹参、雄黄,估计是雄黄的硫化砷起作用。
1996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的张鹏、王树叶、胡龙虎等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当年第二期发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7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总结他们自1992年至1995年用简化为三氧化二砷(不含汞)治疗130例APL病人中完成一个及以上疗程的73例。初治患者完全缓解率为73%,复发患者完全缓解率为52%,与全反式维甲酸无交叉耐药。
1996年8月1日美国《血液》杂志发表陈国强、朱军、石学耕、倪建华、仲豪杰、Si GY、金小龙、唐玮、李秀松、熊树民、沈志祥、孙GL、马军、、张鹏、张亭栋、G Claude、陈赛娟、王振义、陈竺的合作论文。该文报道陈竺、王振义、陈赛娟等带领上海血液研究所,用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开创对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1997年,徐敬肃,段秀锦,徐莹,辛晓敏,宋晓红,张庭栋在《中国血液学杂志》报道对于一例三次反复发作的APL病人,每次用癌灵一号,获得20年存活。
1997年《血液》杂志发表沈志祥、陈国强、倪建华、李秀松、熊树民等论文,他们用纯化的三氧化二砷治疗15例APL,其中10例只用三氧化二砷,取得90%的完全缓解率。
1998年,世界最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位于美国纽约的Sloan-Kettering癌症纪念医院和康奈尔医学院的Soignet等的论文。他们在12例其他治疗后复发的APL病人,用三氧化二砷,观察到11例完全缓解,其机理可能和细胞部分分化和细胞凋亡有关。
从此,国际医学界广为接受三氧化二砷对APL的治疗作用。
迟迟未至的认同
屠呦呦和张亭栋的研究成果,国际国内都认可:都得到了应用,直接产生治病救人的效果。但是,两人由于不同的原因,个人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
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广为人知。而屠呦呦的贡献,却一直有争议。其原因,还待历史学家细究。初步可以看到:与齐心协力的“两弹一星”大计划不同,青蒿素的研究几乎从头到尾经常出现矛盾,不同课题组之间矛盾,课题组内部不同人之间的矛盾。当时的研究人员,因为文革的原因,一般年资都比较低,有了课题组也相互不服气。论文写作不及时、发表不规范,英文论文更滞后,留下争议的余地。如果按现在自己先发表论文再与他人分享,争论会少很多。不过,这样虽然对科研人员好,对于病人就不一定是最好:如果都要等一家发了论文,其他课题组才能用药,当时有些病人就不可能用药,其中有些生命可能就不存在了。
张亭栋虽然被《纽约时报》报道过,但未受到中国的充分肯定,在国际学术和医学界也几乎默默无闻,其原因不在矛盾。他的课题组,有人发生过矛盾,但在很后面。从1973年开始发表的论文中,张亭栋的关键作用很清晰。他未被很好地认可,可能与所在地区有关,也和他英文论文较少、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有关。不能完全排除他本人没有充分意识到其工作重要性的可能性。
1998年,在《中西医结合杂志》,陈国强、陈赛娟、王振义、陈竺在专题笔谈中介绍“自70年代初期,哈尔滨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哈医大)在两次实践中发现三氧化二砷(简称氧化砷)治疗继续早幼粒白血病(APL)有效。进两年来,我们与哈医大合作,应用氧化砷注射液知道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常规化疗药物耐用的APL复发病人”,肯定了张亭栋的工作。
但几乎所有英文文献,都不知道张亭栋的关键作用,引用的文献不太提他的名字。几乎所有英文文献并不知道张亭栋发现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有关论文早在1973年到1979年就发表。很多英文文献,包括国内学者在国外发表的文献,和国外学者的文献,都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发现定为1992、甚至1996年。例如,重复中国结果,也有助于将中国发现推到世界的1998年Soignet等的论文,在摘要中说中国有两篇报道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文章,在引言中说中国最近有报道三氧化二砷可以引起APL完全缓解,然后引用了孙鸿德等1992年《中西医结合杂志》的短篇“经验交流”、张鹏等1996年《中国血液学杂志》、沈志祥等1997年《血液》等论文。
1996年《科学》记者对三氧化二砷的介绍,虽然介绍了张亭栋,但说他的文章是1992年发表的。
张亭栋本人很少英文论文。2001年,张亭栋和陈国强为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为王铸钢、王振义、陈赛娟、陈竺,通讯作者为陈竺)在国际期刊《癌基因》发表论文,介绍三氧化二砷,在引言中,他们也称最近发现三氧化二砷对APL的作用,引用陈国强等1996年《血液》论文。在正文内,说明三氧化二砷的研究始于1971年,但没有文献,号称治疗了一千多不同癌症的病人,观察到对几种癌症的作用,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食管癌、和特别是APL”,但是也无文献引用。然后,文章说对APL作用的初步报道于1992年,引用孙鸿德的“经验交流”。这样,张亭栋本人作为第一作者的英文文章就没有引用自己1970年代的几篇文献,把自己在1973年和1974年公开发表的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的疗效、和1979年明确提出对APL疗效最好的发现,全部淹没了。而1992的论文,在本质上,与1979年的文章无差别,既没有改变所用的药物成分、也没有改变适应症。
2002年朱军、陈竺、Lallemand-Breitenbach、de The等在《自然综述癌症》介绍砒霜治疗作用时,在图中显示了1970年代张亭栋的里程碑作用,但引文是孙鸿德等1992年经验介绍(在引文中注明是证明三氧化二砷治疗APL作用的第一篇论文)、和1996年张鹏等的论文。
因为1992和1996这两篇文章是中文文章,而且没有引用1970年代文献,所以,国外学者一般不能知道原始文献。
❷ 赞美老师事迹的演讲稿五篇
老师,似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带领我们飞进美丽的知识之路;老师如一支支默默无闻的蜡烛,点亮我们前进的心灵之路;老师,像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石子,引领我们通往人生的探索之路。一起来看看赞美老师 事迹 的 演讲稿 五篇,欢迎查阅!
赞美老师事迹的演讲稿1
读四年级时,我们班来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年女教师——陆亚新老师。我心里直打鼓:我们班的调皮是全校出名的,为此,从一年级开始,担任的语文兼班主任换了一位又一位,现在这样一位老教师,能镇得住班里的“八大金刚”吗?
开学第一天的晨会课上,陆老师出乎意料地夸奖起我们班的优点:什么运动会获得年级第一;外出活动有礼貌会互动;阳光体育活动时像一只只小老虎……总之把我们夸得个个好像是完人,夸到班里的那些调皮鬼听了更是摇头晃脑、神气活现。我的心里只有苦笑的份:等着吧!陆老师,准有你哭的那一天。
果然,没过几天,班里小刘首当其冲,在阳光体育活动时,因听到班长挨骂,于是充当了一回“护花使者”。事后,老师当场在晨会课上举行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的讨论会,那次讨论,老师不紧不慢的语气迫使趾高气扬的小刘低下了头,而我们也从中受到了启发。
又有一次,班里的两位“武士”趁中午休息时间,进行了一次“武艺切磋”。得到消息的陆老师匆匆赶来,又利用午自习时间给我们上了一堂“什么是真正的亲人”的课,她告诉我们:“缘分,让你们四十几位学生相聚在一起,所以,你们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试问,你们忍心对自己将要相处五年的亲人下手吗?”那次。老师讲了很多,我们忘记了下课铃声,都沉浸在思索中……
每一次当我们犯了错误,老师不会用高八度的嗓音来训斥,而是用和风细雨的语气和我们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一次次的 教育 ,我们班的行为习惯大有好转,竟然有一个月获得了“示范班”,那是我们在校四年来从来没有过的“殊荣”,它丝毫不逊色于“奥运金牌”。
人们常用“园丁”、“蜡烛”来称赞老师,但是对我来说,老师就是呵护我们成长的使者,借助这个 教师节 来临之际,我祝美丽的陆老师身体健康!祝所有的“护花使者们”节日快乐!
赞美老师事迹的演讲稿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十五年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并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五接中学。回眸已经走过的心路历程,十五年留下了一串串脚印。这期间,他付出了很多。他爱学生,他爱三尺讲台,他爱这一份平凡而又普通的工作,他更爱这一项神圣而又伟大的事业。他就是五接中学的朱昌宝老师。
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他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这是生命的真谛,也是朱昌宝老师工作至今的人生追求。十五年的努力与付出,他无怨无悔,矢志不移!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2015年朱老师怀揣教育的梦想,参加了市“名师之路”沙龙。这期间,他如饥似渴的读教育期刊,品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 拜专家为师,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汲取他们的人格力量。他先后到清华、北大等名校学习、交流,撰写 心得体会 十多万字,前后有60多篇 文章 在各类杂志发表。如今,他还主持了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留守中学生的现状与健康发展的研究》。他用实际行动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教育科研。
朱昌宝老师常常想:做一个老师,就应该全身心地撒播爱的雨露,就应该让每一片绿叶都充分享受阳光!当一个称职的老师,爱事业、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原动力。只有播下爱的种子,才能得到真的收获。
__年9月10日,朱昌宝老师收到了一张特殊的 贺卡 。那是孤儿唐红刚寄来的。贺卡上写到:“尊敬的朱老师,在我痛失双亲、倍感无望的时候,命运安排我做了您的学生,是您父爱般的谆谆教诲,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在我误入迷途、自暴自弃的时候,是您雨中坐孤舟亲临开沙岛家访,拨开了我心中的团团迷雾;在我无家可归、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是您把我带到家中,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您的大恩我将永记心头。现在我已经工作。今后。我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辜负老师的殷切希望教师先进事迹演讲稿5篇。……”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 故事 ,这是一段催人泪下的回忆,这是一个成功教育的真实写照。以他们师生二人为原型的报道《孤儿泪》曾先后在《通州教育》、《南通教育报》刊登,并获南通市168爱生征文一等奖。
“朱老师,您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我们老两口给您下跪了。”看着老人激动万分的样子,朱老师的思绪又回到了九年前:20__年9月1日,当朱老师上完新学期第一课后,班上一个叫王霞的女生递上一张纸条。“朱老师,您今天的开场白让我对数学产生了一些兴趣。小学的时候,我总是被数学老师嫌,说我脑子笨,进入初中后,我真的能学好数学吗?”手持纸条,朱老师心情倍感沉重。午休的时候,朱老师与王霞进行了促膝交流。看到王霞渐渐舒展的眉头,朱老师知道,学生心中的恐数症已经得到缓解。第一个星期天,朱老师主动登门辅导,眼前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破旧的草房在楼群中特别显眼,年迈的老人在屋里忙碌着。原来王霞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不堪窘迫的生活离家出走。也许自己的付出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我应该做到,我必须做到!这种想法突然从朱老师的脑海里蹦出。弹指一挥间,中考如约而至,王霞数学考了127分。如此优秀的成绩让王霞如愿考取了南通体臣卫校,当她分配到市肿瘤医院做了一名护士,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祖孙三人一起登门答谢。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王霞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难忘老师的谆谆教诲,难忘老师的登门家纺,难忘老师持之以恒的辅导,更难忘老师慈父般的关爱!做朱老师的学生,真的好幸福!因为他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培养!”
忘不了晨曦刚露他陪学生晨练的情景;忘不了披星戴月他到学生家中家访的情景;忘不了夜深人静他送学生去医院看病的情景,更忘不了 毕业 生学生与他挥泪洒别的情景!
一滴汗水,一级台阶;一份耕耘,一份秋色。朱老师一直耕耘在农村初中教育的第一线,全身心地投入到钟爱的教育事业,先后获得了市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团干部、市“红十字会系统先进工作者”、通西片第一届“教坛新秀”及“168爱生行动”优秀教师。并被市政府记三等功一次。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是爱的事业,三尺讲台承载的是知识的长河,翻滚的是生命的浪花。朱老师的生命因跟学生在一起而显得永远年轻,因不断学习而显得格外充实绚丽,他的明天会因为教育更加美好璀璨!
谢谢大家!
赞美老师事迹的演讲稿3
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向大家讲述我校常老师的先进事迹。常老师是一位在农村任教近30年的老教师,在乡村教育这一平凡的岗位上,她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平凡而激越。她几十年如一日,让平凡的工作变得不平凡,为的就是这一方热土,这千家万户的孩子,这迎风翻飞,高高扬起的责任。
我刚来到这所小学时,就为常老师的工作精神而折服,大家常常说她是一位“工作狂”。不论寒冬酷暑,常老师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批改的作业,我校没有一位老师不佩服。学生家长对她是交口称赞:“把孩子交给你,我们一百个放心。”家长们都争着把孩子送给她教。
后来,通过同事的介绍,我渐渐对常老师的了解多了。原来,常老师是一位老民师,在边远的农村小学工作了有20多年,调来中心小学时间也不长。当时的那所小学教室简陋,没有桌凳,常老师就带着孩子,用泥巴和土坯垒起桌凳;没有黑板,用木板钉起黑板;老师少,就进行复式教学。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前,她再苦不叫苦,再累不叫累。有的学生因年龄小, 家务活 多,不能整天上课,她就背着小黑板,到家给孩子补课。
有一件事令我深深感动。在九十年代初,我们这儿开展了扫盲运动,常老师接受了一个大村的任务。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上课的时间正好赶上了 大雪 。因为冷,学员们都不愿意来上课了。这时,常老师背上教材,扛上一块小黑板,迎着风雪出发了。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走,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一天要走三四个村庄。学员们被常老师感动了,说:“我们如果不好好学,别的不说,至少对不起常老师!”后来,她的这个小组再也没人缺过课。常老师的扫盲工作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嘉奖。当我和她说起这件事时,常老师淡淡一笑:“没什么,只是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而已。”
是呀,“尽自己的责任而已”,一句话中,让我们看到了常老师多么高尚的师德。
亲身感受了常老师对孩子的谆谆教导,我才真正懂得什么是“为人师如为人父母。”常老师对待那些调皮、不爱学习的孩子特别有耐心。经常找他们谈话,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给他们开小灶。晚上,我到她家窜门时,常看到常老师在为这些学生批改作业,研究教育他们的 方法 。
常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真是无微不至。记得她们班上有一位孤儿,常老师经常在生活上关心她。一个冬天的早上,常老师发现这位学生,衣着单薄,被冻得瑟瑟发抖,她立即带着这个学生,到商店里买了一件新棉袄。要知道,常老师平时,自己都舍不得买件新衣服。
常老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爱,也深深感染着她的学生们。她教过的学生,一说起她,都发出由衷的赞叹。记得有一次,常老师不小心摔伤了,在家休息。这可急坏了她的孩子们,他们将自己的零花钱凑起来,买来营养品,一起来看望老师。有的孩子没有钱,就偷偷从家里拿来鸡蛋送给老师。其他老师都非常羡慕,甚至还有些嫉妒,但也打心眼里佩服她。
当常老师得知我要 说说 她的先进事迹是,她却说:“我有什么可说的,没有高超的教学技艺,也没有出色的教研成果,还是多写写别人吧。”不过,还是应常老师的要求,没有说出她的真名。最后,让我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对常老师的敬意吧!同时,也与大家共勉。
谢谢大家!
赞美老师事迹的演讲稿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雨果说过: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广的是人的心灵。而我,正是一位塑造孩子们心灵的幼儿教师,小朋友们亲切地叫我“查老师”。
春天,在蒙蒙细雨中,我和孩子们在花伞下静听小雨沙沙,做“小树长高了”的游戏;夏天,我和孩子们在 种植 园浇水施肥,观察玉米结穗,豆角挂藤;秋天,我和孩子们拾落叶,制作精美的叶贴画;冬天,我们堆雪人,打雪仗,银色的世界里洒满孩子们的笑声。
热 爱孩子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没有堆孩子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是幼儿的一种迫切的心理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感情联系,能使幼儿产生 积极、愉快地情绪。我班新来的张陆欣小朋友没上过幼儿园,还有脚趾内翻的疾病,走路不稳。刚入园时,情绪一直不很稳定,不是掉眼泪,就是不好好吃饭。我每 天早上热情地蹲下和他打招呼,牵着他的手去拿玩具,邀请其他小朋友和他一起玩耍,消除他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每餐饭耐心地喂,慢慢地他看到我就露出灿烂笑 容,开始学着自己吃饭、穿衣穿鞋。老师和小朋友要帮助他,他不仅不让,还大声的说:“我会穿,我自己穿。”有一天他拉肚子,一下午拉了三次,我帮他换了三 次,为他打来温水擦洗,抱着他轻轻揉肚子,帮助消除痛苦。当他妈妈来接他时,看着干干净净的孩子以及洗干净的三条裤子,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现在母子两人 每天高高兴兴的来到幼儿园,再也不是那付哭哭啼啼的样子了,他妈妈说:“非常感谢老师,是你们让我能安心的工作,是你们让孩子快乐的生活。”在与幼儿的朝 夕相处中,他们对老师的依赖和信任,使我对他们更加热爱。
光有爱是不够的,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要教育好他们,就需要 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为此,作为幼儿教师就要不断探索科学育儿的道路,不断克服困难。刚参加工作时,我没有认识到常规培养的重要性,盲目爱孩子,放 纵他们,结果连正常的教育教学都难以维持,经过一段时间的虚心请教学习,反复思索,终于能够较好的组织幼儿一日活动。
每次参加竞赛,在园 领导的指导下,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并能及时进行 总结 ,使自己的教育水平又得到提高。而每一次的进步,也是克服种.种困难和艰辛得来的。2015年是我们家最 困难的一年,3月份婆婆因肾结石引起肾积水入同济医院治疗,公公又突患心肌梗塞住院,一家人顿时忙成一团,而丈夫又必须出差上海,我成了家里的支柱。我忙 完家里,还必须准备园内、片里以及中心的系列观摩竞赛。凭着对工作的热爱,我克服了这些困难,从园内选拔出来,又从片里选拔出来,最终参加中心观摩竞赛, 并获得二等奖。目前,我在园内是推广教育教学新观念的骨干教师之一。在教室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游戏等活动中都能将发挥幼儿主动性放在第一位,每学期组织 的园内教学观摩、游戏观摩、班级环境竞赛我班都能居第一,给其他教师迅速转变思想观念起到一定带头作用。
思想观念的突破,也让我对创新教 育有了一些理解。在组织活动中我不再只局限于一种正确回答,而是尽量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对幼儿大胆精彩的想法多加赞扬,发展幼儿 的扩散性思维。我在本园率先进行了“美术活动中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的研究活动,并在取得一些成果后,在园内的教研成果发布会上进行了推广。引导全园掀起 一股“美术创新活动”研究的热潮,使大家积累一定 经验 ,并成功运用在园内环境布置上。我园的环境处处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幼儿的创造性,获得幼教中心和武汉 市教委领导的赞扬,各园教师都来我园参观学习。
我连续三年参加园内“六一”节目编排,与其他教师一起利用本园英语教学特色,编排了“我们 是朋友”“白雪公主”“小班马寻亲记”三部英语童话剧,打破年年编排舞蹈的旧格局。在幼教中心“六一”汇演中获得过优秀创编奖。在每学期的园内运动会上, 我编排的操节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动作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并能具备一定观赏性和游戏性,得到园领导和家长好评。
一个人能在自 己热爱的事业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我知道我面前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深信:今天操场上奔跑的追皮球的娃娃也许明天就会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 台上;今天音乐声中传出的稚嫩童声,也许明天会响彻在世界音乐的殿堂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_____民族的希望,世界的希望,人类的希望。相信每一 位热爱幼儿并对幼儿付出真情和汗水的幼儿教师在白发回首时,都将幸福地说:“我得到了人世间最博大的爱。”
谢谢大家!
赞美老师事迹的演讲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演讲的是一个群体的先进事迹,她们就是用高尚的师德、朴实的品质滋润着__万千子民的__小学那群普通平凡的女教师。
谢守珍老师如今已有50多岁,从17岁踏入__小学,到今天已有30多年。不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但她脸上的细纹却告诉我们:教师不但是一份谋生的职业,也是毕生执着追求的事业,更是一辈子的希望和寄托。30多年,到底有多少学生在她的身边成长,无法去统计,也无人去关注。70年代她意气风发伴随郝小度过艰难与坎坷,80年代她用青春给学校增添秀色,90年代她带着年轻教师创造一个又一个教学中的奇迹…现在,她已脚步蹒跚、腰身佝偻,但你仍然可以在每次上课铃响时看到她精神抖擞的背影,她用尽自己最后一丝光芒照耀郝小湛蓝的天空。30多年,多少次为了毕业年级加班加点,顾不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多少次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夜不成寐,忘记了自己身体的不适;又有多少次为了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夜以继日的专研业务,提升能力。我很想举个例子说明谢老师这些年来最让人难忘的一件事情,也想用世上最华丽的语言赞美谢老师10950个日夜倾洒爱心的分分秒秒。回忆这一切历历在目,细数每天的日子,哪一天不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哪一个学生不是细心照顾、无私给予?怎样的 句子 又能表达谢守珍老师对事业、对学生演绎“大爱”的情怀呢!
王敏老师今年35岁,十几年来从当初的懵懂稚嫩到现在的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没人知道荣誉的背后有多少勤奋的故事,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台上的掌声响起又有多少次台下的泪流满面。为了讲好一次公开课,她查阅资料、修改教材、请教专家、观摩学习,她结合学情、精心预设、大胆试教、深刻分析…做完这些还远远不够,为了讲好一次公开课,需要她三天、五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的策划、准备和研究,才有了领奖台上手捧鲜花的一刹那,才有了__小学奖牌上闪亮的金色光芒。近年来,王敏老师所执教的多次公开课获省、市一等奖,撰写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教学案例被多家教育杂志刊登发表。曾经灯下熬夜到天明,忘了被窝中年幼的儿子;曾经远赴千里展风采,忘了病床上无人照顾的双亲;曾经勇挑重任树新风,忘了自己为人子、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曾经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我,忘了自己的节假日也有家人需要关怀…这些“曾经”的一幕幕、一桩桩,造就了今天的湖北省优秀教师、市级明星教师和县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为郝小打造了一张熠熠闪亮的名片,在__小学史册的扉页上树立了一面鲜红的旗帜。
在这里,我不想表白郝小女教师是多么的无私,铃声和书本相伴的每一天,她们已经习惯这样的工作;我也不想标榜她们有多么可贵的品质,面对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她们怎样的努力都无须褒奖。__小学现有学生2270人,其中留守 儿童 800多人,单亲儿童200多名。面对这组让人惊讶的数据,她们用母爱诠释着自己的事业。
田继香老师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工作,因为她细心的关爱、耐心的呵护,让无数孩子们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唐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说起当年的这个小天王,田老师仍然记忆犹新:他是一个叛逆的小男孩——父母在外打工,无人管教喜欢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所有任课老师将他定为班级问题生;面对这样的孩子你会摇头叹息吗?你会束手无策吗?当田老师看到他时却情不自禁的揽着他到了怀里。我不知道田老师是怎样细心的引导让他豁然开朗,我也不知道田老师是用怎样的耐心面对他每一次的挑衅。我只知道从以前每天进办公室到后来的一周一次,一月一次,每次进去都是垂头丧气,而出来时却神采奕奕。就这样,孩子来办公室的次数越来越少,试卷上的分数却越来越高。操场上再也看不到他耀武扬威欺负弱小的身影,课堂上又多了一双纯净明亮的眼睛。田老师用自己的母爱改变了他!孩子在 日记 中这样写着:“我的妈妈从生下我就离开了,是爷爷和奶奶把我带大的。上学后,我又有了一位妈妈,她就是田老师。每次犯错田老师都会用她慈祥的面容和亲切的微笑让我感到后悔和惭愧。我愿意为了田老师改变身上的所有缺点,因为我不想让我的老师,我的妈妈失望”。这样的爱没有任何血缘的牵绊、没有丝毫名利的驱使;这样的爱在__小学的操场上、教室中、食堂里、无处不在;这样的爱就是郝小女教师书写“母爱”的真实写照!
当然,我所说的只是冰山一角。在学校这片净土上,还有数不胜数的巾帼娘子军,无怨无悔,铭刻着岁月里不灭的痕迹:教坛新秀李金梅老师,朴实无华的黄辉老师,业务精湛的但红老师、默默耕耘的汤丽群老师、幽默诙谐的张远征老师……就是这样一群淳朴的女教师撑起了郝小的半边天;就是这样一种众人拾柴的力量举起了__小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先进集体”、“示范学校”、“湖北省优秀女职工组织”等一个个来之不易的荣誉称号;就是这样一份日复一日的平凡和朴实,叩响了__名校的大门。
梅花让人想起不惧危难的壮士,绿竹让人感叹淡泊名利的隐者,青松使人敬佩威武不屈的将军。我想找一个合适的称谓送给这群开拓进取、默默奉献的女教师。人们常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评价太苍凉,不是乐观向上的郝小女教师!“一盏孤灯照朱笔,两袖清风到白头,”这样的写照太悲观,不是追求职业幸福的郝小女教师!最后,我想到了大海:深邃宽广犹如她们用渊博的学识默默无闻的培桃育李;浩瀚无边犹如她们用慈祥的母爱甘心情愿的滋润童真。不用赞叹、无须喝彩!任海上潮起潮落,她们孜孜不倦、顽强拼搏的壮志不减;任天边云卷云舒,她们爱生如子、默默无言的大爱永存!
谢谢大家!
赞美老师事迹的演讲稿五篇相关文章:
★ 赞美老师演讲稿五篇
★ 歌颂教师的演讲稿范文五篇
★ 中学生赞美老师演讲稿5篇
★ 教师故事演讲稿五篇
★ 歌颂教师的演讲稿范文5篇
★ 我爱老师演讲稿5篇
★ 歌颂老师的主题演讲稿
★ 催人泪下的教师演讲稿精选5篇集锦最新
★ 教师爱岗敬业奉献演讲稿范文五篇
★ 我身边的最美教师演讲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