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发展
一、自身情况分析
2000年9月始至今,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8年。我热爱教育事业,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我总是勤勤恳恳,精益求精。我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思想,指导教学教研工作。多次上省、市级公开课,均获好评:参与教学竞赛,多次获奖。教育教学论文也多次获省市一、二等奖;指导学生参赛获奖。
教学之余,我还坚持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养。2006年6月取得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部分教育理论书籍和杂志,做摘抄,写心得,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让学习所得与自身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它为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教8年来,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教学方面我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在现有的基础上迈向更高的台阶,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二、自身专业化发展目标:
1、师德修养目标: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职业道德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积淀,真挚的博爱以及对学生高瞻远瞩的责任感影响教育学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育教学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
(2) 、具有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能科学、系统的驾驭教学内容,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研”一体化,领会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精髓。工作中要善于积累,勤于思考,做到教学中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创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现代化技术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让这一片天地更好的为自身、为教师发展服务。
3、教科研工作目标。
(1)、掌握教师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及工作艺术,掌握儿童心理学及生理学等系统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形成自己独有的工作风格。顺利结题(我参与的国家级课题:语文与生活的整合研究)。
(2)、做一名“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及时积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的将自己的反思整理提炼,积极投稿。三年内至少有两篇文章发表。
4、教育理念目标:提高教育理念水平,真正做到管理过程科学化、人性化、艺术化。
三、主要措施
1、向身边优秀的老师学习管理经验,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2、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为自己营造一个学习的心境,认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及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及专著,提升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使自己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保证每天有2小时以上的读书时间。
3、 用自学形式完成有关教育理论、管理艺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
4、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和自学考试培训学习,不迟到、不缺课、认真记、多巩固。
5、 承担上级部门组织的课题实验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自身的提高。
6、 自制个人网站,记录自己在教育科研、课堂教学、业务学习、个人感悟等方面的学习心得体会。
7、 定期参加有关的科研论文评比。做到多思考、勤动笔。
总之,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发扬工作认真,乐于学习的优点积极学习,努力进取。时刻告诫自己要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优秀教师。这是我的教学追求。
⑵ 教师发展三个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的三个阶段主要是分别是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其实这三个阶段可以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来理解各个阶段的关键特征。
首先是关注生存阶段,在这个阶段,多半是刚入职或者是入职不久的新老师,刚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觉得非常陌生,毕竟是新人,想给其他同事或学校领导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因此,他们会把工作重心放在人际关系上是理所当然。因为他们想融入到这个集体大环境中,希望同事们能够接纳他,希望领导能够赏识他,更希望学生能够喜欢他,人际关系于新老师而言无疑是开始工作的第一步。
其次是关注情境阶段,当人际关系稳定后,也得到学生们的认可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老师会把重心转移到教学本身,希望能够干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他们比较在乎学生的成绩或分数,因为学生成绩提高了,工作能力就能得到认可,同时,老师的教学成绩也是以后升迁和评职称的重要依据,老师也希望能够在教师岗位上蒸蒸日上,更上一层楼。
最后,是关注学生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老师,一般经验已经比较丰富,而且在职称上也可能是高级甚至是特级教师了,所以他们没有渴望再往上升迁,自然教学成绩的压力也减了不少。但是同时,他们也许在思考,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搞了这么多年的教育,究竟怎么才对学生的帮助时最大的呢?慢慢地,他们也许会发现,教育更多的应该关于学生本人,而不仅仅是成绩,一个学生未来能走多远,能力是一个方面,而更多的是他们的道德素质。慢慢地,他们把工作重心从关注学生学科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本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个别差异性,并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