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教师诱惑
❶ 怎样使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创设有新意的“开场白”
一节课的开场白好比是一首乐曲的前奏,前奏旋律优美,给听者的感觉是享受和欣赏。一段巧妙的开场白往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想听、想学。而一段老调、惯用的开场白没有任何新意和创意,就像一首催眠曲,即便是想听、想学的学生也是处于惯性的麻木状态,其余的学生更是不言而喻,一开始就提不起精神,一节课更是难熬啊!看来那些老套的开场白尽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而设计一些独具匠心、形式多样的开场白,比如:一个故事,一个谜语,一种游戏,一种活动,一幅图画,一段音乐等等都可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一段有新意的开场白就等于给了学生一份充满诱惑的见面礼,小学生对外面的世界都充满好奇,而好奇的东西必然是丰富多彩的,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坚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课的必需环节。教师面对的是富有个性,具有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如果教师以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统一僵化的教学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去设计课堂,学生的创新就无从谈起了。我们设计科学课堂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如面科学知识、自然规律、实验,教师和学生应如何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即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我们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精心设计好课堂,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
三、明确的教学目标
原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固定的标准,是人的身心和精神充分发展的天敌。”其实他反对的是教学目标受“知识中心”的束缚,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完美整合。在教学中,首先应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关注生活现象,然后鼓励学生大胆生疑,激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共同确立教学目标,如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采取学生自由组合几个小组,开展调查、走访以及采集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防治空气污染,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和全世界的重要性。这些目标不仅符合课标、教材、而且来源于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学生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适合自我发展的个性目标,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有效的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的三大亮点。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当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讨论等方法明确活动的具体任务,需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注意哪些问题,用什么材料,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果没有交待清楚任务,没有细致的研究方案,学生可能就会玩一节课而没有收获。如果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这样学生就不会无所事事,每人都参与到活动中,都向着目标努力,而不是旁观者。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学生活动的进展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材料,暂时用不到的就不急着发给学生,以避免材料对学生的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没有基础的活动,该指导的还要指导,但又不干涉学生的自由,积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和探究方式。
总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做到“思考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提;探究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定;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掌握如何,让学生自己评”,让学生在调查中学,在收集中学,在活动中学,在交流中学,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积极的教学评价
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和谐课堂的前提。在学生活动时,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适当的竞争机制来调动各个学习小组的积极性,让他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组合作得好,完成得好,速度快。学生为了获得成功与胜利,会更加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从而形成紧张有序的课堂氛围。又如半学期对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一个小结评价,如评选科学学习之星、优秀科学记录本、优秀科学小组长等。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对整节课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发展进行自评,发现自己的优点,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填写在科学记录本上,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利于老师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潜力。为了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环节,我还经常引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也提倡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
当然让科学课上得生动高效还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很多细节的处理,比如提问的设计、练习的设计、等等。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每一堂课,每节课带给学生的感受都是那么的新奇有趣,用科学独有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一定会自觉的爱上科学,迷上科学,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
❷ 如何上好一堂课
一堂好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积极。教师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讲课时看见有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了。那么,要怎样让课堂活跃起来,上好一堂课呢?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教师的语言 课堂上,学生听得专心,是课堂“活”的标志之一。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海特认为,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是个二流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很有才华和灵气,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的“催眠曲”。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应具备以下特点: 丰富性:尽量使学生有所收获或启迪; 简洁性:语言精炼,不讲废话; 条理性:逻辑性强,不颠三倒四,条目清晰,不混沌不清; 形象性:语言多变化,绘声绘色,吸引注意力; 趣味性:吉尔伯特·海特指出:“幽默有各种功能,最明显的功能是幽默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 要使语言有意趣,就必须注意语言的幽默感。 此外,还有注意,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富有感情,注意跟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二、提出的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也是课堂活跃的一个标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题的质量。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难度适中。所提的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由于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在照顾大多数的前提下,还应考虑“两头”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尽量让他们也能“够得着”。 第二,富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使学生感到值得思考,愿意思考。尽量少提直接读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回答的问题,最好提问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问题;不能只简单提“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而应多提“怎么样”“为什么”等需要思考的问题。三、课堂活动的设计 学生积极有效地动口、动手,是课堂活跃的主要标志。要使学生积极地动口、动手,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尽量提供机会。课堂上应多设计学生动口、动手的环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能让学生说的内容,教师决不能代劳。一般课堂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让学生说的: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不同见解或联想、感想等。 第二,提出明确要求。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有的说、有的做,会说、能做。 第三,采取激励措施。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动手做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以外,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外部”激励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使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