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性教学
㈠ 教学的双边性属于教学的艺术性吗
英语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把所有的爱心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艺术性的教学手段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融艺术于每一项学习实践中,教师应用形象、生动、感人的艺术手段组织英语教学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紧张为轻松,艺术性地创造快乐的英语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又非常专注的气氛中学习英语。艺术性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结合,而且会使教师和学生能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增进创造意识,自觉地使一般的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上升为美的欣赏和创造活动,从而使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艺术性教学;英语教学;艺术性;教师;学生
一:什么是艺术性教学及其在现代教学中作用
(一)艺术性教学的概念
我们常说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要弄清什么是艺术性教学?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艺术。对于什么是艺术,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艺术论家认为“艺术,是人借助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科学艺术家认为,艺术是一种思维技巧。教学美学家认为“达到了某些要求的创造性工作便是艺术”;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在生活最紧张、最重要的关头使人和世界保持平衡的一种方法”
艺术性教学与其他艺术有着共同的本质,因此,上述关于艺术的四种定义,都适用于艺术性教学,即艺术性教学也具有审美性、创造性和系统协调性。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教学艺术定义为:教学艺术是以教育学、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遵循教学和美的规律、娴熟地运用艺术手段、教学技能和技巧,表达教学内容,协调教与学的各种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现在人们已经不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理解“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趋向于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教学艺术,把教学艺术建立在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基础上,是精神文明领域里的艺术创造。
我们之所以说教学是艺术,是因为它具有与其他艺术一样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科学与艺术涵于同源,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无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借助于艺术的力量所唤起的情感,才是维持教学过程中主体内在平衡的因素,艺术性教学的魅力是任何教学技术所不可企及,任何教学机器所无法替代的。教学科学化与教学艺术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教学科学化为教学艺术化奠定基础,教学艺术化是教学科学化的提炼和升华,两者共同完成教任务,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二)艺术性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
艺术性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它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最重要的手段。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是一种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这种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又与认知兴趣有关。这种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活力,认真钻研积极进取,甚至会废寝忘食、津津乐道地去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就能激励和强化这种内在的学习动机。例如,有的教师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巧妙地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并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一下便使学生接受知识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急切地等待教师的解答,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这时来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必然会大大提高.
2.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
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教师能通过实物直观语言直观和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呈现清晰、明确、完整的形象,使学生精确、鲜明、生动地感知教材,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概念理解教材打下基础,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教师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巧妙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造心理完全和心理自由的气氛,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做到精讲巧练,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帮助学生熟练地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并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剂学习情绪,寓教于乐
没有艺术性的教学,教学内容杂乱无章,教学方法单调,语言平淡,甚至无意义重复,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课堂气氛是这样的一幅景象:教师拘谨而刻板、冷漠而紧张,学生或没精打彩、昏昏欲睡,或坐立不安,烦躁乱动。久而久之,便会厌学、逃学。’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教学内容引人入胜,教学形式丰富多样,能把无意识记忆与有意识记忆、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合理地组织和利用起来,做到“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不厌,流连忘返,教师信心充分,情绪饱满,课堂气氛出现的又是一幅景象:思维积极活跃,师生关系协调融洽,教师和学生共同沐浴于愉快的感受之中。
4.加强情感交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教与学统一起来。
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教师精神饱满、生动传情;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师生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一堂课应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积极开启智能的机器,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教师就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教师的感情,犹如一切艺术家强烈的创作欲望,他对每节课付之感情,产生灵感,激活课堂气氛,以便产生最佳教学效果。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上课,学生的学习情绪迥然不同,这就是教学艺术,是教师调节情绪的艺术。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根据入情—动情—析情—移情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教师要用真实的富于感染力的情感表现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兴奋、愉悦的感受,把教育作用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心与心自然的交流、共鸣、撞击,以艺术的魅力,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所以情感是学生乐学、爱学、勤学、巧学的内在动力。英语教学是认识活动,是交际活动,也是情感交流活动,“重视情感价值是现代化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点,”知与情的统一,能使师生协调,使教与学产生共振。
二:艺术性教学从教学方法开始
(一)教学内容的艺术化
一位教师能成功地进行艺术性教学,不仅需要拥有爱生之情和对英语教学深刻正确的理解,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形式和师生双边活动等各方面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性教学方法手段。现今的教材其内容由课堂、家庭逐渐向社会各方面发展,让学生逐步认识世界,设计有中外学生同校学习的情景,便于介绍英、美国家的生活习俗,使学生了解其人文、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符合学生的需要;其内容生动有趣,其中不乏有趣的热物、好看的图画,符合学生真实生活的对话及英语歌曲和游戏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用语言、直观教具、副语言手段(表情、动作、手势、眼神等无声语言)和表演等使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的理解,对其外形、行为、动作、内心世界的全面细致的把握,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从而逐步掌握语言,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用语言、图画、投影等向学生介绍故事时,以及就课文内容提问时,都可以依据情节的发展来进行,甚至朗读、示范和领读也应使学生感到情节性,即通过适当的停顿、快慢节奏、抑扬顿挫及表情变化等表现故事情节的曲折、起伏和发展,这样的内容情节化的教学必然使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同时也能把握情节。而情节的把握又会反过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形式艺术化
教学形式艺术化首先表现为多变化、有高潮、过渡和交替自然。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型、教学步骤、讲和练的安排、练习类型、操练方式都有艺术性和非艺术性之别。同样是操练,每一次都应表现出新的特色。教师的活动有了新意,学生参与活动也就有了兴趣。介绍新的语言知识之后,就进行操练。操练的方式是多变的。如采用世界上现代化语言教学的标准课堂活动组织方法:分排练习,两人小组练习,小组活动及分行练习。同时教师提供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如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小组讨论或角色游戏等。
一切教学法著作、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教学形势都是随着特定的教学目的、内容、对象的不同而变化的。一节课的高潮往往与教学内容的情节高潮同时出现。可以说,没有高潮意识的教师在艺术性教学方面是不会做得完美的.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离潮,比如在课堂上平缓语音中的一个高音,忽然射向某个学生一道含有丰富暗示的目光,或者语酣情浓中的一个颇具力度的动作,它们会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是感官上的,也是情绪上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造一种安全和睦的学习气氛,消除学生紧张、困难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活动,从而能更积极地投入言语交际活动,进入一节课的高潮。
(三).教学形式和内容的交替自然流畅
这基于对学生透彻的了解,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准备和知识技能准备的火候,抓住时机,立即过渡,自然交替。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某一处只要轻轻一点,某一处只要细细一拨,某一处需要讲到七成,而某一处只要讲到五成即可,留下一点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完善,去思考、去补充。
㈡ 如何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在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客体。
2、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的主导过程不是直接实现的,必须变“教的目的”为“学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
从这个角度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有承认两者的辩证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敢于主导。教师要敢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认真备课,创造性地上好课,并在教学时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组织好课堂纪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4、要善于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主要靠教师启发引导,靠教师的教学艺术及教学机智。
一方面要发扬民主,和学生交朋友,做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广泛想象,真正做到主动地学习。
(2)二性教学扩展阅读
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即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一般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存在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其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面。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
如: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事;演示引人注目、给人以新知的材料;巧妙的指出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对未来的学习意义等。这一阶段不宜费时过多,一旦学习动机被引发出来,应立即投入学习,并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予以强化。
2、感知教材
感知教材即对所学教材内容获得感性认识。教材是人类实践经验的载体,是书本知识。学生理解书本知识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的过程。学生想要准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就需要对它充分地感知。感知得越全面,越充分,就越容易形成表象和概念,从而为深入地理解教材打下基础。
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主要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有关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和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感知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针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实习、实验或调查获得感性映象,形成表象。
二是教师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有目的地进行直观演示。三是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
3、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由表象上升为概念,并通过判断和推理,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以理解教材可采用如下方式:一是引导学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对照、归纳和演绎。二是在上述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用确切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
4、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是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继续获取新知识的必要环节。巩固教材,离不开记忆力。因此,引导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培养记忆能力,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并在需要时能迅速地再现出来,就成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巩固知识的途径是复习。复习包括传授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的复习,也包括总结性复习。
5、运用知识
这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变为技能技巧的阶段。学生只有运用知识,做大量的练习和作业,或进行实习、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才能实现这一转化。
学生运用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二是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最初运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准确性。二是熟练运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教学中要在学生能正确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程度。
6、检查学习效果
检查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要做好这项工作。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来实现。这几个阶段标志着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至于某节课包括哪些阶段,则要根据学科性质、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对新教材的准备情况而定。
㈢ 教学类型有哪些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学习类型有如下三种:
一、视觉型Visual: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知通道有不同的偏爱,有些人更喜欢通过视觉的方式接受信息。只使用视觉通道,大约仅能记住材料的25%。
二、听觉型Auditory:
有一些人更喜欢通过听觉了解外在世界,只使用听觉通道,大约能记住材料的15%,而视听结合,使用多通道参与学习活动,则能记住材料的65%。
三、动觉型Kinesthetic:
一些人更习惯通过动手(或身体运动)来探索外部世界,从而掌握有关信息。
(3)二性教学扩展阅读:
奥萨贝尔从学校教育的条件出发,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类;根据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两类。两种划分互不依赖。
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苏联A.B.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1972),把学习分为两大类:反射学习和认知学习。前者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后者为人类所特有。他根据人的学习内容和水平的不同,把认知学习分为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两类,又把理性学习分为概念学习、思维学习和技能学习。
㈣ 学校类型中教学一型和教学二型有什么区别
你所说是的是研究生院的实力评价方面的术语。
研究型大学版分为研究1型、研究2型两类:研究生创新环境高于研究型权大学平均水平,且每年授予博士学位不少于100人的研究型大学属于研究1型;不符合研究1型标准的是研究2型。
㈤ 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答案:
教学的基本原则是:
教学整体性原则
它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应是完整的,全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废;二是指教学活动的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启发创造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
有序性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开展和进行,以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师生协同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真正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积累与熟练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够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反馈调节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从教和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最优化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要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调控,实施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三、教学原则的意义:
1.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有着指导性和调节性的意义。
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则,它必然能够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起着指导和调控的作用,能够为教师提供积极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2.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教学原则确定之后,对教学活动中的内容、方法、手、形式的选择,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巴拉诺夫指出:“教学论原则决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和论证其效果有赖于作为这些方法基础的教学论原则。教学论原则体系,就是对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基本途径的总的说明。”
3.科学的教学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的教学原则在人们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中灵活有效的运用,对教学活动的有效顺利地开展,对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都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㈥ 如何理解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当前的教育学中是否做到他的教育性
摘要:本文主要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为依据,试图探讨其“教育性教学”思想,包括这一思想的内涵及笔者自己的理解、该思想对今日教学改革的启示和实现途径三方面的内容,以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教学改革实现途径
一、教育性教学的基本内涵及理解
“教育性教学”一词首先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他认为,人的观念、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
赫尔巴特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建立在论理学的基础上,认为培养人的德性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因而他认为把知识单纯的作为知识,亦即冷冰冰的知识加以掌握,不可能强化意志与态度这一道德核心,要使知识转化为意志与态度,教学必须要形成的德性的教育意义,即“教育性教学”。
通俗地说,教育性教学就是既教书,同时又育人。现在,我们可以把教学及其教育性理解为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科学获知,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品德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完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等,从而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同样地,对教师而言,只靠教书也许能造就有工作能力的人,但不能形成积极地协助社会发展的善良的人。反之,只靠育人,也许能造就善良的人,但不能形成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要靠教学过程去实现。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在教书和育人上均能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人。
举例来说:最近,笔者在看了魏书生的“教书育人,明主管理”的报告会以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笔者认为,每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和发展规律进行认识和研究,做教育的明白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标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五个方面,德育排在首位。
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求真。任何伟大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大胆的假设开始的。魏书生刚步入教育阵地不久,在分析研究社会对人成长的要求及五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后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育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向是不一样的。五育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教师要当人师,不能当经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应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教育工作要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方向。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完整的、全面的教育,才能保证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出现缺陷。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魏书生特别强调身教,他认为身教应重于言教。他日常注意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培养学生的人格,他认为教师没有人格力量,不能率先垂范,事实他就不能进行真正的身教。因此,他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他以人格统领着全班学生,并且放手让学生去做,普通学生能做的,不让组长做,组长能做的,不让班委做,班委能做的,不让班长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不做。让班里学生个个有事做,极大的加强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看了报告会,笔者强烈地认为现代教师应是一个聪明的思想者和科学的实干家。做教师首先应弄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个是主要的?做到从宏观上把握教育,从微观上研究、经营教育。
学习魏书生主要应学习他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魏书生“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教书育人艺术中的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对学生、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他注重根据学生心理特别和年龄特点实事求是地决定育人目标、育人内容和育人方法的科学态度;学习他就是研究他的精神、思想、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头脑清醒,方向明确,积极行动,锲而不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秉承“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二、教育性教学对今日教学改革的启示
目前,教学的教育性是理论界公认的教学基本规律和原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受“升学第一”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专业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们无视教学教育性的存在,而将教育性让位于专门的德育课程及活动,教学过程完全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过程。所以,在二百年以后的今天,重提“教育性教学”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有极大的启示。
第一,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效果;还要有意识地渗透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见效,前提是教师对自己是否严格要求,对学生是否具有“三心——爱心、真心、耐心”,这也说明,教师不仅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去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修养来影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古已有之。教师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这种现象在儿童中间更加普遍,在他们心目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并视教师为自己的榜样,常常利用他们那超乎我们想象的模仿能力,模仿着自己心中喜欢的教师的一切;
第三,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学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育。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不仅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本钱,更是一个健全的人、真正的人所必备的,假设一个人有100000000万,前面的1则代表健康,后面的0代表你的房子、车子、妻子、儿子、金子等,如果没有前面的健康1,后面都将等于0。大量实践证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他生活的家庭、集体、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程度地依赖于这些环境的良好熏陶与引导,更依赖于各级学校在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
目前整个教育系统都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重视把青少年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把课程从以往的注重知识教育转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把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发展学生,使教学充分地发挥其教育性的作用,这些都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和个性结构的日趋完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也为每个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提供了空间。
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实践证明,教学应该具有教育性,反过来也可以说,教育性是教学永远的灵魂,它应该是基于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价值导向性,教育性教学必须体现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和价值影响的自觉性。用赫尔巴特自己的话说就是,永远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因此需要我们的教育系统以及教育者应从不同角度关心下一代的健康发展,为祖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所有。
总之,教学过程中是含有高度价值取向的,教育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提升、个性的完善、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就是真正的人的形成。
三、教育性教学的实现途径
依据赫尔巴特的思想,教学的教育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实现。
1、从教学内容本身的教育性着眼
赫尔巴特以“世界的美的表现”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就是说以宗教、国语、历史一类的学科中同道德行为有直接关系的教材为中心,赋予儿童现实了善与美的根源性的世界图像,训练儿童的伦理判断,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操与意志。
追随并第一个探索赫尔巴特所开拓的教育性教学道路,即追求学科内容、教材的教育性的是戚勒。戚勒与赫尔巴特一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形成道德品性。但在形成方式上与赫尔巴特不同,他认为德行的陶冶和宗教的陶冶是一回事,他把宗教的、道德的知识作为教育性教学的核心。当然,单纯用宗教的道德的学科是不能形成宗教的道德的人格的,它只有拼接学科划分为不同的领域,而且沿着这个终极目标,各自以不同方式起作用的思想圈的形成,才能达到。这样,戚勒主张,以情操学科、意念教材——由直接涉及宗教与道德教学的宗教、历史、文学组成——作为核心,在核心周围,配以自然科学、数学、地理、体操、劳作等,把他们综合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中心统合法课程。
在古希腊曾因时代的发展而形成由体操和音乐组成的教育制度,当然与其军事目的、国家目的相关,但同时也是与其道德伦理目的、审美目的相关的。这里的音乐不限于乐器和声乐,还包括诗歌和文学。音乐教育把韵律与和谐注入人的灵魂,使人领略形体之美,乐于抑恶求善,最终造就身心完善且善的人性。体操和竞技不用说旨在发展匀称的体格增进健康和体力,体育尤其利于鼓舞勇气培养耐性、坚定决断的意志、发展性格、发展美的身姿与美的心灵。如果重体操而轻音乐,性格将变得粗野凶顽;反之,性格将会变得温顺柔软,只有二者适度的平衡,才能培养圆满的人格[2]P53。
可见,教材的内容是教学教育性的基本立足点,它是含有丰富教育性因素的载体。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到各种科学知识,是实现教学教育性的重要基础。教育性是教学的灵魂,教书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3]P171。因为丰富的教育性因素往往是内含的,不是自然表露的,所以教师要深入专研教材内容,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进行解说论证、阐述,才能发挥出教材的教育性作用,对学生产生实际效果。有人说,教育性是教师内心世界及其对教材理解、掌握的外化和表现,这话颇有道理[4]P322。
发掘教材内容的教育性因素,一是要从学科特点出发,结合学科的不同性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这要教师明白并主动地发挥所教学科地特殊育人功能,做到寓教于智、自然天成、水乳交融。二是要从学生发展地实际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要教师了解学生发展地状况,把握学生的时代特征,做到有的放矢,产生实际的教育性效果。
2、从教与学的活动本身着眼
赫尔巴特认为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能动地探求并掌握知识,这种学习活动本身便是形成学生的意志与态度。其追随者第多惠斯也认为,教学的教育力不限于特定的学科内容。认为教育性潜藏于全部学科之中,组织学生自觉的、能动的学习活动的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教育活动。真正的教学活动总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形成。
教学的组织形式如民主型、放任型和专制型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的教育性影响是大家都熟悉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破除传统的师生观念,建立平等、民主、友爱互助、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也将对教学的育人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学生旨在掌握教学对象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力。就是说,学生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学习将会极大的左右他们的套独与性格[4]P203。例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赐予的东西,或是机械地模仿并死记硬背教师灌输的东西,往往会养成学生盲从的、屈从的态度和性格。与此相反,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引导他们逐步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课题、发现知识、就会养成学生独立地友善地实现目标态度和性格,形成契而不舍的顽强意志与人格。再如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或是心不在焉地学习,也将对他们人格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在班级中总会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交织着友爱与竟争的气氛。在这种场合,如果学习是以个人之间竟争的方式进行,彼此排他的,就会养成学生相互歧视、分离、对立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态度和性格。相反,相互帮助、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将会促长学生的情谊,形成团结、友好、协作的良好的社会道德特性。
总之,教师教与学生学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教与学的模式和方法、教与学的过程等无一不对育人的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合上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对促进我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他的思想亦的有一定的局限,因此,研究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要具体分析,取精用弘,这对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㈦ 教育的八大教学原则
1.直观性教学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分类以及运用的注意注意事项在讲解时要突出。
2.启发性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巩固性教学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人类早已注意到巩固对于学习的价值,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4.量力性教学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讲解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6.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7)二性教学扩展阅读:
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有着指导性和调节性的意义。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则,它必然能够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起着指导和调控的作用,能够为教师提供积极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原则确定之后,对教学活动中的内容、方法、手、形式的选择,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巴拉诺夫指出:“教学论原则决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和论证其效果有赖于作为这些方法基础的教学论原则。教学论原则体系,就是对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基本途径的总的说明。”
科学的教学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科学的教学原则在人们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中灵活有效的运用,对教学活动的有效顺利地开展,对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都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存在差异。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学习成绩以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
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学以所有正常儿童可以达到的程度为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获得最适宜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难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大批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件”。
3.面向每一个学生。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必须接受的,完成小学教育是中国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基本权利。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不能够要求儿童适应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适应儿童。
㈧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中进行性教
以科学态度严肃对待就可以了,第一堂课可能有少数人反应异常,第二节课就正常了
㈨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规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规律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利用规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制造规律。而教学原则是由人们制定的,是属于主观意识形态的东西。
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
(二)我国目前教学原则有:
1.直观性原则
(1)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ƒ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观点:
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
乌申斯基也指出,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2.启发性原则
(1)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观点: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助产术。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
3.巩固性原则
(1)定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3)观点: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3)观点:
《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学不躐等意思是: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不能跳跃。
不陵节而施是指不要超越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实施教学。
5.因材施教原则
(1)定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定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③学生特点;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教学方法的特征:(1)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2)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4)注重学生的心理及其学习动机的激发;(5)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6)继承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1)定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2)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1)定义: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2)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演示法
(1)定义: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4.练习法
(1)定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②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③要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④要有科学的时段与有效的方法。⑤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⑥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5.实验法
(1)定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2)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
6.讨论法
(1)定义: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
7.参观法
(1)定义:参观法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
(2)参观的类型:①感知性参观。②并行性参观。③验证性参观。④总结性参观。
(3)参观法的要求:①参观前,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重点和地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②参观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参观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③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客观评价、写好报告。
8.读书指导法
(1)定义: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
(2)基本要求:①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②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③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9.实习法
(1)定义: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与实验法、练习法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独立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2)实习法的基本要求:①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则,落实实习场所,备妥实习用具,分好实习小组。教学实习要搞好试讲。②实习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实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③实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并为每个学生写出公正、客观的评语。
10.发现法
(1)定义: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并总结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活动的经验教训所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