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教学反思
① 编码过程中的修辞问题,是要关注什么标准
一、 总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主要变化总体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相比“实验稿”,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党中央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里,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价值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二、课程基本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提倡教学尽可能要做到紧密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价值教育.“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在任何情况下,语文教学都要坚持这一教学思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还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培养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还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中的主旋律.语文学科也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表达中,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实施创新教育,还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获得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3.进一步突出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课程性质第一句就是对“什么是语文”这样一个问题的解答,这也是六十多年来我国第一次对语文课程性质所下的定义.关键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紧扣这一核心目标.怎么理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我们都应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课程的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说学会“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以此作为依据,我们会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做法背离了语文课程核心目标,是不可取的.例如: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盲目发散.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有单纯注重对文本意蕴领会的“深”和“透”,教师“讲课”所考虑的重心在于如何把学生给“讲懂”了,而忽视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小学生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工夫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4.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此次新课标的修订,考虑了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尽可能明确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反对,以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例如关于默读的要求,实验稿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011版新课标则将“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要求放到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适当降低了第一学段的阅读难度.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如新课标的评价建议中针对不同学段在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的评价都提出了具体的评价要求,更有利于广大教师操作.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5.针对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和措施.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些偏差.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新的偏差,课标也有意提示纠偏,特别强调要加以改正.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就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二、解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改动 关于具体改动情况,将从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内容:汉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法修辞知识几个方面谈起.(一)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关于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1.错别字情况严重;2.书写质量普遍偏低;3.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负担过重.这一、二两个方面的问题,既存在于中小学生之中,也存在于成人之中.从全国来看,写字质量普遍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地遏制.汉字书写的教学问题成了一个大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位老师的高度重视.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关注到了,在2011版语文课标中有关“识字、写字”的目标中,做了比较明显的调整与修订,在加强写字教学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实验稿”主要在第一学段提出这样的要求,其他学段不再提出.)2011版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对识字、写字教学与汉语拼音教学的具体建议中做了如下内容的增加与修改: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汉字书写的问题教育部也看到了,2011年8月2日,教育部在教基二〔2011〕4号文件中专门发出关于加强书法教育的通知,要求明确写字的基本要求,并且把有关任务落到语文课里.加强书法教育,既要在技法上下工夫,也要重视在养成良好习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不能简单地将书法教育理解为单纯地写字.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同时,为了把写字教学落到实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还明确规定了书写练习的时间: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学习书法重在书写实践,要落实学生的书写时间,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书写实践,并加强指导.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要做到天天练,确保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教师要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和写字的质量.及时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技能.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课件)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二学段,写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三学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写字量做了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调整之后,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在第一、第二学段,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功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传统教学中的“四会”难倒了学生,也破坏了胃口.例如:什么叫“书”?字典中的第一个解释是成本的著作,除此之外还有七种解释,用于不同的词语中、语境中.让学生怎么讲?还有“走”字,什么叫“走”?基本字义就有十种,怎么讲呢?所以,新课标强调“多认少写”,重在运用,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4.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字表.其中的300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附录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共收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又分为“字表一(2500字)”和“字表二(1000字)”.“字表一”中的2500字可作为第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评价的依据.过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普遍是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使劲,往往每学一字都要求学生抄写十遍二十遍以上.实际上,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尽相同.《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具体提出了各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标准.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本标准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二、评价建议)“评价建议”对不同学段学生识字、写字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增强了可操作性.(二)关于阅读教学1. 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请老师们关注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根据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大家都注意到的一些偏差,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了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并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认真读一读这些增添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性要求正是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弊病提出了加以改正的建议和措施.那么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哪些弊病,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五种:成人化的唯美主义.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过分讲究形式,对家常课的影响很不好.殊不知成人的那些唯美追求,可能会令听课的教师赞叹不已,但不一定为学生所赏识,所接受. 虚高化的深度解读.教师在解读教材上花工夫没有错,但“深入”必须“浅出”,重要的是引发学生自己的解读.如果教师只能“深入”而不能“浅出”或是一味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学生则难以形成扎实的语文素养.僵硬化的全盘预设.教师的预设精细绵密,而教学过程就成了滴水不漏地“走教案”.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学生的现场生成,有的只是让学生俯首应和,被教师牵着走,上演了一出教学的“木偶戏”.泛泛化的人文灌输.语文课程有很强的人文性是对的,但如果教师不牢牢把握“人文就在语文中”这个度,落入人文灌输的误区,学生也就只能成为被灌的“容器”.边缘化的儿童实践.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教师引领下学生亲身从事语文实践的过程,这也是修订版的课标十分强调的.当有限的课堂被上述的几个方面占领,没时间让学生作语文的实践活动,学生怎能学好语文! 基于以上几种现象,新课标做了修订,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2.正确认识有感情朗读.课程目标中关于“有感情朗读”的要求,如何做到“有感情”?“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二、评价建议)关于有感情朗读方面,新课标倡导自然,防止矫情做作.老师要首先能够正确认识“有感情朗读”,做到能够“读进去”,还可以“读出来”,真正读懂了文章后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3. 提出新的阅读要求——“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要求.2011版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了一种新文本的阅读要求: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所谓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指“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其关键词为“说明、解释、讨论”. “非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特点是直观、简明.学生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但对这类阅读材料并不陌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注重对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指导.根据2011版课标的要求,五、六年级学生阅读的只是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的目标是“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阅读这类文本要着重指导学生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学生刚阅读这类文本,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了解文本提供的材料主要是讲什么,然后展开阅读,整体了解所讲的内容,用勾画的方法找出和主题相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4.此次课标修订,进一步强调要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读书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读书,读精品.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不呈“显性”状,多方面语文因素的提高会出现语文水平的“跳跃”.抓好“读书”这一环节还应对课外阅读格外重视.这次新课标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新课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对比课标“实验稿”,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分别是: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汉乐府;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曾几;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同时删去了一篇《乐游原》(向晚意不适).增加背诵篇目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5.具体提出各学段阅读评价要求.精读的评价: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② 本人急需一篇 数学课程改革方面的论文
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分析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学习正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和热点,是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上的体现,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思想前提;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可以为研究性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切实有效地开展;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得以推广和深化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评价
引言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学习正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和热点。研究性学习是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上的体现,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本次国家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这里的“学习方式”不是强调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技能的思考,而是关于学习的价值思考: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每个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研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自此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国家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程的地位已牢固确立起来。本文结合自身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历,谈谈对初中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初步认识。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
在应试教育阶段,教师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生尽力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体现教师满堂课的问、讲、分析,教师期望通过个体多讲、多问、多分析,让学生迅速形成解题的经验。在教学评价中,利用考试单一的评价体制把学生的分数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划上了等号。在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不得不注重知识传授的“质量”,为了努力保障这个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教师只能通过灌输,把学生带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中去。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而本次国家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体现了通过学生的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乐趣,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的这些理念促使广大一线教师对以前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和总结,借新课程改革的良机,更新教学思想和转变教学观念是当前教师面临一个重要任务。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且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人的知识既有传授的,又有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感悟而得到。过去,我们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完全忽视和抛弃了不可传授的知识。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促使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实际亲历了认知的道路,才能获得知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从直接面向简单规则和知识结论转向面向“复杂本身”,在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体悟知识、生成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倾入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欣喜等个人情感,用大量的附着知觉等隐性知识系统作支撑。在不确定的、复杂的情境中亲自探究,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喜悦,而不是传统数学学习中直奔主题的简单结论的记忆。表面看知识是简单的、清晰的、可言传的,但传统教育、教学所言传的所谓“焦点知识”,其实是干枯的、僵化的知识,失去了活力和生机的。今天,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旁观者的地位。
二、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成为了知识的权威,传统的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开展灌输式教育。教师是教材的“奴隶”,是教材、教参的“忠实的执行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的“接受器”。单一的教学模式和风格,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而是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平等的参与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的内容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信息化的社会里,课本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的形式,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多种途径,获得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和垄断者。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授者向参与者等角色转换。当然,长久的“权威者与传授者”的思想还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还需教师彻底放下架子。
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关系将更少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群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在这一框架下,学生可以质疑教师的权威,通过共同学习和相互合作,学生的潜能将逐渐被激发,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师生关系的交往不再体现教师居高临下的命令者,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应体现平等主体间的对话与合作。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仅仅是好的讲解者。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倾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和观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消除学生的紧张、害怕的心理,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建立起一种新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教师倾听的意图,不在于证实学生的见解和观点的正确性,而应将学生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积极地与学生的想法共舞,让学生从自己的探究过程中悟得知识。当然,学生也有惰性,心理、生理还不成熟,在学生完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中遇到困难时,逃避困难、选择玩乐的弱点就会充分暴露出来,这也是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是否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心头之患吧。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不但应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还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协调者,创设轻松的活动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同时教师要成为学生共同求知过程中的伙伴和“竞争对手”,“大家一起做,共同探索”,当学生真正体会到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时,学生就会敢于面对问题,迎难而上。在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参与,努力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当然,教师不可能做到全能全知,事事都懂,碰到实际问题,应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寻找答案,教师从中也可以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做到既培养了学生,又充实了自身,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知识特征,合理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
初中学生恰好处在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青少年时期的初期,这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心理发展的节奏很快,情绪波动起伏的落差很大。在应试教育的阶段,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升学压力,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久而久之,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动力,逐渐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同时由于生活是个体存在的基本方式,由经历和阅历所得的体验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体验塑造了人的性格,并进一步制约人的命运。丰富的生活体验意味着一个人可能见多识广,人格成熟而且富有智慧。而好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取得可贵的进步。因此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不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更能确保研究性学习不流于形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的目的。虽然,数学新教材中也提供了一些课题,但这并不完全适合于所有学生。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不仅要使学生力所能及,符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也就是说通过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问题解决的方法运用于数学学习,使之拓展和加深。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十分淡薄,提出问题的能力相当欠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初期,教师不能简单、一刀切地将教材中提供的课题掷给所有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作为教师应认真分析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认知差异和兴趣爱好,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所处社会环境及家庭背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设置结合学生实际的研究内容。
如我校外地籍学生较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结合这个有利条件,我让学生收集父母亲友的身份证号码,研究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法,让学生通过走访派出所、上网等途径搜集身份证号码编排方式的信息,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地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好奇和喜探究的天性。使学生明白数字编码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邮政编码、车牌号码)。又如学习认识几何体时可以让学生去研究:为什么酒瓶、热水瓶、饮料中的易拉罐、矿泉水桶等容器大都是圆柱体的?这些容器为什么设计成圆柱体的形状?它们有哪些优点?圆柱体容器的底面半径和高之间的比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商家是如何选择易拉罐的形状、大小的?等等。这样课题既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又紧紧围绕着数学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设计中的重要性。再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的知识后,结合我校的各个小花坛,让学生去研究从数学美的角度设计花坛布局的方案,让学生充分体会平移、对称、旋转的几何知识在建筑标志中的设计应用,通过对美的欣赏,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四、变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处于评价的客体地位,受制于教育管理者的强制性评价,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体现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从而导致扼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倡导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的实践与体验。在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使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学习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从计划的制定,资料、信息的收集,解决问题方案的确定,到最后探究结果的呈现,都能折射出学生积极的进取精神。因此,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在学习中的运用。
在数学学习中如何提问,怎样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怎样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只要通过学习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不管结果是否正确,有多少社会价值,我们首先应给予积极肯定的形成性评价。评定的价值去向不仅应停留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更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能再演绎过去僵化的评价模式,要坚决反对通过考试等量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鉴定式评价。大力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充分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同时,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体现于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更体现于学生在非学校情景中的表现,体现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充分体现真实性、情景性,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结束语:
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策略的研究任重而道远。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它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否真正有效转变,关系着国家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有效地实施,这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扬起改革之风帆,屏弃僵化、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践行,奋力创新,配合课程改革,积极探索课改之路,保障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华、李雁冰的《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研究性学习专辑》(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1.10)
③ [研修心得]自主学习 开放课堂――学习“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课堂高效学习的方法。
①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②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③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④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
其次,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提高知识理解和记忆能力。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这样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记忆是学习的根本。
提高记忆力,可以专门的训练一下。这一类的训练比较多,比如我比较熟悉的:速读记忆、编码记忆、思维导图记忆。速读记忆是一种快速阅读之后的重点记忆和理解记忆;编码记忆是一种将编码信息与恰当的线索联系起来的个性化记忆;思维导图记忆是一种将所需记忆内容整合成关键词句后的思维记忆。以上三种记忆,是我个人用下来比较好用的方法,但都需要系统的训练,具体比较多,就不一一详细讲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软件中对我上述的三种训练都有具体的讲解和训练。
学会高效复习,温故而知新。
①制定阶段性的复习目标,合理规划自己每一天的学习复习任务。什么时候复习什么科目,什么时候做题训练,什么时候看书背诵,什么时候查缺补漏等等,都一一明确下来。
②复习的时候,不要长时间的只复习一科,也不要频繁的更换复习科目。每一个时段的复习都要保证学科的完整性,按计划复习完一个学科再进行另外一个学科的复习。
③自己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节奏,最好就保持同步进行。如果你掌握的很好,可以快于老师的安排,但不能被老师远远落下。
④每一小阶段的复习之后,要检查掌握情况。可以自己一个人进行:合起书本,回忆一下这一阶段都学习复习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比较模糊的、还没有掌握的、有疑问的,针对有问题的要趁热打铁,折回去快速温习巩固。也可以找你的伙伴一起进行,相互检查、考校。
认真做题和面对每一次考试。
做题的时候:①要仔细审题,而且要审准、审透,提炼出有效信息。②要讲究效率,会的就过(一定是要真的会,而不是感觉会),把时间放在不会的上。③不要动不动就去看答案解析。看答案做题会让你觉得题目很简单,但实际做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下笔了。④适当进行题海战术,掌握各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认真面对每一次考试。考试除了是检验你学习效果的方式,同时也是你积累经验的过程,比如:①学会如何分配和把控时间;②掌握作答中各种细节的处理技巧;③磨练考试心态;④帮助自己认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复习提升。
④ 如何引导学生总结反思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般习惯自己对一课的得失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机械记录或者记忆。初中学生限于其年龄特征以及数学认知水平,往往热衷于做题而不善于反思总结,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仅停留在知识表面。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做重复工作,出现“上课听的懂,课后依然不会做”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在每个环节中包括例题分析时都会及时引导学生独立总结,像对知识的认识、解题分析、常用结论等,提高学生总结反思能力
那么,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如何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总结什么?一、对课堂知识点及常规运用总结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小结是容易忽略的部分,往往一节课由于疏忽了这个环节而是整个授课环节成“虎头蛇尾”之势。每节课的教学都有教学目的,上课结束时是否达到了目的,可以通过五分钟学生总结就可以知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是让学生先独立回忆本课学习过程(可以查看课本和草稿),引导学生梳理、巩固要点、难点,使其形成内化的东西形成个人总结,老师根据学生能力和课堂教学知识的难易让学生总结,其他学生补充交流,最后老师总结。
通过总结或强调重要部分来使学生保持专心直至授课结束。引导学生独立总结自己本课掌握程度,明确课后复习目标,提升数学思想形成过程的再次感悟与体验。
二、对例题和作业的总结和反思
课堂例题和作业的设置,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这道题,更应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例题的反思,以归纳方法、总结规律、体会技巧、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此一来,例题的作用无疑会被扩大。
1、反思例题中用到的概念和基础知识。
例: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求底边长Y与腰长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在该例题中运用到的基础知识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其结果为函数关系式Y=12-2X(3〈X〈6),这是一个一次函数,该函数图象为挖去两端点的线段、知道在几何问题求函数关系式要注意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由例题引出的对基础知识的反思,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巩固双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例如初中平面几何运算经常用到的含30°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像60°所对直角边是30°所对直角边得根号3倍,如果学生知道,无疑会提高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的分析速度和运算速度。2、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在解决例题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数学思想,可以不断加强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思想,可以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对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起到很好作用。3、总结解题经验教训。
初中学段的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及广度存在年龄差异以及个体差异,根据以上差异,可以针对性的进行以下方面的引导。
例如学生计算易错时怎么办?学生普遍都是一个算式一个算式的检查,由于“先入为主”,学生很难找出错误,我一般会让学生用纸把原先的答案遮住,重新解一遍,两次答案一样才算通过。在各类考试中强调注意点时,像解决填空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填空题做完后,不看答案再重新做一次。在实际教学中,这样做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如果老师能耐心一点,细致一点,给出错的同学“发言权”,让学生讨论并总结错误的原因,便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
总之,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的回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扩展阅读:高三历史复习如何引领学生总结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总结反思
高三年级郭新伟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许多老师经常提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讲过好多遍的知识点学生还是记不住,为什么出现过多次的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学生还是会出错。为什么学生对主观材料题的分析总是不到位。产生这些现象有诸多因素,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老师在过程中只是一味的灌输和训练,忽视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有一个自我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就课堂教学而言,许多教师只关注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能不能完成,很少关注学生能不能很好地消化,很少要求学生对一堂课所学内容系统理一理,逐个想一想。就作业练习来说,不少教师只关注学生练得多不多,做的对不对,很少要求学生在练习批改讲评后再认真看一看,再仔细想一想,再用心写一写。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引领学生总结反思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留足学生总结反思的时间
要让学生总结反思,首先必须有时间保证。高三历史由于课时紧,复习任务重,导致课堂复习内容太多,课外作业练习太多,学生疲于应付,没有时间静心思考谋划自己的学习,更没有时间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所以讲过多次的知识仍会遗忘,做过多遍的题目仍会出错。在课堂上要把总结反思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这也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教学内容不要安排的太满,应该留有几分钟的时间,引领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对照教材和笔记,认真想一想,这节课复习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启发,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疑问。如果有疑问,可以当堂提问,请老师解决。练习评讲课,也要留时间给学生对练习的评讲进行整理和再思考。课后作业练习要质精量少,使学生有时间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反思当天的学习内容,在梳理、思考所学内容的过程中,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发现存在问题,调整学习方法。
二、指导学生总结反思的方法。
总结反思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大多数学生比较欠缺,思想上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缺乏实际行动和有效经验。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总结反思的具体方法。可以指导学生尝试以下一些基本方法:快速浏览,就所学内容翻阅、浏览一下课本和笔记,以加深对知识和问题的印象。归纳要点,就所学内容归纳出知识要点,以及各知识点的基本要素,梳理出知识线索。也可以直接在课本上圈点划线。琢磨追问,对重点知识、疑难问题,再想一想,其关键特征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解的疑问?掩卷沉思,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对一堂课的学习活动从头至尾“过过电影”;然后再进一步总体思考。自己对这些内容和问题心中有数吗?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得当吗?写写记记,有什么心得,及时简要写下来,有什么疑问及时记下
来,所学知识自己认为要特别注意的,就在课本上或笔记本上画出来。毛泽东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总结反思时,不能只是看看想想,也要多动笔,动笔做记录,动笔写体会。
对练习也要总结反思,也要看、想、问、写相结合。要整体看一看,作业的错误率怎么样,主要在哪个部分出问题。要认真想一想,出错的题目主要在哪个环节出差错,审题对不对?选择的知识与方法对不对?还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对?再想一想,这次作业练习自己耐心细致吗?用心去做了吗?要深入问一问,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是粗心大意吗?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吗?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正确吗?还要简要的写一写,把教师评析时未记清晰的补完整,把还有疑问的记下来,把自己认为今后要特别注意的题目作好记号,也可以写下几句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激励学生总结反思的措施。
要灵活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及时去总结,用心去反思。课堂上留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总结反思,不能毫无目的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反思,而必须提出一定的带有指导性的任务。如把课堂教学与回归课本相结合,让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在课本中标出来,容易混淆的关键词语注出来。也可以与引领学生质疑提问相结合,就今天所学内容、所探讨的问题,还有什么疑问请当堂提出来。也可以与拓展迁移相结合,这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学习这些内容后,你有什么感想和启发?我们还可以在学案上设计总结反思环节。要求学生想一想,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探究了哪些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得到哪些启示,还有哪些疑问?可将重点、难点、疑问、启示在学案上写下来,当堂交流,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咨询同学。
课后进行总结反思,也可以作为一个作业来设计和布置,要求学生作为一个作业必须认真完成。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列出知识要点,理出知识线索,写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是练习讲评课。对错题要分析错在哪里,出错的主要原因。列出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从错题中得到了哪些经验教训。这里不在于学生分析得怎么样,关键是要激励和指导学生去及时总结,认真反思。
四、收集和反馈学生总结反思的信息。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及时予以回应和评价。无论是当堂总结反思,还是课后进行的总结反思,都必须及时组织相互交流,通过交流进行评价和指导。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必须及时给予指点,通过释疑解惑进一步指导学生领悟知识、掌握方法。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必须认真梳理,有意义的就积极采纳,不妥当的就作出解释。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只是下达任务,
提出要求,而对总结反思活动的结果不闻不问,学生就会逐渐失去总结反思的兴趣和耐心,教师也不可能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总结反思过程中发现的疑问、生成的问题、提出的意见、获得的启示等,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困难和学习需求,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及时作出回应,而且要很好利用这些资源,因势利导,拓展迁移,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知识、掌握方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⑤ 以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为内容完成一个教学设计方案,方案中要
教学课题: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教学目的
1.认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部分。
2.认识计算机系统的软件部分。
3.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4.了解信息编码。
5.了解病毒的一般知识及防病毒的方法。
6.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对中央处理器的认识。
2.对内存储器的认识。
3.信息编码。
教学过程:
一、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他们共同决定计算机的工作能力
一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的硬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主机:运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
外设:主机以外的部件。
1.主机
⑴中央处理器(CPU)
CPU: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是计算机的核心,通常CPU的型号决定了整机的型号和基本性能。
计算机的主频率:中央处理器时钟的频率。主频通常以兆赫兹(MHZ)为单位,是衡量计算机运算速度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CPU的型号有Pentium(奔腾)、Pentium II、Pentium III等等。
⑵内存储器
内存储器:简称内存,主要用于存储计算机当前工作中正在运行的程序、数据等,相当于计算机内部的存储中心。
分类:按功能分,可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随机存储器(RAM):主要用来随时存储计算机中正在进行处理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允许被读取,还允许被修改。重新启动计算机后,RAM中的信息将全部丢失。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存容量,指的就是RAM的容量。
只读存储器(ROM):它存储的信息一般由计算机厂家确定,通常是计算机启动时的引导程序、系统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只能读取,不能修改。重新启动计算机后,RO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
存储器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称B)
常用的单位:千字节(KB)、兆字节(MB)、千兆字节(GB)。
换算关系: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2.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将各种信息(如文字、数字、声音、图象等)传送到计算机中。
输出设备:显示向计算机输入的内容和计算机处理的结果。
常用的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光笔、语音输入设备。
常用的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
3.外存储器
功能:主要用来存放需要保存的信息。
常用的外存储器有:软磁盘、硬磁盘、光盘
软磁盘:常用的容量为1.44M
硬磁盘:简称硬盘,存储容量较大,一般为几百兆到及千兆,存储速度比软盘快。
光盘:分为只读光盘和可读写光盘,常见的是只读光盘。光盘的容量很大,一般在600MB左右。
二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使用的程序、供程序用的数据以及相关文挡资料的集合。
分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运作。常用的有DOS、WINDOWS。
应用软件:直接用于完成某种具体应用而无须用户编程的软件。
计算机软件是软件设计者脑力劳动的创造性产品,有版权,受法律的保护。
计算机系统机构图。
二、信息编码
冯。诺依曼结构的要点:
1.计算机有输入、存储、控制、运算和输出五大功能部件组成。
2.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
3.将程序存储在计算机内,简称“程序存储”。
三、二进制
计算机中所有信息都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表示,二进制的运算法则是逢二进一。目前国内外使用最普遍的字符编码是ASCII码。它由八位二进制组成。
十进制数
四、计算机的安全使用
1.计算机病毒
定义:是指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中起破坏作用的程序。
2.计算机病毒防治
⑴增强软件保护意识,不使用非法复制或来历不明的软件。
⑵对存有重要信息的文件作好备份。
⑶经常使用杀毒软件。
五、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
⑥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有什么影响
加涅在教育技术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贡献
(一) 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学习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的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理工学的知识和技术,研究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化手段、方法的一门学科。即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及理工学(包括计算机科学)等各门学科的结合下,探讨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理论和技术。
学习理论是教育科学中最核心的理论,它是指导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学习理论旨在阐明人们行为变化怎样产生,并揭示学习过程依据心理、生理机制的规律,它对教育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学习理论发展过程中,对教育技术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以桑代克(E.L.Thorndike)和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虽然当时他们已经开始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人类的学习,但是他们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机械的无意义材料的学习和记忆、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应、动物的学习和人的心理测量等领域。用这些成果来解释人类的复杂学习和教育显然是困难的。
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出现了所谓“认知心理学革命”。60年代后的认知心理学分为两派,一派是强调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在新的学习中的作用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另一派是侧重分析信息从外部输入人的大脑所经历的加工阶段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加涅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起来,成为兼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二者之长的联结——认知主义学派(也称折衷主义)的重要代表。加涅认为:学习可以改变行为,学习是否发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离不开内部和外部条件,人的学习固然与外界刺激分不开,但人是有认知机能的,在学习时,他总是利用这一机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主动地去寻找外部刺激进入内部认知过程,因而学习既要重视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又要重视学习者内部机制的中介作用,强调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加涅还提出了认知结构的新观念,认为人的各种认知因素,如知识、策略、感知、记忆、反应等,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完整结构。学习就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内部认知活动而扩大原有认知结构的认识过程。这些理论得到了很多教师和学习者的认同,为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起点和教学策略及其学习过程的阶段的划分、学习结果的描述,以及获取反馈信息的教学技术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例如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支持下的发现式教学法,就是根据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设定问题,引导学习者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加涅之前,学习心理学家们都试图找到一个可以解释所有学习的理论,但是人类的学习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用某个学习理论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的企图最终都失败了。加涅的理论则与这种“万能学习论”的思想截然不同。经过长期的努力,加涅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理论,并由此发展出学习层级论、学习过程论和学习条件论,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习论体系。加涅的研究深化和发展了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学习理论,并促成了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理论的教学设计到认知主义的根本转变。
(二) 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加涅在学习论、教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教学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并提出了一整套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
加涅认为,对人类学习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丰富教学理论的知识,教学理论与学习原理是联系在一起的(Gagné,1985)。他所关注的重点就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加涅在其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学论新体系,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提出了一整套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
1.关于教学目标。加涅对教学目标进行研究,提出了用五种学习结果来解释教育目标。这五种学习结果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他要求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要按照五种学习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且提出,应把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对教学目标理论的重大发展,使“教是为了不教”的设想落实到具体学科教学目标之中。加涅还强调,这五种学习结果的习得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每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所适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所有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这五种学习结果及其学习条件为基础进行设计。
2.关于教学过程。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则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信息加工模式(资料来源:Gagné,1988)
这个模型比较完整地描述了有机体内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注意刺激,当信号刺激人的感觉器官引起人的注意而被感觉登记时,人体内的信息加工系统就开始运作了,并且在感觉登记阶段就开始对刺激信号进行筛选,以保证一定数量的信息迅速进入短时记忆。
第二阶段是信息编码,就是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组织,将大脑中储存的原有信息结构重组或改建。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非常有限,但如果把信息组织成为有意义的组块,则能增加信息的摄取量并增强记忆保持。
第三阶段是储存信息,将信息以某种方式储存到长时记忆中,以便于日后的提取。
第四阶段是提取信息,即回忆和再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过程,提取线索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距离越近,形成模式匹配,越易于提取。此外,加涅还将期望和执行控制与其他结构联系起来,融入了人本主义和控制论的观点。
加涅信息加工模式对有机体内信息加工过程的描述与分析,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类学习的内部过程,而且为把握学习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科学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益启示和科学依据:
1.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仅考虑到刺激本身的特征,更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尽量减少或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使学生自始至终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
2.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应适当减少短时记忆的负担。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信息,不给他们留下加工或思索的余地,结果只会顾此失彼。
3.“组块”有利于短时记忆能力的增强,因此,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知识组成有意义的块状,构建有意义学习,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提取过程中,注意与原有信息的匹配,因此,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原有信息的适时使用,讲练结合。
加涅认为信息加工模式可用来识别学习的结构,揭示学习的内部过程。据此,他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内部阶段,即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每一个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加工阶段中发生的事情,即学习的事件,这些都是学生内部加工的过程。加涅根据信息加工模式揭示出学习的过程及其内部加工阶段,不只是为了说明学习是如何进行的,而且是为了服务于教学实践,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使教学设计中的每项工作,都适合于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
注重应用,即把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是加涅学习理论的最大优点,也是他对教育技术学的突出贡献。加涅在学习的内部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内部阶段相对应的,并对内部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即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指导、影响并促进这一过程。加涅把每一教学阶段中发生的事称为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是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由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来安排和控制。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教学事件构成的,而设计教学的目的,又是要有效地影响学习的内部过程。因此,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吻合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事件的完美匹配。
3.关于教学方法。由于加涅注重教学事件对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的影响,所以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布鲁纳(J.S.Bruner)和奥苏伯尔(David.P.Ausubel)相比,加涅更关注教学方法,即教师如何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大关注教学内容如何编排,因为一般教师很少有可能自己编写教科书。加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中所确定的学习结果类型及某类学习当时所处的学习阶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加涅对教育技术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提出了一整套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由于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是在他的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基础上提出的,因此,他的教学设计原理也就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其教学设计原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依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创设不同的学习的内部条件并相应安排学习的外部条件。这是加涅教学设计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成为加涅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中心。在这一基本思想指导下,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教学设计原理,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任务分析导出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原理、教学目标制约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的原理等。
加涅还开发了一系列实施其教学论思想的具体教学设计技术,如用五成分陈述教学目标的技术、任务分析的技术、媒体选择与运用的技术以及教学结果测量与评价的技术等。
(三) 确定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学习起点论
对于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来说,逻辑起点的选择和确立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同的逻辑起点不仅决定着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且决定着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并形成不同学派独特的研究范式。
美国教育技术学界对逻辑起点的认识存在着两大主流学派:一派是媒体起点论,此派形成较早,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是此派的主要代表;另一派是学习起点论,此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就是加涅。在加涅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基础》一书中,学习范畴不仅是逻辑起点,而且是贯穿全书的逻辑主线。加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所有问题都是基于学习而展开的,为学习设计教学(Design Instruction for Learning),人类的学习是教育技术理论源泉的中心,促进人类有效学习是教育技术学的主旨。他希望通过描述教育技术学的所有领域,构建起以“促进人类有效学习”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框架体系。
⑦ 学习经验交流
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但是,绝对离不开预习、认真听课和课后复习。
课堂上认真听讲这个很简单,就不说了,主要说说预习和复习。
预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书,对于文科,应该画一些重点字词、概念和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理科则要着重地看例题和定理、概念。看完书以后,可以试着做做课后的练习题。这可以帮助你知道你是否基本了解了这些新知识。
至于复习,人长得越大,记忆力就越是递减。因此,常常复习很重要。但是,不必天天复习。你可以学的当天复习一次,然后隔一周,再隔两周,再一个月。如果一个月后你记住了这些新知识,那么,以后,只要你有空的时候再看看,就一定可以牢牢记住了。
关于做题,我文科学得不太好,那就讲讲理科。首先,应该备一本习题本,把平时的错题和经典例题抄在里头,那么,每逢大考,你只要看这习题本和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就可以了。
还有,做完以后,记得要总结解这一类题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这样做题,才有效。
学语文最重要的是积累
1 平时多读课外书籍,积累字词
2 善于想到就做,读文章或其他的时候,有不知道或不懂的字词,要马上就去查字典,然后把查到的东西标注在旁边
3 上课认真听讲,要记好笔记,学会总结,不要老是记那些不重要的
4 字词很重要,不要以为占有的分数不多就不注意了
5 要背书,善于理解性背书,不要死记硬背
7 多看名著,然后总结他们写的好的原因,好在哪里?以后我要怎么学习他们。不要看了就完了
8 写日记,写文章,常常写作,养成习惯
当我们意识到有必要学会英语,并且下决心去攻克这个难关时,我们就一定要:
1、投资我们的时间和心智。我们并不傻,有足够的智慧和大脑空间来消化储存那些ABCD。别人能学会,我们也能学会,只要我们善于投资自己的时间。上帝赋于我们每日24小时,上班8小时,睡觉7小时,三餐饭2小时,莫名其妙kill2小时,无论如何应有1小时来学习。越忙的人,越有时间做事;越闲越懒散的人,越找不到时间来做事。
2、要从心底滋生出一种对英语的喜爱之情。把学英语当成一个开心而愉快的美差,而不是硬着头皮、头悬梁、锥刺骨的苦力。因此,先要从简单的入手,找一本好教材或一本故事书(生词量不超过30%)悉心研读,默识揣摸,就会有收获感,尝到甜头,进而信心更足,如开始就啃一本词汇量太大,没有词典看不下去的书,只会扼杀学习兴趣,降低情绪,最终放弃。
3、要有自我约束力,且称之为“心力”吧。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来蚊虫冬又冷,背起书包待明年。总有一些理由不学习。这样下去,我们的英语之树永远长不大。古人云:“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很有道理。在四川大足佛教石刻艺术中,有一组大型佛雕《牧牛图》,描绘了一个牧童和牛由斗争、对抗到逐渐融合、协调,最后合而为一的故事。佛祖说:“人的心魔难伏,就象牛一样,私心杂念太多太多;修行者就要象牧童,修炼他们,驯服他们,以完美自已的人生。”我们学英语也一样,要能够驯服那些影响我们学习的大牛、小牛,抵制各种诱惑,集中精力,专心学习。
4、要有信心。英语不过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一种说话习惯而已。我们要坚信,只要有投入,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绝不会“付出的爱收不回。”
5、要有实际行动。一个真正的马拉松运动员绝不会空等奥林匹克金牌从天下掉下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6、要有连续性、持续性。学英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时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英语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在完全忘记之前及时复习、加深印象,如此反复,直至形成永久性记忆。如果等到忘记了再来复习,就象又学新知识一样,那么,我们就永远是初学者,虽然在辛辛苦苦地烧开水,却难品味到其甘润。
如何自学?
1、养成自学的习惯从课前预习开始。
预习的作用很大,一可以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二可以抓住上课听课的重点(上课着重听一点自己预习不明白的地方)。
2、要给自己一点自学的压力。
在重点大学,老师上课速度如飞,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般带过,学生一不留神就云里雾里了,你不自学不预习也不行,否则听课就没有意义了。所以重点大学的学生的自学预习能力是逐步得到提高的。
我们上海师范大学的老师比较“爱护”“关心”我们的学生。上课慢,而且特仔细,生怕你哪点没有明白,上课讲课程内容的80%,作业就那么一点点,考试前复习一下,考试只考教学内容的70%,阅卷松一点,大家都通过,是不是皆大欢喜???——错 !
——我们与重点大学的区别之一:学习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
正因为如此,我们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不如重点大学的同学,长此以往,以后没有老师就觉得自己没有了翅膀,想飞也飞不动了。
3、强调做自学读书笔记,预习笔记
4、建议是每一位同学每个学期看一本老师不会教的专业书籍,如果80%能够看懂,习题基本会做,那样你的自学能力就过关了。以后就不怕没有老师了。
如何听课?
1)要做笔记,原因有三:
(1)大学知识点多,你会摸不着头绪的;
(2)笔记上重点、难点很明确,便于复习;
(3)上课记笔记就不会打瞌睡。
2)一定要提高上课效率
我的经验是:上课不听,你下课要用3倍或更多的时间去补,得不偿失哦!
顺便说一句:上课听不懂是很正常的,全都听懂那才不正常呢!
——与重点大学的区别之二:上课的难度、速度大有不同
如何用参考书?
难以想象大学学习不用参考书。老师都会推荐给大家一些参考书目,希望同学去读,去看。但读的有几个?做得又有几个呢?很多同学大学四年没有去过几次图书馆,更没有去过上图,可以想象他能读的好书吗?
——与重点大学的区别之三:不会用参考书,不会利用图书馆。
如何用好参考书呢?
1)选择好的参考书,权威的作者,比较大的出版社。
2)各本书的写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可以互补。
3)协调好教材,教辅,习题,考试用书的比例。
4)我认为数学的习题要先看看别人怎么做,然后模仿,再自己动手做,这样效果比较好。
5)参考书不用人手一本,可以以寝室为单位购买,那样节约一点。
如何自修?
晨读:读外语(主要是背单词);
自修:有空课的时间不要滞留在寝室里,希望到教室里,图书馆去晚自修:每周两次固定的晚自修,其他自己安排,一般5:00~9:30都是晚自修的时间,提倡到教室里自修,认真的同学是不关灯不走人的。
⑧ 程序设计
、应用最广泛的windows、linux和UNIX三个操作系统都是用C语言编写的。0S是计算机系统(由软硬件两个子系统构成)的核心和灵魂,它是软件中最庞大最复杂的系统软件。既然如此庞大复杂的0S都可以用c语言编写,从狭义而言,还有什么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不能用c语言编写呢?由此可以肯定的说,c语言是一门十分优秀而又重要的语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过程性程序设计语言,它的发展贯穿了计算机发展的历程,它蕴含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囊括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所以它是理工科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
从市面上有关c语言的书籍和高等院校采用的教材来看,它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脱离了实际应用(全是小打小闹的小例子),纯粹的过程性程序设计,没有软件工程思想的体现,没有一定程序设计风格,仅仅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什么是c语言而已。
高等院校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个入门,有个直观的理解,同时为其他后续课程作铺垫。但是如果教学仅仅以此为目的,那么教学本身就效果而言是个大大的失败。
大家知道,在商业上讲究唯利是图,“利”是商业追求的目标,离开了“利”经商,则商无动力,其结果是必败无疑。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把“唯用是图”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如果抛开了实际应用进行程序设计教学,就是纸上谈兵,就是“说明书”式的教学。印度的程序设计课程采用“事件驱动式”教学,我认为在中国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应该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就是以项目为目的,以c语言理论教学为过程,最终能用c语言设计项目,实现项目的要求。“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做什么”和“可以干什么”。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工程,在“项目驱动式”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软件工程思想,其次在c语言理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风格,最后引导他们来设计项目。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面向工程的观点
在计算机行业中,软件是通过人们的智力活动、把知识与技术转化成信息的一种产品。软件的设计已经用工程的观念来进行管理。软件设计工作被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软件的的生存周期一般可分为以下阶段: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运行与维护。我们不难看出软件工程的复杂程度是很大的。理工科高等院校把c语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为了给社会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众所周知,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大多数工科院校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有的院校讲pascal),就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那么当前的程序设计教学也必须以切合将来软件工程开发的实际需要为第一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的初级阶段就树立正确的软件工程观点。这样做不仅可以为学生将来从事计算机应用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完备性,以及统筹全局,协调关系的基本素质。
2.理论教学应从单一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向“结构化与面向对象并举”转变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必须让学生掌握得坚实可靠。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混乱。这些都是缺乏思维训练的结果。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时应突出两点:(1)程序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它的结构。(2)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是自顶向下地逐步求精和模块化。
在c程序教学过程中,越到后面的章节,学生越会产生设计程序逐渐变难的感觉,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一种怪现象。按照常理,C语言学的越多,说明你的程序设计知识越多,设计起程序来应该更加得心应手,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当然该问题的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长期以来程序设计的观念不是以如何处理好对象为出发点,而是以如何使用好语言为基本点。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程序设计教学大多数不是以如何解决好问题为重点,而是以讲解语法规则和语句格式为重点,是“说明书”式的教学。这样做造成的结果就是见到一个程序后学生首先想到是该用哪条语句,而不是思考怎样合理的解析。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改变程序设计的观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是目前最为流行、极为实用的一种程序设计方法,但是让学生直接接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肯定不能对程序设计打下牢固的基础。“结构化与面向对象并举”是现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发展趋势,应该认真探索研究,让学生有一个较为轻松的学习过程。程序设计的实质就是编写处理对象的过程,所以将c与c++有机的融为一体的教材应该是首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探索研究,将目前最为流行又极为实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融合到c语言教学中。
3.c语言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具有良好的设计风格应该是程序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实际的项目中程序员往往都有自己的一些编程风格。目前95%以上的程序设计书籍不注重程序设计风格问题,这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在他们刚刚毕业踏入社会时,如果周围的同事没有良好的编程风格,那么很难通过环境来使自己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即使有提高也不容易比较全面的提高。因此在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使他们一进工作环境就具备这个素质。
Pascal设计者N.Writh教授十分重视程序设计风格的养成,他坚信“教给学生们以表达他们思维的语言会深深地影响他们思维和创造发明的习惯,而正是这些语言本身的混乱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程序设计的风格”,他这里所指的“这些运用”是当时那些主要用于程序设计教学的计算机语言。对学生来讲,一开始就强调程序设计风格很有必要,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不仅有助于提高程序的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而且也能够促进技术的交流,改善软件的质量。所以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程序设计风格,实际上是指的是编码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源程序文档化,数据说明的原则,输入/输出方法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编码风格,进而从编码原则探讨提高程序的可读性、改善程序质量的方法。
(1)源程序文档化。编码的目的是产生程序,但是为了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源代码是需要实现文档化的。源程序文档化包括选择标识符(变量和标号)的名字、安排注释以及标准的书写格式等。
①选择标识符的命名规则。标识符包括模块名、变量名、常量名、标号名、子程序名等。这些名字应能反映它所代表的实际东西,应有一定实际意义,使其能顾名思义。另外在模块名、变量名、常量名、标号名、子程序名中使用下划线是一种风格。使用这一技术的一种广为人知的命名规则就是匈牙利命名法(变量类型由一个或两个字符表示,并且这些字符将作为变量名的前缀)。当然使用匈牙利命名法与否都没有错误,重要的是要保持一致性——在整个程序中使用相同的命名规则。这就是说,如果你在一个小组环境中编程,你和其他小组成员应该制定一种命名规则。并自始至终使用这种规则。如果有人使用了别的命名规则,那么集成的程序读起来将是很费劲的。此外,你还要与程序中用到的第三方库(如果有的话)所使用的风格保持一致。如果可能的话,你应该尽量使用与第三方库相同的命名规则,这将加强你的程序的可读性和一致性。
②注释。程序中的注释是程序设计者与程序阅读者之间通信的重要手段。注释能够帮助读者理解程序,并为后续测试维护提供明确的指导信息。因此,注释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提供了使用自然语言来写注释的环境,为程序阅读者带来很大的方便。注释分为功能性注释和序言性注释。
a.功能性注释。功能性注释在源程序中,用以描述其后的语句或程序段是在做什么工作,也就是解释下面要“做什么”,而不是解释下面怎么做。对于书写功能性注释,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描述一段程序,而不是每一个语句。第二利用缩进和空行,使程序与注释容易区别。第三注释要准确无误。
b.序言性注释。序言性注释通常位于每个程序模块的开头部分,它给出程序的整体说明,对于理解程序具有引导作用。有些软件开发部门对序言性注释做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要求程序编制者逐项列出。有关内容包括:程序标题;有关该模块功能和目的的说明;主要算法;接口说明:包括调用形式,参数描述,子程序清单;有关数据描述;模块位置(在哪一个源文件中,或隶属于哪一个软件包);开发简历:模块设计者、复审考、复审日期。
③用标准的书写格式。源程序清单的书写建议采用以下几点:
a.每行只写一条语句;
b.用分层缩进的写法显示嵌套结构层次,这样可使程序的逻辑结构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
c.书写表达式时适当使用空格或圆括号作隔离符。
d.在注释段周围加上边框;
e.注释段与程序段、以及不同的程序段之间插入字行;
(2)数据说明采用的原则。在编写程序时,要注意数据说明的风格。
数据说明的次序如果规范,将有利于测试,排错和维护。首先说明的先后次序要固定,例如,按常量说明、简单变量类型说明、数组说明用数据块说明、所有的文件说明的顺序说明。当然在类型说明中还可进一步要求,例如按如下顺序排列:整型量说明、实型量说明、字符量说明、逻辑说明。
其次当用一个语句说明多个变量名时,应当对这些变量按字母的顺序排列。
最后对于复杂数据结构,应利用注释说明实现这个数据结构的特点。
(3)输入/输出方法。输入/输出的方式和格式应当尽量避免因设计不当给用户带来的麻烦。这就要求,源程序的输入/输出风格必须满足能否为用户接受这一原则。所以在设计程序时,应考虑以下原则:输入数据时,要使输入的步骤和操作尽可能简单,应允许使用自由格式输入;应允许缺省值;对输入的数据要进行检验,以保证每个数据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设计一个程序模拟体育彩票的销售与对奖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不仅启发和诱导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搞好c程序设计的教学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果以项目来驱动教学,首先让学生树立面向工程的思想,其次把教学从单一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向“结构化与面向对象并举”转变,最后特别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码风格,从而使他们学会能够“干什么”,那么我们认为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⑨ 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 10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施教者的教学过程要符合被教育者的认知规律。什行是的认知?认知有哪些规律呢?怎样做才能符合认知规律?
一、什么是认知:
“认知”不是一个词,可以分为“认”和“知”。
认:分别、识别,识认辩识,认识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这里的“认”应理解为认识。认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分辨、识别、了解的反应过程。
知:①知道,晓得,明了,知道懂得。②知识: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这里的“知”应理解为知道。
认知(cognition)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认知是指记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又叫再认,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当前重新出现时仍能认识。广义的认知与认识是同一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的结构意义,认为认知系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识结构所吸收;旧知识结构又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我们现在说的认知就是广义上的认知。
瑞士皮亚杰(1896~1980)1970年出版的发生认识论原理 一书,它全面阐述了他的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原理,指出传统认识论一般只顾及高级水平的认识,忽视认识本身岁一种建构,它需要从各种起源的发生学角度进行多学科的研究。
作者从儿童心理个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研究了认识心理的发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发展。以为认识是不断建构的产物,建构成的结构对认识起中介作用;建构过程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是从比较简单到更为复杂结构的过程。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
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储存有组织的信息,并将课文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有用的技能(如问题解决)。
认知,即对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分辨、识别、了解的反应过程。
认知是一个过程,完成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悟”——领悟、感悟。“悟”就是对所有知识的一个整合过程。即把原有的知识,新学的知识在头脑里进行整理、组合的过程,“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化”。
二、何为认知规律
认知规律的研究源起于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它的基本观点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层次心理机制及其过程,既具有难度,又令人神往:诸如人是如何通过感知、注意、记忆、语言、思维与推理等心理活动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简约、转换而成为知识与经验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人又是如何运用知识来对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做出决定并产生效果的。这些问题不断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教学上对认知规律的研究,目前已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即以学生为主体。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是决定学习到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而教材、教法、环境条件、社会影响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教学中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要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三、认知有哪些规律
(1)渐近规律。
人们的认知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2)抽象规律。
人们的认知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概念的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感知,被动的接受,而须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上、心理上构造,通过连续不断地建构得以完成的。概念形成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样的两个阶段。即概念的习得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建构才能真正完成。例如讲“数列极限”这节课,学生对它的理解历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更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数学现实”。在“数列极限”的概念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数列的特点引出数列的极限,然后让学生再多观察几个有代表性的数列,再通过动画的演示,使学生明白不同的数列有不同趋近方式,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表象,从而归结出数列的感性的描述性定义,接着用这个定义分析几个数列极限问题,在这几个数列的极限的分析中,对学生发生的错误加以纠正,发生的矛盾加以引导,引出数列极限的更高一级的量化定义,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在对概念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表象到规定,从规定到新的表象,从新表象引出更高一级的规定,它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一个螺旋渐进的过程。
(3)差异规律。
人的认知是有差异,人们感知事物,就是外界某些刺激在头脑形成的反映,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人的头脑里反映的结果是有差异的。例如几个没见过老虎的人听一个人描述老虎的外形,在这几个人心中的虎的形象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是思维的差异性。 再如,让优秀生和学习困难学生解答学习过的中等偏上难度的数学应用题,尽管他们的解题成绩不同,但两组学生在解应用题上的认知步骤是大致相同的,即阅读、分析、假设、计算、检查。所不同的是优秀生解题过程中用时所占比例最高是在分析阶段,而学习困难学生解题过程中用时比例最高是在计算阶段。优秀生由于受元认知策略指导,知道在分析阶段要进行哪些内容和过程的分析。在列式计算过程中,当出现复杂运算时,优秀生会自觉地再分析:“这道题很麻烦,我要看看有没有列错式子。”(任务元认知知识);“是否还有哪些条件没有用上。”(自我提问的元认知策略);而且他们明确知道要使用验算这个认知策略(策略元认知知识),而学习困难学生在这一点上就表现得很不明显。在解题过程中,当遇到麻烦时,学习困难学生的元认知知识主要表现在,“这道题目真难,我做不出来。”(个体元认知知识);“我得留着问老师。”(策略元认知知识)。
人的认知差异性是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的基础。由于人的认知的差异性,所以才产生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认知就有不同的表现。这些不同的表现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我们之所以能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正是基于人们的这种思维的差异。
(4)有序规律。
人们认知的一个事物,首先是根据外世提供的信息,经过大脑的编码对该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随着外界信息量的扩大。这些后来的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信息结合产生对该事物新的信息,进而使人对该事物重新认识——加深了认识,重复上述活动对该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到了全面认识该事物。也就是人们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知。都要经历初步认识(了解)——深入认识(理解)——全面认识(掌握)这样一个过程。
因为人的认识是一个过程,所以就要有时间来完成这个过程。任何操之过急的做法都是错误。
下边看一个例子,有一位教师讲集合的概念一节课,把集合的概念讲完后:他是这样总结的:“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中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情况,在集合与集的关系只有包含不包含的关系”。随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些练习题,其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已知 A={{a},{b},{c}} 则 ( )
A {a}∈A B{a}∈A C {a} A D {a}
一部分学生都选C,一部分学生都选A,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
四、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规律
当前要克服教师头脑中存在的“三怕”观念。
一怕耽误好学生,二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三怕进度跟不上月考要求,得不到好成绩。
首先说一下好学生,我们普通高中的所谓好学生只是相对而言。与实验中学的工费比,他们是好学生吗?也就是说,我们的所谓好学生,共实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是很不完整很不建全的。他们的知识中有很多是似是而非的。很多概念是混淆不清的。如果按照这样的 上去学习新知识,可想而知,只能使他们的知识结构越来越槽,后果只能是所谓的好学生变成差学生。如果从学生的知识最后发生区入手,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修正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到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有益的。有了好的结构将会有好的成绩,再说在学生的知识最近发生区讲授知识时,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也可以给不同基础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以处进学生的发展。
再谈完成教学计划。大家想一下,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的去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学生什么也没学会,这和不完成计划有什么两样。如果我们的授课贴进学生的知识最近发生区,学一点,会一点,开始看似慢一点,可是会越学进度越局快。到期末时并不一定落下。
再说进度跟不上月考,可以试想光凭赶进度,学生没学会,考试不也是得零分吗。仅从得分的角度讲,还不如点会点,考试时对会的学生还能得点分。
上述的三个观念不转变,的结果只能是越教越费劲,学生越学越不会。所以学生就只好不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不学是老师教出来的。不为过分。
如果我们讲课贴进学生知识的最近发生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你教点,他会点,他缺啥,你补啥,后来达到,你教啥,他会啥,这样学生能不学习吗?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成绩能不提高吗?
什么是学生知识的最近发生区。
一个人按受一个新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新知识围绕所具备的知识基础进行,也就是说所有的新知识都是固定旧知识的锚桩上。要使我们传授的知识贴近学生知识的最近发生区,要做到:
(1)你所讲的知识应该与已有知识联系紧密。
(2)现有知识结构对形成就知识结构的跨度不能太大。
(3)对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感知。
要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注意:
1、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出充足的感性材料。实践的机会。
2、要给学生同化的时间。
3、注知识交待的顺序。
怎样应用认知规律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低起点、小步子、缓坡度、慢节奏、多变式、勤反馈”的“十八字”教学思想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低起点”是要求教师对学生原有知识的起点要低。不要以为我们的学生啥都会,要想有很多知识他们不会。我们都知道:新知识是原有知识的基础建立起来。只有承认学生的起点低,教师才能在教学设计上设计出适合你所教的学生的特征的教法、学法。
“小步子”就每节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少一点,做到三个明确:即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样才随时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学生原有会混不清的知识,使其真正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缓坡度”是要求教师遵循循渐近的原则。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给出恰当的过渡,例题与例题,习题与习题之间的梯度要小一些,或者把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这才有助于对新知识的内容和外延有更清楚列明了的认识。
“慢节奏”是要求教师在组织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环节与环节之间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回味,有体会。不能讲话向机关枪,提出问题象连珠炮。
“多变式”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例想一想,做一做,研究研究,说一说等。学生不参与,才能真正的学会。
“勤反馈”教师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接受了解情况,调整教学环节,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得当,才能学生学法得当,只有这样才能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把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基础实际结合起来。
希望同志们在教学工作中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落实“十八字”教学原则,经过辛勤的工作,学生的素质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五、我是这样教数学的
通过学习使我们找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模式差异和过程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
直教式——教师讲学生听。 强迫式——教师强迫学生学。 单向式——教师单向传输没有及时反馈。
现代教育模式
诱导式——教师诱导学生学。 自学式——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双向式——师生双向传输及时反馈。
传统教学过程(环节)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 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
现代教学过程(环节)
导学 、 自学 、 示学 、 互学 、 用学
通过学习使我们感觉到:过去我们的成绩就是在旧有的模式下拼来的,题海战术满堂灌、拼学生、拼老师,以致造成了很多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是少、慢、差、费的办法。
我们倡导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出真知”、“尊重主体,面向全体”、“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会学生学”、“教师的教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等教学观念,认真落实课堂教学的实质——全过程都让学生学。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思维有一个想学——会学——爱学的过程,学生认知事物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过程,学生想获取知识的愿望——想学——是由兴趣和目的两个方面的因素组成,我们还知道,学生年龄越小,兴趣是想获取知识的动力就越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甚至是有意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学生只有有了学习愿望,他才能有学习的行为,才能有学习的效果,才能达到会学、爱学。
下边就我在教学中的基本环节谈谈自己的体会:
1、承前启后 热身训练。(辅助环节l,约5分钟)
【做法】将训练题课前写好(投影胶片或小黑板或题签),课上(通过投影或小黑板)让学生看。
【目的】让学生复习一下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知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作用】(1)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做对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训练,掌握本节学习的基础知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训练,检查做题效果。
【注意】(1)要认真钻研课本和课程标准,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恰当地选择训练题,既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太难。
(2)学生做题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要太长。
(3)学生做完,要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
2.揭示目标,指导学习。(辅助环节l,约3分钟)
【做法】将训练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课前写好(投影胶片或小黑板或题签),课上(通过投影、小黑板或题签)让学生看。
【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查。
【作用】(1)揭示学习目标,实质是给了学生一个课题,使学生的自学变成探究性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上课开始时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⑩ 基于MATLAB 的信道编码教学实验软件设计 循环码的实现
1.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是一个比较宽泛的专业。主要学习 :电路、信号与分析、电子技术、通信系统原理、数字通信系统、通信网络基础、电信网络、程控交换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字微波通信等。
毕业后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
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光波、无线、多媒体等通信技术。
---2.分析、设计、调试际通信系统和通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