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学分析就是从教师角度分析这节课的重难点,学情分析就是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情况:哪些问题学生能掌握,哪些需要讨论引导,哪些问题难,以便教师进行课前备课。具体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细胞的种类,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2)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2.能力目标通过和谐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探究、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领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树立环保意识。学情分析: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3。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当然,切忌单纯为了学情分析而去分析学生或者将学情分析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可以结合自己现任教的教材及知识点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例如:针对教学内容,从“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例如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物理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课堂纪律的调控,培养学生具有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你说,我也说,课堂乱糟糟的,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求学生在讨论时要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倾听他人的意见,就是尊重他人。同时,告诉学生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双边活动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学会合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学会交流与合作教材分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对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的出发点与过去不同,过去强调的是学科体系构建,从学科体系的逻辑程序分析教材。现在是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强调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建构。
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师把握、领会和组织教材以便有助于教学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教学准备的首要工作。它对于教学计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及过程,对于每个年级以至每课的准备,对于讲授内容的精选和处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选择与研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化学教师要经常对章、单元、节或每课的教材进行分析与研究。
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认识和理解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这几项工作做一些归纳与探讨。
一、认识和理解中学化学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是教材分析与研究的第一步。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本段教材的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和段落,达到能概述内容的要点、编写层次与顺序的程度,为认识和理解教材奠定基础。认识和理解教材,通常应该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识别教材的内容
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描述性化学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六大部分。认识和理解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内容属于哪部分知识或技能。还要研究本段教材中各个具体内容分别属于哪部分知识、技能,以便依据不同类别知识、技能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择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二)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三)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思路往往不是教材外显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也容易被忽视,对此,教师在认识和理解教材时应该特别给予重视。
要分析本段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表达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证、练习与知识、技能穿插编排的意图,从中领悟出教材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此作为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四)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是搞好新知识、技能教学和实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中的新知识和前后教材中知识的关系,发掘新知识、技能的生长点,以实现知识、技能的正迁移。还要分析教材中新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不断将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努力构建各类知识、技能的网络,从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示例:
1.识别教材的内容
从总体看,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本节教材中盐的水解规律是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要突出系统性和论证性。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化学基本概念知识,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揭示与领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则是化学用语的技能,在教学中要强调书写的依据和规范要求,并加强书写训练。
2.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知识、技能的要点:盐类水解的概念;两类盐水解的一般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可从知识、技能的要点中分解出知识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强酸弱碱的盐水解的规律;强碱弱酸的盐水解的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判断正盐(弱酸弱碱生成的盐除外)水溶液的酸碱性。教材用较大篇幅分析两种盐水解的过程和介绍盐类水解的利用,这些内容是研究盐类水解规律的背景材料与应用例证,不属于知识、技能的要点。
3.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盐类的水解教材内容依次包括三个部分: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探讨盐类水解的规律;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其中,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基础,旨在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并为研究盐类水解规律提供依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核心,它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具体化,并使盐类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应用。盐类水解的利用,则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及实例,促进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理解、巩固和深化。
为落实好盐类的水解教材的内容,教师要突出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鲜明的盐类水解的实验事实,深入探讨产生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以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要依据教材的典型实例,运用归纳法揭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然后,要运用演绎法,将规律应用于解决盐类水解利用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认识。
4.教材内容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电解质理论主要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研究电解质的电离,建立强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平衡有关的概念;二是研究电解质的化学变化,主要讨论离子互换反应(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和盐类的水解)与电化学反应(原电池反应和电解)的一般条件与规律。
Ⅱ 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倾向性
现代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知识传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无法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精神和创造性心灵的发展。正是基于此,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就化学科而言,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的学习中要在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化学实验,注重方法和实验过程,以培养我们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方式上要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前论述,化学科对自主学习认识,掌握自主学习的相关知识对中学化学教师更为重要。
本文介绍自主学习主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自主学习的定义,自主学习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要满足条件,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做好自己角色的转换,自主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几个方面研究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自主学习方式。
一
、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运用元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主动而有效的进行学习的方式。此定义中学生是自觉地主动而有效的学习。
二、 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方法由自己选择并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学习时间由自己进行计划和管理;对学习过程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对学习结果能够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并据此进行自我强化;能够主动组织有利于学习的学习环境;遇到学习困难时能够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学习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有: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这一转,转出了学生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也转出了原来处于压抑状态时的那种不能自己决定、自己判断的智慧。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出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2、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姜求学生能够不依赖教师和别人,自主独立地开展教学活动。
3、自主学习的异步性。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学习的异步性;使不少学生脱颖而出,使暂时落后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赶上来。
4、自主学习的监控性。自主学习不是依靠教师和家长的外力被动学习,而是依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对学习过程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等行为来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是自主学习最显著的特点。
5、自主学习的创新性。“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我,具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注重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勤于探究;既能求同,更能求异,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学习也就变成自己的事,自觉自愿的事。学习积极性的根源在于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而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生将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也将是高效的。教师要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个人空间,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自主学习不仅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切天赋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
三、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要满足的条件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手中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有不少论述,两千年前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放,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因而,化学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做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要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碘的化合物性质”时,可以有这样一段导语:在生活中大家肯定听说过人工降雨,降雪,那么人工降雪的原理是什么呢?有几种人工降雪的方法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及时评价,以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由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乙酸》第一节乙酸性质时,我让学生先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的话题一下子打开了,提出了很多问题,学习兴趣被激发了。
(二)、教给方法,多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仅有化学学习的兴趣是不够的,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较强的学习责任意识,时间一长,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因此而减弱。因而,化学教学还必须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师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和个体差异,选择一部分内容,围绕教学目的,有意思地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如教《氯气》一课,根据学习的爱好,选择“从状态—性质—用途”这一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步,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氯气,其状态是什么?第二步,根据生活中盛接来的自来水为什么不能直接倒入金鱼缸中和你见过消毒剂有哪些提问,然后学生回答,再做试验说明他的氧化性。第三步,讨论它的用途有哪些,体现了他的什么性质?做小结?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然而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2、总结方法。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教学《氯气》课后,我引导学生总结了学习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硫》,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子,问题抓得很准,对内容的理解也很透彻。
3、领悟自得。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习进程,从而达到在学习实践中“悟”出学法的目的。
4、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如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然后让那些想了解同样问题的同学组合在一起,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来自主学习,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延迟评价。心理学家认为,延迟评价往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而过早地评价无论是肯定或是否定,都会抑制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而学生之间能够就对方的回答进行评价,说明他们已经主动地把自己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真正地体现了自主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对学生的争论暂时不发表意见,对学生的回答也暂时不作评价,而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三)、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个性心理中的个性意识的倾向性,习惯的力量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化学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化学教师持之以恒的培养。化学课上,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化学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逐步达到自觉化。
怎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1、学习目标明确化
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需要是动力,动力来自兴趣,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兴趣的潜能,把消极的、较弱的动机,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让明白了学习的好处,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确立学习的方向。一方面,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另一方面,要“量力而行”,“积硅步以致千里”,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既有高度,又有实现的可能。
2、鼓励经常化
当一个同学的一科成绩好,教师、同学、家长对他的评价就会高,这位同学对这门课的兴趣和学好这门课的志向水平也会随之升高,对这门课的学习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努力。学习积极性高,花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多,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就会增强,该科的成绩又会更好,如此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在某门课上成绩一般,兴趣不太大,但因偶然的机会,他在测验或某次提问中,取得了极好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了成功的体验,常常会像换个人似的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每一步思维过程做出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习结果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通过得法的引导与适当降低难度,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经常多给学生“戴高帽”,通过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可来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学习方法多样化
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及个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许多类型,有的学生喜欢独立学习,而有的学生喜欢以小组方式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听讲来学习,有的学生喜欢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总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帮助和引导其不断摒弃一些不好的习惯,逐步探索建立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选择学习的途径和方式,让学习尽情的自由学习。
4、师生关系融洽化
“亲其师而信其道”,人的感情是有迁移功能的,特别是小学生更为明显。学生如果喜欢老师,也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上课就会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不断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热爱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时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真诚的帮助,做到细心讲解,循循善诱。对于“学困生”更应多关心、多提问、多鼓励、多帮助,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5、学习伙伴亲密化
有着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犹如一本本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书,值得互相学习。当一个孩子步入学校,编班入队后,孩子们互为影响、互为补充,就开始了一种群体性的社会生活方式。这个群体对学生个体而言,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如果学生处在一个亲密友好、融洽向上的团体中,就更能激发他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意愿;有意地“牵线搭桥”,为学生找到可心的学习伙伴,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中寻找自主学习的支点,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四、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做好自己角色的转换
(一)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了解学生已储备知识。教师在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之前,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基础。其次学生能否理解您准备让他自主学习的内容。因此,要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就要研究学生。
2、选课题制定目标。教师确定的目标,是经过学生可接受的经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选的课题也要设置切合学生实际。
3、指导学生自学。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学习,而自己学习就要有一定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本科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授之以渔”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4、与学生共同探讨。学生要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探讨新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互相帮助。
5、得出明确结论。
(二)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做好自己角色的转换: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并不是排斥“教”,也不是不要教师的系统讲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成矛盾转化,从而使学生较快地实现学习上的飞跃。所以本人认为“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
教师在发挥导引作用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环节:①在备课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教师如何教,又备学生如何学;既考虑教材、“课标”要求,又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并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②在课堂中“走出演讲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情境,开动脑筋,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保障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③在课后不使学生进入大量的“题海”,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学要归还学生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40分钟,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③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④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五、自主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课堂调控。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并畅所欲言,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但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这一前提,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结果使学生沉默寡言,就算有一两个“尖子”学生跃跃欲试,也是教师和一两个学生在演戏,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台下的观众。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决不仅仅指一两个学生,而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的情况下,怎么能谈得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2、目标导向要强。有的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大家都抢着发言,把教师忙得不亦乐乎。但学生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关的,甚至全是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热闹非凡,但漫无边际,费时低效。原因是教师忽视了教学的目标导向,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片面地认为只要学生发言积极,就是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面向全体。现在有不少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遵循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违背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限制了大多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教法优化。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有的教师严重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处于重要地位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当。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从大的环节看,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情来设计和安排的,但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过程,教师仍采用灌输、填鸭式的一问一答的机械模式,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教案走,不容有半点变化。学生想说,而教师不是不让说就是置之不理或者敷衍了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而造成的。
5、注意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离开了教师,还是不会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掌握自主学习的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条件,做好自己角色的转换,注意应注意的问题,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自主学习方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Ⅲ 如何构建与科学素养相匹配的教学评价
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新课标”下化学方面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摘要〕新课标中的“科学素养”理念和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是新课标的一大亮 点,方向明确,内容翔实,要求具体,给化学教学赋予了新的教育内涵,对中学化学课 程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探索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正确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就必须明确科学素养的涵义,了解科学素养的意义,明确与科学素养相匹配 的化学教学目标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关键词〕课程标准,化学,实验,科学素养, 探究能力, 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 步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 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 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1]新的化学课程目标从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高 度,构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体 系,全面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较 强的时代感[2]。长期以来的化学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全面培养学生 的科学素养。因此,如何发挥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实验类型多,与生活关联 强的学科优势,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领域,应是每位化学教师研究和 探索的课题。 1 科学素养的概念 “科学素养”一词源自英文 scientific literacy,这个词本身有两个不同的含义: 一个是跟学者专家有关,指有学识、有教养;另一个跟普通公民有关,是指有文化、能 阅读、书写和计算。最旱给科学素养下定义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教育专家赫德(p.d. h u rd )他于 1958 年撰写了《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意义》(science literacy,its meaning for american schools)一文,文中把科学素养解释为理解科学及其在社会中的 应用,并探讨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3],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发生着 变化。20 世纪 50 年代,科学素养强调的是了解科学术语和科学过程,能阅读报纸或杂志 上有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报道和争论的能力。到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 1 影响的增大,科学素养的内涵中增加了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道德规范、科学和 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的要求: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日常问题、掌握 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等。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科学素养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深 化,包括了科学世界观、科学事业的性质、科学思维习惯以及科学对人类事务的影响等 方面[4],2000 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著名的 pisa 项目,其中对科 学素养的定义是:科学素养是指在科学技术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的条件下,科学地 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素养包括理解科学概念并运用科学观念的能力。其中,科学概念 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学科。我国在由国务院 2006 年 2 月 6 日 正式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作了界定: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 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 力”。 2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2.1 中小学基础科学教育,是我国实施科学素养行动的最紧迫和最关键的任 务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中国科协针对 18 岁至 69 岁的成年公众相继进行了 5 次 科学素养的专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整体水平虽然呈现快速增长 的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受测试者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具备科 学素质的比例也在提高。但是,从比较中我们看到,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中受过正 规的学校科学教育的比例均与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各国经 验表明,正规的科学教育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最主要的手段,因此, 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任重而道远,特别是 中小学基础科学教育,是我国实施科学素养行动的最紧迫和最关键的任务。 2.2 未成年人是实施科学素养行动的重点人群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将未成年人作为提高科学素养的重点人群,未成年人科学素养水 平是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的基础,决定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 21 世纪中叶我国 成年公民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长远目标的关键。随着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2049 计划)的正式启动和实施,人们日益认识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2 纲要》将未成年人列为实施科学素养行动的四大重点人群之一,提出要完善基础教育阶 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 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 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和重 要发展趋势,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使得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 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工作质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也对享受现代科学技术福祉的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位公民都 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能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能积极参与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问题讨论和决策,一个不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是 很难在未来的社会中生活和生存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生将来适应现代生 产和生活的需要。 2.4 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化学教学旨在把未来的公民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化学科学基础知识,正确地认识化 学这一科学的本质,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能认识科学、技术与社 会之间相互关系,具有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由于化学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科学素养教育, 所以教育部颁布的《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这一新课程理念对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和发 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基于科学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目标体系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科学的本质 和价值”,培养科学素养,如何构建与科学素养相匹配的化学实验教学目标体系是关键 [3] ,为此新课程标准制定了化学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3 表 化学实验教学 目标 实验知识与技 能 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目标体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索养 化学实验事实知识,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方面的知识, 化学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化学实 验仪器和药品的选择技能,综合运用技能 发现和提出实验问题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实验设计 能力,控制实验条件能力,收集证据能力,得出结论能力, 反思与评价、讨论与交流能力 实验态度、情 感与价值观 被动型实验态度,兴趣型实验态度,自觉型实验态度, 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 注:表格引自:张建夫等.化学课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4、实施科学素养的实验教学策略 4.1 在化学实验中感悟科学情感,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情感、意志、兴趣、作风、态度等方面。 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们乐于参与科学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能使 人们有坚强的意志,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顽强性和自制性,能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谦虚谨慎、勤奋努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 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对发展学生科学素质有重要意义。 化学实验及实验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直观的素材,及时适度地利用这些素材组织 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化学实验的内在乐趣,而且还能让学生的科学情感在实 验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和提升。例如,通过向学生展示整洁规范的实验环境、摆放有序的 仪器装置、形状多样的实验仪器、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此 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通过教师规范而熟练的操作演示及讲解说明,让学生在感受 实验操作的同时,引发对化学实验规范的思索,确立基本的科学实验态度;通过学生实 4 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揭示本质的一 系列活动中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内在乐趣,激发求知和探究的欲望;通过组织学生撰写 实验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让学生把在实验过程中的感悟充分表达出来,培养学 生实验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4.2 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化学素质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化学 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 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提 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 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化学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 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例如,学习“水”时,介绍新型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又如,学 习酸的通性、ph 时,要求学生用 ph 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等液体的 ph 值,要 求农村学生测自家土地的 ph 值,判断各种液体和不同土壤的酸碱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4.3 在团结协作的实验探究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 21 世纪不仅是竞争的时代,也是交流合作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 化,人际之间的交往将日益频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因此,合作也 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课题和目标,理应成为学科教学关注的热点。 中学化学实验中,有许多都是以团队协作形式呈现的,如小组实验、兴趣实验、研 究性实验等等。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研 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流才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往,从中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4.4 在改进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化学实验中,还应培养敢于超跃现状的科学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的 灵魂,也是培养科学素质的人格要素,它体现的是人们对所从事的科学活动的关心和热 爱,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因此,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中学生严谨细致 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团体意识,还应注重在实验探究中培养 敢于超跃现状的科学创新精神。在当前大力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根据化学实验 5 的自身优势,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时代 赋予教师的职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增加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现 有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优化,对有关仪器或药品进行变换或替代,这是实验教学中培养 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5]。 5、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 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 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例如,学习“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 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 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 演示实验,将其改为探究实验方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空气中氧 气的含量,等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明确 提出教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强调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创设民主、和 谐、融洽的情感氛围,以情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轻松愉快和满怀信心进行认知活 动。强调“设置情境,以趣导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 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 可见,兴趣是 学习的基础,也是探究的动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破了学无无兴的严重 性:“学生在某一学科上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 因此,在教学 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5.1 通过直接设疑提问,刺激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在学习 NO2 与水的反应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观察现象②如何验证 NO2 与水 反应的产物③改进实验使 NO2 尽可能多的转化为硝酸,并写出总反应方程式④如果③中 NO2 改为 NO 呢? 在这样几个递进的问题中,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不仅自己在探究中获 得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还从最后两个问题中联系到了工业生产硝酸,思维也 有了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很好地引导学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 华的机会,要肯定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与赞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发 挥地淋漓尽致。 6 5.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它的灵魂。化学 实验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 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最佳途径。比如,让学生演示氨易溶于水的“喷泉实 验”的同时,思考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是否还有产生喷泉的其他装置?能否设 计黄色的、黑色的、蓝色的喷泉?教师提前设计一套装置,在实验锥形瓶外有一水槽, 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浓硫酸和生石灰,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兴趣都会得到激发,创造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和提 高。 5.3 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能力。化学是当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化学学科自身的发展 促进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化学和化 学材料息息相关。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 学是鲜活的、生动有趣的,体会到化学是实在的、有用的。如在讲《原电池》这节内容 时,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初中制取 H2 时,要在硫酸中加硫酸铜呢?为什么我们用的干 电池会产生电流 ?”接着讲“好,我们学了今天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新课学 习以后,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又如学习“氮氧化物的产 生及转化”时,学生看完课件后,就产生了好奇:人遇到雷雨要躲,而庄稼为什么却喜 欢雷雨?这样学生在好奇中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主动讨论去寻求答案。 当 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他们就会产生成就感。学生的兴趣被 激发,必然产生进一步去了解、去认识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识在这种欲望中自然形成。 6、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探究氛围真正的现代教学观 ,就是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 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究能力。 7 6.1 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源于问题,问题促 进思索。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心扉, 鼓舞学生探究的勇气。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 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 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 性思维。如讲《盐类的水解》一节可以这样引入这样的问题:“酸的溶液由于 c(H+)>c (OH-)而显酸性,碱的水溶液由于 c(H+)<c(OH-)而显碱性,正盐的组成中只有 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既无 H+又无 OH-,但它们的水溶液并不都显中性,你们知道这是 为什么吗?”这些 问题揭示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很快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思维马上变得活跃起来,教学难点很容易予以突破。当 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回答要善于诱导,为学生 的思潮推波助澜,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可靠的心理港湾。 6.2 创设质疑情景,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传统的教育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缺陷即缺少独创性。经验告诉我们, 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学过和未学过的知识之间,在未知领域与新领域的知识之间没有 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设联系的桥梁,诸多认识问题是可以突破 的,这正是探索性实验培养的关键。 尽管我国近几年来教改一直进行,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里始终占据着主要地 位,即要求学生理解教材里的知识,并通过反复做习题来熟记知识,学生的大脑储存和 堆满了考题,但鲜有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勇气,也难以具备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 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质疑是探究的开始,更是创新的动力。成功的化学教育应该是 使学生在存疑、思疑、质疑、解疑、释疑、答疑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窠臼,精心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 学会批判性质疑和探究性质疑。 7、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 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可指导 8 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就逐 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 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 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 现,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 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 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 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 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 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总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引 导、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中学生养成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去思考、去 质疑的素养,需要中学教师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才能抓出成效。化学课堂的教学是为 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和高考,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 以及科学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 的激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2] 石碧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落实课程三维目标[j].福建教育学院学 报,2004(12):5-6. [3] 张建夫,赵辉,苑乃香.化学课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周口师范学院学 报,2006, 23(2):77-80. [4] 范冬萍.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新理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6,(6):9-14. 9 [5] 李清林.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7(1):82-84. [6]上官子木 2006.3 [7]《中国教育与探索》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7 年第 11 期 《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Ⅳ 怎样控制电路优秀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上节课学习了电路的组成和电路连接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在解决了如何使一个灯亮起来的问题后,进一步深入探讨怎样使两个灯亮起来的问题。本节课从生活中的情景“在房间里需要安装吊灯和壁灯”引入,如何把两只灯接入电路?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把两只灯可能的连接方式找出来,并区分寻找它们的特点,分别命名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再利用连接好的电路进一步比较两种电路中的电流路径、电灯的工作状况,从而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尤其是开关分别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不同作用。最后应用前面总结出的串并联的知识来识别实际电路的连接状况。整节课从生活情景出发,最终落脚点还是落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电路知识以后贯穿于整个电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一个基础,如果无法正确连接电路图,后边的学习将无法进行,它对学生认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学会了画电路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电路连接的不同方式——串联和并联。它既是对前一节内容的深入研究,又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有关内容做了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刚学习了电路,知道组成电路的元件,也了解了家用电器,但家用电器以及电路的连接方式并不了解,根本不知道串联和并联,对于不善于观察生活的学生来说,更不了解这些家用电器相互的工作情况,所以本节由理论到实际,从纸面到生活,从电路图到实物元件,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利于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特点的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的独立操作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根据设计的串联电路图和并联电路图连接实际的电路,同时尽可能自己动手设计一些有应用价值的串、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说出生活、生产实际中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提高观察能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两种电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串联、并联电路的识别及电路连接的方式的判断和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复习
1、 干电池、发电机、太阳能电池在工作时的能量转化。
2、 洗衣机、电饭锅、电灯在工作时的能量转化。
3、 什么是电路?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给予肯定。
复习巩固,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引入新课
如果给你一个开关、一个电源、两个小灯泡,你如何连接它们?请画出电路图。
教师指出:这是两种不同的电路,是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串联,一种是并联,这节来研究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学生在练习本设计,并让设计出不同电路图的两个学生板演。
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
新授
1:串联电路
PPT展示串联和并联的电路图,讲解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组成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把元件并列连接组成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
活动1:桌上现有两个带灯座的小电灯、电池、开关和导线若干,同桌合作,按展示的电路图组成串联电路。
活动2:
a.同桌讨论:沿着电流方向看,电流由正极到负极有几条路可以走?
b.同桌合作,取下一个灯泡,观察另一个灯泡是否发光。
c.同桌合作,改变开关的位置,闭合、断开开关,观察开关的作用是否改变。
讨论:串联电路有哪些特点?
引导:1.有几条电流路径?2.各元件是否相互影响?3.开关位置对其作用有无影响?
讨论完毕后PPT展示串联电路的特点:
1.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路径。
2.各元件相互影响。
3.整个电路只需一个开关,且开关位置改变其控制作用不变。
学生积极动手,互相协作,连好电路,闭合开关,灯泡发光,学生露出成功的喜悦。
学生边实验边讨论并用笔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及观察能力,让他们感受到物理实验的重要。
2:并联电路
活动3:同桌合作,把桌上的元件按并联电路图组成并联电路。
活动2:
a.同桌讨论:沿着电流方向看,电流由正极到负极有几条路可以走?
b.同桌合作,取下一个灯泡,观察另一个灯泡是否发光。
c.教师演示:随机用一组学生已连好的电路,给支路各加一个开关,分别闭合、断开三个开关,观察各开关的作用。
讨论:并联电路有哪些特点?
引导:1.有几条电流路径?2.各元件是否相互影响?3.让学生了解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开关位置对其作用有无影响?
讨论完毕后PPT展示并联电路的特点:
1.整个电路至少有两条电流路径。
2.各元件相不影响。
3.干路开关控制整个干路,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学生积极动手,互相协作,连好电路,闭合开关,灯泡发光。
学生边实验边讨论并用笔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及观察能力,让他们感受到物理实验的重要。
课堂练习
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
1、房间里的两个灯是如何连接的?为什么?
2、请你判断教室里的日光灯是如何连接的?为什么?
3、街道的路灯是串联还是并联呢?为什么?
4、你家里的各种用电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生活、物理、社会:
节日小彩灯是怎样连接的?
冰箱的压缩机和冷藏室的照明灯之间是怎样连接的?
同桌讨论、分组讨论。
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本节新知,让他们参与实践、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布置作业
1、画出房间里两盏灯连接的电路图。
2、教室里有六盏灯,三个开关,画出它们连接的电路图。
独立或合作完成
拓展视野,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串联电路
1.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组成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
2.电路图:
3.特点:
a.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路径。
b.各元件相互影响。
c.整个电路只需一个开关,且开关位置改变其控制作用不变。
二、并联电路
1.定义:把元件并列连接组成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
2.电路图:
3.特点:
a.整个电路至少有两条电流路径。
b.各元件相不影响。
c.干路开关控制整个干路,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表
我学到的知识
在生活中的应用
串联电路的定义:
串联电路的特点:
①
②
③
并联电路的定义:
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
②
③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发现,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学生理解较快,而且很快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但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串联电路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连接,但并联电路在规定时间内连好的却不足一半,使整堂课进度在此耽搁时间较长,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加强指导,同时注重学生中间互相帮助。
2.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将组成并联电路这一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观察、思考、讨论的时间。
Ⅳ 六年级作文
论Copy作业
教育最大的弊端,老师眼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抄作业。抄作业,为何如此猖狂,又如此经久不衰呢?好的东西往往源源流长,那么抄作业呢?从设立学堂以来,抄作业就没有不存在过。抄作业当然不是好事,遗臭万年的应该有“抄作业”一份。
抄作业有什么坏处呢?
一、 学生会因此更懒散;
二、 学生的成绩会更差;
三、 班级纪律会更差。
总而言之,抄作业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对我以前给别人抄的行为,我感到十万分的不好意思。以前,每次有同学来问我问题,我是来者不拒,但别人来向我抄作业,我也是表示支持。因为我想,抄作业是因为他们不想做,既然不想做,那抄上满满的字总比空白好。就算他们不抄,交白卷,订正的时候也是抄,早抄,晚抄,一个样,所以我也就不拒绝了。而对于老师抄作业的态度,我也只是觉得小题大做。
我有一个亲戚----言丹,她的学习还比较好,在她的描述中,我知道,他们四人小组,言某,蒋某,钱某等,四人分工,语数外自。虽然,他们相互抄作业,但蒋某、钱某的自然成绩还是数一数二,有时比他们班学生一号选手还要好。这使我更加不排斥抄作业。而中考后,一个杭高,一个十三中,这让我无法怀疑抄作业的坏处。
一个特殊的例子,导致了一个错误的想法。再说,老师说过不能抄作业,却不曾举出抄作业的危害。但是,当我明白“父母血汗之钱来之不易”的时候,我有些明白抄作业的坏处了。
抄作业,导致了父母的希望落空,导致了父母的血汗没有结果,我发现,此刻,抄作业背负了太多太多不必背负的罪恶。如果没有抄作业,也许又有多少个父母的梦想成真。
抄作业,这个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这是无法杜绝的。我没有这个能力,但我会杜绝自己抄作业。我不想背负罪恶感,我不会也不敢再给人抄作业了。
心灵的感悟比说百遍好
本学期我接任五年级数学,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发现学生有一个共同的不良习惯,就是大面积数学作业抄袭。开始几个星期,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有时真让我恼火,可收效甚微,特别表现在所谓的听话的女生尤为明显抄袭作业。我在想,为何再三教育,还是收效不大呢。我处于深深的思索之中,经过向几位典型学生的了解,我明白了学生为何反复抄作业。
于是,我一次品德课上,我举行了一次主题活动:“抄袭作业…………”。要求学生起来交流:(1)为何要经常抄作业?(2)你抄作业有你的苦衷,能向全班说一下你的心中话吗?(3)这样做的好处有吗?在啊里?(4)几位学生说出抄带来的害处。(5)我今后如何办?整整一节课,学生涌跃发言,谈对抄作业的感受,从而在心灵受到冲击,抄作业最大坏处是让自己不动脑筋完成任务,从而越来越懒惰,影响以后的学习,到高年级了,再也不能这样做。通过这一次的全班交流,学生装受到启发很大,最近再也未发现这个现象。有时老师说百遍,还不如学生从心灵触及来得快。
抄作业会影响个人的发挥情况,使自己的意识由主动变被动,从而导致对抄袭作业有一种依赖性。当然这只是片面的说法,事物都有两面性。
当今校园学生抄作业现象日趋严重。许多学生早晨匆匆赶到学校不是读书,而是抄作业;更有甚者“分工合作”集体抄作业。学生抄作业是中学教育中的一个顽疾。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败坏了学风,形成了惰性,影响了学业成绩,甚至严重妨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成绩的落后是表面的,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蔓延才是可怕的。抄作业,其主要责任在学生。但作为教师在追究学生这头原因的同时,应当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否拥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行为。许多学生抄作业与教师过激、粗糙的教学行为有关。 一、 学生抄作业的原因之一:“我不会” 现象分析:这其中有三种,一是自身的惰性,不肯动脑筋,见到作业,头脑发胀,大呼不会做,缺乏钻研精神;二是而是恐惧心理,只要是老师没讲过的,自己就没有把握,人家做的总是对的,不自信;三是上课不专心,不会的越积越多,但作业又必须交,于是抄抄抄,可谓久病成疾。 反思一:有没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课程改革到今天,“满堂灌”,“满堂问”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在泛滥,有些教师只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就……
Ⅵ 教案设计的三环节六要素是指什么
一、三环节
1、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2、是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把握教材内容重难点协调各类课程间的内在联系。
3、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究确定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形成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二、六要素
(1)备教材(课标)要求弄懂、弄通、吃透。
(2)备学生,要求关注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实际,了解学情,有的放矢。
(3)备资源,主要指社会资源,校内外的,特别是时政资源。
(4)备教学方法(手段)通过比较,找出最佳方法。
(5)备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包括时间的分配。
(6)备教学反思,成功、失败之处,学生反映,同事评价,修改、充实教学设计等。
(6)原电池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教案设计总体优化
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教学过程结构具有整体优化的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抓住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方式,使教学过程各要素达到有机的配合,才能使教学得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导致最后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简单加和,而是各要素关系之间构成的“合力”。
这是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理。善于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争取最大合力,这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
Ⅶ 高一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2)
教材分析:
本章共三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它们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而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对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讨论,学生将从原理上加深对化学反应条件的认识。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由于本章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既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阶段性、渐进性,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归纳小结]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设疑]
那么,化学变化中热量变化的具体形式又有哪些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探讨,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
见教材实验2-1。
[思考与讨论]
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那么,你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
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各有什么优缺点?
[反思、交流与评价]
1、实验过程中,你自己最满意的做法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做法是什么?
2、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给了你哪些启示?你又给了他们哪些启示?
[演示实验]
见教材实验2-2
[思考与讨论]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
2、你觉得做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实验中对你最有
启发的是什么?
[小结]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设疑]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的,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是吸热的,那么,作为一类重要而常见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揭开这个秘密。
[学生分组实验]
建议按教参P22页的三组对比实验进行。
[讨论与交流]
1、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解释?
2、通过这个实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3、要明显的感知或测量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减小你与同组同学的实验结果的差异?
4、听完其他小组的汇报,发现他们的哪些做法比你们好?哪些不如你们的好?你现在是否又有了新的想法?假如要让你设计一个能较准确地测量反应中热量变化的装置,它的大体构造是怎样的,你可以和同学交流探讨共同确定。
[教师讲解]
1、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2、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氢离
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由于三个反应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量都相等,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所以放出的热量也相等。
3、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4、要精确地测定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是要注重“量的问题”,二是要最大限度地
减小实验误差。
[总结]
本节课我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实验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初步探讨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主要形式。相信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有许多收获。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必然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涌现出来,比如: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如何来合理地表达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上进一步探讨。
补充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吸热反应的是 ( )
A 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B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D Ba(OH)2•8H2O与NH4Cl反应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即可发生
C 需要加热条件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 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3、 城市使用的燃料,现大多为煤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的混合气体,它由煤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试回答:
(1) 写出制取水煤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是——————反应(填吸热、放热)。
(2) 设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为丙烷(C3H8 ),其充分燃烧后产物为CO2和 H2O,试比较完全燃烧等质量的C3H8及CO所需氧气的质量比。
4、 比较完全燃烧同体积下列气体需要的空气体积的大小:
天然气(以甲烷计)、石油液化气(以丁烷C4H10计)、水煤气(以CO、H2体积比1:1计)
5、 两位同学讨论放热和吸热反应。甲说加热后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乙说
反应中要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江苏省海门中学 施红专)
答案:1.D2.BC3.(1)C+H2O CO+H2 吸热 (2) 70:11 4.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水煤气5.略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初步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想象能力。
2、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
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重点难点:
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反应中
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放热或者吸热,也了解了中和热的概念。那么,很多同学也许会有这样一些疑问: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为什么不同反应的热效应不同?本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先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揭示这些秘密,然后介绍反应中热效应的表示方法,最后再谈谈化学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和地位。
[创设问题情景]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爆炸。这是因为反应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气体急剧膨胀。
[进一步思考]
反应中的热量由何而来? 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从化学键角度分析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
[教师补充讲解]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物质内部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中的H-H键和Cl-Cl键断开,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形成H-Cl键而结合成HCl分子。1molH2中含有1molH-H键,1mol Cl2中含有1mol Cl-Cl键,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断开1molH-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 Cl-Cl键要吸收242 kJ的能量,而形成1molHCl分子中的H-Cl键会放出431 kJ的能量。这样,由于破坏旧键吸收的能量少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多余的能量就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归纳小结]
1、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能量是守恒的。
[练习反馈]
已知拆开1molH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拆开1molO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96 kJ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mol H-O键要放出463 kJ的能量,试说明2H2+O2=2H2O中的能量变化。
[讲解]
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又怎样从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一个反应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呢?各种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因而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物质中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不同物质由于组成、结构不同,因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化学能也随之改变,如H2 与Cl2、O2的反应。那么,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1、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
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 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思考与分析]
甲烷燃烧要放出热量,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试从化学键和物质所含能量的角
度分析气原因,并说明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变形式。
[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对具体反应的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探讨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化学能和其它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还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那么,怎样把物质变化和热量变化统一地表达出来呢?你可以在和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表达方式作出评价。
[教师讲解]
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朗读和书写的注意点
[练习反馈]
乙炔( C2H2)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形成高温火焰,可以用于焊
接或切割金属。已知0。5 mol乙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会放出649 kJ的热量,试写出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并计算1Kg乙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教师讲解]
乙炔是一种重要的烃类,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各种烃类,它们在燃烧
时都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煤、石油、天然气在能源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促进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相关图片、资料或播放录像]
[思考、交流]
根据你的经验体会,谈谈你对当前能源利用、开发及能源危机的看法。
[总结]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化学能与热能及其它
能量的相互转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服务。化学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解决
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中必将起带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平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关心、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从而深切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补充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物质燃烧和中和反应均放出热量
C 分解反应肯定是吸热反应
D 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2、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石墨是放热的。据此,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
A 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 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3、有专家指出,如果将燃烧产物如CO2、H2O、N2等利用太阳能使它们重新组合变成CH4、CH3OH、NH3等的构想能够成为现实,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可消除对大气的污染 B可节约燃料
C 可缓解能源危机 D此题中的CH4、CH3OH、NH3等为一级能源
4、已知破坏1mol N≡N键、H-H键和N-H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946kJ、436kJ、391kJ。试计算1molN2(g)和3 molH2(g)完全转化为 NH3(g)的反应热的理论值,并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5、“用天然气、煤气代替煤炭作为民用燃料”这一改变民用燃料结构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请分析其优点,并将你的观点和同学讨论交流。
(江苏省海门中学 施红专)
答案:1.C 2.CD 3.B 4. 92KJ N2(g)+3H2(g)=2NH3(g) △H=-92KJ/mol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电能是现代社会最清洁、也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而火力发电又在电能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电能最主要的来源。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
[提问]
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
点和缺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
[激疑]
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分组实验探究]
锌铜原电池原理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 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
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教师补充讲解]
原电池的定义;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设疑]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体会到,化学能在原电池装置中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
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分组实验探究]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见教师用书P29页。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
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4、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反思与评价]
在刚才的分组实验中,同伴或其他组的同学的哪些做法对你有启发?你又提出了
哪些好的思路?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你现在还能设计出其它的原电池装置吗?
[实践活动]
制作水果电池
[小结]
通过前面的两组分组实验,我们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学们对
于通过实验来进行化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也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了满足生产、生活、
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需要,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出了许许多多形状
各异、用途不同的实用电池,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那么,你所知道的电池有哪些呢?
[学生举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常见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巩固练习]
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假
如要求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你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证据和结论又是什么?
补充练习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 镁 B 石墨 C 铝 D 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 X 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 )
A X>Y>Z B X>Z>Y C Y>X>Z D 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
问题:
(1) 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2) 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3) 加入NaCl的作用是
5、生活中,有些金属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失去表面的光泽,严重的会变得锈迹斑斑影响使用,尤其是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试结合生活实际讨论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
(江苏省海门中学 姜明 施红专)
答案:1.BD 2.C 余略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学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 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电解反应和原电池反应,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初步了解电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电解和电镀的原理。
电解的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初中里我们就学过水的电解,知道把电流通过水就能制得氢气和氧气。事实上,
电流也能使其他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比如,工业上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生产
烧碱、氢气和氯气,利用电解熔融的氧化铝来生产金属铝。那么,电流是怎样使各种
物质发生反应而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物质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将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电
解的原理。
[实验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用下面介绍的简易装置进行电解实验,并交流讨论实验结
果。
1、 取一段约2厘米长的棉线,置于大片玻璃片上,用3滴食盐水将整根棉线润湿。
然后在其左右两边各加数滴食盐水溶液,再在两端各滴加1滴酚酞试液。
2、 将两只鳄鱼夹分别夹住棉线两端,用导线把鳄鱼夹分别与直流电源相连,约15
—20s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3、 在没有显示红色的一端滴加一滴碘化钾淀粉溶液。
[交流讨论]
将记录下来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实验1—食盐水滴加酚酞试液没有颜色变化。
实验2—通电后,跟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溶液呈红色,并有细小的气泡产生,说明
氢氧根浓度增大。
实验3—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滴加碘化钾淀粉溶液后溶液呈蓝色,证明有氯气产
生。
[教师补充讲解]
1、 电解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方式及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2、 阴阳极发生的反应(电解原理)及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
[观看录像或展示图片]
氯碱工业
[设问]
假如用石墨作电极,用氯化铜溶液代替氯化钠溶液,进行电解,在阴阳极上各发生
什么反应?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交流讨论]
[归纳小结]
电解反应的本质是电解质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
假如把刚才的实验装置改动一下,用粗铜作阳极,用精铜作阴极,用氯化铜溶液作
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两极反应又是怎样的?
[交流讨论]
[教师说明]
铜的电解精炼及其价值。
[交流讨论]
某同学根据他所学的知识设计了一个实验,他用铜作阳极材料,铁作阴极材料,电
解硫酸铜溶液,请你帮他分析两极及溶液中发生的变化,说明理由及该实验可能的实用
价值。
[教师补充说明]
电镀的原理及其应用。
[实物展示]
各种电镀产品。
[比较总结]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与联系(从装置构成、能量转化方式、两极反应等几个角度)。
[巩固练习]
分析用惰性电极电解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时两极发生的反应,
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总反应式。
补充练习
1、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是( )
A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B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C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D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2、用电解水的方法分析水的组成时,需加入一些物质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一般不宜加
入的物质是 ( )
A Na2SO4 B NaCl C CuSO4 D KOH
3 、已知金属M中混有金属P,电解精炼M,P以单质形式沉积于阳极下面的泥中,M、
N组成原电池,M为正极,则M 、N、P三中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 )
A P>M>N B N>P>M C P>M>N D N>M>P
4、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铜锌原电池中铜是正极。 B 用电解法精炼铜时,粗铜做正极。
C 在镀件上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阳极
D 电解稀硫酸制氢气、氧气时,铜作阳极。
5、如图所示,A为一张浸透淀粉碘化钾溶液并滴有酚酞试剂的滤纸,a、b 为两张紧贴
滤纸上的Pt片,并用导线与直流电源 M、N相连,通电后,在a
周围观察无色溶液变为蓝色。
(1) 电源哪一极是正极?
(2) b周围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江苏省海门中学 姜明 施红专)
答案:1.BC 2.BC 3.D 4.D 5.(1)M (2)溶液变成红色,因为b极周围H+减少,导致pH增大。
Ⅷ 高中学习
一、立志是学习动力的源泉
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一个成功在等待,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
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应该学会把握时代的脉博,面向未来,立振兴祖国之志,立自我成才之志,还要逐步培养和树立自己的专业方面的志向和理想。有了远大的志向抱负,就有力争上游、奋斗成才的强大动力,刻苦学习,努力争取优异的成绩。
二、跨越好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台阶
初、高中之间,在知识上有它的连续性。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都是高中学习的知识基础。但是,跟初中比较起来,高中各学科在知识广度、内容深度上有明显的提高。因此,认识高、初中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做好思想准备,并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尽快适应各科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相对初中的学习,高中的学习跨越了知识和能力两大台阶。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概括思维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等都要求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从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上要跨上一个较高的台阶。为了顺利地跨越这一台阶,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以新的、不同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学好高中的课程。
三、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提出一些高中阶段一般较为适合的学习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结合
中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学科学习来说,也要全面发展。语文、英语作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工具,数学作为运算的基本工具,首先必须学好;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的基础,也要努力学好;政治课的学习,能使我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地理知识以及音乐、美术等艺术科目,对于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以及培养对高雅艺术的欣赏鉴别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一个中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也要培养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自己的个性特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自己准备选考的X科目,既要培养对它的兴趣,又要努力把这个X科目学得较好。第二个含义是要有自己特别热爱的领域或技能,如电脑技术、书法、绘画、音乐、体育等,力争达到较高的水平。要摆脱那种千人一面的传统轨道,让自己的个性、创新精神和潜在才华得到发展。你有哪一项特长,你就在那一项活动及其相关的竞赛或考试中一显身手,展示你的才华。
2.学会读书
成功的学问家,都有着迷地读书的特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中学生,读书,首先要读好课本,然后还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1)正确使用课本
课本,是教与学的根据。要学习好各个学科,必须重视并学会阅读课本。有些同学不知道应该怎样使用课本,往往只是在课后从书本中找出解题的公式,把习题做出来,就以为是读了课本了。这种用书的方法,在高中是决不可行的。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都要阅读课本,但有不同的要求。
在上课前,最好先预习课本中将要讲授的内容,这一遍是略读,只要知道将要讲什么就可以了,有不明白之处记下来,课堂上认真听明白它。预习是为了使听课心中有数,提高听课效率。
课后第一件事不是做练习,而是阅读课文。课后复习,是消化阶段,是自己进行深入理解、分析综合的积极思维过程,必须及时地、仔细地、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本,并在此基础上,动脑动手,积极消化。
最后,在学完每章之后,还应把整章课文再阅读,做一个全章总结,把全章内容整理成有纲有目的系统内容,有系统地掌握它。这是一种知识归纳。
(2)广泛的课外阅读
除了精读课本外,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学能力,还应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特别是科普书籍和报刊。对科普报刊上的文章,除了自己特别有兴趣的可以精读外,一般只要泛读就可以了。在泛读中可能遇到一些自己读不懂或读得不太懂的问题,这不要紧,从阅读中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也是有益处的,这种阅读的主要意义在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活跃你的思维。
3.认真做好实验
实验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时,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巩固有关知识。因此,必须学会实验。在高中,我们怎样会科学实验呢?
(1)要认真学好历史上的著名实验。学习这些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可以启发我们自己的思路,使我们在自己进行实验时可以进行借鉴,吸取其精华,并认识到对现象的认真观察和科学归纳的重要性。
(2)正确观察演示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操作,引导我们正确观察、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得出规律的实验。这时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动手,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看和听,还可以充分地思考。观察演示实验。首先要认真听清老师关于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和怎样安排实验的讲解,明确实验目的,知道要考虑哪些因素,排除什么干扰,用什么仪器,它们的作用如何等等。在演示的过程中,要看清每个步骤的目的、操作过程、现象变化过程、怎样做可以获得成功、怎样将导致失败等等。总之,看演示实验,要认真观察和思考,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和思考实验目的、原理、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和变化过程上,而不能单看实验结果,更不能只觉得好看、好玩就心满意足了。
(3)认真动手做好实验。教学中安排的学生实验,是极为宝贵的学习机会。百闻不如一见,更不如一做,要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怎样动手做好实验呢?那就要做到“六要六不要”:
一要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做到胸有全局。不要心中无数,实验中手忙脚乱,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茫茫然。
二要理解仪器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爱护仪器。不要随意玩弄,任意乱用。
三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变化过程细节,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粗心大意看热闹。
四要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素养,这是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和取得实验成功的保证。不要随心所欲、胡乱操作甚至损坏仪器。
五要既动手又动脑,不但在操作上下功夫,而且积极动脑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光做不思考。
六要认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填好实验报告。不要潦草马虎,为了得到满意结果而拼凑数据。
4.养成做练习的良好习惯和规范
做练习是高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历来为同学们所重视,它对透彻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很大的作用。要做好练习,必须有良好的习惯。如果只追求解题的答案和数量,陷入题海中,必然收效甚微。
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是正确完成练习的前提条件。基本概念、规律是解题的依据。不会解题或解题错误,常常是因为基本概念和规律没有理解好的缘故。
做练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应是怎样的呢?
首先要认真审阅题目。例如在解物理题时,首先应认真分析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要仔细阅读题目中每一句,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单位,使自己清楚题意。然后确定研究对象是哪个物体或哪个系统,这些对象经历什么过程,从而确定解题的目标和依据。
画草图是帮助我们分析题目,使题目形象化、具体化的途径。
要把已知条件和未知量一一列出。练习题中的已知条件,有的是直接给出为已知数,有的不是直接给出,而是间接给出,隐含在一些给出的数值或信息中,要通过分析,根据一些相互关系,才能求出来。
根据题意分析,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确定解题的物理公式。要特别注意某些习题中的近似条件或发生转折的临界状态。还要注意许多物理习题,由于思考的角度和思路不同,选择的研究对象不同,运用的物理公式和数学方法不同,可有几种不同的解法。做习题时,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各种解法加以分析比较,不但能使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能学会选择最简捷、最巧妙的解法。
在运算中,必须统一单位制。
解物理习题,不能一解出结果就认为达到目的了,还要研究这些结果是否合理,是否已经齐全,是否有取值范围,等等。必须确认答案已经全面合理,正确无误,解题才算结束。
做练习时,要注意培养认真严谨的学风,做到表达规范。
练习、测验经老师批改发回后,不能只看分数,要认真研究老师批改中指出的问题,检查发现自己在理解和运用知识方面的漏洞和错误,及时补上和改正。应建立一个错题记录,仔细分析原因,找出相应的薄弱知识点加以强化,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5.掌握记忆的方法
学习中,有大量的知识都要求我们记忆,以便随时可以拿出来加以应用。怎样才能迅速、完整、准确地记住它们呢?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进入了高中阶段,更要强调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理解和记忆的结合上有更高的要求。
理科的概念和规律有些似乎简单,有些则很抽象、复杂,不论如何,在学习时都应加以分析,弄清来龙去脉,突出要素,抓住关键,这样就能加深印象,可以在达到理解的同时记忆下来,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灵活运用了。(突出重点记忆法)
在研究某些问题时,许多概念、规律往往成组出现。在学习时除了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还应纵横比较,弄清如何得来,如何应用,如何从一些公式推出另一些公式,还应将它们与有关的相类似的公式从形式上、内容上、特征上加以比较鉴别。可以进行列表类比、知识归类,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这样,对较为复杂的内容,也能理出体系和线索,并能清晰地记忆和运用它们。(对比联系归类记忆法)
反复自我捡查,反复应用,是巩固记忆的必要步骤。每节课后的复习、单元复习、解题应用、实验操作、学期学年复习,都应有计划做好安排,才能不断巩固自己的记忆。
四.把学知识和学方法结合起来,发展能力
学习中,不但要掌握各科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与学习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培养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和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就可以学得快而好,长大后就有更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
在解题时,不能只会解就算了,而是要提高到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的高度。
在高中阶段,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谈谈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
观察能力 一个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和自己做实验时,就能抓住过程和现象的特征,能够敏锐地发现一些原来设想不到的或有细微差别的现象,也能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很多的知识。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呢?
观察时必须目的明确、专心致志,抓住观察现象的特征。对实验的每一步骤,都要明确主要是探索或验证什么,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点上。观察还必须精细,留心有什么新的现象发生,而不是浮光掠影、视而不见。
我们还要敏于观察,对一些现象还要反复观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实践中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要提高思维能力,就要经常用比较法进行学习。首先,在学习每一个新概念时,不但听老师讲解,还要自己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的例子,加深认识。第二,学到意义相近的概念、规律时加以比较,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其区别与联系。经常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可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从多种事物发现它们的联系、区别和各自特征,使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得到提高。
实践动手能力 学习中既要善于动脑,也要善于动手。实际操作能力主要指能够做出东西来,并且养成一系列有关智力的意志品质(如事前设计好操作步骤、能正确使用仪器和工具、注意准确和精密、及早纠正偏差或迅速改用更合理的方案等)。课堂上做好分组实验和随堂小实验,在课外积极参加各种创意实验设计和科技发明创造活动,都能使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在课堂、课外的实验和各项设计、制作活动中,都要努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培养自己的创造才能,首先要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敢于对已有的结论提出疑问,敢于抒发自己的不同意见,敢于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要通过课内老师指引下的研究性学习,以及课外自订题目、独立进行的研究性的探索,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求异,学会创新。要知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造,要想将来在科学上有所建树,是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具有创新性的学习精神,他日就能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抢占科技发展高级领域中的“制高点”,进而控制一大片的开阔地带,成为攀登科技高峰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