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 2022-06-18 10:27:59

① 走一步再走一步

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② 人教大纲版初一语文第一课

第一单元
1 在山的那边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3 生命生命
4 紫藤萝瀑布
5 童趣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这就是我

第二单元
6 理想
7 短文两篇
8 人生寓言
9 我的信念
10 《论语》十则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漫游语文世界

第三单元
11 春
12 济南的冬天
13 山中访友
14 秋天
15 古代诗歌五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感受自然

第四单元
16 化石吟
17 看云识天气
18 绿色蝈蝈
19 月亮上的足迹
20 山市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探索月球奥秘

第五单元
21 风筝
22 羚羊木雕
23 散步
24 诗两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我爱我家

第六单元
26 皇帝的新装
27 郭沫若诗两首
28 女娲造人
29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30 寓言四则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追寻人类起源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名著导读
附录
后记

③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会怎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自小体弱怯懦,从不敢冒险。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悬崖。当他攀登到离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时,由于恐惧他全身颤抖,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不但不帮忙反而嘲笑他之后各自回家了。恐惧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只能在石架上哭泣。暮色中父亲的手电光照着了亨特。黑夜中惊魂未定的亨特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面对险情,深知儿子禀性的父亲,没有上石架把他抱下来,也没有搬梯子让他下来,或者拿绳子把他吊下来,而是要他自己从石架上爬下来。旁人也许认为父亲太冒险,心肠太硬了。那么父亲是如何帮他脱脸的?父亲没有责骂他,而先安慰他,稳定他的情绪,“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亨特哭着说:“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父亲开导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看见了。” 亨特说。接下来父亲指导他爬下第一步。“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亨特伸出左脚试探着踩到了它,顿时有了信心。父亲鼓励他:“很好。”“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虽然哭泣了一会儿,但他随之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次经历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亨特父亲的教子艺术是高超的。他深知亨特需要锻炼自身的勇气,增加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他可以上崖抱亨特下来脱险,但亨特日后人生路上遇到危险怎么办?总不能永远靠父亲吧,那只能靠亨特自己。

在儿子脱险的过程中,亨特父亲只给予鼓励指导,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情,从而获得成功。

具体操作是:先找一个亨特能够到的落脚点,然后指导他移动一小步,接下来再找一个能够到的落脚点,又移动一小步。落脚点要稳,步子要小,走了一步,再走一步,从而到达目的地。

二 。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接着,他讲了课文中攀爬悬崖的一段经历,就是我们学习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这座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对待它,我们不能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种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接着,我对同学们说,一位65岁的老人,写少年时期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有更多的体会。在这里,可以看出一次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说明困难对于人生的意义,了解到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困难的态度,还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人面对同样问题采取的不同的态度方法……。
然后我说,我们也应该从书本走向社会,从小悬崖走向大人生 。

附上原汁原味的原文: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这个人就是莫顿莫顿·亨特 ;亨特,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接着,他讲了课文中攀爬悬崖的一段经历,就是我们学习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这座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对待它,我们不能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种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接着,我对同学们说,一位65岁的老人,写少年时期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有更多的体会。在这里,可以看出一次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说明困难对于人生的意义,了解到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困难的态度,还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人面对同样问题采取的不同的态度方法……。
然后我说,我们也应该从书本走向社会,从小悬崖走向大人生 。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而感悟到的生活哲理。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第一部分(开头—“不能动弹”):写作者冒险登上悬崖面临的困境。

第二部分(“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写作者在父亲的鼓励下勇敢实践,脱离困境的经过。

第三部分(结尾一段):写作者的感悟: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大困难,赢得最后胜利。

这篇课文在写法的主要特点:(1)选材典型,以小见大;(2)记叙周密,巧设伏笔;(3)善于运用心理描写,人物形象生动;(4)运用对比,深化主题。

从课文内容上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4、《走一步、再走一步》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学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故事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教学此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以及语文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指导。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二、问题研究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3.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又练说话。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应热情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可因势利导。

三 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总结人生经验。这既是练笔活动,又是交流活动。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求美观。张贴,布置专栏,可指定若干同学,负责编辑。

教学建议

一、抓住重点进行探究。

探究的重点,主要放在篇末所说的“经验”上面,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是什么意思?面对艰难险阻,“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课文。

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之后,可以再从父亲教子的角度,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摔死?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可以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得到新的启示。

三、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

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

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

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三 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提示1、2、3。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

,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

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

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

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学习字词。(幻灯)
注音:
训诫(jiè)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

中标出记号。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

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根据这三项作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

书如下:
(一)、起因 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二)、经过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三)、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四、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练

习一)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

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

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

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

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

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

,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五、作业
(l)朗读第三部分。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

“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

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

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

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

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

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

、“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

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

,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

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

语句回答。(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

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

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

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

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②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

“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

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七、谈话、议论:

(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

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
(3)图片:司马光砸缸
小马过河
要求口头简述他们当时心理和从中得到启示。
八.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①课文后练习六
②作业本五、七、八、九。
给分吧!!!!找得累死了!
我可以帮助你,你先设置我最佳答案后,我网络Hii教你。

④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资料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二、问题研究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3.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又练说话。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应热情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可因势利导。

三 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总结人生经验。这既是练笔活动,又是交流活动。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求美观。张贴,布置专栏,可指定若干同学,负责编辑。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自小体弱怯懦,从不敢冒险。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悬崖。当他攀登到离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时,由于恐惧他全身颤抖,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不但不帮忙反而嘲笑他之后各自回家了。恐惧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只能在石架上哭泣。暮色中父亲的手电光照着了亨特。黑夜中惊魂未定的亨特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面对险情,深知儿子禀性的父亲,没有上石架把他抱下来,也没有搬梯子让他下来,或者拿绳子把他吊下来,而是要他自己从石架上爬下来。旁人也许认为父亲太冒险,心肠太硬了。那么父亲是如何帮他脱脸的?父亲没有责骂他,而先安慰他,稳定他的情绪,“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亨特哭着说:“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父亲开导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看见了。” 亨特说。接下来父亲指导他爬下第一步。“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亨特伸出左脚试探着踩到了它,顿时有了信心。父亲鼓励他:“很好。”“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虽然哭泣了一会儿,但他随之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次经历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亨特父亲的教子艺术是高超的。他深知亨特需要锻炼自身的勇气,增加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他可以上崖抱亨特下来脱险,但亨特日后人生路上遇到危险怎么办?总不能永远靠父亲吧,那只能靠亨特自己。

在儿子脱险的过程中,亨特父亲只给予鼓励指导,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情,从而获得成功。

具体操作是:先找一个亨特能够到的落脚点,然后指导他移动一小步,接下来再找一个能够到的落脚点,又移动一小步。落脚点要稳,步子要小,走了一步,再走一步,从而到达目的地。

⑤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导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读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代。“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⑥ 以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杰利写一篇故事

文:我在山上的时候我的恐惧到达了极点,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我望着下面,双腿在不断地颤抖,汗水不知道从哪儿隐隐地渗出来,额头上全部都是。爸爸在劝告我,我自己其实也很想下去,但是害怕一点点的侵蚀我的心。爸爸说我要一步一步地下来,我不敢往下看,闭着眼,慢慢地用脚探了下去,手紧紧地抱着石头。我不能想象我是多么地恐慌。但是为了我的命,我必须靠自己下去!当我有脚触到了石头时,我仿佛轻松了一些,爸爸在鼓励我,我也不是太害怕了。又是一步,我又完成了!我真的谢天谢地!爸爸一边鼓励我,我一边小心翼翼地探着。其实我的眼睛不敢睁开,我怕自己承受不承受得了这种高度。我没有想到,我最后竟靠自己下去了!爸爸紧紧地抱着我,我也非常激动!我再也不是胆小怕事的杰利了!

⑦ 走一步,再走一步(有关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⑧ 初一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二、问题研究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3.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热点内容
班主任失落 发布:2025-01-11 11:25:41 浏览:733
生物检测法 发布:2025-01-11 10:32:16 浏览:437
班主任鬼使群 发布:2025-01-11 09:53:08 浏览:46
松原特岗教师 发布:2025-01-11 09:43:09 浏览:234
五年级语文测试题 发布:2025-01-11 09:26:16 浏览:322
数学怎么教 发布:2025-01-11 08:53:29 浏览:21
初中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发布:2025-01-11 08:52:49 浏览:72
地理地利 发布:2025-01-11 08:39:23 浏览:829
师生互怼图 发布:2025-01-11 08:24:14 浏览:501
高中语文ppt 发布:2025-01-11 07:54:38 浏览: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