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先简单说一下这个设想,是这样的:1、提高底层老师收入。2、建“中心学校”。3、各大“211,985”大学师范类专业扩大招生。4、统招名额不变,扩招名额是指“地区定向师范生”。5、定向师范生签订合同。6、给定向师范生提供最好的保障和奖励。
具体我们下面详细说,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问题和现状。
以上是我关于这个设想的大概内容,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底层教育工作者的收入,和优秀大学毕业生更偏爱城市,以及底层公立学校难以规模化,大家现在对底层的公立学校已经失去了信心,宁可高费送入私立学校甚至购买学区房。关于这个设想大家觉得怎么样?欢迎留言探讨。
② 中国教育的现状是什么
一是师德水平普遍下降。教师这一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更的是为了育人。
二是教育正迅速演变成一种高收入的产业。从古到今,是凡为国家、民族前途着想的人,都不是为了赚钱而办教育,他们都是把教育当做一种不计经济收益、只求社会效益的事业来做。
三是教育界的改革严重滞后。从20世纪90年代起,许多行业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单位、个人的忧患、竞争意识增强了,都奋发图强。
③ 中国当下的教育现状是什么
中国当下的教育现状如下:
1、师德水平普遍下降
教师这一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更的是为了育人。
2、教育正迅速演变成一种高收入的产业
从古到今,是凡为国家、民族前途着想的人,都不是为了赚钱而办教育,他们都是把教育当作一种不计经济收益、只求社会效益的事业来做。
3、教育界的改革严重滞后
从20世纪90年代起,许多行业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单位、个人的忧患、竞争意识增强了,都奋发图强。
教育的意义: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教育通过促进个体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
④ 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高考结束了,中考也结束了。参加完高考的孩子们,除了准备复读的,大多数都可以过一个快乐的暑假。参加完中考的孩子们,也可以暂时从题海上岸,缓和一下三年的紧张情绪。
全社会都重视中考和高考,只因为这两次考试决定了一个人可以进什么样的高中,进而决定一个人可以进什么样的大学。而“大学”在今天俨然成了人的第二出身,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以后能从事哪些工作以及更重要的是能从事哪个层次的工作。
除了各种二代,全社会几乎处于各个阶层的人,都被调动起来。考进名校意味着将来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大的成功概率。这个期望就像驴儿面前的胡萝卜,似乎再咬牙坚持两步,就能吃到。可结果呢?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入。 可是,全社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孩子们被各种题海和课外班填满,而且愈演愈烈的是,以前给孩子补习是因为学习成绩差,现在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参加各种辅导班,目的是保持领先优势,由此催生了规模庞大的中小学课外补习产业。不仅孩子们饱受摧残,家长们也倍受折磨,在这上面,从学生到家长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除了能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还能证明什么?诺贝尔奖有几个?近现代以来,我们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有多少?这种残酷的竞争确实使得少数人脱颖而出,但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在3+2以及后来的3+x上,投入了如此巨大的财力、精力,这个投入产出比是高是低,相信大家都在反思。
一边是教育改革的口号和目标层出不穷,另一边是教辅产业的蓬勃发展,可见教改收效甚微。归根到底,从国家层面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可是从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视角来解读,以中考和高考为目标的中小学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利益分配,终极目的就是找个好工作,过上安稳日子。对于大多数人民群众来说,哪有那么多诗和远方,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从我的工作经历来看,因为我参加工作比较早,我们一届入职参加工作的有来自重点院校的,也有来自一般院校的。没有明显的显示出重点院校出来的能力高出一筹,虽然我也算重点大学毕业,很惭愧,混的一般。我们这一届做的最好的是一个毕业于河北大学的同事,曾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在人民大会堂领的奖。也许我们一个单位不能说明问题,但至少我看到的情况是,一参加工作,大家甭管什么院校毕业,又都站到了一个起跑线上。
说的这么多,我觉得有一个办法可以给广大中小学学生和家长松绑,那就是改变现在这种以学历定出身的现实状况。随着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不但追求高学历,还追求好学校。招聘硕士,还要求本科也得是985、211。这一刀,在高考完的那一刻,把很多孩子进入理想单位的希望给斩断了。即使勉强进入大学,他们这四年将如何度过?不敢妄下结论,但是相对于重点院校的学子们,普通院校的孩子们,内心的期望值会降低。虽然有怨言,但是,全社会有充足的理由去堵他们的嘴:“你们不早点努力,怪谁?”
是啊,怪谁?考不上好大学,怪谁?第二出身不好,怪谁?出身绑定学历,是全社会的选择,虽然每个人都有可能深受其害,但是,怪谁?谁都不能怪。只能怪没买学区房,没上好幼儿园,没上重点小学,没进重点中学,只能怪父母没给找一对一的教辅。为了避免将来受到孩子的埋怨,也为了让孩子成功的概率更高一点,竭尽所能的为孩子买学区房和上补习班成了很多家长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教育现状摧残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家长,孩子们背着将近20斤的书包走进学校,背后是家长们咬紧牙关勉力支撑,孩子们的学习竞争成了家庭之间的竞争。
中国的孩子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背负了太多家长和社会的期望,虽然想到了以后孩子长大后极有可能也要承受跟我们这一代人同样的压力,但是我想很多家长还跟我一样在哄骗孩子:“咬咬牙,上了大学就好了。”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大学以后呢?如果中国教育的状况不改变,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将会重复我们这一代人的路。
学历定第二出身的局面,或许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状况已经是严重的弊大于利。再往深里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中国人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努力奋斗了40年,难道是为了把这一代的压力传给下一代?这种局面应该改改了。
我给出的药方很简单,以后大学毕业后发毕业证,由教育部统一制式,只标明专业以及是否合格,不能标注毕业院校。然后国家按照各专业分别建立不公开题库,用人单位招聘时,采取在国家题库随机选题考试的方式,作为评价该毕业生的依据。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
1.甭管哪个学校毕业的,都有机会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比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紧张起来,避免很多大学生不事学业,考试前搞突击。
2.中小学生升入名校的压力会极大减轻,因为升入普通高校,只要努力,也有机会竞争优质岗位。
3.有利于改变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所有大学生都会从中受益,让真正爱学习,有能力学习的毕业生走上合适的岗位。
当然,还可以结合学校评价等对毕业生的发展前景进行更加综合的评估。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些操作已经不存在技术瓶颈。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对孩子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切身体会进行的一些思考,不周之处,望大家海涵。欢迎讨论。
⑤ 建国之初教育现状分析
建国以前,经过多年战乱,使得我国在教育、经济等方面一直停滞不前,处于世界落后的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如今,我国在各方面已取得了不同的进展,现就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出调查。
主体: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而且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全国人口中的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 20%左右。据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的统计,1947年全国高等专科以上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5.5万人;1946年中等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87.85万人;小学仅有28.9万所,在校学生只有2368.35万人。在中等以上的学校中,劳动人民的子女极少。
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况。“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教育工作尽管有许多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就全局来讲,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
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共毕业1705.66万人。1949—198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比1928—194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增加了35.6倍。1949—1989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比1931—1946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增加了8.3倍。
普通高等学校从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1989年的1075所,本、专科在校学生从10.65万人上升到208.21万人,分别增加了5.24倍和16.87倍。中等专业学校从1949年的1171所增加到1989年的3984所,在校学生数从22.88万人上升到217.75万人,分别增加了2.4倍和8.52倍。研究生1989年在校学生数比1949年增加了160.11倍,达10.13万人。
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发展迅速,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和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普通中学4045所,在校学生数103.90万人,1989年上升到8.96万所和4554.02万人,分别增加了21.14倍和42.83倍。1949年小学34.68万所,在校学生数2439.1万人,1989年小学达77.72万所,在校学生数为12373.1万人,分别增加了1.24倍和4.07 倍。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由解放前的20%左右增到 97.44%。幼儿教育也发展得很快,1989年幼儿园达17.26万所,在园幼儿1847.66万人。
职业教育发展也很迅速。1989年技工学校达所,在校学生为126.7万人,而1949年技工学校才3所,在校学生仅2700人左右。1989年农业、职业中学达9173所,在校学生为282.27万人,比1980年分别增加了1.77倍和5.22倍。许多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形成。1949—1989年,中国的成人教育也得到普遍发展。1989年全国各类成人学校达27.2万所,在校学生达3661.32万人。其中,成人高等学校达1333所,在校学生为174.11万人;成人中等学校达5.63万所,在校学生为1541.11万人;成人初等学校达21.43万所,在校学生为1946.1万人。1989年,全国农村有395.55万人参加识字学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高等学校也是全国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57年高等学校有6项自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奖金。1982年7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评选的自然科学研究122项重要成果中,高等学校(包括与其他系统合作的项目)获奖56项,其中一等奖4项。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大部分被推广和运用到国防、工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在高等学校的文科科学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保证了教学的需要。同时,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如校舍,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也有了极大的改善。1977年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示,逐年增加了教育经费。在1979—1981年间,教育经费在国家事业经费中的比重由9.95%提高到13.5%;教育基本建设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从1%提高到3%。新中国成立以后,广泛地开展了外事国际交流,派遣和接受了大量留学生。在50年代,中国的教育国际交流,主要是在苏联和东欧等国之间进行。据统计,先后派往苏联的留学生和进修生9106人,派往其他国家的较少。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 放的政策,教育国际交流日益增多。1978—1989年间共派 遣留学生3.38万人,其中毕业回国的留学生1.65万人。同期,外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达1.29万人。此外,中国教育系统还广泛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同 程度地同外国学校建立了不同的校际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的教职工队伍。1989年全国各级普通学校的教职工数达1326.84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11.97倍。1989 年各级成人学校的教职工数达77.0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 39.42万人。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质量也在 不断提高。
近二十年来,全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和合格劳动者。
现在,全国已有65%以上的人口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由1978年的18.5%下降到6% 以下。 基本改变了我国文盲、半文盲大国的状况,国民素质和社会文化程度明显提高。
通过教育宏观结构的调整,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的三级分流,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 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目前已经达到56%,2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 养了2770.22万中等实用型技术人才。 我国原有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已得到补充和充实。
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全国已经有80%以上的乡镇和40%以上的行政村 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数以亿计的职工和农民接受了 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文化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以来,报考人数累计已达到2000多万。
高等教育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培养了一大批专门 人才。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由1978年的89.16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近590万人,大学毛入学率从 1.4%提 高到9.07%,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20年来高等教育共培养本专科和研究生1801.15万人,其中博士生3.6万 人,硕士生39.46万人;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大学和学科为宗旨的“211 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面向21世 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结:经过这次调查,主要看到了建国以来我国在发展教育方面取得的种种成就,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看到了我国这么多年来在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⑥ 中国教育的现状及必须改革的需要
一、中国教育的现状
谈及中国教育的现状,我认为更多的是要说中国教育制度的优点和缺点。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
(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中国政府一向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九年义务教育正在有计划、分阶段的实施,全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多年前国家看到了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正在逐步的走进各个阶段的教育。随着科技革命的开展,经济技术的进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与国际的接轨。外国的各种先进教育形式也正在被国内的教学所采用。总之,我国的教育业取得了丰富的成就。
(二)当今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国教育在取得诸多成绩的时候,也面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使中国的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1、教育正迅速演变成一种高收入的产业
从古代到今天,凡是为了国家的社稷、为了民族前途着想的人士,他们办教育、教书都不是为了赚钱,他们都把教育当做是一种不计经济效益、只求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事业。然而,当今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当然社会中还有这样的人士存在。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直至大学毕业,没有十万左右是完不成学业的。于是目前的中国教育成了商人投资的一个热点,学校成了获取高额利润的地方,大学普遍实行收费制度,一般的专业每年收5000,艺术类的专业收1000左右。这是迎合了经济市场化的需求,但是其负面作用也很大。高等教育的高额收费使许多寒门学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中途辍学的学生比例加重,造成教育机会的严重的不平等。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是指投入教育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具体包括教育经费、教育教学和行政后勤人员、教育设施、一起、设备等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当这些东西配置的合理的时候,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实现。中国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表现在基础教育涉及面广,公共产品属性强,却没有得到国家相应的高投入;高等教育属于相对少数的群体,即使经过较大范围的扩招,但还是属于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精英教育”,却得到国家相应的高投入。同时,城乡的教育资源分配也很不均,在偏远的农村家庭往往为了支付基础教育费用而欠下大量债务,农村的师资力量非常弱,而城市却享有丰富的资源。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将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和合社会心理失衡等等。因此,教育分配不均要引起广泛的关注。
3、教育过多的重视结果、考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不能代表能力的发展,现实中一个人的能力是多种因素决定的。说到中国的教育,作为中国的学生。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考试。小学升初中要考试,要进入大学,你就更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作为“80后”的我们,感受的不是那么深,更多的是重视考试的结果,也就是应试教育的比重依然很大。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必要的考试,它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学生、家长、老师、校长关心的仍是分数。考好了学生高兴,家长高兴学校高兴;考砸了,仿佛是灾难降临,大家都惴惴不安。这样的教育不但伤害了青少年的身心,也培养不了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4、义务教育难让人民满意
义务教育面临许多问题。单就农村而言,就有很多问题。第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第二,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体现在三个方面,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第三,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问题。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教育改革的提出与落实
(一)教育改革概述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出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各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我们看到其在教育改革中涉及到了一下几个方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代大学制度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等等。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所要涉及的面还是很宽泛的。
(一)教育改革的关键和必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行业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单位、个人的忧患、竞争意识增强了,都奋发图强。然而教育界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动,许多人捧着“铁饭碗”混日子,唯有学校很少有人因为工作不努力而下岗这一现象。高校尤为突出,专业不去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结构而作调整;后勤行政人员超过一线教师;教授专家的意见受不到重视,不按规律办事;教育培养的学生都像是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没有创新性,不能很好的迎合社会、经济等的发展需要。这种局面不改变,我们的教育界就不能承担起培养一流人才、传承与创新知识的重任。因此教育改革在当今是很重要的。
教育改革在当今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说起教育改革的关键我觉得他又回到了教育的最初目的上,就是培养人,塑造人,把人培养好,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人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交给受教育的一代,让受教育者用这些方法去为祖国做贡献,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一、 我理想中的中国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完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我国将教育方针确定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的教育活动也围绕这个方针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学生,我认为有了一个为党和国家服务的教育方针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去跟新观念,更新知识传播的手段,即要在教育的改革上下功夫。下面我谈一下我理想中的教育改革包括的几个方面。(一)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一直以来就被广泛的提及,义务教育体现了国家的教育的投入与支持,素质教育更是体现了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伟大创新。现今,义务教育正在积极的推广,素质教育在运行的过程中则是磕磕绊绊。
1、 义务教育决不能削弱
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党中央、国务院在安徽进行税费改革试点后,义务教育情况如何,一直是广大百姓所关心的大事。然而仔细研究能够发现,中国离真正的义务教育还很遥远。前面已经提到一些义务教育多面对的问题,我谈一下一些改进的措施。第一,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第二,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通过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
2、素质教育要尽快落实
在高考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状况下,我们会发现,素质教育一直只是一个口号。多数学校实行的还是应试教育,学生、家长、老师、校长关心的仍然是分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改革开放要大踏步的前进,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带来教育格局的调整,教育思想的转变、甚至是人们教授教育理念的转变。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第一,由上而下的制定“素质教育”的实施的具体标准和规范。这个规范和标准也就是评价学校各方面成绩的杠杆和尺度。第二,由上而下规范课程标准、考试标准。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去定标准,要普遍降低难度,真正体现能力。第三,由上而下分层次培养优秀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校长队伍、教师队伍。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进行教育,来管理学校。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素质教育会很好的贯彻下来的。
(二)教育资源分配与社会公平
当前,在教育方面令很多人关注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例如城乡的差异,导致农村学生和城市里的学生享有的待遇不同,农村学生的教学设施陈旧,教师力量薄弱,这让学生产生了很大的不公平感。还有很多农村学生虽然来到城市里上学,但却受到歧视。虽然都是中学和大学,确有了重点与非重点之分等等。可见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与社会公平相联系的。
真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第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多考虑农村、偏远的学校,多考虑如何才能达到教育资源的平衡。第二,注重义务教育阶段,人人享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投入的稳定、均衡。第三,资助民办教育、促进教育的多样性。国家可以采取教育券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自主选择学校,对于处境困难的学生增加了上学的选择机会,同时也帮助了民办学校。第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完整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鼓励社会投资办学,对积极投资教育的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免除其相应的纳税额度。总之,教育公平的问题必须放到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上面。这样才能让学生、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三)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人们更多的谈及“教育产业化”这个问题,想到曾经的有识之士将教育当成自己毕生奉献的事业,将其看成是一个只求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富强国家的“慈善事业”,不禁多了几分思考,当教育变成产业化,就说明上学你要交很多的费用,教育更多的是变成了一个生产部门。其利处是让学校产生了居安思危的心理,你的学校办的好,才有学生去选择你的学校,从而给学校带来收入,满足扩大教学科研、生产后勤设施设备,对各种建筑物和各类物品和服务的需求。我认为敝处会多一些,他会造成教育的不平等,没钱的上不起学。当教育产业化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势必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高校扩招,又会增加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当然这不是表示,所有学校的教育资金都由国家来支付,教育是一项造福于社会、国家的公共事业,决不能把它当做工厂企业来办,以追求利润为它的目的。根据现在得国情和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可以收一些费用,但应该有原则,比如,费用的收取应该让老百姓承担的起等等。各地审计部门需对教育收费严格审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招要与社会需求温和起来。总之,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教育产业化这一问题。
⑦ 中国教育现状
1.国家正在强化对各学历层次的学校的分级,对不同层次、不同实力的学校的扶持力度不同,让各学校都能很好的发展,让老百姓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心里更加有数
2.教育界的人士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定制了不同的课程标准,让学生们能够在各个教育阶段学到适合他们学习的知识;很多优秀的教师探索出了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
3.教育资助政策较完善,可以基本保证不让学生因贫失学
4.新媒体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增加了普通公民听优质课程的机会,政府以及很多学者正在推动着新技术、新设备在教育当中的应用
5.家庭教育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6.各类教育考试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们维护了社会公平,有着正确的改革方向,命题正在以推动学生建立学科素养为目标在前进,推动着国家科技发展和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升;考试制度越来越健全,教育考试正变得越来越权威;未来的教育考试将更加尊重考生的个性和不同专业对学生的需求,允许高校、学生自主选择科目考试
7.高校录取高中生逐渐取消本科普招录取批次,平行志愿已经普遍推广,录取制度越来越公平
8.全社会重视科普教育,科普教育的媒介丰富,公民接受科普教育的成本正在降低
⑧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
不公平,需改善
⑨ 中国教育现状与趋势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发展速度可谓突飞猛进。根据国际学校咨询集团(ISC)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目前拥有国际学校的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阿联酋。现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国际教育的市场也在快速增长,需求远远超过供应。从2009年到2013年,国际学校的入学人数增长了42%,达到340万,而学校数量只增长了33%左右,达到6734所。
中国国际教育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其劳动力开始变得愈加国际化、高等教育水平学术流动性的迅速增长以及英语作为商业语言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
一开始,中国的国际教育(国际学校)主要是针对外籍家庭子女的市场。但是中国当地的种种因素一直在阻碍这一领域对中国人的发展,而实际上,这一领域可能是无限的。在中国的国际学校还未对中国籍的孩子开放之前,中国拥有的410所国际学校主要服务于外籍儿童或那些父母一方是外国人的跨国婚姻的子女。
一些比较好的国际学校,会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都设有办事处,每一个一线城市和更多的二线城市,至少有一所北美教育体系的国际学校和一所英联邦教育体系的国际学校,而且他们的人数不断增长。一些富裕的中国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能有在国际学校入读的资格,甚至从非洲和加勒比国家为孩子拿到护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著名的国际学校中登记冈比亚或塞内加尔护照的中国孩子会很常见。
现状是中国的国际教育已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教育之一,上海和北京的高端国际学校每年收费达到4万美元,这样的收费水平已经与西方顶尖大学的学费相当。如今,为了进入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中国越来越多的私立学校开始为中国籍的学生提供国际课程。这些学校的学生可以选择退出中国传统课程,转而学习英语课程,以提高他们入读西方顶尖大学的机会。
当然能实现这一举措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社会大环境放宽了对国际教育的严格规定。其中之一是最近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规定有所放宽。如果这些规定进一步放宽,考虑到中国学生对海外大学的需求,这个市场肯定会进一步增长。考虑到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毫不保留,以及现代社会教育方式的多元化蓬勃发展,中国的国际教育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教育市场。
⑩ 我国教育的现状是什么
正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也指制度化教育。非正规教育是对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的统称。
教育支出稳步增长推进教育行业发展
十九大报告关于发展教育事业部分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几年,中国教育支出持续增长,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74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教育支出34913亿元,同比增长8.5%。教育支出的稳步增长推进了中国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