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梅花魂教学反思

梅花魂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 2022-07-02 23:22:44

A. 如何解决小学语文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学习综合课程实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它在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技能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针对我们当前小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有关解决策略,以期进入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最先于70年代在美国兴起。它是指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由,引导 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联系到当前的综合实践课程,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便成为该课程实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它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充分发展上有着独到之处,不仅可短时有效地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强化了知识点,能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角度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并且在逐步地、不知不觉地超前学习某些复杂课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培养了自学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体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促使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反省,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认真地反思我们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小组划分的随意性;合作过程的盲目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了老师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导学性;课堂教学时不会灵活整合其他课程,只局限于语文这一门课程。最近有幸听了一些公开课,这些公开课中都有热闹的课内小组讨论。不少教师只看到了这种学习模式的形式,但都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在优化教学程序、促成学生认知等方面的优点显现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急需改进的。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就“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等方面谈几点初步的认识。
一、科学合理地分组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我们目前的小组划分方法比较单一,更多的情况下采取的是随机的划分方法。这种划分方法缺乏科学的依据,不能促使组内、组际之间的人际互动,也就不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那么“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也就不可能使学生在知识、情感等方面产生积极有利的因素。
科学合理地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合作小组的组建,我们需要通盘考虑两个因素,即“注意组内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习惯、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合理安排;选拔是要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既要依据学生的共同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下面我利用重庆市沙坝区树人小学董小宇教师执教的《梅花魂》这一可感的教学案例来更深地体会这一课是怎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的这样实施的效果。
1、分学习小组。每组6至8人;每个小组应配齐各方面的人才,分别有擅长或爱好写作、绘画、手工制作、歌唱等的同学;孩子们自由组合,各组内有男同学,又有女同学,每个组自己推选出一个组长。
2、学习重点段落(第13自然段)。先以小组为单位读重点段落、词句。接着各组交流信息,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体现中国历史上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英雄人物资料,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最敬佩的一位英雄人物。这样教师给学生选择的时空,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宽松自由的心境中学生的潜能将得到更大的开发。有了科学合理的分组,就必然有好的学习效果。六个小组分别采用朗诵、书法、歌舞、演奏等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合作成果。用朗诵的形式朗诵了吉鸿昌临牺牲前的名言,岳飞的著名词作《满江红》,学生们介绍清楚,朗诵富有激情,字正腔圆,铿锵有力;以书法的形式用漂亮的隶书写出方志敏的名著“可爱的中国”几个大字;以歌舞的形式表演《红梅赞》来介绍红岩英烈江姐,这一小组四个学生歌唱,两个男同学吹奏竖笛,一个女同学伴舞,更善于充分发掘本组人才资源,采用了集唱、跳、读于一体的介绍方式,他们选用的方式和《红梅赞》的内涵相得益彰。这是一个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段,正因为科学合理的分组才有如此学习效果。合作小组的组建还应注意:在将学生分到各小组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各小组之间保持平衡。在组员的选择上,家庭居住比较靠近的学生尽可能分在一组,以利于课外同学间的互助;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尽可能分配在关系融洽、随和的小组。同时还应注意小组成员在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二、注重合作的过程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
目前,我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还是流于表面,它只是易于老师控制的一般组合形式,其热闹只是满足与装点门面,许多情况下具有弄虚作假的成份,没能强化合作过程,让学生在开展思索、交流、讨论、练习中获取知识。一公开课《半截蜡烛》,教师采用的也是小组合作的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却呆在一起,“放任学生自由”,结果学生虽热情很高,用表演话剧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可是学生们的学习、合作意识极差,观看的同学哈哈大笑,表演的同学由演员变成小丑。整个课堂乱作一团,此时,学生们只把这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情、一种乐子,根本就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与思考,更谈不上有任何研究与提高了。这便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个幌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协作”和“会话”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过程。在“协作”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会为整个群体所分享,使学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学习的自觉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商定学习途径,自动、自我开展思索、交流、讨论、练习,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分工,定位角色,增强学生参加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协助他人,这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二是要大胆交流,乐于合作,提高学生交往协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促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和尊重他人的劳动与业已做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
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老师的作用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显现,老师的作用有所削弱。在当前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只是将小组划分成功后,便交由学生讨论,自己只是游离于各个小组之间。完全忽略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我们说,学习主体地位的凸现,并不是说老师的作用就消失了。它只是要求老师的指导变得更精、更巧。
老师的作用,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疏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侯,不可避免学习伙伴之间会存有意见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得“你死我活”,从而造成了学习的偏向。所以我们在组织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在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施。
二是点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能进一步的深入。如:合作学习前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基础,教师要运用直观、形象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实物、图片、声音、录象,或者使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在《梅花魂》这一课堂上,董老师一开始便点出了学习重点是第13自然段,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为后面小组展示留出了时间,有一小组以书法形式展示了方志敏的名著“可爱的中国”书名时,教师善于因势利导问该同学有没有读过此书,谈谈感受,并建议没读过的同学课后读一读。教师不忘向学生推荐好书,通过课外阅读来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感,每个小组都介绍了各组的英雄人物之后,教师也参加了交流。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一位英雄——邓世昌的资料,为学生放映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段,教师的参与既展示了一种“学习伙伴”式的师生交往,也用音像资料启示学生如何开拓搜集资料的渠道。再学第13自然段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用4个“愈”说了一句话。有一位同学出现了错误。这时老师及时的插话:“请孩子们再听一听,这个句子有问题吗?”经过老师的提醒,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要修改------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与指正,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准确规范,在语文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点拨的方式有很多,有肯定式的点拨、提示式的点拨、突破式的点拨、反驳式的点拨。关键在于教师用的灵活、巧妙。另外,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学生的小组合作暂告一段落的时候,教师要作一个适当的总结和点评,便于学生认清知识的本质,系统掌握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不作出总结或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只有合作学习出来的东西都是对的。
四、课程的整合能促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不断完善
教材改革的基本原理之一——统整性原理。所谓统整性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的发生。课程的统整的层面之一便是学科关系的统整:旨在消除学科分离或界限分明的课程体系中不同学科之间水平的学科联络或科学统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课堂中,我们要灵活地将其他学科与语文整合。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能》书中告诉我们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据此他提出七种智能。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若能注意学科间的整合便使学生的不同优势智能得到发展,同时,学生不同的经验可以得到共享。在《梅花魂》这节课里,董老师就运用得恰到好处。再学第13段,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以绘画、剪贴、写作、朗读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跨学科——整合了美术课、劳动课,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这一段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课外快结束时,教师点出一颗漂流在外的赤子们永远的中国心,师生共唱歌曲《我的中国心》。全课自然掀起高潮。师生自主选择式整合听、读、写、画、贴、诵、唱、跳、奏等学习方式,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科之间的巧妙整合、使得学生全面提高了各方面的素养,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方式用得恰切,它和语文学科本身水乳交融,具有动人心魂的力量。

B. 中班国学经典《梅花》教案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C. 《梅花魂》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一起在国外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生活经历,表达了对外祖父的怀念和外祖父思念祖国,眷恋祖国的爱国之心,赤子之情。
《梅花魂》这篇课文以梅花为线索,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文中的外祖父把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与挚爱寄托在爱梅花上。在他眼里梅花有着坚强不屈的灵魂,他把这种灵魂视为中国的民族魂,并以此鞭策自己,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表现出他的一颗中国心。这样的思想要通过抓住外祖父的言行从他“爱图”、“谈图”、“送图”的情景中去体会。
课文第13自然段是重点段,这一大段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话,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既有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当我们谈到梅花的精神时,学生能说出“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进而从“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中,体会到梅花的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我顺势提出:“外祖父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他的一番话还赞美了什么?”他们立刻认识到:外祖父不仅仅是在赞美梅花,也在赞美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然后让学生回忆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时,将梅花和民族精神联系起来认真体会,对于理解老人的爱国心是水到渠成。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教学中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D. 《梅花魂》

展开
《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文章通过阐述老人对一幅墨梅的珍爱,透析出梅花那坚贞不屈的气节。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贯穿在全文中老人的三次流泪,进而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侨居在异乡的老人一份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中文名
梅花魂
作者
陈慧瑛
题目含义
梅花的精神
作者籍贯
福建厦门
文章类别
散文

E. 怎样更好的体现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安排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因而也就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和行动,这将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制定目标——具体明确
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在吃透《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切实把握课文的特点;其次要关注学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他们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具体明确。教学目标的表达越清晰明白,在课堂教学中也就越容易把握,目标的达成率也就越高。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比较随意,用词过于抽象概括。比如有位教师把《梅花魂》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样的目标设计看似没错,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它过于笼统,似乎放在不同的课文中都能套用。考虑细致一些的话,可以将它改为:(1)能正确认读“魂、幽”等12个生字,书写“魂、缕”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2)知道作者是通过五件事表达自己对外祖父的怀念之情,能画出描写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3)会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修改后的目标设计操作性强,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与检测。
二、落实目标——贯穿始终
“写在前头,忘在脑后”,这是不少教师对待教学目标态度的现实写照。实际上,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活动总的走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教学目标为灵魂,以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指向,精心预设相应的教学环节,如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等,将教学目标贯穿于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有位教师执教《开天辟地》一课,制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初步感受对偶句的特点”。为此,他在教学流程的安排中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一是在课前谈话中和学生一起对对子。师说“天”,生对“地”;师说“天高”,生对“地厚”;师说“天长”,生对“地久”等。二是安排了一个“初读课文,认识对偶”的学习环节。先由教师出示“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学生观察、朗读这个句子,接着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前后结构相同,字义相对,字数相等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比如“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预设的这些教学环节,能让学生比较充分地认识对偶句的特点。这样,教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体现,它的现实达成也就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三、达成目标——灵活扎实
关注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使所有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展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许多教学细节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让课堂的生成是在教学流程调控下的生成,是朝着教学目标方向的生成,做到既扎实又灵活地落实教学目标。
学生的质疑有时就不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而这个问题又关乎教学目标的达成,此时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个生成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有位教师上《顶碗少年》时,一个学生问道:“文中的少年是一个人在表演,为什么课文中却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时也有学生说道:“拼搏都是有对手的,就像运动会上的比赛活动。可是这里只有少年一个人,用‘拼搏’不合适。”上述问题看似普通,其实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密切关系。于是,这位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讨论。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交流中大家认识到,这里的“拼搏”以及后面的“搏斗”“搏”实际上是指打一场心理战,对手就是少年自己,成败在一念之间——是否有坚持下去的勇气。这样借助生成的问题,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便巧妙地解决了,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的实现。
四、反思目标——全面深入
一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这个设计是符合学情的,是有效的。反之,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么我们就要回到最初的目标,反思自己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下一步应该如何改进。
反思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思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教材的要求和学情,是否超出了年段目标和学生的接受水平;二是反思目标在落实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差,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是否背离了预设的教学方向。这样,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反思—改进,不断地循环操练,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实施能力一定会日趋成熟,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非常重要。它不仅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而且是备课和上课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起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要全面
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和要求,还要考虑结合本节课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哪些能力,结合本节的内容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还要重视情感方面的要求,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等。这样可以使几方面的教学任务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要适当
这是优化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重要方面。教学目标和要求过高或过低,或者主次分不清楚,都会影响一节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1.要根据所教教材的地位、前后编排的顺序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提出适当的目标和要求。
从一个单元来说,如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主要是使学生对10以内数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有清楚的认识,会写数字,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至于应用题教学还处于准备阶段,只出现一些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能看图按教师的问话回答: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怎样计算。如果要求学生能独立口编完整的应用题,很多学生就会感到困难,势必要占用大量时间,反而削弱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训练。
从一节课来说,如教学9加几第一节课,主要要求学生能掌握凑十的方法,正确地算出9加几的得数。不宜要求学生计算迅速,更不宜比赛谁算得快。这样会使后进生心理紧张,本来能做对的也会做错。应该在后继课中学生已掌握方法和计算正确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即使这样,在速度上也不能要求过高,如第一学期末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每分钟做10道题(只写得数)就可以了。
2.教学目标和要求要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和发展水平。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的一个重要的认知规律是从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规律,而且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认知水平。例如,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教学应用题时,主要是通过操作、直观来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不宜教给学生抽象概括的术语和解题公式。否则,学生不理解,不仅增加学习的困难,浪费时间,还容易形成死记硬套的不良习惯。又例如,中、高年级教学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宜过繁。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发展,不仅没有必要做笔算步数过多的混合运算式题,而且实践表明,每增多一步运算,学生的计算错误增加很多,要达到比较熟练,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步,是比较适当的。
3.教学目标和要求要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和教育心理规律适当划分层次。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知识的学习基本上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的:理解、保持和应用。这里的理解,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有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水平。一般地说,要经历一个从低水平的简单理解(也可以说初步认识)到高水平的复杂的理解的过程。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一些练习和复习使学得的知识保持下来。进一步再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问题。有的心理学家把学习的阶段分得更细一些,如美国的加涅分成8个阶段,顺序与前述的基本相同。这一教学规律基本上适合小学数学的学习,但是也有其自己的特点。这主要是知识的理解和保持都与练习密不可分。美国格林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和材料》一书中就指出,“熟练,特别是牢记,只有在相当多的练习之后才能达到。”“……认为如果学生充分理解了一种计算方法,熟练就会自动地产生。现也已证明这是不恰当的观点。”“应当用练习作为加强已经理解了的概念的手段。”这说明,无论理解或牢记小学数学知识都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同练习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在划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层次时既要符合教育心理规律,又要考虑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是比较合适的。有些地区对知识的教学目标的第一个层次定为“识记”①,这样的提法值得研究。它不符合教育心理的学习阶段的划分,也不符合数学的学习特点,还容易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定义、法则、公式,不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4.教学目标和要求注意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据心理学研究,儿童由于先天、环境、教育等方面条件的不同,在能力、性格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现在数学的学习上,不仅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有快有慢,而且在计算和解题的能力上也有高有低。因此在拟订教学目标和要求时,一方面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共同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注意适当有些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例如,对较差的学生,在共同的基本要求不变的情况下,要允许他们比一般学生经过较多的课时的学习逐步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特别是有些较难的知识,要求一节新授课100%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注意了解差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适当给以帮助、辅导,力求缩短与一般学生的差距,逐步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适当提高一些要求。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小华有5本故事书,小明的故事书的本数是小华的3倍,两人一共有多少本书?”讲了一般解答方法,进行练习时,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不同的解法。这样根据学生的差异,适当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旦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选择讲解法;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将加法运算规则转化为熟练的运算技能,教师可以选择练习法;如果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改变原有的态度和观念,教师可以选择讨论法等等。
二、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教学评价就是对照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评估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经过教学评价,如果学生的学习结果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则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已经完成,在这一学习结果的基础上可以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展开下一轮教学。如果经过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未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则要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直至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为止。
三、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本身亦即系统地提供学习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将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

F. 语文教师在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国家标准的20%。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自由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涉及历代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诗经》中的重要篇目如《关雎》《相鼠》《硕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余篇,大部分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部分同学也能出口能诵。古代经典散文如《资治通鉴》(部分)《狼三则》《愚公移山》《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部分同学的背诵篇目里。徐荣婷等同学主要背诵的是宋词,如《念奴娇》《雨霖铃》《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廖尉翰同学背诵的主要是《增广贤文》章节。何俊毅同学背完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

G. 弟弟问蓝天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7教学反思晋宁县昆阳第一小学;一、教学设计理念;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习作的蓝天中自由翱;生的表达欲望,解决表达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话要表;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1、做到了课堂教学结构清晰;一是感受星空的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二是为了;生谈谈自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7教学反思 晋宁县昆阳第一小学 吴艳琼
一、教学设计理念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
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心中的想象思维
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习作的蓝天中自由翱翔! 因而我认为将作文指导课的任务定位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上,重在引导学
生的表达欲望,解决表达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话要表达,有话可表达。
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做到了课堂教学结构清晰。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叶圣陶的小诗《小小的船》目的有二,
一是感受星空的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二是为了引出主题,自然,不生硬。然后,学
生谈谈自己看到的夜空中或阅读过有关夜空的书籍中,夜空中的什么让你特别感兴趣。这一
环节可不容忽视,这一环节正是为习作酝酿写作素材,有了想象的内容,才有写作的灵感,
学生头脑中有了想象中的表象内容,就不愁无话可说了,动口说是写作的必要前提,会说才
会写,会写才是真。之后是学习例文,再次强调“小作者看到了什么,又由此想到了什么?”。
学完例文,就让学生观赏夜空图片,由抽象到具体,同样让学生观看后畅所欲言。最后教师
下水习作,给学生做表率。课堂始终围绕“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这一主题,使“想”贯穿
教学的始终。
2、注重说的训练。从说到写,先说后写,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与
汇报,不仅拓宽了学生习作的思路,避免了思维的单一,使学生的习作具有个性色彩,为下
笔成文打下基础。
3、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自主习作空间做到了想象自由,表达自由,体现了学生是想象与习
作的主人。喜欢想象,乐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和特长,甚至年纪越小,想象越丰富,越大
胆,越新奇。我抓住儿童这一天性,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浩瀚夜空。表达自由,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没有提纲,没有框架,没有技法指导,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个性化的大胆想象和自由表达。真正为实现“我手写我口,我口
说我心”,“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使“新课标”中倡导的“要引导学
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得到贯彻落实。
4、培养了学生赏析与评改作文的能力。赏析作文是心与心的碰撞,是师生、生生之间心
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当学生自己的作品被朋友赏识、分享时,才会真真切切体会到习作
成功的快乐。评改习作,是情感的再次体验与交流,创设学生互评教学情境,让活动中有对
话,对话中有活动,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学生通过取长补短,既增进了了解,又加强了合
作,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共同提高。 我认为习作中出现的不足,也是我备课中的不
慎之处是:
1、学生知道想象中做到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课中也强调了,但究竟怎样想象才是贴近
生活,才是联系实际,如何做到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在学生头脑中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就像甄立杰想象到的:对衣服说一声“变”,
衣服就会自变颜色。他认为,这样的衣服多么神奇,这就是我的美好想象。而她就不知道这
种想象是脱离实际的,是空想,也就是说无论经过怎样的努力,也不可能让衣服说变就变,
这就给人神话般的感觉,它不属于想象的范畴。老师在习作中应进行一些合理想象,科学想
象等方面的强化训练指导,比如,在习作之前,可以出示一些句子训练,有想象合理的,有
想象离奇的,也就是不合理的,让学生分析,判断,提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学生就不
至于习作中出现想入非非,凭空想象的现象了。这是我在备课中忽略的一点,由此我想到,
讲课是次要的,备课才决定讲课的成功与失败。
2、评析作文中,学生善于发现优点,寻找问题,找到了问题,学生知道去修改,谈了自
己的观点与看法,我认为学生只做到了蜻蜓点水,但究竟如何去修改,怎样修改,才能恰到
好处 ,学生谈的就不是那么深刻了。这里我认为我和学生犯同一个毛病,我不能轻描淡写地
一带儿过,应在修改处引导、点拨,尽量让学生去改,使之完美,让汇报的学生和评的学生
都明确:这样修改好多了,心中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才真正达到“评”的作用。如何修改,
如何修改得更好,这是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在今后的作文课上,应力足引导学生不但
善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这是我今后习作课的努力方向。 以上是我对这节习作课的粗浅的理解与真诚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望领导与同行们给
予指点,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篇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习作七成长的故事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习作七 ——成长的故事教学反思
永定县高陂中心小学 邱丽娟 以高坎抚片的片区教学活动为契机,我们课题组于11月10日开展第一次课题研讨公开
教学——《成长的故事》习作教学。上完这节习作指导课,听了沈泉富主任及各兄弟学校的
同行们的评课,结合课题研究的主题,觉得以下两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激发了习作兴趣,调动了表达的欲望 新课标提倡要让学生乐于动笔,易于表达,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表达的欲望尤为
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师生互动
课前,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连问学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什么意思,大家高兴吗,
见到新朋友,怎样表达你心中的高兴等几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我提出希望
——看谁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出色的课堂表现来表达你们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以此激
发了学生想在课堂上好好表现的欲望。在教学中我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如,在听了学
生的故事后,我以“看到同学们这么真诚,这么热烈,我也特别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想
听吗?”适时与学生分享自己成长中的故事,更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课堂上出现了你说、
我说、大家说的热烈氛围。
2、创设情境
课一开始,我创设语言情境——我想猜一猜,同学们是不是在这些情景下经历了成长。
我们看着图片一起来说一说成长的故事,好吗?通过精心选择的一组组学生在成长中的图片,
触动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记忆,打开他们的思路。可课堂上出示的画面毕竟有限,这时,
我话锋一转——我们是初次认识的朋友,也许你的心思没被我猜到,请同学们静思默想一会
儿,选择印象在最深的、最有话说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以此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同时又
鼓励他们说真话。 接着以《课桌上的三八线》片段为抓手,我又一次设置了情境——我在写的时候,心里
有一个疑惑,那就是怎样把这个这个故事写清楚、具体,谁来帮帮我?引导学生发现哪些地
方不够具体,学会多提几个“怎么样”的方法把内容说具体。
二、确立了健康的主题,培养健康的心理
1、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在 中,我明白了( 学会了、懂得了、体验到
了) ”的句式说自己在成长中的故事,意在让学生在习作中确立健康的主题,学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在习作确立如下的主题:学会坚持、学会坚强、学会独立自主、学会
分享、学会分担、学会感恩、学会合作、明白了要无私奉献、要有爱心、团结力量大、一方
有难,八方支援??
2、学会交往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对小学中年级
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提出: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
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课上,学生畅所欲言,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分享,
课堂教学在热烈、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做得还不够。从习作成果的展示来看,部分学生的习作语言较
平淡,叙述性的语言较多,而细致生动的描绘较少,没能抒发真情。我想这与教学策略的选
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都有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突破。篇三:七
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鳌峰初中七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杨玲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教学的新人,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学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语
文老师的压力。心理学认为老师的成长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关注
学生”,处于成长的第一阶段,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做一名好的甚至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艰辛,虽
然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经验,同时也让所学的一些教学
理论得以实现,但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应提出来以供以后的教学设计参考,现就作文教
学方面的缺口陈述出来,作一个简单的作文教学反思。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做一
个反面事例,从而鼓动自己更加努力地进行作文教学方面的学习钻研,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
学生,让他们从心底感受到作文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 作文教学计划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缺少自己的认识。 有人提出“写作能力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作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实际,制订一个翔实的计划,以便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个计划应
包括整个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目标,包括每个学期的阶段目标以及每堂作文课的训
练重点和要求。”但提到作文不仅学生头疼,老师也一样的头疼,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这是
一个事实也是语文教学的瓶颈,所以很多老师对作文教学没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设想规划。 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这一学年里,我对作文教学的计划可 以说极为粗糙。 1、内容及时间安排缺少系统的科学的构想:十二个单元的作文基本以课
本的综合性学习及学生学业质量的作文提供为标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喜好及他们的需求;
上学期坚持每周一个周记,都是以作文形式的要求来让学生练习,周记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没有确切的上作文课的时间安排,往往“随遇而安”,缺少了学期的计划性。2、作文教学缺
少自己的见解认识,缺少教师自己的构想,教师教学应该先将教材吃透,但我对作文教学的
理解非常肤浅,没有宏观的丰富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引导,这样
很容易将作文教学引入一个误区:不知如何教导作文。
二、 作文教学活动缺乏生活性、情感性,缺少学生的体验。 对于作文教学有教师认为培养其悟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活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但是生
活这位老师给人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和明白无误的结论,而是暗示。所谓悟性
就是意会和接受生活暗示的能力。我让学生在生活笔记中写生活启示,要求他们:从日常的
普通现象悟出生活的哲理;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由此可见让学生感受
生活对于他们的写作至关重要。 很多成功优秀的教师我往往能抓住每个生活的细节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他们常常组
织学生校外游览、校外实践。反思我的整个作文教学过程,没有组织任何一次的与生活与社
会与自然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教学从来都是课堂黑板,缺少了灵动性显得死板枯燥,将学生
与生活隔开,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哀,他们往往“惜墨如金”殊不知就是缺少对生活的体验,
缺少对生活的接触机会,缺少了一个个鲜活的 生活素材,如果将他们带入大自然,春游黑龙滩、夏游飞泉山、秋游天梯、冬赏金马河,
他们定会游刃有余。
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的写作尤为重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点不假。
“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观察、阅读、讨论等形式,使其
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准确表
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以写作为重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它要求学生要
综合利用学习要素,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悟。”反思我的整个作
文教学,情景激发做得太少,对他们的熏陶也太少,这对他们写作限制极大。
三、 作文评改缺乏灵活性、多变性,缺少学生与老师的对话,缺少 学生的参与。
“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对
批改中发现的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具有承
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一次作文的总结,又是对后一次作文的指导。”处理好评改,对学生
的作文能力提高很有帮助。运用好方法也是一大重点。评改方式灵活多变,主要有教师评改、
学生自评、学生他评、学生间相互评改、师生一起课堂评改。 纵观我的评改方式主要以教师仔细批阅为主,通过作文本评语指导学生的作文。其间我
还采用了学生间相互评改,给同学三点以上的评价、给中考优秀作文评价,可以抓住任何角
度的方式,虽然他们在 反思这一年的作文教学,确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以后将从这些方面缺点入手,进一
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1、 提升自己的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多借鉴有经验 老师的教学方式,活学活用。
2、 假如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行业,让学生从生活中去真实地感 受作文的快乐,提高积极性,主动性。
3、 评改方式灵活多样,应多思考怎样运用到课堂,让学生从 自身的实际情况一步一步提升作文水平。
4、 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教学计划对上好作文课起着重大的作 用,未雨绸缪是必要的。篇四:习作教学反思 习作教学反思 篇一:习作>教学反思 记得三年级第一篇习作是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虽然上课教师进行了指导,学生也试着
说了,但是等到作文交上来,真是惨不忍睹,与自己想象中的距离相差太远了。一次作文下
来,在我当时的眼睛里,没有一篇是像作文的,更多的是不知所云,几乎有2/3的作文要重
写。我想,这是第一次习作,可马虎不得,我就再上一次,非让他们写好不可。破天荒地我
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不但给学生看了人家写的介绍课余生活的文章,还针对学生的题
材进行提问,让他们把这些问题串起来就是作文了。这样又一轮下来,还有将近1/5的人写
不好。怎么办?是坚持不懈地让他们再写再改吗?我犹豫了,因为这样二度指导下来,我已
经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再指导学生还是写不好呢,会不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于
是我就给这些作文放行。 反思:那时我个别指导学生作文时,学生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到底什么是作
文啊?”他们很困惑。第一次作文,我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其实学生的作文是在练习实
践中逐步提高的,不能操之过急。其二在作文前缺少铺垫,其实一开学就应该指导学生参加
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课余活动,让他们记录下来;下课有意识的跟学生进行谈话,了解熟悉他
们的课余生活,这样上起习作指导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三是要了解学生的实际习作水平和
课标的习作要求,用平常心来看待学会的习作。
学生作文不会写,怎么办呢?那就从写日记入手吧。写日记就相对比较宽松,内容和形
式以及文字的数量上我都不会给学生定什么框框,只要能写就好。出现转机是在第二单元的
观察作文阶段。吸取了前一单元习作教学的教训,也想起教研员曾经说的以单元为整体进行
备课,所以在上本单元第一课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记录生活。第二天的日
记交上来,我不禁喜上眉梢,因为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不能的方面去观察,有的观察了树
叶,有的观察了蜗牛。我马上抽了一段时间,让写得好的学生上台读他们的日记,我在边上
评议每一篇习作的优点。问他们这次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他们说昨天科学老师带他们在校
园里观察过了。哦,原来是这样,观察前进行观察方法指导很重要啊。接下来的几天当中,
每天都有不少的观察日记被表扬到,终于有不少学生恍然大悟:“哦,这样就是作文啊!”有
一天我还没有开始看学生的日记,有学生悄悄地告诉我:“老师,杨冬冬带了一个鸡蛋到学校。”
“带来干什么?”“我也不知道。”等我改到他的日记,我终于明白了他的用意,他从电视的
“不可能的任务”中看到不借助任何辅助用具,鸡蛋也不能有任何损坏,让生鸡蛋立起来,
自己进行了实践,把过程记录了下来。最后还写着:“我知道有很多同学都不会相信的,我带
了鸡蛋,会做给他们看的。”对这样认真的学生,我能拒绝吗?于是又有了欢声笑语的一堂学
生展示欣赏课。 既然讲到了鸡蛋,我又告诉学生:“你别看鸡蛋这么容易碎,可任凭你是怎么样的大力士,
你就是没办法把它捏破。”是真的吗?学生睁大了眼睛。“我们班谁的力气最大?”“郑芬忠—
—”郑芬忠也兴奋地举起了双手,大声说:“我不信!让我来!”结果尽管他捏得面红耳赤,
呲牙咧嘴,还是奈何不得,只好作罢,心中暗暗惊奇。其他的人也惊呆了。我说:“回去试试
看吧,最好能找到原因哦。”这样有全家谁也捏不破的, 也有被四岁的弟弟捏破的,成了大花脸的,日记就异彩纷呈了。 就这样,慢慢的,学生就有了许多的习作素材,慢慢地,他们就喜欢上了写日记。偶尔
有三五天没有布置日记,学生就主动央求:“老师,今天的家庭作业就写日记吧!我们已经好
几天没有写了。”听到学生这样的话,我怎么能不开心呢? 反思:在这一阶段,我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恐怕就是:一不提写作文,转向日记,让学
生有什么写什么;二把写作和生活联系,写实在的事情,写想表达的感受;三是给学生展示
的舞台,在展示中鼓励优秀学生,带动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四是评价以鼓励为主,在评价中
引导学生怎么样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篇二:习作教学反思 作为语文教师,各位同仁也许深有同感,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
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是作文,作文简直成了令人头痛的“顽症”了,那么,我们怎
样才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让师生不为之“头痛”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多读多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我从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做起,激发学生
爱作文的情感,为写作文夯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语文课本中选用
的教材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如,肖复兴的《荔枝》用朴实的语言建筑着真情的殿堂,让学生
无不感同身受;《梅花魂》中的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对祖国的眷恋均
融于那点点滴滴的小事当中,读之无不动容??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诱导学生多
读、善读,教会学生读,让他们爱读,经过读强化训练,在增强学生语感的同时,学生也会
感受到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与情感内含,引起最终的共鸣。 从古至今,名篇佳作数不胜数,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背诵能力是成人的4—5
倍,背诵这些名篇佳句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词汇、语汇,更能让学生在背诵中体会语文学习的
成就感,体会其中乐趣,为今后的作文打良坚实的基础。

H. 梅花魂优秀试讲教案详案

《梅花魂》教案详案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I.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哪些作用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的作用有:
1、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学习能力
2、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3、有利于深度挖掘体育教师的教学潜力
4、有利于调动体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
5、有利于体育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课异构就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课或是由一位教师连续上几次采取不同的方式上课。这种教研模式中,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的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老师可以从不同的教学风格中,通过对比、交流、反思、总结,不断完善自己,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

热点内容
生物检测法 发布:2025-01-11 10:32:16 浏览:437
班主任鬼使群 发布:2025-01-11 09:53:08 浏览:46
松原特岗教师 发布:2025-01-11 09:43:09 浏览:234
五年级语文测试题 发布:2025-01-11 09:26:16 浏览:322
数学怎么教 发布:2025-01-11 08:53:29 浏览:21
初中教师德育工作计划 发布:2025-01-11 08:52:49 浏览:72
地理地利 发布:2025-01-11 08:39:23 浏览:829
师生互怼图 发布:2025-01-11 08:24:14 浏览:501
高中语文ppt 发布:2025-01-11 07:54:38 浏览:576
正心美术 发布:2025-01-11 05:56:25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