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Ⅰ 天下国家综合性活动的活动形式
1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活动实录 壶关县城南中学 张红艳 活动目标: 1、 搜集整理有关“爱国”的故事、诗词、名句等,让同学们了解 “天下国家的丰富内涵; 2、 通过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名言展示会,,积累知识,激 发心志、陶冶情操; 3、 通过开展“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 义思想。 活动重点: 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感受活动过程中分工与合作学习的快乐;通过朗诵爱国诗歌、讲爱国故事,感受作者、故事主人公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难点: 学生筛选整理资料、策划组织活动形式以及活动过程 活动前期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爱国”的故事、诗词、名句等,了解“天下国家”的内涵,做成手抄报。 活动过程: 活动第一阶段:下发活动主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休息日,结合历史课本,借助报刊书籍、网络媒体等收集整理有关“爱国”的故
2 事、诗词、名句、歌曲等。 活动第二阶段:搜集资料(以组为单位,分工负责) 活动第三阶段:组内筛选资料,通过朗诵、讲故事、诵名言,推选出本组的优秀者,参加班级综合性学习活动节目竞选。 活动第四阶段:策划组织本次活动的班干部、学生筛出优秀节目,组织活动流程,相关学生写好节目串联词。 活动第五阶段:活动组织者训练、验收节目。 活动第六阶段:彩排汇报展演节目。 活动第七阶段:“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汇报展演。 一、 活动导入 同学们,经过二十多天的准备,我们已经完成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的搜集资料、组内评选、班级筛选、策划组织、编演彩排等工作,现在已经进入本次活动的最后阶段,也即汇报展演阶段。本节课,我们将在这里通过汇报展演的形式把本次活动成果呈现在大家面前。 同学们,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在几千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推动着
3 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和发展。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继承先人的光荣传统,积极参加这次“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爱我中华”吧。 现在,我把舞台交给大家,希望同学们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舞台上绽放最美的光彩! 请主持人上台! 二、活动开始,主持人出场。 1、 主持人向老师、同学们问好并致开篇词。 两位主持人: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宣布:综合性学习活动——天下国家汇报展演活动现在开始! 开篇词: (女)中国,一片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神圣土地;中华民族,一个生息繁衍在这神圣土地上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 (男)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打精神动力。 (男女合)爱国心、爱国情会永远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为了我们祖国的美好明天二奋斗终生! 2、 综合性学习活动——天下国家按节目单有序进行
4 主持人甲:屈原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与亲秦派作不懈的斗争。今天我们抱着对屈原的怀念,一起来听一下他的故事吧!请欣赏屈原的故事,讲述着杨嘉睿。 (1)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主持人乙:屈原用他的实际行动,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爱。听完屈原的故事,让我们来感受岳飞收复国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请欣赏诗朗诵《满江红》,朗诵者,牛振超。 (2)诗朗诵《满江红》,作者岳飞 主持人丙:“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叹让我们荡气回肠,寄托了诗人对我们后代的期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仁人为捍卫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鞠躬尽瘁、舍生忘死,文天祥就是这样一位志士,请欣赏他的故事,讲述者,郭嘉瑜。 (3)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故事 主持人甲: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他的爱国精神永垂青史、万古流芳。当今社会,热爱祖国仍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请欣赏诗朗诵《祖国颂歌》,感受诗人沸腾在胸中的爱国热情。主朗诵:申望康、赵康瑜 (4)诗朗诵《祖国颂歌》 主持人乙:一首祖国颂歌,抒发了诗人对中国深挚的爱i,也
5 表现了诗人作为中华儿女对祖国繁荣发展的坚定信心和无比自豪。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清代的一位爱国志士——杨儒,走进他的世界,了解他的爱国热情吧!请欣赏杨儒的故事,讲述者,马草源。 (5)清代公使杨儒的故事 主持人丙:杨儒以胆识浩气赢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他不愧是一位铁骨铮铮有民族气节的外交官。听完他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走近伟大现代诗人郭沫若,去感受燃烧在诗人胸中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热爱之情,请欣赏诗朗诵《炉中煤》,朗诵者,郭嘉瑜。 (6)诗朗诵《炉中煤》,作者郭沫若 主持人甲:诗人在《炉中煤》中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交织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郭沫若的爱国精神让我们感动,董存瑞在碉堡前英勇献身的行为也使我们感慨万分,他用19岁的生命诠释了他对祖国的爱,让我们去聆听董存瑞的故事,用心灵去感受董存瑞的爱国精神,讲述者,平慧媛。 (7)董存瑞的故事 主持人乙: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黄继光、邱少云、山西文水县的刘胡兰,壶关县常行窑洞保卫战的张小宝、徐顺孩,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篇惊天动地的爱国诗篇,。现在,我们已经是中学生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回报祖国母亲呢!请欣赏相声《祖国在我心中》,表演者:马草源、宋佳敏。 (8)相声表演《祖国在我心中》 主持人甲:他们的表演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也使我们懂得了爱过
网络文库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
Ⅱ 25课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读后感,第八自然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是生本教育体系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第三十一课的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新中国第一个总理周恩来说的。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被周恩来总理的读书目的强烈地刺激着。 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小学生。他是灵机一动随便说出来的吗?不是。因为周恩来生于1898年,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着他的心。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多么远大的理想啊!正因为周恩来心里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以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今天,中国人不再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负,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富强,就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浴血牺牲,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在还没有读这篇文章前,我的读书目的是很渺小的。自从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才认识到读书不仅为了自己掌握知识,还要为了国家的强大。我也要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掌握好知识和为国家建设的本领,将来使自己成为一名对国家有所作为的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小学四年级⑴班 肖挥洋 ) 2.周恩来从小就有很大的抱负与胸怀,他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在那个时期,小小年纪的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不想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以此为目标。现在虽然已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欺凌,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呢?我原来一直认为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能挣更多的钱,为了将来有个自己的幸福小家园。但从我读了这篇文章,周恩来那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时时刻刻萦绕在我的耳边,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惭愧万分,我想到的只是个人,没有考虑到国家,想到的只是“小家”,没有想到“大家”。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读书是为了中华之强大,为了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 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它让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少年周恩来的这句名言,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为一个远大的目标。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一定也和我一样有深刻的感触吧。 3.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令我深有感触。 文中的中华不振,意思是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起来,还受别人的欺凌。是啊,中华民族否没有真正强大起来,怎样能抵抗外界的欺凌呢?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成为中国建设的一分子,使中国变得富强! 很多同学会想,我们学习不就是为了长大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养活父母,报答他们吗?其实,大家没有考虑到一点,如果中国人民还处于不和平的状态中,没有一个安宁的环境,何尝能好好工作呢?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只有创造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发展全面的中国,一个发达的中国,才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全世界的人对中国刮目相看! 现在我们应该树立一个新的目标: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一起努力,向着目标前进,加油! (陈芷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 4.读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我的心被周恩来总理的读书目的强烈地刺激着,也使我懂得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周恩来和他的朋友闯租界看到,中国人被洋人欺负而中国巡警也不敢出来为中国人讲话,反而训斥自己的同胞,而发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呼声。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小学生,因为周恩来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读完文章,我不由地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孔子少年的故事》这篇文章,孔子很小的时候,他妈妈就教他识字,一天妈妈要考考他,可孔子又没有打握,想着回答不出问题是很对不起妈妈的,所示晚上复习到很晚才睡,可见孔子是多么认真学习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还没有读这篇文章前,我的读书目的是非常渺小的,而且学习也不够努力。自从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才认识到读书不仅为了自己掌握知识,不仅是为了父母,还要为了报答祖国,为了国家的强大而读书。因为没有国家就没有我们。 我也要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掌握好知识和为国家建设的本领,将来使自己成为一名对国家有所作为的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5.这几天,我们读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周恩来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的话语打动了我的心。 我以前是为理智而读书的,认为读好了书就能够变得聪明、清醒、明辨是非、不会轻易上当受骗。我听了周恩来的一番话以后,就改变了志向,把为理智而读书改成为祖国而读书,我还要学他热爱祖国的抱负和他为人民着想的胸怀。 我以前成绩很差,但我有了很大的进步,今后我要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目录 在课文中,周恩来看到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他们随便欺负中国人,但现在中国不断地强大,这种情况已经没有了,我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
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86年前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 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句子中的崛起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周恩来总理说的,当时中国人民受到外国的侵略和压迫,崛起就是说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
Ⅳ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谁的故事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周恩来的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版中央政治局权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扩展阅读
背景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
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Ⅵ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谁的故事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周总理的故事
文章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课程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教学视频专辑)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哈哈哈!”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Ⅶ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复习教案怎么写
举个例子吧
《迈好青春第一步》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青春的美好,珍惜青春,激发创造人生价值的热情。
【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课堂活动,逐步培养感受、真爱生命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青春是美好的,懂得如何珍惜美丽的青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懂得如何珍惜美丽的青春。
【难点】
认识青春的美好,珍惜青春,激发创造人生价值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运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导入,通播放到青岛务工的青年陈明玉的青春奉献的视频资料
导入实录:你是如何看到陈明玉的行为的?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年轻人是祖国和社会的希望,要让自己的青春闪光,让自己的青春年华有价值,就要《迈好青春第一步》。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青春——花样年华
活动一:
过渡:青春是一座知识的宝塔,洒下千千万万青年的汗水;青春是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树,备受风吹雨淋的考验;青春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欲向世界展现独自的风姿。那么,你眼中的青春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青春是一个神奇的魔方,转动着七彩的年华。
青春是一只毛羽艳丽的鸟,翱翔在人生的万里蓝天。
青春是一团五彩而杂乱的线,交织成灿烂的星河。
……
活动二:
与周围的人比一比我们所拥有的幸福:
与儿童相比,我们拥有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父母相比,我们拥有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老人相比,我们拥有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春的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总结: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是挖掘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是充满激情活力的美好时光,是人生中最美丽的季节。
活动三:
过渡:拥有了青春,便拥有了激情、幸福和希望,让我们为美好的青春祝福吧!带着自己对青春的祝福,朗读《为青春喝彩》。
提问:(1)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赞美青春的名言、文章、歌曲等。
2.让青春更美丽
过渡:青春如此美好,我们应该如何迎接它的到来呢?
活动一:
英国有一位哲学家无意间在一个建筑工地上碰到三个正在砌砖的青年工人。于是他问道:“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位工人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抬了抬头说:“我在砌一堵墙。”
第三个工人热情洋溢,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雄伟的殿堂。”
听完回答,哲学家马上就判断了这三个人的未来。第一个心中只有砖,他一辈子能把砖砌好就不错了;第二个眼中有墙,心中有墙,好好干或许能当一个工头、技术员;唯有第三位,才会有更大的作为,因为他有大的目标,他的心中有一座殿堂。果然,30年后,第三个人成了英国最有名的建筑师。
读了上述材料自己有何感悟?小组内交流感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
师生总结: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是灯塔;理想是前进的动力,是风帆;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撑,是支点。树立远大理想,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将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使我们的青春焕发光彩。
活动二:
过渡:在生活中,树立远大理想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们能举出哪些例子?小组内交流。
例1周恩来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例2杨乐中学时就立志:一定要把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终于在函数的研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中外著名的数学家。利用课余时间1000个小时演算1万多道题。
例3(某)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她学习认真,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尊敬师长,兴趣广泛,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自进入新路小学以来,她每天都能按学校的作息时间准时到校上课,从不迟到早退。上课时,她能认真听讲,不交头接耳,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按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不懂的问题,她敢于向老师请教。
她性格和善,团结同学,在班上与同学们友好相处,并能在学习上主动帮助同学。班上的公益劳动,如扫地、擦黑板,她与同学抢着做,争着做。在家里,她还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好帮手,抢着帮奶奶摘菜、拖地。每天早晚的刷牙、洗脸,她能独立完成。
她尊敬老师,尊敬父母和前辈,不管在哪儿,都能主动上前与他们打招呼。她兴趣广泛,课余时间学习了多种特长,如二胡、拉丁舞、绘画等,并且学一行爱一行。
……
师生总结:树立远大的理想;珍惜美好的时光;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环节三:小结作业
搜集关于青春的箴言,选出最佳的两句制作成书签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后感
谁不想成为英雄?谁不想探索英雄成长的奥秘?这是我们每个要求上进的青少年都向往的事情。前不久,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英雄少年时》。看完之后,我越想越有滋味,于是又看第二遍、第三遍……
这本书,选编了古今中外30名英雄的故事。其中,有唐朝诗人李白的故事,有发现“镭”的居里夫人的故事。但是最吸引我的,还要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周总理在少年时代讲的,周总理是我们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他为振兴中华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斯大林说过:“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的。”是的,周总理之所以创立了丰功伟绩,是和他小时候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个远大的志向分不开的。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其实,抱着这种读书目的的人是十分渺小的,一旦读书做不了官,或无利可图了,那么书对这种人来说,也就毫无用处了。
然而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却不是这样想的。有一天,老师问他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学生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学生说:“为家你而读书。”还有的学生说:“为明理而读书。”老师听了很不满意,这时,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有力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听了大为赞赏,夸周恩来是个有志者。
实践证明,周恩来这一回答并非灵机一动,也绝不是为讨老师的夸奖,而是他长期以来树立的目标。周恩来在要离开学校,和老师同学告别时,曾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此后,周恩来便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他与朱德等人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在中国人民革命史册下写下了光辉一页,仅些一举便能说明他的确在为中华崛起而出力啊!
写到这里,我不禁对敬爱的周总理产生了无限敬仰之情,而且对自己以前的表现感到羞愧,我过去只要评上了“希望之星”,就伸手向妈妈要“奖金”。妈妈说:“这就是你读书的目的吗?”然而我却不以为然。现在读了这个故事,我完全懂得了妈妈的批评是对的。
如果我们每个青少年都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那么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日,就不会远了。
Ⅸ 教案中实践和习作,分别是什么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