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
❶ 青岛安全教育平台登录账号及登录网址入口
青岛安全教育平台登录账号及登录网址入口
安全教育功能是安全教育的作用和能力问题。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与人 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结合在一起,就与安全问题相关。安全教育关系重大、涉及面广、知识体系庞杂;安全教育法规性强、强制性强、技术性强。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青岛安全教育平台登录账号及登录网址入口,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一、青岛安全教育平台登录网址入口
青岛安全教育平台登录网址入口如下,学生可以点击以下网址进入安全教育平台。
二、下面安全教育平台怎么申请账号和密码
青岛安全教育平台账号注册方法:
青岛安全教育平台学生帐号和密码是由班主任老师设定的,然后统一导入系统。所以学生或者学生家长无需注册帐号,而且注册了也不会审核通过。青岛安全教育平台登陆账号和密码示例:
学生登陆帐号由学校批量开通,然后会把系统生成的帐号和密码分发到各班主任老师处,然后再告诉每位学生。下面以学生姓名为“王小明”为例演示:
学生帐号:wangxiaoming9546(学生姓名+系统序号)
初始密码:123456(初始密码需登陆后自行更改)
三、青岛中小学安全教育注意事项
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水平全国副省级城市居首,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
青岛:书写教育现代化新范式
“40年前的今天,我们七八级的大学生背上行囊走进大学校园。”恢复高考,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响雷,从那一代人的深情回望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激动和兴奋,“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教育的春天来了。”
“学有优教”日益成为现实,学生在多媒体星球地理教室开展探究学习。
从建筑面积只有十几亩到二百多亩,校园面积扩大近20倍,五所外迁高中实现物理空间和教育格局的大升级;1982年我市有幼儿园595所,2017年达到2097所,翻了近两番;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增长速度居计划单列市之首;职业学校由1978年的16所增加到2017年的57所;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4所发展到2017年的25所……改革开放40年,青岛教育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教育是什么样子,国家的明天就是什么样子。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坚持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和创新改革力度,教育事业取得全面快速发展——全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水平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居于首位,先后承担12项国家级试点任务,简政放权等19项成果在全国推广,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三度落户青岛……
青岛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鹏照说,唱响教育现代化的主旋律,凝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正能量,努力为青岛实现率先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青岛教育事业正迈出改革创新、上下求索的铿锵步伐。
教育投入稳步增长——现代化高标准建设高中学校,幼儿园数量翻两番
五所高中外迁,可谓近年来青岛教育最亮丽的一笔。
老市区的高中学校,大都建于上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像老青岛六中占地面积只有13.7亩,老青岛十九中占地面积只有20亩,与现代化学校要求的办学标准相差甚远,极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2012年起,我市陆续启动5所寄宿制高中的新建项目,高标准规划建设,使新建高中学校占地面积达到了约260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按照未来教室理念,教室面积由省定标准的67平方米扩大到90平方米。每所学校都规划设置了“学科教室”,便于实行走班制教学。在宽敞的新校园,青岛六中的美术特色、青岛九中的外语特色和礼贤文化、青岛实验高中的人文特色、青岛十九中的科技特色、青岛三十九中的艺术和海洋特色,都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新建高中不仅扩大了青岛教育的物理空间,也彰显了青岛教育的新理念、新格局。
同样备受瞩目的还有义务教育学校的不断拔地而起。典雅的德式教学楼、高大上的多媒体教室……按照现代化高标准建成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弘德学校,成为片区内公认的“最美建筑”。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前身是一所村小,村民们还记得,老学校的土操场“刮风一脸灰、下雨一身泥”;老学校没有食堂,离家远的学生要从家里带饭;以前片区内也没有初中,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方便而举家搬迁……教育投入的加大,让这一切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学生不必再为求学而“东南飞”,在家门口便能享受优质教育。
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41.9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29所。全市幼儿园由1982年的595所,增加到2017年的2097所,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5%,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位列副省级城市首位。2012年以来,全市投入252.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799所。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全市中职学校由1978年的16所增加到2017年的57所;全市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4所、在校生3465人发展到2017年的25所、在校生373618人,每十万人口拥有大学生4700人,比1978年增加78倍。全市特教学校由1978年的3所达到2017年的13所,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5%,已构建起全面覆盖智障、盲、聋和孤独症的特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青岛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和生均公用经费定期增长机制。2012至2016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1182亿元,年均增长15%,增长速度居计划单列市之首。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分别达到850元、900元、1100元、1500元、3000—5200元。2012年以来,补贴11.5亿元为农村地区配备专用校车1800辆,惠及学生12万名。以来,投入5.4亿元建成808所中小学标准化食堂,惠及学生80万人。
教育发展更加均衡——结对帮扶、县管校聘,城乡一体化齐步走
青岛太平路小学是全市公认的优质学校,该校与平度宅科小学结成“对子”,根据宅科小学的需求,定期选派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到这所学校送课、跟踪听课,协助加强学科集备组和教研组的建设。宅科小学也派出骨干教师到市南区进行全面参观、考察和跟岗实践活动,在交流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2016年以来,市教育局先后协调市南、李沧、崂山共18所优质学校与平度市18所农村薄弱学校实行跨区域合作。以来,市教育局共派遣238名骨干教师到平度支教。从2018年开始,青岛市教育局决定用3年时间,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平度市农村学校教师培训。
城乡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一直是教育工作的不能承受之痛。城区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城乡学校一体化捆绑式评估,这种改革正是我市努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乡村教育欠账太多,这些年的差距正在一步步缩小。”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在办学条件方面,2008—2015年,市级财政投入近3亿元支持两区三市改造700余所农村薄弱中小学。2016—2017年,市级财政支持两区三市每年改造100所农村薄弱学校,打造“全面改薄”升级版。
在办学模式方面,我市于起,全面推广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高校或科研院校辐射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等办学模式改革,采取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中小学+高校、民办学校+公办学校等合作形式,全市80%以上中小学参与办学模式改革,参与市教育局组织的跨区域合作办学学校扩大到85所,实现校际间优质课程、教师资源和管理模式共享。
在师资配备方面,我市于2015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统筹区域内教师岗位和编制,通过超编多到超编少的学校调动、顶岗助教、轮岗交流、跨校竞聘等形式的交流,教师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均衡。此外,2016至2017年,我市为农村区市补充2016名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
近年来,青岛义务教育正在逐渐从县域均衡迈向市域均衡,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从外延均衡迈向内涵均衡。2015年底,青岛10个区市均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认定。2014—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均排名第一。2016年,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位居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第一。2017年,全国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对青岛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创新发展,激发活力,多项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前不久,崂山区举办第二届中小学生“山海科技节”,全区中小学生在实践中乐享科学盛宴。近年来,该区实现了校校都有科技特色,特别是机器人创客教育,在各校开展得有声有色,相关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成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这样的土壤中,许多学生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多次夺冠,诸如张村河小学这样的村小,也屡有学生登上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孩子的发展,最能检验教育的质量。如果说公平是教育的起点,那么质量就是教育的生命线。改革开放40年,青岛教育质量的变迁有目共睹,“学有优教”的梦想在一项项坚定而扎实的改革中照进现实。
近年来,我市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机制,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在中小学推出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选课、选课走班、分层设计作业等举措。推进家庭教育普及行动,加强课后托管服务,构建育人全链条。深化体育、艺术专项教学改革,推动足球、游泳、管乐等课程的普及,国家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市拥有国家级特色学校131所、市级特色学校302所,在校参与足球活动的青少年达到20万人。
在中职学校,我市以承担国家高职综合改革和现代学徒制改革为契机,着力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高校“上下贯通”,高中段普职教育“左右融通”和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市17所中职和本科学校参与“3+4”对口贯通培养试点,13所高中段学校开展普职融通试点,依托企业建设的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达到15个。多元成长“立交桥”搭建起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我市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下放14项管理权限,设置42项底线管理指标。创新学校办学评估机制,依托“青岛市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建立包括课业负担、教学质量、体质健康在内的第三方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为激发校长教师队伍活力,我市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配套制定校长选任、定期交流、目标绩效考核等近20项制度。健全教师培养激励机制,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计划,带动引领教育名家和品牌学校成长。目前,我市齐鲁名师、名校长分别达到37名和33名,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刘鹏照表示,率先实现青岛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教育领域的堵点、难点及痛点加大改革力度,推动青岛教育同我市各项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城市综合实力和地位相匹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潮平两岸阔,风好正扬帆。进入新时代,青岛教育改革满帆前行。
青岛安全教育平台简介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动全国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中国教育学会组织专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经验,紧密结合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实际,研制完成切实可行的我国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及评价标准。2013年,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在全国建立安全教育实验区,开展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模式研究,探索和创新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各地开展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提供依据。
1、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
实现安全教育过程和效果的实时管理和量化考核,强化和落实学校和教师的安全教育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实验区的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和能力,努力将实验区打造成“全国安全教育示范区”。
2、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体系。
在确保安全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化平台资源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安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3、协助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
通过信息化平台,教师可以方便地运用视频资源组织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开展技能训练、进行家校安全教育互动、及时了解和评价安全教育效果等。
4、协助中小学生(幼儿)自主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通过信息化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安全知识学习、安全技能 训练、参与安全专项活动、进行学习效果测试等活动,切实提高中小学 生(幼儿)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
5、协助中小学提升应急疏散演练效果。
各地和学校要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操作规范》要求,做到中小学校每月一次、幼儿园每季度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并确保演练安全和效果。中国教育学会协助各地重点解决学校师生开展演练过程中的实操性问题,提高应急疏散演练的效果。
6、加强家校互动,提高家长的安全监管意识和能力。
青岛中小学安全教育新闻
万般呵护,不如自护,为了让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更加深入人心,青岛西海岸应急安全体验教育基地针对学生研发了一系列应急体验教程,让参与的学生在“体验式”应急培训中增知识、长技能。
大手拉小手一起学应急
嘉陵江路第一小学、香江路第二小学学生走进场馆进行应急体验学习。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校园安全……孩子的安全教育内容很多,针对学生年龄阶段和日常生活环境,应急专业讲师重点对学生进行了防拐骗、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用火安全、应急救护等方面的培训。
防拐防骗,巧变“狼外婆”
春季出行增多,也进入到了拐骗事故的高发期。上学、放学、外出游玩途中,怎么样辨别“狼外婆”?学生们在理论培训的同时,在游戏中提升意识,掌握安全技能。
走近红绿灯我是小交警
“闯红灯、马路上嬉笑打闹、随意横穿马路、乘车不系安全带……”小举动大危险。在交通体验区学生们进行了“汽车开裂”、模拟驾驶、交通标示识别、地铁应急等体验。此外,跟随讲师真正的认识了每日乘坐的校车,学习了校车逃生的方法和技能。
从小事做起,远离电、火“两只虎”
我们生活每天都离不开电和火,但是一旦使用不当就会导致一系列的事故发生。学生们现场进行火灾隐患查找大比拼,学习了插排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了消防灭火、高层缓降等体验学习。
除了以外,学生进行了“5-8级地震”、“1-12级暴风雨”体验,剧烈晃动的地面,倒塌的建筑,打雷闪电疯狂暴雨,大家第一时间活学活用保护动作进行自救,逃生成功的同时高呼惊险、刺激。
活动接近尾声,嘉陵江路第一小学副校长杨春江为学生们应急学习精彩的表现点赞,鼓励大家学以致用,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将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学习、生活中。万般呵护,不如自护,为了让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更加深入人心,青岛西海岸应急安全体验教育基地针对学生研发了一系列应急体验教程,让参与的学生在“体验式”应急培训中增知识、长技能。
大手拉小手一起学应急
嘉陵江路第一小学、香江路第二小学学生走进场馆进行应急体验学习。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校园安全……孩子的安全教育内容很多,针对学生年龄阶段和日常生活环境,应急专业讲师重点对学生进行了防拐骗、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用火安全、应急救护等方面的培训。
防拐防骗,巧变“狼外婆”
春季出行增多,也进入到了拐骗事故的高发期。上学、放学、外出游玩途中,怎么样辨别“狼外婆”?学生们在理论培训的同时,在游戏中提升意识,掌握安全技能。
走近红绿灯我是小交警
“闯红灯、马路上嬉笑打闹、随意横穿马路、乘车不系安全带……”小举动大危险。在交通体验区学生们进行了“汽车开裂”、模拟驾驶、交通标示识别、地铁应急等体验。此外,跟随讲师真正的认识了每日乘坐的校车,学习了校车逃生的方法和技能。
从小事做起,远离电、火“两只虎”
我们生活每天都离不开电和火,但是一旦使用不当就会导致一系列的事故发生。学生们现场进行火灾隐患查找大比拼,学习了插排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了消防灭火、高层缓降等体验学习。
除了以外,学生进行了“5-8级地震”、“1-12级暴风雨”体验,剧烈晃动的地面,倒塌的建筑,打雷闪电疯狂暴雨,大家第一时间活学活用保护动作进行自救,逃生成功的同时高呼惊险、刺激。
活动接近尾声,嘉陵江路第一小学副校长杨春江为学生们应急学习精彩的表现点赞,鼓励大家学以致用,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将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❷ 如何应对教育教学信息化形式
摘要: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中,科技发展迅速,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并应用到教育的每一个领育信息化建设,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实现教育信域,教育信息化理念、信息素养、学校信息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学习等成为了未来教育教学主要方面,增强师生间、学生间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信息化的冲击下,如何能够做出更好的应对措施是关键,加快学校教息化平稳有效的实施,对教师发展、学校校长领导的决策、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了要求。
关键字:信息化 教育教学 教学环境
21世纪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从日常生活、学习和教育各个方面,信息化给都我们带来了方便,旧时代的信息闭塞已成为过去,网络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加快了信息化的进程,在这种形势下,教育信息化也在逐步形成,如何去迎接和应对、如何做好教育信息化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 1 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指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1]。
2013年,青岛市政府承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举行,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的教育官员、学者、校长和教师等汇聚一堂,以“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共同探索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研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更加广泛的实施应用,可见世界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
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特别明显的有,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案例教学、合作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而不是“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其实这个概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密切相关。在平板电脑上阅读教材、听老师用幻灯片授课、打开网络课堂自学知识,教育的信息化,正在课堂内外悄然发生。老师的教法变了,学生的学法变了,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碰撞出教育改革的火花。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信息化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到2020年,国家将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教育信息化意味着什么?它会掀起教育领域怎样的革命?学校、教师、学生应如何去做? 2 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变化 信息化教育最初是应用于学校,学校是最先接触者,如何做好校园信息化并制作相应的方针政策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引领教师和学生队伍不断发展的前提。 (一)学校的宣传教育
教育信息化扑面而来,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学习优势,又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自制能力、辨别能力差,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他们容易迷失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所以学校在宣传教育上要下功夫,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监督者之一,要教会学生摒弃不良的信息,吸收应用有利信息。
(二)信息化的制定与培训
大海航行靠舵手,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校的方针政策直接相关,在面对信息化形势下,制定更多适合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策略,同时让学校教师去培训相关信息化教学知识,未来教育培训为教师们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条可操作的道路,从各种渠道获得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未来教育也要紧密地与新课程等教育改革的大目标相结合,才能保持更旺盛的生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形式成为了主导,更多的工作围绕如何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而做,网上的公开课,外校的先进教育技术,各种信息化网上学习,教师所应用的多媒体技术等,成为学校为学生服务的主要方向。
3 教师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 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 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2]。到如今的21世纪初,各种高科技应用于教育行业,教育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教育教学的美好未来,但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不会自觉地就加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它需要使用者对它的合理运用,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教育信息化的执行者是教师,应该做好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以前的教学方法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不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感受,在信息化形势下,教师需要对自身做出改变,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调整教学观念,对信息化教育有足够的认识,学习信息化知识,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找到相应办法进行弥补,理解并领悟教学信息化意义,跟上时代的潮流[3]。
(二)教学能力的改变
现今的教学方式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以讲授知识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已经成为了过去,提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是信息化教育的理念,首先教师要学习信息化资源,熟练应用并理解运动方式,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应用软硬件设施,把知识都融入进去,既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又让教师充分体会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最后在教学方法中,以启发学生动脑,发散式教学,替代传统机械式教学,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师生关系的改变
信息化的普及对师生关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加的重视,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首先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使得班级学生共同参与。互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参与者,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加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积极地全身心投入到师生互动中来。其次注重师生间情感交流,在课堂上,教师的威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师生互动方面等的发挥,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师生关系融洽,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认真听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最后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知识水平多种多样,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课堂效率,互动过程中只与那些积极主动、善于表现的学生交流,而对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就往往忽略掉。在课堂上,教师应高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为全体学生共同考虑,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
4 学生如何面对教学信息化
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用新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也就是说,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来支持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是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与学,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在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极为欠缺。信息化教学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式, 可以与其他教学方式同步进行。
“要我学”是学生相对被动地接受知识,“我要学”则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自己去总结、归纳知识。让学生在信息化过程中更加的对学习课程感兴趣,主动的去学习,在此过程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也对学生如何去面对教学信息化提出了要求。
(一)信息化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是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不同于以往的课堂式教学,更多的学习、复习内容是在多媒体、网上学习、网上答题过程中进行的,这样也就减少了和老师之间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其
次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网上作业、答题、课堂多媒体教学,都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得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信息化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比如,降低了学生的创造力,缺少了课堂上联想、想象的思维过程,学生所看到的内容都是通过电子编辑、网络制作等高科技成果,一并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发展;最后是信息化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了效率,也就是减少了时间,和之前的学习过程相比,所较少的时间也都是学生所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相比之下,学生所学习内容急剧增加,学生负担加重,这需要学校和教师引起高度重视。
(二)调整好心理状态
信息化在最近几年突飞猛进,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学生在接受信息计划的同时要做好心理准备。不同的学生面对信息化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学生素质各有不同,有个好的应对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有很大变化,中学生开始接触信息化教学,要从心理上接受这种方式,逐渐对这种方式产生兴趣,愿意自己去探索,并不断的去发现问题,对信息化逐步形成不同学生个体的不同的认识[4]。
(三)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信息化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长,学习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学生更多的是进行自学,对于课本内容自行进行内容划分、内容预习,对于不清楚的知识在网上进行咨询解答,使学习效果最佳。其次是课堂教学方式不同,学生的练习、学习内容也不同,不再是学生做试卷,老师讲解,而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多媒体进行讲解,并附有全部解题思路。还有就是课堂复习作业发生了变化,作业内容极其丰富,学生网上提交,教师网上评阅,一气呵成,学习效率增强,学生也可以把做题产生的想法加以说明,与教师网上进行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
[2] 潘涌.教育转型呼唤教师角色的更新.
[3] 李群.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J]. 理论月刊. 2006(06).
[4] 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 2004(01)
❸ 互联网+教研1.做法举措2.存在问题3.意见建议
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背景下,教研的模式及发展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梳理同类研究基础上,该文从“互联网+教研”模式的角色、内容、资源、环境及评价等关键要素出发,阐述了教研形态在互联网进程中的转型特征;基于路径依赖视角分析了影响“互联网+教研”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利益者认知能力、政策制度、经费投入、技术支撑、评价机制等,旨在探究教研模式呈现多样化的原因,从而为教研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该文提出了树立协同发展愿景、政策顶层设计保障、优化技术支撑环境、经费投入结合实际、教研服务供给改革、基于数据驱动开展教研评价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教研实践提供指引。
关键词:“互联网+”;教研模式;发展路径;路径依赖理论
四、开展“互联网+教研”实践的策略性建议
(一)运用互联思维,树立协同发展的教研愿景
面临新时代的挑战,需要用互联思维考虑教研问题,多方协同参与。(1)树立共同愿景,营造在线协同发展的教研氛围。通过互通联结,聚集具有专业发展需求的教研参与者成为教研共同体,在志趣相投的文化氛围中共同探讨和尝试解决教学中的典型问题。如今,依托网络平台,形成了网络名师工作室、在线教研社区等形式多样的共同体教研路径[20]。以“浙江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为例,一线教师通过网络结交名师,在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感召下进行持续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成果共享[21];(2)发挥社会协同力量,助力协作教研[22]。如浙江省和安徽省的教育厅教研室联合教育信息科技类企业,在多所城镇、乡村中小学实施AI教育公益计划,让一线教师掌握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减轻教师重复性工作量,实现“人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同时,教育信息化企业人员开始参与课堂教学设计和教研活动,深入了解教师教研所需,为教研提供更多服务。
(二)坚持顶层设计,完善“互联网+教研”政策保障
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能够营造高效有序的“互联网+教研”全局观,为带动教师成长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保障:(1)发挥国家政策战略导向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信息化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振兴教师教育”战略部署,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呼吁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政策扶持保障“互联网+教研”的行动实施。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青岛宣言》中指出:“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广泛的系统支持,激励教师创新,协助研发教研网络和平台的建设”[23]。
(三)兼顾区域特点,逐步优化“互联网+教研”的技术环境
在“互联网+教研”实践中,技术支撑的作用最为显性化。例如,从视频技术辅助教学实景还原,到移动技术提供优质便携式资源共享;从虚拟技术支持情境式教研体验,到智能技术精准教研分析。然而,我国各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在开展“互联网+教研”实践时要考虑到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技术环境的实际,逐步优化。要进一步弥合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按照“四代同堂”[24](开发一代、试用一代、推广一代、普及一代)的模式与思路整体推进。对于“互联网+教研”实践,可以先做小规模的技术变革尝试,然后再逐步大规模优化:(1)先允许“互联网+教研”小规模进行应用;(2)根据实践成效施加改进;(3)大规模推广应用;(4)普遍适应进而实现迭代的良性循环。
(四)经费投入结合实际,强化优质教研资源的示范效应
优化“互联网+教研”的建设方式,结合实际选择投入的侧重点[25]。首先,以解决教研难点问题为核心,按科学流程将经费投入到教研平台软硬件建设、教研师资培训、教研模式选择、教研成果应用推广上。如福建等一些省份汇聚多方经费成立基础教育研究院,投入基础设施、吸纳人才,既有利于汇聚基础教育信息数据进行监测,为教育决策提供学术支持,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26]。其次,要结合省、市(州)、县(区)、学校地方情况调整教研经费投入机制。在落实基本教研服务投入标准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学校自筹经费情况适当增加教研服务类别,如购买虚拟服务,引入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新技术,实现让教研团队感同身受的强情景感知环境创设。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则需要专项补助资金保障基础信息化经费投入,或与优势区域结对进行网络合作教研。如詹家镇中心小学利用衢州教育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名师资源网上共享”活动,当地老师感言到:“以前一年才去城里听几堂优质课,而且名额有限,大家要轮着去,网上名师课堂开通以后,我们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听城里的名师上示范课,只要想听随时都可以”[27]。
(五)创新基于网络的教研众筹机制,变革教研服务的供给方式
探索教研众筹机制创新,增强教研服务供给侧对接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28]。众筹本是一种大众商业融资方式,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社会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在教研领域中,众筹思路指引下的教研众筹意味着活动可以由“草根”教师发起,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展示其教育创意,争取校内外教师、同行、专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或技术支持。例如浙江省温州鹿城区“面向未来的教师”研修项目[29],围绕教学研究、教学技艺、教学手段、学科信息技术整合等方面,集合参与教师的力量快速汇集许多种实用教学科研工具,教师在参与教研众筹中获益,实现优质教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此外,教研供给服务形式还可由教师结合自身经验和需求自下而上提出[30]。依据对教师授课行为、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追踪及教师发展情况的数据分析诊断,教研服务供给方提供定制的“菜单式教研”综合服务,实现教研资源的自主选择。
(六)基于数据驱动手段,推行弹性和多维的教研评价
教研评价是“以评促研”的重要动力之一[31]。数据驱动的教研评价为教师的能力发展提供精准的依据指引,教研评价从经验模糊评判、反馈调节欠缺,转向为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开展伴随式的教研行为分析。基于数据驱动推行弹性评价和多维评价,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研活力:(1)从评价范围角度来看,集约化评价方式更适合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批量生产方式,而弹性评价更加提倡教师参与互动和进行教育创新,可借助网络评课工具、网络问卷、教研社交网站、教师档案袋系统等多种网络工具进行丰富数据采集和评估。由此,鼓励教师借助互联网开展“切口小、范围广、方式多、周期短、见效快”的教研活动[32],适当淡化竞争,促进教师发自内心合作;(2)从评价内容来看,以网络教研活动为载体,包括对不同学科、学段的教师知识能力、教师学习轨迹、教研行为、教研风格等内容进行诊断和评测,可以获得大量静态或动态数据,辅助进行更加细微、多维层面的解读和评价,教研评价更加清晰、显性和有效。
五、结语
“互联网+”是助力教研新发展、提升师资水平的重要机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中小学教师教研的全过程,并发挥着日渐重要的影响。如何迎接“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研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正确探索“互联网+教研”的组织模式和发展路径,这既不能简单“唯技术”,也不能孤立“谈教研”,而是要把技术和教研相融合,秉持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来加以推动。本文探讨了“互联网+教研”模式的结构要素及其路径依赖视角下的发展影响因素,并针对推动实践提出了相关的策略性建议。在未来,如何将“互联网+教研”模式有效落地、持续优化其发展路径,仍需进行更多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❹ 泉州五中有多牛
泉州五中高中部号称“高考状元的摇篮”。
1.9成的一本概率。
2.1/2的211概率。
3.1/4的985概率。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简称“泉州五中”。始建于1902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公立中学之一。
泉州五中1994年成为福建省第四所一级达标高中;2003年9月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首批示范性高中;2006年被确立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
2012年被确定为“福建省多样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2016年成为“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2017年通过“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评估,同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泉州五中有桂坛南区(初中部)、桂坛北区(初中部)、城东校区(高中部)三个校区。2013年秋季桂坛校区复办初中,同年城东校区投入使用;2018年春,泉州三中整体并入泉州五中。
办学特色:
办学宗旨:“营造优良校风,实施优质教育,培育优秀人才”。
校训:“严谨、勤奋、求实、进取”。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教凤:“敬业、博爱、奉献、奋进”。
学风:“立志、文明、善学、向上”。
学校六大领域的发展性课程包括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西方文化与国际交流、科普知识与学科竞赛、心理健康与主体发展、艺术审美与休闲健身、生态文明与社会实践。
学校有麦田电视台、舞蹈社、模联社、吉他社等几十个学生社团和组织,有学生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和舞蹈队,举办各种音乐会。学校被授予全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传统校”、“福建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2015年5月,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泉州五中自主研发的教育管理和资源平台入选了优秀案例,并在福建展区展示。
2016年,经福建省教育厅审核,泉州五中被确认为“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2017年1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研究”顺利结题,由泉州五中开发、设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向全省推行。
学校国际部自2011年9月创办以来,构建了融合中西方文化精髓的课程体系,实现国际和国内课程优势的全面整合。泉州五中国际项目已经成为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❺ 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信包含那些观点
值此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出席会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各国教育官员、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
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
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❻ 人教版和冀教版的区别是什么
人教版和冀教版的区别。
1、出版社不同:
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冀教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2、适用范围不同:
人教版: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教材。
冀教版:主要使用于河北地区。
3、教材内容不同:
人教版:教材内容更加普适化。
冀教版:内容更多因河北地区本身历史文化所决定,比较独特。
5月23日至25日,由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大会期间,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刘利民先后来到人教社展台参观,观看并体验了《中小学校园足球丛书》、“中华经典文化资源库”、人教社数字教材、人教PAD等重点产品,并对人教社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韦志榕总编辑、王岳副总编辑、王志刚副社长、王强副社长在现场指导工作。人教社展台吸引了近万人参观,多项产品达成了购买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