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 2023-10-06 19:26:38

❶ 新课改中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用现在的眼光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而且也让我们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教得很累。本来以为"课改"会让我们轻松一点,可是半年下来,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评价机制,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适应;同时新课改第一年,家长、社会、教育部门的密切关注,这些都也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教龄都在8年以上,教学经验最少的也经历了两个大循环,但我们一致觉得,每一个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刚刚上岗的新教师,紧张加忙乱。回顾这半年来我们的困惑、思考与实践,我们不能说有什么经验,只有一点点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面对的是课程结构的变化。

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相对固定,很少变化,是一种稳定的结构。而新课改突出了发展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概念,相应的对新的课程结构就提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较高要求。具体体现为压缩必修课时,增开选修课,以提供较充分的个性化空间。以前高中3年的语文内容,在新课标中压缩为5个必修模块,在高一、高二共两个半学期内完成。另有3个半学期左右的时间,学生可用来选修。选修课现在设计为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又可设计若干模块。必修课每个模块计2学分,学生修满10个学分,可以达到基本水平。选修课学生依个人兴趣自选4个模块,修满8个学分后,与必修课共计18学分,这样就可算作语文科目合格。

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我们的周课时数减至四节,课时减少了,授课内容却不减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个必修模块包括四个单元的阅读鉴赏、一个单元的表达交流、一个单元的梳理探究和一个名著导读,相当于旧教材的一册书,而新课程要求一个学期修完两个模块内容,也就是说,旧教材一年上完的内容新教材要一个学期上完。于是,期中考试前我们高一师生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有限的精力作斗争,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达一个终点,还没来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个终点奔去。课改,变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个大大的"累"字,我们被这个大大的"累"字压得无暇去体味课改带来的益处。我们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师生的赶和累为代价,那它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说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难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多的内容,这的确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但在接下来的必修2中,这个问题就缓解了不少。因为教完必修1后,我们全组教师一起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处理,缩减了一些内容。比如第二个模块中的演讲词单元,本单元的重点在于拓展运用,所以我们只用了两个课时以本单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两篇演讲稿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一般演讲词的特点,把口头的演讲训练放在课前口语训练甚至平时的课堂发言中。同时我们加大课堂密度,争取有效的授课时间,基本上每一节夜课我们都用来讲课,很少考试。果然,时间够用了,期末实现了我们留出一个半星期总复习的预期。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开设必修课的目的,是构建语文基础,可是略有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打基础是不能开快车。语文各种能力的养成不是一瞬间就可完成,语文素养的形成靠积累、感悟,运用,哪一样也少不了分析和训练。

缺乏了分析和训练即使能形成也终究是薄弱的,是难以提高的。新课程中尽管回避了训练的话题,而参照其"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表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暗示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与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训练能力的必要。但现实是课时这么少,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篇新课文,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单元是新闻单元,这个单元和高考语言运用考点的新闻压缩直接对应,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这方面的例题、练习,但是就是没时间给学生做,本应期中考试前就完成的练习内容,直到期末复习才安排下去,而这距新闻单元的学习已经很长时间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学,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文言文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很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新课程似乎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课改形式下有限的课时里的文言文该怎么教?同时还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须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往学生语文成绩好很大程度得益于这一点),因为抢时间,学生每天只是疲于应付新内容,没有时间复习、整理,所以并没有形成。我想也许是新课标这样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许是我们在思路和方法上还存在问题,我想这是我们下一个学期重点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再来说说选修课,本学期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选修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大大激发起了教学双方的兴趣。我们备课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开设了一门《中国当代名家导读》的选修课,结果深受学生欢迎,这一门课的选课人数达到了人。

课改给我们的感受是"累",但"累并快乐着"。

解读教材之乐。

语文教师难当,没有哪一个学科会让教师在上课之间,首先思考的是"教什么?",而语文课就是这样,限制中包含着自由,有限中孕含着无限。语文学科本就是人文性、艺术性最强的感性学科,在各科教学中最讲求个性,也最能体现出教师的个人气质和才智学识。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标准和《大纲》背景下,语文教师对教材地处理和运用可以是丰富多采而各具特性的。可以说,教改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当我们在课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蕴、知识功底、价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读的平台,以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发展价值引导学生与文体进行"精神"对话的时候,那种快乐是难以言表的。比如,我们学《史记》中的《鸿门宴》、《项羽本纪》,我们如果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太史公对项羽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着高度赞赏的态度来评价的;扬项羽即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贬刘邦,而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如果我们继续思考,就会发现太史公的作为汉朝臣子蔑视至尊的权贵而又不得不隐晦表达的深层用意。也许这种解读,未必符合史学专家的正统,但是谁都不能否认,这种语文学习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们后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对话,哪怕这种对话可能有着许多误解的成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设置一些相关的情景,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学生自己就把思考推进到这一层面。

这学期,我们读古代诗歌,从《诗经》《离骚》到汉魏晋诗歌,我们从这些飘逸着历史流风遗俗的诗句中,遥想那个时代的兴衰和个人悲欢;我们读《赤壁赋》、《囚绿记》《荆轲刺秦王》我们深深感受到有那么多如此壮

阔而又形态迥异的人生奋斗轨迹和生命的选择;学习《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飞向太空的航程》对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导读中,穿越时空隧道,与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进行思想的对话,借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的生命旅程。

当然新课改对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由单一统一目标变为多元多层次目标,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备课时的知识准备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选好切入点和提问方式,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作为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提高。

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新课程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

由于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一开始我们对课程的认识还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也有过误区。比如说,偏面地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有时课上强调所谓的"自主",而学生实际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非常"忙碌"地,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汇报着、表演着……而学生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讨论的价值。再有有时,合作是合作了,但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是简短的,讨论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学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

通过校内的跟踪听评课以及教育学院的展示课,我们及时反思,认为从根本上说,这一误解是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不到位有关,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自主学习,应该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这个前提之下,在面对相同学习内容的情形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感来展开学习活动,才能将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避免虚假的自主在课堂上的出现。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学习的难点上。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因此,合作学习的组织,也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从而得以发展。同时不要一有问题,就组织学生探究,如果探无可探,以学生的实际究无可究,还是结合传统的讲授为好,要把"实"与"活"结合在一起,把"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

半年的课改实践,我们遇到的问题不少(也许是我们对课改理念认识得还不够深入、透彻吧),但我们相信,课改之路,虽有荆棘,但沿途的风光无限。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但为人师的我们还是在课堂上充满爱心、竭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并且相信,无论如何,课改都将有益于孩子们的成长、发展,都将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提高!

数学同课异构教研的活动总结

不知不觉中一个精彩的活动结束了,相信大家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吧,那么将这些记录写在活动总结中,让自己铭记于心吧。那么好的活动总结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同课异构教研的活动总结范文(通用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同课异构教研的活动总结1

20xx年5月7日下午,在灵武一中操场上,全市中学体育教师参加了由市教研室组织的体育学科“同课异构”大教研。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贯彻新课程理念,展示同课异构成果,博采众长、凝聚智慧,引领教师反思,提高课堂效率。这次教研活动主要由灵武一中李泽民老师和三中的杨文老师承担,两位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他们就《跳远》同一课题,采用不同形式的构思讲课,听课教师认真听课并做好记录。

课后教师们坐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先由两位主讲教师说课,然后听课教师们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这两节课进行细议深入分析。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达成以下共识:

一、备课充分,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

1、教师备课充分,教学步骤清晰,教学过程流畅;

2、课堂练习方法多样,针对性强,能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3、能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不同的教学构思演绎了不同的教学风格

1、李泽民老师的辅助性练习多而有效,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练习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技术;

2、杨文老师利用设置不同标志物激发学生练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存在的不足

1、技术技能目标设置多且高,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

2、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不明确,语言表述能力较差。

在评课活动中,大家还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高中学生体质下降状况分析;今后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场地的合理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崔波老师作了总结、提出希望,并组织一场教师友谊篮球赛,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此次活动得到了市教研室的大力支持,由崔波老师具体督导,灵武一中积极提供场地、器材,调配学生,保证了课的质量,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教研平台,使得这次活动圆满成功!

数学同课异构教研的活动总结2

历时两周的教师“同课异构”擂台赛和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展示评优活动到现在为止,正式落下帷幕。此次活动历时时间之长,参评教师人数之多、规模之空前、效果之最佳。50余节课,精彩纷呈,节节都有自己的亮点。具体突出了一下“五个做到”:

一、敢于“标新立异”彰显自我教学风格

“同课异构”其目的就是让教师发挥自己潜智,对同一节课,设计出超出常规的、不同他人的、体现自我教学风格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做到了。

评委们一致认为,上课教师不唯书、无定法、有创新。同一节课内容,没有一个照书顺水推舟教的,而都是经过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细心加工、巧妙设计,创新出求新求异的教学案。虽是同一课内容,老师们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真的不一样,但是取得课堂的最佳效果是相同的。就是科任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展示”也是如此。他们敢于挑战常规课堂,敢于标新立异、创设富有活力的学堂,让自己的教学风格得以彰显。

二、回归本位,重教重学

课堂本位就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教,顺着学生学的需要教,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教师做到了。

评委们一致反映,我们的教师变了,变得更加聪明、睿智,课堂上富有活力。以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不见了,一问一答式的课堂不见了。而通过教师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时为普遍。课堂上读书画圈、动手操作、技艺训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汇报交流等有效学习场景,随时可见。现在我们老师敢教、会教。基本把握住了学生能独立学会的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独立学会有困难的启发学生合作学会;对较深难的知识老师教会。课堂上教师教的有智慧,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把教堂变成“学堂”。

三、敢于挑战,追求“真实”课堂

所谓“真实课堂”就是在教师不提前接触学生,在对学情及教学内容只做好预设,进行的即兴教、随机教、生成教。我们的大多数教师做到了。

评委们都说:最让他们舒服的是看到了真实课堂。教师教的真,学生学得真。看到老师用尽智慧、挖尽心思,在随机调动学生学,启发鼓励学生学,把学生推进文本,融进教学内容中和知识探索中。虽然有时也出现教与学的碰撞和尴尬局面。但我们教师总能用适当的方法,调整到教与学的最佳状态。达到最佳效果。

四、同台演技

彰显“强师”风范打造优师工程是我校多年来一直追求、永不放弃的目标,鼓励教师做专家型、学者型的强师,是我们坚持的一贯主张。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永葆“强师风范”,我们教师做到了。评委一致感到最让他们知足的是培养出的典型教师真的再次验证了个人的实力,守住了“强师”的尊位。本次活动是对我校“十五”、“十一五”各级各类教学典型教师课堂教学的'大比拼。我们就是想让典型教师同台演技,一决高下,沿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和目标让自己发挥的“最好”,看来我们的目的达到了。今天参加展示的7名教师大都是本学科目前取得的最高层次荣誉的典型教师。让大家尽情欣赏,从中受益,学习“大师”风范。

五、全员参与,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提高

本次活动具有全员性,其目的就是给每位教师提供公开教学的机会,以此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这一点,我们也做到了。

据评委统计应参加本次活动56名教师,实参加讲课51人,参与率是较高的。他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是我校“十二五”中、青年教师的一场课堂教学的大比舞。每位参赛者都能认真备课、细心研课、精心品课、创新上课。从课堂表现看,老教师宝刀不老,教学经验厚重;中年教师思路创新、勇于“自我”,青年教师活力无比、出类拔萃。现已形成了一支教学理念新、富有活力、敢于创新、整体发展、追赶优秀的教师队伍。

数学同课异构教研的活动总结3

一、同课异构能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课异构既能促进参与同课异构的执教者进行反思,也能促进其他参与者进行反思。其中,教学反思按教学进程可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1、教学前的反思。

同课异构的第二个环节——“独立钻研,拟定方案”要求参与同课异构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拟定各自认为最满意的设计方案。这一环节相当于一次比赛,到下一个环节——“集体研讨,确定方案”时,大家都要把自己独立完成的教学设计方案拿出来亮一亮。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因此,每一位教师都会全面反思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竭力找出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点,并以此为依据突出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第三个环节——“集体研讨,确定方案”阶段,每一位教师都会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进而在对比彼此中反思自己原来拟定的方案的成功与不足并进行改进。

2、教学中的反思。

同课异构的第四个环节——“实施教学,集中听课”中,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要用心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这一环节可反思成功之处,如可以将达成的教学预设、应变得当的教学措施、先进教学思想的渗透、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和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详细地记录下来进行反思;这一环节也可以反思不足之处,如可以反思教学中的失误以便以后少走弯路等,还可以对照预设的不足反思学生的创新之处,如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等,以便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其实,这些反思的内容与一般的课堂反思基本相似,只是因为异构针对的是同一教学内容,具有可比性,所以反思的内容会变得更多,也会更深刻。

3、教学后的反思。

同课异构的第五个环节——“评价反思,总结提高”结束后,每一种教学方案都会呈现出其自有的闪光点或不足之处,这时是教师最需要深刻反思的时候。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对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设计、对教学活动的选择与组织、对教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孰优孰劣通过比较自然可一目了然。这样做,通过教课、听课和评课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参与不同的课堂模式,在对比中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从而在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终打开自己的教学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显然,这样的反思是积极的,是有益的,是具有创造性的,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集体反思。

二、同课异构能为教师间的互助提供平台

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灵魂。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方面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同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

毋庸置疑,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的确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同伴之间的互助,而同课异构则在多个环节为教师之间的互助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比如,同课异构的第三个环节——“集体研讨,确定方案”是在每一位教师设计好自己较为满意的教学方案后通过集体讨论最终确定教学方案,此时大家就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展开毫无保留的研讨,每一位教师都会在同伴的帮助下使自己的理解逐渐全面,使自己的思考逐渐深刻,使自己的思路逐渐清晰;同课异构的第四个环节——“实施教学,集中听课”中,听课者比较不同的异构后会看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从不同的角度领略不同的教学智慧,如各具特色的导入语言、问题设计、切入角度、课堂处理等,进而在比较中拓宽教学思路;同课异构的第五个环节——“评价反思,总结提高”中,执教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评课建议,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并写出更为优化的再教设计,可以在教法创新、教学组织等方面吸收他人的宝贵经验。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与水平较高的教师合作异构是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基本形式,一如师傅带徒弟——新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同课异构,不仅能受惠于优秀教师的传、帮、带,还能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和教学环境。显然,这种帮助的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另外,其他参与者也可以从优秀教师的提示或建议中得到帮助,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甚至是教学品质。

总之,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具有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可以在交流中碰撞并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互助能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更多向别人学习的机会。

数学同课异构教研的活动总结4

“同课异构”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比较研究。语文学科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就教学目标而言,同一文本,教师选择不尽相同。老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展开教学。例如《囚绿记》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抓住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文章选择结合感情、选择材料的写法;有的教师抓住文章生动而意蕴深长的语言,让学生阅读学习文章表情达意的方法;有的教师抓住文章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习体会散文优美生动的语言。教学方法上也是各具特色,有的教师以读促思,有的教师以读悟情,有的教师以读带说。每个教学目标,各种教学方法都不失语文学科的特点,那么,哪种教学能使学生更乐学好学?更容易接受?更高的教学效率?只有我们教师通过在不同课堂中的观课议课,才能获得教学体验,通过比较研究,从而择善而用,借他人之东风,驰自己之渡船。

“同课异构”能更好的整合教学资源。面对纷繁芜杂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不是为找不到教学资源而烦恼,更是因为不知如何取舍和更好运用教学资源而忧愁。在“同课异构”活动中,通过观察不同教师的课堂,让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到不同教学资源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

“同课异构”使教学研究活动目的更加明确,教研效果更加明显。在以往的教学研究活动中,由于没有指定教学内容,教师的上课和观课、议课或多或少有流于形式之嫌。大家没有明确的教研目的,听课后的议课往往泛泛而谈,不达要旨,发表意见成了“圆桌演说”,有论而无点。因此教研效果不明显,短处不能避,长处不得扬。通过“同课异构”的观课议课,大家讨论问题集中,教学研究目标明确,解决了教学中出现的共同问题,又能激发教师各自的教学灵感,教学研究效果明显。

在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我也于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浅薄经验,现作简单罗列,在以后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提醒自己,谨慎注意。

第一,关注不同教师的教学长处。“同课异构”活动的目的不是抓短,在于扬长。因此,在听课的时候,找不足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发现教师教学优点。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桃李之华,各有其芳,一味复制一个教师的课堂和完全摈弃一个教师的课堂,都不能达成教研目标。只有围绕教师的课堂,于各家之中取其长,以此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

第二,关注学生实际学情。任何课堂设计都不能离开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教学设计才是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的过程才是有效的。因此,在关注教师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关注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师的教法讨论,也要根据学生实际出发。“同课异构”得到的教学经验,在推广应用时也要结合学情而定。有的班级学生发言积极,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甚好,有的班级学生朗读占优,组织学生朗读思考为佳。如果硬是将北方面食强加给南方之宾,于教师或许会落得一个“东施效颦”,于学生抑或“水土不服”。

第三,注意认识的片面化。“同课异构”之所以叫“同课异构”,不叫“同课异法”或“同课异策”,我想,转化课堂结构应该是这个活动的关注重点。有的时候,我们太过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细节,关注一个点上的教学方法选择,一个知识点的选择是否恰当,有没有落掉知识点等等,这都有点舍本逐末,认为“同课异构”解决的是知识点的选择和传授方法,我认为这种认识有些片面。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以为应该关注教师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师的整个课堂组织过程,从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上优化,关注教师的设计是否符合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是否更具有可操作性,而非从教学细节上纠缠不止,降低了教学研究的目标。

一种好的教学研究形式,都需要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步完善,只要我们认真组织,积极参与,用心以对,我觉得,我们每个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更高的教学效率。

❸ 万森的教学相关获奖情况

1、2007年10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获得齐齐哈尔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发证单位:齐齐哈尔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2007-2008学年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发证单位: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3、2008年9月,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秦皇岛市选拔赛中荣获教师组一等奖。(发证单位:秦皇岛市教育局)
4、2008年10月,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河北省选拔赛中荣获教师组二等奖。(发证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5、2009年8月,取得了河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
6、2009年一中建校80年庆典有感,在《秦皇岛日报》之一中校庆专版上发表长诗《峥嵘八十载》
7、2010年在全市教育系统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朗诵个人创作作品《师恩如海,师德如山》
8、2010年12月30日,辅导的学生石岳恒在第四届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中获得三等奖,被中语会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9、2011年1月,教学反思《探究造成焦刘爱情悲剧的幕后杀手》在秦皇岛市首届高中新课程优秀“教学反思”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发证单位秦皇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10、2011年2月25日,在2010年河北省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11、2011年4月,在新课改教学研讨活动中做示范课《议论文写作要选好角度》(发证单位: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12、2011年5月录像课《捕捉人物个性,塑造鲜活形象》在2011年全国写作教学研讨会暨名师课例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课件也获得全国一等奖。
13、2011年6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课获得秦皇岛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发证单位:秦皇岛市教科所)
14、2011年7月,《望海潮》一课获得秦皇岛一中文科组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发证单位: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15、2011年7月,在2010-2011学年度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发证单位: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16、2011年11月8日,《滕王阁序》一课在河北省中小学学科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得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发证单位:河北省教育学会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17、2011年12月,在全国中语会会报《语文报高中版》举办的“高一语文综合水平测试大赛”活动中,指导的高一1班学生何红杉获得全国特等奖,本人荣获特别指导奖。(发证单位:中语会)
18、2012年5月,《青玉案》一课在2012年送课下乡活动中获得市级优质课。(发证单位:秦皇岛市教科所)
19、2012年7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开题暨培训研讨会举办的首届“教育艺术家成长”论坛上,作了题为“突破瓶颈,天堑变通途”的发言,受到与会专家及老师们的欢迎和好评。
20、2012年12月优质课《望海潮》获得中语会一等奖。
21、2012年12月教学案例《探究造成焦刘爱情悲剧的幕后杀手——<孔雀东南飞>活动课教学》获得全国一等奖。(发证单位:中语会)
22、2012年12月《氓》一课获得全国语文教学优质课二等奖。(发证单位:中语会)
23、2013年1月1日,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社聘任为特聘研究员。
24、2013年5月在全市语文教师研修活动中,与北京十一中学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全国优质课大赛第一名获得者史建筑老师同课异构,讲《王好战,请以战喻》一课,收到同行好评。
25、2013年7月2日,教学开放月中做示范课《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受到同仁的好评。
曾上公开课:《滕王阁序》《短歌行》《囚绿记》《中国建筑的特征》《望海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人要凸显特征》《鸿门宴》《祝福》《病梅馆记》《蜀道难》《庄暴见孟子》《旅夜书怀》《荆轲刺秦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兰亭集序》《归园田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等
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营造开放、生成、高效的课堂,让学生精彩,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乐于研究魏书生、钱梦龙、宁洪斌、李镇西的语文教学思想,博采众长,不断开拓,积极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做一个改革的实践者。
人生信条:学生成才、成人是一名教师最大的快乐!
努力方向:高中新课程语文改革,新课程的生成,快乐作文、快速阅读。

❹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的随笔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的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用现在的眼光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而且也让我们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教得很累。本来以为"课改"会让我们轻松一点,可是半年下来,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评价机制,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适应;同时新课改第一年,家长、社会、教育部门的密切关注,这些都也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教龄都在8年以上,教学经验最少的也经历了两个大循环,但我们一致觉得,每一个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刚刚上岗的新教师,紧张加忙乱。回顾这半年来我们的困惑、思考与实践,我们不能说有什么经验,只有一点点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面对的是课程结构的变化。

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相对固定,很少变化,是一种稳定的结构。而新课改突出了发展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概念,相应的对新的课程结构就提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较高要求。具体体现为压缩必修课时,增开选修课,以提供较充分的个性化空间。以前高中3年的语文内容,在新课标中压缩为5个必修模块,在高一、高二共两个半学期内完成。另有3个半学期左右的时间,学生可用来选修。选修课现在设计为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又可设计若干模块。必修课每个模块计2学分,学生修满10个学分,可以达到基本水平。选修课学生依个人兴趣自选4个模块,修满8个学分后,与必修课共计18学分,这样就可算作语文科目合格。

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我们的周课时数减至四节,课时减少了,授课内容却不减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个必修模块包括四个单元的阅读鉴赏、一个单元的表达交流、一个单元的梳理探究和一个名著导读,相当于旧教材的一册书,而新课程要求一个学期修完两个模块内容,也就是说,旧教材一年上完的内容新教材要一个学期上完。于是,期中考试前我们高一师生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有限的精力作斗争,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达一个终点,还没来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个终点奔去。课改,变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个大大的"累"字,我们被这个大大的"累"字压得无暇去体味课改带来的益处。我们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师生的赶和累为代价,那它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说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难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多的'内容,这的确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但在接下来的必修2中,这个问题就缓解了不少。因为教完必修1后,我们全组教师一起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处理,缩减了一些内容。比如第二个模块中的演讲词单元,本单元的重点在于拓展运用,所以我们只用了两个课时以本单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两篇演讲稿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一般演讲词的特点,把口头的演讲训练放在课前口语训练甚至平时的课堂发言中。同时我们加大课堂密度,争取有效的授课时间,基本上每一节夜课我们都用来讲课,很少考试。果然,时间够用了,期末实现了我们留出一个半星期总复习的预期。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开设必修课的目的,是构建语文基础,可是略有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打基础是不能开快车。语文各种能力的养成不是一瞬间就可完成,语文素养的形成靠积累、感悟,运用,哪一样也少不了分析和训练。

缺乏了分析和训练即使能形成也终究是薄弱的,是难以提高的。新课程中尽管回避了训练的话题,而参照其"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表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暗示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与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训练能力的必要。但现实是课时这么少,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篇新课文,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单元是新闻单元,这个单元和高考语言运用考点的新闻压缩直接对应,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这方面的例题、练习,但是就是没时间给学生做,本应期中考试前就完成的练习内容,直到期末复习才安排下去,而这距新闻单元的学习已经很长时间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学,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文言文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很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新课程似乎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课改形式下有限的课时里的文言文该怎么教?同时还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须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往学生语文成绩好很大程度得益于这一点),因为抢时间,学生每天只是疲于应付新内容,没有时间复习、整理,所以并没有形成。我想也许是新课标这样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许是我们在思路和方法上还存在问题,我想这是我们下一个学期重点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再来说说选修课,本学期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选修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大大激发起了教学双方的兴趣。我们备课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开设了一门《中国当代名家导读》的选修课,结果深受学生欢迎,这一门课的选课人数达到了人。

课改给我们的感受是"累",但"累并快乐着", 解读教材之乐。

语文教师难当,没有哪一个学科会让教师在上课之间,首先思考的是"教什么?",而语文课就是这样,限制中包含着自由,有限中孕含着无限。语文学科本就是人文性、艺术性最强的感性学科,在各科教学中最讲求个性,也最能体现出教师的个人气质和才智学识。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标准和《大纲》背景下,语文教师对教材地处理和运用可以是丰富多采而各具特性的。可以说,教改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当我们在课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蕴、知识功底、价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读的平台,以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发展价值引导学生与文体进行"精神"对话的时候,那种快乐是难以言表的。比如,我们学《史记》中的《鸿门宴》、《项羽本纪》,我们如果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太史公对项羽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着高度赞赏的态度来评价的;扬项羽即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贬刘邦,而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如果我们继续思考,就会发现太史公的作为汉朝臣子蔑视至尊的权贵而又不得不隐晦表达的深层用意。也许这种解读,未必符合史学专家的正统,但是谁都不能否认,这种语文学习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们后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对话,哪怕这种对话可能有着许多误解的成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设置一些相关的情景,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学生自己就把思考推进到这一层面。

这学期,我们读古代诗歌,从《诗经》《离骚》到汉魏晋诗歌,我们从这些飘逸着历史流风遗俗的诗句中,遥想那个时代的兴衰和个人悲欢;我们读《赤壁赋》、《囚绿记》《荆轲刺秦王》我们深深感受到有那么多如此壮

阔而又形态迥异的人生奋斗轨迹和生命的选择;学习《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飞向太空的航程》对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导读中,穿越时空隧道,与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进行思想的对话,借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的生命旅程。

当然新课改对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由单一统一目标变为多元多层次目标,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备课时的知识准备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选好切入点和提问方式,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作为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提高。

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新课程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

由于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一开始我们对课程的认识还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也有过误区。比如说,偏面地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有时课上强调所谓的"自主",而学生实际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非常"忙碌"地,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汇报着、表演着……而学生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讨论的价值。再有有时,合作是合作了,但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是简短的,讨论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学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

通过校内的跟踪听评课以及教育学院的展示课,我们及时反思,认为从根本上说,这一误解是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不到位有关,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自主学习,应该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这个前提之下,在面对相同学习内容的情形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感来展开学习活动,才能将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避免虚假的自主在课堂上的出现。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学习的难点上。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因此,合作学习的组织,也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从而得以发展。同时不要一有问题,就组织学生探究,如果探无可探,以学生的实际究无可究,还是结合传统的讲授为好,要把"实"与"活"结合在一起,把"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

半年的课改实践,我们遇到的问题不少(也许是我们对课改理念认识得还不够深入、透彻吧),但我们相信,课改之路,虽有荆棘,但沿途的风光无限。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但为人师的我们还是在课堂上充满爱心、竭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并且相信,无论如何,课改都将有益于孩子们的成长、发展,都将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提高!

热点内容
易信版本历史 发布:2025-01-07 18:15:13 浏览:59
英语3年级上册人教版 发布:2025-01-07 18:07:29 浏览:238
单一英语 发布:2025-01-07 16:43:37 浏览:236
感恩老师的作文50字 发布:2025-01-07 16:27:00 浏览:637
逐风者是物理还是魔法 发布:2025-01-07 16:25:44 浏览:980
最美校园ppt 发布:2025-01-07 15:09:24 浏览:916
人教版九上语文 发布:2025-01-07 13:21:01 浏览:102
数学2年级上册 发布:2025-01-07 13:05:59 浏览:325
驯服女教师小说 发布:2025-01-07 10:49:34 浏览:561
什么叫漆皮 发布:2025-01-07 10:29:42 浏览: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