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仁教育
㈠ 儒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编辑本段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编辑本段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编辑本段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编辑本段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编辑本段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编辑本段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编辑本段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编辑本段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编辑本段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㈡ 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依然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教育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传承两千多年,一直指引着中华民族教育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现代教育发展。
提起孔子教育思想,自然想到“治国安民要靠教育”“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涉及包括教育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对象、德育及教师素质等教育领域的诸多方面。这些震古烁今、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经过历代传承至今,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对现代 社会 教育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 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仍是当今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并将此作为其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指不分贵贱、贫富、种族、国别和年龄,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认为,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并履行师生见面流程,就可以拜师学习,成为其弟子;其弟子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鄙家”子张,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穷居陋巷的颜回。孔子的教育对象不论出身贵贱,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满足了平民渴望接受教育的愿望,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当时 社会 的正向发展。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历经传承演变至今,推动了教育公平理论的深入发展。我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地区试行了十二年义务教老晌育,义务教育成为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让学生接受平等教育,并大力倡导全民终身教育。此外,国家行政部门根据各地区实际发展的现状来科悄团学合理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全国各地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相对平等,人人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仁爱”的教育主张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人才,也为当代教育重视德育做了重要的铺垫。孔子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他“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点中,强调要通过培养平民中德才兼备的人才去做官。孔子非常重视弟子的德行修养,向弟子传授“礼”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仁”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德育内容。
《论语》中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体现了“仁”,孔子告诉弟子,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学会推己及人,给予对方伦理关怀。
孔子要求弟子克己内省,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要求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及要有立志有恒,安贫乐道的远大志向才能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
孔子“仁爱”的教育主张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人才,也为我国当代教育重视德育做了重要的铺垫。现如今,我国同样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完善学生人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孔子的教学方法仍是现代 社会 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孔子教导弟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学、思、行结合。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的主导思想,而获取了知识之后,就要思考。在《论语》中,孔子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论述学与思的关系,说明要想有效学习,就要学思结合。孔子强调“学以致用”,说明学习是收获知识的一种手段,行才是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因此,正确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要做到学而思而行。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正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考察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运用程度。
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提倡启发诱导教学法,目的在于训练弟子的思考能力。孔子认为,应该引导弟子积极思考 探索 新知识,激发弟子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弟子的思考能力。或在弟子遇到疑惑时,摆明道理正确引导,让弟子深入思考,举一反三。时至今日,启发诱导教学法在我国当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课堂导入环节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 探索 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侍运锋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使得孔子的学生年龄、 社会 成分、文化水平、性格等差别很大,没办法进行统一教学,因此,孔子采用了因材施教教学法,有效解决了个体差异性问题,加速弟子成长成才。应用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认为可以通过谈话法和观察法进行。通过与弟子交谈及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了解其思想,根据弟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在《论语》中,有孔子对两个弟子相同问题的不同解答,是因为两个弟子的性格不同,处事的态度也不同,这也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法传承至今也运用在当今教育教学中。
孔子的教师观是现代教育仍需遵循的重要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素养。 学而不厌是指教师应该掌握广博的知识,博学多识,并在自己教授的领域里充实自己,不断学习,热爱学习的精神。诲人不倦是指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而不知疲倦的精神。孔子终生好学乐学,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投身教育事业,他的教育精神令人敬佩不已。孔子作为教师的楷模,他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至今也没有改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为当代教师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孔子提出师爱生敬,教学相长。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爱护学生,学生也应该尊敬老师,要保持师爱生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也可以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非常关心弟子的 健康 ,同时他的弟子也十分尊敬他,在教学时,孔子经常从弟子的思想言论中受到启发。孔子的师爱生敬,教学相长的教师素质观对两千多年后的当代教师职业素质产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孔子对其弟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有言传,还要身教。前者是为了传授理论知识,后者是为了示范实际操作。作为教师,为人师表,要教导弟子们身正,首先要端正自身作风,为弟子学生做好榜样。为人师表,就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模仿教师的言行,想要培养出品德优秀的学生,教师的师德就要过关。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当今 社会 教育任重道远的重大课题。
孔子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当时 社会 的发展,为我国教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的有教无类,对德育的重视,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及其教师素质观等,这些震古烁今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古代教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更对当代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传承。
为官必须爱民。2人人都要遵守社会公德,还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不能。 社会 要发展,人类要进步。时代要改革。孔子的一些封建的思想,迷信的东西都是要被淘汰掉的。其中一部分人文的东西还会传承下去。民主,文明,法治,将是人类 社会 的未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虽说被尊为圣人,但他的思想属时代的局限性。时代在发展, 历史 在进步,我们对孔子的思想也应该取其精华来继承和发扬他的思想。我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和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永远是值得我们后代继承,弘扬的,那些腐朽的纲常是要废除,不能让它再束缚人们。
孔子思想谓之集大成者,教育内容集中体现在六艺的教学上: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箭也常被用做教化手段。
《孔子观乡人射》
山东曲阜孔庙的圣迹殿中,有120幅石刻版《圣迹图》,记述孔子生平事迹,其中有一幅画《观乡人射》,描绘了孔子观人射箭选拔时的言行。
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孔子观看乡人射箭,感叹地说,“先修身心再射箭,没有射不中箭靶的,只有贤者能做到;不修身心怎能射中箭靶呢?”
我以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极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也是一语中的的一句话,非仅适用于古人,同样适应于身处信息爆炸、内心焦躁、思绪万千的现代人。
身心不修,无以成事,如玉石未经打磨,难放光彩,不堪成器。
射箭好比人生,箭靶子好比目的地,凝神运目,调整身心,一心专系,摈弃外缘,全神贯注,气定神闲……这个修身心的过程,就是教育和自我完成的过程。不断调整自己、修订错误、校正方向,初心不改,方成始终。古人云: 射有不中,反求诸己 。射箭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省心,同样适用于急于求成的现代人。
诗经女孩来回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到现在还流行,我们现代人尊称为他为孔圣人,是不无道理的!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受教育者不应该分类别,比如智商高低;分阶级,比如贵族平民;分贫富,比如有钱没钱等等。即受教育者无论什么情况,教育机会应该均等。
这一思想我们至今仍然在沿用,那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孔子的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让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所以说这一思想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孔子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我们今天仍然适用。
1、因材施教 :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而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因人实教,这正是我们今天教学者所践行的!
2.举一反三: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3、温故而知新 :
《论语》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温故而知新有好几层含义:
第一,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第二,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第三,温故,知新。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四,是指通过回味 历史 ,而可以预见,以及解决未来的问题。
你看,孔子的一句话,可以让我们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今人也学会了不同的道理。
4.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我们今天也常常说这句话,就是不耻下问,多听多看多观察,谦虚谨慎,三个人里面一定有自己的老师。
孔子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呢?那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这句话中,优:通“悠”,有余力。此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进一步推行仁义)。 教育的目的,除了教化之外,很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这也是我们今日人们的教育目标。所以纵观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今天大部分都在践行着,孔子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学家!
当然适应。万代师表嘛!尤其是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如何做人的教育思想,现在丢的差不多了,所以有些人不知如何做人了, 社会 便出现了诸多乱象。
谈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之前,我想说明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谈孔子,或者说,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谈孔子。在过去,中国人,只要是个读书人,都以孔子为师,都把孔子尊为“圣人”,我们骂有的人枉受了教育,枉读了书,往往就说这个人“枉读圣贤书”,什么意思呢?说的就是白读了孔子的书,白受了孔子的教育。而且我们说这话的时候,往往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批评某人在道德方面出了问题。如果一个人不会打仗,不会修路,如果一个人读了十多年书,没有考中举人,我们是不会说他白读了圣贤书的,我们是不会说他白受了孔子的教育的。什么时候说一个人白读了圣贤书、白受了孔子的教育?是在这个人的道德操守出了问题的时候,是在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在这个的为人处世方面出了问题时,我们才会说这句话。
过去我们批评一个人出卖朋友、偷鸡摸狗,批评一个读书人贪污受贿,说他是枉读了圣贤书,枉受了孔子圣人的教育。现在我们怎么说?对一个干部,一个公务员,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我们可以说他是枉受了党的教育,对一个一般的人怎么说?当一个人说话不算数,爱骗人,不守信用,甚至偷鸡摸狗,我们怎样批评他,当然也可以说他是枉受了党的教育,但这样说总觉得,不太适合,太正规了,也不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但可不可以说他是枉读了孔子的书?枉受了孔圣人的教育?好像更不行!那我们怎么说?还真不知道怎么说,最后可能只是谴责一下,你这个人如何如何不守信用,如何如何欺世盗名,轻的就谴责一下,重的交给警察了事。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失却了一个批判的武器。我们要批评某人的一些道德缺陷,这里说的是缺陷,不是犯罪,已经没有什么思想依据了。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批评一个朋友的道德缺陷,讲一通大道理,可能自己也要发笑,因为这些大道理适用于大问题、大场合。而在过去,我们要是批评朋友说,你枉读了圣贤书,这个朋友会无话可说。过去有些作父母的批评儿女,也是用“枉读诗书”这句话。
这一方面说明了孔子思想在人们心目的的地位很高,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愿意接受孔子思想的教育。
为什么人们愿意接受孔子思想的教育?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按下不表,说起来,可说的话也很多,我们可以另找一个机会说。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们讲传统,不是单一的文化传统,也不是单一的工作作风方面的传统。我们讲的传统,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政统,就是政治传统,沿革下来的是政治思想、治国方略,一个是道统,道统强调的是道德操守和行为方式,还有一个,就是学统,也就是治学规范,作学问的基本准则,一个学者的学术操守。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对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而言,起作用最大的是道统。也就是道德规范。
孔子被我们批判了近一个世纪,现在人们又开始读孔子的书,人们开始梳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许多少儿开始读四书五经,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说明,我们的 社会 ,在哪里出了问题,或者说,我们的 社会 曾经在哪里出了问题。我想来想去,可能是我们的道统出了问题。我刚才说了,传统分三个方面,一个是政统,政治的“政”,传统的“统”,政统也就是政治传统,治国方略方面的传统,一个是学统,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使我们现在的学者与过去的学者,在作学问方面,大不相同。还有一个是道统。传统的道德被否定了,新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准确地说,还处于建立的过程之中。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实。
所以说,在我看来,我们对孔子思想的回顾,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回顾,意味着人们对当前道德普遍滑坡的担忧。我甚至认为,人们现在重新重视孔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前道德风气的一种否定。我们现在学习孔子,学习孔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重建现代道德体系的行为,是一种延续中国道统的行为。值得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说的是“重建”,既然是重建,就是是对孔子思想的照单全收,我想这一点,听众朋友都知道,不用作过多的解释了。
那么孔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有什么意义呢?或者说,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认为,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至少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其一、孔子的思想是建设我们现代道德的精神资源;
其二、孔子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人生的智慧;
其三、孔子的精神为我们现代人的人生设计,树立了标高。
为什么说孔子的思想是建设我们现代道德的精神资源?我们知道,建一个大桥,需要钢筋水泥,需要水与砂石,如果我们把我们的道德规范比作一座大桥,孔子思想,就是这座大桥的钢筋水泥。现代道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光有经济上的公平交易等道德规范,肯定不行,我们还需要从孔子思想里寻找中国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比如 社会 公道问题,比如家庭伦理道德问题等,孔子思想有很丰富的内容。
为什么说孔子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人生智慧呢?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实践的智者,孔子很重视实践。我们过去谈中庸,认为讲中庸,很容易让人失去原则。其实中庸讲不偏不倚,并不是不要原则。中庸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一种做人的水平,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我们现在讲和谐,讲协调发展,其实都可以从中庸里找到哲学依据。
为什么现在人很浮躁?易中天曾经在中央电视台作节目,节目主持人问,为什么这么多人浮躁,易中天回答得很智慧,也很能给人启发,易中天说,我整天在琢磨别人赚了多少钱,怎么能不浮躁?这个回答的确能说明问题。我们现在很多人总喜欢给别人算账,说这个人赚了多少多少钱,那个人赚了多少多少钱,他只算别人赚了多少钱,不算别人付出了多少努力,心里总是愤愤不平,总是感到心浮气躁。如果一个学者整天在琢磨怎么赚钱,而不是在琢磨读书教书,他肯定整天会心浮气躁,因为一个学者再能赚钱,也赚不过那些专门作生意的,即便是赚了很多钱, 社会 对他的评价还是看他的学问如何,而不是看他赚了多少钱。
在生活是,在职业场中,我们首先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识,然后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我们究竟能做什么,我们的人生目的是什么。在《大学》里,叫“知止”。现在许多少儿在读经,读经一般是从读四书开始,我们过去说要读四书五经,这“四书”就是四书五经里的四书。读四书一定要读《大学》,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书里,《大学》是一个总纲,什么叫“大学”?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具体到我们生活中,就是教一个人怎么作人,教一个人成为一个成熟的人的道理。《大学》的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又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为什么知止这么重要?什么叫“知止”,这个“知”是知道的“知”,“止”是停止的“止”,通俗地说,说是知道你的人生目的,知道你的人生方向。知道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可以心平气和,静下心来朝你的人生方向奋斗,就不会去与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攀比,那么经过努力,总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
显然,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孔子的思想,为我们的道德建设树立了一个标高。孔子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实践者。
孔子生逢乱世,当时诸侯纷争,周天子的权威也不存在了用今天的话说,那是一个道德大崩溃的时代。孔子到处劝人讲仁爱,劝人遵守周天子定下的礼乐制度,当时各诸侯到处抢人抢地盘,没有听他的,有时干脆把他赶出国门。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仍然坚守自己的立场,四处传播自己的思想。这种坚守理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反思,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许多人,以赚钱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的生存价值,你要劝人廿于清贫、廿于寂寞,肯定有人说你的神经不正常。但我想,一个人还是要有自己独立的追求,你可以去追求金钱,但我们对那些廿于清贫、廿于寂寞不去赶时髦的理想主义者,应该给予尊敬。
我们现在天天谈孔子,我们现在大谈特谈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这实际上是在极大程度上肯定孔子,换句话说,孔子在现代有许多知音。但孔子生前,是一个深刻的孤独者,孔子生前非常寂寞,我们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72人,但当时理解孔子的人非常少,许多人对他敬而远之,还有人对他冷嘲热讽,感觉他不合时代,人家在圈地兼并小国,你劝别人去讲仁义道德,各个诸侯国都想在大变动、大动乱中,多捞点土地,多捞 点金钱,你去劝别人仁义礼智信,这多不合时宜,与孔子的身份地位差不多的人,都去诸侯国王那里出将入相,帮诸侯王攻城略地建功立业,孔子却劝别人不要打仗,劝别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劝别人不要去抢地盘赚大钱,孔子在周围很难找到知音。就是这样孤独,寂寞,不被当时人理解,他仍然周游列国,四处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传播自己的作人准则。这种理想主义精神,这种为了理想而廿受寂寞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我总认为,现在很需要理想主义者。任何教育,失去了理想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任何道德体系的建设,失去了理想重建,这个道德体系是没有骨架的体系,是很容易散架的、是缺钙的说教。
我们现在谈孔子,当然以孔子的思想为核心。但我们也不能离开孔子本人来谈,孔子本人,是一个有着深沉的道德感召力的思想家。他本人那种忠于职守、坚持理想、严格自律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我想,孔子本人作为一个道德标高,对现代的意义更大,也更具体,更能给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
孔子是一代圣人,他开创了私学,他的教育思想更是影响了很多人。对我们现代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依然适用于现代的教育。
对每个学生而言,都应该是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教育,面对现如今的填鸭式教育,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培养出了标准的人才,但是缺少了年轻人的那种活力感。
我们现在做任何事情,包括我在内,都喜欢问一下标准答案是什么?似乎我们朝着标准答案而走,就不会有错。
孔子非常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教育他们要做君子,要成为一个仁义之人。
随后就是不断的学习 历史 传统文化,“仁以为己任”心中要时刻想着天下,君子应该要有大的格局。
其余的,有些阶级层次的是为了适应当时的 历史 。现在肯定不太适合我们了,去除掉即可。
孔子为何几千年以来被尊称为圣人?!
圣德仁义礼 圣为最高境界 还有谁超越了?!
㈢ 荆门哪里的补习班最好
我的小孩也在补习,是思仁教育辅导中心, 地址在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泉口路丁香园梅园12栋1楼思仁教育(原文博教育辅导中心)。孩子学了一个月数学和英语成绩有很大进步,思仁还是不错的。
㈣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意义:
1、“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在选择教育对象上奉行的是“有教无类”的原则,这就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当时受教育者的范围,在当时让一些有意想学习,但是却支付不起学费的有识之士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孔子为培养人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2、“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孔子指出来,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要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了品德修养与知识、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
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矫枉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3、“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指出,在教学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来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孔子不仅要求学生学思结合,这种教学的方法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孔子还强调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些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疑是有效和科学的。
孔子的教育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