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兴教育
A. 游氏的祖宗是谁
莆田秀屿是游氏的聚居地。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秀屿人口已逾一万,游姓为第一大姓。据《鳌城志略》称:“游、刘各出千人丁,渔船、商船逾400只,岁得海利二十万,韶华甲宇莆之东南,嗣是人文蔚起,相继登甲者彬彬,举乡科者济济,游国学、列明经者拔茅而汇进,而崇祯间游泮水者计七十余人,其集织并武弁毕加总兵官衔者指不胜屈。大抵山石峭奇,钟灵毓秀,故降生人杰也!”但由于战乱频仍,秀屿游氏后裔向外迁徙的亦不在少数。嘉靖年间(1522-1566),东南沿海六省皆遭倭寇涂炭,百姓苦不堪言。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患重心移至福建沿海,北至福宁州的霞浦,南至漳州的诏安,千里海岸几乎遍遭倭寇铁蹄蹂躏,被倭寇攻陷的县城先后有福清、莆田、南安、诏安、福安、永春、永福(永泰)、安溪、南靖、宁德、寿宁等,其中尤以莆田(兴化)为烈,前后遭倭寇侵扰十六次之多,迫使明王朝急令对倭作战屡建战功的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率部驰闽抗倭,经过三年多的围追堵截,直到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二月,戚家军才基本肃清了福建境内的倭患,福建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季,倭寇攻占兴化府城长达六十天,铁蹄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血流成河,仅被林兆恩(1517-1598年,号龙江,莆田人,奉三一教主)收埋的尸体就有三万多具。所以,居住在莆田以及秀屿周边的游氏后裔为了躲避倭患,纷纷外逃。清顺治十一年乙未(1654年)十二月初六日,秀屿城被海寇郭尔隆及其寇党攻破,游姓子民又进行了一次大迁徙。诚如《鳌城志略》描绘的那样:“居民自南而北奠定其所,而聚宿于福宁之三沙者十分之七漂冻沦饥饿……,并有许多人流落广东或台湾一带沦为异乡客。”据浙江省游氏宗亲理事会理事游寿澄(平阳人)《浙江省游氏宗谱序》称:“今浙江南部玉环、瑞安、平阳、苍南四县市的游氏先祖是在明朝万历、崇祯年间自福建漳州府龙溪县逃难而来的。”这场灾难就是绵延二十年之久的倭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难民是从莆田、秀屿逃亡流落到泉州而后奔赴漳州及浙南一带谋生的游姓子民。
兹据漳州市尾游家庙碑文载:“吾游氏之先,河南光州固始人也,自唐入闽,基于宁,后分处长乐、莆田,由莆而泉,泉而漳。洪武年初,诸昆弟散居金浦,惟我深源公肇祖择里裕后,婿于林,生两男,数传蕃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