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祝福教学实录

祝福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 2023-11-13 04:52:58

Ⅰ 大班美术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美术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美术教案 篇1

主题名称:冬天的的故事

次主题名称:冬趣

活动名称:冬日美景

主要教学领域:语言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黑龙江的冬天是美丽的。每到下雪的日子里孩子们的脸上都会呈现出欣喜与好奇。因为冬天既有孩子们喜欢的堆雪人、打雪仗,又可以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激发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次语言活动中,我以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已知经验为出发点,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孩子欣赏儿歌、感悟儿歌、品读儿歌,并通过看、听、摸、尝等形式让孩子与冬天亲密接触,并引导把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激发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儿歌《美丽的冬天》,让孩子们感受儿歌的内容和意境,寻找到冬天的特征,感受冬天的快乐。

2、学习积累儿歌中优美词句;了解下雪对人类的好处,激发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合作搜集、创编赞美冬天的儿歌或小诗,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培

养幼儿积极合作、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欣赏,使孩子们理解儿歌的内容,并从中了解冬天的特点及冬雪带给人类的好处,激发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理解和掌握优美词句,并在学习交流中学会运用。 活动准备:

冬爷爷图片、师生共同搜集能够体现冬天特征的图片和实物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谜语,你们想猜吗?

师: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打一自然现象)看看哪位小朋友最聪明,猜得又对又快?(生:雪花)

师:你们可真聪明!那请问,雪在什么季节才会“盛开”呀?今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但是冬天到底在哪呢?前几天老师

让小朋友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去寻找冬天的足迹,你们找到了吗?(贴冬爷爷的图片)

二、欣赏图片、兴趣交流

师:孩子们,请将你们搜集到的有关冬天特征的图片拿出来,请同组内的小朋友共同来图片欣赏吧。

师:孩子们,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呀? 你的心情怎样?

三、学习儿歌、品读感悟

1、师读儿歌,幼儿欣赏

师:孩子们,老师心目中的冬天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世界,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描述呀?

(老师感情朗读儿歌)

师:谁来说一说老师心中的冬天里都有什么?或者你感觉到了什么?

幼:老师心中的冬天太美了,有可爱的雪娃娃、有开满银花的树伯伯、有鼓着腮帮子吹风的风姑娘,还有淘气可爱、坚强勇敢的小朋友们呢!

2、跟读儿歌,寻找特征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首儿歌吗?现在就请你们随着老师一起读儿歌好吗?

师:谁能通过这首儿歌和搜集到的图片,说一说冬天的特征呀?

幼:冬天天气寒冷、冬天会下雪、冬天要穿棉衣、冬天可以滑冰……

3、走进冬天,感受冬天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可真好呀!下面我们就走出教室到外面去感受一下冬天的寒冷与快乐好吗?

教师组织幼儿到户外,看一看冬天的景色,摸一摸地上的积雪,听一听冬天的声音,尝一尝冰块与冰糖葫芦的味道,做一做冬天里的游戏。让孩子们充分与冬天接触,真实感受冬天的寒冷与快乐

4、感受品读,互动评价

师:孩子们,冬天虽然是寒冷的,但老师却发现你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对吗?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去朗读这首儿歌好吗?评价:小朋友们,希望大家要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朗读,看看朗读的小朋友哪些地方读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还需要完善?朗读的小朋友可以加上动作,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四、引导记忆,积累词句

师:孩子们,这首儿歌多美呀!让我们比一比,看谁先把它记下来?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这首儿歌里用了很多优美的词句来描绘冬天,请你们找一找,大胆地告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们好吗?

结合孩子们喜欢的字词,师生共同朗读、记忆,并引导孩子们用喜欢的字词练习说话

五、拓展空间,交流感悟

师:孩子们,冬天虽然寒冷,但在雪姑娘的打扮下却变得非常美丽。到处白雪

皑皑,银装素裹。可是你们知道雪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吗?你们喜欢冬天吗?

六、搜集、创编,赞美诗歌

师:学了一首优美的儿歌,又学到了这么多好词好句,你们开心吗?那你们还知道哪些赞美冬天的儿歌或小诗?如果想不出来,就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创编一首儿歌好吗?(只要孩子们找到有关冬天的儿歌或小诗,或结合学习内容创编出有关冬天的儿歌,师都要给予鼓励。)

七、结束部分:幼儿随音乐齐唱《冬天多美好》 活动反思:

为了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尊重孩子们独特感受,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幼儿进行了课前调查,了解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冬天、喜欢实验感受、喜欢探索创新,又在了解了幼儿的经验水平的前提下,我为孩子们创设了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如:猜谜语、户外接触冬天、快乐阅读评价以及搜集创编儿歌等,使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参与活动。

为了培养孩子们阅读兴趣和语感,我引导孩子们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品读,以及通过户外与冬天充分接触后的独特感受下的个人悟读,使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以至全情投入。此时再顺势利导引导孩子寻找冬天的特征,对个人品读进行互动评价、积累优美词句进行练习说话等学习环节。

大班美术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线描画技巧,合理构图。

2、培养幼儿对线描画的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运用线描画技巧,合理构图。

活动准备:

各种运动的图片,记号笔,图画纸。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运动会上有哪些比赛项目?

我们玩一个游戏猜猜他在做什么请小朋友每人做一个固定的运动动作,我们猜猜他是参加哪个比赛项目的。

2、引导幼儿观察主要角色的特征。出示运动图片,请幼儿观察。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画之前,请幼儿先想好如何构图。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将主要角色画在纸的中间,注意添画与主题有关的事物,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动物形象和设计画面。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鼓励幼儿与邻座的小朋友相互欣赏并讲述故事内容,选出画的最好的作品进行表扬并让幼儿介绍作画经过。

大班美术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作画,体验手指点画的乐趣。

2.培养幼儿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纸、黑记号笔、调色盘、水粉颜料、抹布。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

二.讲述故事,引出手指的神秘本领——点画:

1.教师边讲述边作画。

2.提问:“小手的本领是什么?”

三.学习手指点画的技能:

1.控制手指点画的力度。

2.灵活交换应用五个手指进行点画。

3.变花样(横着、斜着、两个指印重叠)进行点画。

四.幼儿合作创作:

五.评价活动:

教学实录

以故事引出手指点画,幼儿非常感兴趣。

在幼儿创作中,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但从幼儿的作品来看,有些幼儿的作品不是用手指点出来的,而是用手指直接画出来的。因为点画和画保留的痕迹不一样。

这个活动,是我07年的一个原创活动。今天,我把活动目标重新做了个定位,从培养幼儿的技能和认知以及情感出发。活动中,当我以故事的形式,在幼儿的关注和感叹中引出手指点画时,从他们新奇的眼神中了解到了幼儿的兴趣点被我激发起来了。在幼儿创作环节,我打破以往一味地模仿,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创作,从不同内容上进行趣味手指点画。他们感受、掌握了特殊的作画方式,充满了快乐。这个活动形式幼儿非常喜欢,为今后的创意美术活动做好铺垫,在今后的活动中还应更大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进行更好的美术创作。

每课一问:如何更好地指导幼儿区分手指点画和手指画画?

大班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名字的意义,并知道每个人的名字都有不同的含义。

2、让幼儿在欣赏各种不同形式名字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名字的字型和意义设计一幅名字画。

3、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创作。

4、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5、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事先在活动室里布置一些民间花鸟名字画、艺术签名、范例:教师的名字设计的名字画作品。

2、经验准备:每个孩子回家询问自己名字的意义,并用“访问调查表”进行记录。

3、学具准备:人手一份黑色记号笔、8开彩色卡纸。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以参观画展引起幼儿兴趣。

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展出的各种民间花鸟名字画、艺术签名,并总结名字画的特点:这些奇特的画都是用人的名字画成的。

1、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画展呀?里面有许多有趣奇特、和以往不一样的画呢。想不想跟随老师去参观一下神奇的画展呢?(教师带领幼儿观察画展作品。)在这些画里都藏着秘密呢,你能找到它吗?

2、哦,这里面都藏着人的名字呢!名字里还藏着鸟、花、龙一些动物和植物呢,有些名字就像小桥,有些名字像水草,这些美丽的图案就变成了一幅幅有趣的名字画啦!

二、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体会名字中包含着长辈对自己深深的爱。

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名字的“访问调查表”,能在集体面前大胆、清楚地讲述名字的意义。

1、你们有没有名字,你叫什么名字呢?(幼儿介绍自己的名字)

2、我们的名字都很特别,昨天我们调查过了,大人为什么给我们起这个名字?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爸爸妈妈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幼儿相互交流)

3、刚才,你们已经和好朋友交流过了你名字的意义,现在有谁愿意告诉我们大家呢。(请个别幼儿在集体中回答)

4、原来呀,我们的名字包含着长辈对我们的祝福、愿望以及深深的爱呀!(教师点出名字的含义)

三、介绍名字画,及其创作要求。

出示范例作品,向幼儿介绍名字画的创作要求:根据名字的字型和意义进行装饰设计。

1、小朋友,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教师进行自我介绍)老师把自己的名字变成了一幅画,老师的画里有些什么?(出示教师的范例作品,幼儿自由讲述)

2、我叫“黄爱琴”,“黄”看起来像一块田,黄又是黄颜色的黄,使我想到了春天里有黄的迎春花,油菜花,等;长辈们给我取名“爱”,希望我美丽可爱,有爱心;琴是弹琴的琴,琴声会发出许多小音符。我是根据名字的形状和意义装扮自己的名字的,你们瞧,这就变成了一幅名字画!(教师结合范例讲解创作要求)

3、每个人的名字都可以变成有趣的画,你会怎样装扮自己的名字呢?找个朋友去说一说吧(幼儿讨论交流,并知道名字要写得大些才显得画面饱满生动。)

四、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介绍作画材料以及作画场地。

2、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卡纸颜色,进行创作。(播放《百家姓》音乐)

3、教师指导:根据名字的字型和含义,大胆、夸张地进行装饰。

五、展示作品、幼儿交流。

我们的作品也参加画展啦,你最喜欢那幅画?(把幼儿的作品布置成展板,引导幼儿根据画面的布局、装饰的外形、名字的含义互评作品。)

六、活动延伸,幼儿为家长、伙伴创作名字画。

今天我们把自己的名字变成了一幅画,我们生活周围还有很多关心爱护我们的`人,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你的小伙伴噢。你能不能把他们的名字也变成一幅有趣的画呢。

活动反思:

我在教学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尝试设计、装饰自己的名字,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展现其独特的设计风格,表现出别有新意的名字来,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虽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提出幼儿可以只装饰名字中的某一个字,但最后只有一个幼儿装饰了一个字,其他幼儿都能把全名装饰出来,说明幼儿很喜欢这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他们的想象力、思维力得到了发挥与展示。在最后展示评价过程中采用自评与互评,促进了幼儿的个体发展。幼儿在课堂中非常活跃,对美术课很感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绘画技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了教育目的。

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内容相对有些多,幼儿最后的作品大多没有完成涂色部分,可以分两个课时进行开展效果会更好;

2、欣赏艺术家画字放在第一个环节对于不识字的幼儿来说会有些抽象,不好理解。我的初衷是觉得中国汉字是从图形文字演变过来的,只要幼儿能

大班美术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色彩冷暖明暗的对比。

2、幼儿尝试创作刮画。

3、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重难点:

幼儿尝试创作刮画。

幼儿了解色彩冷暖明暗的对比。

活动准备:

图画纸,蜡笔,水粉,水粉笔,牙签,方格纸,冷暖对比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讲述故事《变色鸟》,并随故事情节的变化展示对应的颜色纸。

2、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启发幼儿说出对颜色的感觉。

--天气很热的时候,是红色还是蓝色让你感觉比较清凉?

--天气很冷的时候,你喜欢什么颜色的灯光?是白色的灯光还是黄色的灯光?

引导幼儿认识暖色、冷色、中间色和对比色。

将故事颜色分成冷色、暖色、中间色三组。

--说说对三组颜色的感觉有何不同。

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请幼儿选出亮色和暗色的蜡笔,尝试制作刮画,并为自己的创作画命名。

画之前,请幼儿先想好如何构图。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鼓励幼儿与邻座的小朋友相互欣赏并讲述故事内容,选出画的最好的作品进行表扬并让幼儿介绍作画经过。

活动反思:

自主学习过程中,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课堂上,学生在欣赏了美丽的刮画作品后都非常激动,不由自主的拿出小工具跃跃欲试。此时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小工具在纸上会出现什么不同效果?那种工具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工具的粗细不同,刮出线条的粗细就不同;利用牙签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此时教师对孩子们的探究成果给与充分的肯定,并请小组成员谈一谈探究过程,演示探究结果。孩子们体验了合作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甚至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孩子还在探究,有的兴奋地说:“老师您看,我用铜钱的侧面刮,特别快!”有的自豪地说:“我用指甲也能刮。”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主的探究,引发创作灵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今天开始阅读王荣生教授的第三本书《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第一章第一节《如何使用语文教材》中指出,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缺点发生困难,甚至混乱。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学生的现状应该是最基本的依据,但不少老师却把考试范围、学校或当地阶段教育重点、教学参考用书、教师用书、教学辅导资料等次要的东西当作一句,还有人甚至把网络上一些教案、单元学习指导当作依据。

2。现行的语文教科书脱离教学实际,编排不合理,导致教学各行其是。

3。在补充阅读材料的选取上标准各异。尽管老师们都知道应该要补充课外材料给学生,但根据却不尽相同,相对集中于“人文”方面的,可以反映我们语文老师高度的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4.语文老师的备课负担过于沉重。语文老师要授课、改作业、答疑、课后辅导、兴趣小组的指导,常常占用了很多时间,而备课只能仓促应战。

在分析语文教材编制的现状及给教学带来的问题时,王教授认为,首先应对几个术语分清其含义:

“语文课程目标”主要面对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程内容”主要面对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程内容从大的方面来看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是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以及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语文教材内容”主要面对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理想的语文教材内容应该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一方面,课程内容要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是指具体地显现;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走进经典的世界,建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学生、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学生、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成的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在谈到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时,王教授引用了李海林先生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李海林认为,语文教材具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而者应该对立统一。而者分开理解是容易的,而统一则显得有些难。按照李先生的意思,一篇文章进入语文教材之后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它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这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显性的行为,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从目标取向上来看,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处在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而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则是为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铺路、搭桥的。

就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而言,李海林先生还指出,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历史生成者和理论生成者,而学生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现实生成者。

本节还引用了陈尚余老师的文章《用好文本资源,进行有效对话》。作者首先主要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文本资源浪费的现象:解读过程中的“套板效应”和“结论先行”。所谓“套板效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原指“一件事物发生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见朱光潜《咬文嚼字》)所谓“结论先行”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头脑里先有了关于该课文内容、形式方面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不是从阅读感受中归纳出来的,而是从别的一些途径直接获得的。第二个方面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有偏差,通俗地讲就是力气用错了地方。第三个方面是,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没能帮助学生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或感动层面,常常是半途而废,有的还是半生不熟就匆匆熄火了。第四个方面是,在处理教材时,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所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种做法对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内涵的文本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没有看到书,就只有这样的一篇相当于是观后感吧!!如果是好书,建议您还是去书店买一本吧!!!

Ⅲ 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 出自 哪一文献

《语文教学情境论》有关文献
说明:《语文教学情境论》,韦志成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2001年1月第4次印刷。
1、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本质作用决定的。”(第8页)
2、关于语文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牵涉到认知、技能行动和情感三个领域是由文章的基本要素决定的。”(第17页)“认知领域:识记、理解、应用、评析。技能行动领域:学习、模仿、迁移、创造。情感领域:感受、领悟、个性倾向。”(第17页)
3、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四大效应:“教学方法艺术化,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果从课堂教学来看,主要抓好四大效应:1.开讲激趣,磁力效应。上课伊始,教师开讲要抓得住学生,如同磁力吸铁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如同说书人的起讲那样,开讲叫得开:叫得开课堂的门户,叫得开课文心脏的门户,叫得开学生心灵的门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美读体察,语感效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移情动容,深入体会,得到丰富的语感,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提问启发,开窍效应。在需要提问的地方,恰当运用提问启发学生。提倡学生驳问,爆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4.精要板书,点睛效应。运用板书给学生学习引路导航,提要钩玄,归纳小结,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板书力求合理布局整体美,简明清晰朴实美,直观醒目形象美。”(第20页)
4、关于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第25页)
5、杜威论情境教学:“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王承绪、赵祥麟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0页。)
6、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被称为‘人类学之父’。早在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一书里,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经典性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性的意义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合的总体。’”(转引自第40-41页)
7、克罗伯和克拉克关洪于文化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于1952年出版了《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他们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同时,研究了欧美文献中关于文化的160余种定义,将‘文化’综合定义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克拉克洪还认为,‘文化’一词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体和个人从集团所得到的社会性遗产。”(第41页)
8、梁启超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4分册)
9、关于文化:“从文化的作用来看,就是以文教化。”(第42页)
10、 魏书生教学《梁生宝买稻种》案例片断: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从“他打着饱嗝儿”到“付了汤面钱”这段文字中,找出动词。
生:打,取下,掏出,打开,取出,拿出,付。
师;这段文字的内容用三个字——“付了钱”就可以概括,但作者却写了这么多,光动词就用了7个。我们再读一遍,细细体会一下,这对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生(读书,体会。)
师:我们可以演示一下这一连串动作。谁有红手帕?好。这是书上说的“红布”(教师把钱包在带字的纸里,又包上“红布”,揣在兜里,又向学生要了枚别针)。大家看,梁生宝当时的动作是这样的(教师边说边演示,取下别针,掏出红布包,打开红布包,打开字纸,取出人民币,拿出5分票)。这一系列的动作表现了梁生宝什么思想品质呢?
生:仔细认真,稳重老练,谨慎朴实……
师:对了,如果不这样写,只有“付了钱”三个字行不行?
生;那样写,就不能表现出仔细认真的思想品质。
师;对了,细节描写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以便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
(转引自马鹏举著:《教育改革家魏书生风采集》,有改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6-57页)——[这一片断中,魏书生运用了较好的提问技能和情境创设技能,加深了学生对细节描写作用的认识。刘向军评]
11、 关于情知对称性:“认知与情感的对称,且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称为‘情知对称性’。”(第53页)
12、 布鲁姆论认知与情感:教学中,学生交替地攀登两个梯子,“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个梯子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第53页,转引自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
13、 关于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合理地解决了教学内部的关系,即认知与情境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学中同时攀登认知行为、认知目标和情感行为、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第53页)
14、 于漪教学《茶花赋》创设情境教学的案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教《茶花赋》最后一部分时,在学生面前出示一幅鲜艳的《童子面茶花》图。学生眼前突然一亮,全班学生顿时情绪高涨,活跃起来。
师;这是一幅什么图景?请同学们从课文中选一句话来说。
生;(齐声)童子面茶花开了!
师:为什么说是“童子面茶花”?
生:(响亮地)因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师:写这有什么作用?
生:象征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祖国……
(第57页,据徐金海、金正扬《中学语文教学探索》改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15、 关于语言与思维:“语言影响着人们思维的抽象程度。如果语言本身抽象的成分多一些,人们思维的抽象程度就强;反之抽象程度就弱。例如,希腊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容易形成抽象性较高的词汇,因而希腊人的思维活动有较强的思辨性。中国的语言文字属象性表意文字系统,具有丰富、具体的形态,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但抽象概括就嫌不足。”(第71页)
16、 钱梦龙的教育激励案例: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有次到某地借班上课,临时召来的40来个学生,身材高的160厘米以上,矮的才130厘米左右,从小学5年级到初中3年级都有,竟是一支跨了5个年级的“杂牌军”。他把学生按年级编为小学组、初一组、初二组、初三组,针对不同学生作一次课前谈话。
师:(对小学、初一组)今天要学习的是初二的课文,你们是超前学习,肯定有不少困难。不过,我敢肯定,智力高的同学一定学得好。你们是不是愿意趁学习这篇课文的机会,测试一下自己的智力,是高是低?
师:(对初三组)我知道你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你们在这堂课上是知识最多、能力最强的老大哥。我现在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协助老师指导其他几个年级的同学学习,他们讲错的,由你们纠正;他们遗漏的,由你们补充;他们讲对的,由你们认可。你们愿意协助老师吗?
师:(对初二组)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你们这个年级的,你们肯定能成为课堂的主力军!
(第84页,据钱梦龙《我当了一次“杂牌军司令”》改写,原文见《语文学习》1991年第7期。)
17、 关于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的不同:“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琅琅、琅琅书声,如果没有读书声,几乎就不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第一基本功。”(第94页)
18、 叶圣陶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19、 于漪教学《七根火柴》的情感引导案例
于漪老师教读《七根火柴》的结尾有一段实录:
师:卢进勇接受了无名战士的嘱托,很快追上了后卫部队,把火柴交到了指导员的手里。大家看,文章的最后一节,在写法上与前面哪一节是相似的?
生:第16自然段:那同志“口里小声数着1、2、3、4……”
师:对。前面第16自然段写了无名战士非常郑重地一根根数着火柴,把它交给了卢进勇。现在呢,卢进勇像那位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也极其郑重地用颤抖的手指打开党证,用异样的声调数着火柴,把火柴交给了指导员。“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这些词组写出了卢进勇此时此地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凝聚在哪一个词上呢?
生:(齐声)数。
师:(边讲边板书“数”,并在其下加上着重号)他为什么含着那么复杂的感情,极其郑重地一根根地“数”呢?因为这几根火柴,在长征的部队里,就是极其宝贵的火种,它能给含辛茹苦的战士们带来光,带来热,带来欢乐。请同学们找一找,把文章里描写火的语句找出来。
生:(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并发言。共找到了四处。)
师:大家看,文章前后有四个地方具体写到了火,对火的描写贯穿了全文。在冷风暴雨、冰雹无常的恶劣环境里,火真是我们部队最需要的东西,无名战士用生命保护了它,卢进勇想到了战友的深情嘱托,所以他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这个“数”,饱含着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品格的无比敬仰,还饱含着这几根火柴的不平常意义和价值……
卢进勇带着异样的声调的“数”,还可以引申一下,他还想到了自己——他想着自己的什么呢?
生:想到自己完成了任务,实现了烈士的遗嘱。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还想着要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
生:想着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
师:对。他想着自己要像无名战士一样,忠诚于党的事业,革命到底。……这篇文章以数着“1、2、3、4……”来结尾,言虽尽,而意无穷!大家要好好体会啊!现在请一位同学把全文朗读一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师:读得很好!特别是两个“数”,能够分别读出既相似又不同的感情。无名英雄的“数”,——庄严、微弱、低沉;卢进勇的“数”,——激动、深沉,包含着坚强的决心。……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一个“数”字,于老师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体味“数”的含义。……通过朗读两个“数”字的不同表达方式体味不同的感情色彩,真是用心良苦,如此教学,学生的理解能力焉能不高?
(第110-112页)
20、 高润华教学《背影》案例片断:
年近60岁的上海特级教师高润华教读朱自清的《背影》第二课时,有段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背影》(她打开课本,响亮地),现在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请大家边听边划出父亲动作的词。
师:(学生朗读完后)好,谁来回答?
生:“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话中用了“攀”、“缩”、“倾”这三个动词。
师:(激动地)你们看,朱自清先生这三个动词用得多好啊!父亲对儿子的爱,都凝聚在这三个动词中,多感人啊!这样普普通通的三个动词,就能把人物的精神细致地刻画出来,没有一句人物的对话,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稍停)大家都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吗?这三个词的用法清楚吗?
生:“攀”是手的动作,“缩”是腿的运用,“倾”是形体的动作。
师:对!这三个动词连着用又说明了什么?(这时,只见高老师慢慢地转过身来,双手攀着活动黑板的上沿,一条腿慢慢地向上缩着,她那胖胖的身子向左倾斜,显出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时,每一个学生都屏住了呼吸。顿时,他们仿佛看到了文章中那戴着黑布小帽的慈父,在铁栅栏上艰难地攀着,仿佛觉得眼前这高老师的背影就是那高大的背影……(一个学生写道:“这一瞬间,父亲的背影消失了。但高老师的背影却永远也无法从我的脑海中消失。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三个动词的深刻含义——高老师已用她的行动证明:这就是爱。”)
(第138-139页,据初三学生乔轶美《她做了一个“攀”的动作》改编,原文见《语文学习》1991年第4期。)
21、 关于提问的原则:“课堂提问要遵循的操作原则主要有:①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即围绕教学目标发问,不要盲目随意地瞎问,搞“满篇问”、“满堂问”。②适应学生知能水平的原则,提问不能过宽过泛,过深过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到点子上,使学生犹如摘桃子一样“跳一跳,够得着”。③启发学生自省的原则,启发学生自觉学习,自觅答案,自己解决问题,因而提问就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④体现教学程序的原则,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地学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⑤表现教师功力的原则,提问的设计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提问的恰当与否表现出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第142-143页)
22、 关于创造想像和再造想像:“创造想像,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的特点是新颖、独创、奇特。”“再造想像,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第167页)
23、 叶圣陶论教师的教:“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着重号是作者亲自加上的——引者注。选自叶圣陶:《谈教学的着重点》,《人民教育》1981年第1期。)
24、 课堂教学中的精彩问题
1)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回答贾母和宝玉关于念书的问题,为什么会不同?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2) 《祝福》写祥林嫂被抢,一个是卫老婆子,一个不认识。对此,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午饭后卫老婆子来赔罪道歉,鲁四老爷说:“可恶!”当卫老婆子说“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鲁四老爷又说:“然而……”请问,这两个“可恶”、两个“然而”背后的含义是什么?(第176-177页)

热点内容
绿宇生物 发布:2025-01-05 22:30:15 浏览:897
春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2025-01-05 22:18:51 浏览:812
漳州安全教育平台登录 发布:2025-01-05 21:09:37 浏览:53
短语大全英语 发布:2025-01-05 19:50:26 浏览:661
古生物学会 发布:2025-01-05 19:25:50 浏览:144
珠海安全教育平台 发布:2025-01-05 19:18:41 浏览:5
班主任穿搭 发布:2025-01-05 19:08:44 浏览:502
柳州市鱼峰区教育局 发布:2025-01-05 18:24:35 浏览:653
亭湖教师招聘 发布:2025-01-05 17:43:35 浏览:177
高中英语语法书 发布:2025-01-05 17:02:33 浏览: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