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争吵的教学设计

争吵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10-29 03:10:52

A. 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地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以说多年的试验以来,老师们的思想观念已基本上可以接受这种理念了,但是具体在实际教学当中的运用,可能就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究竟应怎样去设计教学才能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得重新学学新课程标准。所谓语文素养就是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养成和提高。而“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指的是学生应对学习有浓厚的求知欲、好奇心、并在它们的驱使下积极主动的去思维、学习;“合作”就是与其他同学一起解决问题,学会敢于发言,能有条理的述说自己的观点,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而“探究”则是“探究”就是“探索研究”,也就是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培养对探索世界、探讨问题的兴趣。就文本解读而言是指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分析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获得对文学世界、语文世界的感受与理解。
再次了解“自主、合作、探究”,我们就会明白教学设计应有什么目标,应培养什么能力,朝哪方面努力,应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才有助于形成这些能力,就不会出现还是“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就不会把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还是理解成老师设计好问题、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再明确答案的问答式的教学;或者还是以学生能否出色回答问题为目的,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能力;还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忽视学生独特感受的现象。
为了配合新课改的实验,教育部还编写了好几套新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理念很先进: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注意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内容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教材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具有开放性、弹性,注意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故决不能将理念这样先进、思想这样明确、内容这样新颖的教材在旧的教学设计中备受煎熬,更何况教学设计是形成这种新学习方式的有力的保证,这就关系到这次课程改革能否达到如期的目的;学生能否如愿的形成较好的语文素养;能否以这次改革给全民族来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
围绕着“自主、合作、探究”这个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应遵循以下的几条原则:
1、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教师自始至终都要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
2、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原则。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再然后,才是教师的参与。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一定要让学生先读、多读,这样才会有所领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切不可在学生都课文还没有充分的阅读,甚至是还没阅读的情况之下匆匆开讲。
3、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原则。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良好的语感是“悟”出来“读”出来的,而不是“听”出来的。故而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切不可以自己的感受作喋喋不休的支离破碎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尊重他们想表达与述说的欲望,让他们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即使他们的问题与见解有时看来是粗浅白幼稚的,但是要从他们的经历及认知能力出发尊重他们的体验。
4、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到关键作用的原则。坚信在学生们“乱哄哄”的讨论中会有智慧火花的碰撞;坚信这种“争吵”对他们意识的影响:敢于发言,且要言之有理,如何让别人乐于倾听自己,接受自己的观点;坚信他们在合作中会认识到:乐于与别人合作,如何合作得更愉快,更出色的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基础;为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但在课堂上运用合作原则,讨论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提高讨论的效率与质量,不然,小组讨论会变成闲聊、闹哄哄的机会。这可从小组组队的成员、讨论的时间长度上做些变化,如成员可二个、三个、四个有所变化,讨论的时间一次不宜过长等。
5、随时提供探究性学习材料的原则。探究性学习不一定要在语文实践活动课里提供的素材才能训练,也不是如有关于文学与人生、于艺术、与自然等大课题的研究。我们还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学习方法,因而可把探究性学习的内容难度降低,它可是以阅读材料为基点而引出的对其语言特点、结构划分、课文主题的讨论等,也可是从课文内容出发向课外延展而进行的文化内涵、科学内涵丰富的探究。
6、教案留空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到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时数、步骤一一作好周密。详细的设计,这固然是一种极为负责任的做法,但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这也是一种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做法。因为即使我们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了教学对象,仍会有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的提出,因为学生的个人经验及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为这些学生给予提出解决的机会。因而笔者提倡在我们的教案留出一些空白用以记录学生的问题,并把作为一个教学设计应考虑的要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权的、有更多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的学习氛围,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努力营造这样的氛围,要有助于形成这种学习方式。

B. 急求~~!!!!

1.4、怎样设计教案,确定一堂课的基本教学环节?

教案,是在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学生和环境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这种规划,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现,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教师心中的架构。前者是“有形教案”;后者是“无形教案”;前者是“显性备课”、后者是“隐性备课”;前者是“备课于书”、后者是“备课于心”。

一、走出写教案的误区

误区之一:写教案=备课;

误区之二:教案越详细越好;

误区之三:教案可有可无。

我们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每位教师都有五、六本教案,每本都写得密密麻麻(前有课标学习摘要、教学计划、进度安排;每单元前是单元组备课、中是课时备课、后是单元考查讲评;每课时有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质疑问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二是在课堂上,基本不用教案。我们心里纳闷:老师花了这么多功夫,这么完整的教案,为什么不好好去用?于是,我们每到一校,都组织教师座谈(下面是根据座谈情况综合的)。

笔者:老师们教案写得那么详细,为什么在课堂上不用?

师:教案是应付检查的,上课我们另有一套。

师:那个教案大多是抄的,快呀。课上,用自己的,在书上或在脑子里。

笔者:我们发现大家的教案“完整、详细、超周”,真好!

师: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等等,《教师教学用书》上都写得很明白,为什么不可以记在脑子里,非要抄在教案上?浪费!

师:“超周”有什么意义?课前不都要再认认真真准备。

师: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是不断生成的。课前老师怎么能预见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又怎么能够都记录在教案中?如果能够预见、能够记录,那么教案不就成了一出剧本,老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课堂就是一出早已编好的戏啦?

师:老师的教案越详细、越工整、页数越多,我越感到悲哀!

师:老师的劳动最不值钱,辛辛苦苦写得教案,两三年后,“三毛钱一斤”卖给收破烂的。

笔者:那就不要教案啦?

师:要,要不拘一格,要简单实用。

师:老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上,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抄写教案上。我们现在刚好颠倒了。

笔者:备课与写教案不是一回事吗?

师:这正是管理者弄混的地方,有的学校检查备课“三算”——算本数、算页数、算字数。写教案怎么能等同备课呢?备课的内容怎么能都写入教案?

师:这是你们研究人员要去研究的。

是啊,写教案怎么能等同于备课呢;备课的内容、备课的质量怎么能完全反映在教案上呢;教案那么详细,长篇大论,在课堂上怎么用呢。

二、正确认识备课与教案。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里呢?如果你要补充、调整,为什么不能记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我们认为,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

“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学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后反思”)。“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变成正确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说,反思吧,记下来吧,这样,成功和失误都是收获!”(于永正 《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1期)如果能上网的老师,把反思写在《中国课堂教学网》(http://ktjx.cersp.com)的“博客”上,马上就有同伴来阅读,或支持、或肯定、或鼓励、或帮助,“喜悦,因分享而永恒”,多么美妙啊。

“教学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课课都要反思,但不是课课都要写反思,更不硬性规定每篇反思要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

“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特别是阅读和思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包括①读书——就语文而言,要把课文读懂、读透、读化、读出自己的东西,要广泛阅读、博览群书;②查阅资料——把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尽可能地收集、阅读;③思考追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有没有比这篇课文更好的文章、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指导解决、要为学生提供什么帮助,等等。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

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千万不要“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备课要用心,写教案同样要用心,用心为课堂教学写教案、为学生发展写教案、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写教案。

三、教案的构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课堂实施预案,主要是思考实施过程中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内容的整体思路与目标方向,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与活动的框架,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这样,教师的教案,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学案,即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本上呈现出的内容主体是教与学的主要环节,特别是学习环节,而不是知识性内容的详细解说。

1、教学目标的阐述。

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巴班斯基认为:“任何活动,关键都在善于设计它的目的和任务。马克思早就指出,自觉的目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人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

教学目标必须做到明确、恰当。“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认识;“恰当”,主要指要符合“三维目标”精神、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一般在《教师教学用书》中都有提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研究教材的情况进行取舍、补充、细化,一般情况下照用。

如果没有《教师教学用书》怎么办?

课后的思考题和生字的掌握等,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的互助中、通过自己的读书、思考,与同学交流、讨论等,完成了课后思考练习、掌握了生字新词,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匆匆》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赤裸裸”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尝试运用。

④通过搜集资料、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揣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2、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1)用好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调整状态,激发兴趣,进入学习状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这个游戏或活动与所学内容有一定联系,则是上乘的;如果单纯为“游戏”而游戏,则次之;如果课前三分钟,连整顿一下秩序,要求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也不做的话,则是一种资源浪费。

案例:《田忌赛马》

师:我们来做一个智力游戏吧。假如有大、中、小三棵梨树,大梨树上长梨200个,中梨树长梨150个,小梨树长梨100个。请两位同学去摘梨,摘完一棵摘另一棵,看谁摘的梨子多?假如是你,先上哪一棵树摘?为什么?

生:我先上最大的树,因为那棵树上梨子多,所以我摘的也多。

生:我先上最小的树,因为那棵树上梨子少,我摘的快,摘完这棵我再摘第二棵,两棵树加起来是250颗,所以我就更多了。

师:从两位同学选择不同的树摘梨,而得出不同的效果,你们想到什么道理?

生: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做事要多思考,这样才能出好成绩。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智慧的故事——田忌赛马

(丁芳 摘自《“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下)》)

(2)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或者就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把学生的疑难纳入教学过程,为学生所需而教。此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梳理和有效指导,如能马上解决的表层问题立即解决;与课文无关的“打叉”问题搁置一边;把有质量的、必须读书思考才能解决的、触及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纳入到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提问中学会提问。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案例:《灰雀》教学片断(学习10—12段)

师(出示课件):瞧,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回来了,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起了歌,树下多了一位真心爱它的好朋友,是谁呢?(男孩)请大家自由读10—12段,想想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或是自己理解了,想考考别人的?

生1: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生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

生3:列宁为什么微笑?

生4:列宁为什么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

(丁芳 摘自《“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下)》)

这些问题,第四个“列宁为什么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最有思维含量,值得揣摩。

(3)展示资料。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过程。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学生通过读书、上网等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的生平事迹、原著等,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对理解课文有着直接的帮助。如教学《草船借箭》读《三国演义》;教学《景阳冈》读《水浒传》;教学《猴王出世》读《西游记》;教学《狱中联欢》读《红岩》;教学《争吵》读《爱的教育》;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安徒生童话》,等等。

案例:《匆匆》

1、交流搜集到有关朱自清的资料及作品。

2、交流搜集到有关珍惜时间的诗词。

3、交流搜集到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资料的处理方式:同桌之间先交流;然后请代表在全班交流。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在课上都交流,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主题手抄报或者电脑报。

(4)初读感知。语文教学的一般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整体着眼,部分着手。初读,整体感知课文,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后面的细读、品读打基础。

案例:《〈荷花〉阅读教学设计》

通读课文,把握整体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教师随机巡视倾听学生的朗读。

2、交流体会:“我”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久久地看、出神地看、美美地看、深情地看、如痴如醉地看……)

3、练读相关的课文段落。

①仔仔细细地看荷花,可以从第二自然段中体会到。组织学生发散性练读这段课文。

②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可以从第三自然段中体会到。组织学生竞赛性练读这段课文。

③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可以从第四自然段中体会到。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出“如痴如醉”的感觉。

俗话说“纲举目张”。感悟作者怎样看荷花是初读之“纲”,从哪儿体会到这样看荷花是初读之“目”。通过举纲,张开全文主要段落之目,借以组织学生练读并读通课文。谁说初读没戏可唱?

(巫惠群 节选自《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6年第3期)

初读“要强化,要求要到位,训练要严格,不放过任何一处错误,特别是学困生,更要好好读书。课文没读正确、流畅,别的事先不做。”

(5)品读感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落,进行揣摩、品味;理解、朗读;表演、探究等,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是教案设计的重头戏。

案例:《〈荷花〉阅读教学设计》

品读重点,感悟神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

2、四人小组合作品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①分组学习: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用心体会荷花三种形状的美。

②组织交流:你们小组体会到了荷花的哪些美?才展开的荷花美在哪儿?全展开的荷花美在哪儿?没展开的荷花又美在哪儿?

③抽四人小组合作美读这三句话。

3、引导品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①“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呢?(长、钻、探、伸、露、冲)

②读读这段课文,体会荷花怎么样冒出来。(使劲、拼命、用力、急切、笔直、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

③由“冒出来的白荷花仿佛想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4.或坐或站,有滋有味地诵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巫惠群 节选自《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6年第3期)

(6)迁移练习,延伸拓展。在这个环节,或练笔,把所学习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进行迁移、运用;或补充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识;或抛出与课文观点相左的内容,引导学生辩驳,升华学生的情感、认识,等等。

案例:《匆匆》

学习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内容。

1、练习,读写结合、背诵,尝试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

师:同学们,转眼就六年级了,就要告别小学了,日子在我们这也是“匆匆”的啊,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吧。如果不想写,你就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吧。

同学们写,然后朗读,最后把自己写的放回课文中读。

师:了不起,同学们都快成大作家了。试着把这段话背诵下来吧。同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

2、自由提问,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吧。

备课中预设:从字词方面提出问题(如“凝然”什么意思?);从句子方面提出问题(如“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这个问句与前面的问句一样吗?);从作者的内心世界提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会‘茫茫然’、‘掩着面叹息’?”)……

老师相机表扬、指导,把难题带回去,如“作者为什么会‘茫茫然’、‘掩着面叹息’?”查阅一些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资料,对我们的思考会有帮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是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高强的学习能力,同学们要继续努力。

3、家庭作业:同学们回去,可以把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背影》找来读,下一次,我们开一个朱自清先生散文朗诵会吧。

C. 小学品德与社会:《规则是怎么来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明白规则存在的意义;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人人要自觉遵守;明确规则的重要性,积极探索规则的奥秘;自己遵守规则,见到有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要批评和劝阻。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懂得规则的意义,理解小学生相关的规则,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懂得规则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遵守规则的图片;活动用的气球和学生办报的纸张。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游戏体验
师:我知道大家都爱玩游戏,对吗?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吹气球”游戏,比比谁吹得大,谁愿意参加?
(教师挑选男女同学各三名参加游戏。)
师:我们分组吹气球,先请男同学,然后再请女同学,吹得最多的小组获胜。没有参加游戏的同学认真观察游戏,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男生组老师给5秒钟就叫停,女生组老师给10秒,结果女生组获胜。)
师:不用数都知道,女生吹得又大,又多,女生获胜。
(男生急得大声说:不公平。)
讨论:怎么做才能让这个游戏公平呢?
师:原来问题出在我们没有给这个游戏制定游戏规则。那你们愿意按游戏规则再玩一次吗?能说说玩“吹气球”时有哪些具体的游戏规则吗?(生讲规则,再重新玩游戏。)
师:没有规则,我们连一个小小的游戏都无法进行。看来规则真挺重要的。刚才咱们通过游戏,知道了规则在我们的游戏中。那么,规则在哪儿呢?这节课我们活动的主题就是一起来找找:规则在哪里?(板书:规则在哪里)
(评析: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讨论和探索,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从无规则的混乱到有规则的公平、合理,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规则概念”也在学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二、找一找,规则在哪里
(一)寻找生活中的规则。
1.师:(课件出示教材内容)这是教材第46、47页的内容,请大家仔细观察,找找规则都在哪里?都有哪些规则?
师:除了这些规则外,生活中还有很多规则。昨天,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去收集我们身边的规则了,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与大家交流一下。
2.调查,有哪些同学遵守了这些规则,有什么感受。
(评析:“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社会调查,作为一种学生主动了解、接触社会的直接手段,可以让学生在了解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的基础上,引发他们关注生活现象,思考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促进其深入有效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二)寻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规则。
1.师:生活中处处有规则,那么与我们小学生紧密联系的规则有哪些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并相应补充。
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通规则、社会行为规则……
3.师:规则在哪儿呢,你们发现了吗,遵守了吗?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里有一些校园生活的图片,看看谁最聪明,能马上找到图片中的规则。
(出示课件:进校门的规则、回答问题的规则、读书的规则、小组讨论的规则、写字的规则、上下楼梯的规则、课间活动的规则等。)
4.师:你们能从图片中发现这么多的规则,真是了不起。这些是在校园里、班级中随处可见的规则,它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文明举止,帮助我们做一名懂文明、会学习的好学生。这些规则在咱们的学校生活中还真的少不了。
5.师(小结):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发现,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规则在家庭生活中,规则在学校生活中,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真是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板书: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评析:以学校生活作为课程资源,用图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隐藏在校园里的规则,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找到规则,对比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做一个遵守规则、热爱学校的孩子。)
三、延伸宣传,遵守规则
师: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就要处处有规则,我们人人更要遵守规则。可是还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规则没什么,所以也出现了许多事故。你们愿意当个“规则小宣传员”,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和我们一起来遵守规则吗?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自己收集到的规则分类整理,并制作成剪贴报。课下我们把它贴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宣传栏里,并义务地当回小解说员好吗?(学生活动。)
(评析:在处理资料的同时,由身处其外的观察与调查,变为主动地参与和宣传,学生体验到了规则的重要性,把规则贴到卡纸上的过程,也印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四、结束教学,实践规则
师:同学们可真棒,刚才我们交流了很多规则,那么下课时有些什么规则呢?比比看,谁做得最好。
(评析:细节决定成败,行动是关键。课堂上处处是教育,教师关注到了每一次培养和教育的机会,给学生一个从现在做起的实践空间。)
总评: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经历“游戏引规则——生活中找规则——宣传遵守规则——实践应用规则”的过程。各个环节围绕规则,从开课游戏的混乱到慢慢建立规则概念,到通过活动理解规则,再到最后的按规则做事,顺理成章地按照儿童思维理解的顺序完成了对规则的体验、了解和内化。各项活动,紧紧抓住儿童的现实生活,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与儿童的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使学生经历了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懂得生活处处有规则,我们要遵守规则的道理。

热点内容
八字看老师 发布:2025-01-20 10:41:47 浏览:816
洛川教育局 发布:2025-01-20 10:40:12 浏览:195
抛光机教学 发布:2025-01-20 10:37:42 浏览:804
小学师德建设制度 发布:2025-01-20 10:24:18 浏览:456
233教师 发布:2025-01-20 09:58:46 浏览:644
走光老师 发布:2025-01-20 09:37:16 浏览:364
师生情作文四百字 发布:2025-01-20 09:28:23 浏览:597
天学网教师端 发布:2025-01-20 08:10:40 浏览:575
初一上册语文练习题 发布:2025-01-20 06:16:33 浏览:776
数学大册答案 发布:2025-01-20 06:03:34 浏览: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