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

发布时间: 2024-11-17 07:35:46

教学情况分析怎么

教学情况分析
一、总体情况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学观摩活动。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较明确的了解,能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来。教师的教学思想也逐步得到更新,能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途径。形成性评价已引起重视,整个课程改革试验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违反“以人为本”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教师过于重视教材,认为教材内容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导致在课堂上减少学生活动的时间,影响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2. 以教案为本。一些教师上课时过分依靠教案,严格按照教案的程序组织教学,极力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教案的轨道,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3. 对学生要求过高。有些教师过于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在课堂评估和测试中喜欢难为学生,唯恐其过关,唯恐其骄傲自满。
4. 新旧知识联系性差,不能形成语段或语篇。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语段或语篇的整体性。
5. 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理解、运用不够。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以及合作学习等方式,达到任务所规定的目标,从而感受成功。
三、对今后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要使课堂充满活力,必须突出学生主体。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把握教材的要旨,对教学内容要敢舍敢取,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
2. 采用多种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务型教学思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以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都应淘汰。相反,任何教学方式只要符合认知规律,就有使用的理由。
3.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标准对评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核心的理念是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
4. 强化校本教研意识,提高教研质量。课程改革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应引导教师积极研究课改过程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养教师教后反思的习惯,引导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2008年6月上村中学教学情况分析
一、教学现状及分析
1. 教师对教学工作在态度上总体是认真负责的,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工作的精细化程度还不够到位。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注意布置并指导学生预习新课,但缺乏必要检查和严格的管理,学生预习就很难取得实效。
(2)课堂教学总体情况良好,但课堂教学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3)作业批改认真及时,但学生作业中存在不少问题,老师有时缺乏必要的敏感。作业的量也把握得不够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 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能够学好功课有信心,但不排除有人对自己的情况不甚了解,有点盲目自信。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认识方面。有的学生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努力学习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学法方面。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变革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信息化社会,学会学习是学生将来适应和接受社会各项挑战的基本素质。
三、对今后工作的启示
我校的教学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如上所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的教学管理首先要注意保持业已形成的好的做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查等方面要提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并全力加以贯彻执行,要采取有力措施在全校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什么语文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

就认知学习来说,教学目标只规定一定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应习得的终点能力。任务分析则要进一步完成如下任务:一是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他原有知识与技能的准备。二是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又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三是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使能目标是保证终点目标达到的必要的先决条件,有效的学习除了必要条件以外,还要有支持性条件。例如在学习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主要目标的条件下,学生原有的基本智慧技能则是支持性学习的条件。任务分析一旦把起点能力、使能目标和终点目标及其类型和它们的先后顺序分析清楚了,教学的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就有科学的依据了

⑶ 结合实例说明如何陈述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

第一,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分类分层表述。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是一篇篇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包含着多种层次和多个要素,其间的关系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立体网络: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素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素养、思想感情的态度素养、方法技巧的策略素养;从层次方面来看,各类素养并不处在一个平面之中,而是有高低之分,共同构成了有诸多层级的“宝塔”。例如阅读能力就有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读能力层级。有些意蕴丰厚的语句,不同能力的人阅读会出现不同层级的理解结果,教学目标只有将课文中的不同因素以及某些因素的不同层级反映出来,才能给人以泾渭分明、脉络清晰之感;如果不加分析,或者仅仅分类而不分层,必然是眉目不清,一团乱麻。
第二,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反映行为和心理的变化。
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目标是对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或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预期。因而,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中反映出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将有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表现,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等。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弄清楚内在能力、情感态度同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直接的和间接的);在此基础上力求通过描述行为的变化来反映心理的变化,使教学目标既不会抽象笼统,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因为对语文学科来讲,心理变化是根,行为变化是叶。俗话说“根深叶茂”,叶之茂也反映了根之深。语文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描绘“叶”的变化来反映“根”的变化的。
第三,语文教学目标的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模糊的语言必然使陈述的内容模糊不清,使用“认识、领会、把握”等抽象笼统的动词,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避免使用这类动词。而“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复述、读准、默写、背诵、划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可操作性强,便于观察和测量,应该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多加使用。至于“辨别、区别、分析、比较、概括”等词虽反映内心活动但亦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的动词,可以使用一些。陈述教学目标的语句固然要简洁精练,但是必要的限制性词语不可随便省略。例如,对行为方式、活动条件、学习程度与数量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所需要的词语是不可少的。
第四,语文教学目标必须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应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之后,他们在智育和情感方面的变化。但我国大量公开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往往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在陈述教学目标时,仍然习惯于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教学要求”陈述的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通过学习后的行为变化。如“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愤怒的感情”之类。这些都是对教师行为的描述,是要求教师做什么,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操作,不利于教学结果的检测与评价。现在,广大一线教师在教案上也喜欢把这类教学要求写成“教学目标”,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影响了课堂教学任务的分析与教学行为的运作。笔者以为,教学目标必须陈述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学生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而不应该陈述教师的行为。
第五,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基本目标,是广大学生学习的底线,具有较强的可完成性。一般说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对学生学习的期望水平是所有学生无需特殊帮助都能达到的,是合格标准,并非优秀标准,它适用于基础教育的全体学生。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为原则,以保证所有学生平等地获得当代社会生活必需的语文素养,要求不能高,难度不宜大,应该以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当然并不反对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起过这样的标准。
对于《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也许有人会问:你对《荷塘月色》的目标进行了几次修改,将你所修改的“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与“表现性目标”合并起来,怎么样?简单的合并不妥,应该进行适当的融合。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常常难以分开,像《荷塘月色》这篇文质优美的抒情散文更是如此。可以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容量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将两者整合起来。加上本来渗透其中的技能目标,经过整合过的目标则是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统一体:
1.知识: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新词。(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阅读有关参考资料,陈述朱自清简况及其主要作品,其中包括“民主战士”、四一二与《欧游杂记》;会读会解12个词语,不少于10个。(外在行为自样例)
2.理解:理解景物描写的美感。(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优美的语句,至少有重叠词与通感句:陈述其美妙之处,其中应有叠韵美与移觉美。(外在行为样例)
3.综合:掌握本文的情感情脉络(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在朗诵与默诵的基础上,依据课文的自然顺序列出作者抒发的感情,并进行概述;其中应有“‘幻想超脱现实’与‘无法超脱现实’的矛盾心理”。(外在行为样例)
4.运用: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在确定文章感情脉络的基础上,选几段文字,其中应有第4至第6段;陈述笔下之景能够表达心中之情的理由,其中应有“抑郁苦闷,朦胧之间的协调美”。(外在行为样例)
5.活动:体验与感受景物描写的和谐美。(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课后举办一次“‘如刚出浴的美人’放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之后,是否更好?”的辩论会,可以上台做辩手,也可以在台下做观众。(表现性目标)

热点内容
西路军的历史 发布:2024-12-21 22:16:51 浏览:750
热量公式物理高中 发布:2024-12-21 19:52:42 浏览:257
空心弹舌教学 发布:2024-12-21 19:39:02 浏览:334
李平教师 发布:2024-12-21 19:36:30 浏览:504
地理亚尔 发布:2024-12-21 18:26:09 浏览:773
梨树教师招聘 发布:2024-12-21 17:38:32 浏览:381
一筹莫展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4-12-21 16:32:17 浏览:381
斗战神每天能有多少师德 发布:2024-12-21 16:18:34 浏览:953
郑君老师 发布:2024-12-21 15:43:49 浏览:58
亲爱的老师收 发布:2024-12-21 15:20:51 浏览: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