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与评价杂志
1. 韩立福的科研成果
●《加快东西部教育合作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全国中文、人文社科、教育类核心)2003年第7期。
●《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观——一种面向未来教育的评价理念》,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全国中文、人文社科、教育类核心)2004年第3期。
●《建构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式》,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全国中文、人文社科、教育类核心)2004年第4期。
●《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方法策略研究》,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全国中文、人文社科、教育类核心)2004年第7期发表。
●《论中西文化对学生评价的影响》发表于《教育研究杂志》(大陆版)2004年第8期(核心期刊)。
●《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议》发表于《科学与决策》(总第191期)2004年第45期(核心期刊)。
●《教育政策的时间、滞延效应分析》,2004年全国博士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收录在《管理科学论文集》,并且在管理科学分论坛上宣读。
●《法国高考制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日本高考制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2005年参与所级科研课题《各个国家和地区高考制度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在中国)效益评估报告》,是2005年主持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在中国)效益评估项目时撰写的总评估报告,约20万字。得到教育部师范司和美国英特尔总部的高度评价。
●《新课程课后拓展行动策略》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12期(核心期刊)。
●《要科学合理地建构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发表于《科学与决策》(总第210期)2005年第17期(核心期刊),2006年编入《对策与建议——2005-2006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教育出版社出版)。
●《“观、评、训”三位一体校本培训之探索》发表于《初中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我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范式的转型策略》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核心期刊)。
●《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初探》发表于《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11期(核心期刊)。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在中国)实施效益评估综述》发表于《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7期。
●《关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实施保障策略分析研究》发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第8期(合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谈构建新课程师生观的十点策略》发表于《初中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论学习型学校的组织文化》发表于《教学与管理》(核心期刊)2006年第11期。
●《自我发展评价方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评价策略》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2006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发表于《教育管理》2007年第2期。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成就及问题分析》发表于《科学与决策》2007年第20期(核心期刊)。
●《论学习型学校的制度基础》发表于《民办教育新观察》2007年第9期。
●《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告》发表于《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11期(核心期刊)。
●《论高考改革新思维》发表于《山东教育》2007年第11期。
●《后现代语境中的教学话语转型研究》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11期(核心期刊)。
●《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现状、问题和建议》发表于《新农村学校通讯》2007年第3期。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策略研究》发表于《现代教育报》2007年11月22日第3版。
●《论构建“知识建构型”有效课堂教学的转型策略》发表于《江苏教育》2008年第1期。
●《论高质量问题的生成策略》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08年第1期(核心期刊)。该文已经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G3《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论“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观》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核心期刊)2008年第20期。
●《论新课程有效教学新思维和新模式》发表于《内蒙古教育》2008年8月。
●《高考制度创新:高中生毕业后隔年报考》发表于《科学决策》2008年12期。
●《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中小学学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发表于《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年第1期。该文已经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G3《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小组合作学习”概念重构及有效策略》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4期
●《“差生”转化策略研究》发表于《山东教育》2009年3月刊。
●《中小学督导评估的意义与方式创新》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新课程FFS”教学模式》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4期。该文已经被《新华文摘》(2009年第16期)“论点摘编”转载。
●《推进素质教育新思路》发表于《中国科技博览》2009年第四期。
●《有效教学的新特征》发表于《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5月27日第五期。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五个新视角》发表于《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7月29日第七期。
●《促进学生发展:学生评价的价值追求》发表于《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年第9期。
●《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水平报告》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31日(第二作者)。
●《课改成功与经济发达不成正比》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5月增刊。
●《走出瓶颈: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12月增刊。
●《以创建有效教学为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专访)发表于《中国教师报》(核心期刊)2010年12月8日(第B1版)。
●《论课型创新的新探索》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12月增刊。
●《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对话韩立福博士》(专访)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12月增刊。
●《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应从课堂改革起步》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3刊。
●《以三个假设思考“先知学生”》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2日第7版。
●《“走班制”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需要商榷》发表于《特区教育》2012年第4期
●《推动课堂教学转型新视角》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5日第8版。
●《课改先锋、引领全国》发表于《深圳商报》2012年4月16日版。
●《课堂教学范型的六种境界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12年第6期
●《教师观念应从“形转”到“心转”》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3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一:教师观念转型之专家观点)。
●《从教师搭台走向师生搭台》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5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二:备课改革之专家观点)。
●《变知识学习为问题导学》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6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三:问题导学之专家观点)。
●《预习是学习能力培养的奠基工程》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7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四:学生先学之专家观点)。
●《学习小组改变课堂“基因”》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8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五:小组合作之专家观点)。
●《展示对话学习 焕发生命活力》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9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六:展示对话之专家观点)。
●《从单一课型走向多元课型》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10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七:课型创新之专家观点)。
●《要从依靠模式到超越模式》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11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八:课堂模式之专家观点)。
●《选择适合实际的行动路径》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13日第4版(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专题之九:行动路径之专家观点)。
●《从传递走向建构:论教学思维转型》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6期。
●《如何看待“先教后学”、“先学后教”、“先学后教”教学过程思维》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5期。
●《论“学案”教学利弊及改进建议》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12年第28期。
●《南山:全国课改的;领头雁》发表于《特区教育》2013年增刊(南山教育特刊)。
●《“问题导学”:当代课堂教学深度改革新方向》发表于2013年第1期《江苏教育》。
●《学本课堂:让每个生命精彩绽放》发表于2014年4月22日《现代教育报》。
另外,在地方教育期刊、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若干篇。
著作完成情况
合著:《新课程教学方法》,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专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2008年被山西省教育厅审定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2009年被内蒙古教育厅审定为全区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
主编:《当代国际教育理论导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2009年被内蒙古教育厅审定为全区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
主编:《当代国际教育教学模式导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2009年内蒙古教育厅审定为全区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
主编:《新课程教师礼仪规范与指导》,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版
主编:《新课程教师科研行动指要》,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版(2007、2008年被河南省三门峡市审定为全市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2008年被河北省唐山市审定为全市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
主编:《高考志愿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出版社,2006年5月版
主编:《新课程评价行动理念与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2008年被河北省秦皇岛市审定为全市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
主编:《大学生教育实习成长记录袋》(电子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执行主编:《高等师范院校新课程教育实习指导丛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丛书》包括12本:
1、韩立福执行主编,薛猛著:《中学语文教育实习行动策略》,2007年11月版。
2、韩立福执行主编,王晓辉等著:《中学数学教育实习行动策略》,2007年11月版。
3、韩立福执行主编,徐笑梅等著:《中学英语教育实习行动策略》,2007年11月版。
4、韩立福执行主编,项华著:《中学物理教育实习行动策略》,2007年11月版。
5、韩立福执行主编,刘克文著:《中学化学教育实习行动策略》,2007年11月版。
6、韩立福执行主编,郭友编著:《中学生物教育实习行动策略》,2007年11月版。
7、韩立福执行主编,赵克礼等著:《中学历史教育实习行动策略》,2007年11月版。
8、韩立福执行主编,袁孝亭等著:《中学地理教育实习行动策略》,2007年11月版。
9、韩立福执行主编,车广吉等著:《中学政治教育实习行动策略》,2007年11月版。
10、韩立福执行主编,尹爱青等著:《中学音乐教育实习行动策略》,2007年11月版。
11、韩立福执行主编,贾齐等著:《中学体育教育实习行动策略》,2007年11月版。
12、韩立福执行主编,高明等著:《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行动策略》,2007年11月版。
专著:《有效备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备课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2009年被吉林省教育厅审定为全省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
专著:《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2009年被吉林省教育厅审定为全省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
专著:《有效评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评课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2009年被吉林省教育厅审定为全省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
专著:《新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与策略——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成功案例》(小学版),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成功案例》(中学版),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专著:《新课程理念下质性评价中的量化方法》(正在联系出版)。
专著:《韩立福:有效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由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织出版,是“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丛书之一)。
主编:《教师教育观念深度转型:由认识走向行动》,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
主编:《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由勤奋讲授走向智慧导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
副主编:《追求卓越、对话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专著:《教师导学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
专著:《新课程理念下质性评价中的量化方法》(正在联系出版)。
2. 刘视湘发表文章
刘视湘在学术研究领域贡献丰富,她的研究成果涉及多个教育和心理领域。以下是一些她的主要论文摘要:
1. 在1992年的《中美教育问题研讨会论文集》中,她与郑日昌合作发表了关于中学生职业指导的研究,探讨了相关理论和实践(235-239页)。
2. 2001年,何建新与刘视湘合作的《消费者生活形态研究》被收录在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的大会论文集中,讨论了消费行为的新趋势(150-155页)。
3. 刘视湘与郑日昌共同完成了职业评定量表(VIESA)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发表在《心理发展与教育》上,对职业评估工具的标准化提出了深入探讨(第17期,47-51页)。
4. 他们还合作修订和编制了职业兴趣量表SDS-R,并在樊富珉主编的学术会议上展示(226-234页)。
5. 在2001年,他们对西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理论及其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50-54页)。
刘视湘与洪炜合作,关注绩效评估与职业指导,发表了关于国外绩效评估研究的文章(2001年,38-39页)。她还与洪炜及刘丽景合作,对职业指导进行了全面回顾(2002年,17-19页)。
关于职业兴趣的研究,刘视湘与洪炜探讨了其历史和未来发展(2003年,57-59页)。此外,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涉及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心理测评,包括气质问卷的编制(2005-2008年)。
刘视湘、郑日昌和赵亚男等人的小学生气质问卷,以及郑日昌、高翔和刘视湘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量表,都在《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期刊上发表(2008-2009年)。
刘视湘和皮美清、张小英合作,对小学生道德判断的研究也得到了关注(2009年),戴必兵、李娟和刘视湘则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分享了韧性量表的编制成果(2011年)。
刘视湘的这些研究为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3. 郭成的学术论文:
2015年
国外数感研究评析及启示(霍雨佳,郭成,杨新荣)。《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2期。
2014年
工作重塑: 获得意义性工作及个人成长的新途径*(赵小云,郭 成)。《心理科学》,2014,37(1)
中小学教师自主水平的调查研究(唐海朋,郭 成,程 平,李振兴)。《教育学报》2014年第2期。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发展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郭成,唐海鹏,孟晓磊,李振兴)。《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2013年
青少年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自我 人格的关系(赵小云,郭 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年,第31卷,第3 期。
课堂情境中的合作创造力评估及其困境(王欢,郭 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年第9期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卢慕雪、郭成)。《心理科学进展》2013(2);
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与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胡韬,郭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论青少年的学业自我及其教育培养(赵小云,郭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4);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状况及其相关研究(胡韬,郭成,刘敏),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01);
中学生的学业自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赵小云,郭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3 (01);
2012年
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刘杨,郭成),中国健康教育 2012(10);
中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学业成就:学业自我的中介作用 (赵小云,郭成),心理研究 2012(05);
贵阳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分析(胡韬,李建年,郭成),中国学校卫生2012(09);
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双语教育的实践和反思(李艳,伍思翰,郭成),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5);
浅论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双语教育(李艳,张虹,伍思翰,郭成,刘衍玲),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05);
中小学教师教学审美能力对其心理素质的影响(郭芳,郭成,罗琴),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04);
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赵占锋,郭倩,马娟,郭成),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03);
土家、苗、侗、藏族高中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对策(赵小云,郭成), 心理科学 2012(02);
班级团体辅导的应用探析(谷萌,郭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06);
国内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郭成,阳红),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02);
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毛文娟,高淳海,郭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2(03);
被洞悉错觉的综述研究(毛文娟,郭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02);
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学业成就归因方式相关研究 (李丹萍,郭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2);
自我肯定对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吴镝,郭成,冉红琼),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teachers in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intervention programs.(HaoLei,ChengGuo*, YanlingLiu*),Health, V4, N12, 2012.
2011年
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量表的编制(郭成;赵小云;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2);
农村中学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关系(梁丽;方可;周章毅;郭成),中国公共卫生 2011(12) ;
校本研修与教师多元发展 赵占锋;马娟;曾蓉;郭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12);
团辅班会课在中小学的应用探析(伍思翰;李翔;郭成;刘衍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23) ;
不同作业环境下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特点(王立菲;郭成;冯正直;彭文胜),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22);
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研究述评(魏晓燕;王扬;郭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1);
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对西南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的影响(张虹;秦安兰;郭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感召及其相关研究(赵小云;郭成),心理科学进展 2011(11);
重庆某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彭霞;王鑫强;郭成),中国学校卫生 2011(09) ;
青少年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研究展望(周海霞;郭成),比较教育研究 2011(09);
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审美陶冶模式探析(胡韬;郭成), 安顺学院学报 2011(0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李翔;信忠义;郭成;刘衍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15);
心理剧干预对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比较研究(于小溪;郭成;杨玉帅),社会心理科学 2011(Z1);
高师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姚翠荣;郭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05) ;
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的研究(赵丽霞;张大均;郭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01);
人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述评(雷燕;高淳海;郭成),滨州学院学报 2011(01);
论语文阅读的内涵与理念(郭成;高淳海;郑雁鸣;王雁玲),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述评(吴岳;郭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2010年
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及教育对策(周海霞;郭成),中国电力教育 2010(34);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自尊的关系(姚晓琳;刘洪;郭成),中国学校卫生 2010(11);
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特征分析及建议(吴明霞;张大均;余林;郭成;陈旭),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学习拖延行为及教育对策(经承凤;郭成),中国电力教育 2010(31);
论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维——自主对话教学(高淳海;雷燕;王雁玲;郭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0(10);
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学业自我与学业求助的关系(赵小云;郭成;谭顶良),心理学探新 2010(05) ;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赵小云;郭成),心理科学进展 2010(09);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对学业自我的影响(赵小云;郭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0(07);
中度抑郁症状大学生音乐审美欣赏干预的个案研究(周巧;郭成;张大均),中国特殊教育 2010(06);
自我调控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姚晓琳;郭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04) ;
青少年情感自主研究综述(何凤雪;青秋蓉;郭成),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
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培养策略探析(李方、郭成),《学园》2010.9;
2009年
建构教育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之间的联系(王晶;郭成;廖礼惠),上海教育科研 2009(11) ;
语文阅读学习的价值分析(高淳海;郑雁鸣;王雁玲;郭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9(11) ;
中学生负面学业自我概念内涵的探析及研究展望(梁丽;郭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10) ;
学业拖延概念与测量的研究综述(易雯静;吴明霞;郭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S1);
青少年学业情绪研究综述(李磊;郭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假设检验思维策略的研究述评(刘青;郭成),宜宾学院学报 2009(04);
免费师范生主观幸福感和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秦攀博;郭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测量(吴明霞;张大均;陈旭;余林;郭成),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01) ;
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的编制(王立菲、郭成、冯正直、杨国渝、刘云波),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4);
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王立菲、郭成、张俐、李敏、冯正直),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 (8);
论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评价(赵小云;郭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9(01) pp.36-39;
2008年
教育领域中的自我控制研究进展(田莲;郭成),教学与管理 2008(33) pp.5-6 ;
国内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的现状及启示(秦攀博;郭成),河西学院学报 2008(04) pp.91-94;
独生子女心理研究述评(王立菲;郭成),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7) pp.86-87;
试论中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及其干预(赵小云;郭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8(02) pp.28-32;
教学心理学发展的动因及其走向(梁丽;郭成;张大均),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pp.77-81;
行为主义在教学情境中的应用(王立菲;郭成;陈建中),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5) pp.50-51;
试论亲子冲突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何晓燕;郭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pp.9-13;
教师人格研究及其对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启示(边仕英;郭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pp.118-121;
我国留守儿童焦虑与孤独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邓自鑫、郭成、王金花)。《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9);
心理测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邓自鑫、吴明霞、郭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007年
儿童游戏治疗理论及应用(杨满云;刘衍玲;郭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7(12) pp.44-47; 儿童美育的心理功能(何丽;郭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10) pp.15-17;
高中生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周仁会;王钢;郭成),中国学校卫生2007(09) pp.28-29+31;
重庆市农民工子女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胡韬;郭成), 中国学校卫生 2007(08) pp.79-80;
论现代学习理论的整合(王海霞;郭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08) pp.23-25+34;
中学生学业自我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梁丽;郭成;王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6) pp.59-63 ;
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杨国愉;龚德英;张大均;郭成),高等教育研究 2007(05) pp.87-93;
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及其衔接教育(张利;郭成;魏玲;金春寒),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17) pp.84-86;
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田莲;郭成;江洪),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pp.147-151;
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教育建议(郭成;郭峰),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02) pp.78-80;
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张大均;王金良;郭成),高等教育研究 2007(02) pp.89-93+113;
传销组织精神控制模式探析(汤万杰;郭成),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pp.66-69;
自我设限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策(郭成;黄爽),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pp.144-148;
2006年
策略性知识的学与教(金春寒;郭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10) pp.11-12+47;
小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 (刘衍玲;张大均;郭成),中国特殊教育 2006(09) pp.70-74;
美国高中班级分流与我国教育改革(卿凌;郭成),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08) pp.56-58;
国外阅读治疗的研究及其应用(李谷静;郭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pp.9-14;
高中生师生关系、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何晓燕;张雳;郭成;郭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pp.158-163;
民族心理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刘冬威、郭成、张大均),《上海教育科研》2006,218(1);
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郭成、何晓燕、张大均),《心理科学》2006,29(1);
2005年
高中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郭成;阴山燕;赵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pp.67-70;
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评(郭成、阴山燕、张冀),《心理科学》,2005,28(4);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比较(郭峰,郭成,李西营),《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
高中生应对方式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阴山燕郭成边仕英赵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19(5);
美育对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吕新强、郭成),《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28);
2004年
元认知训练对不同认知方式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影响(郭成、张大均),《心理科学》,2004;27(2);
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条件与策略(郭成、徐燕刚、张大均),《中国教育学刊》,2004.2;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设计与操作(郭成),《课程·教材·教法》,2004.6;
西方童话与中国神话中人物的人格特征研究(杨健、郭成),《心理科学》,2004;27(4);
中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陈红、黄希庭、郭成),《心理科学》2004;27(4);
元认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影响(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英语教学审美化对初中生英语能力的影响(郭成、梁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女中学生人格特点与教育对策(郭成、陈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0(3);
教师职业角色组合变化及角色压力调适(吴明霞、张大均、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张大均、刘衍玲、郭成),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现代教学评价的新拓展(周巧、郭成),教学研究2004(3);
2002年
中学生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陈红、黄希庭、郭成),心理科学,2002;25(5):520-523;
2001年
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2)75-80
女中学生学习心理素质与教育对策(陈红、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5)77-81.
2000年
探索教学心理规律,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张大均、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
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测量评价
测量: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史蒂文斯)
教育测量
考试与测验
考试与测验存在一些差异
测验的范围较广,如心理测验,各种常识测验,时事小测验等。而考试一般指用于比较正式场合下的测验,比如说高考、自学考试等。有时二者可以互相等同,如既可说学年测验又可说学年考试,有些场合二者又不可替代,如高考不可说高测,心理测验不能称为心理考试等。
测验的目标一经确定,测验的内容—般变化在一定的范围,且测验可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使用,逐步达到标准化过程,而考试则是目的性较强,会受时间、目的、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且考试的标准化较难达到。
教育测量的基本问题(续) 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原则
第一,教育评价对评价而言,是一个属概念,因此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必须把它放在高一个层次的种概念的性质之中。
第二,教育评价是评价中的一类,除此之外,还有社会评价、经济评价、技术评价等等.因此,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必须揭示它与其他类评价在对象、内容等方面的特点或特殊性。‘
第三,教育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它不仅运用判断这一思维形式,也运用概念、推理等思维形式.而且也是一个具有自身结构的理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要涵盖教育评价结构的主要内容。
第四,教育评价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因此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要反映评价对象的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价值意义以及评价的功能意义
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主客体价值关系、价值实现过程、结果及其意义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揭示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目标的价值意义。
教育评价概念的特点
第一,肯定了教育评价是以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主客体及其价值关系的认识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以认识教育活动或行为中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的事实为前提的。
第二,指出了教育评价活动虽然不同于对事实的认识活动,但其本质上是一种认雹或识活动、一种思想建空昌构活动
第三,揭示了教育评价活动的基本结构,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对象)、评价标准(需要和目标)
第四,涵盖了教育活动或行为的全过程,既包括了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或行为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又包括了对教育活动或行为结果的评价,即总结性评价。
第五,囊括了教育评价活动的主要内容。教斗肆扒育评价活动既包括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事实的认识,也包括教育活动或行为中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及其实现过程、结果的认识,还包括对评价功能意义的认识 联系:
教育测量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规则,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状态和价值的判断,这一判断是以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为前提的,没有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就不会有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要在教育测量所获得的客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区别
第一,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纯属于对事物客观存在真理性的认识。而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现象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是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关系的认识 。
第二,教育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而教育评价则具有两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观性 。
第三,测量的任务是对事物的量的认识 ,而评价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人的意识对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它反映的是活动的过程和终点,又是新的实践活动的起点。
1904年以前(教育测量的萌芽期)
中国的科举制(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
科举制的特征:逐级考核、制度完备、考场严格、命题规范
科举制的考核方法:口试、贴经、墨义、策间、诗赋
产生在中国、发展在西方
美国贺拉斯曼1845年将“笔试”引入美国
英国费舍在1864年《作业量表集》
美国赖斯在1897年的《拼字实验》
美国桑代克的巨著《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问世。标志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测量理论的诞生。
桑代克在这本巨著中提出: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存在,总存在于数量之中
麦克尔提出:任何东西,存在于数量中的,都可以被测量
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凡存在的东西必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这两句话,看成是构成一切测验和量化评价的公理。
1909年,桑代克根据“等距原理”发明了编制量表的单位,编制了标准化的测验量表。
1915---1930年教育测量的兴盛期
在桑代克的影响下,教育测量的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
测验品种有算术测验、书法测验、学科测验、智力测验、个性测验、兴趣测验等,在数量上已有3000多种
标准化测验的问世
批判的原因是什么?
对教育测量批判的原因
教育测量虽然能使教育成就定量化、客观化、标准化;但毕竟不能测量出人的学力和人格的全部内容。
第一次大战以后,人们的教育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在将教育看成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而人的全面的重要因素如:社会道德、人的情绪态度、动机 兴趣、鉴赏力等是不能光靠测量的。
对教育测量批判的原因
教育测量存在的弊端
为测量而测量,盲目追求量化,忽视教育服务对象的整体目标与价值。
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只有心理学、统计学和测量学,而没有教育学原理。
教育评价产生的社会背景
1929—1933年席卷美国、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
社会与教育危机四起
生产过剩、工厂倒闭、工人下岗
学校因经济不景气,部分学校关闭,有些学校的班级减少。
整个社会和教育皆处于反省之中
教育评价产生的社会背景
1930年美国有25%的失业,青年近乎100%找不到工作,1910年14—17岁的青年17%上大学,而到1930年上升到51%。
有相当一部分人上高中并不想上大学,而当时的美国高中设课就是为了上大学服务的,为此中学设课与失业青年的需求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教育评价的起源
美国进步主义联盟负责人艾钦于1933—1940年领导了中学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其中课程评价委员会由俄亥俄州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主持,这就是美国教育历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也是教育评价问世的开始。
八年研究的内容
泰勒教授选了30所参加实验的高中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了4年中学、4年大学学习的追踪研究,历时“八年”,这也是“八年”研究的由来。
八年研究的内容
当时选进步学校和和传统学校学生各1475人,按性别、年龄、种族、学业能力倾向、家庭、社会环境、职业兴趣和嗜好等基本原则进行一一配对,进行比较。
八年研究的内容
评价是八年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泰勒认为课程计划和编制必须回答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应帮助学生达到什么目标?
2、为达到目标应帮助学生学习那些预期的知识?
3、怎样组织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效最大?
4、怎样评价教学方案?
八年研究的内容
结果发现
来自实验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每年获学术性荣誉略多;
具有更强的理智、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思维更精密、更系统、更客观;
对教育的意义有更清晰的看法;
对新情况有更强的应变能力;
具有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更多的参加有组织的学习团体;
获得非学术的荣誉更多些;
对职业的选择有更好的定向;
更积极的关注全国和全世界的事物。
新旧课程比较结论
教育评价的问世
八年研究后泰勒等人的研究结论是:
旧课程及其教育测验是教科书主义,测验内容只是要求学生记诵教材中的知识,是片面的,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
泰勒提出: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两条相互依存的原理,即课程编制原理和评价活动原理,也就是泰勒原理
教育评价的创始人—泰勒
在八年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教育评价
这个报告被称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
宣布了教育评价的诞生
给出了教育评价的原理、方法和手段
奠定了泰勒---教育评价之父的地位
同时也迎来了美国教育史上“泰勒时期的到来”
评价的发展
1940—1957年教育评价的平稳期
特点:
教育评价的理论在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
布鲁姆完成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评价活动没有普及
评价的发展
这与当时美国的历史背景有关,二战后,美国处于“筹划与享受生活的时代”。
社会对教育的发展很少提出新的要求。
评价的发展
1957—1972批判泰勒模式时期
特点:
1957年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
引发美国对教育的不满
开始批判泰勒教育模式
评价的发展
1972----现在 专业化时期
特点:
高等学校出现了许多教育评价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专业点
各类教育评价研究中心纷纷建立
如:美国有西密执安大学评价中心、洛杉矶加里福尼亚大学研究中心等
教育评价专著、杂志大量出版
如:《评价研究》《评价评论》《评价信息》等
五、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教育测量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教育测量的政治性得到强化
教育测量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教育测量的理论得到飞跃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测验的效率
测验的统计模型为教育测量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更加重视测量结果的解释
教育测量内容的发展
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评价方法由注重相对评价转向重视绝对评价
重视教育目标研究
教育评价研究中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
越来越重视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和被评价者的参与
越来越重视元评价
越来越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全面解释和慎重处理
思考题
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
2、简述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
3、八年研究的内容及对教育评价的意义
4、简述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5. 你看过最Low的杂志是什么
《课外阅读》就是这个名字,整本杂志都是摘录文章,文章前后逻辑不通,鸡汤满满,打着青少年阅读的定位,没有任何启迪少年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
6.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测量与评价
教育测量是根据法则赋予事物数量的过程,如史蒂文斯的理论,它通过考试与测验来衡量,尽管两者有时可通用,但测验范围广泛,如心理测验和常识测验,而考试通常指正式场合下的测验,如高考。测验有标准化过程,而考试受目的、时间等因素影响,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教育评价是认识活动,通过对教育活动价值关系的认识,揭示其内涵。评价分为教育评价与社会、经济、技术等其他类型的评价,涉及对象、内容和结构,并关注评价对象的价值意义及功能。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密切,测量是评价的基础,评价依赖于测量结果,但测量侧重于数量化,评价则需结合主观判断和价值判断。例如,中国科举制的考核方法,以及西方教育测量的兴起和发展,如桑代克的理论和标准化测验的诞生。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区别在于测量的客观性与评价的主观价值判断,以及测量侧重于量的认识,评价涵盖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教育评价在社会背景如经济危机和教育目标转变中发展,从泰勒的“八年研究”开始,逐渐重视全面教育目标和评价方法的创新。
当前,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发展趋势包括强化政治性、重心转移、理论飞跃、技术进步,以及评价方法和理念的更新,如重视绝对评价、元评价和全面解释。思考题涉及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关系、八年研究的意义以及发展趋势。
(6)教育测量与评价杂志扩展阅读
《教育测量与评价》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8年7月1日创刊,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该刊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省教育考试院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43-1482/G4,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1536,邮发代号42-353,大16开,64页。分为理论版和高考版。
7. 上师大理数学院的“学科教学”究竟是考什么呢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那么上师大理数学院的“学科教学”究竟是考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1.上海师范大学学校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已进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的高校行列,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18个专业学位类别。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1个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5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学校现有各类研究生近9000人。
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对外交流合作广泛。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以帆含碰及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学校与全球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2、“学科教学(数学)”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老键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目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数学教材开发、数学认知研究、数学课程与教材比较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比较、数学学习评价、数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等。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现代教育技术》、《数学史研究》、《数学教育学报》、《外国中小学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中国教育学刊》等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曾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主要国家高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的研发,主持或参与多项教育部与上海市的教育研究及课程改革项目。曾主编、参编上海市中学数学教材。学院主办的《中学数学教学》杂志已创刊40年,本方向的研究生导师承担该杂志的编辑、组稿、审稿等工作。
近十年来,该学科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严格的考核方法。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数学史》、《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教材开发研究》、《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数学教育科研方法》、《数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等。
本学科学制为两年,第一学年的主要任务是理论学习,完成所需学分,第二学年将去中学进行半年以上的教育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学校有中学教育实习基地学校60多所,有研究生高端教育实习基地学校6所。研究生除去上述学校参加教育实习外,每年有一批学生将去海外参加教育实践活动。
本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毕业生的90%以上在上海就业,主要在上海的基础教育学校工作,少部分毕业生在教育科研机构、教师进修机构、出版社和其他事业单位从事教育科研工作。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签约率保持在95%以上。
本硕士点目前的负责人为陆新生副教授,主要导师有丁玮教授、张伟平副教授、管艳副教授等,同时邀请本校教育学院黄友初教授、黄兴丰副教授、贺真真副教授兼任本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学位点依托上海师范大学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聘请数学系内10多位对数学教育有独到研究的数学教授兼任学位点硕士生导师。另外学院还聘请中学数学教育界王海平、王国江、李秋明、曹建华、穆晓炯、陈振华、徐俭、邓本标等30多位态谈名师担任本方向的校外硕士生导师。
3、“学科教学(物理)”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上海师范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自1996年开始招收物理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并于1996年正式获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物理考试评价研究等。
中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包括基础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科学课程教学研究方法;科学课程的整合研究和案例设计,科学课程评价研究等。集中研究实践中难点,即科学课程的整合问题,对如何解决科学课程拼盘式的大综合教学的困局,提出了建设性的教学改革建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案例设计等。主要研究成果《科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案例探索》是北京大学出版社“12五”重点出版项目,已经于2012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材奖。
近十年来,该学科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制定并严格执行考核方法。本专业硕士生在全国各类竞技大赛中钧取得较优异的成绩,均顺利按时毕业,毕业论文均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毕业生大部分在上海市工作主要在中学、教育科研机构、教师进修机构、出版社和其他事业单位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本硕士点目前的负责人为冯杰教授。主要导师有冯杰博士、郭长江博士、涂泓博士、方伟博士,赵振宇博士后、岳晓婷博士、胡志娟博士、刘爱云博士、秦晓梅博士后、胡古今教授、林方婷教授等。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