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有三类,分写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1、儒家思想:儒家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2、墨家思想: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3、道家思想: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贰』 简述中国古代、现代幼儿教育思想。
(1)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①“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陶行知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幼儿教育。这是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与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
②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他认为,建设中国式的幼稚园,应使幼稚园适应中国的国情,城区需要幼稚园,农村也需要幼稚园。
③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④教育内容:亲近自然、虚心好学、孝顺父母、养成好习惯、勤读、善于学习等。
⑤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⑥开办师资培训,使幼稚园教师具有: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身作则的精神,不断开拓、勇于创造的精神。
(2)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①基本教育思想: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②幼稚园课程:包括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及种种经验。
③幼稚园教材:幼稚园的教材应取材于儿童的生活,而且要适应社会生活,能充实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在脑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热爱劳动,互相合作并有自理能力。
④幼稚园教学法:一是教、学、做合一;二是教材与教法融为一体;三是自由自动教学。
(3)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①教育思想:他认为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并反复强调幼稚教育不仅是一种正式的教育,而且是人生的一种最基础的教育。
②教育方法:陈鹤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几个特点,那就是儿童有“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儿童是易暗示的”。因此,他要求教师要以“做”为主,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③教育内容:陈鹤琴认为,要根据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陈鹤琴制定了幼稚园教育内容:儿童的健康活动、儿童的社会活动、儿童的科学活动、儿童的艺术活动、儿童的文学活动。
『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哪些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啊,就像是三位老朋友,各有各的独到之处,咱们来一一看看:
儒家思想:
- 儒家觉得啊,大家生来其实都差不多,那些不一样的地方,都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所以他们特别看重后天的教育,觉得不管你是谁,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是“有教无类”。
墨家思想:
- 墨家这位老兄呢,以墨翟为代表,他和儒家在当时可是齐名的大咖。墨翟讲究“兼爱”和“非攻”,他不仅看重爱和和平,还特别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哦对了,他还很看重技术的传习,觉得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学问。
道家思想:
- 道家就比较逍遥自在了,他们主张回归自然,觉得人的本性就是最美好的,一切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在他们看来,不需要过多的干涉和教导,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天性去成长,就是最好的方式啦。
看,这就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三大流派,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智慧。
『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以其独特的人性化、实践性和包容性而著称。
1. "天人合一"的人性化思想
古代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达了人的自强不息与宇宙自然规律相一致的理念。孟子提出的“内省”和“反身”的心性修养理论,宋明理学家对“知性”与“天理”的重视,都体现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究。
2. 培养圣贤之人的教育境界
传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克己复礼、兼济天下的圣贤之人。如《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儒家思想家们所追求的“孔颜乐处”,以及道德培养成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
3. 因材施教与启发式教学
古代教育家们如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提出的积极引导和开导代替“牵”、“抑”的教学方法。
4.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育强调学思并重,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孟子对“思”的强调,朱熹的“力行”、“知行相须互发”,王守仁的“事上磨练”,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
5. 董仲舒、朱熹、王守仁、黄宗羲、陆九渊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提出“必仁且智”、“美道慎行”,朱熹提出“格物致之”、“居敬持志”,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各得其心”,黄宗羲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陆九渊提出“切己自反”、“发明本心”。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强调启发人的内心自觉,重视实践与思考的结合,以及培养具有道德和智慧的人才。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