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12日晚上七点半,我准时收看了祖庆老师《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 之二: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听课的过程中,干货是一个接一个砸来,令我兴奋不已。
张老师这讲课分为三部分:经典的重新发现;小说教学设计的四个维度;文本细读的几个窍门及推荐几本参考书。
一、经典的重新发现
当前时代是阅读碎片化时代,经典缺席,教材整体质量的低劣,让我们共同呼唤经典的回归!
因为经典在每个人生命成长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什么是经典?张老师告诉我们:
1.经典是第一次读就像读了好多次的作品
2.经典是我们正在重读而不是我们正要读的作品
3.经典是读了好多次仍然像读第一次的作品
老师还说,意大利作家伊洛塔·卡尔维诺的小说写得极其精彩,值得拿来读一读。
1.经典的重新发现
祖庆老师以《穷人》为例,讲了经典的重新发现。
文本溯源,最早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叙事诗 创作了《可怜的人》,后来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把它改成了小说《穷人》,著名翻译家草婴翻译,我们就欣赏到了一部经典之作。
2.文本细读
进行诗文特征对比。
诗歌《可怜的人们》情感浓烈,多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的态度与感情。
小说《穷人》情感深沉含蓄,借助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推进故事情节。
不同的写法,具有不同的效果!
3、第一 段 关 注点一:环境对比描写和室内景物描写的高超艺术。
作家笔墨节省,房间里的其他东西都略去了,他紧紧围绕温暖而温暖而舒适仅仅对四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关注点二:孩子们安静睡着和桑那心惊肉跳的对比。
安静地睡着与感到心惊肉跳的强烈对比。
第三段:关注 “ 睡觉还早 ” 。这句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人对话明明已经一点多了,明明睡觉不早,桑娜为什么说“睡觉还早”呢?只因为穷得揭不开锅,生活所迫。“ 睡觉还早 ”这四个字会让文本教学亮了起来。
温暖舒适与潮湿阴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都是因为人的生死。
“对着门的一张床”透露出:西蒙家家徒四壁。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睡得正香”是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催人泪下,这是托尔斯泰写作的高明之处。
第七段,关注死去的西蒙
两人不同的沉默的心里内容不同,“沉默”背后的东西更值得回味。
《穷人》一课可以教哪些内容呢?祖庆老师说,先做加法。
1.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和其他课文介绍;
2. 托尔斯泰生平及主要作品、写作风格简介;
3. 认读并解释词语:呼啸、搁板、黧黑、忐忑不安、熬、挠等;
4.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5. 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环境、心理、对话描写;
6 .用视频展现暴风雨袭击海面的情景;借助插图说明室内温暖与舒适;
7. 品读心理描写中每一处省略了什么?
8. 找出人物对话朗读,并体会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
9. 深度理解:自己原来有五个孩子,再抱来两个孩子,桑娜一家人以后怎么生活?
10. 结尾探究:小说似完未完,戛然而止,为什么这样写?
11. 小说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为什么却以 “ 穷人 ” 为题?
12. 读写结合:西蒙临死前,会想写什么?适当运用省略号,表达内心活动;
13. . 拓展延伸:补充列 夫 · 托 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14. 将雨果的同名诗 《 可怜的人们 》 进行互文阅读。
在有限的2-3节课里,应做减法,做整合。
《穷人》一课必须教哪些内容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课堂容量托尔斯泰生平及主要作品、写作风格简介;(简化处理)
认读并解释词语:呼啸、搁板、黧黑、忐忑不安、熬、挠等;(高年级,不作为单独环节安排)
拓展延伸:补充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完全没有必要)
互文阅读,将雨果的同名诗《可怜的人们》进行互文阅读。(超出理解力,没有必要)
(二)文本写作特色与言语个性(指向于“语用”)
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环境、心理、对话描写;(表现手法,要!)
找出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语句,关注省略号和感叹号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细
细品读,体会桑娜的内心世界;(表现手法,要!)
小说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为什么却以“穷人”为题?(写作特色,非常重要!)
西蒙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适当运用省略号,表达内心活动。(指向迁移运用,丰满文本内容)好的设计会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三)课标对该年段的基本要求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等感受。
——节选自《2011版新课程准》第三学段内容与目标
小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要!)
哪些内容可以不教或整合了教?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和其他课文介绍(不教);
用视频展现暴风雨袭击海面的情景;借助插图说明室内温暖与舒适(不教);
结尾探究:小说似完未完,戛然而止,为什么这样写?(整合到课外作业中去)
拓展延伸:补充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不教);
接下来,张老师给我们呈现了《穷人》怎么教。
一、课前谈话(创造话题)
1、出示图片,认识这个人吗?(莫言、张艺谋)他们都有“创造”的特点。
2、出示雨果和托尔斯泰,他们有什么关系?
(维克多·雨果 雨果写了叙事诗 《 可怜的人们 》列夫·托尔斯泰把它改写
了小说 《 穷人 》)
二、探究文本
1、文章有几个穷人?
2、梳理人物情节(教方法)
3、整篇文章没有“ 穷 ”字哪些地方写 “ 穷 ” ?怎么写 “ 穷 ” ?
(归纳: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渔夫家的穷。
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忐忑 小屋 临死
省略号都省略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写省略号后面的东西?(神来之笔)
对比词语,理解作者写作的高超艺术。
西蒙曾经想抓住什么?(心理描写)
海明威说:“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总结:用心创造经典 创造经典……(推荐阅读)
接下来,祖庆老师用几张可爱猪的轻松图片:渴望爱情的猪终于走进了结婚礼堂,但最终逃脱不掉被宰的命运,最后变成了猪脚耳朵、大肠、尾巴、猪心......完整的一篇文章就是一头猪,朱老师应该是杀猪人,看小朋友适合吃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不适合吃,可以吃的做成美味食品老师应该学会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阅读教学干什么?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一直做着非本体教学内容,一直围绕内容做文章,其实我们应该带着孩子去认知遣词造句规律,发现表达方法,创设语用情境实践,最后迁移,情感、审美、价值观则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我们应该做有关语文本体性的内容,关注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要带着孩子们踏踏实实地学语文的东西,学习语文。
二、经典小说教学的主要维度
1.人物形象。
以《猴王出世》为例:
第一板块:默读,梳理故事情节(15分钟)(内容)
①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②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属猴子,有多少?
第二板块:批注,探究领袖气质(发散思维)
师:“这么多猴子中,为何单单石猴成为了王?”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石猴的领导能力,表现在哪些地方?划出相应句子,在旁边批注关键词。阅读,就是发现。(学生浏览课文,找句子,写感受, 约 5 分钟。)
不需思考10秒就举手,让老师和优秀生回答,其他同学长期坐在陪读席上无所事事。所以要让每个孩子与文本对话,课堂要松弛有度,不要太满,不要太喧闹,要给合适的思维支架,要以少胜多,要此时无声胜有声。5分钟思考后要先小组分享:思维导图上在圆圈里写上关键词。
生 :我从 “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 读出他活动能力强。
师:你发现了什么?(动+名、节奏美、朗朗上口)
生 :我从 “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读出 了他的 人际关系好。师:有节奏感。
生 :他 “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 ,可以看出他 适应能力强。
(对仗)从内容到为什么这么写?才能触动语文活动的内核。
......
用自己的方式读出石猴,可用评书
第三板块:统整,提炼石猴品质(统整思维)
师:如果让你在黑板上只选三点,你认为石猴之所以为王的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小组讨论,按重要性,依次标出1、2、3,并想一想这样标序的理由。(人物品质抓大放小,抓突出的品质)
如教《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没必要将每一个词语逐一解释,应该深究她说的话,做的事。
初读: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王熙凤?(漂亮 泼辣 放诞无理 热情关心人 豪爽 能说会道……)
再读 再读 再读
热情? 爱炫耀? 讨好贾母?关心人?
细读后:虚伪 会拍马屁 表里不一 阿谀奉承 爱慕虚荣有野心……
不同的人对王熙凤的评价是不一样的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
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兴儿眼中的王熙凤
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长大了以后再细读,发现一个立体的王熙凤。
小说教学的主要维度
1. 人物形象《猴王出世》《王熙凤初见林黛玉》
2. 故事情节 《桥》(一段话一句话,为什么这样写?)《一件运动衫》(结尾)《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什么第四次才猜着了?
3. 环境描写 《祖父的园子》(花园样样都有,园子里很自由,用意何在呢?)(下节课重点讲)老板说的话语无伦次、喋喋不休,为什么这样写?)
4. 言语风格《金钱的魔力》((下节课重点讲)
三、文本细读的几个窍门
(1)抓矛盾处 (睡觉还早、对着门的一张床)
(2)抓反复处(文眼) (忐忑不安、喋喋不休、“我进去,我进去” )
(3)抓细微处 (温暖而舒适、武松的哨棒)
教学设计六字诀
1.多——少——无。年轻教师教案应该写详细些;有了几年经验的老师可以写简案,不要太长,不超过500字进行粗放式经营;有了十几年经验的老师可以只做PPT上课,不牵着学生走,这样很有可能上出非常灵动的课。
2.学——仿——创。每个教师成长之路总要经历学习、模仿和创新的过程。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
目中有文(与众不同之处?)
心中有课(反复琢磨)
手中有法(多预设几套方案)
推荐几本和文本解读及教学实录相关的书
1. 《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 上 下)闫学
2. 《 如是我读 》( 陈日亮)
3. 《 叶嘉莹讲诗词 》 系列
4. 《 诗词例话 》《 古代诗词三十讲 》《 小说例话 》( 周振甫)
5. 《 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 》 詹丹
6. 《 名作重读 》《 名作细读 》《 解读语文 》( 孙绍振、钱理群 、王富仁)
7. 《 文学的祖国 》( 薛忆沩)
8. 《写满字的房间》(毕飞宇)
9. 支玉恒 、于永正、薛法根等人的教学实录
10.《名作欣赏》(杂志)
这一讲留给我最深刻的就是:文本解读的功夫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能力。我们要教给学生本体性的内容,要让学生多与文本对话。一节课不要安排得太满、太喧闹。老师能教给学生的是自己,所以要经常地阅读、学习、实践和反思,让自己不断迈上新台阶,练就火眼金睛,练得真功夫,才能透过开满鲜花的文字,去触摸文字后面的作者的文心,才能发现更好的自己。
② 怎样读临死前的严监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儒林外史》,导入
1、《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选自《儒林外史》。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临”“监”两字的字形。
3、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解释,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想想这个片段主要讲了谁?(严监生)他怎么样了?(将死了)临死前的他做了什么?(伸出了两个指头)
1、交流反馈。
2、谁能连起来讲一讲。
三、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刚才同学们讲得很好。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严监生其人。老师找到了他的档案,一起来看看。严监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他的家境如何呢?
《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你了解到他家境怎么样?(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十多万两值现在的多少钱,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万元的人民币吧!他连平时买点猪肉都舍不得,他觉得他浪费的是什么?(是银子、生命)。
2、可惜这个有钱的人即将死了,哪些地方写出他将死了?
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是不是还有话要说?那他还能说吗?于是他就……(伸着两个指头)
这两个指头代表着什么?你明白吗?(两茎灯草)
看着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手指,来送终的诸亲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测?
当听到大侄子这样的猜测是 ,严监生非常的 。
当二侄子说到“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
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切、心急火燎)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读懂他啊,此时的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他的内心只有(绝望),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生一起读
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来当一回严监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
你们呀!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
当赵氏走去挑掉一茎灯草时——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过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简介《儒林外史》
1、出示古诗:示儿
这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临终前他最牵挂的是什么?
(反思:由于学生对首古诗不是很熟悉,一部分学生只会背,对诗意不是很理解。设计此环节的意图原本考虑到了既可以导入,又可以与严监生的吝啬做对比。然而事实上,作用并不是很大,而且也影响了本堂课任务的完成。)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是讲临死前的情形的。
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临”“监”两字的字形。
3、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儒”指的是读书人,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就称之为“儒林”。在这部小说里作家描写一批可笑可悲的读书人。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
4、今天我们就去了解其中的一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阅读提示。
5、从阅读提示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严监生的哪些信息?
6、严监生到底有多少钱?
出示: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严监生是个……(大富翁)
(从严监生的家境入手,了解他的富裕,为学习下文的极其吝啬做好铺垫。)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1、交流反馈。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 郎中 哥子 医家
两茎灯草 揩揩 挑掉
一声不倒一声 登时
指名读,正音。
* 文中称男孩子为 ,称中医的医生为 ,又叫 ,所有的亲戚,叫 。
* 再不回头 ,一声不倒一声: ,登时: 。
2、课文主要讲了谁?怎么样了?临死前的他是怎样的情形呢?
3、连起来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哪些地方在写严监生的病情十分严重?
*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 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奄奄一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2、然而,气息奄奄的严监生去总不得断气,这又是为哪般呢?
(是为了两茎灯草)
你怎么知道的?(两个指头)
就因为多点了一茎灯草,气若游丝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硬是不断气。而一茎灯草对于万贯家财的他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然而在严监生的眼里,他觉得这一茎灯草烧掉的就是他的银子,他的生命。
出示:《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看了这一段资料,严监生这人怎样?(吝啬,连猪肉也舍不得吃……)像这种爱财胜过性命的我们就叫他“吝啬鬼”。
(通过阅读补充资料,更加可以体会到严监生的吝啬。)
四、回读课文,学习写法
1、可惜这个有钱的人即将死了,哪些地方写出他将死了?
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是不是还有话要说?那他还能说吗?于是他就……(伸着两个指头)
这两个指头代表着什么?你明白吗?(两茎灯草)
2、引读交流:
1)看着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手指,来送终的诸亲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测?
当听到大侄子这样的猜测是 ,他的反应如何?
此时的严监生心里非常的 。
2)当二侄子说到“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
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切、心急火燎)
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严监生的心里是一次比一次焦急。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
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此处环节过于繁琐,造成了繁复的一问一答)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在我的主观意识中,感受最深的还是两个指头,因此,在课堂设计的时候,我把过多的环节都放在了吝啬之上,导致了一个重要环节——学习作者的写法环节任务未完成。这也是本堂课最大的败笔。其次,设计中我原本遵循着这样的课堂思路:简介《儒林外史》导入——初读感知,了解大意——感受人物特点——品味语言,然而预设不足,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课堂教学比较零碎,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本堂课中带着学生走进去,却没有走出来。第三,课堂中一问一答形式占的份量比较大。
由此,我想到了备课时对学生备的不够足。第一,原先《示儿》这首诗老教材中有,新教材中学生还未学过。也就是本来想拿来为课文学习服务的,没有起到作用。第二,教师在预设的时候,更应该想到的是在学生的眼中,他(她)可能会怎样理解?第三,林林总总的资料,这个也觉得重要,那个也觉得精彩,不懂得舍弃,也是一大毛病。第四,对于提问的方法,这绝对是个艺术。同样一个问题,提问的方法不同,直接导致了教学的效果。例如第四板块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严监生的吝啬表现在哪里?严监生吝啬的形象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我们的头脑之中。那么吴敬梓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作者是抓出什么来写的?(动作)哪几个部位的动作?(头、眼睛、手)严监生内心的感受和变化都是通过他的动作来反应的。就是这样的语言,能让我们的脑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一茎灯草不挑,两根手指不倒”的吝啬鬼形象。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之路尚漫长而又坎坷,如欲前行,还需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