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教育
形式化教育强调训练功能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性,而将知识传授视为次要。这种教育模式主要通过文法、语言和数学等学科,让学生进行记忆和逻辑思维训练,而忽视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校教育常常体现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
形式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系统化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虽然这种教育方式在某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它可能忽略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社会实践,导致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问题时缺乏应对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通常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记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形式化教育可能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
尽管形式化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形式化教育需要结合其他教育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校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形式化教育,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应对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难以应对各种挑战。
为了克服形式化教育的局限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学校教育也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贰』 什么是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区别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到19世纪;而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
形式教育,时间:17世纪,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理论基础: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的各种能力,如感觉、思维、记忆等等是彼此分别独立的实体,这些官能可以分别进行训练,提高能力以后,可以迁移到任何别的对象上去。
实质教育,时间: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代表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理论基础:实质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两派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了,形式教育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智力加以训练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智力发展依靠于知识的掌握,离开基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去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其效果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