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A. 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看,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
解析:
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这种剩余劳动的数量与社会中受教育和办教育的人口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前提和可能,而且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需要。不断满足社会和个人在文化教育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B. 社会变迁的教育与社会
关于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已有明确的认识。教育社会学者通常把两者的关系分为三类:从社会变迁对教育制度的影响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从教育导致人们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最终引发社会变迁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从教育对大多数社会变迁的影响而言,教育往往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社会变迁(尤其是剧烈的社会革命)会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制度的变革、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功能的变革等几乎都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在现代社会,社会任何方面的变化都会在教育方面留下痕迹。
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政治革新等方面。早在韦伯那里,就已指出了观念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形成于近代西欧,主要是因学校广泛传播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使社会成员具有了勤俭节约、自我奋斗、自我约束等的精神与品质。
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即预期达成的目标)往往是通过教育引起社会变迁的意义上加以设计的;同时教育还具有隐性功能(即在未被预计的情况下,在完成显性功能的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功能),后者正是导致其他社会变迁的条件。同时,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还意味着,教育在引起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有限性”,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永恒的现象,也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教育制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C. 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教育发挥
人是受环境影响的产物,因此两个人中有一个三观不正的人就会影响另一个好人,因此社会发展也是人类进步,人类的进步就得不断学习,接受对的教育,所以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发展。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⑴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③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⑵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
①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广阔前景。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②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人具有十分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也离不开教育。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是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教育使得文化的保存、延续、发展和丰富成为可能。
⑶青少年身心发展与教育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
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务必通过青少年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实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ⅱ不均衡性;ⅲ稳定性和可变性;ⅳ个体差异性。
D.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怎样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者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E.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
②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
③制约教育的内容。
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2) 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③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5)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扩展阅读
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本质上并不是通过教育作为生产力的环节来实现的。教育本身不是生产力且也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众所周知,生产力具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即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者。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作用正是藉助于对这三个环节的改变(严格地讲,只是对“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劳动者的改变)而实现的。
通过这种影响作用,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劳动者的生产经验,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进而创造性地制造出更为先进的劳动工具,提高劳动的效率。同时,由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得以发展,从而能更大程度地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
可见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应当明确有是,这种巨大的促进作用并没有使教育转化成生产力。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使受教育者(即劳动者)掌握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而这种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它为劳动者所掌握并被物化于生产过程时才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可见,教育本身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是通过教育所传递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F.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一)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规格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6)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扩展阅读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4) 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赞成的片面性。
(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不仅通过培养劳动者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而且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
G. 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受到其他系统方方面面的制约,同时又对其他系统有能动反作用。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起着根本作用。
同时,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目的、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规格。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教学手段、方法与组织形式。
2、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同时也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性质、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受教育权和教育内容、结构、管理都有一定的制约。
3、文化
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水平,同时也制约着教育的模式和教育环境。
文化同样制约着教育的传统与比变革,一个国家的文化越长久,教育变革就越难。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经济功能
教育培养着社会劳动力,提高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素养与效率。
同时教育也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2、政治功能
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培养政治管理人才,促使政治民主化。同时教育还可以引导和制造社会政治舆论。
3、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的传递、传播和保存功能,同时教育还能对文化进行选择和创新。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了。
只有乘风破浪,才能兴风作浪。
人生有时短暂有时漫长,可还是要加油呀。
H.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复展的关系,如下制所述: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 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② 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③ 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④ 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2)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③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8)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扩展阅读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I. 教育的产生发展是什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先来说说教育是什么,通常来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传播和学习人类各种知识、技能等的文明成果,是为了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比于动物,人类社会的教育更具社会性、目的性。而我们经常所说的是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
最后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是传递文化,也在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而文化归根到底又是社会的本质基础。总的来说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又是为社会发展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J. 教育学与社会关系
⑴教育与生产力:
①教育受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
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
ⅳ、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②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ⅰ、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ⅱ、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第二,它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在生产新的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科学创新、知识创新。生产要发展,教育须先行。
⑵教育与经济基础:
①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
ⅰ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
ⅱ、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教育内容
②教育以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或者削弱—消解作用
ⅰ、在通常的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
ⅱ、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
ⅲ、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从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学校往往是新的思想和理论的发源地和传播场所。
⑶教育与政治制度:
①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
ⅰ、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ⅱ、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领导权一般是通过这样几种手段实现的:首先,利用手中的国家机器控制教育的领导权;其次,利用经济力量掌握教育的领导权;最后,以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来影响教育,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各种读物的发行,各种活动的举办,等等。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ⅰ、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ⅱ、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高等学校已成为政治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⑷教育与文化
①文化与教育的共生关系
ⅰ、人是文化动物,这是一些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所下的定义。
ⅱ、“人是文化产物”,无疑深刻地隐含着“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这一思想。
ⅲ、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国的教育之所以区别与别国的教育,文化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教育内容方面而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教育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传授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ⅳ、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与人类共始终的、积极能动的文化要素;从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二者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V、全面地认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教育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克服对教育这一复杂社会文化活动的认识简单化,从而客观地比较与鉴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吸取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②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传播—丰富、选择—提升、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⑸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能动的教育变革过程。
①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内在特征:
一般特征:a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b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c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化”已是当前教育政策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在的目标,也是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的民主化,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的民主化。“教育主体性”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的教育,用多样化的教育造就富于个性的一代新人。教育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我国“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思想主题的继续,是“科学”、“民主”和“个性解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强调。
②现代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ⅰ、学校教育面临挑战:改革学校教育,用新的时代精神来重建学校教育体制,才是教育的真正出路。
ⅱ、全民教育与“学会关心”: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向民从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面,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国家和人类发展作出贡献。全民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当然要求,因为,只有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为在全民教育中适应“学会关心”的时代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人类意识(国际理解)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人口教育;信仰教育;世界和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