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支出
1. 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
子女教育支出约占普通家庭总收入三分之一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一日电
(记者
吴庆才)中国知名调查机构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二十一日发布的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八个大中城的调查显示,中国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占家庭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家里有正在上学或上幼儿园子女的家庭在二00四年十月至二00五年十月一年期间用于子女的教育总费用平均为三千五百二十二点一元人民币,占全家年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相比于城市和小城镇地区,中国农村家庭每年用于子女的教育花费不到城市家庭的二分之一,但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却是最高的。此外,农村家庭单个子女教育支出年增长率已连续两年超过两成。
调查还显示,目前在中国,约八成五中国居民的孩子在公立学校上学,仅有约一成三居民的孩子在民办学校里求学。“政府办学正规放心”和“便宜”是居民眼中公立学校的两大优势。而对于选择民办学校的居民来说,方便、能够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创造力则是民办学校的优势。
尽管目前中国居民的家庭教育支出比较高,但可喜的是,中国居民对目前中国整体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有较高认同。调查显示,约六成四中国居民认为当前教育水平比十年前有“很大提高”。但如何在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不“提升”甚至是减轻居民的教育负担,是当前民众一致关心的问题。
2. 教育事业费支出包括哪些
教育事业费 教育事业费是指国家用于发展社会各种教育事业,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的经费支出,主要有:国有中小学校的经费拨款,国有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的经费补助,还有对一部分学生的奖学金、困难补助费。 教育事业费的支出效果,可以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进行考察。①宏观效果,是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教育费支出与取得的成果,一定时期内平均单位经费投入产出的合格人才量,或一定时期内平均单位产出人才量所需费用量。把不同时期单位经费投入与产出合格人才量相比较,就是对宏观效果的评价。②微观效果,指对各个具体教育单位的教育经费支出与产出合格人才量的比较。各教育单位一定时期内平均单位费用支出的合格人才产出量是反映微观环节的教育经费支出效果的基本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国家预算中用于教育的支出取得巨大效果。1980~1990年以来尤为突出,全国有71%的县普及了小学教育,多数城市普及了中学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体系,成人教育的技术培训得到了巨大发展。
3. 我国家庭教育支出到底有多少
我国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较高,是教育总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本次调查数据估算,内2016年下学期容和2017年上学期,全国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总体规模约19042.6亿元,占2016年GDP比重达2.48%,远高于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中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1.01%的结果,总量上相当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60%。
2005年以来,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机制经历了一系列显著的改变。从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来看,公共教育财政投入不断增加,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达到了4.3%,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到了2016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了31396亿多元,占GDP比例为4.22%,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7%。另一方面,根据官方统计数据,非财政性教育经费2016年为7492亿元,占GDP比例为1%,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9.3%。
4. 教育支出的概念是什么
教育支出你是指
财政教育支出还是指教育财政支出,因为他们是两个概念。财政教育支出是指财政支出中的教育部份支出。主体为财政。教育财政支出是指教育支出中财政拨付部分支出。主体为教育部门。
5. 我国教育支出包括哪些
我国的教育支出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初等职业教育、中专教育、技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留学生教育、特殊教育、干部教育等教育方面的支出。
6. 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影响教育支出效益的主要因素有:
(一)学校的资金投入
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对高校的教育投入是对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地方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投入,以及企业或个人对高校的捐赠投入等等。加大教育投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物质保证。国家还批准高等学校建立基金制度,使高等学校大力兴办校办产业、开展科技开发以及后勤服务;使高等学校对内、对外投资渠道更加丰富和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但是,目前在生源下降的大环境下,国家按高校招生录取人数来拨付教育经费的办法,势必对高等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学生的培养成本
学生培养成本是研究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教育投入就是学生培养成本。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尤其是大型购置和维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因为一次性投资可以多次参与教学业务活动,而且在若千年内被重复使用,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和使用价值不变。显然,把它一次性摊人当年的学生培养成本,就会造成教育成本的不均衡、不科学、不合理,应当提取折旧,逐年分摊成本。大学生培养成本不能单纯的以支出大或支出小来评定其优劣。由于高等教育所提供产品的具有特殊性,所以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应以高校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合理耗费来计算。这样进行的大学生培养成本测算才是科学合理的。
(三)学校的专业设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和行业企业需求的相关专业的人才,而现有的许多专业专业设置不合理,特别是普通本科院校,某些专业不符合市场需要,有的独立学院为了减少办学成本主要设置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这对矛盾近年来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四)学校的管理模式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进行了合并整合,并将600所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为高职院校,目前高校管理模式比较单一。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一般分为集权模式、分权模式、混合模式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对应着不一样的财务管理模式。所以,不管何种管理模式,由于学校合并的出发点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就要求学校的领导层从实际出发来制定相关政策。特别是普通本科院校改制后的高职院校,原有管理模式不适合新机制要求,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带来许多管理问题。
(五)学校的财务管理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高校的财务管理不再是一个简单记账、报账的会计工作,也不仅仅是财务一个部门的工作。尤其是合并改制后变成大规模的高校,其经济活动总量持续增长的趋势不断增强,经济活动内容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校内的经济责任制、内部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实施和落实不彻底。对外投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等。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
7. 中国的教育支出到底占国家财政支出的多少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近年来,这一比例不断上升,2010年达到3.66%。2011年也没有达到4%。 4%是今年的目标,年年说年年亏欠。
8. 中国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统计存在偏重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问题,缺乏对私人教育投入的统计。以2016年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构成为例,其中事业收入占83.8%,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占2.7%,捐赠收入占1.1%,其他占12.4%[2]。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对全球200多个国家近10年的教育经费数据所做的一项研究,其中超过60%的国家因缺少私人部门教育支出的数据,尤其是家庭教育支出数据,而低估了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和教育总投入[3]。
9. 怎么解释财政教育支出对象
教育财政的功能
一般来讲,教育财政主要有三大基本功能:
第一,筹措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以保证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
筹措的手段主要有:一是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确定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及相应的比例,保障教育经费筹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二是在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保证教育支出的逐步增长;三是通过各种行政或经济手段吸纳各种民间资金或资源投资教育事业。
第二,分配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
分配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的基本依据是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以及各级各类教育自身的经费需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的多寡,另一方面取决于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否合理,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科学。
第三,监控教育经费的合法使用及其他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这方面,教育财政的作用是: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财务活动进行合法的监控,防止违法违纪使用教育经费,杜绝铺张浪费,保障教育经费用得其所,教育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益。
10. 中国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
揭开中国家庭教育支出的“盖子”
□城乡之间差异显著:农村地区校外支出占比为16.6%,而城镇地区校外支出占比达42.2%
□虽然平时农村和城镇的差异不大,但是暑假期间,农村地区参与学科类校外教育的时间平均为19.7小时,高于城镇地区的13.7小时
□不管是学科补习还是兴趣班,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父母学历的提高,校外教育参与率也在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对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市场力量的发展,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家庭对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的追求,不同家庭的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享受到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开始分化。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支出到底有多少?家庭校内外支出结构是怎样的?不同家庭的教育负担率是多少?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有何差异?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的参与率和花费是多少?
前不久,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称“北大财政所”)正式发布了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大型调查——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结果(以下简称“调查”)。这项调查是2017年由北大财政所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第一轮调查,调查包括0~3岁幼儿早教、3~6岁幼儿入园情况、6~16岁以及16岁以上在校生的在读情况、入学选择、家庭教育支出和政府补贴。调查范围覆盖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地区外的29个省份,363个县,共涉及40011户的127012个家庭成员,其中农村12732户,城镇27279户,0~6岁及16岁以上在校生2.1万人,中小学在校生1.4万人。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同样根据家庭一年的消费总支出水平将家庭分为4组,最低的一组家庭生均学前教育负担率为16.6%,最高的一组为8.8%;按照孩子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来看,从没有上过学到大学及以上,学前教育负担率从8.1%到12.9%不等。再来看普通高中,按照家庭消费水平从低到高分为4组,负担率从42.1%到22.1%不等。按照孩子家长受教育水平从低到高,负担率依次为33.5%到24.6%不等。
可以看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的负担率差距拉大,学前阶段最低和最高两组家庭之间相差7.8%,高中阶段相差达20%。而这一差异在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较小,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共财政投入确实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减少了不同家庭之间的差异。
另一方面,家庭对教育也存在差异化需求。在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支出随之增加。学前阶段也存在着相似的趋势。与学前和义务教育不同,普通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率主要受到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经济水平和家长受教育水平越高,教育支出占比越低。
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占家庭教育支出的1/3
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在校外的教育支出比例较高,达到家庭教育支出的三分之一。家庭教育支出结构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而地区之间和城镇内部差异不大。
此次调查重点关注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支出分为校内教育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两部分。校内支出主要包括学费、杂费和其他选择性、扩展性收费。家庭在校外的支出主要包括家庭在线上线下向机构或者个人购买的教育类产品和服务,其中包括学科类、兴趣类校外培训。
在学前阶段,家庭生均校内支出占生均教育总支出的88.8%,校外支出占11.2%;小学阶段,校内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占38.3%;初中阶段,校内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7.5%,校外支出占32.5%;普高阶段,校内支出占教育支出的73.3%,校外支出占26.7%。可以看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在校外的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较高,达到三分之一左右。
其次,城乡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而地区之间和城镇内部差异不大。以小学阶段为例,校内支出平均为4761元,占家庭生均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为2957元,占38.3%。分城乡来看,农村地区校外支出占比为16.6%,而城镇地区校外支出占比达42.2%。分东中西地区来看,校外支出占比差距不大。最高的东部地区为42.1%,最低的中部地区为34.1%。东北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37.2%和36.3%。从城镇内部来看,差异也不大。最高的一二线城市分别为44.2%和44.4%,其他城市平均为38.8%。
近一半的中小学生参与过校外教育
调查显示,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教育总体参与率为47.2%,参与校外教育的学生平均费用约为5616元。根据各学段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教育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580多亿元。在小学阶段,学科类和兴趣类校外教育占家庭校外支出的86.9%,初中阶段占81.3%,普高阶段占87.3%。可以说家庭很大一部分校外支出都投入在了校外教育上面。
就学科类校外教育来看,全国中小学生学科类校外教育参与率为37.8%,其中农村为21.8%,城镇为44.8%。分省份来看,参与率最高的地区超过60%,而最低的地区不到20%。上学期间每周平均参加5.4小时,时间最长的省份超过每周7小时,时间最短的省份每周低于3小时。暑假期间每周平均参加14.8小时,时间最长的省份超过每周25小时,最低的每周低于10小时。虽然平时农村和城镇的差异不大,但是暑假期间,农村地区参与学科类校外教育的时间平均为19.7小时,高于城镇地区的13.7小时。
就参与学科类校外教育的费用来看,全国中小学生平均为5021元。小学阶段费用为4139元,初中为5426元,高中为6288元。农村费用为1580元,城镇为5762元。就兴趣类校外教育来看,全国中小学生兴趣类校外教育参与率为21.7%;农村为5.4%,城镇为29%。分省份来看,参与率最高的地区接近50%,最低的地区低于10%。上学期间每周平均参加3.5小时,暑假期间平均每周参加7.4小时。参与兴趣类校外教育的学生平均费用约为3554元,农村为1692元,城镇为3694元。
无论是从参与率、参与时间还是费用,都可以看出家庭在选择校外教育方面,主要以学科和应试为主。此外,从家庭背景来看,不管是学科补习还是兴趣班,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提高,参与率均不断提高。同样,随着父母学历的提高,校外教育参与率也在提高。
家庭背景不同导致校内外享受到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开始分化
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家庭在教育系统内部的支出,尤其是公立教育系统内部的支出开始减少并趋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不同家庭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趋同。收入差距越大,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教育需求的差异就越大。
当公立教育系统的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时候,一部分收入较高的家庭会转而到私人教育市场上寻求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当免费政策实施之后,公立学校更加偏向于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教育,导致一些家庭对教育的差异化需求无法在公立教育系统内部得到满足。如果当地的私立学校较为发达,这一部分家庭很可能转而选择将子女送到私立学校就读,从而导致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服务人群的日渐分化。如果可选择的私立学校有限,这些家庭也有可能选择将子女送到课外补习班,从而导致不同家庭在学校教育之外获得的市场教育资源的分化。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享受到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开始分化,由此造成新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市场化的教育提供者是否对传统的体制内学校产生影响?这又会给学生和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